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人心肌梗死临床与冠脉造影影像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彩军[1](2021)在《大理地区NSTE-ACS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205例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发病至介入时间在24小时内,97例)、择期介入治疗组(发病至介入时间超过24小时,70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未行介入治疗,38例)。比较三组入院后30天内和6个月内的全因死亡、新发心肌梗死、主要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三组中早期介入治疗组≥65岁患者比例最低(28.9%),p=0.019。其余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既往PCI病史、心电图表现、GRACE评分、临床用药以及在院期间所测实验室指标均无差异。随访30天,择期介入治疗组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复合事件发生率最高(10%),早期介入治疗组最低(2.1%),药物保守治疗组居中(7.9%),p=0.08。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早期介入治疗有获益趋势,主要是由于择期介入治疗组在等待在介入过程中出现新发心肌梗死较多。随访6个月,早期介入治疗组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复合事件最低(5.2%),择期介入治疗组居中(17.2%),药物保守治疗组最高(18.4%),p=0.01。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早期介入治疗组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复合事件低于择期介入治疗组(p=0.01)及药物保守治疗组(p=0.01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早期介入治疗组死亡率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16)。此外,早期介入治疗组降低了再入院率。择期介入治疗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STE-ACS高危患者中,早期介入治疗在没有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基础上降低了6个月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复合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有降低30天内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复合事件的趋势。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早期介入治疗可以降低6个月死亡率。
刘美琪[2](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多是因为冠状动脉中的易损斑块的进一步的侵蚀或破裂以后诱发的一系列的比较危急的临床表现,随之而来的是闭塞性血栓的完全或不完全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年以来,正是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带来的比较居高不下的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当前它明显成为一种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矛盾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大多都是比较危急,它的发病原因以及病理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其并发症也较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标准目前也是尚不统一,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的凝血及炎症的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来进一步研究炎症及凝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这更有利于之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论治。研究方法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65名病例,通过病历档案管理室电子病历系统及手工查找获取患者一般信息,并填写目前的一般临床症状,进而进一步明确中医辨证分型。2、根据医院的病例系统来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目前临床表现、一般生命体征以及舌、脉象等,同时查询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以此来得知患者的冠脉病变的部位及支数,根据冠脉病变情况,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支数定义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并进一步进行Gensini评分,并查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记录所有患者血液学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根据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计算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比值(NLR),最后将6种中医证型同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3、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35例ACS患者,30例SCAD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性别上具有明显差异(P=0.01<0.05),男性较女性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2、本研究共纳入135例ACS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证型中痰瘀互结证共有95例,占比达70.37%,说明痰瘀互结证患者最常见;其次为气虚血瘀证。3、在本研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最多,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最多,气阴两虚证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最多,痰瘀互结证型冠状病变支数是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并且痰瘀互结证型的Gensini评分是最高的,和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正虚阳脱证>寒凝心脉证。4、ACS组患者不同证型之间NLR、CRP、D-D、FIB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痰瘀互结证型患者体内NLR、CRP、D-D、FI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CS组痰瘀互结证型明显具有更高的NLR、CRP、D-D、FIB水平,证明了实验室指标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魏梅[3](2021)在《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早发冠心病(P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亚洲国家中日益普遍,然而,对于它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PCA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旨在分析P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为PCAD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基础研究及药物干预,阐明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并为并为这些年轻患者的最佳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PCAD患者MACE的危险因素,为PCAD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初步研究对象,共2,847例早发ACS患者。排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0例,严重瓣膜病需手术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3例,免疫系统疾病患者8例,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12例,临床资料不全患者94例,共纳入2,706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资料从住院病案中获取。收集患者所有的基线临床资料。2.入组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出院后MACE及服药情况。本研究随访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本研究期间失访患者277例,失访率10.24%,最终共2,429例早发ACS患者完成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男性1,327例(54.63%),女性1,102例(45.37%)。患高血压病比例为60.68%,患糖尿病比例为26.60%。此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中前降支病变最多见。随访过程中,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最高。2.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4例MACE,发生率为9.22%。其中189人(7.47%)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人(1.03%)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6人(0.25%)发生了UA和AMI,4人(0.16%)发生心源性死亡。非MACE组2,205人。MACE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既往冠心病史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非MACE组。MACE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比例低于非MACE组。