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歌唱中的发声练习(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21)在《“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认为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声乐演唱以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乐器,那必然是由心理支配生理,靠大脑指挥歌唱肌肉的运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本论文旨在探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解释演唱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各项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给演唱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歌唱发声内在心理的科学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首先在绪论中阐明了声乐心理学和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趋势、声乐心理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以及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思路等。第一章对声乐心理学中“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重点从歌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即人的个性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个性心理全部的活动面貌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第三章内容是介绍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详细梳理了前人探索声乐心理教学的研究历程,演唱者兼具“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自己从事演唱学习的体悟和参与教学实习的经历,对声乐演唱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做了客观的论述和归纳。第四章重点是心理调控分别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实践的调查与分析,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问卷法和个案法进行调查,最终给出研究评定的解释和结果。第五章总结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意义及个人影响,再一次以自己多年来演唱学习的变化和感受充分肯定学习了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了解并运用声乐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日益精进。本论文研究证明声乐演唱的心理和生理是既统一又配合的协调关系,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成熟的技术水平作支撑,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正确的心理调控下才会产生科学的歌唱理念。所以声乐演唱和教学不只是针对生理技巧的机能训练,还需要学习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声乐心理调控,让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得到统一和发展,建构起全面科学的歌唱体系。
王炳心[2](2021)在《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声乐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声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深深吸引着老年群体,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等起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培训学校为老年人学习声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内容主要以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为例,对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发展脉络及声乐类发展历程进行介绍,从老年声乐学员的基本信息入手,不断探索老年声乐学员的学习喜好,从多方面听取老年声乐学习中的意见反馈,并查阅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其特征。进一步从老年声乐教学方法与原则、老年声乐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与解决途径进行探索。旨在发现老年声乐教学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去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优化培养方案,调整上课模式,从更多的方面改善老年声乐的教与学,促进老年声乐学习的不断进步,为老年同学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王子龙[3](2021)在《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亚非教授是抒情男高音歌唱家、着名声乐教育家,他对中国西南地区声乐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将从郭亚非教授的教学精神、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声音基础训练的理念和方法、歌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及舞台表演和服饰要求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了郭亚非教授的声乐教学思路与方法,并得出郭亚非教授的声乐教学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加内容声乐教学体系,是可供声乐教学者和声乐学习者参考和借鉴的重要声乐教学方法的结论。
