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与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毓,金悦,汪超,王育[1](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并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并进行自我效能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同一术者进行初始手术治疗的137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达芬奇机器人组64例,腹腔镜组73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自我效能评价。结果:达芬奇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数量无差异(P>0.05)。且达芬奇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感评估更佳(P=0.001)。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较传统腹腔镜手术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在保证手术安全性下可以提高有效性。且达芬奇机器人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感更佳,更利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心理康复。
刘娜[2](2020)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差异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2015年1月-2018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134例患者,分析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常见危险因素、合并子宫腺肌症、病理情况等,探求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差异,为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对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危险因素、合并子宫腺肌症、术后病理资料统计,并分组比较分析,通过统计学处理。研究中提取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并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40-60岁多见,集中于51-55岁,绝经后女性患者较多。2、未生育情况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有差异,年轻组未生育比率略高。3、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BMI>24kg/m2四种因素,合并糖尿病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有差异,但两两比较后无差异。4、阴道流血症状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无差异。5、超声检查、诊断性分段诊刮术后病理确诊子宫内膜癌比例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没有差异,术前Ca125阳性率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无差异。6、I型癌(子宫内膜样癌)为高发病理类型,II型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有差异。术后病理分期1期居多,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无差异。术后病理分级,高分化在年轻组和绝经后组有差异。7、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症情况在年轻组、40岁-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中比较无差异。结论:1、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比例略少,随着年龄上升,患病比例逐渐增加,而60岁以后患病率又下降,多发病于绝经后女性。2、年轻患者未生育比率略高。3、不同年龄患者在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危险因素的比例略有不同,年轻患者的风险因素以超重和肥胖为主,绝经后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均存在。其中BMI达到肥胖程度的比例不多,但BMI达到超重(BMI≥24kg/m2)比例多于肥胖患者比例,故推断BMI≥24kg/m2即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超重情况可经自我调整得以改善,从而在预防子宫内膜癌方面降低发病风险。4、阴道流血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仍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它症状(如下腹痛、阴道排液等)多发于绝经后女性患者。5、超声检查联合诊断性分段诊刮术后,行病理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6、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以I型癌(子宫内膜样癌)为高发病理类型,II型癌在绝经后患者比例中较高。术后病理分期1期居多,高分化比例年轻患者居多。7、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症占比例23.88%。子宫腺肌症作为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一种,可能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但仍需大量研究证明。
陈慧芳[3](2020)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型及临床特征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Ⅰ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和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特征、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探讨EC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中医药辨证防治E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5月~2019年5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妇科病房术后病理诊断为E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临床病理结果分为2组:Ⅰ型EC组、Ⅱ型EC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归纳比较Ⅰ型EC和Ⅱ型EC患者在年龄、民族、婚姻状态、孕产次、月经史、既往相关疾病、临床首发症状、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T)、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中医证型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探讨EC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Ⅰ型、Ⅱ型EC患者平均年龄为52.87± 11.83岁、56.67±9.90岁,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3.78±1.74岁、14.10±1.85岁,已绝经患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6.24±14.84岁、50.76±4.32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EC患者平均ET为:15.12±7.15mm、11.17±5.64mm,两组患者平均E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EC处于非育龄期患者频次为:44例(65.67%)、28例(93.33%),两组患者非育龄期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EC已绝经患者频次为:42例(62.69%)、25例(83.33%),两组患者绝经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EC肥胖及超重患者频次为:60例(89.55%)、13例(43.33%),两组患者超重及肥胖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EC患者均以阴道异常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集中在51~60岁,初潮年龄集中在13岁,多数患者均出现绝经延迟,妊娠、分娩次数为0~1次的患者最多,有宫腔操作的患者较多,既往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比例均较高;但两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Ⅰ型EC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肾阳虚证35例(52.24%),肝肾阴虚证13例(19.40%),湿热瘀毒证13例(19.40%),痰湿结聚6例(8.96%);Ⅱ型EC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15例(50.00%),湿热瘀毒证9例(30.00%),脾肾阳虚证5例(16.67%),痰湿结聚证1例(3.33%);Ⅰ型和Ⅱ型EC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性:年龄、体重指数与EC中医证型分布存在联系(P<0.05)。51~60岁组患者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其他年龄组患者均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正常体重组中医证以肝肾阴虚为主,超重及肥胖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宫腔操作以及妊娠、分娩次数与EC中医证型分布相互独立(P>0.05)。结论1.Ⅰ型、Ⅱ型EC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Ⅰ型EC以脾肾阳虚证为主,Ⅱ型EC以肝肾阴虚证为主,说明肾虚可能是EC发生的主要因素。2.Ⅰ型、Ⅱ型EC平均ET之间存在差异,Ⅰ型EC平均ET较Ⅱ型EC型厚。临床对确诊为EC的患者,可通过超声检测ET对Ⅰ型、Ⅱ型EC进行辅助鉴别。3.EC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同BMI、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相关性。超重及肥胖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而Ⅰ型EC超重及肥胖比例高,说明积极控制超重及肥胖患者BMI可降低EC(尤其是Ⅰ型EC)的发病风险。51~60岁是EC发病的高峰时期,而此时期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临床对于年龄在51~60岁之间的EC辨证治疗时需注意肝肾阴虚这一病机。
