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风化凝灰岩(土)渗流稳定性研究

全风化凝灰岩(土)渗流稳定性研究

一、全风化凝灰岩(土)渗透稳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英泽,蒋军,郑思思[1](2021)在《考虑地下水位的加筋土挡墙受力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中以浙江某加筋土挡墙工程为背景,利用ABAQUS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考虑地下水位的加筋土挡墙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可得出加筋土挡墙的位移和筋材拉力随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拐角段的潜在滑裂面随着水位升高向坡体深部发展,而直线段的潜在滑裂面由于上部地下室的存在基本不变;坡体的安全系数在8m以上高水位时快速下降。

徐雷[2](2021)在《台风暴雨诱发的公路边坡失稳研究及综合治理》文中认为

张锟[3](2020)在《富水风化闪长岩复合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与带压开舱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显着,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地建设地铁,以改善交通状况。地铁隧道开挖目前主要以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方法为主,土压平衡盾构正常掘进的关键是土舱内渣土性质以及舱内外土体压力动态平衡。盾构渣土若不具有良好的粘稠度、塑流性和低透水性,即使调节螺旋输送机的转速土体依然无法及时排出,因此,需注入添加剂改良渣土的塑流状态,即渣土改良技术。本文以济南轨道交通R2市域快线为背景,通过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手段,调研了泉域水文地质特征,开展了富水风化闪长岩复合地层特性与力学特性研究,针对土压平衡盾构长距离穿越风化闪长岩时易发生排土口喷涌、刀盘刀具磨损等问题,开展了渣土改良及带压开舱稳定控制技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R2线盾构区间大部分穿越风化闪长岩地层,通过对风化闪长岩基本力学性质、固结及压缩特性和抗剪强度特性的研究,揭示了富水风化闪长岩地层特性与力学特性,为该地层的渣土改良和带压开舱提供了力学指标。2.通过现场试验评价了膨润土、高分子聚合物、泡沫剂三种渣土改良材料的改良效果和性能,膨润土泥浆与高分子聚合物显着改善了渣土的渗透系数以及流动性指标,有效地减少了现场施工中的喷涌等问题,降低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的扭矩,提高了掘进速度,而泡沫剂的改良效果较差。3.在实验室中根据现场开舱地层条件配制了试验地层,分别模拟了三种不同密度泥浆的渗透及泥膜闭气试验,试验得出:相同渗透压力下,泥浆渗透时间越长,泥膜越厚,滤水量越小,泥膜的闭气效果越好。随着泥浆的密度增加,相同情况下,泥膜的闭气时间越长,泥膜的闭气效果越好;复合地层中的强风化闪长岩强度大,自稳性高,开舱过程中土舱内气压设定值可根据所处开挖面的静止水压力计算,在此基础上考虑部分土压力;泥浆密度在1.2~1.23g/cm3、粘度在60~120s的泥浆可防止地下水流入土舱,可形成致密的泥膜时间约为12h。

卓万生[4](2020)在《雨强对安溪县尧山村滑坡地下水渗流系统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安溪县尧山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走访调查、工程勘查和专业监测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发育特征、坡体变形破坏模式、分布特征以及变形破坏范围等实际情况。然后基于FEFLOW软件构建出研究区的三维地下水渗流模型,探寻在不同雨强条件下研究区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规律,再利用FLAC强度折减法计算滑坡体滑动面深度及其稳定系数。结果表明,崩坡积碎石土滑坡的地下水管网状渗流系统发育,坡体不仅只表现为拉裂型变形破坏特征,而且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特征也十分明显,在雨强165.5 mm·m-1和317.7 mm·m-1条件下,地下水位较天然工况分别上升0.5~1.5 m和0.5~2.5 m,滑动面深度9~12 m,稳定系数分别是1.04和0.97,通过分析比对,模拟结果的误差值都在容许范围之内,并与现场调查和实际监测的数值均较为吻合。因此,采用"盲沟盲管+截排水沟"为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魏海波,张海发,邓举达[5](2020)在《高州水库石骨主副坝渗漏现状及评价》文中认为为准确掌握高州水库石骨大坝除险加固过程中的防渗条件,该文结合其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场试验成果,开展了石骨主坝、副坝的防渗现状分析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坝体及坝头的渗透性相对均较弱,基本满足本次除险加固要求,但局部坝头受地质构造影响,具有绕坝渗流可能,需对其进行防渗处理;同时,在除险加固过程中,应加强地下水位观测,实时掌握地下水位波动特征,切实保证加固过程安全,有效掌握石骨大坝的防渗现状,为其加固除险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雪映[6](2019)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压浆技术是改善灌注桩承载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仍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后压浆加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为此,本文依托浙江省乐清湾大桥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并结合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