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73例报告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73例报告

一、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附7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培[1](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张成俊,王琳娜[2](2021)在《肉毒毒素临床应用进展及适应症审批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增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其可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的神经肌肉接头处抑制突触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实现肌肉化学性去神经支配、镇痛、调节自主神经紊乱等效应。本文重点概述肉毒毒素的治疗效应,以及肉毒毒素临床应用进展和肉毒毒素适应症开发的临床价值。

毛恩玉,申秦颢,罗应伟[3](2020)在《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A型肉毒素(BTX-A)作为一种能引起肌肉萎缩的神经毒素,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了在整形美容领域被广泛应用外,近年来,BTX-A的非美容性应用也日益增多。它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能降低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的分泌功能,且治疗效果还具有可逆性,因此其在颌面部可被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脱位、夜磨牙、流涎等。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注射标准和疗效评估方案,未来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BTX-A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治疗效果。

邓蒙蒙,张月强,高雅晴[4](2020)在《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Meige综合征是一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眼睑痉挛为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以眼轮匝肌渐进性、无规律性、不自主收缩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双眼完全闭合,导致功能性失明。目前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临床中亦缺乏客观、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手段,早期误诊率较高,且病情易反复,治疗棘手。中西医在本病治疗上各有优势和缺陷,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情况,就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概述,以提高临床眼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同时,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提高病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徐霁,王柳清,张守成,王虹,蔡晧东[5](2020)在《医源性肉毒素中毒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 报道1例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的医源性肉毒素中毒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医源性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诊疗及预后。方法 1例26岁女性患者于2017年6月7日入住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短时间内2次注射肉毒素共500 U后出现全身乏力、胸闷、眼睑下垂等不适症状。诊疗过程中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后经仔细体格检查(下颌肿胀)、多次询问病史等,最终明确为肉毒素中毒诊断。经10余天补液、促代谢等对症处理后,患者不适症状好转。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等,共检索到医源性肉毒素中毒的病例报告文献33篇,其中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7篇,包括了30例有效病例。对这30例患者的一般特点、肉毒素注射后中毒发病时间、临床表现、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女性28例,男性2例,年龄范围3~80岁。除2例不详外,余均为A型肉毒素中毒。发生肉毒素中毒最早为使用肉毒素当天,最晚为注射后3周。病程持续10 d至6个月。经积极治疗后,多数预后尚可。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医源性肉毒素相关性不良反应,把控适应证,确保用药安全。

王凯[6](2019)在《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并进行医学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并初步阐述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本病的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搜集到的来我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扶正调神法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应用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论。结果:1.治疗组:无效4例,好转4例,显效12例,痊愈1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无效6例,好转14例,显效5例,痊愈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经SPSS统计检验后得出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频度评定:治疗组0级16例,Ⅰ级10例,Ⅱ级1例,Ⅲ级3例;对照组0级8例,Ⅰ级12例,Ⅱ级6例,Ⅲ级4例。经分析,两组频度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痉挛频度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强度评定:治疗组0级13例,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0例,Ⅳ级3例。对照组0级8例,1级5例,Ⅱ级7例,Ⅲ级5例,Ⅳ级5例。经分析,两组强度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痉挛强度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具有很好的疗效,且疗效高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得临床推广。

