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任务 规范运作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莹莹[1](2021)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宇[2](2021)在《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教育是青少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劳动教育是主要辅助,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独特影响。基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目标,社区治理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发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课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扬州市X社区入手,调查分析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试图找到通过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强化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不高、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劳动氛围不浓厚、家庭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社区在劳动教育氛围、监督管理机制、劳动课程与实践场所、治理环境、劳动教育体系这五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五项措施。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教育力量,增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建立青少年劳动教育议事小组来发挥社区社会力量服务作用,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三是通过配备社区学院、增加劳动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活动来完善完善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四是通过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创新与社区环境的优化来营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五是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参与社区劳动教育、家校联动来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罗珍[3](2020)在《自贡市自流井区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矫正是对低危轻罪的犯罪人实施的监外刑事执行活动,使矫正对象在司法机构的监管下开展社会化生活,能够更好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是有效衔接人文关怀、法治建设、维护稳定,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工作。社区矫正不只是一项单纯的刑事执行活动,更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参与,帮助和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启动社区矫正试点,至2019年12月已经累计接收矫正431万人,再犯罪率低至0.2%,对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良好贡献。自贡市自流井区于2006年开始实施社区矫正,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运行流畅的工作机制,但“重管轻服”的工作导向没有根本扭转,引导社会参与、优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存窠臼,如何解决这些工作掣肘,是当务之急需要研究和回答的课题。本文主要以自贡市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社区矫正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功效意义进行梳理分析,初步构建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紧接以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口,全面总结组织架构、工作力量、运行流程、经验举措、主要成效;之后,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就当前和今后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形势研判,并分析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参与主体、工作机构、接收程序、管理措施、教育帮扶、跟踪帮护方面的优劣,借鉴有益工作经验;最后,立足深化现有成果、补益工作短板、提振矫正质效,对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意见,期望对自贡市自流井区当前社区矫正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杨天竹[4](2020)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提供办事群众转递公共服务的有机载体,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型政府的以办事群众为核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设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更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所述香坊区是哈尔滨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百姓大众对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与服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以社会保险的量化需求为例,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基层服务量也随着办理人次、服务项目、百姓需求而增长。目前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提高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公共部门的必然选择。为解决百姓“最后一公里”的民生保障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部署,全国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加快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的总体部署。在促进一站式服务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因缺乏科学和先进的理论指导,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遭遇诸多瓶颈,导致困难和问题大量出现。为了突破这些瓶颈,进行一站式服务研究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查阅网络材料、书籍、期刊杂志、政策文件等途径获得大量文献资料,搜集现阶段国内外“一站式服务”研究情况,分析了解“一站式服务”的内涵及外延,从理论上建立完整的框架进而支撑整篇论文。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一站式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了“一站式服务”顺利运转的保障建议,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可以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期待可以为全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提供行动指南和必要的支持。
林振[5](2015)在《赋权共治: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的政府角色转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往社区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角色,赋予社区权利,让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现代社区治理的政府角色转变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体现,它变政府单向管理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有机结合,实现政府赋权、社区共治。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基层民主理论、社会互动论等理论,采用文献查阅、深入访谈、定性分析等方法,探讨政府赋权的内容、方式、途径和社区共治的主体、方法、机制。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界定和讨论,阐释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创新不足等。第二部分,对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政府角色,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合理的政府角色应该是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居民自治、政府赋权、社会共治。第三部分,以福建省一个社区为例,现实考察当前社区治理中政府角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转变政府角色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从政府赋权角度,应赋予社区自治权、协助权、监督权,并对撤销街道、政府购买服务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从社区共治角度,应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区工作站建设,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多元参与。最后,得出本文结论。
