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C-erbB-2、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娟,陈隈陟,马唯,仝亚红,刘彤,刘凤阁[1](2015)在《VEGF、P53及C-erbB2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癌基因P53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卵巢、45例良性、30例交界性、65例卵巢上皮癌中VEGF、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卵巢、良性、交界性、卵巢上皮癌中VEGF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7.50%(7/40),24.44%(11/45),63.33%(19/30)和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卵巢、良性、交界性、卵巢上皮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20.00%(8/40)、24.44%(11/45)、56.67%(17/30)、56.92%(37/65),4组中C-erbB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5.00%(6/40)、15.56%(7/45)、50.00%(15/30)、67.69%(44/65),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与P53及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和0.23,两者均P<0.05),共同促进卵巢癌发生发展。结论 VEGF、P53及C-erbB2蛋白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53及C-erbB2在癌基因方面促进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发生,共同促进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三种蛋白的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罗锦花[2](2013)在《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基于血清多参数联合诊断用于鉴别女性恶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分子辅助诊断方法。按照生物信息学方向流动,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探索女性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及乳腺癌的诊断模式,试图筛选高灵敏、高特异的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卵巢肿瘤(Ovarian tumors)158例、卵巢癌(ovarian cancer)137例,卵巢良性肿瘤13例、卵巢交界性肿瘤8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乳腺癌60例,乳腺良性肿瘤20例,建立临床数据库。①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卵巢癌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对生化指标及肿瘤标记物CA125及其余肿瘤标志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②采用旷博三步法的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测量乳腺癌中血清miRNA水平,分析了不同组间miRNA表达的差异。首先应用标准的miRNA提取方法。设定miRNA的内参、质控,在第一步,加多聚A尾,在miRNA和其他非编码RNA分子的3’端。第二步,反转录miRNA为cDNA的并在5端加特异性标签。最后,在一个特异性的miRNA的正向引物和反向通用引物组合的进行qPCR反应,并测量;③用基质辅助激光解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绘制卵巢癌蛋白多肽图谱,用MB-WCX磁珠优化处理外周血清标本,用Clinprot软件分析卵巢癌与健康对照的蛋白多肽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分别分析比较了卵巢癌不同分期、分级及病理类型的多肽表达差异;④Luminex液态芯片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GM-CSF、IFN-γ、GRO、 IL-1β、IL-2、IL-6、IL-8、MCP-1、TNF-α、VEGF、EGF、RANTES、CCL21/6Ckine和SDF-1/CXCL12等指标,比较其在卵巢浆液性上皮癌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探讨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数据资料用SPSS19.0计算机统计软件及ClinPro Tools软件分析。结果:①建立临床数据库;回顾分析了卵巢癌患者的病史资料特点,女性肿瘤标志物CEA, AFP, CA125, CA199, CA153, CA724, SCC, NSE, HCG, CYFRA21-1, Ferr在卵巢癌组显着上调,CA125表达最显着,但仅有54%的患者CA125表达阳性,CA125表达阳性率随期别升高而增高。CA153在诊断卵巢与健康对照组时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27,敏感性80.3%,但是,特异性为72.6%。CA125敏感性仅为64.3%,但特异性好,特异度为90.4%。CA125与CA153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可以达到0.877,敏感度上升73.5%,而仍然保持良好的特异度90.5%。一些与代谢有关的生化指标显着升高。如GGT、HDL、CK-MB、CO2、ALP、TG、CK-M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②miR-451, miR-148a, miR-27a,和miR-30b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miR-451:P=0.000; miR-148a:P=0.021; miR-27a:P=0.013and miR-30b:P=0.001)。miR-451, miR-27a和miR-30b在乳腺良性疾病中也下调miR-451:P=0.002; miR-27a:P=0.012和miR-30b:P=0.046。其中miR-451在这些指标中被认为敏感度最高,表达差异最大,可以被用来进行乳腺疾病与健康对照组的初筛,miR-148a在区别卵巢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时有一定的意义。miR-451, miR-148a, miR-27a口miR-30b作为标志物集用于诊断乳腺癌,ROC工作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953,敏感性94.7%,特异性82.8%。单一的miR-148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时,能够达到56.1%的敏感性,78.9%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达69.8%。③卵巢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及分级的差异蛋白。4个差异多肽与卵巢癌的分级有关,分别为2884.4Da,2899.9Da,3542.9Da,2864.6Da。其中2884.4Da峰差异最显着,在高分化的卵巢癌中表达较高,在中分化、低分化组中表达明显下调。8个多肽峰与卵巢癌的分期有关,在晚期癌症中表达上调的是2683.5Da,2661.3Da,2670.6Da,2952.0Da,表达下调的是1532.7Da,1980.3Da,2884.4Da,1804.7Dao同源的肿瘤,差异表达的多肽也少。建立回归方程Y=0.691+0.398X2487-0.638X1867,诊断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敏感度可达100%,特异度达到60.9%,Youden指数0.609。④卵巢癌组EGF, IL-6, MCP-1,6Ckine的血清中值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01),而IL-2的血清水平在卵巢癌中下降。根据差异表达的各项因子多因素回归后建立诊断方程Y=-3.707+0.009X EGF+0.001XMCP+0.014XCkine,诊断模型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83.8%, 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结论:以女性肿瘤卵巢癌、乳腺癌临床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目前比较前沿的分子诊断技术,整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建立更准确的临床诊断模型,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有利工具,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唐兆前[3](2010)在《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卵巢上皮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手术后,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最终获得难以治愈的多药耐药,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地认识肿瘤抑制基因在卵巢癌多药耐药中的机制,我们对卵巢癌卡铂耐药基因差异表达谱芯片进行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筛选及验证,对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检测以及突变基因筛选研究。并在组织标本中进行了临床意义的探讨。第二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目的:筛选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较其亲本(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的肿瘤抑制基因,并验证其差异表达。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卵巢癌SKOV3-CB细胞系较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1554条,筛选肿瘤抑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基因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检测验证。结果: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筛选出RNASET2,VHL,DLG1,COPS2,NOL7,GGNBP2,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PCGF2,ING1,CYLD,RARRES3,RBBP8等17个肿瘤抑制基因,荧光定量PCR技术差异表达验证结果示:RNASET2,VHL, COPS2,NOL7,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 ING1,CYLD,RARRES3,RBBP8等基因差异表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4.47、65.24、10.81、21.30、72.94、5.95、27.13、1.57、1.32、12.93、46.8、7.57、14.9、14. 00、23.98。GGNBP2,PCGF2,DLG1等基因差异表达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5.76,2.19,17.1,基因芯片差异表达结果与real-time PCR所验证表达下降趋势的结果一致率为82.35%,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一致率为64.70%。