邓琳[4](2020)在《cox2、wnt3a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诊断的提示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其病因不明,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无创术前诊断及术后监测指标。前期研究中发现FSH和LH的升高能够上调cox2的表达水平,而cox2的表达上调可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耐药。本研究通过应用IHC、ELISA、q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检测cox2,wnt3a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探索其对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诊断的提示价值及潜在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纳入于中日友好医院住院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61例,子宫内膜正常的患者32例,卵巢上皮性癌的患者30例,卵巢良性囊肿或肿瘤的患者16例。收集患者术前血清、术后石蜡标本及患者临床、病理资料。2.应用IHC检测组织中cox2、β-catenin的表达水平。3.应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cox2、wnt3a表达水平。4.应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为90.2%,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77%,血清cox2平均水平为68.82±11.32 U/L、血清wnt3a平均水平为27.75± 3.34 ng/ml,均高于对照组(P<0.01)。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rs分别为0.294,和 0.364,P<0.05)及 FIGO 分期相关(rs分别为 0.347 和 0.397,P<0.05)。3.血清 cox2 的表达水平大于 55 U/L(OR:20.076;95%CI:5.068-79.526,P=0.000)或 wnt3a表达水平大于 25 ng/ml(OR:10.551;95%CI:2.708-41.111,P=0.001)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均有一定提示作用。4.卵巢癌患者组织cox2和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和85%,血清cox2水平为61.16±12.91 U/L、血清wnt3a水平为24.55±4.75 ng/m,均高于对照组(P<0.01)。5.卵巢癌患者血清wnt3a水平(rs=0.707,P<0.05)和组织β-catenin表达水平(rs=0.471,P<0.05)与FIGO分期有一定相关性。FIGO I期的卵巢癌患者血清wnt3a水平和组织β-cateni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期别。6.血清cox2 的表达水平大于45.5 U/L(OR:15.411;95%CI:2.212-107.356,P=0.006)对卵巢癌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7.组织 β-catenin 阳性表达(OR:13.035;95%CI:1.236-137.432,P=0.033)对卵巢癌发生转移有较强的提示作用。血清cox2水平大于57.2 U/L(OR:17.258;95%CI:2.026-147.016,P=0.009)和血清 wnt3a 水平大于 22.3 ng/ml(OR:40.284;95%CI:3.494-464.475,P=0.003)对卵巢癌转移有较强的提示意义。8.与在位内膜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比,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组织中cox2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cox2平均水平为61.79 ± 14.27 U/L,血清wnt3a水平为22.85±5.072 ng/ml,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P<0.05)。9.过表达cox2的ES2细胞中wnt3a、β-catenin、Snail、Viment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上调,E-cadherin表达水平下调。结论:1.血清wnt3a的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价值。血清cox2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均有一定提示作用。2.血清cox2和wnt3a水平对卵巢癌转移具有提示作用,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组织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相关,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卵巢癌患者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3.cox2、β-catenin和wnt3a表达水平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显着升高,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cox2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作用可能和调控 wnt3a/β-catenin/EMT 通路有关。
姜素[5](2018)在《血清雄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术前血清雄激素(包括睾酮和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高雄激素和高胰岛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8月19日至2015年11月4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10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和51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样,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测定血清睾酮、胰岛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雄烯二酮水平。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子宫内膜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特征。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雄激素(睾酮、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评估睾酮、雄烯二酮、胰岛素及其他潜在危险因子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高雄激素和高胰岛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结果:1.基本特征与实验室资料(1)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体重、腰围、腹围、臀围、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显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年龄、身高及绝经年龄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2)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不孕、月经失调、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家族史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P值均<0.05)。(3)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雄激素(包括睾酮和雄烯二酮)水平明显增高,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肽、胰岛素水平和HOMA-IR指数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雌酮水平显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血清雄激素(包括睾酮和雄烯二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 值分别为 1.656、2.057;95%CI 分别为 1.293-2.121、1.603-2.640;P值均<0.05)。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335;95%CI,0.260-0.432;P<0.05)。(2)血清C肽、胰岛素水平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504、2.934;95%CI 分别为 1.946-3.222、2.275-3.783;P值均<0.05)。