一、奋进的永济电机厂(论文文献综述)
谢全登,冯红寅,杨凯锋[1](2021)在《在奋斗中做最好的自己——永济三中建校13年发展侧记》文中指出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蒲坂大地,襟山带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如画的永济三中坐落在永济市城区西南边,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走进永济三中,亭阁依山、池水映月,碧草青青、绿树成林,处处传递着昂扬的勃勃生机。"该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设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达到其校训的目标,即做最好的自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施建雄副院长对永济三中的评价。永济三中建校于2007年,短短7年,就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名优学校"。14年来,学校吸引着全国教育界的目光,先后有来自天南海北的50多个教育团体慕名前来交流学习。
郑祥林[2](2017)在《胡耀邦两次视察稷山》文中研究指明1959年12月21日,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在山西稷山县召开,中共中央在1960年2月2日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3月8日毛主席又作了重要批示,即"3·18"指示。此后,全国出现了"学稷山""赶稷山""学太阳""赶太阳"的热潮,各省纷纷组织参观团到稷山参观学习,中央一些领导同志也不断到稷山视察。
侯蕴慧[3](2014)在《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制造业作是战略性产业,为各行业提供技术和设备,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至关重要。山西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知名度。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山西装备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与其他先进省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相比,山西装备制造业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解决之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解决国家和地区产业共性技术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是一种更高层级的合作形式,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90年代开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探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方面显示出效果。所以,山西装备制造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梳理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基础理论,为论文提供坚实可靠依据,并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深度的分析了建立联盟的影响因素和必要性,以及建立的可行性分析。其次,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对山西装备制造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构想,主要从组建模式、联盟伙伴选择及维护方法三方面阐述。最后,在总结了美国、日本、欧洲成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山西装备制造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解决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困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支持。
张锐[4](2013)在《21世纪以来《运城日报》发展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城日报》是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运城地区一级党报,为运城市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覆盖密度最广的报纸。该报从创刊之初就保持着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发展势头,在全省颇具影响,曾有北雁(雁北报)南运(运城报)之美誉。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环境,《运城日报》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创新、勇于变革,逐步扩大其在运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在读者中的传播效应。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使用了随机抽样法、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21世纪以来的《运城日报》进行数据统计与综合分析,并通过对《运城日报》的历史发展状况、传播规模、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积累其办报经验并总结历史教训,在结合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运城日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也通过对该报的研究,了解21世纪以来,运城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报纸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必然联系。《运城日报》从1971年创刊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本论文第一章就根据其发展的不同程度,将这40年的发展历程化分为初创期(1971-1976)、成长期(1977-1983)、壮大期(1984-2000)、成熟期(2001-2013)四个阶段,并对该报在这四个阶段中的发展状况做出了简要概述;本论文第二章对21世纪以来《运城日报》的传播规模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以期对该报的传播现状进行简要了解并对其新时期传播规模的扩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论文第三章对《运城日报》的传播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与介绍,主要体现在对其栏目内容以及该报最具特色的版面《运城日报·农村版》的分析上;本论文第四章从报道体裁、报道语言、版面设计的角度对《运城日报》的传播手段进行了简要分析,总结优点并提出建议;本论文第五章从广义的角度宏观分析近十年来《运城日报》对运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期对报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浅显分析;本论文第六章则结合新时期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冲击下《运城日报》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如传播规模过于受限、新闻专业主义缺失、信息传播时效性较差、负面报道缺失,并提出,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运城日报》不应该遵循守旧、止步不前,而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除继续提高报纸品质,提升竞争能力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不断践行改革创新,注重在新形势下媒介的融合与发展。
孙毅[5](2012)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区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发展难题,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何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如何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将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实行绿色转型,推进传统的、资源依赖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对完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资源型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尝试构建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而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变、科技创新绿色融合、制度创新绿色引领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重点以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为例,从省域层面或是案例层面进行剖析。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尝试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数理模型界定了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趋近的过程模式,采取“寻优”而非“择优”的演化路径。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绿色转型的起步期、深化期、成熟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从“黑色”到“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最终再到“深绿色”的资源型区域绿色发展轨迹。二是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了资源型产业的锁定与突破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从资源型区域的初始条件、自强机制、锁定效应三个方面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存在,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的模式与路径,提出了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配套、产业植入等产业多元化路径。以山西为例,分析了“黑色”产业路径的形成条件、资源依赖的强化效应及其路径锁定表现。同时,指出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的产物,并通过构建“资源依赖状况指数”度量山西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程度。