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基因差异表达结合real-time PCR对其检测结果验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多肿瘤抑制基因参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的机制。第三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并设计出引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法或亚硫酸盐测序法(bisulphite sequencing)检测SKOV3-CB、SKOV3中的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表达下调的14个基因(VHL, COPS2, NOL7,RANSET2, RBL1, S100A2, PARG1, PERP, TCF3, DNAJA3, ING1, RARRES3, RBBP8,CYLD)中,有10个基因(VHL, COPS2, NOL7, RBL1, PARG1, PERP, DNAJA3, ING1, RNASET2,CYLD)启动子区能够设计出引物,其中CYLD未检出结果,后改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MS-PCR检测结果显示,SKOV3-CB、SKOV3的ING1、DNAJA3、VHL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不能扩增出产物;COPS2、PERP甲基化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RNASET2,PARG1、NOL7、RBL1甲基化引物与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CYLD重亚硫酸盐测序提示在SKOV3-CB及SKOV3细胞系均为未甲基化状态。结论: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无超甲基化,甲基化机制不是引起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差异表达下调的原因。第四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目的:筛查可能的基因突变,探讨其与卵巢卡铂耐药以及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以亲本细胞系(SKOV3)为对照,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RNASET2,VHL, COPS2, NOL7, PARG1, RBL1, PERP, DNAJA3, ING1, CYLD等10个基因RT-PCR扩增片段的突变。结果:以SKOV3细胞系为对照,在SKOV3-CB细胞系中,SSCP检测发现DNAJA3,PERP基因聚丙烯酰胺电泳带型存在差异;RNASET2,VHL,COPS2, NOL7, PARG1, RBL1,ING1, CYLD等基因未检测到差异带型。经测序发现PERP第三外显子1093,1160,1222位点上分别存在A→G突变;1083位点及1085,1086位点,分别存在T,C,C,碱基缺失。DNAJA3第八个外显子87位点处存在A→T突变。结论:DNAJA3,PERP的基因突变以及PERP基因的碱基缺失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可能是导致其表达下调的原因,宜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五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应用RT-PCR检测85例卵巢组织的RNASET2、VHL、PARG1、CYLD、COPS2、PERP、DNAJA3、ING1、NOL7、RBL1基因mRNA表达,其中卵巢癌49例,卵巢良性组织21例,卵巢正常组织15例。结果: RT-PCR结果显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VHL、PERP、COPS2、CYLD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中、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但在部分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沉默,分别为4(4/49)、3(3/49)、2(2/49)、32(32/49)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VHL、PERP、COPS2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意义。CYLD、DNAJA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分别为0.00、0.00;0.00,0.00)。VHL等10个基因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CYLD在FIGO I-II与III-IV期存在差异有意义外(P<0.05),其余基因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Log Rank分析发现卵巢癌组织VHL、PERP、CYLD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3、0.493、0.271)。COPS2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进入模型(P分别为0.045、0.028);淋巴结转移及COPS2、PERP、CYLD、ING1基因表达沉默等参数均未进入模型(P分别为0.907、0.476、0.754、0.728、0.304)。结论:结论CYLD、DNAJA3基因表达沉默可作为卵巢癌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鉴别诊断的一个潜在的指标,COPS2、PERP、CYLD、ING1不能作为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朱蕙[4](2008)在《卵巢上皮性瘤组织中C-erbB2、Ki67和P53蛋白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抑癌基因P5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124例卵巢肿瘤组织中(其中61例良性肿瘤,19例交界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C-erbB2、Ki67和P53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及病理学的关系。结果(1)C-erbB2、Ki67和P53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均呈梯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其中Ki67与P53在浆液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交界性肿瘤及黏液性癌组织(P<0.05)。(2)P53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3)C-erbB2+Ki67+P53联合表达与Ki67+P53联合表达在良性、交界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C-erbB2、Ki67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变的分子标志;Ki67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卵巢上皮肿瘤鉴别诊断的客观辅助指标。
许天敏,崔满华,林杨,何凯[5](2006)在《p53、bcl-2和c-erbB-2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62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53、bcl-2和c-erbB-2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三种基因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b、cl-2 and c-erbB-2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类,临床分期,腹水,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结果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在p53、bcl-2 and c-erbB-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52.23%,62.90%和45.16%与卵巢瘤组和正常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晚期卵巢癌,腹水细胞阳性,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53、bcl-2 and c-erbB-2的表达阳性率显着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其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p53b、cl-2 and c-erbB-2多个基因表达提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预后差,p53、bcl-2和c-erbB-2的多个基因表达的预后判断明显优于其中某个单基因的表达监测。
姚德生[6](2005)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k-Ras/c-Myc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抑癌基因OPCML的克隆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是妇科肿瘤当中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由于缺少能早期发现的敏感高和特异强的方法,同时因为其对化疗药容易产生耐药,因而其预后仍然不理想。动物模型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各样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因子,而且可以作为探讨新的干预手段的基础。来源于腹水和原发灶的卵巢癌细胞系被有效地广泛用来在体内外对卵巢癌的研究以及保持对化疗药的敏感、发现一些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肿瘤的发生发展普遍被认为是多步骤、多阶段发生的,其中包括了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丢失。癌基因k-Ras 和c-Myc 在卵巢上皮癌中有很高的检出率,因而被认为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为了明确k-Ras 和c-Myc 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使用重组的小鼠莫洛尼逆转录病毒转基因系统,将k-Ras 和c-Myc 单独和联合转导到小鼠正常的卵巢上皮细胞(MOSE),研究转基因后MOSE 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在动物体内成瘤的情况。OPCML 定位于人染色体11q25,在这个区域常常发现有杂合子的缺失(LOH)。OPCML 与肿瘤的关系目前了解不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OPCML 在卵巢癌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通过从正常组织中克隆OPCML 基因,利用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将OPCML 转导入卵巢癌细胞,研究转基因前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同时了解所建立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可行性和优点。[材料和方法](1) 用胰酶消化法从小鼠卵巢上分离收集MOSE,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MOSE 细胞株,将正常的c-Myc 基因和突变的k-Ras 基因分别插入莫洛尼逆转录载体,构建了携带有c-Myc 基因和突变的k-Ras 基因的表达质粒:pLPC-mMyc 和pLHC-kRas。将pLPC-mMyc 和pLHC-kRas 分别转入嗜野生性
