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政干预: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

股市行政干预: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

一、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华[1](2013)在《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利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高管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公司业绩,但也会引起相关各方的利益效应。虽然从其基本理论看,股权激励是以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为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因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所形成的委托代理问题。一般而言,股权激励能激发高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带来更好的公司业绩。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高管的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存在,它不仅会导致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问题,也会牵扯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变化。同时,高管权力加剧了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制约着股权激励的效果及利益效应的方式。因此,分析股权激励的效应不应忽视高管权力的约束。本文所指的高管权力,意指从最大化自身利益目标出发,高管按自我意愿行事、压制不同意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剩余控制权的扩张。在计量方法上,以高管是否持股、高管连续任职、兼任两职和股权集中度、是否专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五个维度度量高管权力,然后用主成份分析法合成高管权力综合指数。全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讨论了高管权力扰动下的高管股权激励所带来的利益效应问题:(1)为了深入探讨股权激励的利益效应问题,本文以2006年到2009年推出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高管权力、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对公司股权激励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在控制公司规模、资金流动性、股权结构、财务杠杆、公司风险等因素的情况下,公司高管权力越大,公司推出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公司的成长性、会计信息的噪声干扰对此股权激励计划推出的可能性之间并没有显着性的关联。(2)通过对公告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业绩表现分析,本文发现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无论公告前后其业绩均显着高于配对组,表现出盈利能力的惯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对于提高公司业绩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与公司的资产规模、劳动力报酬的支付等关系密切,并与上期的盈利状况高度相关;在考虑权力累积量和高管股权激励强度的情况下,高管权力对于公司业绩的表现具有显着的负作用,而在不考虑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的情况下,高管权力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呈负方向,但并不显着。(3)本文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最终对次生激励的影响,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次生激励(业绩薪酬敏感度)无论在实施前或是在实施后均明显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而且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一年或当年达到顶点,然后迅速下降靠近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通过SEM模型分析,股权激励计划一般能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而公司业绩的增长则往往伴随对职工薪酬激励的抑制;次生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反作用在国有控股企业较显着,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则不显着;在国有控股公司,高管权力对股权激励下的次生激励没有显着性影响,在非国有控股公司则具有显着性影响。同时,高管权力对股权激励下的次生激励影响,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控股者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后果。(4)以事件研究方法分析股权激励公告与资本市场的效应关系,发现资本市场对高管股权激励初次公告只有很微弱的负反应,在统计上并不显着。但把窗口期往前追溯两周后,则发现在在公告前两周左右资本市场有显着的异常收益,表明资本市场上可能已经提前得到了泄漏的公司“内部信息”,而这种信息泄漏,也导致了投资行为的改变。公告之后的两周,既没有显着的异常收益,也没有显着的负反应,说明资本市场已经归于平静,“内部消息”带来的振荡已经消退。另外,本文还发现与国外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成熟期较短、行权条件较宽松及业绩指标单一的特点。(5)本文在控制产权比率、公司市值、留存收益、销售增长率、现金净流量、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基础上,检验了股权激励、高管权力及其共振效应对股利支付的可能性影响,发现股权激励、高管权力及其交互关系均对支付股利的可能性有正的显着性影响;高管权力与股利支付率呈二次抛物线(上凸)相关(在1%的水平上具有显着性),股权激励及其与高管权力的交互作用则对股利支付率并没有显着性作用,支持备择假设。同时,股权激励对象包含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会显着地降低股利支付可能性及股利支付率

虢雪花[2](2007)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s,简称ESO)是将股票期权这一概念借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一种激励制度,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经理股票期权是分配制度的一种创新,企业的经营者只有在增加股东财富的前提下才可同时获得收益。作为一种把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激励方式,经营者股票期权已成为8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最富成效的激励制度之一,其作用和效果已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企业)的实践所证明。本文以西方近代和当代经济学家关于委托代理和人力资本等有关理论为依据,较深入地分析了经理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ESO的激励机理。在分析了传统的经理人薪酬体系存在的缺陷后,对ESO的激励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剖析。虽然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在理论上ESO还是行之有效的。为了探讨经理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实施状况,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出发,以T公司为例,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经理人持股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究其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制问题、法律法规问题、市场问题、观念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和有竞争力的经理人市场、转变思想观念和建立有效的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其中,建立有效的经理业绩评价体系是最具实际操作意义的。因此,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就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下公司经理人的业绩评价与薪酬模式设计进行了重点讨论。将平衡记分卡引入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用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体系直接对经理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并对应股票期权的付给方式和基本薪酬的付给方式,这样就使股票期权下的经理业绩评估成为更科学和更有效的激励手段。