杨延铭[4](2021)在《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作为社会与时代的继承和发扬者,对于他们的教育不论是哪方面都要重点把握,而音乐课是让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的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达到提升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力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又设立了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演奏课等课程,其中唱歌课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它可以从各个层面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歌曲演唱技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但当前的唱歌课存在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演唱音准差等许多问题。为了更新当今唱歌课的教学现状,更好的纠正学生的演唱音准,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创新了唱歌课的教学模式,以此探究能够纠正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联的问题进行文献述评。第二部分:对音乐课的沿革历史、音乐课的发展现状进行陈述,分析了当今音乐课歌曲演唱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音乐课教学方法的长远影响及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初中音乐课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初中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何?初中音乐课堂的声乐教学方法?初中音乐课堂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什么?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等层面问题。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结合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教学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创新了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并改善学生演唱的音准。第四部分:介绍了唱歌课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首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次,陈述了创新后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分析了改革后唱歌课的特性,例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学进度上的层递性。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改善初中音乐课的教学现状,为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王进[5](2020)在《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与情感想象的相互促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为情之源,情乃声之魂。声乐技巧是能声情并茂演唱的前提,歌唱中情感的想象,又能促成声音技巧的纯熟。声乐学习除了具有娱乐和健身功能,还能通过声乐提升内心修养,培养学生成为内心善良,博爱情怀的人。在声乐教学中训练学生具备娴熟歌唱技巧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情感表达。技巧与情感在声乐中是相辅相成的。
张媛[6](2020)在《歌唱发声训练方法探索》文中指出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歌唱技巧,需要重点做好发声训练。发声练习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各项机能得以完善,从而保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发声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给予分析式辅导,避免学生养成不良发声习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发声方法,奠定歌唱的坚实基础。
张玉炎[7](2020)在《“多感官参与”在小学歌唱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国家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如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经过十年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又于201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体现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日渐完善。歌唱课是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生理、心理及各感官也都在随之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厦门市集美区小学“多感官参与”的歌唱课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感官如四肢、眼、耳、鼻、口以音乐活动的方式巧妙地应用于小学歌唱课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嗅觉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歌唱中的气息、音准、节奏、节拍等,以提高其歌唱及音乐审美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对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归纳,并解释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的多种感官。对“认知发展理论”、“感觉实在论”、“感官教育”进行阐述,为多感官参与的小学歌唱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提出对于开展“多感官参与”的歌唱课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主要涉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嗓音特点、音乐才能发展规律等。同时,对于小学生的歌唱技巧要求也成为“多感官参与”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第四章笔者以实地调研的厦门市集美区小学为例,对其小学歌唱课“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立足于真实课堂实例,针对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编制不同的问卷题目,进行调查。最终收回58位音乐教师、412名学生的问卷。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调查中以及实际一线课堂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成因做出分析。第五章是策略性研究,针对现状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丰富“多感官参与”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歌唱。
