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山[1](2015)在《温泉景观规划生态及设施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泉景观规划设计应区别于通常的传统项目,应考虑温泉洗浴的特性及相关设施。并实现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要求设计者结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地域特色等因素合理设计温泉景观。文中以几个实际的温泉规划设计方案为例证,恰当的处理与把握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几种思路和与之相符的方法打造具备独特艺术魅力的温泉景观,探讨现代温泉景观各项要素下的设计方法。将温泉景观规划生态及设施体系以图形化、数据化来进行阐述,结合三个不同方案依次验证所选课题,选用有特点、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分别论证。面贯彻于温泉环境、人造空间、设施内容、活动组织、度假体验、产品供应、以及服务方式中去;择重阐述温泉泡池设施体系,技术分析与施工方式。解决温泉规划中景观该如何营造空间、环境私密性怎样打造,环境生态系统、自然景致设计手法等。
王宇[2](2015)在《别墅项目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别墅项目的园林工程是由园区公共部分和别墅庭院2大部分组成,两者间是相互依托的关系。与其它类型住宅项目不同的是,别墅私家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贴近自然。人们可以在庭院里进行一些适合于室外的活动,如举办烧烤派对。这样既享受了庭院中园林环境带来的乐趣,同时又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园林作为别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别墅项目整体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别墅项目园林工程的营造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
连少卿[3](2007)在《风景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研究 ——以楼观台道温泉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温泉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汤泡因其特有的文化艺术内涵被人们广泛关注。温泉特有的兼容性使得温泉汤泡与沐浴文化、建筑文化、养生文化、居住文化等顺利结合,发展成为广博深厚的温泉文化。而温泉文化的物质载体——温泉汤泡建筑也因其特有的空间构成和其在风景区内的特殊地位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就目前的温泉汤泡建筑的设计发展来看,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加上对国外成熟的温泉汤泡建筑多是一种简单模仿,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地情,因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研究的主题为:结合风景区的特色,对温泉汤泡建筑设计提出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理论系统。文章结合风景区规划、旅游规划、文脉设计、风景建筑学、度假村设计、宾馆设计、别墅设计等基础理论从规划与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对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温泉汤泡建筑设计从整体布局、流线组合、形体组织、视觉景观、建筑造型以及细部设计中的建筑表皮肌理、材料、色彩等方面体现其在风景区中的特色。风景温泉汤泡建筑因其地域的特殊性有市区温泉建筑无法替代的优势,建筑设计应结合整个风景建筑空间来进行。建筑空间从景观生态、地域文脉、视觉设计、情感设计等方面考虑。文章首先通过对温泉汤泡建筑、温泉汤泡、温泉文化的整体分析,再结合国内外温泉汤泡建筑的发展状况,将温泉汤泡建筑进行了综合论述与剖析。由于温泉在风景区内的广泛性,进而对风景区中的温泉汤泡建筑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其设计规律性。最后,文章选取楼观台“道温泉”为实例进行研究,对风景温泉汤泡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了验证。
马品磊[4](2007)在《论西方园林景观起源》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的起源,找寻早期文明中的文化差异与园林景观艺术的关系,展示城市初期的园林、建筑和城市的基本形态。本人在多年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为研究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搜集整理了一些图文资料,但所能查阅的相关专着十分有限,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园林景观专业图书。因此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将图片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划分,形成了相对较为系统的内容结构。“园林景观”是一个专业新名词,它涵盖了园林园艺、景观建筑和景观规划等内容。