刘建江[3](2006)在《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后期,世界股票市场迅速发展,股市的波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股价变动对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即股市的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已成为宏观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消费、投资等角度研究了股市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机理,试图为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尝试用多种方法分析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机理、特征与影响,包括经验分析、数理分析、比较分析和行为科学分析等方法,探求股市财富效应的一般性规律,主要观点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股市财富效应通过收入效应、信心效应、投资效应、替代效应、货币政策效应、股票期权价值效应、托宾q效应等渠道影响消费。从消费函数理论可知,股市繁荣对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一是直接增加股票持有者财富;二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而股市持续下跌则形成负财富效应。(2)股市财富效应既直接表现为股票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表现为股价波动与居民储蓄、房地产市场、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关系。消费者是在一生之内追求其效用最大化,不同资产价格的相对变化,直接影响到其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效用,进而影响到其消费行为。这是股市财富效应的微观影响。(3)关于股市财富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程度,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原因除了与股市财富效应固有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系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有关之外,也与股市本身的不确定性、股市规模和效率以及股票财富集中度等因素有关,还与学者们所依赖的评价体系有关。本文设计了关于股市财富效应的因素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指标体系说明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则表明股市财富效应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衡量,单一指标来评价财富效应,可能是非常不准确的。(4)股票市场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还包括与人的心理、情感紧密联系起来的位置消费。因此,投资者投资于股市,不仅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也为了提升自身财富以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正因为如此,企业的投资行为、企业行为与股市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托宾q效应和股价的信号显示功能等方面,还会受到经理人追求位置消费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股市财富效应与投资之间紧密的相关性。(5)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乃至一国经济的冲击还来自于股市过度波动所产生的财富幻觉。总体来看,股市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股价波动通过影响股票持有者财富、居民消费信心等影响居民资产选择与消费行为;二是股价波动通过影响消费进而对企业投资、企业行为产生影响;三是股市过度波动所产生的财富幻觉,会导致消费与投资的过度波动,进而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正是如此,一国必须对股市财富效应进行有效的监管。(6)对股市财富效应的监控与管理更多地是从股市的监管入手。基于财富效应视角的股市调控指标体系表明,对于股市的监控而言,货币政策是很好的选择,而财政政策次之,其中利率正成为股市的主要调控工具。通过对全球历史上一些主要的股市危机进行分析,其经验与教训至少显示:其一,人为制造泡沫刺激经济增长,或者解决财政困难的风险很大;其二,股市繁荣时期的过度融资会为股市的未来崩溃埋下阴影;其三,股市中的信用交易既会加大股市波动,也会加大股市波动对经济体系的冲击;其四,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加大股市泡沫,助长股市崩溃对经济体系的危害;其五,股市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位置消费理论对财富效应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股市财富效应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运用了“财富幻觉”原理,分析股市过度波动通过对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最终影响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的机理;构建了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从资本市场与经济波动的联动性探讨了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构建了股票财富效应的因素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股市对消费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方法与思路;建立了股市财富效应与银行储蓄、房地产市场的联系,以此来解释21世纪初全球股市调整,但实体经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原因;构建了股市财富效应的监控指标,以为政府调控股市提供决策参考,也为政府通过资本市场调控消费提供新思路。当然,如果本文能进一步就股市财富效应提供更广泛而深入的案例研究,且对股市与居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之间关系进行实地调查和论证,则更有说服力。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时间的约束,这一工作只能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去完善。同时,本文也强调了资产价格与消费波动之间多层次的联动性,而股市财富效应仅是其中之一,其中的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汇率波动的财富效应,都是后续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我国而言,今后尤其应该重视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研究。

杨胜华[4](2006)在《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港中资企业是指资本来自内地并在香港注册和经营运作的企业群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中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香港中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横跨香港和内地,受到两地不同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导致香港中资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暴露出了不少内部治理和国家监管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可为完善中资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和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的三大机制,发现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主要存在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多重制肘的董事会和“行政官员式”的经理层等特点。本文还对香港中资企业与香港华资企业、内地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治理模式及国际经验做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内部治理功能趋同的观点。并对香港中资企业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方进行了博弈分析,进一步理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理论框架下,本文以2002~2004年72家香港中资上市公司,50家香港华资企业和200家内地深市和沪市国有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理层激励三个维度,对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绩效展开经验研究,既发现了国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如股权集中度高、制衡度低,高管利益趋同与壕沟防守效应等;也发现了香港中资企业的特色激励——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此外,本文还分别对香港中资企业、香港华资企业和内地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及治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香港中资企业的治理水平优于内地国有企业,劣于香港华资企业。 最后,本文指出: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和市场认可程度仍有待提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王应静[5](2005)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对企业家激励的不足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塑造,制约中国企业家成长,导致中国企业家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思想,通过追溯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和经济制度发展渊源,揭示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了路径依赖效应对企业家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的相关经验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实践探索的借鉴,研究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的路径创新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可行性措施方案。 全文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意义,以及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及多位着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发展贡献,重点阐述了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和Bebchuk和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此外,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也做了一定介绍。 第三章对企业家激励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机制和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不同历史阶段下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特点,其次划分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的发展变迁。 第五章在对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主要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在中国ESO制度存在的障碍。 第六章借鉴了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家激励制度发展经验,探讨了微软、安利等跨国公司激励机制的路径创新价值;此外,以南京钢铁集团MBO改制为实证,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包括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以及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的探讨,提出企业家激励的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思路。 最后一章是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与具体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本文首次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全面阐述了社会文化意识领域和经济制度领域存在的,对企业家激励产生负面

