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中稻旱育育苗技术

杂交中稻旱育育苗技术

一、杂交中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綦麟[1](2021)在《川南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提出再生稻是我国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上游的川南浅丘平坝地区晚秋生产的重要农作物。水稻生产所需的温度、光照条件两季不足,在一季有余的情况下,适合种植一季杂交中稻后蓄留再生稻。同一水稻品种,再生稻稻米质量和口感远优于中稻稻米。因此,如何通过改进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提高两季产量,是农业科技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从选择稻种、确定播期、培育壮秧、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进行探讨,以期为川南浅丘平坝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参考。

范国斌[2](2021)在《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属于杂交水稻,合理栽培可达到优质一级米标准,且其抗性比较强。当下,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既与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又与我国粮食保障密切关系。文章以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为研究对象,分析这类水稻的特点,重点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

伍箴勇,吴中华,杨前玉,肖数数,王雨,王琼,刘庆,陈代兵,朱敏[3](2021)在《优质杂交中稻新组合鄂香优41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鄂香优418是由湖北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不育系鄂香4A为母本、恢复系R18为父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中抗稻瘟病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也进行了阐述。

曹静[4](2021)在《水稻秧龄及其设置方式对不同品种农学表现的影响及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虽然移栽稻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其产量较高和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等特点,移栽仍然是主要的水稻种植方式。在移栽稻中,水稻从播种至移栽期间秧苗生长的天数即秧龄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分期播种同时移栽和同时播种分期移栽是实现不同秧龄处理的两种方式。在已有研究中,通常是采用其中一种方式探究水稻品种的适宜秧龄,目前尚缺乏这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水稻农学表现对秧龄响应差异的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于2016-2018年中稻生长季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4个大田试验,试验均以秧龄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四次重复,探究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对秧龄的响应。2016和2017年试验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设置秧龄处理,2017和2018年试验采用分期移栽的方式设置秧龄处理,各试验均设置20和40 d两个秧龄处理,以湖北省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黄华占、扬两优6号和Y两优900为供试材料。从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并结合气象条件分析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秧龄对水稻农学表现的影响及其机理。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在分期播种方式下,各品种在长秧龄中的生育时期都早于短秧龄。而在分期移栽中,除黄华占的幼穗分化期外,长秧龄下各品种的生育时期都晚于短秧龄。40 d秧龄条件下水稻的本田营养生长期在分期播种和分期移栽方式下分别比20 d秧龄缩短了4-10 d和9-25 d。除分期移栽中黄华占的生殖生长期在40 d秧龄下比20 d秧龄增加了11-15 d外,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其他品种的生殖生长期随秧龄的变化都相对较小。分期播种方式下各品种的灌浆期在两个秧龄中接近,但在分期移栽下,40 d秧龄的灌浆期比20 d秧龄延长了3-10 d。与20 d秧龄相比,40 d秧龄的本田生长期在分期播种和分期移栽条件下分别缩短了4-8 d和1-6 d,而全生育期分别增加了12-16 d和14-19 d。(2)水稻产量表现在分期播种方式下,与20 d秧龄相比,40 d秧龄中黄华占的产量在2016和2017年分别增加8.4%和降低11.7%,差异显着。扬两优6号在两个秧龄下的产量差异在两年中均不显着。Y两优900在2016和2017年4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比20 d秧龄显着低15.3%和8.8%。2016年中20 d秧龄下各品种的平均产量为9.16 t ha-1,显着高于40 d秧龄下的8.87 t ha-1。在2017年20 d和40 d秧龄下各品种的平均产量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为8.94和8.27 t ha-1。在分期移栽方式下,秧龄由20 d延长到40 d时,2017年中黄华占和Y两优900分别显着增产20.6%和8.5%,但扬两优6号显着减产7.0%;2018年中黄华占和扬两优6号的产量没有显着变化,而Y两优900显着减产6.7%。20 d和40 d秧龄下各品种的平均产量在2017年分别为8.34和8.82 t ha-1,在2018年分别为9.68和9.47 t ha-1,差异均不显着。总的来看,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40 d秧龄的产量并不一定低于20 d秧龄。(3)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在分期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颖花数显着增加是2016年黄华占在长秧龄下增产的主要原因,而结实率降低导致了2017年黄华占和两年中Y两优900在长秧龄下减产。在分期移栽方式下,2017年中黄华占和Y两优900在长秧龄下增产主要因为结实率的提高,而2017年的扬两优6号和2018年的Y两优900在长秧龄下减产主要源于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减少。总的来看,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受秧龄的影响均较小。而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结实率对秧龄的响应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相反。两年各品种平均来看,在分期播种中,与20 d秧龄相比,40秧龄下的平均单位面积颖花数增加了7.8%,而平均结实率降低了6.3%。而在分期移栽中,40 d秧龄下的平均单位面积颖花数比20 d秧龄降低了11.7%,而平均结实率增加了13.5%。这些差异与本田内的生育进程和气象环境差异有关。在分期播种方式下,与短秧龄相比,长秧龄的生育时期提前,生殖生长阶段所处的温光资源较优,幼穗分化期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相对较轻,但齐穗期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相对较重。而在分期移栽方式下,长秧龄的生育时期推后,生殖生长期的温光资源低于短秧龄,幼穗分化期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相对较重,而齐穗期前后的高温危害相对较轻。因此,颖花数和结实率对秧龄的响应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相反。(4)水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长秧龄的秧苗干重都显着高于短秧龄。在分期播种方式下,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在两个秧龄下的差异都较小。而在分期移栽方式下,延长秧龄有利于生长前期干物质的积累,但使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降低。在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长秧龄与短秧龄相比的相对收获指数与相对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收获指数的变化是导致不同秧龄下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花前干物质转运量的增加有利于长秧龄下的稳产和增产。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因子对秧龄的响应在分期播种和分期移栽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下相反。在分期播种中,长秧龄的本田生育时期早于短秧龄,幼穗分化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较轻,而齐穗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较重,因此颖花数有所增加,结实率降低。在分期移栽中,长秧龄的本田生育时期晚于短秧龄,幼穗分化经历的高温危害较重,而齐穗前后经历的高温危害较轻,因此颖花数减少,结实率提高。在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补偿作用下,两种秧龄设置方式中40 d秧龄的产量并不一定低于20 d秧龄。此外,提高收获指数和花前干物质转运是长秧龄条件下不减产的另一个原因。长秧龄条件下实现高产稳产对于缓解多熟制生产体系中的季节矛盾和资源紧张等问题以及促进水稻轻简化与规模化生产有重要意义。