MACE组的单纯药物治疗比例低于非MACE组,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高于非MACE组。MACE组患者硝酸酯类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比例高于非MACE组。3.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既往PCI史、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高Hcy、PCI治疗为早发ACS患者MACE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化验检查、诊断、冠脉病变支数及部位、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后,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诊断为NSTEMI、高Hcy仍为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早发ACS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一旦患早发ACS,女性患者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是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Hcy是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NSTEMI患者长期预后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差,NSTEMI是早发ACS患者长期MACE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Hcy水平与女性早发AC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Hcy水平对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为女性早发ACS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早发女性ACS患者,共1,299例。排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例,严重瓣膜病需手术患者5例,恶性肿瘤1例,免疫系统疾病患者6例,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5例,临床资料不全患者49例,最终共纳入1,230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资料从住院病案中获取。收集患者所有的基线临床资料。2.入组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出院后MACE及服药情况。本研究随访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本研究期间失访患者128例,最终共1,102(89.5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年龄51.46±3.68岁。其中诊断为UA者占83.1%,诊断为NSTEMI者占12.4%,诊断为STEMI者占4.5%。2.患者根据Hcy水平分为3组:低Hcy组(Hcy≤9.1μmol/L);中Hcy组(Hcy:9.2-11.6μmol/L);高Hcy组(Hcy>11.6μmol/L)。低Hcy组的年龄低于另外两组,随着Hcy的升高,肌酐及尿酸水平上升,空腹葡萄糖水平降低。3.共发生了118例MACE,发生率为10.7%。MACE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敏感性为51.7%,特异性为95.0%,Hcy水平最佳分界值为16.85μmol/L。5.Kaplan-Meier分析显示Hcy水平升高与女性早发ACS患者的MACE风险相关。随着Hcy水平升高,无MACE生存率明显降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高Hcy水平是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小结:Hcy水平升高与女性早发ACS患者预后较差有关,Hcy水平升高是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血清Hcy水平可作为早发ACS高危女性的一个合适指标。第三部分 阿托伐他汀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目的:探讨Hcy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从而拮抗Hcy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方法:1.从雄性SD大鼠中剥离出胸腹主动脉,培养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传代,用第3代至第5代之间的细胞进行实验。2.取生长状态及密度相同的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Hcy组、Hcy+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核转录因子κB(NF-κ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6(IL-6)的表达。3.利用Trizol法提取VSMCs中的RNA,将提取的总RNA进行反转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组别NF-κB、CRP、IL-1β、IL-6的表达。4.所有实验重复3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cy上调大鼠VSMCs的NF-κB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NF-κB表达。2.Hcy上调大鼠VSMCs的CRP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CRP表达。3.Hcy上调大鼠VSMCs的IL-1β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IL-1β表达。4.Hcy上调大鼠VSMCs的IL-6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IL-6表达。小结:高Hcy可通过上调炎症因子CRP、IL-6、IL-1β表达,导致内皮细胞炎性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细胞因子CRP、IL-6和IL-1β的表达从而拮抗高Hcy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损伤。
刘越[4](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冠心病和糖尿病均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低水平的炎症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能够灵敏地反映体内低浓度的炎症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属于临床常见的发生血栓事件的高风险人群,hs-CRP能否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程度以及长期预后,从而指导临床管理,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证据,尤其缺少中国人的研究数据。研究目的探讨入院hs-CR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危(<3.00 mg/L)、中危(3.00-9.99mg/L)和高危组(≥10.00mg/L)。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用SYNTAX评分显示,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s-CRP与SYNTAX评分的关系。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有2616例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有1617例(61.8%)、614例(23.5%)和385例(14.7%)。在基线特征方面,hs-CRP升高的患者合并更多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更大、既往脑血管疾病、吸烟史以及心、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更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中、重度复杂病变(SYNTAX评分≥23)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s-CRP与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均无明显交互作用,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在高危亚组(高龄,女性,高血压,高血脂,未使用降糖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尤为明显。随访结果显示,三组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依次为3.4%、4.7%和7.3%(p=0.003),心原性死亡同样随hs-CRP升高而增加,但5年内发生MACCE的概率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主要复合终点和血运重建的累积事件率在三组整体间具有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值均<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表明,hs-CRP仅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YNTAX评分是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入院hs-CRP水平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危人群更为显着;hs-CRP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背景血脂异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I(apoA-I)均是血浆脂蛋白中重要的蛋白质组分,两者的比值反映了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平衡。目前,关于apoB/A-I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探究apoB/A-I 比值与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评估apoB/A-I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开展的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共计2563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根据入院时apoB/A-I 比值,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0.63(n=1279,49.9%)和 ≥0.63(n=1284,50.1%)。