黄芳[6](2005)在《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ESO制度的引入障碍及规避策略》文中认为经理股票期权(ESO)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用来激励经理人员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ESO相关研究,泛行业化倾向十分明显,即脱离行业特质和企业类型的差异,而只进行包含所有企业在内的共性研究。作为适宜引入ESO制度的对象之一,医药上市公司中这一制度目前缺位严重,现有文献中,尚无针对这一现状的专门研究。 文章构建了引入ESO制度所需的条件体系,该体系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运用该体系可以进行具体企业中ESO制度引入障碍的判断分析,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中的泛行业化缺陷。本文采用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和论证研究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试图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ESO制度严重缺位的现状给出恰当的解释,弥补目前医药企业研究中,就技术谈技术,而忽略管理手段和制度革新研究的缺陷。 通过宏观制度环境、中观成长性、微观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ESO制度的引入障碍,并对如何规避障碍提出了策略建议,旨在推动ESO制度在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的顺利引入。

陈学宁[7](2005)在《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经营者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以下简称ESO)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引入ESO,希望通过它来有效解决我国企业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却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的经营者激励问题。 现代企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矛盾,为了弱化这一矛盾,企业界和理论界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ESO制度无疑是弱化这一矛盾的一种很好的制度创新。ESO是企业股东给予经营者在未来一定时期按照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利,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资本所有权不匹配的矛盾,使经营者与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内在一致。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现阶段在我国推行ESO制度,无论在法律法规、市场体系还是公司治理结构都存在很多的障碍,许多人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还心存疑虑,如何消除这些疑虑,解决这些障碍将是决定ESO能否在我国产生实际效用的关键所在。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理论界探索ESO制度、对我国企业界实施ESO制度、对我国政府部门规范实施ESO制度都将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写作思路上,从ESO的概述出发,着重分析了ESO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给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ESO制度关键要素规范设计方案。 本文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从以下两个角度阐述了ESO是充分释放企业家才能,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科斯定理的角度;二是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而得出ESO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的必要。另一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ESO关键要素设计方案,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ESO尽可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本文认为:虽然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障碍,但是随着我国各项法规政策的不断健全,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之我们对股票期权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入,进而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科学设计、规范操作,相信这一制度必将对我国的公司治理、企业改革和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产生深远的影响。

吕竺笙[8](2005)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研究指明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耿正权[9](2004)在《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期权激励来源于美国,它借用了金融期权的原理,应用于解决由于基于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传统薪酬结构的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股票期权激励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以介绍国外实施情况居多,结合国内实践的较少,且对其机理与效果看法不一。在实践中,部分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总体而言,在本质上与规范的股票期权相距甚远,在实施效果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长期发展动力、对投资人的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国原有分配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对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的不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质量,增加国际竞争能力,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薪酬制度,建立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分配制度。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①通过对股票期权这一长期激励手段的基本内涵、作用机理、效用以及其理论依据的阐述,以达到理论上的认识统一;②从美国的成功实践中找出其有效实施的条件并加以归纳,运用模型进行论证其对有效性的影响,以达到对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全面认识;③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阐明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股票期权实施现状的分析,分析股票期权实施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并对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进行初步的应用设计,以积极推动股票期权激励在我国应用与推广。 本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释了股票期权激励的内涵、构成、机理与效应,并运用人力资本产权、委托代理、风险理论与团队理论等为其奠定理论基础。此外,还将股票期权激励与现股、期股激励作对比研究。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重点,力图从理论的角度论证股票期权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考察美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总结出美国公司较为<WP=88>成功实施股票期权的有利条件并归纳成三大类因素即资本市场价格信号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因素、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其次运用詹森-梅克林的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模型分别分析三大类因素对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第三章是以第二章的研究成果为依托,系统分析和阐述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所面临的障碍因素及相应对策。