邹丹,王慰亲,郑华斌,陈元伟,唐启源,张相,刘功义[5](2021)在《播期对再生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的播期是实现再生稻两季高产优质的基础。笔者主要从生育期、产量、农艺性状、源库关系、腋芽萌发及米质等6个方面综述了播期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并总结出湖南不同生育期再生稻品种的适宜播期。针对当前播期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再生稻播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徐富贤,袁驰,王学春,韩冬,廖爽,张志勇,陈琨,曾世清,谢戎,周兴兵,曾正明,张林,杨波,蒋鹏[6](2021)在《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文中指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杂交中稻开花期受自然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纬度相关性不显着。建立的基于经度(x1)和海拔(x3)预测水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的回归模型,F值为13.25**~13.56**,决定程度高达0.8688~0.8715。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2年在6个生态点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62~0.8641,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83%~1.18%,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x2、海拔:x3)预测≥35℃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好的生产适用性。

徐杰姣[7](2021)在《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机插水稻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我省推广使用,目前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机插秧绝大多数为毯状育苗,具有高效省时的优点。但由于播种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秧龄弹性小,在季节紧张的情况下,秧苗素质弱、成苗率低、返青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被更加地放大,反过来又导致部分生产者来年进一步加大播种量,形成了苗越多、苗越弱的恶性循环,导致本田期施氮量增大,特别是分蘖肥用量过多,严重制约了机插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苗弱、秧龄弹性小的问题,生产上展了水稻生长调理剂(简称壮秧剂)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些生产者又过分地依赖壮秧剂的调节作用,过度地延长秧龄,对秧苗栽后恢复生长产生了一定的隐患。针对机插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我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姚庄村欣农稻麦合作社及泗洪市稻米文化馆,以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开展了壮秧剂比较、播种量、秧田期施肥、秧龄、每穴栽插苗数、施氮量、分蘖肥施用方法等试验。研究了南粳9108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等性状,明确了机插水稻南粳9108壮秧培育和氮肥运筹等生产技术,以期为机插水稻绿色、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指标。结果如下:1.壮秧剂比较试验:壮秧剂处理的水稻:1)苗高、茎基宽、根数等秧苗素质均显着优于CK处理。各种壮秧剂处理间秧苗素质差异不大;2)产量均高于CK处理,平均增加13.16%。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伴侣>育秧绿>杰伟>龙旗;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与CK处理相比及壮秧剂间均无显着差异;4)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较CK处理显着增加10.01%和12.14%,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均低于CK处理,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CK处理。吸氮量以龙旗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2.播种量试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以75g处理最优,200g处理最差;2)产量显着下降,产量、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在75g处理下最高;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下降,以75g处理最大;4)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显着下降,均以75g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显着提高,但植株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显着降低,植株含氮率以200g处理最高,其它三项指标氮肥利用效率均以75g处理最大。结合秧苗素质及栽插效率等因素,干种子直接播种条件下,每盘播种量以120~125g为宜。3.秧田期施肥试验:秧田期施肥处理:1)显着提高了秧苗素质,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优,无壮+无肥处理最弱;2)显着提高了产量及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3)对叶面积系数无显着影响;4)显着增加了植株干物重,以壮+2次肥处理最大;5)显着增加了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4.秧龄试验:随着秧龄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23d处理的株高、茎基宽、根数等指标均最优,38d处理秧苗素质最差;2)产量及构成因素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重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4)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增加,以38d处理最大;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着降低,以23d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5.每穴栽插苗数试验: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1)产量、植株干物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以M5处理最大;2)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增加,以M7处理最大;3)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下降,以M3处理最大。6.施氮量试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产量先增加后下降,以N20处理最大,每亩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以N25处理、N15处理、不施氮处理最大,处理间产量、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显着;2)叶面积系数、植株干物重均先上升后下降,前者以N25处理最大,后者以N20处理最大;3)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显着增加,均以N30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降低,以N15处理最大,氮肥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以N20处理最大。7.分蘖肥试验: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N1>N2>N3>N4;弱苗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3>N4>N2>N1,壮苗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弱苗对应处理,壮苗的产量较弱苗平均增加13.66%,弱苗产量最高的处理小于壮苗一次施肥处理的产量。壮苗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下,产量的提高均依赖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增加;2)壮苗处理的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弱苗处理;3)壮苗的成熟期植株干物重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植株干物重均高于弱苗处理,较弱苗平均增加4.67%;4)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含氮率较弱苗平均增加3.47%;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吸氮量较弱苗平均增加9.26%;壮、弱苗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N1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以N3处理最大,弱苗处理以N2处理最大。