采用 SYNTAX 评分量化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poB/A-I与SYNTAX评分间的关系。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从基线特征看,高apoB/A-I组尽管年龄更小,合并症更少,但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比例更高,有更多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重度狭窄病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oB/A-I比值是预测复杂、严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41,95%CI 1.039-1.730,p=0.024)。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是SYNTAX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传统血脂代谢指标正常的情况下,apoB/A-I比值与病变间仍有明显密切的相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天,随访期间与低比值组相比,高比值组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0%比2.2%,p=0.019)和总体心肌梗死发生率(2.0%比3.3%,p=0.028)明显增加,但全因死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生存曲线显示,两组间的心肌梗死的差异随时间进展而明显扩大(log-rank p<0.05)。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apoB/A-I仍然是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发生风险在围手术期和长期随访期间均增加了1倍。研究结论(1)在ACS合并糖尿病人群中,是病变严重程度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2)入院apoB/A-I 比值这一非传统血脂指标有助于识别复杂病变和高危人群,指导介入术后管理。研究背景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的终产物和内源性抗氧化剂。不少研究认为正常高值的胆红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增强胰岛素活性。但也有部分研究观察到胆红素水平和临床风险呈正比。有限的文献报道了直接胆红素(也称为结合胆红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或风险分层中的作用,但结论不一。迄今尚无研究涉及胆红素在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直接胆红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复杂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2)评估直接胆红素水平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在不同糖代谢情况(正常糖代谢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差异;(3)评估联合直接胆红素和SYNTAX评分II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系针对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在2004年4月至201 1年2月期间,连续入组了 5322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三支病变的患者。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用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三种类型。疾病的复杂和严重程度由SYNTAX评分进行量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3月。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研究结果根据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将患者等分为四组::Q1(0-1.60 μ mol/L)、Q2(1.61-2.20μ mol/L)、Q3(2.21-2.80 μ mol/L)和Q4(>2.80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居多,既往心肌梗死和吸烟史的比例更高。然而,高直接胆红素组患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病例相对较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胆红素是预测中高水平SYNTAX评分(>22)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时间为6.5年,期间共计901例(16.9%)死亡,1777例(33.4%)发生MACCE。死亡风险随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明显升高(14.7%比14.4%比1 8.5%比19.3%,p<0.001),而MACCE发生率在组间无显着差别(p=0.11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发现,直接胆红素基线水平是预测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1比Q4:HR 0.757,95%CI 0.613-0.934,p=0.01;Q2比 Q4:HR 0.798,95%CI 0.644-0.988,p=0.038,Q3 比 Q4:HR 0.947,95%CI 0.775-1.157,p=0.595)。当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发现,直接胆红素升高仅与糖尿病患者死亡高风险相关,与正常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前期亚组生存率无关。相比血运重建组,直接胆红素的预测性仅在单纯药物治疗亚组有意义。此外,将直接胆红素与SYNTAX评分Ⅱ结合之后,SSⅡ对死亡风险预测的区分能力(一致性指数)和重分类能力(净重分类改善度和综合区分改善度)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研究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中,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不仅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能够预测远期死亡风险(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将直接胆红素纳入现有的风险评分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危险分层能力,帮助指导临床决策。
张捷[5](2021)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情况及预后进行观察,总结并分析MINOCA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双抗治疗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以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并指导未来的治疗方向。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诊断为MINOCA的住院患者共26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用药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以患者确诊为MINOCA的诊断时间为随访的开始时间,电话随访至2020年11月,平均随访45.65±29.24个月,询问患者出院后用药种类、用药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胸痛再入院、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持续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标记为A组(双抗治疗时间≤1个月),B组(双抗治疗时间>1个月且<12个月),C组(双抗治疗时间≥12个月),比较组间复合终点事件差异,分析MINO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入选103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诊MINOCA的患者共282例,患病率为2.7%,其中男性173例(65%),女性93例(35%),平均患病年龄为57.83±10.70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182例(68.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84例(31.6%)。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45.9%(122例),吸烟史36.1%(96例)、高脂血症21.0%(56例),高尿酸血症16.9%(45例),糖尿病12%(32例)。2.根据患者出院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持续时间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双抗治疗时间≤1个月,94例,35.4%),B组(双抗治疗时间>1个月且<12个月,114例,42.8%),C组(双抗治疗时间≥12个月,58例,21.8%),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及出院用药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电话随访266名受试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共50人(18.8%),其中胸痛再入院26例(52%)、再发心肌梗死12例(24%)、死亡6例(12%)、心力衰竭2例(4%)、恶性心律失常4例(8%)。B组和C组患者的胸痛再入院发生率均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组与C组之间的胸痛再入院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三个组中进行组间比较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所有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是A组26.0%(24例)、B组20.1%(23例)、C组5.1%(3例),组间比较显示A组与B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log-rank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MINOCA患者预后的差异并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显示A组与B组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A组与B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行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吸烟、高龄、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延长双抗治疗时间可降低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结论:1.MINOCA患者在AMI患者中患病率较低,NSTEMI相对STEMI更多见,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2.经COX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是使MINO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是MINO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保护性因素。3.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可有效改善MINOCA患者预后。