李学斌[6](2012)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区养老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养老方式,社会变迁的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微,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实际养老状况都是居家养老,面对家庭养老的弱化趋势,欲实现社区养老必须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当前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存在着实践丰富而理论欠缺的问题,以往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局限于对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忽视了对其他模式的概括总结和比较,并且局限于对策应用型研究,缺乏理论概括和提升。本论文从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南京市的实地调查,以南京为代表,概括出我国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实践模式,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行政主导型的街居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合作供给的政府购买模式、作为计划经济遗产的单位服务模式以及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市场服务模式。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资金来源、输送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不同特征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可以将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分为市场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非市场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街居服务、单位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这三种模式属于非市场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家政服务为代表的市场服务模式属于市场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从服务范围上,市场服务模式适用的服务对象范围最广,其次是街居服务模式、单位服务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适用范围最小,因此应大力发展市场型社区养老服务,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从服务内容上,政府购买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顾服务,但这些照顾服务还停留在家政服务低水平的生活照料服务,还不能为老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专业化服务。而街居服务模式和单位服务模式更多地为健康老人提供非照顾型服务,以社会管理、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未将照料服务纳入服务范围。伴随未来我国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健康服务、长期照顾服务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应加强的方面。在服务资金上,街居模式和政府购买模式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福利的色彩,单位服务模式由单位出资开展各项服务,更具有单位福利的色彩。在市场型模式中,资金源自老年人及其家庭,是一种市场交换关系。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面向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因此,养老服务的资金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未来发展看,应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迅速发展带来的照顾需求。在服务输送机制上,街居模式、政府购买模式及单位模式这三种模式与政府关联更为紧密,受到政府的更多重视,建立有系统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化管理体制,由于有正式组织、特别是政府的监督管理,运作较为规范。由于日前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市场型模式的运作尚不够规范,亟需政府加大管制力度。论文对单位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计划经济遗产的单位服务模式具有其独特优势,在未来发展趋协上,可以对单位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实行社会化改革,但应继续发挥单位养老服务的优势,建立单位与社区合作管理服务退休职工的机制。文章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四种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产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体现,即从国家一元化的整体性社会结构转向国家、单位、民间组织、市场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福利提供亦由国家单一主体转向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它们分别对应满足着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别对应满足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的需求。研究指出,福利多元主义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分析研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理论思路。福利多元主义强调不应视政府为提供福利的唯一来源,指出了政府以外的多个福利来源部门:志愿部门、私营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7亿庞大老年人口的国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部门绝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唯一提供渠道,必须鼓励提供主体的多元化,由政府之外的其他组织如民间养老机构、家政服务公司、传统单位等多个部门提供。福利多元主义背景下的西方社区照顾模式、照顾管理协作模式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实践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应依托多个载体,发挥不同模式的优势特点,鼓励各种模式共同发展才能满足老年人巨大的社区服务需求。在对服务模式的选择上,坚持主体优势原则、成本—效率原则、需求满足原则。积极利用多元福利提供体系,发挥不同模式在提供服务中的优势,实践福利治理,实现老年人安享晚年,更好地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
吴中华,党显武,张长寿[7](2007)在《“衣食”无忧 方能广安天下——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建设之我见》文中指出 一、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的作用与要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站)是整个劳动保障工向基层延伸的一个平台,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谋求新发展的新生事物,是我国劳动保障工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劳动保障协理员是继职业指导员之后,南国家在社区建立的一支新的劳动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是我国劳动保障工作网络体系中的基层工作人
郑茂清[8](2005)在《规范运作 实现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新突破》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两年前,推出了以常德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最近又在株洲市召开了全省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运作现场会暨最充分就业社区表彰会,推出了株洲模式,把平台整体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政策引导、典型带动、整体推动"的平台建设新格局。湖南省劳动保障平台的工作经验和作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现将该省副省长郑茂清和劳动保障厅局长赵湘平在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加以发表。
杨志银[9](2004)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运作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总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分析“平台”运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根据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提高“平台”运作绩效的管理模式。
