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柳印[1](2021)在《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退役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以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现状和归因进行研究后发现:(1)就业政策制定针对性欠佳,地方就业政策落实困难,虽然一时帮助退役运动员就业,但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2)就业教育机制不完善,就业课程开设缺乏,没有专门就业教材,就业教学大纲及就业教材研发落后;就业师资主要为兼任教师,难以进行专业性较高的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经费不足,教师职称评定困难。此外,就业课程、就业师资力量、就业教育活动等退役运动员需求较高,因素分析呈现正向显着相关。(3)平台建设缺乏,线上、线下平台,只是零散建设。(4)退役运动员就业意向单一,学校及教练员对就业意向引导较少;就业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学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分流教育”体系未形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1)国家进一步督促地方落实国家政策,不断扩大政策涉及范围,进一步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法律法规。地方上提升就业政策执行能力,逐步纠正政策执行偏差,提升政策普及程度,根据国家政策做好地方政策创新。(2)多元化解决就业课程与训练竞赛的矛盾,创编适合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教材,提升就业教材整体性,管理部门提升退役运动员就业师资均衡,通过职后培训等手段提升就业教师指导能力,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教育政策,落实执行主体的职责划分,有效促进退役运动员就业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3)管理部门引导就业指导平台建设,学习普通学校建设经验,以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建设为主,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平台数量。(4)转变就业观念,多种方式引导改变退役运动员就业意向单一现状;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积极落实体教融合政策,解决学生“底子薄弱”问题;合理安排学训时间;转变对退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对退役运动员按运动成绩、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流教育,进一步促进“分流教育”机制形成。
裴瑞[2](2021)在《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资源衰退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地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安全和人的生存起到兜底作用,被称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这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中的关键一环。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就业岗位缺失、人才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城市贫困问题严峻,研究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分析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推动农村与城市同步减少贫困,促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以及协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全国具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东川区为调查地点,以东川区民政局提供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东川区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表现为家庭月收入低、就业不充分;有下岗经历、求职困难、就业信息不畅;社会救助来源单一且救助意愿强烈;住房来源多为廉租房、移民安置区、棚户区、租房等。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因素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偏高、人力资本投入下降。内部因素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不佳、工作稳定性差、就业培训少。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均为正相关,显着性强,相关系数值较大。3.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对策。一是通过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转型,化解城市整体贫困。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教育、住房等条件。三是发挥社区治理和社会支持网在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中的作用。
张单亚[3](2021)在《雄安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几年雄安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原有农村“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工作和征地工作也逐步开展,导致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失去在传统小作坊式企业工作的机会。农民的再就业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还关系到雄安新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农民本身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有限,新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再就业带来了契机。在新区政府的主导下,大批本地农民获得了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但是由于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并且培训进程较短,培训在专业设计、培训模式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对农民参加培训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不仅能够切实提出提高农民满意度的政策建议,推动雄安新区职业技能培训顺利开展,还对促进雄安新区发展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顾客满意度模型理论的相关内容,研究雄安新区农民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程度。研究以国内外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为依据,在对雄安新区职业技能培训整体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培训预期、培训质量感知、培训结果感知和培训满意四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设计,构建了雄安新区农民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指标体系。通过发放问卷,并且对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及Amos检验等分析,发现培训质量感知、培训结果感知和培训预期三个变量都会正向影响农民的满意度,其中培训质量感知对农民满意度影响最大,培训结果感知的影响略低于培训质量感知,培训预期影响最小;培训总体上没有达到较为满意的水平,其中教师水平和培训方式对培训质量感知影响较大,培训内容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提升是培训结果感知的短板因素;群体特征差异造成培训满意度差异等。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主要从培训质量感知和培训结果感知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完善教师授课方式、提高培训的迁移作用、重视适应性培训的作用、正确把握和引导农民的培训预期和展开分层次培训等。
王宁宁[4](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公务员退出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出口环节,与公务员的“进入”与管理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务员制度体系。但目前我国退出制度这一“出口”环节较为薄弱,存在运行环境不畅、执行不到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完善公务员退出制度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比较视角,以公务员制度发源地英国、公务员制度体系较完善的美国作为比较对象,以行政伦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公务员退出制度包含的退出方式、退出程序、退出后保障和监督的四个主要维度进行比较,梳理三个国家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相似点与异同点,总结我国退出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原因并结合英美两国关于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优势,为我国完善公务员退出制度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期完善我国公务员退出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退出的良性循环提供有益借鉴。