普珍,尼玛,沈爱东,黄凯,阴赪茜[6](2020)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胸痛患者的病因。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就诊2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结果,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21例患者就诊时症状均为胸痛,急诊心电图均显示ST段抬高,最终诊断早复极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炎3例,应激性心肌病4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患者。结论 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除急性心肌梗死外,也包括急性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变异性心绞痛及早复极综合征。
杜茂宗[7](2020)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该类患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电子病案系统查阅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心内科住院的患者的病案信息,最终纳入首次住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236例,根据是否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共存疾病、生化指标、心电图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冠脉造影病变等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将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三组,对比不同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组患者与心功能正常组对比结果显示(1)一般资料:房颤在心功能正常组和心力衰竭组分别占1.72%,10.83%,后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资料:心力衰竭组患者血肌酐、血尿酸、cTnT、NT-proBNP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钾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RS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在心功能正常组占24.14%,心力衰竭组占45%,后者比例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组患者的LVEDD及左房内径更大,左室射血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冠脉造影结果:心功能正常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心力衰竭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力衰竭组SYNTAX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行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房颤、血尿酸、血肌酐和NT-proBNP水平、LVEDD、左房内径、冠脉SYNTAX评分和fQRS是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LVEDD和左房内径是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QRS与NT-proBNP、LVEDD、左房内径及冠脉SYNTAX评分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2.不同射血分数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20例,其中HFpEF63例,HFmrEF42例,HFrEF15例。HFrEF患者年龄高于HFmrE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pEF患者的NT-proBNP低于HFmrEF和HFrE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pEF患者的cTnT和血尿酸低于HFrEF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QRS在HFpEF、HFmrEF、HFrEF 组阳性率分别为 19.05%、78.57%、60%,HFpEF 患者 fQRS 阳性率明显低于HFmrEF和HFr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FpEF和HFmrEF患者相比,HFrEF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期内径逐渐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LVEDD、左房内径可能是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2.fQRS对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重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不同射血分数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需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究。
韩文博[8](2020)在《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症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风邪的重要性,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具有确切疗效,然而有关风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有限,探索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对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对现代文献中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以风速和炎症因子为切入点,探讨风邪可能的实质内涵及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索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为冠心病高危人群识别和预警模型构建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与从风论治冠心病相关的现代文献,对证候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收集铜川地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住院冠心病病例,及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数据,着重分析风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探讨外风与风速、心血管事件的内在联系。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组病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hs-CRP、IL-6、MMP-9、GDF-15的浓度进行对比,探讨内风与炎症因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内在联系。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计分及症状、舌象、脉象特点,总结出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并通过ROC曲线评估风邪临床表征的诊断效能;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纳入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进行随访,分析风邪临床表征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595篇,最终纳入20篇文献。从风论治冠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风邪侵袭最常见的病位为心络;治疗冠心病常用风药为黄芪、川芎、羌活、威灵仙、芍药、葛根。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纳入650例冠心病患者,男、女性各325例,总体平均年龄69.34岁。结局方面,650例患者累计发生心血管事件754次,相对于低风速(0.70-1.90 m/s),中等风速(2.00-2.60 m/s)条件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着增加,OR 3.29(95%CI 1.49-7.26);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当风速小于2.3 m/s时,随着风速增高,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OR2.58(95%CI 1.13-5.89)。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7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应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最终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各57例进入统计分析。总人群平均年龄62.35岁,男性占比72.81%。