桩端压浆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桩端压浆桩的承载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桩端压浆的加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对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在38.03%61.87%之间,持力层为砾砂、风化基岩的试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于持力层为黏性土的试桩;桩端压浆能改善桩端土体的力学性质,并能通过浆液上返作用改善桩-土接触面性质,提高桩侧摩阻力;水泥浆液在粗粒土和黏性土中有不同的扩散机制,压浆后的桩端土体也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在室内开展模型桩的桩侧压浆试验以及压浆桩的竖向、水平静载试验,并设计了对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桩侧压浆过程中浆液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桩侧压浆提高桩基竖向、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重点分析了浆液结石体与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压浆能较大幅度提高模型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且浆液结石体和模型桩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是影响压浆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3)根据乐清湾大桥的工程背景,引出海水对浆液结石体的侵蚀问题。制作浆液结石体试块并将其放入海水中养护,运用微型贯入试验研究海水侵蚀对浆液结石体的强度的劣化作用,并运用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研究海水侵蚀浆液结石的化学原理和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海水侵蚀作用对压浆桩长期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的SO42-和Mg2+等侵蚀性离子会于浆液结石体中的水泥水化物反应,破坏其微观结构,从而造成结石体强度的劣化;侵蚀作用的强弱与结石体水泥含量、侵蚀时间以及海水离子浓度有关。(4)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的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参数资料,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22寻求压浆量、压浆压力两个关键施工参数与压浆土层、压浆工艺等外在施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压浆压力受压浆深度、压浆土层类别、压浆工艺以及成桩龄期等因素的影响;压浆量与压浆压力直接相关,直管压浆的压浆压力往往达不到设计终止压力值,导致压浆量偏大,U管压浆的压浆压力能得到保证,可以在不超量压浆的条件下保证压浆质量。

张晨阳[7](2019)在《飞云江流域斜坡残积土雨水运移特征及失稳机制研究 ——以中林村滑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云江流域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每年台风暴雨期间大量滑坡失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揭示研究区斜坡残积土的降雨入渗特征及滑坡失稳机制,对研究区降雨型滑坡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获取飞云江流域地质环境背景和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典型残积土滑坡—中林村滑坡为例,通过降雨入渗土柱实验,获取了坡体凝灰岩和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降雨工况下的雨水入渗特征;通过降雨入渗土柱有限元数值模拟,反演获取了两种残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通过滑坡数值模拟,获取了中林村滑坡不同降雨工况下的渗流场、变形破坏和稳定性变化特征;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中林村滑坡的失稳机制。本文获取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飞云江流域88%的滑坡失稳深度和面积约在23 m和1000 m2;5%的滑坡规模非常小,失稳深度小于1 m,滑动面积约500 m2;5%的滑坡规模较大,平均深度6.5 m,最深可达12 m,平均滑动面积4500 m2,这种滑坡的潜在威胁较大,且后缘往往存在岩脉侵入现象。(2)中林村滑坡后缘侵入区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较强,持水性差,饱和体积含水率更大,随着降雨的开始与停止,土壤水分快速增加与减少,降雨强度对湿润锋速度的影响较大,前期降雨量对湿润锋运移速度影响较小;坡体凝灰岩残积土的渗透性较小,持水性更强,排水能力较差,饱和体积含水率较小,降雨强度对湿润锋速度的影响较小,前期降雨量对湿润锋运移速度影响较大。(3)中林村滑坡在台风暴雨和百年一遇短时强降雨作用下,坡体浅层的凝灰岩残积土迅速饱和,孔隙水压力显着增大;雨水通过侵入区花岗岩风化壳快速入渗,顺着下部基覆面向凝灰岩区侧向渗流,导致坡体中前侧的地下水位显着抬升,孔隙水压力增大。梅雨型降雨作用下,坡体浅层残积土内的孔隙水压力快速增大,但未达到饱和,降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4)中林村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处破坏面。降雨导致坡体浅层凝灰岩残积土的孔隙水压力增大,力学性质降低,剪应变显着增大,在地形和结构面的控制作用下,坡体在45米深度形成浅层失稳面;雨水通过侵入的花岗岩脉快速入渗,导致基覆面附近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力学性质弱化,该位置及侵入岩脉风化壳与凝灰岩残积土层交界面附近的土体剪应变显着增大,变形破坏明显,在地形和结构面控制作用下,沿着基覆面形成深层滑动,深度可达11米。(5)台风暴雨和百年一遇短时强降雨期间,中林村滑坡浅层滑面稳定性系数迅速降至最低,浅层滑面在降雨期间极易失稳;降雨后期及结束后,深层滑面的稳定性系数下降至最低,深层滑面在降雨后期及结束后更易失稳。梅雨降雨期间,浅层和深层滑面的稳定性系数下降缓慢,坡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小。(6)侵入的花岗岩岩脉风化壳改变了原始残积土斜坡的岩体结构、渗流场和失稳模式。降雨对残积土斜坡的直接影响深度有限,斜坡失稳范围也仅为浅层坡体;当残积土斜坡内存在侵入的花岗岩脉时,降雨可通过花岗岩脉风化壳快速入渗,并沿着基覆面向前侧渗流,改变了坡体渗流场及失稳模式,侵入区与原始坡体交界面前侧的坡体极易失稳,失稳深度也大大增加,可达基覆面附近。