其中,景观规划又渗透了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的内容。园林和建筑主要受到来自文化艺术和建造技术的双重影响,文中对此两点都有所涉及。本文研究时主要以历史背景与图片对照,理论阐述与直观感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述,通过重新审视人类园林景观观念的变迁以期发现人们欣赏和处理景观的原因和方法。在理论上,从美学理论角度入手,以哲学和历史文化为基础作为研究途径,系统的整理了古希腊审美观的主要源流;在实例上,采取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客观的评价和解析事例中的共性与个性。依照时间为线索,将实例划分为园林园艺、外观与庭院、公共城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与规划等部分,进行分别阐释然后总结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西方园林景观的起源阶段是多元化影响和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探寻西方园林发展起源的同时提炼出了促进社会文化艺术向良性发展的诸多元素,图文并茂的阐述视觉美的规律以及它与精神文化的密切关系,探究园林中视觉美学对近现代造园艺术的深远影响,也希望本文能够为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艺术提供较为新颖的观察角度和学习方法。
李海霞[5](2006)在《齐国都邑营建考略》文中指出论文研究以齐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全面考述了齐国地域范围内都邑之发生发展的历史依据,着眼于都城营建范畴,追究都邑起源及发展的多元与连续性:以齐国都邑之产生为立足点,以城之起源与发展及城市形态之演变为基本线索,以齐国都城和地方城邑的的营建特点和分布规律为基本内容,探索了齐国都邑营建的本质特征及地方城邑的营建特点,进而勾勒出周代齐国都邑营建之总体概况与成就。从中可窥其都邑的政治、社会面貌,以期对先秦城市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论文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分别从研究意义与内容、研究方法与要旨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等方面出发,理清论文研究框架与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描述了齐国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讨论了齐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齐文化与齐建筑间的具体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概述了都邑的演变,追溯到先齐的城堡遗址,然后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都邑形态作一大致归纳。第四章为齐国都城营建一篇,将齐国独具特色的都城营建作一归纳总结,并总结出齐国都城的营建成就。第五章分节从考古和建筑学的角度论述了齐国地方城邑建设。第六章横向比较同时期与齐国密切联系的东周列国都城,并在最后总结了南北都城的异同点。最后一章总结出齐国都邑的营建特征并在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对今后都城遗址保护与开发有益的启示,并将名城保护的一般性原则和做法加以概述。文章构架了齐国都邑文化的一个大体框架,为古代城市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论文以文史、考古学作为第一手资料,加之大量的实地调研,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李瑞[6](2005)在《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形态与形制概念混同、各专题要素在都城地域空间整合性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本文选择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唐长安和北宋东京两座都城,以空间形态的“要素与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引入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形态分析理论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两个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的比较分析,揭示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唐宋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时期,通过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的考察,还可以明晰唐宋之际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变革的轨迹。因此,本研究对架构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框架及基础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试图通过本研究为古都城市的规划建设、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古都城市的旅游开发等提供借鉴。 