劳动保障部赴湖南调研组[10](2004)在《中部五省再就业工作调查》文中认为 5月17日至26日,我们赴湖南省进行了再就业工作调研。期间,考察了长沙、株洲、湘潭、常德四个城市再就业工作,分别听取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汇报,实地考察了13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1个职业介绍机构、3个培训机构以及1户民营企业,召开了有关部门负责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创业者座谈会。5月23日,召开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五省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六个特点
二、明确任务 规范运作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确任务 规范运作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
(一) 社区 |
(二) 社区治理 |
二、青少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 |
(一) 劳动 |
(二) 劳动教育 |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 |
三、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
(二) 马克思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劳动教育思想 |
第二章 社区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社区治理架构的完善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
(一) 社区党组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把握政治方向 |
(二) 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辅助动力 |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活动宣传 |
二、社区治理基本能力的提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
(一)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有利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
(二) 社区家庭参与能力有利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
(三)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 |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加强助力社区治理正向发展 |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治理资本 |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 |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打造治理格局 |
第三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
一、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
(一)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设计 |
(二)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走访调查设计 |
(三)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 |
(一) 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欠缺 |
(二) 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
(三) 社区学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
(四)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影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正向体验 |
(五) 家庭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脱节情况明显 |
三、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社区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
(二)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
(三) 社区劳动课程和实践场所不充分 |
(四) 社区治理及环境整改不到位 |
(五) 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四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
一、社区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路径的基本原则 |
(一) 确立育人导向 |
(二) 遵循教育规律 |
(三) 校社协同合作 |
(四) 活动因地制宜 |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
(一) 增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
(二) 健全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 |
(三) 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 |
(四) 营造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 |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自贡市自流井区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图、重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重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社区矫正的内涵、政策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社区矫正的内涵 |
2.1.1 社区矫正的定义 |
2.1.2 社区矫正的主体 |
2.1.3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
2.1.4 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
2.1.5 社区矫正的主要特点 |
2.2 我国社区矫正的相关政策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 |
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相关规定 |
2.2.4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
2.2.5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公共选择理论 |
2.3.2 治理理论 |
第3章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现有工作模式及取得的成效 |
3.1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3.1.1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的整体规模 |
3.1.2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 |
3.1.3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的工作流程 |
3.1.4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的队伍建设 |
3.1.5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的工作举措 |
3.2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取得的工作成效 |
3.2.1 总体工作成效良好 |
3.2.2 组织领导体系完善 |
3.2.3 队伍建设扎实有力 |
3.2.4 规范建设取得实效 |
第4章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问卷调查的情况概述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1.3 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 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
4.2.1 跨部门协作不协调 |
4.2.2 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 |
4.2.3 特殊矫正工作不成体系 |
4.3 原因分析 |
4.3.1 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
4.3.2 人力有限保障不够 |
4.3.3 社会工作环境不优 |
4.3.4 特殊矫正要求过高 |
第5章 国内外社区矫正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城市社区矫正经验借鉴 |
5.1.1 美国明尼苏达州 |
5.1.2 英国伦敦 |
5.1.3 日本静冈 |
5.2 国内城市社区矫正经验借鉴 |
5.2.1 上海浦东新区 |
5.2.2 北京市朝阳区 |
第6章 加强和完善自流井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模式 |
6.1.1 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的分工问题 |
6.1.2 建立联合执法队伍 |
6.2 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专门工作力量 |
6.2.1 充实司法部门专门工作队伍 |