三是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运用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从利益驱动与技术挤出效应、价格粘性与产业惯性、外部性与环境累积效应、功能替代与经济发展效应,系统阐释了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的改造,加入耗竭性资源与环境因素,得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资源再生率、可耗竭资源损耗及转化率、环境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资源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通过构建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资源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修复机制,以实现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基于供、求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及融合机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资源产业部门的高收益引发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下降,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不足,“资源诅咒”、“反工业化”现象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创新的绿色融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等加大科技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培育现代企业,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供、求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增进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分析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
闻捷[6](2011)在《风电设备供应链竞合系统熵变及其动态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异军突起,走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我国风电装备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型风电设备的制造能力迅速提升。这种超高速的增长,既使风电设备制造业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给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设计能力还比较薄弱,厂商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在国家保护政策逐步退出之后有可能出现风电设备制造业竞争环境恶化、竞争力下降等方面。因此,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重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在经历了依靠引进国外成套图纸以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初始发展阶段之后,已经进入到了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设计能力显着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新阶段,国内风电设备领先企业已经有3家跻身全球前十强,其中华锐风电的行业排名已跃升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仅停留在技术引进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依靠内生力量以驱动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风电产业的不断整合过程中加强供应链管理,就是内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风电设备供应链上下游环节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厂商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竞合系统”。借用热力学中的“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这一系统不仅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需要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其运行过程还时刻面对着众多异议、矛盾和信息不对称,处在远离平衡态,同时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作用,还会形成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及负反馈的饱和效应等非线性关系,从而使缘于成员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小涨落,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相干作用与连锁效应而迅速放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便形成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巨涨落,进而推动原系统状态跃迁到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显然,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间的“竞合”是一个耗散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在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源、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汲取负熵流,实现系统熵减,不断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进化的过程。构造“交易费用产出率”指标用来表征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竞合系统的“熵”,具有诸多方面优良的品质,如“交易费用产出率”能较好地反映风电设备供应链的可持续成长状态,深入刻画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总熵变的构成,有效分析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内外部熵变,全面解析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产出结构熵变路径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变路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出加强风电设备供应链动态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加强联盟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熵变,促进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方式的选择,是风电项目动态联盟组建的第一步,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个风电企业对市场机遇的识别问题;二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不同的风电企业因其自身性质和对机遇的判别标准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风电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产生,因此,基于META通路搜索算法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主导厂商导厂商选择分析,修正了指定供应链主导厂商的主观偏颇,同时运用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对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有效解决了在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联盟厂商的动态选择问题。另外,风电设备供应链动态联盟是一个以市场为主要驱动力的、动态的组织结构,对参与联盟的成员来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成本节约),成员间能否合理分配这些利益(或成本节约)是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竞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依据生态学领域中的共生理论和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以联盟的竞合交易费用节约为待分配量,以合作和非合作博弈模型为分析手段,求解各成员的最优分配配额的研究,探索了风电设备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可行路径。最后,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变原理,以风电供应链联盟获得持续的熵减为目标,从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在运行过程中的知识溢出现象出发,以知识溢出率、合作意愿函数、合作稳定度等为基础,分析风电项目动态联盟合作稳定度随知识溢出率变化的关系,以及构建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敏捷信息系统的研究,对稳定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的运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本文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供应链结构分析出发,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熵变原理、共生理论等,综合运用结构分解技术、博弈模型、多属性决策等方法,从动态角度把握我国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之对应的风电供应链动态联盟方式的选择和运作方式的优化等问题,不仅对理清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间竞合系统的熵变机理,把握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竞合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建立高效的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动态联盟,解决联主导厂商导厂商和成员的动态选择问题找到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动态联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吕国康[7](2009)在《整合永州文化资源 打造永州文化品牌》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以舜文化、柳文化、江永女书等为代表的永州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研究上也存在各自为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尽快整合永州文化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力,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注重效益。以永州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搞好文化景点建设。在研究、宣传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打造永州文化品牌,彰显个性魅力,以促进永州经济、旅游发展。