首先论证了我国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必要性,并总结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其次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所面临的内外部障碍因素并针对上述内外部障碍因素,提出了解决障碍的主要对策。第四章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股票期权激励设计的技术问题。参照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设计的国际做法,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并对计划的主要内容及策略进行了初步设计。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是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并研究结论进行概括。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股票期权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能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达到保障投资人的利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目的。同时,股票期权的有效实施是以较完善的公司内外部治理条件为依托。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当前我国应加快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市场环境建设和完善现有的法律环境;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我国的公司或企业各实施主体应着力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努力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速、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黎翠梅[10](2003)在《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文中研究说明从分析经理股票期权的内在作用机理入手,指出有效率的股票市场是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作用发挥的基础。同时论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使经理股票期权发挥作用的链条断裂,并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政府对股市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是制约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作用发挥的主要障碍。

二、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利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难点、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高管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2 国外股权激励研究追溯
        2.2.1 高管股权激励与股东利益的相关性研究
        2.2.3 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动因研究
        2.2.4 实施高管股权后的行为因素研究
    2.3 国内股权激励研究现状
        2.3.1 股权激励与股东利益的关系研究
        2.3.2 股权激励动因研究
        2.3.3 股权激励后的行为研究
    2.4 国内外股权激励研究简评
        2.4.1 理论框架有待深化
        2.4.2 实证研究有待深化
第3章 股权激励的高管权力诱因问题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文献分析与研究假设
    3.3 样本变量与模型设计
        3.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3.3.2 变量定义
        3.3.3 模型设计
    3.4 实证结果与讨论
        3.4.1 股权激励公司数量与股市走势分析
        3.4.2 描述性统计
        3.4.3 指标均值比较
        3.4.4 相关分析
        3.4.5 回归分析结果
        3.4.6 稳健性分析
        3.4.7 对实证结果的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高管股权激励的业绩联动效应
    4.1 问题提出
    4.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4.3 实证研究
        4.3.1 样本描述
        4.3.2 实施高管股权前后的业绩对比分析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高管股权激励的次生激励联动效应
    5.1 问题提出
    5.2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5.2.1 高管股权激励与次生激励
        5.2.2 高管权力对高管股权诱发的次生激励的影响
    5.3 变量设计
        5.3.1 高管权力
        5.3.2 高管股权激励
        5.3.3 公司业绩
        5.3.4 次生激励
        5.3.5 控制变量
    5.4 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5.4.1 数据来源与选择
        5.4.2 研究模型
    5.5 实证分析
        5.5.1 比较分析
        5.5.2 描述性统计
        5.5.3 相关性分析
        5.5.4 模型分析
        5.5.5 进一步测试
    5.6 小结
第6章 高管股权激励股东利益联动效应
    6.1 高管股权激励对股价的联动效应
        6.1.1 股市对股权激励反应的文献回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2 高管股权激励的股利联动效应
        6.2.1 股权激励对股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3 数据与变量
        6.2.4 实证结果
        6.2.5 稳健性检验
    6.3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启示
    7.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公告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基本逻辑与内容
    1.3 理论结论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经理股票期权的内涵
        2.1.1 经理股票期权的概念
        2.1.2 经理股票期权的特征
        2.1.3 经理股票期权的要素
    2.2 经理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内部控制人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3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作用机理
第三章 传统的经理薪酬体系与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3.1 传统的经理薪酬体系存在的缺陷
    3.2 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3.2.1 正面效应
        3.2.2 负面效应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实施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4.1 经营业绩与经理持股相关性分析
    4.2 存在的问题
        4.2.1 体制问题
        4.2.2 法律法规问题
        4.2.3 市场问题
        4.2.4 观念问题
    4.3 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出路
        4.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3.2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4.3.3 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
        4.3.4 建立有竞争力的经理人市场
        4.3.5 转变思想观念
        4.3.6 建立有效的经理业绩评价体系
第五章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下公司经理人的业绩评价与薪酬模式设计
    5.1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T公司背景介绍
        5.1.2 T公司的发展战略
        5.1.3 T公司现有经理人业绩评价体系
        5.1.4 T公司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对经理人的业绩评分
    5.3 薪酬模式的设计
        5.3.1 经理人的基薪
        5.3.2 经理人的风险收入
        5.3.3 2006年度T公司经理年薪制的计算模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3)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般性分析
        1.2.2 关于股市财富效应的不同观点
        1.2.3 主要实证研究文献比较
    1.3 基本假设、方法与框架
        1.3.1 基本假设:货币非中性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结构
2 财富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
    2.1 财富的界定
        2.1.1 财富的定义与类型
        2.1.2 财富观的发展:从物质财富观到虚拟财富观
    2.2 股市功能演进与股市财富效应
        2.2.1 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2 从股市的功能演进看财富效应
        2.2.3 股市财富效应的理论演进:主流经济学的分析
    2.3 股市财富效应的内涵与特征
        2.3.1 股市财富效应的内涵
        2.3.2 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
        2.3.3 股市财富效应的来源