6.2.2 加强矫正业务培训效能 |
6.2.3 落实工作经费保障 |
6.3 营造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 |
6.3.1 加强社工队伍建设 |
6.3.2 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
6.3.3 培育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 |
6.4 为特殊矫正对象制定专门工作方案 |
6.4.1 出台专项工作细则 |
6.4.2 成立矫正教育管理中心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现状分析 |
2.1 哈尔滨市香坊区概况 |
2.2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基本情况 |
2.2.1 “一站式服务”组织架构 |
2.2.2 “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构成 |
2.2.3 “一站式服务”内容情况 |
2.2.4 “一站式服务”流程 |
2.3 “一站式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一站式服务”调查 |
2.3.2 “一站式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2.3.3 “一站式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借鉴 |
3.1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1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2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3 济南市历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4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2 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原则和思路 |
4.1.1 优化设计原则 |
4.1.2 优化设计思路 |
4.2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框架 |
4.3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内容 |
4.3.1 优化服务主体 |
4.3.2 优化服务内容 |
4.3.3 优化服务流程 |
4.3.4 优化服务配套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1.1 加强组织领导 |
5.1.2 加强制度建设 |
5.2 经费保障 |
5.2.1 做好经费预算 |
5.2.2 规范经费使用 |
5.3 服务能力保障 |
5.3.1 强化科技手段 |
5.3.2 整合网络公共资源 |
5.3.3 构建多层次、信息化服务平台 |
5.4 专业人才保障 |
5.4.1 “一站式服务”大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4.2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
5.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 |
5.5.1 强化安全预防 |
5.5.2 制定完善信息安全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权力清单 |
附录B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服务事项 |
附录C 窗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窗口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赋权共治: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的政府角色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政府角色的理论分析 |
一、治理与社区治理 |
二、传统社区管理模式中的政府职能作用分析 |
三、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
第三章 从一个社区角度考察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
一、以福州市后县社区为例现实考察社区治理体系现状 |
二、社区治理体系中政府角色的现实困境与原因 |
三、健全社区治理体系的政府角色转变必要性 |
第四章 政府赋权: 让社区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
一、政府赋权: 政府角色转变的首要环节 |
二、自治权: 政府赋权的归位形式 |
三、协助权: 政府赋权的表现方式 |
四、监督权: 政府赋权的保障手段 |
五、撤销街道: 政府赋权的扁平化管理方式 |
六、购买服务: 政府角色转变的社会化 |
第五章 社区共治: 政府角色转变的实施方案 |
一、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
二、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
三、社区工作站: 上承政府赋权下接自治事务 |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 |
五、社区信息化建设 |
六、统筹协调,多元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1:福建省社区数量变化一览表(1999一2014年) |
附录2:社区承担的政府行政工作具体内容 |
附录3:福州市后县社区主要工作负担调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综述 |
二、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确认 |
二、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 |
三、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服务维度分析框架 |
第四章 行政主导型的街居服务模式 |
一、街居服务模式的由来 |
二、街居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三、街居服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四、社区居委会与民间组织在提供服务方面的差距 |
五、街居服务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
第五章 政府与社会合作供给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
一、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由来 |
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三、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四、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完善 |
第六章 计划经济的遗产——单位服务模式 |
一、单位服务模式的由来 |
二、单位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三、单位服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四、单位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服务模式 |
一、市场服务模式的由来 |
二、市场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三、市场服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四、家政服务公司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
五、家政企业对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若干问题的讨论 |
三、未来研究的期望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附录一 访谈大纲 |
附录二 个案访谈对象名单 |
附录三 主要访谈记录 |
附录四 政府购买模式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反馈调查问卷 |
附录五 相关政策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明确任务 规范运作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D]. 赵莹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谢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3]自贡市自流井区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D]. 罗珍. 西南大学, 2020(05)
- [4]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D]. 杨天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8)
- [5]赋权共治: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的政府角色转变[D]. 林振.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6]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李学斌. 南京大学, 2012(07)
- [7]“衣食”无忧 方能广安天下——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建设之我见[J]. 吴中华,党显武,张长寿. 中国就业, 2007(04)
- [8]规范运作 实现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新突破[J]. 郑茂清. 中国就业, 2005(08)
- [9]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运作管理模式研究[J]. 杨志银.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10]中部五省再就业工作调查[J]. 劳动保障部赴湖南调研组. 中国就业, 2004(07)
标签:社区矫正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