(3)血清雌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2.041;95%CI,1.590-2.619;P<0.05)。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4)体重指数(≧24kg/m2)、腰臀比(≧0.85)、糖尿病、高血压、不孕、月经失调及癌症家族史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411、3.894、5.820、3.033、2.562、5.244、2.144;95%CI 分别为 1.854-3.136、2.871-5.282、3.875-8.741、2.316-3.973、1.479-4.438、2.930-9.315、1.584-2.901;P值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血清睾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1.791;95%CI,0.260-0.432;P=0.001)。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475;95%CI,0.331-0.683;P<0.05)。(2)血清C肽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4.004;95%CI,2.686-5.969;P<0.05)。(3)糖尿病、高血压、不孕及月经失调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 4.153、2.155、5.990、3.301;95%CI 分别为 2.358-7.316、1.466-3.166、2.160-16.609、1.753-6.218;P值均<0.05)。4.分层数据分析显示:(1)在BMI≧24kg/m2,WHR≧0.85及无糖尿病病史各组人群中,血清睾酮水平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85、2.058、1.722;95%CI分别为 1.375-2.585、1.530-2.766、1.308-2.266;P值均<0.05)。而在 BMI<24kg/m2,WHR<0.85和糖尿病妇女中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值均>0.05)。(2)除WHR<0.85(P=0.054)的女性外,其它所有危险因素分层中血清雄烯二酮水平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P值均<0.05)。(3)除合并糖尿病(P=0.137)妇女外,其它所有危险因素分层中血清胰岛素水平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P值均<0.05)。5.血清雄激素和胰岛素水平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协同作用分析(1)总体、绝经前及绝经后妇女血清睾酮,雄烯二酮和胰岛素的临界值分别为 40.10ng/dL、39.02ng/dL、41.00ng/dL,1.47ng/mL、1.75ng/mL、1.39ng/mL 和8.82mIU/mL、8.74mIU/mL、8.90mIU/mL。(2)在总体妇女、绝经前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睾酮水平升高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56、1.851、1.520;95%CI分别为 1.293-2.121、1.194-2.870、1.126-2.051;P值均<0.05)。(3)在总体妇女、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雄烯二酮水平升高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相关(OR值分别为2.057、2.765;95%CI分别为1.603-2.640、2.032-3.761;P值均<0.05),而在绝经前妇女中二者无明显相关性(OR=1.375;95%CI,0.890-2.123;P>0.05)。(4)在总体妇女、绝经前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均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934、4.280、2.414;95%CI分别为 2.275-3.783、2.695-6.796、1.779-3.277;P值均<0.05)。(5)在总体妇女、绝经前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睾酮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OR值高于单一睾酮或胰岛素水平升高者。(6)在总体妇女、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OR值高于单一雄烯二酮或胰岛素水平升高者,绝经前妇女中无此差异。结论: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雄激素(包括睾酮和雄烯二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血清雄激素(包括睾酮和雄烯二酮)水平升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睾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血清睾酮水平升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①在总体、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睾酮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OR值高于单一睾酮或胰岛素水平升高者。②在总体、绝经后妇女各组中,血清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OR值高于单一雄烯二酮或胰岛素水平升高者。结果提示血清高雄激素和高胰岛素水平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协同危险因素。
王亚慧[6](2018)在《441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子宫内膜癌的诊疗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在不同年龄分层、病理类型中的临床病例特点,并探索导致卵巢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病理类型、有无卵巢/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析各临床资料在不同分组中的特点。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采用?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40岁者与>40岁者相比,年轻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比例低,合并不孕不育者比例高,出现阴道异常流血者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病理资料,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I型与II型比较,I型患者平均年龄小,合并高血压、肥胖者比例高,II型出现阴道异常排液及其他症状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病理资料,其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累及宫颈/淋巴结、CA125水平与内膜癌卵巢转移有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伴淋巴结转移、CA125≥35U/ml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累及宫颈/卵巢、CA125水平与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CA125≥35U/ml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轻患者多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主要症状,常合并不孕不育,而较少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低分化及深肌层浸润的发生率少。2.II型发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阴道异常排液及其他不适症状,较少合并高血压和肥胖,晚期患者比例高,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发生率高,恶性程度大。3.淋巴结转移、CA125≥35U/ml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CA125≥35U/ml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倪娜[7](2017)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年轻(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收治的110例年龄≤40岁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110例年龄>40岁的中老年子宫内膜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并进一步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异常阴道出血74.5%(82/110)及阴道排液22.7%(25/110)和不孕38.2%(42/110)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59.1%(65/110)、4.5%(5/110)、3.6%(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0、12.23、16.53,P均<0.05)。而产次[(1.2±0.6)次]及合并高血压2.7%(3/110)和糖尿病1.8%(2/110)均低于对照组[(2.3±0.9)次、14.5%(16/110)和10.0%(11/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69、x2=23.61和8.26,P均<0.05)。两组间组织学分类均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5和1.56,P均>0.05);两组间组织学分级、PR阳性、肌层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9、4.29、4.89、3.86,P均<0.05)。影响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PR阳性和肌层受累是影响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在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应不断加强年轻妇女的普查和防治,提高个体化治疗及防控体系。