胡晓霞[7](2005)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它的5 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TIMPs)可抑制MMPs 的活性,MMPs 和TIMPs 的平衡失衡可导致肿瘤浸润和转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同时探讨反义核酸及RNA 干扰技术对MMP-9 基因的抑制作用及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使用RNAi 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的方法。应用RT-PCR 方法检测48 例卵巢癌、21 例良性卵巢肿瘤及22 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MP-9、2、7 及TIMP-1、2、3 mRNA 的表达情况,进行阳性率及半定量的比较,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MP-9 阳性表达率和MMP-9、MMP-2 半定量值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TIMP-2、MMP-7、TIMP-3 在卵巢恶性及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半定量值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MMP-9/TIMP-1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比值(0.91±0.67)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0.15±0.34);MMP-9 表达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有关,在Ⅲ-Ⅳ期患者中的表达(1.13±0.66)显着高于Ⅰ-Ⅱ期(0.60±0.54)患者(P<0.05),其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3.00±17.12 个月,其累积生存率为47.37%,明显低于MMP-9 阴性者(100%)。经Cox 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MMP-9、MMP-2、TIMP-2及残余灶大小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结果提示MMP-9、MMP-2、MMP-7、TIMP-2、TIMP-3 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增加。MMP-9的高表达及MMP-9与TIMP-1 的平衡失调在晚期卵巢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MP-9 有可能作为监测晚期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利用人卵巢癌组织进行RT-PCR扩增TIMP-1基因cDNA,获目的片段(631bp)连接至pcDNA4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OP10筛选阳性克隆并鉴定,并对克隆的全长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构建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利用聚合酶
郑敏[8](2004)在《卵巢癌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卵巢癌发病率居妇女所有的恶性肿瘤第八位,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在过去50年中,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无明显改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卵巢癌基因的研究正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常常与致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有关。本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详细介绍。卵巢癌的基础研究现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及卵巢癌染色体扩增和缺失改变。更着重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基因的变化与卵巢癌肿瘤发展的关系和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C—N—ras、C—Ki—ras、Met/HGF、Cyclin D1和KLK9的高表达及KRAS或BRAF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早期和分化好的卵巢癌。而C—erbB2、MDM2、c—myc、n—myc、FGFR、FGF-3、TGF-α、ILGFR1和KLK15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晚期和分化差的卵巢癌,它们的出现显示预后不良。AKT2扩增常发生在未分化性卵巢癌,且易导致卵巢癌的转移。新发现的HE4蛋白,prostasin、sEGFR/sErbB1、hK6均可单独或结合CA 125作为监测和筛查上皮性卵巢癌的标志物。因此,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对基因在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中所起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且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改善起推动作用。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发病率居妇女所有的恶性肿瘤第八位,死亡率占妇女所有的恶性肿瘤第四位。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3600例妇女死于这种疾病,出现新发病例约24000例。经有效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仅达35—40%。80-90%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为卵巢上皮癌。然而,在过去50年中,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无明显改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尚不了解。如何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改善治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常常与致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卵巢癌基因的研究正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就此方面的研究作一详细概括。
凌丹[9](2004)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与卵巢癌的浸润转移》文中提出[摘要]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PA)及其抑制因子(PAIs)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探讨中药苦参碱在体外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作用。方法:1、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检测43例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tPA、PAI-1、PAI-2mRNA的表达;2、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PAI-1蛋白的表达。并同时分析uPA、PAI-1与恶性卵巢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水、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Log Rank分析和COX模型分析uPA、PAI-1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3.采用MTT法及细胞计数法,在体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中药苦参碱对人类卵巢癌细胞株SKOV3生长的影响;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uPA、PAI-1蛋白的表达,并观察苦参碱对SKOV3细胞uPA、PAI-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 卵巢恶性肿瘤中uPA、PAI-1mRNA阳性率分别为74.42%、65.12%,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分别为35%和15%)及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25%和15%),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② 卵巢恶性肿瘤中uPA、PAI-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0%、67.50%,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分别为20%和30%)及正常组织 (分别为15%和25%),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③ 在卵巢恶性肿瘤中,uPA、PAI-1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腹水的多少及有无肝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术后残余灶密切相关。ⅢⅣ期卵巢患者癌组织中uPAmRNA的表达率为90%,明显高于ⅠⅡ期的38.46%;ⅢⅣ期卵巢患者癌组织中PAI-1mRNA的表达率为76.67%,明显高于ⅠⅡ期的38.46%;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uPA、PAI-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5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26.67%、40%,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大网膜转移者uPAmRNA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大网膜正常者,P<0.05 ;而PAI-1mRNA在大网膜转移者中的表达与大网膜正常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uPA、PAI-1mRNA在术后残存灶>2cm中的表达分别为95.24%、90.48%,明显高于残存灶≤2cm中的表达63.64%、4.55%,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在卵巢恶性肿瘤中,uPA、PAI-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腹水的多少、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术后残余灶密切相关。ⅢⅣ期卵巢患者癌组织中uPA蛋白的表达率为68%,明显高于ⅠⅡ期的26.67% ;ⅢⅣ期卵巢患者癌组织中PAI-1蛋白的表达率为80% ,明显高于ⅠⅡ期的46.67%,相比较差异均<WP=8>有显着性,P<0.05。