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较弱苗平均增加0.78%;2)壮、弱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以N2处理最低,壮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弱苗处理分别降低3.92%和10.58%;3)壮苗处理的食味值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为最大,弱苗处理的食味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食味品质显着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1处理为最大,壮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0.39%;壮、弱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2.53%;4)壮苗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终值黏度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崩解值较弱苗增加6.07%;壮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呈显着增加趋势,以N1处理最低,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低,弱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较壮苗降低2.99%,10.23%。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壮苗水稻一次施用分蘖肥处理产量最高,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优于其它处理。弱苗水稻多次施用分蘖肥,虽能适度提高产量,但也使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有变劣的趋势。

杜润帮[8](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9](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10](2016)在《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着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二、杂交中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中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川南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适期早播,采用水稻旱育秧技术
    1.1 适期早播
    1.2 旱育秧技术
2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协调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2.1 根据苗龄与叶龄确定早栽时期
    2.2 施足肥料促进发育
3 适时足量施好再生稻促芽肥
    3.1 水浆管理奠定高产基础
    3.2 补施发苗肥促进芽肥
4 完熟期见芽收割头季中稻,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
5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有害生物管理方针
6 结束语

(2)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特征
2 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科学育秧和栽种
    2.2 合理确定密度
    2.3 做好施肥
    2.4 合理灌溉
3 收割注意事项
4 病虫害防治
5 结束语

(3)优质杂交中稻新组合鄂香优41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2.2 米质
    2.3 抗性
3 产量表现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
    4.2 除草
    4.3 水分管理
    4.4 肥料施用
    4.5 病虫害防治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父母本播差期安排
    5.2 育秧和移栽规格
    5.3 科学管理肥水
    5.4“九二〇”施用和人工赶粉
    5.5 病虫害防治、隔离除杂和后期管理

(4)水稻秧龄及其设置方式对不同品种农学表现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
    1.2 水稻品种改良
    1.3 水稻种植方式
    1.4 秧龄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4.1 秧龄与种植体系
        1.4.2 秧龄对秧田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1.4.3 秧龄对本田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1.4.3.1 秧龄对水稻植伤的影响
        1.4.3.2 不同秧龄下水稻生育期差异
        1.4.3.3 秧龄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1.4.3.4 秧龄对水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1.4.3.5 秧龄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1.4.3.6 秧龄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1.4.4 秧龄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1.5 秧龄弹性
    1.6 秧龄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秧苗素质
        2.3.3 植伤
        2.3.4 生育进程
        2.3.5 农艺性状
        2.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3.7 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
    3.2 不同秧龄下各生长阶段的气象条件差异
    3.3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4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5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
    3.6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3.6.1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植伤的影响
        3.6.2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茎蘖数的影响
        3.6.3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6.4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的影响
    3.7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作物生长速率的影响
    3.8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开花前后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9 秧龄对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和植伤的影响
    4.2 秧龄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4.3 秧龄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4 不同秧龄下气象条件差异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5 秧龄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4.6 秧龄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播期对再生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播期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
    1.1 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1.2 播期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3 播期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4 播期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1.5 播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的影响
    1.6 播期对再生季米质的影响
2 再生稻在湖南的适宜播期
3 展望