翟军亮[8](2019)在《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试验与土水特征曲线反演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应力和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研究的重要课题,验证有效应力的正确性并能够快速简单的测量土水曲线是许多研究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以抗剪强度、土水特征曲线和统一有效应力为基础,对硅微粉和桂平红黏土进行常含水量的直剪试验,得到不同饱和度下的抗剪强度和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然后以VG模型(Vangenuchten提出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为基础改进适用于全吸力范围内的土水特征数学模型(MVG,modified VG),拟合得到硅微粉和桂平红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再根据统一的有效应力方程,通过抗剪强度与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数据分析证明有效应力决定土的抗剪强度,同时通过重新整理他人已经发表的试验结果验证这一结论;最后探讨了由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和有效应力方程反演土水特征曲线的可能性。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于其他的抗剪强度试验,非饱和土的常含水量直剪试验具有基质吸力(水分)平衡时间短、试验过程简单、设备廉价、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不同饱和度的直剪试验中,硅微粉的内摩擦角会随着饱和度的降低而增加,当饱和度高于50%时,抗剪强度会随饱和度的降低而缓慢增加,当饱和度低于50%时,抗剪强度会随饱和度的降低先缓慢增加,后出现降低的趋势。而桂平土红黏土的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受饱和度的影响较小。(2)MVG模型可以拟合全吸力范围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点,在边界效应区和过渡区残余饱和度采用常数-残余饱和度临界值,在残余阶段采用Campbell模型拟合,通过试验数据和文献数据验证了残余饱和度随吸力的变化规律。(3)有效应力,即外力土骨架应力决定土的抗剪强度。硅微粉和桂平红黏土的常含水量直剪试验和土水特征曲线数据经有效应力方程整理得到的结果与有效应力预测的结果相符合,并且对多种类型的土和不同试验方法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全吸力范围内的重新分析,同样证明有效应力决定抗剪强度。由此,可以从常含水量的直剪试验快速反演得到土水特征曲线,结合文献数据证明了从有效应力方程反演土水特征曲线的有效性。

张春生,王小军,姜忠见[9](2018)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文中提出本文对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总体设计进行回顾,对工程设计的难点及关键技术线路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工程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对电站建设和运行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本工程设计是我国抽水蓄能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即使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多项关键技术也在该领域中处于前列。

郝勇[10](2017)在《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为研究主题,以福建省龙津溪引水隧洞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查、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声波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深埋风化花岗岩断层带的物理力学性质、水理化特性以及隧洞涌水突泥的影响因素,对深埋隧洞穿越断层带时各影响因素对围岩内孔隙水压力场、渗流场、应力应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断层带内隧洞围岩塌落及裂纹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项目实际特点,对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时涌水突泥的孕育机理、各种涌水突泥致灾模式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经过现场地质调绘,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勘察报告,查明了研究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查明了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下水类型、断层分布特点、岩石风化特征、围岩初步分类等。