有大网膜转移者癌组织中uP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2.86%,明显高于大网膜正常者的30.77%,P<0.05 ;而PAI-1蛋白在有大网膜转移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大网膜正常者相比,差异无显着性。在有肝转移患者癌组织中uP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57%,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的38.46%,P<0.05;而在有肝转移患者癌组织中PAI-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无肝转移者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AI-1蛋白在术后残存灶>2cm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75%,明显高于残存灶≤2cm中的50%,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uPA蛋白在术后残存灶>2cm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残存灶≤2cm者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⑤卵巢恶性肿瘤中,uPA、PAI-1表达与恶性卵巢肿瘤的总生存期有关,表达者预后差, COX模型综合分析提示:uPA、PAI-1表达可作为一独立的预后指标。⑥苦参碱对人类卵巢癌细胞SKOV3的体外生长有直接抑制作用。结论:uPA、PAI-1基因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因此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苦参碱作用后卵巢癌细胞株SKOV3 uPA、PAI-1蛋白的表达下降,苦参碱的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并可能与下调uPA、PAI-1蛋白的表达有关,基于此理论,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张惠娇,李玲,吴文乔,沈洪武[10](2004)在《C-erbB-2、p53和Ki-67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C-erbB-2、p53和KiA-67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36例卵巢上皮癌、12例交界性肿瘤及18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erbB-2、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erbB-2、p53和Ki-67三者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80.6%、88.9%;在交界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50%、66.7%;在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22.2%、22.2%,从良性卵巢肿瘤到交界性卵巢肿瘤再到恶性卵巢肿瘤C-erbB-2、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在卵巢上皮癌中FIGO分期为Ⅰ~Ⅱ期及组织学分级G1级者,其C-erbB-2、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FIGO分期为Ⅲ~Ⅳ期及组织学分级G2~G3级者(P<0.05)。结论 C-erbB-2、p53和KiZ-67的异常袭达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着一定作用。
二、研究C-erbB-2、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C-erbB-2、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VEGF、P53及C-erbB2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VEGF、P53及C-erb B2蛋白 |
1.3 结果判断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EGF、P53及C-erb B2蛋白在正常卵巢和不同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2.2 VEGF、P53及C-erb B2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VEGF、P53及C-erb B2蛋白在卵巢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卵巢肿瘤实验室检测及肿瘤标志物的筛选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1.3.1 卵巢癌患者临床特征 |
1.3.2 卵巢癌发病的影响因素 |
1.3.3 卵巢肿瘤的实验室生化指标的临床变化特征 |
1.3.4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microRNA在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材料和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2.3.1 不同组miRNA的血清水平的表达 |
2.3.2 术前术后血清miRNAs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 |
2.3.3 miRNAs预测价值的分析 |
2.3.4 多重指标联合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乳腺癌的免疫状态与miRNAs表达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2.2 判定标准 |
3.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3.3.1 乳腺癌实验室生化指标的临床变化特征 |
3.3.2 乳腺癌的免疫组化状态 |
3.3.3 乳腺癌不同基因的相关性 |
3.3.4 microRNA水平与乳腺癌免疫状态的关系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女性肿瘤相关蛋白多肽的筛选及鉴定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目的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第三节 结果 |
4.3.1 卵巢癌组与健康组的空间分布 |
4.3.2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不同分级之间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3 卵巢癌不同分期之间的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4 粘液性囊腺癌与透明细胞癌之间多肽差异表达 |
4.3.5 粘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癌多肽表达 |
4.3.6 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差异多肽表达 |
4.3.7 畸胎瘤成熟型与未成熟型畸胎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8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与非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多肽差异表达 |
4.3.9 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差异多肽表达 |
4.3.10 粘液性囊腺癌与浆液性囊腺癌差异多肽表达 |
4.3.11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12 间质肿瘤之间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13 不同部位的卵巢肿瘤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
4.3.14 术前术后的卵巢癌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炎性因子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测定 |
5.2.3 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5.3.1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健康对照组中水平的比较 |
5.3.2 超出检测范围的候选因子的比较 |
5.3.3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不同分级的比较 |
5.3.4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不同分期的比较 |
5.3.5 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相关性研究 |
5.3.6 多元统计分析 |
5.3.7 候选炎性因子的诊断价值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词表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癌的发病情况简述 |
1.1.1 卵巢癌的发病率及生存率 |
1.1.2 流行病学与致病因素 |
1.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 |
1.2.1 肿瘤标志物 |
1.2.2 影像学检查 |
1.2.3 细胞学检查 |
1.2.4 腹腔镜探查术 |
1.2.5 联合诊断 |
1.3 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常规治疗现况 |
1.3.1 卵巢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近况 |
1.3.1.1 早、中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
1.3.1.1.1 全面分期手术的定义与价值 |
1.3.1.1.2 早期卵巢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注意事项 |
1.3.1.1.3 阑尾切除在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4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5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6 卵巢癌的保守性手术现状 |
1.3.1.1.6.1 保守性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3.1.1.6.2 保守性手术的手术范围 |
1.3.1.1.6.3 保守性手术的价值 |
1.3.2 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
1.3.2.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由及范围 |
1.3.2.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
1.3.2.3 影响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因素及在晚期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
1.3.2.4 复发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
1.3.2.4.1 手术的目的与意义 |
1.3.2.4.2 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范围 |
1.3.2.4.3 影响手术效果的预后因素 |
1.3.3 化疗 |
1.3.3.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