李文婷[8](2017)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coRNA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收集并总结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随访,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各因素的预后意义;(2)筛选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差异micro RNAs,验证并检测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差异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croRNA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3)检测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PTEN,hMLH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micro RNA表达的关系,探讨microRNAs及相关分子标记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诊疗评估和预后转归的意义。方法:(1)收集并整理2009-2014年我院收治的492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资料完整且样本合格的182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子宫内膜癌病人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蛋白表达情况;(2)运用miRNA芯片检测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差异miRNAs,运用RT-PCR法在62例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验证并检测mi R-143,miR-145,miR141,miR-200a,miR-205,mi R-885,mi R-1243,miR-101,mi R-15a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分析其表达与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3)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4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PTEN,h MLH1的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表达特点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mi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些分子改变的内在联系及临床意义。结果:(1)(1)2009年-2014年我院收治492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维吾尔族77例(15.7%,77/492),汉族415例(84.3%,415/492),汉族女性多于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病人在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发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Cs)、肌层浸润深度、有无血管侵犯各组之间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182例子宫内膜癌病人(维吾尔族62例,汉族120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病人在ECs不同组织学分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在绝经情况、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无血管侵犯、不同figo分期、er、pr表达状态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随访结果62例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病人有11例死亡(17.7%,11/62),总生存率为82.3%;120例汉族子宫内膜癌病人中81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有9例死亡(11.1%,9/81),总生存率为88.9%;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病理类型(p=0.001)、血管侵犯(p=0.001)、figo分期(p=0.003)及er表达(p=0.048)、pr表达(p=0.020)是影响维吾尔族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ecs组织学分级(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血管侵犯(p<0.001)、figo分期(p=0.001)是影响汉族女性预后的独立因素。所选182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病人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汉族病人预后较好;(2)(1)mirnas芯片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共有90个mirnas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54个mirnas表达升高,36个mirnas表达降低;(2)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43,mir-145,mir-141,mir-200a,mir-205,mir-885,mir-1243,mir-101,mir-15a的表达均值分别为0.84±0.44,2.40±0.49,4.40±0.38,4.98±0.36,4.36±0.40,-2.49±0.47,-1.38±0.34,-2.43±0.33,-2.53±0.38,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00±0.37,0.00±0.34,0.00±0.52,0.00±0.48,0.00±0.50,0.00±0.58,0.00±0.59,0.00±0.43,0.00±0.40)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7,p<0.001,p<0.001,p<0.001,p=0.005,p=0.046,p<0.001,p<0.001)。其中mir-143,mir-145,mir-141,mir-200a,mir-205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多呈表达上调,mir-885,mir-1243,mir-101,mir-15a多呈表达下调。(2)mir-143,mir-145,mir-141,mir-200a在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值分别为0.84±0.43,2.40±0.49,4.40±0.38,4.98±0.36,高于汉族(-2.30±0.31,-1.32±0.43,2.72±0.36,3.0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4,p=0.004);mir-1243,mir-15a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值分别为-2.89±0.69,-4.30±0.91,低于汉族(-1.38±0.34,-2.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47);mir-205,mir-885,mir-1243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200a表达在不同肌层浸润深度、pr表达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29);mir-15a表达在pr表达状态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mir-143,mir-145,mir-141,mir-205,mir-885,mir-1243,mir-101在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cs)、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figo分期、er、pr表达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43表达与mir-145(r=0.612,p<0.001),mir-885(r=0.286,p=0.009),mir-1243(r=0.362,p=0.001),mir-101(r=0.396,p<0.001),mir-15a(r=0.396,p<0.001)均呈正相关,与mir-141(r=-0.324,p=0.003),mir-200a(r=-0.279,p=0.011)呈负相关;mir-145表达与mir-1243呈正相关(r=0.416,p<0.001);mir-141表达与mir-200a(r=0.736,p<0.001),mir-205(r=0.679,p<0.001)呈正相关,与mir-1243(r=-0.299,p=0.006),mir-15a(r=-0.362,p=0.001)呈负相关;mir-200a表达与mir-205,mir-885,mir-1243,mir-101,mir-15a表达均有相关性(p均<0.05);mir-205表达与mir-885,mir-1243,mir-101,mir-15a均有相关性(p均<0.05);mir-885表达与mir-1243,mir-101,mir-15a均有相关性(p均<0.05);mir-1243表达与mir-101,mir-15a表达均有相关性(p均<0.05);mir-101表达与mir-15a表达有相关性(p<0.05)。