洪音[8](2008)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文中认为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大连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中国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短短的20余年,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一支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显着特征。但是,在开发区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内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弱、技术水平低、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对开发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开发区竞争力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较为系统地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从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出发,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可行性;通过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产业定位的原则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根据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部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开发区产业定位理论的一种补充,也是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的具体化,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了构筑中国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调整的支撑体系,以确保产业定位的正确性和产业调整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帮助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妥善解决目前面临的产业定位问题,抓住国际国内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由高速转向高质,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成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之源。
钟史明,高亮[9](2006)在《可再生能源时代已经来临——“风电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国内外风能开发利用概况,中国风电发展规划,江苏省风能利用现况。发展风电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本地化,研发风电核心技术与设备是发展风电的必然选择。
本刊采访团访[10](2006)在《岗责:一本读不完的书——对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岗责管理”互动访谈》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11月3日,本刊采访团来到国家软科学研究重点案例研究单位,岗责管理首创企业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对董宇厂长和企业案例专家组组长陈建平教授以及永电高层管理人员,就"岗责管理"进行互动圆桌访谈。岗责管理是永电在转型期过程中创立的,近5年来,岗责管理在永电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家项目案例研究组二次对永电岗责管理进行总结和提升工作,先后完成了《岗责管理》文字版,《岗责管理》图漫版两项新成果。永济电机厂在企管知识品牌提升基础上,重点抓好学管理、用管理为中心的知识转化工作,做好管理科学大众化这篇大文章,并将2006年确定为岗责管理年。"岗责管理"在全国机车行业以及其他企业界影响日益扩大。"岗责管理"是永济电机厂知识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岗责管理"是永济电机厂的一张名片;"岗责管理"是管理中国化的一项实践创造。"岗责管理"的灵魂是人,因为有如此作用和效果,它是以董宇同志为首的具有领导哲学、高度使命感、富有管理悟性底蕴的一班管理先锋,以及跟随领导团队奋进的每一位永电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此次圆桌会谈以主访人、主持人及企业代表嘉宾互动方式展开。访谈围绕永济电机厂"岗责管理"提出的背景"、岗责管理"实践与创新"、岗责管理"普及与转化"、岗责管理"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岗责管理"与"效绩管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二、奋进的永济电机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奋进的永济电机厂(论文提纲范文)
(1)在奋斗中做最好的自己——永济三中建校13年发展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创建 |
融合 |
奋进 |
引领 |
再出发 |
(3)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现状 |
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界定 |
2.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义 |
2.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动因 |
2.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特征 |
2.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理论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博弈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三螺旋理论 |
2.3.5 其他相关理论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国外典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经验总结 |
3.1 美国 SEMATECH 联盟构建经验总结 |
3.2 日本 VLSI 联盟构建经验总结 |
3.3 欧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经验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分析 |
4.1 山西装备制造业现状 |
4.2 山西装备制造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分析 |
4.3 山西装备制造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资源分析 |
4.4 山西装备制造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外部因素分析 |
4.4.2 内部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设计 |
5.1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模式 |
5.1.1 研究设计组建模式 |
5.1.2 开发生产组建模式 |
5.1.3 辅助层组建模式 |
5.2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模型 |
5.2.1 联盟成员选择步骤 |
5.2.2 联盟成员评价指标体系 |
5.2.3 选取联盟成员的方法 |
5.3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维护机制 |
5.3.1 利益分配模式 |
5.3.2 风险防范机制 |
5.4 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建议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中的局限和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21世纪以来《运城日报》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研究现状综述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运城日报》历史沿革 |
1.1 《运城日报》初创期(1971-1976) |
1.2 《运城日报》成长期(1977-1983) |
1.3 《运城日报》壮大期(1984-2000) |
1.4 《运城日报》成熟期(2000-2013) |
第二章 《运城日报》传播规模分析 |
第三章 《运城日报》传播内容分析 |
3.1 《运城日报》报道内容及议程设置 |
3.2 《运城日报》版面及栏目内容介绍 |
3.3 《运城日报·农村版》内容介绍 |
3.4 《运城日报》内容特点 |
3.4.1 既向党委负责,又向读者负责 |
3.4.2 重视“三农”及“文化”报道,突出“地方”特色 |
3.4.3 重视典型报道,挖掘新闻深度 |
3.4.4 重视民生报道,凸显人文关怀 |
第四章 《运城日报》传播手段分析 |
4.1 报道题材多种多样 |
4.2 报道语言通俗易懂 |
4.3 版面设计新颖大方 |
第五章 《运城日报》传播效果分析 |
5.1 《运城日报》对政治的影响 |
5.2 《运城日报》对经济的影响 |
5.3 《运城日报》对文化的影响 |
5.4 《运城日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六章 媒介融合时代《运城日报》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6.1 媒介融合时代《运城日报》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
6.1.1 传播规模过于受限 |
6.1.2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 |
6.1.3 信息传播时效性较差 |
6.1.4 负面报道缺失 |
6.2 媒介融合时代《运城日报》发展新要求 |
6.2.1 坚持内容为王,创造更多新闻精品 |
6.2.2 注重深度报道,打造新闻评论知名品牌 |
6.2.3 重视版面效果,加强视觉吸引 |
6.2.4 顺应时代需求,加强媒介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三、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构架 |
一、 总体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构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 创新点 |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
第一节 区域发展难题与“资源诅咒”研究动态 |