1.3.3.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
1.3.3.1.2 一线化疗药物以及方案的选择 |
1.3.3.2 腹腔化疗 |
1.3.3.3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
1.3.3.4 新辅助化疗 |
1.3.3.5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1.3.3.5.1 FIGO 分期 |
1.3.3.5.2 病理类型 |
1.3.3.5.3 残余灶的大小 |
1.3.3.5.4 化疗的用药剂量 |
1.3.3.5.5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1.3.3.5.6 其它因素 |
1.3.4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
1.3.5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
1.4 生物治疗 |
1.4.1 免疫治疗 |
1.4.2 过继性免疫治疗 |
1.4.3 抗体 |
1.4.4 细胞因子 |
1.4.5 肿瘤疫苗 |
1.5 基因治疗 |
1.5.1 自杀基因治疗 |
1.5.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治疗 |
1.5.3 免疫基因治疗 |
1.5.4 耐药基因治疗 |
1.5.5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
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 |
2.1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原因及机理 |
2.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
2.1.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
2.1.1.2 P-糖蛋白 |
2.1.1.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
2.1.1.4 肺耐药蛋白 |
2.1.1.5 乳腺耐药蛋白 |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2.1.3 DNA 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
2.1.5 p53 基因突变 |
2.1.6 信号传导通路 |
2.1.7 其它机制 |
2.1.7.1 细胞间连接 |
2.1.7.2 DNA 聚合酶 |
2.1.7.3 ATP7B |
2.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诊断 |
2.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2.2.1.1 MDR-1 基因 |
2.2.1.2 肺耐药蛋白 |
2.2.1.3 GST-π |
2.2.1.4 mtP53 |
2.2.1.5 c-erbB-2 基因(HER-2 基因) |
2.2.1.6 DNA 错配修复基因 |
2.2.1.7 ATP7B |
2.2.1.8 多药耐药基因 SNPs 的检测 |
2.2.1.9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
2.2.1.10 多基因联合检测在诊断多药耐药的价值 |
2.3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的治疗 |
2.3.1 卵巢癌多药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
2.3.2.2 顽固型卵巢癌的治疗 |
2.3.2.3 耐药型和难治型卵巢癌的治疗 |
2.3.2.4 影响二线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
2.3.2.5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
2.3.2.6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2.3.3.1 反义核酸技术 |
2.3.3.2 反义 RNA 技术 |
2.3.3.3 RNA 干涉技术 |
2.3.3.4 核酶基因转移技术 |
2.3.3.5 细胞因子基因逆转技术 |
2.3.3.6 针对 P-gp 的增敏治疗 |
2.3.3.7 针对 MRP 的增敏治疗 |
2.3.3.8 针对 BCRP 的增敏剂 |
2.3.4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2.3.5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
2.3.5.1 药物敏感基因 |
2.3.5.2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 |
2.3.5.3 骨髓细胞修饰 |
2.3.6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
2.3.6.1 单克隆抗体 |
2.3.6.2 腺病毒载体 |
2.3.6.3 中药治疗 |
2.3.6.4 亚致死量陡脉冲 |
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现况 |
3.1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技术 |
3.1.1 基因芯片技术 |
3.1.2 DDRT-PCT |
3.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
3.1.4 表达序列标签 |
3.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
3.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
3.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
3.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
3.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及临床价值 |
3.2.1 基因芯片应用 |
3.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存在问题 |
4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
4.1 基因甲基化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
4.1.1 基因甲基化定义 |
4.1.2 主要检测手段 |
4.1.2.1 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及相关方法 |
4.1.2.2 SssI 甲基转移酶法 |
4.1.2.3 免疫化学法 |
4.1.2.4 氯乙醛法 |
4.1.2.5 特异性位点的 DNA 甲基化的检测 |
4.1.2.5.1 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法 |
4.1.2.5.2 直接测序法 |
4.1.2.5.3 甲基化特异性的 PCR |
4.1.2.5.4 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 |
4.1.2.5.5 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 |
4.1.2.5.6 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 |
4.1.2.5.7 甲基化敏感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4.1.2.5.8 荧光法 |
4.1.2.5.9 DNA 微阵列法 |
4.1.2.5.10 甲基化敏感性斑点分析 |
4.1.2.5.11 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
4.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
4.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
4.3.1 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
4.3.2 化疗耐药和预后 |
5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
5.1 基因突变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
5.1.1 基因突变的定义 |
5.1.2 基因突变主要检测手段 |
5.1.2.1 直接 DNA 序列分析法 |
5.1.2.2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
5.1.2.3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5.1.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5.1.2.5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
5.1.2.6 异源双链分析 |
5.1.2.7 核酸分子杂交 |
5.1.2.8 核糖核酸酶切法 |
5.1.2.9 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
5.1.2.10 蛋白截短试验 |
5.1.2.11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5.1.2.12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 |
5.1.2.13 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
5.1.2.14 毛细管电技术 |
5.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
5.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筹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卵巢上皮性瘤组织中C-erbB2、Ki67和P53蛋白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标本制作和免疫组化染色 (Immunohistochemicastaining) : |
1.3 结果判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C-erb B2、Ki67、P53蛋白的表达: |
2.2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2.3 不同组织类型肿瘤中C-erb B2、Ki67、P53蛋白联合表达情况: |
3 讨论 |
3.1 C-erb B2与卵巢上皮性肿瘤: |
3.2 Ki67与卵巢上皮性癌: |
3.3 P53与卵巢上皮性癌: |
(5)p53、bcl-2和c-erbB-2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试剂与方法 |
1.3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p53、bcl-2和c-erbB-2在卵巢癌组织, 卵巢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 |
2.2 p53、bcl-2和c-erbB-2的表达在卵巢癌组织类型, 临床分期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
2.3 p53、bcl-2和c-erbB-2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6)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k-Ras/c-Myc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抑癌基因OPCML的克隆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癌发病的生物学改变及分子机理(文献综述) |
1. 卵巢上皮的生物学特征 |
2. 卵巢癌的细胞遗传学 |
2.1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
2.2 染色体结构改变 |
2.3 11号染色体与卵巢上皮癌 |
3 卵巢癌的分子遗传学 |
3.1 癌基因 |
3.1.1 ras 基因 |
(1) ras 基因结构与功能 |