孙秀颀[7](2019)在《基于经筋理论指导的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明确经筋理论是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观察火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评价基于经筋理论指导的火针加体针组与体针组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肌张力情况、综合功能和四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同时,运用表面肌电技术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侧和健侧肌肉的sEMG信号,选取积分肌电值(IEMG)和中位频率(MF)作为指标,探讨经筋理论指导的火针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以及临床机理,为进一步推广使用火针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材料与方法:论文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中医古籍中经筋病、中风、拘挛、经筋理论、火针疗法等的文献研究,并且结合大量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证明经筋理论是火针治疗卒中后痉挛瘫的理论支撑。论文二:按照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原则,根据疾病诊断标准以及试验纳入标准,将从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配为2组:试验组(火针+体针组),对照组(体针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个体化的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予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神经营养支持。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一对一”方式的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尺泽、外关、合谷、八邪;下肢取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昆仑。周一至周五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周末除外,连续治疗3周。试验组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取穴行火针配合体针治疗,上肢取穴以手三阳经筋区域(肱三头肌、指总伸肌肌腱两侧为主)寻找筋结点或者压痛点。腿部取穴以足三阳经筋区域(半腱肌、半膜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肌腱两侧为主)寻找筋结点或者压痛点。足痉挛以足三阳经筋区域(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肌腱两侧为主)寻找筋结点或者压痛点。周一至周五行体针治疗的基础上,每周一、三、五行火针针刺治疗。21天后试验结束。对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第1天)、治疗中(第11天)、治疗结束后(第21天)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量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表以及Fugl-Meyer(FMA)量表分别评定,并做统计学处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论文三:临床材料、病例选择、分组方法、治疗方法同论文二。应用表面肌电图,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侧和健侧肌肉的sEMG信号,观察积分肌电值(IEMG)和中位频率(MF)指标的变化,做统计学处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经筋理论是治疗经筋病的基础理论。1.2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相当于中医学“筋病”,是经筋损伤的表现。其病因包括脏腑、机体阴阳失调;气虚血瘀,阳气亢进无制;风痰阻滞经络;痰瘀痹阻血脉等。病机为肝肾亏虚,筋脉不能濡养。病位在筋,证属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亏虚、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1.3经筋理论可以指导多种经筋刺法,其中包括火针的临床治疗。1.4有传统医学的理论支撑和现代临床研究的基础,经筋理论是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指导理论。2.量表评定结果2.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治疗11天时,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降低(P<0.01),对照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相当(P>0.05);两组中风病诊断标准评分均降低(P<0.01),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提高(P<0.01)。2.3两组治疗11天时比较,试验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1),两组中风病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及Fugl-Meyer量表评分相当(P>0.05)。2.4治疗后(第21天),两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1),两组中风病诊断标准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1),两组中风病疗效评定与治疗第11天时相比数值明显增高(P<0.01),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提高(P<0.01)。2.5两组治疗后(第21天)比较,试验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中风病诊断标准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试验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显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Fugl-Meyer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临床观察结果3.1火针综合疗法治疗足内翻: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0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火针治疗骨化性肌炎,4位治疗组患者中有3位患者的包块面积明显减小,1位患者包块大小及未见明显改变,触诊其硬度均从质地较硬改善为稍有弹性。对照组中2位患者腿部包块大小、硬度均未见明显改变。4.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4.1治疗前,两组患者健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IEMG、MF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IEMG、MF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治疗后,试验组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IEMG值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IEMG值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MF均值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的MF均值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3两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侧股直肌IEMG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侧肱二头肌、股直肌MF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经筋理论是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经筋理论指导下的火针疗法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有效。2.火针疗法对于脑卒中后痉挛瘫患者在改善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恢复肢体运动方面,治疗效果优于体针疗法,且在缓解痉挛方面,比体针疗法见效快。3.火针疗法按照经筋理论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疗效显着,优于体针疗法。4.火针疗法在改善患肢肌肉运动单位的募集能力方面,效果好于体针治疗。5.火针疗法在缓解卒中后痉挛瘫患者肌肉疲劳方面,效果好于体针治疗。

毕秀梅[8](2017)在《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情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的情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3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与患者相匹配的30名健康对照,采用14项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7 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安登布鲁克认知功能检查(ADDENBROOKE’S Cognitive Function Test,ACE-Ⅲ)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将所获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焦虑评估显示,患者焦虑的发生率[14例(46.7%)]较健康对照组[5例(1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9,P=0.012);焦虑的发生与痉挛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06,P = 0.795);女性患者发生焦虑的比例[12/20例(60.0%)]高于男性患者[2/10例(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病程≥10年的患者发生焦虑的比例[5/5例(100.0%)]明显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9/25例(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抑郁评估显示,患者抑郁的发生率[12例(40%)]较健康对照组[4例(1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20);抑郁的发生与痉挛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98,P= 0.663);女性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11/20例(55.5%)]明显高于男性[1/10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病程≥10年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5/5例(100.0%)]明显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7/25例(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3)睡眠评估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PSQI主观睡眠质量[(2.00±1.00)分与(1.00±1.25)分,z=-2.700,P=0.007]、睡眠潜伏期[(2.00±1.00)分与(1.00±1.00),z=-3.485,P=0.000]、睡眠持续性[(1.00±2.00)分与(0.00±1.00)分,z=-2.263,P=0.024]、白天功能紊乱[(1.00±1.25)分与(1.00±1.00)分,z=-2.350,P=0.019]和 PSQI 总分[(7.47±4.78)分与(4.23±3.23)分,t=-3.070,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习惯性睡眠效率[(1.00±2.00)分与(0.00±1.00)分,z=-1.626,P=0.104]、睡眠紊乱[(1.00±0.25)分与(1.00±1.00)分,z=-1.040,P=0.299]、使用睡眠药物[(0.00±0.00)分与(0.00±0.00)分,z=-1.043,P=0.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认知评估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注意力[(17.00±2.25)分与(17.00±2.00),z=-0.241,P=0.810]、记忆力[(19.57±4.6 分与(18.43±4.24),t=-0.992,P=0.325]、语言流利性[(9.53±2.49)分与(10.37±2.27)分,t=1.356,P=0.180]、语言[(18.63±2.55)分与(19.87±2.37)分,t=1.938,P=0.058]、视空间[(13.27±3.11)分与(14.23±1.87)分,t=1.460,P=0.150]和 ACEⅢ总分[(77.60±11.47)分与(79.30±7.37)分,t=0.683,P=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而认知功能无明显异常。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数据验证。