一、 国外“资源诅咒”及其区域发展难题研究进展 |
二、 我国对“资源诅咒”的研究述评 |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一、 国外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探索及其研究 |
二、 国内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研究进展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
二、 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研究 |
三、 资源集约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 |
四、 绿色转型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传统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
一、 产业锁定效应——产业结构单一化 |
二、 生产外部效应——增长方式粗放化 |
三、 要素挤出效应——要素结构初级化 |
四、 财富流失效应——发展能力弱化 |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
一、 绿色转型内涵 |
二、 绿色转型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比较 |
三、 绿色转型的数理描述与双重目标 |
四、 绿色转型的时机选择与演化路径 |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构架 |
一、 绿色转型基本框架构想 |
二、 产业绿色转型 |
三、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
四、 科技创新绿色融合 |
五、 制度创新绿色引领 |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与阶段判定 |
一、 绿色转型指标体系构建 |
二、 绿色转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赋权 |
三、 绿色转型阶段判定 |
第三章 资源型区域的产业锁定效应与绿色转型 |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路径依赖 |
一、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
二、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
三、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路径创造 |
第二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黑色”路径依赖的形成 |
一、 资源型产业的“黑色”路径 |
二、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衡量与评价 |
三、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形成条件 |
第三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
一、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方向 |
二、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策略 |
三、 阳煤集团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四章 资源型区域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的数理解析与形成机理 |
一、 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 |
二、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及其形成机理 |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思路 |
一、 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 |
二、 循环经济与资源集约利用 |
三、 生态环境补偿与修复机制 |
四、 破解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山西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探索 |
一、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
二、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
三、 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践 |
四、 晋煤集团煤—气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五章 资源型区域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与绿色融合 |
第一节 挤出效应与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形成机理 |
一、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表现 |
二、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成因解释:挤出效应 |
第二节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与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 |
一、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融合机制分析 |
二、 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路 |
第三节 山西科技创新挤出与融合的实证分析 |
一、 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 |
二、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探索 |
三、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评价 |
四、 潞安集团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六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对策措施 |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推动产业转型的绿色制度 |
一、 加快资源型区域绿色政府建设 |
二、 推动资源型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
三、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 |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制度 |
一、 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 |
二、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
三、 构建资源集约利用机制 |
四、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 |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 |
一、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
二、 提升绿色创新能力 |
三、 建立绿色导向机制 |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 |
一、 构建绿色金融制度 |
二、 实施绿色财政制度 |
三、 培育绿色核算制度 |
第五节 山西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制度优化与政策设计 |
一、 构建综改区政策体系 |
二、 发展绿色产业体系 |
三、 完善绿色财税制度 |
四、 创新绿色金融制度 |
五、 构建绿色价格机制 |
六、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七、 健全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风电设备供应链竞合系统熵变及其动态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2.1 风电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2.1.1 风电产业发展的宏观研究 |
2.1.2 对风电成本及变动的研究 |
2.1.3 对风电运行价值的研究 |
2.1.4 对风电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
2.2 供应链竞合关系研究 |
2.2.1 国外的研究 |
2.2.2 国内的研究 |
2.3 动态联盟问题研究 |
2.3.1 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模式研究 |
2.3.2 动态联盟伙伴(盟友)选择问题 |
2.3.3 动态联盟的信任机制与风险控制 |
2.3.4 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成本分摊问题 |
2.3.5 动态联盟的敏捷性与绩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设备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
3.1 风力发电系统的构成 |
3.1.1 大型并网式风力发电系统的组成 |
3.1.2 风力发电机组的组成 |
3.2 风电产业及其供应链 |
3.2.1 风电产业及其供应链的界定 |
3.2.2 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地位的差异 |
3.3 基于现代制造模式的风电设备供应链的特征 |
3.3.1 风电设备制造模式 |
3.3.2 由制造模式决定的风电设备供应链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产业发展及其供应链竞合态势 |
4.1 风电建设发展概况 |
4.1.1 全球风电建设发展概况 |
4.1.2 中国风电建设发展历程 |
4.1.3 风电产业发展空间分析 |
4.2 风电设备生产发展概况 |
4.2.1 全球主要风电设备生产厂商简况 |
4.2.2 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发展概况 |
4.3 我国风电设备供应链厂商竞合态势分析 |
4.3.1 竞争能力提升、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 |
4.3.2 市场需求巨大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4.3.3 发展环境面临新的变化 |
4.3.4 行业竞争和分化程度加剧 |
4.3.5 供应链纵向关系复杂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的熵变机理 |
5.1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分析 |
5.1.1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是开放性的 |
5.1.2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 |
5.1.3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存在着涨落 |
5.2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的构建 |
5.2.1 热力系统熵的内涵 |
5.2.2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及其指标选择 |