        2.3.4 股市财富效应的特征
    2.4 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与汇率波动的财富效应
        2.4.1 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
        2.4.2 房地产财富效应与股市财富效应的差异
        2.4.3 汇率波动的财富效应
        2.4.4 其他财富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股市财富效应:基于货币需求与消费函数的理论描述
    3.1 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财富与财富效应
        3.1.1 费雪方程式
        3.1.2 剑桥方程式
        3.1.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3.1.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3.1.5 泰勒规则
    3.2 消费函数概览与早期研究
        3.2.1 消费函数概览
        3.2.2 消费函数的早期研究
    3.3 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函数中的财富效应
    3.4 不确定条件下消费函数中的财富效应
        3.4.1 随机游走假说中的财富效应
        3.4.2 不确定性下的消费:以泽尔德斯预防性储蓄理论为例
    3.5 消费和风险资产:纳入股市的消费函数
    3.6 回归传统:现代消费函数的综合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渠道、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
    4.1 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渠道
        4.1.1 传导渠道
        4.1.2 简要评述
    4.2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基础因素
        4.2.1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因素:研究回顾
        4.2.2 股市整体规模——证券化率
        4.2.3 家庭股票财富规模
    4.3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不确定性因素与外部因素
        4.3.1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不确定性
        4.3.2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外部因素与指标
    4.4 影响股市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因素及指标
        4.4.1 总市值占银行总贷款比率
        4.4.2 总市值占货币供给量的比率
    4.5 股市财富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4.5.1 股市财富效应评价指标的意义
        4.5.2 GDP 对股价变化的弹性系数
        4.5.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变化对股价变化的弹性系数
        4.5.4 储蓄对股价变化的弹性系数
        4.5.5 消费者信心变化的弹性系数
    4.6 本章小结
5 股市财富效应对居民资产选择与消费行为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5.2 股市财富效应与居民储蓄行为
        5.2.1 研究回顾
        5.2.2 股市财富效应影响居民储蓄的一般机理
    5.3 股市财富效应与居民住宅消费、投资行为
        5.3.1 研究回顾
        5.3.2 股市财富效应影响居民住房消费、投资行为的机理分析
        5.3.3 股市财富效应影响住房消费的实证研究
    5.4 股市财富效应与消费信贷
        5.4.1 文献回顾
        5.4.2 股市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
        5.4.3 股市财富效应与消费信贷:美国经验分析
        5.4.4 我国股市与消费信贷
    5.5 股市财富、房产与储蓄影响消费的计量分析
        5.5.1 建立模型
        5.5.2 数据、计量分析结果以及说明
        5.5.3 结论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股市财富效应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6.1.1 股市财富效应的进一步拓展:财富积累与位置消费
        6.1.2 股市价格波动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性
    6.2 股价波动如何影响投资——投资理论演进的逻辑
        6.2.1 古典投资理论
        6.2.2 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
        6.2.3 现代投资理论
    6.3 股市财富效应与企业投资行为
        6.3.1 股市财富效应与q 效应
        6.3.2 股市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效应
        6.3.3 股市财富效应与企业投资:基于代理成本视角的分析
    6.4 股市财富效应与企业行为:基于位置消费的分析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ESO 制度之下报酬函数中的财富效应作用
        6.4.3 追求股市财富效应的ESO 报酬函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股市财富效应冲击与经济波动、经济增长
    7.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股市财富效应冲击的内涵与定位
        7.1.3 短期冲击、经济波动与长期增长
        7.1.4 股市冲击、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7.2 一般机理:资本市场、股价波动与经济波动
        7.2.1 股市危机与金融危机
        7.2.2 股市波动与经济波动的传导渠道
    7.3 股市财富效应冲击与经济波动
        7.3.1 股市财富效应冲击的源泉
        7.3.2 财富幻觉、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
    7.4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冲击与长期增长
        7.4.1 短期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
        7.4.2 股市财富效应冲击影响经济长期增长路径的机制
        7.4.3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短期冲击影响长期增长案例
    7.5 本章小结
8 股市财富效应的监控与管理
    8.1 股市调控的必要性与争议
        8.1.1 股市监控与管理的内涵
        8.1.2 股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8.1.3 关于股市监控与管理的争议
    8.2 股票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机理
        8.2.1 宏观调控的作用机理:供求视角
        8.2.2 政府调控股市的目标区:政府“卖权”与“买权”
    8.3 股市监管的国际经验
        8.3.1 20 世纪之前的股市危机
        8.3.2 大萧条的经验与教训
        8.3.3 1987 年美国股市危局的监管经验
        8.3.4 美联储抵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股市泡沫的经验
        8.3.5 20 世纪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监管失误
        8.3.6 1998 年香港政府成功阻击投机者
        8.3.7 简要总结
    8.4 股市间接调控手段与调控指标体系
        8.4.1 货币政策调控及相关调控指标
        8.4.2 财政政策调控及相关调控指标
        8.4.3 中国股市间接调控机制的构建
    8.5 直接调控手段与辅助手段
        8.5.1 直接入市干预机制
        8.5.2 辅助调控手段
        8.5.3 我国股票市场直接调控手段与辅助调控手段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香港中资企业
    1.2.2 内部治理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香港中资企业
    2.1.2 关于公司外部治理
    2.1.3 关于公司内部治理
    2.1.4 评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3. 公司内部治理的三大机制
3.1 股东治理
    3.1.1 控股股东
    3.1.2 机构股东
    3.1.3 中小股东
3.2 董事会治理
    3.2.1 有关董事的产生及类型
    3.3.2 董事会的表决机制
    3.2.3 董事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2.4 独立董事制度
3.3 经理层治理
    3.3.1 经理的选聘机制
    3.3.2 经理层激励 4. 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的演变分析
4.1 香港中资企业发展路径
4.2 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的双重制度约束
    4.2.1 国有企业监管体制
    4.2.2 香港公司法与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4.3 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现状
    4.3.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4.3.2 多重制肘的董事会
    4.3.3 “行政官员式”的经理层 5. 香港中资企业大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关系的博弈分析
5.1 文献回顾
    5.1.1 国外文献回顾
    5.1.2 国内文献回顾
    5.1.3 小结
5.2 大股东与董事会的博弈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模型的设立
    5.2.3 相关讨论
5.3 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博弈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模型的设立
    5.3.3 相关讨论