结局方面,hs-CRP、IL-6、GDF-15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曲线拟合结果显示,MMP-9>1200 ng/ml 时增加 ACS 风险,OR 1.004(95%CI 1.000-1.007)。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平均年龄62.68岁,男性153例,女性62例。对比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临床表征,结果显示,两组在头痛、弦脉、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数、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方面差异显着(P<0.05),可作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加入风邪临床表征的模型在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优于基础模型,两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显着(P<0.05)。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随访结果显示,共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失访13例,最终纳入分析202例。相对于无风邪临床表征组,各风邪临床表征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加,组间有一定差异(P=0.05),其中同时具有4种风邪临床表征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1.风邪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密切相关且最易侵袭心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是从风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治法。2.异常风速作为外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炎症因子则可能是内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3.异常风速、炎症因子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4.“头痛”、“脉弦”、“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是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这些临床表征显着增加了 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刘玺[9](2020)在《早发男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发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MI(发病时间<24h)并行冠脉造影的年龄<55岁男性患者134例(早发AMI组),同期住院诊断为AMI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年龄≥55岁男性AMI患者176例(非早发AMI组)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年龄<55岁的男性患者96例(对照组)。2、收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及冠心病家族史等情况;收集空腹血糖、尿酸、白蛋白、TG、TC、HDL-C、LDL-C、non-HDL-C及Killip分级等基本情况;研究男性早发AMI及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3、收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男性AMI患者的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数量、弥漫病变及侧枝循环等情况;4、收集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5、采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士标准差(`c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25,Q75)表示,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男性早发AMI及冠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非早发AMI组相比,早发AMI组的吸烟、合并血脂异常、冠心病家族史、尿酸、白蛋白、TG、TC、LDL-C、non-HDL-C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心绞痛、killip分级≥2级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早发AMI组的吸烟、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TG、TC、LDL-C及non-HDL-C较高(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早发AMI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OR=2.567),non-HDL-C(OR=2.010)及吸烟(OR=1.894)。4、与单支病变组相比,三支病变组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比例较高,HDL-C水平较低(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早发心肌梗死三支病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3.837),HDL-C(OR=0.104)是其保护因素。6、与非早发AMI组相比,早发AMI组单支病变比例较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及弥漫病变比例较低(P<0.05)。7、与早发AMI组比较,非早发AMI组住院期间MACE的总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1、早发男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主要是血脂异常、吸烟及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是non-HDL-C、吸烟及糖尿病,除此之外可能存在其他未明确的危险因素。2、早发男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独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HDL-C是其保护因素3、早发男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弥漫病变少见,病变程度轻。4、早发心肌梗死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较非早发组低。
袁龙宾[10](2020)在《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189例患者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2、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1月间,因疑诊冠心病就诊于我院心内科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59.8±9.9岁。患者在两周内于我院先后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检查结果,评价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评价两种方法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结果:在189例患者多排CT冠脉成像冠脉血管段中,共选取1890段血管进行评估。对比冠脉造影同样的1890段血管: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均较高。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依次为:72.4%,65.1%,68.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较高。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LAD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83.1%、68.8%、75.0%,对LCX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53.5%、53.8%、53.3%,对RCA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73.4%、68.0%、69.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均有较高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AD及RCA管腔狭窄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CX管腔狭窄与CAG一致性一般。4、189例患者中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出心肌桥48例,CAG检出心肌桥15例,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心肌桥检出率为25.4%,CAG心肌桥检出率为7.9%。结论: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诊断冠心病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冠心病无创筛查手段。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分级评估的敏感度较低,无法精确评估某段血管的狭窄程度。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前降支(LAD)及右冠脉(RCA)狭窄诊断准确性高于回旋支(LCX)。4、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率高于CAG,可作为临床检出心肌桥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
二、年轻人心肌梗死临床与冠脉造影影像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轻人心肌梗死临床与冠脉造影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地区NSTE-ACS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一 现代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