全文共十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状分析,找准切入点,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其次分析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的概念、内涵,建立了都城空间形态要素体系。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要素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入手,分别对唐宋都城由城垣、道路、河渠、中轴线等组成的城郭空间形态、坊市制到街市制下的商业空间形态、面向全体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形态、由地形和建筑物要素结合形成的立体空间形态、由各类园林和河渠街道绿带组成的园林绿地空间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章,揭示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分析了影响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并提出了都城功能体系和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古代都城空间形态是由形态要素的结构(形态要素的空间关系)、形状(城市内、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多维空间系统。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应包括都城核心区形态、城垣外衍生区域形态和立体空间形态。 (2) 由唐到宋都城的城郭空间形态由规矩方正向灵活自由演变,但都城政治核心区的形态结构及价值理念未变,这是都城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城商业经济的繁荣,都城经济活动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长安早期封闭的坊市制达到极致,到中后期逐渐松动,商业空间形态由早期的“对称双核心”结构演变为中后期的“一核、一区”结构。进入北宋,封闭的坊市制崩溃、诞生了新的街市制,与唐长安相比,宋东京商业空间形态结构复杂,以都城中心区为核心,商业中心分布表现为不规则的向心环带状,并形成了商业空间等级层次结构体系。唐长安公共休闲娱乐空间不发育,大多数娱乐空间都与其他功能空间相兼容,
张天克,王更来[7](2004)在《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文中认为檀宫别墅单栋售价 90 0万~ 10 0 0万美元 ,为目前国内在建高档别墅之一。在其给水设计中 ,为了贯彻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供水用途确定不同的处理工艺和规模 ,进行分质供水。别墅区采用独立的家庭净水设备制备净水 ,并设置循环管道 ,防止水质变坏。热水系统采用一体化组合设备 ,减少机房面积 ,节约建设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对健身休闲设施给排水系统 ,别墅室内外排水系统及消防设计亦进行了介绍
贾中[8](2002)在《藏式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式建筑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之一。在我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头几批建筑名单中,藏式建筑、汉藏结合建筑各占一席: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研究藏式建筑,有利于认识佛教对建筑的影响,山地建筑的特点等,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启发作用,对藏区旅游开发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对青藏高原自然、人文环境,民居、园林、寺庙等实地调研,结合研究建筑、美术、宗教方面书籍基础上,本文整理了这些方面的一些基础资料,分析了其间的联系、规律,重点在青藏高原自然、人文环境与藏式建筑系统的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地理十分独特的地区,海拔高,多崇山峻岭、戈壁荒漠,空气稀薄,降水少;生态恶劣,地广人稀。这些条件决定着藏式建筑一些基本特点:账房具有张拉结构的灵活性;碉房坚固、封闭,平顶,常有天井、天窗;层数多,节省用地,与山地地形结合紧密。 青藏高原也是一个人文地理独特的地区,处于两大古老文明之间,又有相对的自我封闭性。在大约八百年政教合一的历史中,喇嘛教统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藏式聚落一般以寺庙为中心,等级分明;经堂处于建筑最好的位置;高级建筑布局常常与宗教教义有一致之处。 藏式建筑是一个重理性的建筑系统,不同于印度的雕塑式建筑;藏式建筑也是一个扎根山地、立体发展的建筑系统,不同于汉地院落式建筑。在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背景下,藏式园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藏式建筑的研究尚处在较初步的阶段,存在许多需要以后澄清的问题,例如:藏族、羌族、彝族建筑之间的关系;印度建筑手法对藏式建筑具体影响等。 结合藏式建筑规律与现代旅游的具体要求,西藏乃东风情园规划尊重用地大面积绿化、平坦明朗的特点,是继承和发展藏式建筑文化的一个实践探索。
二、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温泉景观规划生态及设施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温泉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概述 |