5.2.3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的分解 |
5.3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变路径分析 |
5.3.1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变路径的理论分析 |
5.3.2 风电设备供应链系统熵变路径分析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方式的选择 |
6.1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主导厂商的确定 |
6.1.1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主导厂商的定性分析 |
6.1.2 供应链主导厂商动态选择模型 |
6.1.3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主导厂商确定的应用实例 |
6.2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厂商的动态选择 |
6.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2 联盟厂商选择的步骤 |
6.2.3 供应链联盟厂商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6.2.4 供应链联盟厂商选择的评价体系 |
6.2.5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厂商选择的实例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的稳定与改进 |
7.1 基于知识溢出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稳定性研究 |
7.1.1 影响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稳定的关键因素分析 |
7.1.2 基于知识溢出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模型分析 |
7.1.3 制度均衡的架构设计 |
7.2 基于共生理论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利益分享及其优化 |
7.2.1 基于共生理论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分析 |
7.2.2 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模型 |
7.2.3 风电设备供应链上游联盟利益分配的实例 |
7.3 基于组件技术的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敏捷信息系统设计 |
7.3.1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敏捷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
7.3.2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敏捷信息系统软件架构 |
7.3.3 风电设备供应链联盟信息交互的安全性问题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1 2010中国风力发电设备总装企业基本情况 |
附录2 中国风电零部件制造厂商及主要配套机构名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整合永州文化资源 打造永州文化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永州文化发展的基本评价 |
二提高认识, 整合资源, |
三以永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 搞好文化景点建设 |
四统筹兼顾, 在提高与普及的结合上下工夫, 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出成果 |
(一) 重视基础工程。 |
(二) 抓好舜文化研究。 |
(三) 推进柳文化普及。 |
(四) 开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
(五) 举办系列创作活动。 |
(8)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节 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
一、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二、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建立开发区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概况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开发区现状分析 |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产业定位的目的和意义 |
一、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 |
二、产业定位的目的和意义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定位 |
第一节 开发区产业定位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一、产业定位概念及开发区产业定位类型 |
二、开发区产业定位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产业定位的原则及其方法 |
一、产业定位原则 |
二、影响产业定位的条件 |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定位方法 |
第三节 产业调整的方向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
一、西部地区开发区产业集群能力评价 |
二、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三、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五章 个案分析——以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第一节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
一、重庆市产业现状分析 |
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
三、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地位显着 |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二节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
一、兰州市产业现状分析 |
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
三、沙井驿工业园区——利用比较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三节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
一、西安市产业现状分析 |
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
三、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园区规划带动经济发展 |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四节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
一、乌鲁木齐市产业现状 |
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
三、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六章 构筑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 |
第一节 构建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系 |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外延 |
二、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
三、积极培育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 |
第二节 完善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 |
一、现代管理体制的原则 |
二、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现有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 |
三、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创新 |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对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作用 |
一、市场机制的种类 |
二、区域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形成条件 |
三、市场机制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
四、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市场机制的培育 |
第四节 健全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服务体系 |
一、服务体系概述 |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的特征 |
三、完善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服务支撑体系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奋进的永济电机厂(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奋斗中做最好的自己——永济三中建校13年发展侧记[J]. 谢全登,冯红寅,杨凯锋. 山西教育(管理), 2021(05)
- [2]胡耀邦两次视察稷山[J]. 郑祥林. 山西老年, 2017(08)
- [3]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研究[D]. 侯蕴慧.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9)
- [4]21世纪以来《运城日报》发展变化研究[D]. 张锐. 山西大学, 2013(01)
- [5]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风电设备供应链竞合系统熵变及其动态联盟研究[D]. 闻捷. 江苏大学, 2011(06)
- [7]整合永州文化资源 打造永州文化品牌[J]. 吕国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6)
- [8]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D]. 洪音.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9]可再生能源时代已经来临——“风电简介”[A]. 钟史明,高亮.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泛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6
- [10]岗责:一本读不完的书——对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岗责管理”互动访谈[J]. 本刊采访团访. 管理科学文摘,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