(5)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43,mir-145,mir-141,mir-200a,mir-205,mir-885,mir-1243,mir-101和mir-15a表达上调或下调的病人生存率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3)(1)154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蛋白的过表达率为60.4%(93/154),pten蛋白的失表达率为51.9%(80/154),hmlh1失表达率为21.4%(33/154)。(2)dnmt3b蛋白表达在民族、组织学分级(ecs)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1);pten蛋白表达在民族、病理类型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40);hmlh1蛋白表达在民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cs)、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figo分期、er表达、pr表达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和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186,p=0.001),与hmlh1蛋白表达层负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阴性、阳性两组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ten蛋白阳性的病人相比,pten蛋白失表达的病人预后更好。(5)62例维吾尔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蛋白的过表达率为71.0%(44/62),pten蛋白的失表达率为64.5%(40/62),hmlh1蛋白的失表达率为16.1%(10/62)。dnmt3b蛋白表达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6)mir-200a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或下调分别与dnmt3b,pten蛋白表达不同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02);mir-205表达上调或下调与dnmt3b蛋白表达不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mir-143,mir-145,mir-141,mir-885,mir-1243,mir-101,mir-15a表达上调或下调与dnmt3b,pten,hmlh1蛋白表达不同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本研究所选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中在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所不同,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差异;(2)本研究所选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病人的总生存率存在差异,汉族女性预后较维吾尔族好。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病人的预后可能与病理类型、肌层浸润、血管侵犯、figo分期、er、pr表达状态有关;汉族病人的预后可能与组织学分级(ECs)、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FIGO分期有关;(3)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且与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作为提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术后治疗的参考指标;(4)有90个microRNAs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其中54个表达升高,36个表达降低;miRNAs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miR-143,mi R-145,miR-141,mi R-200a,mi R-1243,miR-15a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200a表达与肌层浸润、PR表达有关,miR-15a表达与PR表达有关;(5)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 R-143与mi R-145等几个miRNAs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提示这几个miRNAs在维吾尔族子宫内膜癌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的表达调节;(6)microRNA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或下调的病人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不能作为提示子宫内膜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7)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组织中DNMT3B蛋白表达与民族、ECs组织学分级有关,PTEN蛋白表达与民族、病理类型有关,且DNMT3B和PTEN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其联合表达可作为提示子宫内膜癌病理诊断的指标;(8)PTEN蛋白失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病人的预后可能更好,PTEN可作为提示子宫内膜癌病人预后的参考指标;9)microRNA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或下调与DNMT3B,PTEN,hMLH1蛋白不同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 RNA对于靶基因的作用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
冷霞[9](2014)在《腹腔镜应用于老年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外一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3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8例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与57例老年开腹手术患者和88例非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相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三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与老年开腹组相比,老年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老年腹腔镜组相比,老年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子宫内膜癌安全、可行。
张婧[10](2012)在《年轻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为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外源性雌激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45岁的构成比逐年升高,呈年轻化趋势。国内有报道45岁以下妇女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数占全部同类病人的12.7%。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研究报道样本数量有限、资料孤立,尤其缺少关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研究总结子宫内膜癌年轻化问题以及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对防治内膜癌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核心研究方法Meta分析,对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对比,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为本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检索Ovid-medline全文数据库(19952011)、PubMed、CNKI、CBMdisc、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19952011年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年轻子宫内膜癌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事先制定的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并将最终纳入的文献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的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利用事先自行设计的数据提取表进行数据提取;将所提取数据按照研究结局依次录入RevMan5.0软件,并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采用比值比(OR)作为二分类变量的合并统计量;通过森林图所显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的P值判断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对具有同质性的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统计量;对具有异质性的指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统计量;通过森林图所显示的合并统计量检验结果的Z值和P值来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并变换效应量(OR或RR)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Egger检验方法及漏斗图的不对称程度对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1、根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15篇。