1.1.2 我国当前温泉景观的突出问题 |
1.2 内容框架 |
1.2.1 温泉景观规划 |
1.2.2 温泉与生态 |
1.2.3 温泉景观设施体系 |
1.3 研究意义 |
1.3.1 人是文化主体 |
1.3.2 自然环境为温泉文化之基础 |
1.3.3 设施体系为温泉文化之载体 |
1.4 研究目的 |
1.4.1 优化景致、以人为本 |
1.4.2 结合季节、优化设施 |
1.4.3 融入文化、注重开发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法 |
1.5.2 文献检索法 |
1.5.3 模拟法 |
2 温泉景观生态技术策略——以自拟项目为例 |
2.1 维持地形地貌延续生态 |
2.1.1 善用地形高差 |
2.1.2 保持地貌特征 |
2.2 丰富场地生物演绎生态 |
2.2.1 因地制宜选取本土植物 |
2.2.2 模仿自然重视生物多样性 |
2.3 重视水文水体利于打造生态 |
2.3.1 保留并改造原生水体 |
2.3.2 以立体生物圈净化水源 |
3 温泉景观规划下的设施体系构建——以陕西岚皋温泉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3.1 温泉泡池体系构建 |
3.1.1 大型公共性与小型私密泡池 |
3.1.2 基础洗浴健身与药理养生泡池 |
3.2 给排水设施构建 |
3.2.1 给水设施 |
3.2.2 排水设施 |
3.3 污水处理体系 |
3.3.1 设备排污体系 |
3.3.2 生物净化体系 |
3.4 生活及服务设施体系 |
3.4.1 储水与热力加工体系 |
3.4.2 休闲娱乐设施 |
3.4.3 道路照明及服务设施体系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B. 作者毕业设计作品目录 |
(2)别墅项目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别墅项目园林工程的组成 |
1.1 公共区域的园林景观 |
1.2 别墅私家庭院 |
1.3 别墅庭院间的分隔带 |
2 别墅项目园林工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丽宫别墅园林工程案例分析) |
2.1 方案设计阶段 |
2.1.1 园林方案设计风格的定位。 |
2.1.2 别墅项目园区内园林地形的设计。 |
2.1.3 别墅项目园林植物品种配置的设计。 |
2.1.4 注重别墅私家庭院的功能性设计。 |
2.2 别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阶段 |
2.2.1 别墅项目的园林地形施工。 |
2.2.2 别墅项目的植物种植施工。 |
2.2.3 别墅项目小市政站点的园林景观施工。 |
3 结论 |
(3)风景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研究 ——以楼观台道温泉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温泉旅游度假发展概述 |
1.1.2 温泉度假村与温泉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及概念界定 |
1.3.1 风景与风景名胜区 |
1.3.2 温泉 |
1.3.3 温泉汤泡建筑 |
1.3.4 楼观台 |
1.3.5 道文化 |
1.4 课题相关理论基础 |
1.4.1 风景区与温泉的关系 |
1.4.2 旅游与温泉相关的理论和现象 |
1.4.3 文脉设计与温泉的关系 |
1.4.4 风景建筑学与温泉建筑设计的关系 |
1.5 论文的构成 |
1.6 小结 |
2 温泉文化与汤泡建筑 |
2.1 温泉与汤泡文化 |
2.1.1 泡温泉的功用 |
2.1.2 泡温泉和洗浴的异同 |
2.1.3 人工开采温泉利用与天然自涌温泉利用的差别 |
2.1.4 世界各地的温泉文化 |
2.2 温泉汤泡建筑的作用 |
2.3 小结 |
3 国内外温泉汤泡建筑实例分析 |
3.1 国外温泉汤泡建筑实例分析 |
3.1.1 日本天山野天风吕 |
3.1.2 日本今治市温泉保养馆 |
3.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概况 |
3.2.1 珠海御温泉 |
3.2.2 福州贵安温泉 |
3.2.3 台湾北投温泉 |
3.3 小结 |
4 温泉度假村的规划与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
4.1 温泉度假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4.1.1 温泉度假村选址理论研究 |
4.1.2 温泉度假村功能配置相关理论研究 |
4.1.3 温泉汤泡建筑的建设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 |
4.2 温泉度假村的设计要点 |
4.2.1 规划的基本原则 |
4.2.2 规划设计要点 |
4.3 温泉度假村的总体规划 |
4.3.1 温泉度假村的选址 |
4.3.2 温泉度假村的功能配置 |
4.4 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
温泉汤泡建筑功能配置理论 |
4.4.1 温泉汤泡建筑分类及异同 |
4.4.2 西安周边温泉现状 |
4.4.3 温泉建筑类型分析总结 |
4.5 融于风景的温泉汤泡建筑 |
4.5.1 天然自涌温泉为何多在风景区 |
4.5.2 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 |
4.5.3 温泉汤泡建筑的景观与建筑的融合 |
4.6 小结 |
5 楼观台道温泉规划设计研究 |
5.1 概况 |
5.1.1 楼观台历史沿革 |
5.1.2 楼观台森林公园概况 |
5.2 风景区总体规划 |
5.2.1 与景区相结合 |
5.2.2 景区及景点环境效果的体现 |
5.3 道文化构思在风景建筑空间的体现 |
5.3.1 风景建筑空间中道文化的体现 |
5.3.2 道文化构思与特色景观结构的体现 |
5.3.3 山地风景建筑空间结构 |
5.4 楼观台道温泉的规划布局 |
5.4.1 选址 |