(2) ras 基因活化机制 |
(3) ras 基因与卵巢癌 |
3.1.2 c-myc 基因 |
(1) c-myc 癌基因结构 |
(2) c-myc 基因的表达产物及功能 |
(3) c-myc 癌基因与卵巢癌 |
3.1.3 AKT2 基因 |
3.1.4 erbB 基因 |
(1) erbB 受体分类与结构 |
(2) erbB 的信号传递机制 |
(3) erbB 和卵巢肿瘤的关系 |
3.1.5 PIK3CA |
3.2 抑癌基因 |
3.2.1 P53 基因 |
(1) P53 基因结构及表达 |
(2) P53 基因产物及功 |
(3) P53 的失活机理 |
(4) P53 突变与卵巢肿瘤 |
3.2.2 P16 基因 |
(1) P16 基因结构及表达 |
(2) P16 基因的表达产物及功能 |
(3) P16 基因与卵巢肿瘤 |
3.2.3 BRCA1 和BRCA2 |
3.2 4 PTEN 基因 |
3.2.5 nm23 基因 |
3.2.6 OPCML |
(1) OPCML 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
(2) OPCML 基因对卵巢癌关系 |
4 生长因子与卵巢癌 |
4.1 生长因子的分类与作用途径 |
4.2 表皮生长因子 |
4.3 转化生长因子β |
4.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4.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4.6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
4.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5 卵巢癌发生的动物模型 |
5.1 自发性和非上皮性卵巢肿瘤动物模型 |
5.2 体外转化卵巢上皮细胞的移植瘤 |
5.3 人卵巢癌细胞异体移植瘤 |
5.4 生殖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卵巢肿瘤 |
(1) 排卵损伤诱发的卵巢癌 |
(2) 高促性腺激素学说 |
(3) 甾体类激素 |
5.5 生殖细胞缺乏或耗尽诱导卵巢肿瘤 |
5.6 环境因素致癌的动物模型 |
5.7 转基因鼠巢癌动物模型 |
(1) 转基因小鼠 |
(2) 重组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直接囊内注射 |
6 综述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k-Ras/c-Myc 转基因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部分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MOSE)株的建立 |
1 材料与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分离 |
1.4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鉴定 |
(1) 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特征 |
(2) 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K19 |
(3) 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imentin |
1.5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培养与筛选 |
2 结果 |
2.1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2.2 CD1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CK-19及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pLPC-m Myc、pLHC-kRas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质粒与菌株 |
1.2 主要试剂与工具酶 |
1.3 主要仪器 |
1.4 质粒构建 |
1.4.1 pLPC-m Myc 质粒构建 |
1.4.1.1 构建步骤 |
1.4.1.2 pLPC-mMyc 质粒DNA 的制备 |
1.4.1.3 pLPC-m My质粒鉴定与序列测定 |
1.4.2 pLHC-kRas的构建 |
2 结果 |
2.1 pLPC-mMyc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
(1) 酶切结果 |
(2) 测序结果 |
2.2 pLHC-kRas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1) 酶切结果 |
(2) 测序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Myc 和k-Ras 基因在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改变 |
1 材料 |
1.1 包装细胞来源 |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制备 |
2.2 筛选药物浓度的测定 |
2.3 携带c-Myc 和k-Ras 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 |
2.3.1 表达c-Myc 的细胞系(Myc)的建立 |
2.3.2 表达k-Ras 的细胞系(Ras)的建立 |
2.3.3 表达k-Ras 和c-Myc 细胞系(RM)的建立 |
2.4 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c-Myc 和k-Ras 基因mRNA 转录的检测 |
2.4.1 细胞总 RNA 的抽提 |
2.4.2 逆转录 |
2.4.3 PCR |
2.5 转基因CD1 小白鼠卵巢上皮细胞mMyc、k-Ras 及TsAg 基因蛋白表达检测(Western blot) |
2.6 细胞增殖试验 |
2.7 软琼脂中克隆形成试验 |
2.8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及其表达的检测 |
(1) RT-PCR 检测目的基因表达结果 |
(2) Western blot 检测目的基因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
(3) TsAg 检测结果 |
3.2 转基因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
3.3 克隆形成 |
3.4 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及实验分组 |
1.2 细胞培养 |
1.3 体内成瘤试验 |
1.4 荷瘤鼠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c-Myc 和k-Ras 基因蛋白表达测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转基因组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比较 |
2.2 荷瘤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腹水细胞学情况 |
2.3 荷瘤鼠肿瘤组织c-Myc 和k-Ras 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卵巢癌动物模型建立的意义 |
2 k-Ras 和c-Myc 诱导卵巢癌发的机理 |
3 本研究所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价值 |
4 小结 |
第三章 抑癌基因 OPCML 的克隆及其在卵巢癌中功能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OPCM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质粒构建 |
1 材料 |
1.1 组织来源 |
1.2 细胞来源及培养 |
1.3 质粒与菌种 |
1.4 主要试剂及工具酶 |
1.5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从小鼠正常组织中克隆 OPCML 基因 |
2.1.1 克隆引物的设计 |
2.1.2 OPCML 基因的克隆 |
(1) 组织总RNA 的提取 |
(2) RT-PCR |
(3) PCR |
(4)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 |
2.1.3 OPCML 基因表达质粒pcDNA3-OPCML 的构建 |
(1) PCR 产物的磷酸化(插入片段) |
(2) 载体的准备 |
(3) 将 OPCML 导入表达载体pcDNA3 |
2.1.4 pcDNA3-OPCML 的测序 |
2.1.5 pcDNA3-OPCML质粒DNA的制备 |
2.2 OPCML 基因表达的检测 |
(1) pcDNA3-OPCML 转染293T 细胞 |
(2) Western blot 检测 OPCML 蛋白表达 |
3 结果 |
(1) OPCML 测序结果 |
(2) 新构建的pcDNA3-OPCML 质粒结构图 |
(3) Western blot 检测OPCML 蛋白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OPCML 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 |
1.1 细胞来源及培养 |
1.2 质粒与菌种 |
1.3 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工具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pWPI-GFP 和pcDNA3-OPCML 质粒DNA 提取 |
(1) pcDNA3-OPCML 质粒 DNA 提取 |
(2) pWPI-GFP 质粒 DNA 提取 |
2.3 插入载体的制备 |
2.4 插入片段(OPCML)的制备 |
2.5 OPCML 与pWPI-GFP 的连结与转化 |
2.6 pWPI-OPCML 质粒的扩增、筛选与鉴定 |
2.7 pWPI-OPCML 质粒表达 GFP 的检测 |
2.8 pWPI-OPCML 质粒表达 OPCML 蛋白的检测 |
3 结果 |
(1) PCR 筛选pWPI-OPCML 阳性克隆结果 |
(2) 酶切鉴定正向插入和反向插入结果 |
(3) 新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WPI-OPCML 结构图 |
(4) pWPI-OPCML 质粒GFP 和 OPCML 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OPCML 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来源、培养及实验分组 |
1.2 动物来源、饲养及实验分组 |
1.3 质粒 |
1.4 主要试剂、试剂盒期 |
1.5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携带OPCML 基因的重组慢病毒的制备 |
2.2 重组病毒介导 OPCML 基因导入靶细胞 |
2.3 卵巢上皮癌细胞系 OPCML 基因表达检测 |
2.3.1 基因转导效率的检测 |
(1) 标记荧光蛋白GFP 的检测 |
(2) FCM 检测 GFP 阳性细胞百分数 |
2.3.2 目的基因蛋白质 OPCML 表达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2.4 OPCML 对卵巢上皮癌生物行为影响的体外实验 |
2.4.1 细胞增殖试验 |
2.4.2 细胞聚合力试验 |
2.4.3 细胞周期测定 |
2.5 OPCML 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行为影响的体内实验 |
2.5.1 体内移植瘤形成试验 |
2.5.2 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瘤中 GFP 的表达 |
2.5.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中 OPCML 蛋白质的表达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包装细胞293T 中 GFP 检测结果 |
3.2 基因转导效率的检测结果 |
3.3 Western blot 检测目的基因蛋白 OPCML 卵巢癌细胞系中表达结果 |
3.4 OPCML 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5 OPCML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6 OPCML 对细胞聚合力影响 |