王瑾[5](2020)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失地农民群体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象,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当他们的土地被征收之后,短期之内可以依靠征地补偿款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有限的经济补偿并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长期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只有解决好失地农民群体的就业问题,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强化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群体的就业困境,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丰富失地农民群体的就业政策选择和新型城镇化的进—步发展深化。本文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R市S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同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S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运用了问卷调查发和访谈法,对失地农民等相关群体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收集信息,得出S区失地农民群体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岗位少;就业满意度低;求职渠道不畅;失业保险不健全。并从多角度切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有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措施:开展系统性的就业培训;增加就业选择;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就业配套政策和设施;合理规划失业保险制度等。
林洁[6](2020)在《浙江省乐清市劳动力再就业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夏茂珍[7](2020)在《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解体并重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变迁,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射到农民群体,就出现了由于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而产生的一批数量逐年增加的失地农民。截至2019年底,武进区嘉泽镇共有失地农民8865人,占总人数的10.19%,预计到2020年底,嘉泽镇共有失地农民近2万人,占总人数的18.39%。在基层社会实践中,围绕失地农民产生的问题逐渐成为矛盾的集中爆发点,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科学完善的镇级政府政策体系,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更是成为基层政府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本文在对嘉泽镇失地农民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满意度量表测算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工具研究影响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终影响因素。构建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文化程度、是否享受就业保障、职业满意度、家庭年收入、房屋居住面积、房屋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治安满意度、周边邻居满意度、有无活动室和娱乐场所、土地被征用态度、征地政策满意度、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满意度这些指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发现,就业情况中的是否享受就业保障政策、职业满意度,家庭收支情况中的家庭年收入、收入满意度,居住情况中的居住面积以及征地情况中的对土地被征用的态度等六个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显着。针对问题,嘉泽镇政府要立足实际,不断研究制定精准度高、群众满意的相关政策,呼应需求,综合施策,形成全面的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利用各项政策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要研究制定拆迁、安置、兜底保障全流程政策,从前期摸底、中期依法推进、后期严格履约等突出政策把关和过程管控,切实保障失地群众享受平等拆迁安置权利。要贴近需求、回应诉求,不断优化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等的政策体系,以舒适宜居宜业为目标,科学选址,完善配套,把安置小区打造成失地群众放心满意的新住宅。要依托国家、省市区现有政策,优化完善促进失地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就业、发展生产的政策,以充分的就业政策、土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其再就业,把从土地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转化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资源。
王召合[8](2020)在《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文中认为201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实施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第608号),国家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拓宽安置途径、开展就业帮扶等缓解退役士兵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鼓励退役士兵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然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对岗位的需求。在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进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当前,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且符合退役士兵实际的就业岗位是解决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妥善解决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成为了新时代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国家机构和国防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方面研究现状的了解,在分析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面临新矛盾和中央重大政策调整的基础上,阐述了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新特点。研究了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同时,以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施为例,分析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做好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本文认为,做好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从完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方面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培训专门的宣传人员、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政策入部队社区等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互联机制,合理开发就业岗位,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要注重思想观念转变、“差异化”教育培训、实行学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加强对从业人员、承训院校的监督,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以便解决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困难,从而实现退役士兵的“二次”就业。