5.4.2 功能配置 |
5.4.3 视线分析 |
5.4.4 山地风景建筑空间与温泉建筑布局 |
6 楼观台道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研究 |
6.1 空间组合 |
6.2 流线 |
6.3 形体组织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
6.3.1 形体组织与空间划分 |
6.3.2 建筑的视觉景观处理 |
6.3.3 建筑造型与细部设计 |
6.4 风景温泉汤泡建筑的单体设计 |
6.4.1 入口庭院区(道温泉前庭) |
6.4.2 汤泡休闲区(道浴园) |
6.4.3 宾馆服务区(万象观) |
6.4.4 静心风吕设计 |
6.4.5 汤泡池设计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风景温泉汤泡建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4)论西方园林景观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理论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
第一章 西方园林景观的起源类型 |
一、圣苑 |
二、宫苑 |
三、圣林 |
四、墓园 |
五、宅园 |
六、别墅园 |
七、猎苑 |
八、学园 |
第二章 影响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的主要源流(一) |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园林景观 |
一、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
二、古代埃及的园林景观 |
三、古代埃及的园林景观特点 |
第二节 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的园林景观 |
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
二、古代巴比伦的园林景观 |
三、波斯的园林景观 |
四、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的园林景观特点 |
第三章 影响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的主要源流(二) |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园林景观 |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
二、古代希腊的园林景观 |
第二节 古典希腊的园林景观艺术 |
一、西方古典艺术的美学观与精神追求 |
二、古典希腊的园林景观类型与实例 |
三、古希腊的园林景观特点 |
第三节 古罗马的园林景观艺术 |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
二、罗马艺术 |
三、古罗马的园林景观类型与实例 |
四、古罗马的园林景观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齐国都邑营建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文摘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主题范围内的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
1.2.1 有关齐国的史料与考古成果 |
1.2.2 有关先秦城市史的研究成果 |
1.2.3 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成果 |
1.3 释题:概念选择与时空界定 |
1.3.1 “齐国”的界定 |
1.3.2 “都邑”的界定 |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 |
第二章 背景:齐国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概述 |
2.1 齐国历史沿革 |
2.2 齐国都邑产生的地理基础 |
2.2.1 齐地地理沿革 |
2.2.2 齐地自然地埋特征 |
2.3 齐国都邑产生的文化背景 |
2.3.1 齐文化内涵 |
2.3.2 齐文化特色 |
2.3.3 齐文化的渊源与形成 |
2.3.4 齐鲁文化比较研究 |
2.4 齐文化与齐建筑 |
2.4.1 文化与建筑 |
2.4.2 齐国建筑文化 |
第三章 都邑的发生、发展与变迁 |
3.1 都邑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
3.1.1 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 |
3.1.2 先齐都邑溯源的探讨 |
3.2 都邑发展的历时分析 |
3.2.1 夏——都邑发展的序幕 |
3.2.2 商——都邑发展的初期 |
3.2.3 西周——都邑发展的高潮 |
3.2.4 春秋战国——都邑的成型 |
3.3 都邑的变迁与衰落 |
3.3.1 秦汉郡县制——都邑体制的变迁 |
3.3.2 齐临淄——都城的衰落 |
第四章 齐国都城临淄的营建 |
4.1 都城规模与城廓形态 |
4.1.1 建置年代与沿革 |
4.1.2 城市性质和规模 |
4.1.3 城廓形态考证 |
4.2 都城选址与防御体系 |
4.2.1 选址 |
4.2.2 防御 |
4.3 都城分区与平面布局 |
4.3.1 交通布局 |
4.3.2 功能分区 |
4.3.3 轴线、建筑方位推测 |
4.3.4 宫城型制推测 |
4.4 都城设施与实物考证 |
4.4.1 城墙 |
4.4.2 城门 |
4.4.3 给排水系统 |
4.5 都城建筑与营建成就 |
4.5.1 建筑类型考证 |
4.5.2 都城建设 |
4.5.3 都城营建成就 |
第五章 齐国地方城邑的营建 |
5.1 齐国地方城邑的文献记载 |
5.1.1 齐国城邑综述 |
5.1.2 齐国地方城邑统计 |