孙发发,孙伯民[9](2017)在《Meige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文中指出Meige综合征是一种以颅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主要特征的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可造成病人功能性失明以及咀嚼、吞咽、言语等功能障碍,给病人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困扰。尽管Meige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早期发现和诊断,并予以系统治疗对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极大帮助。目前治疗Meige综合征的手段包括口服药物、局部注射肉毒素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冯建钦,张鹏飞[10](2016)在《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胺碘酮(amiodarone)与肉毒素A(botulinum toxin A)联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3例,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和对照组(32例,单纯肉毒素A治疗)。2组治疗前及治疗1、4、16、32周时依据Cohen痉挛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功能分级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4、16、32周时,胺碘酮组Cohen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16和32周时,胺碘酮组的完全缓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75.8%vs.43.8%,81.8%vs.12.5%,81.8%vs.6.2%,均P<0.05)。治疗16和32周时,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亦显着高于对照组(97.0%vs.75.0%,93.9%vs.65.6%,均P<0.05)。治疗4周时,对照组出现复发病例1例,胺碘酮组无复发病例;16、32周时,对照组的复发率显着高于胺碘酮组(56.3%vs.0.0%,65.6%vs.12.1%,均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vs.18.8%)。结论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较单纯肉毒素A方案具有更好的疗效。

二、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附7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附7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肉毒毒素临床应用进展及适应症审批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肉毒毒素的治疗效应及临床应用
    1.1肉毒毒素的肌肉化学性去神经支配效应及相关临床应用
    1.2肉毒毒素的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效应及相关临床应用
    1.3肉毒毒素的镇痛效应及相关临床应用
    1.4肉毒毒素的肤质改善效应及相关临床应用
    1.5肉毒毒素的其他治疗效应及相关临床应用
2肉毒毒素临床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1肉毒毒素医美领域的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2肉毒毒素神经科疾病的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3肉毒毒素泌尿科疾病的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4肉毒毒素骨科疾病的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5肉毒毒素口腔疾病的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2.6肉毒毒素代谢病和肿瘤领域的相关适应症审批的意义
3 小 结

(3)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TMD
2 治疗TMJ脱位
3 治疗磨牙症
4 治疗流涎
5 BTX-A注射治疗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6 小结

(4)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病理机制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疗法
        1.2.2 局部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
        1.2.3 眼轮匝肌切除术
        1.2.4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2 中医学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方法
        2.2.1 中药疗法
        2.2.2 针刺疗法
        2.2.3 耳穴压豆疗法
        2.2.4 情志疗法
        2.2.5 综合疗法
3 小结

(6)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1.1 西医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中医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
        2.2 中医治疗
        2.3 其他治疗方法
        2.4 联合治疗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扶正调神法组)
        2.2 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3 观测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讨论
    1 选穴依据
    2 扶正调神法的内涵
    3 小结和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经筋理论指导的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经筋理论是指导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
    1 经筋理论是治疗经筋病的基础理论
    2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于经筋病
    3 经筋病的治疗
    4 火针疗法治疗经筋病
    小结
论文二 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火针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表面肌电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情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Meige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2 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
3 手术治疗

(10)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胺碘酮组:
        1.2.3 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效果
        2.2.1 Cohen分级比较:
        2.2.2 治疗1 w时疗效比较:
        2.2.3 治疗4 w时疗效比较:
        2.2.4 治疗16 w时疗效比较:
        2.2.5 治疗32 w时疗效比较:
    2.3 不良事件
3 讨论

四、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附7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肉毒毒素临床应用进展及适应症审批的意义[J]. 张成俊,王琳娜.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3)
  • [3]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J]. 毛恩玉,申秦颢,罗应伟. 医学综述, 2020(18)
  • [4]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J]. 邓蒙蒙,张月强,高雅晴.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7)
  • [5]医源性肉毒素中毒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J]. 徐霁,王柳清,张守成,王虹,蔡晧东. 中国基层医药, 2020(04)
  • [6]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王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经筋理论指导的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孙秀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情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研究[D]. 毕秀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9]Meige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J]. 孙发发,孙伯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01)
  • [10]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冯建钦,张鹏飞.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08)

标签:;  ;  ;  ;  ;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7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