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的评价原则进行定性评价,其中≥15分文献7篇,另外11篇均<15分,所纳入文献高质量研究少于低质量研究。2、年轻子宫内膜癌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特征合并分析结果显示:(1)高危因素:不孕或未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异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不孕或未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Z=8.77,P<0.00001;Z=3.27,P=0.001)。(2)临床表现:月经紊乱与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具有异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月经紊乱与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Z=8.95,P<0.00001;Z=8.84,P<0.00001)。高血压发生率具有同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高血压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Z=6.62,P<0.00001)。而肥胖、糖尿病发生率均具有异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肥胖、糖尿病发生率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46,P=0.14;Z=0.92,P=0.36)。另外,阴道异常排液具有同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阴道异常排液无统计学意义(Z=0.62,P=0.54)。3、病理特征合并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组织学分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率、ER/PR阳性率均具有同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Z=2.65,P=0.008;Z=4.70/Z=4.91,P<0.00001)。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G1)发生率、无或≤1/2肌层浸润发生率均具有异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Z=4.21,P<0.0001;Z=6.02,P<0.00001)。手术-病理分期为I-II期发生率具有同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具有异质性(P<0.1);合并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无差别,提示结果稳定;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不孕或未产、多囊卵巢综合征、手术-病理分期为I-II期及病理组织学分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率合并分析所绘制的漏斗图略不对称,Egger检验所得P值<0.05,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其他各指标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本Meta分析发现,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自己独特的临床特征,多数具有未产或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常以“月经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年轻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比中老年患者低,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率则与中老年女性无明显差异。在病理特征方面,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较中老年患者分化好、肌层浸润少,ER、PR阳性率高,但在手术-病理分期、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方面与中老年患者无明显差异。结合年轻患者独特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推测其预后可能较中老年患者预后好。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论证强度较低,部分分析结果中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研究结论和关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待更高质量的病例对照试验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年轻与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轻与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1.3 自我效能评估量表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
2.3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评分 |
3 讨论 |
(2)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差异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癌病例分析中引发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型及临床特征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及辨证研究 |
1.中医古籍对EC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对EC辨证分型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与诊断概述 |
1.EC的分类方法 |
2.EC的诊断方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型及临床特征的差异性研究 |
1 资料收集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临床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数据录入 |
3.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Ⅰ型和Ⅱ型EC临床特征 |
4.2 Ⅰ型和Ⅱ型EC中医证型 |
4.3 EC中医证型相关性 |
5 讨论 |
5.1 EC临床特征分析 |
5.2 中医证型分析 |
5.3 EC证型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cox2、wnt3a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诊断的提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cox2、wnt3α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对诊断的提示作用 |
1.1 概述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1.2.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3.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1.3.2 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患者cox2、wnt3a、β-catenin表达水平 |
1.3.3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ox2、wnt3a水平和组织cox2、β-catenin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
1.3.4 血清cox2、wnt3a水平和组织cox2、β-catenin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提示作用 |
1.3.5 cox2表达水平和wnt3a、β-catenin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cox2、wnt3a和β-catenin在卵巢癌中表达水平和对诊断及盆腔转移的提示作用 |
2.1 概述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2.3.2 cox2、wnt3a、β-catenin在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水平差异 |
2.3.3 卵巢癌患者组织中cox2、β-catenin表达水平及血清中cox2、wnt3a表达水平与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
2.3.4 卵巢癌患者cox2、β-catenin、wnt3a表达水平对诊断的提示作用 |
2.3.5 血清cox2水平和组织β-catenin表达水平对卵巢癌转移的提示作用 |
2.3.6 cox2与β-catenin及wnt3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cox2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调控作用 |
3.1 概述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在位内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组织cox2和β-catenin及血清wnt3a和cox2表达水平差异 |
3.3.2 cox2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中wnt3a/β-catenin/EMT通路的调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综述 cox2 和 β-catenin对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转移的调控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血清雄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受试者资料的收集 |