3.7 OPCML 对体内移植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
3.8 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瘤中 GFP 的表达结果 |
3.9 荷瘤鼠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OPCML 蛋白表达结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OPCML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2 OPCML 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行为的影响 |
3 慢病毒载体系统介导的基因转导的价值与意义 |
小结 |
论文参考文献 |
(7)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1.1.1 染色体异常与卵巢癌 |
1.1.2 与卵巢癌相关的基因改变 |
1.1.2.1 癌基因 |
1.1.2.2 抑癌基因 |
1.1.2.3 耐药相关蛋白 |
1.2 卵巢癌预后因素的研究概述 |
1.2.1 临床病理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1.1 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
1.2.1.2 组织学类型、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
1.2.2 临床治疗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2.1 手术方式及术后残余灶与预后的关系 |
1.2.2.2 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化疗方案及疗程与预后的关系 |
1.2.2.3 卵巢癌综合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
1.2.3 与卵巢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因素 |
1.2.3.1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变化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3.2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3.3 生长因子与生长因子受体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3.4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3.5 细胞凋亡基因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2.3.6 血清相关因子与卵巢癌预后因素的关系 |
1.3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概况 |
1.3.1 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
1.3.1.1 I 期卵巢上皮性癌全面分期探查术 |
1.3.1.2 肿瘤细胞减灭术 |
1.3.1.3 二次剖腹探查术 |
1.3.1.4 复发肿瘤的手术治疗 |
1.3.1.5 腹腔镜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
1.3.1.6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
1.3.2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 |
1.3.2.1 Ⅰ期卵巢癌的化疗 |
1.3.2.2 晚期卵巢癌化疗 |
1.3.2.3 卵巢癌腹腔化疗 |
1.3.2.4 复发性卵巢癌化疗 |
1.3.2.5 卵巢癌的先期化疗 |
1.3.3 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
1.3.3.1 基因治疗 |
1.3.3.2 免疫治疗 |
2 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
2.1 卵巢癌病灶转移的临床特征 |
2.1.1 腹腔种植 |
2.1.2 淋巴转移 |
2.1.3 卵巢癌转移的预后 |
2.2 肿瘤侵袭转移步骤 |
2.2.1 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
2.2.2 肿瘤转移-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 |
2.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
2.3.1 基因调控与肿瘤侵袭转移 |
2.3.2 粘附分子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 |
2.3.3 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
2.3.3.1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的过程 |
2.3.3.2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
2.3.3.3 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可能机制 |
2.3.3.4 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 |
2.3.4 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
2.3.5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肿瘤的侵袭转移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
3.1 细胞外基质(ECM)的结构 |
3.1.1 基膜( BMs) |
3.1.2 间隙结缔组织( ICT) |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简介 |
3.2.1 MMPs 家族 |
3.2.2 MMPs 结构域 |
3.2.3 MMPs 的生理学功能 |
3.3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简介 |
3.4 MMPS 和TIMPS 的调节 |
3.4.1 MMPs 的激活 |
3.4.2 TIMPs 对MMPs 活性的调节 |
3.4.3 MMPs 的转录水平调节 |
3.5 TIMPS 对MMPS 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 |
3.5.1 与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的关系 |
3.5.2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3.5.3 与预后的关系 |
3.6 MMPS 和TIMPS 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
3.6.1 降解细胞外基质 |
3.6.2 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
3.6.3 调节细胞粘附 |
4 卵巢肿瘤侵袭转移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 |
4.1 血管生成抑制剂 |
4.2 细胞粘附因子抑制剂 |
4.3 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
4.4 以MMPS 为靶子的基因治疗 |
第二章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组织标本 |
1.1.2 诊断标准 |
1.1.3 随访 |
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2.1 试剂 |
1.2.2 试剂的配制 |
1.3 仪器及用具处理 |
1.3.1 仪器 |
1.3.2 用具处理 |
1.4 引物的设计 |
1.5 方法 |
1.5.1 组织总RNA 提取 |
1.5.2 cDNA 合成 |
1.5.3 半定量PCR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恶性肿瘤生存率 |
2.2 MMP-9 与TIMP-1MRNA 的表达 |
2.2.1 PT-PCR 扩增结果 |
2.2.2 在卵巢恶性、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 |
2.2.3 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2.4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2.3 MMP-2 与TIMP-2 MRNA 的表达 |
2.3.1 PT-PCR 扩增结果 |
2.3.2 在卵巢恶性、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 |
2.3.3 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4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2.4 MMP-7 与TIMP-3 MRNA 的表达 |
2.4.1 PT-PCR 扩增结果 |
2.4.2 在卵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 |
2.4.3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4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2.5 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分析 |
3 讨论 |
3.1 MMPS、TIMPS 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关系 |
3.2 MMP-9、TIMP-1 MRNA 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
3.3 MMP-2、TIMP-2 MRNA 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
3.4 MMP-7、TIMP-3 MRNA 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
第三章 TIMP-1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突变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标本 |
1.1.2 质粒与菌株 |
1.1.3 试剂 |
1.1.4 仪器 |
1.2 原理 |
1.3 实验方法 |
1.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3.2 TIMP-1 全长cDNA 的PCR 扩增 |
1.3.3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1.3.5 TOPO 克隆反应 |
1.3.6 质粒DNA 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OP10 |
1.3.7 挑选氨苄抗性克隆 |
1.3.8 质粒DNA 的快速提取 |
1.3.9 PCR 法鉴定 |
1.3.10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3.11 序列分析 |
1.3.12 SSCP 的PCR 扩增 |
1.3.1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3.14 银染色 |
1.3.15 回收目标条带进行PCR 反应及产物测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TIMP1 CDNA 的PCR 结果 |
2.2 质粒电泳结果 |
2.3 PCR 法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2.4 TIMP-1 全序列测定结果及BLAST 分析 |
2.5 PCR 结果 |
2.6 SSCP 结果 |
2.7 回收条带的PCR 测序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MMP-9 反义寡核苷酸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1.2 试剂的配制 |
1.3 仪器 |