5.4 小结 6. 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6.1 香港中资与华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比较
    6.1.1 香港华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6.1.2 内部治理模式比较
6.2 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内部治理模式比较
    6.2.1 内地国企内部治理模式:特殊的双元制模式
    6.2.2 内部治理模式比较
6.3 内部治理的国际经验
    6.3.1 英美模式:强管理者、弱所有者
    6.3.2 德国模式:双重委员会制度
    6.3.3 日本模式:主银行的相机治理
    6.3.4 东欧模式:内部人控制
6.4 结论:公司内部治理的功能趋同 7. 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绩效的实证分析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关于股权治理
    7.1.2 关于董事会治理
    7.1.3 关于经理层激励
    7.1.4 简要评述
7.2 变量定义与样本描述
    7.2.1 变量选择
    7.2.2 样本和数据说明
7.3 实证分析I:香港中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7.3.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7.3.2 董事会与公司绩效
    7.3.3 经理层
7.4 实证分析II:与香港华资上市公司的比较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相关性分析
7.5 实证分析III:与内地国有上市公司的比较
    7.5.1 描述性统计
    7.5.2 相关性分析
    7.5.3 回归分析
7.6 小结 8. 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1.1 内部治理水平
    8.1.2 市场认可程度
    8.1.3 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
8.2 主要政策建议
    8.2.1 采用多元化、混合型的股权结构
    8.2.2 完善董事会制度,增强董事会的决策独立性
    8.2.3 适当加大股权激励,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8.2.4 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8.3 未来研究方向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企业家的概念与作用
    1.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意义
    1.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
    1.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发展现状
        1.4.1 国外研究发展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2 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介绍
    2.1 路径依赖的存在与路径依赖理论的起源
    2.2 P.A.David和 W.B.Arthur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建立贡献
    2.3 Liebowitz和 Margolis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深入研究
    2.4 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发展
        2.4.1 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
        2.4.2 Bebchuk和 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
    2.5 其他学者对于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现象的研究
    2.6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例证
    2.7 国内学者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运用
    2.8 小结
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作用与内容
    3.1 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回顾
        3.1.1 激励的概念内涵
        3.1.2 与激励有关的人性假说
        3.1.3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3.1.4 经济学中的与企业家激励相关的理论
    3.2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3.2.1 机制的概念
        3.2.2 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3.2.3 机制的类型
    3.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3.3.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
        3.3.2 企业家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意义
    3.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涵
        3.4.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性质特征
        3.4.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容与分类
    3.5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3.6 小结
4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激励的历史回顾
    4.1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史阶段回顾
        4.1.1 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历史
    4.2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
        4.2.1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
        4.2.2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发展类别分析
    4.3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4.3.1 “半企业家”阶段
        4.3.2 迈向“成熟企业家”阶段
        4.3.3 “成熟与规范企业家”阶段
    4.4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发展变迁
        4.4.1 1978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激励状况
        4.4.2 1978年-1992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
        4.4.3 1992年之后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改革
    4.5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发展与激励回顾
        4.5.1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4.5.2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激励回顾
    4.6 小结
5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5.1 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
        5.1.1 国有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民营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中国当代企业家激励的整体状况
    5.2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一——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5.2.1 传统历史文化因素
        5.2.2 现代社会信仰文化因素
    5.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二——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5.3.1 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
        5.3.2 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5.3.3 “官本位”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5.4 国企改革过程的路径依赖与企业家激励
    5.5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 ESO应用分析
        5.4.1 国有企业实施 ESO激励的社会观念障碍
        5.4.2 实施 ESO的共同性制度环境制约
        5.4.3 中国企业 ESO成功运用的特殊性
        5.4.4 中国企业 ESO激励措施成功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6 中外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经验分析
    6.1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制度的启示
        6.1.1 美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1.2 日本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1.3 德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2 跨国公司激励机制路径创新实践的借鉴
        6.2.1 微软的激励机制变迁
        6.2.2 安利(中国)激励制度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6.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基于南钢 MBO改制的分析