韩文斌[9](2020)在《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到中期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预示着出现由“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同时,作者关注到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该群体往往处在一个“农村回不去,城市进不去”的进退两难尴尬境地。面临三重压力:失地后变为“下岗人员”,焦虑于经济收入;进城后成为“异类”,纠结于身份认同;上楼后失去“自由”,纠结于行为习惯。完全按照城市住区设计的住区,虽说居住硬件条件大为提升,但其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住区外部空间作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空间,在高容积率规划要求下,相较于住宅户型设计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来解决失地农民的三重压力。为此,作者基于国内外安置案例的归纳总结和对后生产主义的理论研究,提出“适农型安置住区”的概念,探索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途径。通过对一系列适农实践案例的研究学习,把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适农化设计目标定位为:生产化、市井化、连续化。根据对青岛市六个安置居住区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现状和问卷概括出失地农民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乡土怀旧的情感类需求(场所需求和种植需求)、身份认同的价值感需求(成就感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再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外部空间适农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以上研究,分别以“原真性”、“差异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为原则,针对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绿地景观、单体建筑四个方面给出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外部空间适农设计策略,并以藏马山安置居住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鄂义强[10](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英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退役运动员 |
2.1.2 就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现状分析 |
4.1.1 退役运动员就业政策制度及发展历程分析 |
4.1.2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教育机制分析 |
4.1.3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平台建设情况分析 |
4.1.4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个体素养情况分析 |
4.2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归因分析 |
4.2.1 政策制度层面归因分析 |
4.2.2 教育机制问题归因分析 |
4.2.3 平台建设问题归因分析 |
4.2.4 个体素养层面归因分析 |
5 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应对策略 |
5.1 制定专项政策,落实体教融合指导思想 |
5.2 深化体教融合,增强实践类教育活动建设,把就业教育纳入考核体系 |
5.3 线上线下结合,多样化建设退役运动员就业指导平台 |
5.4 健全融入体制,提升个体素养培育成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 附件 |
(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资源衰退型城市 |
(二)城市贫困 |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分析单位 |
一、调查地点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抽样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收集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一、能力贫困理论 |
二、社会排斥理论 |
三、协作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现状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基本情况 |
一、性别结构 |
二、民族结构 |
三、婚姻状况 |
四、家庭人口数 |
五、家庭月收入 |
六、家庭贫困原因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就业 |
一、下岗经历 |
二、下岗类型 |
三、下岗求职 |
四、就业信息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社会保障 |
一、低保领取 |
二、“五险一金” |
三、其他救助 |
第四节 城市低保群体收入与消费 |
一、个人月收入 |
二、个人月支出 |
第五节 城市低保群体居住情况 |
一、住房性质 |
二、住房面积 |
第三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矿产资源衰退 |
二、产业结构单一 |
三、失业率偏高 |
四、人力资本投入下降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年龄偏大 |
二、文化程度偏低 |
三、健康状况不佳 |
四、工作稳定性差 |
五、就业培训少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相关分析 |
一、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
二、收入的相关分析 |
三、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快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 |
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
二、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
三、大力推动新兴替代产业 |
四、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力度 |
第二节 完善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切实加强就业保障力度 |
二、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
三、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
四、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发挥社区治理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作用 |
一、明确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定位 |
二、发挥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作用 |
第四节 健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 |
一、加强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
二、完善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网络互动式社会支持模式 |
三、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访谈记录 |
附录3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研图片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雄安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散乱污”治理导致严重的失业现象 |
1.1.2 失去土地加重已失业农民的经济负担 |
1.1.3 职业技能培训大范围开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职业技能培训 |
2.1.2 培训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顾客满意度模型理论 |
3 雄安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概述 |
3.1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
3.1.1 培训主体 |
3.1.2 培训形式 |
3.1.3 培训内容 |
3.1.4 培训费用 |
3.2 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概述 |
3.2.1 职业技能培训的开端 |
3.2.2 职业技能培训的扩大 |
3.2.3 职业技能培训的创新 |
4 研究设计 |
4.1 培训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结构变量选取 |
4.1.2 观测变量的选取 |
4.1.3 模型的构建 |
4.2 问卷的设计与收集 |
4.3 预调研 |
4.3.1 问卷信度分析 |
4.3.2 问卷效度分析 |
5 雄安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实证研究 |
5.1 样本基本情况与描述性统计 |