奇星星[8](2020)在《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声乐的深入研究,关于声乐理论研究角度逐渐丰富。声乐是一门既抽象又具象的艺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即是将声乐由抽象变为具体。因此,声乐技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歌唱技术与情感层面,应拓展到哲学思维中,利用辩证思维更深层次挖掘理解,本文是从辩证思维的哲学角度认识感性与理性认知思维在声乐学习中的影响作用。笔者就声乐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哲学为工具,用哲学辩证思维关照在歌唱技术学习与歌唱情感的表达中探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文章分别阐述了感性与理性各自的内涵在歌唱学习中的影响与作用,将声乐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感性与理性的引导进行详细论述。面对歌唱技艺的提高与养成,从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地提高歌唱技艺呈现效果。首先从歌唱技术要素入手分析。在歌唱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必定要从感性感知开始,通过感性认识经过理性分析、整理与概念化,这一过程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关于学习过程中歌唱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将技术学习与训练中如呼吸控制、共鸣调节、歌唱语言等问题,分别解释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技术认知。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认识来源,理性认识指导着感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感性与理性相互转化。在实践过程中适度调控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高度统一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最终在歌唱实践中达到感性与理性关系的统一。其次从声乐作品情感处理的感性与理性辩证关系入手,对歌唱作品演绎中情感表达的感性与理性调控做出分析。进一步在歌唱训练中感性体验取得经验,理性分析指导感性处理方式。最后通过声乐作品《佛罗伦萨的卖花人》进行分析与总结,验证感性与理性思维在歌曲作品学习与演唱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认识的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指导作用。发挥二者之间的平衡与统一的作用将对提高声乐技艺具有显着效果。
徐广燚[9](2020)在《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文中认为歌唱共鸣是歌唱发声时产生的共鸣腔体内气流共震现象。是声乐发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声乐演唱评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歌唱共鸣可以增强演唱者的声音感染力,对歌唱的音量、音色等声音形象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从生理过程看,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从呼吸运动产生流向体外的气流,气流经过声门时与声门产生一定对抗性施压,形成一定声门压力,在“贝努力作用”下产生高密度气体流,气体流进入共鸣腔,在共鸣腔体里高速回旋,形成“共振峰”,从而声音音量被扩大,音色发生改变,形成歌唱的声音形象。第二,从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出,共鸣的发声机制会受到的影响来自生理的:声带肌张力、腔体结构和形态、腔体机能和质地等;来自语言的:辅音动作、元音形态和归韵过程;来自心理的:性格情绪、作品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声音的改变。第三,基于对以上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笔者对歌唱共鸣的可调节性、可控制性,进行了一系列歌唱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一)通过心理调控树立声音的心理形象。(二)通过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训练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训练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有针对性的共鸣腔训练;对声学因素的关注性训练等。(三)通过元音调控,进行由字到声的共鸣形态调节。(四)歌唱家们的共鸣调控主观体验等。第四,在歌唱共鸣的训练和学习是理论认识的形成和思考辨别的过程,能否准确理解和领会共鸣的本质是认识共鸣问题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实践中,因为歌唱者个人主观体验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人千解”的声乐认知现象,其中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解”,文中进行了辩析。文章中涉及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阐述,从生理上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和了解歌唱共鸣的产生机理,也可以使共鸣意识的形成从想象认识变为具体器官的感知认识,为声乐技术的运用实践做了理论准备,并有效的理解和解决声音训练中的相关问题;在物理声学上对共鸣声音的探索,使得歌声形象从心理感知的认识走向了自然科学的实证。同时,声学的认识也使得共鸣问题化繁为简、直击实质;歌唱过程中对演唱发声的心理干预涉及内容如:性格情绪的影响、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建立、作品形象的心理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仅做围绕主题的相关阐述。由此,关于歌唱共鸣相关问题的理论梳理和笔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得到初步建立,为歌唱实践艺术打下坚实的理论认识基础。