研究区的张性断层花岗岩断层带极易形成数百米以上的风化深槽,是良好的富水构造,为隧洞涌水突泥提供了大量的泥质来源。(2)通过对断层构造特点和花岗岩风化特点、水理化特点的分析,采取物性分析及微观结构试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物理性质试验(含水率、密度、孔隙比/空隙率、界限含水率)、水理试验(吸水率、软化系数)、力学试验(抗剪强度及压缩性指标、各种含水状态的单轴压缩试验)、岩体声波测试(波速比、完整性指数)等试验方法获取了断层带内花岗岩风化残留物(残积土)及断层两侧强风化-微风化花岗岩的物质成分、微观结构及形貌特征、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与工程所在的厦(门)漳(州)地区的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化-微风化花岗岩的破坏模式符合莫尔-库伦理论,深埋花岗岩断层带内风化残留物的物理力学特性与地表风化壳中的残积土性质类似。深埋断层带内的花岗岩残积土与地表花岗岩残积土一样富含黏土矿物,多属于高液限土,其水理化与软化机理与地表花岗岩残积土类似,但是其不含游离氧化铁,其崩解模式与地表花岗岩残积土有明显区别。颗粒级配特征表明,深埋花岗岩断层带内残积土颗粒成分比较复杂,在渗流作用下存在多种破坏的可能。试验成果为分析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时的围岩变形、流固耦合、渗流发展研究提供了基础,为有限差分、离散元等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了基本参数,对揭示这一过程中隧洞涌水突泥的机理提供了依据。(3)基于FLAC3D流固耦合方法,在分析各种因素对于隧洞涌水突泥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富水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各种工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孔隙水压力越高、围岩类别越差,涌水突泥风险越大;而断层倾角对涌水突泥的影响比较复杂,倾角越缓则影响范围越大,影响时间越早,但在倾角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其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组合断层的分析表明,当交叉点下伏于隧洞时更容易引发涌水突泥事故。(4)基于PFC2D颗粒流离散元方法,建立深厚断层带内隧洞模型,模拟隧洞开挖、大变形以及洞内出渣过程,研究隧洞开挖过程中洞周及拱顶的塌落变化与裂纹动态开展规律,观测塌落拱与聚水空腔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深埋隧洞开挖后,花岗岩断层带内松散围岩塌落变形及裂纹扩展迅速,不提前加固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塌方及突泥涌水;并且在初次大规模塌方涌水突泥处置后,如果加固范围及加固强度有限,拱顶聚水空腔动态演化及地下水补给平衡后,由于孔隙水压力突变,拱顶加载后失稳将会产生二次涌水突泥。(5)通过工程实例,结合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时涌水突泥的孕育机理、各种涌水突泥致灾模式机理进行了分析。将工程实例中的涌水突泥事故分为四种致灾破坏模式:掌子面防突层破坏涌水突泥模式、拱顶空腔聚水垮塌涌水突泥模式、渗透变形破坏涌水突泥模式、有压管流破坏涌水突泥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涌水突泥机理及防治要点。

二、全风化凝灰岩(土)渗透稳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风化凝灰岩(土)渗透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地下水位的加筋土挡墙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
    1.2 水文地质条件
2 计算模型及参数确定
    2.1 建立模型及初始条件
    2.2 土体以及筋材材料参数
3 不同工况下结果分析
    3.1 模拟工况
    3.2 土体位移结果分析
    3.3 土工格栅应力结果分析
    3.4 安全系数结果分析
4 结语

(3)富水风化闪长岩复合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与带压开舱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在盾构机模拟装置泡沫改良试验研究方面
        1.2.2 在常用简易方式渣土改良试验研究方面
        1.2.3 在渣土改良现场试验研究方面
        1.2.4 在盾构开舱泥浆研究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泉域地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地铁隧道设计
    2.1 泉域地层地质构造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分布
        2.1.3 泉水发育
    2.2 泉域范围的地铁工程水文地质特征
        2.2.1 工程地质特征
        2.2.2 工程水文特征
    2.3 隧道结构设计概况
    2.4 土压平衡盾构机主要技术参数
第三章 富水风化闪长岩复合地层特性与力学特征
    3.1 地层级配曲线
    3.2 基本力学性质指标
        3.2.1 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研究
        3.2.2 风化闪长岩纵波波速
        3.2.3 风化闪长岩承载力
    3.3 固结及压缩特性
        3.3.1 风化闪长岩压缩特性
        3.3.2 风化闪长岩地层基床系数
    3.4 抗剪强度特性
    3.5 复合地层盾构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3.5.1 工程地质评价
        3.5.2 闪长岩复合地层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复合地层土压盾构渣土改良与性能评价