2 实验方法 |
2.1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2 实验检测的指标 |
2.3 实验仪器、试剂 |
2.4 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子宫内膜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实验室资料比较 |
1.1 基本资料 |
1.2 实验室资料 |
2 子宫内膜癌发生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分析按体重指数、腰臀比、糖尿病和高血压分层后血清睾酮、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
3.1 血清睾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
3.2 血清雄烯二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 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
4 雄激素和胰岛素水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中的相互关系 |
4.1 总体、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血清睾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
4.2 总体、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血清雄烯二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
4.3 总体、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
4.4 血清睾酮和胰岛素水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中的关系 |
4.5 血清雄烯二酮和胰岛素水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中的关系 |
讨论 |
1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2 血清雄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发生的调节作用 |
3 血清胰岛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发生的调节作用 |
4 雄激素与胰岛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协同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441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8)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coRNA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及预后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情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耗材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NMT3B,PTEN,hMLH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耗材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microRNA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9)腹腔镜应用于老年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年轻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与年轻化趋势 |
1.2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研究 |
1.3 年轻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
1.4 子宫内膜癌诊断技术 |
1.4.1 影像学检查 |
1.4.2 单纯分段诊刮、宫腔镜直视下内膜活检和(或)分段诊刮 |
1.4.3 HE4 与 CA125 |
1.5 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探讨 |
1.6 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
1.7 循证医学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结局和判效指标 |
2.2.4 排除标准 |
2.3 文章筛选 |
2.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5 数据的提取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原始资料描述 |
3.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
3.2.1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不孕或未产发生率的比较 |
3.2.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 |
3.2.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阴道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
3.2.4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阴道异常流液发生率的比较 |
3.2.5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肥胖发生率的比较 |
3.2.6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高血压发生率的比较 |
3.2.7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糖尿病发生率的比较 |
3.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分析 |
3.3.1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病理分期为Ⅰ-Ⅱ期发生率的比较 |
3.3.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组织学分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率的比较 |
3.3.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G1)发生率的比较 |
3.3.4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无或≤1/2 肌层浸润发生率的比较 |
3.3.5 年轻子宫内膜癌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比较 |
3.3.6 年轻子宫内膜癌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 ER、PR 阳性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子宫内膜癌的低龄化倾向 |
4.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
4.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理特征 |
4.4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
4.5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
4.5.1 纳入文献及其质量 |
4.5.2 发表偏倚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年轻与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J]. 李毓,金悦,汪超,王育.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1(02)
- [2]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差异相关性分析[D]. 刘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型及临床特征差异性研究[D]. 陈慧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cox2、wnt3a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诊断的提示作用[D]. 邓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血清雄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研究[D]. 姜素.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441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 王亚慧.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7]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 倪娜. 中国综合临床, 2017(08)
- [8]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coRNA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李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9]腹腔镜应用于老年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研究[D]. 冷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10]年轻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D]. 张婧. 吉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