胡籽崤[10](2020)在《浅谈歌唱中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程军教授声乐教学理念初探》文中提出非专业唱歌可以表达出我们的心情,是不需要专业演唱技术作为支撑的,而专业的歌唱则是需要在拥有歌唱知识和基础训练后,才能将歌曲演绎的更加完美,需要歌唱者把握好唱歌时的气息使用,声音音色以及用韵等各个方面。需要综合以上这些音乐基础,正确处理好气息和声音的平衡关系,才能通过演唱发挥出来。只有在理解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歌唱实践过程将其具体化表现出来,才能帮助歌唱者平衡好气与声之间的配合和运用,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好良好演唱的方式。程军教授作为一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用从事声乐演唱与教学4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和学习气与声的协调平衡关系,将自己亲身实践的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不断反复研究和整理,形成了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良好呼吸状态的研究,包含正确认识良好呼吸状态的内涵和如何建立好良好呼吸状态。第二部分是发声的基本原理,包含正确声音的产生和声带闭与合以及喉结向下挡气发声,最后一部分是良好歌唱意识下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二、浅谈歌唱中的发声练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歌唱中的发声练习(论文提纲范文)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声乐心理学相关概述 |
1.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演唱 |
2.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 |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综述 |
1.历史基础 |
2.发展趋势 |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声乐心理学研究内容 |
1.心理过程 |
2.个性心理 |
(五)声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
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 |
(一)声乐演唱中的认知过程 |
1.声乐艺术的感知觉 |
2.声乐学习的记忆 |
3.演唱活动的思维 |
4.歌唱发声的想象 |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过程 |
1.情绪和情感 |
2.声乐演唱情感的特征 |
(三)声乐演唱中的意志过程 |
1.意志与歌唱 |
2.声乐演唱意志的特征 |
二、演唱者的个性心理 |
(一)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倾向性 |
1.歌唱形式的具体层面 |
2.演唱行为的概括层面 |
(二)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
1.演唱实践的生理基础 |
2.声乐艺术的内在修养 |
(三)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意识 |
1.演唱的自我认识 |
2.演唱的自我体验 |
3.演唱的自我控制 |
三、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
(一)声乐心理教学发展历程 |
1.国外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
2.国内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
(二)声乐心理学中的“教”与“学” |
1.教师主导 |
2.学生主体 |
四、心理调控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 |
1.个案调查 |
2.问卷调查 |
(二)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1.信度检验 |
2.效度检验 |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
1.个案研究任务的设计与过程 |
2.个案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
(四)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
1.问卷研究任务的检测与实施 |
2.问卷测试结果的初步解释 |
五、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及影响 |
(一)认识声乐才能 |
1.由快渐慢-“进步期” |
2.起伏波动-“形成期” |
3.停滞不前-“高原期” |
4.相对稳定-“上升期” |
(二)重视歌唱习惯 |
1.习惯对于歌唱的影响 |
2.歌唱习惯的培养 |
(三)完善艺术人格 |
1.人格在歌唱中的表现 |
2.艺术人格的养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声乐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发展脉络及声乐类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的发展脉络 |
一、成立过程 |
二、办学定位与目标 |
第二节 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的管理及办学现状 |
一、管理模式 |
二、办学形式与办学状况 |
三、发展构想 |
第三节 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声乐类发展历程 |
一、教学设施与课程设置 |
二、师资力量 |
三、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 |
第二章 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声乐教学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设置 |
一、选择对象特征 |
二、问卷设置范围 |
第二节 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员基本情况 |
二、学员学习喜好 |
三、学员意愿反馈 |
四、教师问答分析 |
第三节 调查报告分析 |
第三章 老年声乐教学与实践中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一、老年声乐教学策略 |
二、老年声乐教学原则 |
三、老年声乐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与解决途径 |
第二节 改进学校的培养方案 |
一、规范设置课程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
四、重视教学实践成果展演 |
五、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
第三节 优化政府保障职责 |
一、建立多元化经费筹资机制 |
二、科学规划教学场地 |
第四章 老年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对老年人自身的影响 |
一、从老年生理特征出发 |
二、从老年心理特征出发 |
第二节 对整体社会的影响 |
一、改善老年人家庭矛盾 |
二、促进社区邻里和谐 |
三、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完善 |
第三节 对未来老年声乐教学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及其路线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特点及教学精神 |
第一节 郭亚非教授简介 |