    4.1 试验土样制备
        4.1.1 土样级配确定
        4.1.2 土样含水率确定
        4.1.3 改良材料添加量选择
    4.2 土压盾构渣土改良材料确定
        4.2.1 渣土改良的机理
        4.2.2 改良材料的选取及确定
    4.3 膨润土、泡沫剂及高分子聚合物改良效果研究
        4.3.1 膨润土改良性能评价
        4.3.2 高分子聚合物改良性能评价
        4.3.3 泡沫改良性能评价
    4.4 改良效果评价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膨润土改良试验
        4.5.2 高分子聚合物改良试验
        4.5.3 泡沫剂改良试验
    4.6 现场渣土改良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地层土压盾构带压开舱与稳定控制
    5.1 现场工程地质情况及问题
        5.1.1 典型区段水文地质情况
        5.1.2 主要问题
    5.2 现场开舱方案
        5.2.1 开舱方案选择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带压开舱
        5.2.4 开舱技术手段
    5.3 开舱过程数据分析
        5.3.1 舱内开挖面泥膜形态
        5.3.2 舱内气压波动情况
        5.3.3 开挖位置地表沉降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雨强对安溪县尧山村滑坡地下水渗流系统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水文地质条件
3 研究区变形特征
    3.1 边坡滑移拉裂、沉降变形
    3.2 边坡塌陷
    3.3 构筑物变形
4 地下水位数值模拟
5 地下水渗流场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6 防治建议
7 结论与建议

(5)高州水库石骨主副坝渗漏现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 大坝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1.2 地层岩性
        1)花岗片麻岩
        2)燕山四期侵入岩
        3)晚侏罗系火山喷出岩
        4)第四纪地层
    1.3 地质构造
    1.4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2)地下水
2 大坝防渗现状及评价
    2.1 石骨主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主坝渗透评价
        2)绕坝渗漏评价
        (1)左坝头绕坝渗漏评价
        (2)右坝头绕坝渗漏评价
    2.2 厘更副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副坝渗透评价
        2)坝头渗透性评价
        (1)左坝头评价
        (2)右坝头评价
    2.3 三叉塘副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副坝渗透评价
        2)坝头渗透性评价
        (1)左坝头评价
        (2)右坝头评价
3 结语

(6)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简介
        1.2.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3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压浆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3.1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
        1.3.2 桩侧压浆加固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压浆现场试验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试桩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端压浆加固效果
        2.3.2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2.4 压浆效果钻孔取芯检测
        2.4.1 取芯施工
        2.4.2 取芯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侧压浆模型试验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内容
        3.1.3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3.2 试验过程
        3.2.1 地基土的填筑与预压
        3.2.2 静压沉桩
        3.2.3 试桩压浆
        3.2.4 竖向及水平静载试验
        3.2.5 开挖试桩浆液结石体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竖向加载结果
        3.3.2 水平加载结果
        3.3.3 桩侧压浆的浆液扩散机制分析
        3.3.4 桩侧压浆桩承载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石体试块海水侵蚀试验
    4.1 试验概况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
    4.2 试验过程
        4.2.1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4.2.2 微型贯入试验(MCPT)
        4.2.3 XRD衍射分析
        4.2.4 电镜扫描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微型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4.3.2 海水侵蚀原理