5.1.1 样本基本情况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1 性别因素与培训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2 年龄因素与培训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3 学历水平与培训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4 工资水平与培训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5 培训专业与培训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性分析 |
5.4.1 培训预期对培训质量感知的回归分析 |
5.4.2 培训预期对培训结果感知的回归分析 |
5.4.3 培训预期、培训质量感知和培训结果感知对培训满意的回归分析 |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5.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5.5.2 模型的拟合结果和修正 |
5.5.3 结构方程检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农民培训满意度总体没有达到“满意”水平 |
6.1.2 培训质量感知是农民培训满意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6.1.3 培训效果对农民培训满意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
6.1.4 教师水平和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质量和结果感知的重要因素 |
6.1.5 培训内容掌握和综合素质提升制约农民培训的结果感知 |
6.1.6 受培训者特征因素的差异导致培训满意度的差异 |
6.2 研究启示 |
6.2.1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6.2.2 完善教师的授课方式 |
6.2.3 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迁移效用 |
6.2.4 有效发挥适应性培训课程的作用 |
6.2.5 准确把握和引导农民的培训预期 |
6.2.6 把握主体特征,展开分层次培训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雄安新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公务员退出制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理解 |
一、公务员及其制度体系 |
二、公务员退出制度 |
三、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理论依据 |
一、行政伦理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外公务员退出制度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外公务员退出制度比较的主要维度 |
一、退出方式比较 |
二、退出程序比较 |
三、退出后的保障比较 |
四、退出后的监督比较 |
第二节 中外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相似之处 |
一、退出方式的相似性 |
二、制度内涵的相似性 |
第三节 中外公务员退出制度的差异之处 |
一、运行环境的差异性 |
二、相关配套制度的差异性 |
三、退出后保障的差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较视角下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一节 比较视角下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优势 |
一、中国公务员退出方式的多样性 |
二、中国公务员退出审查方法的科学性 |
三、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框架的完备性 |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下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不足 |
一、公务员退出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
二、公务员退出制度执行不到位 |
三、公务员退出制度的相关配套保障缺失 |
四、公务员退出制度监督缺位 |
第三节 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
一、传统思想与“人情社会”的束缚 |
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且执行不畅 |
三、缺乏民主监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较视角下国外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优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比较视角下国外公务员退出制度的优势 |
一、配套条件成熟 |
二、宽“退”严“管”的退出制度 |
三、退出制度各环节执行到位 |
四、终身负责的保障优势 |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下国外公务员退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营造良好的公务员退出运行环境 |
二、完善公务员退出的相关配套制度 |
三、完善公务员退出的保障措施 |
四、优化公务员退出的监督举措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内容及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城镇化 |
2.1.2 失地农民 |
2.1.3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3 R市S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现状分析 |
3.1 S区情况背景介绍 |
3.1.1 S区自然区位情况 |
3.1.2 S区新型城镇化情况背景 |
3.2 S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现状的调研方法与数据收集 |
3.2.1 调研方法与有效性分析 |
3.2.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过程 |
3.3 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情况调研数据分析 |
3.3.1 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情况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 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
4.1 就业稳定性差 |
4.2 就业岗位少 |
4.2.1 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少 |
4.2.2 自主创业创造岗位少 |
4.3 就业满意度低 |
4.3.1 对工作地点不满意 |
4.3.2 对工作内容不满意 |
4.4 求职渠道不畅 |
4.5 失业保险资金筹措压力大 |
5 导致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专业技能层次低 |
5.2 政府就业安置措施不到位 |
5.3 产业发展不合理 |
5.3.1 产业布局不合理 |
5.3.2 产业发展滞后 |
5.4 就业配套不完善 |
5.4.1 设施配套不完善 |
5.4.2 政策配套不完善 |
5.5 就业中间环节缺失 |
5.6 失业保险不健全 |
6 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对策分析 |
6.1 开展系统性的就业培训 |
6.2 增加就业选择 |
6.3 以产业促就业 |
6.4 完善就业配套政策和设施 |
6.5 建立健全职业中介机构 |
6.6 科学合理规划失业保险制度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测算 |
2.1 失地农民 |
2.2 生活满意度 |
2.3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问卷 |
2.4 失地农民满意度情况 |
3 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3.1 失地农民个人基本特征分析 |
3.2 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分析 |
3.3 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分析 |
3.4 失地农民居住情况分析 |
3.5 失地农民征地情况分析 |
3.6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分析 |
3.7 生活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
4 提升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 |
4.1 完善拆迁政策,提升失地农民土地征用满意度 |
4.2 完善安置小区提档政策,提升失地农民居住满意度 |
4.3 拓宽收入渠道,提升失地农民收入满意度 |
4.4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提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新形势 |
2.1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背景 |
2.1.1 退役士兵就业面临新的矛盾 |
2.1.2 中央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
2.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 |
2.2.1 安排工作政策 |
2.2.2 自主就业政策 |
2.2.3 教育培训政策 |
2.3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特点 |
2.3.1 政治性突出 |
2.3.2 联动要求更高 |
2.3.3 继承中创新 |
3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现状 |
3.1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 |
3.1.1 明确指令性就业安置办法 |
3.1.2 拓展就业方式 |
3.1.3 增强就业技能 |
3.2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成效 |