5.2 齐国地方城邑的考古分析 |
5.2.1 安平城 |
5.2.2 昌国故城 |
5.2.3 於陵故城 |
5.2.4 莒国故城 |
5.2.5 即墨故城 |
5.2.6 谭国故城 |
5.2.7 薛城 |
5.3 齐国地方城邑的建设 |
5.3.1 地方城邑的数量与类型 |
5.3.2 地方城邑的形制与规模 |
5.3.3 地方城邑区域分布的基本格局与建筑特征 |
第六章 列国都城比较 |
6.1 列国都城营建考略 |
6.1.1 都城选址 |
6.1.2 城郭形态 |
6.1.3 都城规模 |
6.1.4 都城布局 |
6.2 齐、鲁都城比较 |
6.2.1 建城背景之比较 |
6.2.2 城郭形态之比较 |
6.2.3 平面布局之比较 |
6.3 南北都城比较 |
6.3.1 城郭外形之比较 |
6.3.2 城门设置之比较 |
6.3.3 城垣营造之比较 |
第七章 价值与思考——基于历史遗址财富的分析 |
7.1 齐国都邑营建的特征总结 |
7.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 |
7.3 基于历史遗址的建议与思考 |
7.3.1 齐国都邑营建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
7.3.2 建设齐文化名城的建议与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三节 本文切入点与研究内容 |
第四节 资料来源、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系统分析 |
第一节 古代都城的基本特征 |
一、都城的起源及其特点 |
二、都城的发展阶段 |
第二节 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 |
一、城市空间形态 |
二、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 |
三、都城空间形态系统 |
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系统分析 |
一、空间形态要素及其构成 |
二、要素之间的转化、强化和呼应 |
三、形态要素的空间功能和价值 |
第三章 唐宋都城城郭空间形态 |
第一节 唐长安城郭空间形态 |
一、不完整的三套重城与方形平面形制 |
二、严格中轴对称与棋盘型格局 |
三、互不相参的政治、经济功能空间 |
第二节 北宋东京城郭空间形态 |
一、三重嵌套的城郭空间结构与菱形平面形态 |
二、中轴对称与政治功能空间 |
三、自由灵活的城门布局形态 |
四、开放的街巷与复合功能空间 |
第三节 唐宋都城道路网络空间形态 |
一、缜密宽阔与功能错位 |
二、自由随机与多功能载体 |
第四节 唐宋都城河渠桥梁空间形态 |
一、河渠的作用及桥梁的困惑 |
二、河渠漕运及桥梁节点空间景观 |
第五节 唐宋都城中轴线空间形态 |
一、中轴线价值理念 |
二、长安城——中轴线强大的空间统驭能力 |
三、宋东京——发达的经济轴线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极致与松动: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 |
第一节 商业空间形态的概念 |
一、商业空间的概念 |
二、商业空间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封闭性的堡垒:唐长安前期商业空间形态 |
一、市、坊的基本形态与管理制度 |
二、继承与发展坊市制的时代背景 |
三、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 |
第三节 从极致到松动:唐长安中后期商业空间艰难扩展 |
一、侵街造舍与“一核、一区”结构 |
二、夜市、城门口商业点 |
三、都城与地方城市商业空间形态相互响应 |
第四节 唐长安坊里形态性质的再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重组与生长:北宋东京商业空间形态 |
第一节 东京坊市的崩溃和街市的诞生 |
一、沿河近桥新“行”、“市” |
二、街巷结构与街市 |
第二节 东京商业业态与商业区 |
一、五彩缤纷的商业业态 |
二、节点商业空间的分布 |
三、东京商业经济功能分区 |
四、城关经济功能加强 |
第三节 东京商业空间结构 |
一、商业点与商业街 |
二、商业中心不平衡性 |
三、商业空间向城垣外拓展 |
四、商业中心圈层结构与多层次结构体系 |
第四节 东京商业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
二、人口规模及漕运 |
三、奢侈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 |
四、都城规划布局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唐宋都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形态 |
第一节 公共休闲娱乐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 |
第二节 长安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 |
一、公共休闲娱乐文化 |
二、发展因素 |
第三节 长安公共娱乐空间形态 |
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 |
二、娱乐空间依附性和功能伴生性 |
第四节 东京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 |
一、休闲娱乐文化 |
二、发展因素 |
第五节 北宋东京娱乐空间形态 |
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 |
二、娱乐空间的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 |
三、娱乐空间地域类型与地域结构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七章 唐宋都城立体空间形态 |