1 冠状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 |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背景 |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变化发展 |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传统危险因素 |
5 目前的治疗方法 |
二 祖国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从痰瘀论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方法 |
诊断标准 |
研究结果 |
1 病人一般情况分析 |
2 性别分布 |
3 基本资料分析 |
4 ACS组中医证型的分布 |
5 ACS组各证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本资料的比较 |
6 ACS组各证型间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的比较 |
7 AC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7.1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NLR水平差异性分析 |
7.2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CRP水平差异 |
7.3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D-D水平差异 |
7.4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FIB水平差异 |
7.5 ACS组各证型之间WBC、HgB、RBC水平的差异 |
7.6 ACS组各证型之间CHO、TG、HDL、LDL水平的差异 |
讨论 |
1 中医学对ACS的认识 |
1.1 历史论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目前中医对ACS的治疗方面 |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
3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相关性的意义 |
4 165例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
5 本研究中135例ACS组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2 研究对象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 |
5.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NLR、CRP、D-D、FIB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阿托伐他汀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早发冠心病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
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B/A-I比值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
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直接胆红素对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预后价值 |
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炎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前景与困境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临床资料采集 |
3.相关诊断标准及定义 |
4.分组 |
5.研究终点 |
6.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MINOCA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 |
2.MINOC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
3.生存分析 |
4.MINO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1.MINOCA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 |
2.MINOCA患者的易患因素 |
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MINOCA患者的预后影响 |
4.影响MINOCA患者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 |
5.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心电图检查 |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
2.2 心电图表现及动态演变观察 |
2.3 c Tn I水平 |
3 讨论 |
3.1 早复极波综合征 |
3.2 心肌炎 |
3.3 应激性心肌病 |
3.4 变异型心绞痛 |
3.5 急性心肌梗死 |
4 结论 |
(7)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风邪实质研究进展 |
1 对外风实质的认识 |
2 对内风实质的认识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风速对冠心病的影响 |
2 气温对冠心病的影响 |
3 气压对冠心病的影响 |
4 湿度对冠心病的影响 |
5 日照时数对冠心病的影响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C反应蛋白(CRP) |
2 白细胞介素-6(IL-6) |
3 白介素-1β(IL-1β) |
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
5 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早发男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2.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2.3 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2.4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危险因素定义 |
3.2.1 高血压病 |
3.2.2 糖尿病 |
3.2.3 血脂异常 |
3.2.4 吸烟 |
3.3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3.4 研究方法 |
3.4.1 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及评价 |
3.4.2 冠脉病变数目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 早发AMI组单支及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及血脂指标比较 |
4.4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
4.5 在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述 |
2.2 检查冠脉病变的方法 |
2.2.1 CAG检查 |
2.2.2 IVUS检查 |
2.2.3 MRI检查 |
2.2.4 OCT检查 |
2.2.5 CTA检查 |
2.3 展望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基本资料 |
3.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 检查设备及方法 |
3.2.1 CTA检查设备及方法 |
3.2.2 CAG检查设备及方法 |
3.3 评价方法 |
3.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
3.3.2 冠状动脉解剖分段 |
3.3.3 冠脉狭窄程度评估及检出心肌桥的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目标血管一般情况 |
4.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准确性 |
4.2.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
4.2.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狭窄程度准确性 |
4.2.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 |
4.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价值分析 |
5.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价值分析 |
5.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准确性差异分析 |
5.4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分析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年轻人心肌梗死临床与冠脉造影影像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地区NSTE-ACS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疗效观察[D]. 付彩军. 大理大学, 2021(09)
- [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D]. 刘美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魏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D]. 刘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 张捷.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分析[J]. 普珍,尼玛,沈爱东,黄凯,阴赪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19)
- [7]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D]. 杜茂宗.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D]. 韩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早发男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D]. 刘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10]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D]. 袁龙宾.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急性冠脉综合征论文; 风邪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症状论文; 影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