        4.3.3 XRD衍射分析结果
        4.3.4 电镜扫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压浆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5.1 后压浆施工控制参数
        5.1.1 压浆量
        5.1.2 压浆压力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5.2.1 施工数据简介
        5.2.2 SPSS简介
    5.3 数据分析
        5.3.1 压浆压力
        5.3.2 压浆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飞云江流域斜坡残积土雨水运移特征及失稳机制研究 ——以中林村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残积土降雨入渗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降雨型残积土滑坡失稳机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研究中存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飞云江流域地质环境背景及滑坡基本特征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地质
    2.3 研究区滑坡基本特征
        2.3.1 滑坡失稳过程的降雨情况
        2.3.2 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2.3.3 滑坡的聚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林村滑坡概况
    3.1 中林村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2 中林村滑坡地下水变化特征
    3.3 中林村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1 坡体变形迹象
        3.3.2 坡体位移监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雨入渗土柱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取样
        4.1.2 实验设备
        4.1.3 降雨工况
        4.1.4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土柱初始水势分布
        4.2.2 体积含水率分布特征
        4.2.3 湿润锋运移特征
    4.3 基于Lumb模型的湿润锋理论计算与改进
    4.4 土柱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4.4.1 水土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反演方法
        4.4.2 降雨入渗土柱数值模拟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林村滑坡数值模拟及失稳机制分析
    5.1 有限元数值计算理论
        5.1.1 渗流计算理论
        5.1.2 渗流-应力耦合计算理论
        5.1.3 非饱和土的破坏准则
    5.2 中林村滑坡数值模拟
        5.2.1 滑坡数值模型
        5.2.2 滑坡渗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5.2.3 滑坡变形破坏模拟结果与分析
        5.2.4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中林村滑坡失稳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试验与土水特征曲线反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土力学
    1.2 土水特征曲线
        1.2.1 土水特征曲线的基本概念
        1.2.2 土水特征曲线的测量方法
        1.2.3 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因素
        1.2.4 土水特征曲线的物理意义
    1.3 由抗剪强度反演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
        1.3.1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
        1.3.2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
        1.3.3 由抗剪强度反演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
    1.4 研究工作
2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2.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试验的研究现状
        2.1.1 非饱和土直剪试验
        2.1.2 非饱和土三轴试验
    2.2 试验方案
        2.2.1 试样准备
        2.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硅微粉结果及分析
        2.3.2 桂平红黏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3.1 土水特征曲线数学模型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原理及仪器
        3.2.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由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反演土水特征曲线
    4.1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抗剪强度
    4.2 有效应力方程验证