(6)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栽培管理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地理位置对齐穗期和结实率的影响(试验1)
        1.2.2 齐穗期和结实率受地理位置响应的验证(试验2)
    1.3 考查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中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的建立
    2.2 杂交中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的验证
    2.3 杂交中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的应用
3 讨论与结论
    3.1 我国水稻开花期高温热害的风险评估
    3.2 四川盆地杂交中稻开花期避(耐)高温伤害的关键措施

(7)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2 江苏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1 床土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2 壮秧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的影响
        1.3.1 基质、壮秧剂的影响
        1.3.2 播种量、秧龄的影响
        1.3.3 密度的影响
        1.3.4 施氮量的影响
    1.4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库形成的影响
        1.4.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的影响
        1.4.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库的影响
    1.5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的影响
    1.6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性状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6.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的影响
        1.6.2 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1 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2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3 施肥时期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4 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8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8.1 对稻米碾磨品质的影响
        1.8.2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1.8.3 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8.4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1.9 江苏省机插水稻生产和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1.9.1 生产现状分析
        1.9.2 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培育
        2.2.1 壮秧剂比较试验
        2.2.2 播种量试验
        2.2.3 秧田期施肥试验
        2.2.4 秧龄试验
        2.2.5 每穴栽插苗数试验
        2.2.6 施氮量试验
        2.2.7 分蘖肥试验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3.2 茎蘖数的调查
        2.3.3 各器官干物重及叶面积的测定
        2.3.4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3.5 各器官含氮率的测定
        2.3.6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测定
        2.3.7 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测定
        2.3.8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壮秧剂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1.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1.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1.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1.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1.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1.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2.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2.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秧田期施肥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3.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3.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秧龄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4.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4.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4.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4.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5.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5.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5.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5.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 施氮量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6.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6.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6.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6.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分蘖肥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7.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7.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7.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6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8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秧田期处理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等性状的影响
        4.1.1 壮秧剂比较试验
        4.1.2 播种量试验
        4.1.3 秧田期施肥试验
        4.1.4 秧龄试验
    4.2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3 施氮量试验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 不同秧苗素质、分蘖肥施用方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稻米品质、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水稻生产现状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2.1 水稻螟虫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2.2 水稻两迁害虫
        2.2.1 稻飞虱类
        2.2.2 稻纵卷叶螟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2.1 物理防治
        3.2.2 化学防治
        3.2.3 生物防治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引言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1.1.2 虫情资料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调查方法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1.3 调查时间
        1.4 调查地点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1.2.5 农药减量效果
        1.2.6 增益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规划
        1.3 试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设计
        1.4.2 水肥管理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情况比较
        2.2 施药情况比较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3.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10)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库源结构及其调控在指导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中的理论价值
2 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
    2.1 品种间产量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 品种间籽粒充实度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1 灌浆期下部叶片对籽粒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2 粒重稳定性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3 根系活力与品种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3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规律性
    3.1 高产栽培策略
    3.2 高产栽培规律
        3.2.1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与当地产量水平和海拔高度关系
        3.2.2 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3.2.3 水稻前氮后移增产作用与土壤地力产量的关系
        3.2.4 水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剑叶SPAD值的关系
        3.2.5 水分管理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3.3 因种调控技术
        3.3.1 水稻本田高产适宜插秧密度与品种间穗粒数关系
        3.3.2 适应强化栽培品种的库源特征
        3.3.3 适应不同栽培模式品种的库源特征
        3.3.4 适应氮肥后移品种的库源特征
        3.3.5 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4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展望
    4.1 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研究
    4.2 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4.3 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研究
    4.4 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研究

四、杂交中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川南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綦麟. 种子科技, 2021(23)
  • [2]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范国斌. 种子科技, 2021(21)
  • [3]优质杂交中稻新组合鄂香优41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伍箴勇,吴中华,杨前玉,肖数数,王雨,王琼,刘庆,陈代兵,朱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0)
  • [4]水稻秧龄及其设置方式对不同品种农学表现的影响及机理[D]. 曹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播期对再生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邹丹,王慰亲,郑华斌,陈元伟,唐启源,张相,刘功义. 杂交水稻, 2021(04)
  • [6]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J]. 徐富贤,袁驰,王学春,韩冬,廖爽,张志勇,陈琨,曾世清,谢戎,周兴兵,曾正明,张林,杨波,蒋鹏. 中国稻米, 2021(03)
  • [7]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徐杰姣. 扬州大学, 2021
  • [8]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9]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10]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J].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10)

标签:;  ;  ;  ;  ;  

杂交中稻旱育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