第一节 都城立体空间形态的基本问题 |
一、两类基本要素:地形与建筑物 |
二、立体空间形态的意义 |
三、立体空间扩展因素:两个动力一个条件 |
第二节 政治功能的表达:唐长安立体空间形态 |
一、立体空间形态的地理基础 |
二、地形与建筑物的完美结合 |
三、立体空间形态特点及意蕴 |
第三节 经济空间的扩展:北宋东京立体空间形态 |
一、宫殿、宗教建筑及其分布 |
二、商用民用高层建筑及其分布 |
三、豪华酒楼:时代精神的物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唐宋都城园林绿地空间形态 |
第一节 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一、长安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二、东京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 |
第二节 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一、长安城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二、东京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 |
第三节 园林绿地的空间形态特征 |
一、园林绿地的分布特点 |
二、块带状结构与环带状结构 |
第四节 园林绿地的功能 |
一、景观生态功能 |
二、文化娱乐功能 |
三、政治经济功能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空间形态演变特点与规律 |
一、特点:由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 |
二、规律:螺旋式、非均质性和多维度性 |
第二节 空间形态演变因素分析 |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
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三、环境行为心理因素 |
四、经济因素 |
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
一、功能系统: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 |
二、演变机制:功能——形态的互动适应 |
三、小结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藏式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深度 |
第2章 藏式建筑的形成与演变 |
2.1 山地为主的地理、寒冷多风的气候 |
2.2 处于两大文明之间、有相对封闭性的人文环境 |
2.3 藏式建筑发展史 |
2.4 艺术风格 |
第3章 藏式民居 |
3.1 概述 |
3.1.1 节省用地,争取空间 |
3.1.2 室内布置及家具 |
3.1.3 住宅结构 |
3.1.4 民居装饰 |
3.2 聚落形态 |
3.3 单体类型 |
3.3.1 崎岖环境中张拉构造住宅--帐房 |
3.3.2 牧民朴素的简易住宅--冬居 |
3.3.3 洞穴式住宅--阿里高原窑洞 |
3.3.4 碉楼与川西地理的结合--东部农民碉房 |
3.3.5 心向佛祖、安守本分的城镇住宅--拉萨市民碉房 |
3.3.6 功能综合、高贵享乐的贵族住宅--庄园与官寨 |
3.4 与汉族及一些有相似之处的少数民族、国外民居比较 |
第4章 藏式园林 |
4.1 设计思想 |
4.1.1 绿色情结 |
4.1.2 平坦明朗 |
4.1.3 爱水恨水 |
4.1.4 小结 |
4.2 藏式园林代表--罗布林卡 |
4.2.1 建造过程 |
4.2.2 功能与布局 |
4.2.3 布局手法的特点 |
4.2.4 园林建筑造型特点 |
4.2.5 植物特点 |
4.2.6 园路特点 |
第5章 寺庙等其他类型藏式建筑 |
5.1 政治、文化、商业中心--藏式寺庙 |
5.1.1 概况 |
5.1.2 与汉地佛寺比较 |
5.2 藏式寺庙代表 |
5.2.1 须弥世界建筑化--桑耶寺 |
5.2.2 正方坛城的组合--大昭寺 |
5.2.3 寺包塔、塔包寺--白居寺 |
5.3 宫殿、寺庙合一--布达拉宫 |
5.3.1 概况 |
5.3.2 白宫 |
5.3.3 红宫 |
5.3.4 空间特点 |
5.3.5 小结 |
5.4 其他类型藏式建筑 |
5.4.1 佛塔、灵塔 |
5.4.2 铁索桥、伸臂桥 |
第6章 实践应用--西藏乃东风情园规划 |
6.1 设计构思--地域性文化传承、发扬 |
6.2 景区规划 |
6.3 景点设计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温泉景观规划生态及设施体系研究[D]. 赵金山. 重庆大学, 2015(06)
- [2]别墅项目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探讨[J]. 王宇. 现代园艺, 2015(08)
- [3]风景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研究 ——以楼观台道温泉规划设计为例[D]. 连少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4]论西方园林景观起源[D]. 马品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5]齐国都邑营建考略[D]. 李海霞. 华侨大学, 2006(01)
- [6]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 李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6)
- [7]檀宫别墅给排水设计[J]. 张天克,王更来. 给水排水, 2004(01)
- [8]藏式建筑研究[D]. 贾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