第二节 郭亚非教授的教学特点 |
第三节 教学的“严谨”与“意志” |
第二章 注重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 |
第一节 在教学中“表象与联想”的作用 |
第二节 主观意识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注重声音基础的训练 |
第一节 对歌唱“乐器”的认知 |
第二节 呼吸训练 |
一、吸气训练 |
二、呼气训练 |
第三节 共鸣训练 |
一、基音训练 |
二、共鸣腔体的使用 |
第四节 中声区的训练与扩展音域 |
一、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 |
二、扩展音域训练 |
第五节 起音和连音的训练 |
一、起音 |
二、连音 |
第四章 强调歌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 |
第一节 朗诵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考究的“二度创作”手法 |
一、在音乐欣赏中吸收营养 |
二、整体性、层次性、丰富性 |
第三节 良好台风的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献述评 |
(一)提高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方法 |
(二)影响学生歌曲演唱音准的因素 |
注释 |
第二章 中学音乐课中歌曲演唱音准状况呈现分析 |
一、音乐课的沿革历史 |
二、音乐课的发展现状 |
(一)当今音乐课的教学大纲 |
(二)当今音乐课歌曲演唱的教学方法 |
三、改革音乐课教学方法对提高歌曲演唱音准的长远影响及意义 |
(一)依则发展,开拓创新 |
(二)学生音乐课歌曲演唱音准的提高对音乐课堂的发展意义及影响 |
注释 |
第三章 富裕县初级中学影响歌曲演唱音准原因调查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初中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
(二)初中音乐课堂之声乐的教学方法 |
(三)初中音乐课堂的基本教学内容 |
(四)学生学习歌曲演唱情况 |
三、初中音乐课之“唱歌课”教学现状对演唱音准的影响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四、提高演唱音准,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 |
(一)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如何在学校大面积铺开 |
(二)改革唱歌课教学方法如何被教师和学生接受 |
(三)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 |
(四)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让学生得到专业的训练 |
(五)改革后的唱歌课如何与音乐课中其他内容相互衔接 |
(六)如何保证改革后的唱歌课的课堂纪律 |
第四章 富裕县初级中学针对音乐课歌曲演唱的训练改革 |
一、有针对性训练 |
(一)学生音感强化记忆 |
(二)模唱能力拓展训练 |
(三)演唱水平提升训练 |
二、音乐课程中歌曲演唱教学创新 |
(一)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
(二)学生养成自主意识 |
(三)音乐课堂奖励制度 |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
(二)歌曲演唱软件评分系统的运用 |
四、改革后唱歌课的特性 |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
(二)教学内容的包容性 |
(三)教学进度上的层递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与情感想象的相互促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发声练习中技巧与情感的互补 |
(一)闭口音练习 |
(二)连音练习 |
(三)跳音练习 |
二、歌唱运动支点与情感表达的对应 |
(一)丹田支点—歌唱的发动机 |
(二)胸口支点—声音的底盘 |
(三)眉心支点—声音的净化器 |
(四)歌唱支点在不同作品中的微调 |
三、肌肉是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媒介 |
(6)歌唱发声训练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声训练的重点及作用 |
(一)发声训练的重点 |
(二)发声训练的作用 |
1. 了解学生的不足 |
2. 学生奠定声乐基础的训练 |
3. 让学生学会歌唱的技巧 |
4. 培养学生在歌唱中情感的表达 |
二、歌唱发声训练要素 |
(一)呼吸 |
(二)发声 |
(三)起音 |
(四)共鸣 |
三、发声训练的有效策略 |
(一)应用的主要方法 |
(二)做好与歌唱结合的工作 |
四、发声训练的方法 |
(一)充分利用启发、诱导方式进行教学 |
(二)借助联想方式训练 |
(三)注重演唱示范的形象性 |
(四)方法要有针对性 |
五、歌唱发声训练技巧 |
(一)呼吸训练技巧 |
1. 吸气训练法 |
2. 呼气训练法 |
(二)正确的起音技巧 |
(三)发声训练技巧 |
(四)共鸣训练技巧 |
(五)声带张力运用问题 |
结语 |
(7)“多感官参与”在小学歌唱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多感官参与”的小学歌唱教学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感官与教学中的感官 |
2.1.2 歌唱教学 |
2.1.3 歌唱教学中的感官 |
2.2 多感官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发展理论 |
2.2.2 感觉实在论 |
2.2.3 感官教育理论 |
第3章“多感官参与”的歌唱课的考虑因素 |
3.1 小学生的发展 |
3.1.1 小学生的感觉发展 |
3.1.2 小学生的注意水平 |
3.1.3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3.2 嗓音特点与音乐才能发展规律 |
3.2.1 嗓音特点及保护 |
3.2.2 音乐才能发展规律 |
3.3 歌唱技巧要求 |
第4章 厦门市集美区小学歌唱教学现状及“多感官参与”情况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发放 |
4.1.3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4.2 厦门市集美区小学歌唱课课例分析 |
4.3 歌唱课教学中“多感官参与”的体现及优势 |
4.3.1 歌唱课教学中“多感官参与”的体现 |
4.3.2“多感官参与”的歌唱教学的优势 |
4.4 厦门市集美区小学歌唱教学中的不足与成因分析 |
4.4.1 厦门市集美区小学歌唱教学中的不足 |
4.4.2 成因分析 |
第5章 厦门市集美区小学“多感官参与”歌唱课教学对策 |
5.1 编创口、舌、鼻训练活动 |
5.1.1 口部训练 |
5.1.2 舌部训练 |
5.1.3 鼻部训练 |
5.2 进行趣味发声练习 |
5.2.1 趣味发声练习的方式 |
5.2.2 趣味发声练习曲目的创编 |
5.3 合理设置及优化多感官参与的音乐活动 |
5.4 多感联动,体验音乐要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8)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内容、目标及解决的问题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一、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哲学认知 |