        4.2.1 试验数据验证
        4.2.2 文献数据验证
    4.3 土水特征曲线反演
        4.3.1 试验数据反演
        4.3.2 文献数据反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站的总体设计
    1.1 合理选择坝型, 充分利用开挖料筑坝
    1.2 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选择主坝坝型、坝线
    1.3 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 合理利用库盆全风化土, 减少开挖量
    1.4 选择合理的输水系统布置, 节约土建投资, 减小水头损失
    1.5 选择合理的厂房布置
    1.6 首次采用自流排水洞, 保证电厂安全
    1.7 电站综合效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 上水库高含水量深厚全风化土基础处理及筑坝技术
3 上水库沥青混凝土全库盆防渗护面技术
    3.1 沥青混凝土面板及其原材料的技术指标
    3.2 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结构及与常规混凝土的连接结构
    3.3 沥青混凝土面板的厚板单层施工及冷缝的处理
4 800m水头级高压输水管道和岔管钢筋混凝土衬砌技术
    4.1 承受超高水头的大尺寸高压岔管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技术
    4.2 国内首次采用高压渗透试验
    4.3 系统地提出了高压隧洞围岩承载设计理念和设计准则
    4.4 岔管体形与结构设计
    4.5 首次采用9MPa高压灌浆技术
5 高压管道高强度钢板衬护技术
    5.1 国内水电站中首次大规模采用HT80级钢板
    5.2 采用多种措施成功解决了钢衬高压管道抗外水压技术问题
    5.3 首次在不开孔灌浆的高强钢管外采用MgO解决回填混凝土密实性问题
    5.4 钢管穿越厂房上游边墙的约束解除
6 地下厂房结构抗振技术
7 超高水头, 大容量, 高转速抽水蓄能机组和电站配套设备选型、参数选择
    7.1 水泵水轮机选型及主要参数
    7.2 极容量最大的发电电动机首次成功采用无外加风机的径轴向混合通风冷却方式
    7.3 国内首次应用500kV交联聚乙烯 (XLPE) 电缆
    7.4 首次在蓄能电站采用数字式继电保护
8 结束语

(10)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隧洞穿越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2.1 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及风化产物
        2.1.1 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的抗风化稳定性
        2.1.2 花岗岩风化作用及产物
    §2.2 花岗岩垂直风化带及选择性风化带的划分
        2.2.1 花岗岩垂直风化带划分
        2.2.2 花岗岩选择性风化带划分
    §2.3 风化花岗岩的水理化特性
        2.3.1 花岗岩风化产物的水理化特性
        2.3.2 花岗岩残积土水化崩解的结构性特点
        2.3.3 研究区深埋花岗岩断层带残积土水化崩解特性分析
    §2.4 物质成分及微观结构试验
        2.4.1 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试验
        2.4.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2.5 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试验
        2.5.1 制样及试验介绍
        2.5.2 密度及重度测试
        2.5.3 吸水性试验
        2.5.4 空隙性试验
        2.5.5 力学试验
    §2.6 深埋断层带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试验
        2.6.1 制样及试验介绍
        2.6.2 物理性质试验
        2.6.3 颗粒级配试验
        2.6.4 力学试验
    §2.7 岩石风化程度及岩体完整性的声波测试试验
        2.7.1 试验原理及设备介绍
        2.7.2 基于波速测试的岩石风化程度划分
        2.7.3 基于波速测试的岩体完整特性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洞涌水突泥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1.1 地形地貌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3.1.2 地形地貌对岩土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3.1.3 地形地貌对隧洞围岩应力的影响
    §3.2 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2.1 围岩成分对强度及风化特征的影响
        3.2.2 围岩结构及构造特征对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
        3.2.3 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对涌水突泥的综合影响
    §3.3 地质构造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3.1 张断层围岩分布特点
        3.3.2 单条张性断层涌水突泥致灾构造
        3.3.3 研究区断裂构造格局
        3.3.4 研究区线路区域断层分布特点
        3.3.5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隧洞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4 气象及地下水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4.1 季节气候及降水的影响