1.4 寡核苷酸的设计与合成 |
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6 卵巢癌细胞MMP-9、MMP-2 及TIMP-1 表达的检测 |
1.6.1 细胞培养 |
1.6.3 纤粘连蛋白诱导卵巢癌细胞MMP-9、MMP-2 的mRNA 及蛋白的表达 |
1.6.4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 |
1.7 MMP-9 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卵巢癌细胞 |
1.7.1 实验分组 |
1.7.2 Lipofectimine 介导的寡核苷酸转染(以24 孔板为例) |
1.8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N1)的转染 |
1.9 姬姆萨染色法 |
1.10 MMP-9 的MRNA、蛋白及酶活性的检测 |
1.10.1 RT-PCR 检测MMP-9 mRNA 的表达 |
1.10.2 Western Blot 检测MMP-9 蛋白的表达 |
1.10.3 明胶酶谱法(Zymography)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
1.11 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
1.11.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法(活细胞计数法) |
1.11.2 细胞集落形成测定 |
1.11.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 |
1.12 细胞侵袭粘附能力的测定 |
1.12.1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Matrigel Invasion Assay) |
1.12.2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s) |
1.12.3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Cell Adhersion Assay) |
1.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癌细胞株MMP-9、MMP-2、TIMP-1 MRNA 的表达 |
2.2 纤粘连蛋白诱导后卵巢癌细胞MMP-9、MMP-2 的MRNA 及蛋白的表达 |
2.3 LIPOFECTIMINE 介导的转染效率的观察 |
2.4 转染对细胞MMP-9 MRNA、蛋白及酶活性表达的影响 |
2.4.1 MMP-9 mRNA 的表达 |
2.4.2 细胞MMP-9 蛋白表达 |
2.4.3 MMP-9 明胶酶活性的表达 |
2.5 转染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2.5.1 细胞形态的影响 |
2.5.2 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
2.5.3 克隆形成率的影响 |
2.6 MMP-9 反义寡核苷酸对卵巢癌细胞侵袭粘附能力的影响 |
2.6.1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检测 |
2.6.2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
3 讨论 |
第五章 RNA 干扰抑制卵巢癌细胞MMP-9 基因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1.2 RNAI 实验 |
1.2.1 实验原理 |
1.2.2 siRNA 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1.2.2.1 基因序列的选择 |
1.2.2.2 下游引物序列 |
1.2.2.3 下游引物设计 |
1.2.3 实验分组 |
1.2.4 dsRNA 合成及转染 |
1.3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N1)的转染 |
1.4 RT-PCR |
1.5 WESTERN BLOT |
1.6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法(MTT 比色法) |
1.7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MATRIGEL INVASION ASSAY) |
1.8 细胞体外粘附能力测定(CELL ADHERSION ASSAY)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DNA 的扩增与纯化 |
2.2 转染效率 |
2.3 SIRNA 对卵巢癌细胞HO-8910PM MMP-9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1 MMP-9 mRNA 的表达 |
2.3.2 MMP-9 蛋白的表达 |
2.4 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 |
2.5 SIRNA 抑制MMP-9 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侵袭粘附能力的影响 |
2.5.1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检测 |
2.5.2 细胞体外粘附能力测定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彩图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9)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与卵巢癌的浸润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 言(文献综述) |
1 、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恶性肿瘤流行病及病因概述 |
1.2 卵巢恶性肿瘤分子病理 |
1.3 卵巢恶性肿瘤诊断进展概述 |
1.4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进展概述 |
2 、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 |
2.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途径及发生率 |
2.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2.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步骤及分子机理 |
3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与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PCR实验条件建立结果 |
3.2 PCR产物测序结果 |
3.3 各类卵巢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 |
3.4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3.5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与其浸润转移的关系 |
3.6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4 、 讨论 |
第三章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 结果 |
3.1 各类卵巢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 |
3.2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3.3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与其浸润转移的关系 |
3.4 卵巢恶性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蛋白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第四章 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系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来源及配置 |
2.3 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四唑盐(MTT)比色法 |
3.3 细胞生长曲线 |
3.4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
3.5 细胞免疫组化实验 |
3.6 HE染色 |
4 、结果 |
4.1 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SKOV3形态学的影响 |
4.2 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抑制作用 |
4.3 苦参碱对SKOV3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的影响 |
4.4 苦参碱对SKOV3细胞uPA、PAI-1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10)C-erbB-2、p53和Ki-67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C-erbB-2、p53和Ki-67在不同性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见表1。 |
2.2 C-erbB-2、p53和Ki-67在卵巢上皮癌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中的表达:见表2。 |
2.3 卵巢上皮癌中C-erbB-2、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与预后关系:见表3。 |
3 讨论 |
四、研究C-erbB-2、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VEGF、P53及C-erbB2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赵娟,陈隈陟,马唯,仝亚红,刘彤,刘凤阁. 河北医药, 2015(06)
- [2]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D]. 罗锦花. 南开大学, 2013(06)
- [3]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D]. 唐兆前.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4]卵巢上皮性瘤组织中C-erbB2、Ki67和P53蛋白表达及意义[J]. 朱蕙. 江西医药, 2008(04)
- [5]p53、bcl-2和c-erbB-2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许天敏,崔满华,林杨,何凯.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02)
- [6]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k-Ras/c-Myc小鼠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抑癌基因OPCML的克隆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研究[D]. 姚德生. 广西医科大学, 2005(05)
- [7]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胡晓霞. 广西医科大学, 2005(05)
- [8]卵巢癌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现状[A]. 郑敏. 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 2004
- [9]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与卵巢癌的浸润转移[D]. 凌丹. 广西医科大学, 2004(04)
- [10]C-erbB-2、p53和Ki-67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张惠娇,李玲,吴文乔,沈洪武. 福建医药杂志,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