3.2.1 妥善接收退役士兵 |
3.2.2 就业安置成效显着 |
3.2.3 就业技能有所提高 |
4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 |
4.1.1 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 |
4.1.2 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 |
4.1.3 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 |
4.1.4 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 |
4.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政策法规体制不健全 |
4.2.2 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
4.2.3 就业管理还存在差距 |
4.2.4 职业教育和就业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 |
4.2.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5 新时代做好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改进策略 |
5.1 健全政策制度体系 |
5.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健全政策配套措施 |
5.2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 |
5.2.1 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 |
5.2.2 拓宽宣传渠道 |
5.3 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 |
5.3.1 强化信息化管理 |
5.3.2 建立互联机制 |
5.3.3 合理开发就业岗位 |
5.3.4 探索指令性安置新路径 |
5.4 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
5.4.1 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 |
5.4.2 实行“差异化”教育培训 |
5.4.3 健全学历提升工程 |
5.5 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 |
5.5.1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督 |
5.5.2 加强对承训院校的监督 |
5.5.3 加强外部监督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既往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失地农民 |
2.1.2 安置住区 |
2.1.3 外部空间 |
2.1.4 适农住区 |
2.2 外部空间适农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开放建筑理论 |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4 生态建筑学理论 |
2.2.5 既有理论的启示 |
2.3 研究的综述 |
2.3.1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 |
2.3.2 有关安置住区建设的研究 |
2.3.3 有关外部空间适农的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农民安置演变与青岛市安置现状研究 |
3.1 安置政策演变与安置住区空间演化 |
3.1.1 安置政策演变 |
3.1.2 安置空间演化 |
3.2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
3.2.1 场地环境要素 |
3.2.2 住宅群体布局 |
3.2.3 景观设计布置 |
3.2.4 交通系统组织 |
3.2.5 其他构筑界面 |
3.3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
3.3.1 调研对象选取 |
3.3.2 调研内容与方法 |
3.3.3 样本案例调研结果 |
3.3.4 住区外部空间各设计要素的问题述评 |
3.4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及需求分析 |
3.4.1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分析 |
3.4.2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的需求解析 |
小结 |
第四章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
4.1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内涵与外延 |
4.1.1 后生产主义的内涵 |
4.1.2 后生产主义的特征 |
4.1.3 本土语境下的转译 |
4.2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的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
4.2.1 不同出发视角的适农模式 |
4.2.2 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农模式 |
4.2.3 不同空间质感的适农模式 |
4.3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的重构目标 |
4.3.1 可循环利用之于环境生态 |
4.3.2 可功能复合之于日常生活 |
4.3.3 可空间变现之于经济利益 |
4.3.4 可停留寒暄之于邻里交流 |
4.4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
4.4.1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生产化” |
4.4.2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市井化” |
4.4.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连续化” |
小结 |
第五章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设计策略 |
5.1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设计原则 |
5.1.1 以农为本的原真性原则 |
5.1.2 一村一品的差异性原则 |
5.1.3 开放共享可参与性原则 |
5.1.4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原则 |
5.2 规划布局——大聚居小聚落 |
5.2.1 以组团式布局保留原村落的架构 |
5.2.2 以符号式小品再现原村落的特征 |
5.2.3 以中心式集市延续乡土公共文化 |
5.3 交通组织——大开放小私密 |
5.3.1 以开放式道路连接住区的外环境 |
5.3.2 以围合式院落串联组团内部交通 |
5.3.3 以街巷式尺度营造住区市井氛围 |
5.4 绿地景观——大共有小私有 |
5.4.1 以可食性景观满足既有生活习惯 |
5.4.2 以租赁式分配方法划分耕作田地 |
5.4.3 以层级式管理组织绿化景观配置 |
5.5 单体建筑——大体量小尺度 |
5.5.1 以连续式退台消解基地坡地高差 |
5.5.2 以垂直式绿化消解大型建筑体量 |
5.5.3 以多样式公共建筑适配居民需求 |
小结 |
第六章 藏马山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
6.1 藏马山安置项目整体概况 |
6.1.1 区位解读 |
6.1.2 上位规划 |
6.1.3 场地环境 |
6.2 安置住区规划定位和目标 |
6.2.1 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安置社区建设定位 |
6.2.2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目标 |
6.2.3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理念 |
6.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策略的规划设计应用 |
6.3.1 规划布局-组团布局与中心性空间组织 |
6.3.2 交通空间-街巷空间与连续性空间布置 |
6.3.3 绿化空间-农业种植与生产性景观营造 |
6.3.4 其他空间-情感氛围与公共性建筑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研究结论 |
2.主要创新点 |
3.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英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D]. 柳印.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D]. 裴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雄安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研究[D]. 张单亚.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研究[D]. 王宁宁.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R市S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 王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浙江省乐清市劳动力再就业管理问题研究[D]. 林洁.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7]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D]. 夏茂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D]. 王召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D]. 韩文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退伍军人论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