        3.4.2 地下水水文地质特点的影响
    §3.5 花岗岩断层带风化特点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5.1 一般岩石断层带风化特点
        3.5.2 花岗岩断层带风化特点及对涌水突泥的影响
    §3.6 其他因素对涌水突泥的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
    §4.1 概述
    §4.2 FLAC3D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原理及基本假定
    §4.3 基于断层角度及组合断层影响的隧洞涌水突泥机理
        4.3.1 模型方案
        4.3.2 计算参数及模拟方法
        4.3.3 单断层孔隙水压力场及渗流场分析
        4.3.4 单断层应力场分析
        4.3.5 单断层位移场分析
        4.3.6 组合断层孔隙水压力场及渗流场分析
        4.3.7 组合断层应力场分析
        4.3.8 组合断层位移场分析
    §4.4 基于孔隙水压力影响的隧洞涌水突泥机理
        4.4.1 数值模拟方案
        4.4.2 计算参数及模拟方法
        4.4.3 孔隙水压力场及渗流场分析
        4.4.4 应力场分析
        4.4.5 位移场分析
    §4.5 基于围岩类别影响的隧洞涌水突泥机理
        4.5.1 数值模拟方案
        4.5.2 计算参数及模拟方法
        4.5.3 孔隙水压力场及渗流场分析
        4.5.4 应力场分析
        4.5.5 位移场分析
    §4.6 基于多因素影响的隧洞逼近断层带涌水突泥风险综合研究
        4.6.1 研究目的及思路
        4.6.2 数值模拟方案
        4.6.3 正交模拟计算及涌水突泥风险分析
        4.6.4 掌子面涌水突泥风险的综合影响模型
        4.6.5 数值分析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4.6.6 断层反倾时正交模拟计算及涌水突泥风险分析
        4.6.7 断层反倾时掌子面涌水突泥风险的综合影响模型
        4.6.8 断层反倾时数值分析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离散元的深埋隧洞风化花岗岩断层带围岩塌落及裂纹演化机理
    §5.1 概述
    §5.2 数值模拟方案
        5.2.1 PFC2D简介
        5.2.2 模拟方案及细观参数标定
        5.2.3 计算模型及初始地应力场平衡
    §5.3 隧洞初次开挖围岩塌落及裂纹演化过程分析
        5.3.1 初次开挖围岩塌落变形分析
        5.3.2 初次开挖模型内部受力特征分析
        5.3.3 初次开挖围岩细观裂纹演化特点分析
        5.3.4 初次开挖围岩应力监测分析
    §5.4 塌方段治理后二次开挖拱顶塌落及裂纹演化分析
        5.4.1 塌方堆积体注浆加固处理
        5.4.2 二次开挖阶段围岩塌落过程分析
        5.4.3 二次开挖阶段围岩裂纹演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背景
    §6.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6.2.1 地形地貌
        6.2.2 地层岩性
        6.2.3 地质构造
        6.2.4 岩体风化特征
        6.2.5 气象及水文地质
        6.2.6 工程地质评价
        6.2.7 龙津溪隧洞沿线断层分布
    §6.3 施工方法简介
    §6.4 主要涌水突泥情况
    §6.5 涌水突泥孕育机理分析
        6.5.1 风化花岗岩断层带隧洞涌水突泥物质基础
        6.5.2 深埋花岗岩断层带的富水构造
        6.5.3 工程扰动
    §6.6 涌水突泥模式及机理分析
        6.6.1 涌水突泥模式分析
        6.6.2 掌子面防突层破坏涌水突泥模式机理分析
        6.6.3 拱顶空腔聚水垮塌涌水突泥模式机理分析
        6.6.4 渗透变形破坏涌水突泥模式机理分析
        6.6.5 有压管流涌水突泥模式机理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全风化凝灰岩(土)渗透稳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地下水位的加筋土挡墙受力性能分析[J]. 何英泽,蒋军,郑思思. 低温建筑技术, 2021(07)
  • [2]台风暴雨诱发的公路边坡失稳研究及综合治理[D]. 徐雷.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3]富水风化闪长岩复合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与带压开舱控制技术研究[D]. 张锟. 山东大学, 2020(04)
  • [4]雨强对安溪县尧山村滑坡地下水渗流系统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卓万生. 工程地质学报, 2020(06)
  • [5]高州水库石骨主副坝渗漏现状及评价[J]. 魏海波,张海发,邓举达. 广东水利水电, 2020(07)
  • [6]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D]. 陈雪映. 东南大学, 2019(05)
  • [7]飞云江流域斜坡残积土雨水运移特征及失稳机制研究 ——以中林村滑坡为例[D]. 张晨阳.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试验与土水特征曲线反演初探[D]. 翟军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J]. 张春生,王小军,姜忠见.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8(05)
  • [10]深埋隧洞穿越风化花岗岩断层带涌水突泥机理研究[D]. 郝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全风化凝灰岩(土)渗流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