        6.3.1 选择南钢案例分析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6.3.2 南钢 MBO改制的背景介绍
        6.3.3 南钢改制的整体状况
        6.3.4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
        6.3.5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效果
        6.3.6 南钢 MBO的思考
    6.4 小结
7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7.1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
        7.1.1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启迪
        7.1.2 中国国内改革实践探索的认识
    7.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
        7.2.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总裁生命周期观点的启示
        7.2.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框架的提出
    7.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探讨
        7.3.1 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目标——现代化企业家的塑造
        7.3.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挖掘——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的“扬弃”
        7.3.3 中国企业家激励的关键——经济制度与环境的路径创新
        7.3.4 企业家激励的 HC理论的中国实践应用
        7.3.5 企业家的自我激励——企业家惯域的突破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主要科研工作

(6)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ESO制度的引入障碍及规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医药行业的经营前景及存在问题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第二章 ESO理论评述
    第一节 ESO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引入ESO制度的适宜性
第三章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引入ESO制度的障碍
    第一节 ESO制度引入条件
    第二节 宏观层面:制度环境障碍分析
    第三节 中观层面:成长能力障碍分析
    第四节 微观层面:产权和治理结构障碍分析
第四章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ESO制度引入障碍的规避策略
    第一节 宏观层面障碍规避策略
    第二节 微观层面障碍规避策略
    第三节 引入与经营业绩指标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现状汇总表
附录2: 医药上市公司相对价值和股票价格相关性分析
致谢

(7)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经营者股票期权概述
    一、经营者股票期权的含义
    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作用
        (一) 积极作用
        (二) 消极作用
第二章 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与国际实践
    一、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一) 委托——代理理论
        (二) 企业契约理论
        (三) 人力资本理论
    二、股票期权激励的国际实践
        (一) 美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的概况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二) 建立含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机制的需要
        (三) 培育我国“职业经理人”阶层进而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四) 经营者股票期权是实施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方式
    三、企业家才能得以释放的重要途径
        (一) 角度之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科斯定理
        (二) 角度之二:博弈论
    四、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一) 政策方面得到支持
        (二) 法律方面得到逐步放开
        (三) 市场方面可行
        (四) 国内外上市公司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及其障碍分析
    一、股票期权激励的国内实践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证研究
        (一) 各种股权激励模式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二) 研究数据、样本说明与研究方法
        (三) 实证研究结果
    三、内外部障碍分析
        (一) 障碍之一: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 障碍之二:缺乏健全的股票市场
        (三) 障碍之三:缺乏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四) 障碍之四:缺乏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
        (五) 障碍之五: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五章 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要素设计及政策建议
    一、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要素设计
        (一) 授予主体的确定
        (二) 授予对象的确定
        (三) 股票来源的确定
        (四) 执行价格的确定
        (五) 授予数量的确定
        (六) 行权期的确定
        (七) 业绩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有关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 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
        (四) 增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结论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8)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选题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2、论文的框架结构
    3、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外企业并购演进的历程
        1.1 全球企业并购五次浪潮及其特点
        1.2 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企业并购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并购问题的研究
        2.3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4 西方经济学关于并购理论的发展
        2.5 管理学者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经济利益理论诠释
    第一节 并购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均衡
        1.1 并购动机理论创新的方向
        1.2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及主要利益博弈关系
        1.3 并购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第二节 利益均衡并购动机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利益理论
        2.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模型与博弈均衡
第三章 并购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
    第一节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1.1 企业并购决策的数理模型分析
        1.2 斯塔博格讨价还价模型与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
        1.3 纵向企业兼并的动态博弈模型
        1.4 横向并购的企业博弈分析
        1.5 目标公司反收购战略的博弈分析
        1.6 并购企业与潜在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博弈分析
        2.1 国内企业并购的非效率特征
        2.2 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分析
        2.3 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并购中的作用
        3.1 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及其原因分析
        3.2 国外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3.3 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作用
        3.4 强化中介机构在国内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第四章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与反并购过程中管理层的利益
        1.2 抓钱博弈与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情况下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1.4 MBO中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析