(一)歌唱中的感性 |
1.感性的哲学概念 |
2.歌唱中的感性 |
(二)歌唱中的理性 |
1.理性的哲学概念 |
2.歌唱中的理性 |
(三)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
1.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
2.以哲学为工具看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
二、歌唱技术要素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 |
(一)机理学派的追寻 |
(二)关于歌唱呼吸 |
1.歌唱呼吸的感官形态 |
2.歌唱呼吸的机理认知 |
(三)关于歌唱起音 |
1.起音的感知 |
2.起音的机理 |
(四)关于歌唱共鸣 |
1.歌唱共鸣的感觉 |
2.歌唱共鸣的机理 |
(五)关于歌唱语言 |
1.歌唱语言的感官形态与发音发法 |
2.歌唱咬字吐字的理性原则 |
三、歌唱情感表达的感性与理性调控 |
(一)歌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
1.歌唱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灵魂 |
2.歌唱情感的表达是富有感染力的 |
3.歌曲情感的表达体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
(二)歌唱情感表达中的感性理性矛盾 |
1.过度的感性使歌曲情感表达夸张 |
2.过度的理性使歌曲情感表达缺失 |
(三)歌唱情感表达中的感性理性平衡 |
四、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旨归——歌唱技艺的养成与提高 |
(一)歌唱训练中感性与理性的作用 |
1.感性体验取得歌唱经验 |
2.理性认知指导感性歌唱处理方式 |
(二)歌唱训练中把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
(三)歌唱技艺在感性与理性循环交织中养成并逐步提高 |
1.课堂的学习 |
2.乐谱记忆 |
3.总结与熟练 |
4.上台准备 |
五、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应用 |
(一)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升华——作品的二度创作 |
1.二度创作的概念 |
2.二度创作的意义 |
3.通过二度创作表现作品 |
(二)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应用——以《佛罗伦萨的卖花人》为例 |
1.《佛罗伦萨的卖花人》概述 |
2.《佛罗伦萨的卖花人》分析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目录 |
(9)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歌唱共鸣概述 |
(一)歌唱共鸣的生理过程 |
1.呼吸是共鸣的源泉 |
2.声门是共鸣的起点 |
3.腔体内的共鸣 |
4.气流回旋与共鸣 |
(二)歌唱共鸣的声学理论 |
1.海尔姆霍尔兹的共鸣声学理论 |
2.“伯努力”作用 |
3.“共振峰”理论 |
二、影响歌唱共鸣的客观因素 |
(一)生理因素 |
1.声带肌张力 |
2.腔体结构和形态 |
3.腔体机能和质地 |
(二)语言因素 |
(三)心理因素 |
1.性格情绪的影响 |
2.作品情感的影响 |
三、歌唱共鸣实践的主观调控 |
(一)心理调控——树立声音共鸣的心理形象 |
1.培养声音形象的感知和记忆 |
2.建立抽象思维的“空间感” |
3.作品情感下的心理调控 |
(二)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 |
1.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 |
2.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 |
3.针对性共鸣腔训练 |
4.对几种物理因素的把握 |
(三)语言调控——由字到声的形态把握 |
1.辅音的调控 |
2.元音的调控 |
3.“归韵行腔”过程 |
(四)歌唱家们关于“共鸣”的主观调控感受 |
四、被“误解”的共鸣 |
(一)生理上对“误解”的共鸣辩析 |
1.对相关共鸣提法的辩析 |
2.以准确的生理认知纠偏共鸣的“误解” |
(二)心理与声学对共鸣“误解”的辩析 |
1.听觉对共鸣声音的“误解” |
2.颤音与抖音 |
3.关于歌唱音响的“误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浅谈歌唱中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程军教授声乐教学理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良好的呼吸状态 |
第一节 什么是良好的呼吸状态 |
(一)呼吸的重要性 |
(二)呼吸的正确方法 |
1.怎样吸气 |
2.怎样呼气 |
第二节 良好呼吸状态的建立 |
(一)意识决定行为 |
(二)建立良好的歌唱意识 |
第二章 发声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正确声音的产生 |
第二节 声带的闭合 |
(一)合理闭合 |
1.打开 |
2.闭合 |
(二)喉结向下挡气发声 |
第三章 歌唱中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
第一节 良好歌唱意识下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
第二节 气与声的协调关系的训练方法 |
第三节 实际作品中的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歌唱中的发声练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昆明东方老年修养学院声乐教学的调查研究[D]. 王炳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D]. 王子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歌曲演唱的音准 ——以富裕县初级中学为例[D]. 杨延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与情感想象的相互促成[J]. 王进. 中国文艺家, 2020(09)
- [6]歌唱发声训练方法探索[J]. 张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0(03)
- [7]“多感官参与”在小学歌唱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小学为例[D]. 张玉炎. 集美大学, 2020(05)
- [8]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D]. 奇星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D]. 徐广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浅谈歌唱中气与声的协调关系 ——程军教授声乐教学理念初探[D]. 胡籽崤.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标签:声乐论文;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论文; 声乐发声练习论文; 心理学论文; 唱歌练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