        2.1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及行为选择
        2.2 中国MBO中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三节 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关系的协调
        3.1 深化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
        3.2 培育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第五章 并购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大小股东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2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的利益分析
        1.3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时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2.1 我国企业并购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
        2.2 中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小股东利益侵害严重
        2.3 大小股东利益博弈非均衡导致并购失败
    第三节 协调大小股东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
        3.1 充分信息披露原则与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
        3.2 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关键
        3.3 投票权制度创新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
        3.4 提高独立董事比重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力手段
第六章 并购中企业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及其决策
        1.1 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2 并购中企业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
        1.3 并购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状况分析
        2.1 我国并购中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现状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弱势地位分析
        2.3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
        2.4 国内企业并购存在严重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
    第三节 中国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
        3.1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比较分析
        3.2 构建债权人利益优先的理念
        3.3 借鉴主银行制强化银行债权人利益保护
第七章 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
        1.1 “诺斯悖论”与政府干预并购
        1.2 政府利益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3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与寻租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2.1 中国企业并购的“政府主导型”特点
        2.2 “政府主导型”并购的形成原因
        2.3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3.1 有限政府制度与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变化
        3.2 中国政府应在寡头利益与大众利益之间进行抉择
        3.3 并购中政府功能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9)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概述
    1.1 股票期权激励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及特征
    1.2 股票期权激励的机理与效应分析
    1.3 股票期权激励与现股、期股激励的比较
    1.4 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及其因素影响分析
    2.1 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分析
        2.1.1 股票权期激励的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1.2 股票期权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简述
    2.2 美国股票期权激励有利条件及启示
        2.2.1 美国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情况
        2.2.2 美国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有利条件
        2.2.3 美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对我国启示
    2.3 影响有效性的因素模型分析
        2.3.1 模型假定与说明
        2.3.2 资本市场价格信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2.3.3 公司外部治理因素的影响分析
        2.3.4 公司内部治理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障碍因素及对策
    3.1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3.2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及效果
        3.2.1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现状
        3.2.2 与国外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比较分析
        3.2.3 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及评价
    3.3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障碍因素
        3.3.1 公司外部障碍因素
        3.3.2 公司内部障碍因素
    3.4 解决内外部障碍因素的主要对策
        3.4.1 解决外部障碍的主要对策
        3.4.2 解决内部障碍的主要对策
第四章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应用设计
    4.1 股票期权设计的基本原则
    4.2 股票期权激励设计的主要内容
        4.2.1 股票期权激励实施的范围、主体、来源设计
        4.2.2 股票期权激励受益人、授予时机、数量与价格设计
        4.2.3 行权方式与行权时机、权利变更及丧失
    4.3 股票期权激励设计的策略考虑
        4.3.1 薪酬水平与股票期权的组合策略
        4.3.2 薪酬结构与股票期权地位的组合策略
        4.3.3 授予数量与行权价格的组合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摘 要
ABSTRACT

(10)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发挥
    (1) 经理股票期权的作用机理。
    (2) 有效率的股票市场是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作用发挥的基础。
二、政府对股市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是制约我国上市公司实施
    (1) 行政化的股票发行与上市选择制度。
    (2) 对股市“相机抉择”的调控。
    (3) 对上市公司不恰当的行政干预。

四、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利益效应研究[D]. 赵青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2]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虢雪花.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3]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D]. 刘建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4]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D]. 杨胜华. 暨南大学, 2006(06)
  • [5]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D]. 王应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6]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中ESO制度的引入障碍及规避策略[D]. 黄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7]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陈学宁. 福州大学, 2005(08)
  • [8]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07)
  • [9]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耿正权. 吉林大学, 2004(04)
  • [10]行政干预股市: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J]. 黎翠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标签:;  ;  ;  ;  ;  

股市行政干预:制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ESO的主要障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