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边缘化趋势与引导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边缘化趋势与引导

一、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边缘化倾向及引导(论文文献综述)

聂丽君,余怀龙[1](2021)在《对大学生中“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边缘群体"是当前高校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非主流群体。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引导,有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友善校园,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大学生中"边缘群体"的形成有学生缺乏自律、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方面的原因,但学校关怀的缺失也难辞其咎。高校应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预警管理机制、建立家校互动沟通机制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的有效路径。

李静[2](2021)在《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德智体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相关理论与政策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落实高校美育工作,彰显高校美育价值。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绪论:表明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相关文献,阐明理论基础。第二章现状调查:对两所大学的美育进行实际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困境分析:通过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高校美育实践的困境。第四章反思与建议:利用席勒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及相关美育政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阐述本研究结论,表明后续研究方向。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两所大学美育实践各不相同。在组织机构上,A大学围绕美育学校开展美育,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美育;在运行机制上,A大学结合校团委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与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两所大学在美育组织运行上都存在美育工作实施较为被动,美育资源保障较为缺乏的问题。在开展途径上,两所大学都以课内美育和课外美育的方式进行。在课内美育上,存在美育内容认同感低,评价体系未健全、美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标有偏差、美育主体单一化,资源未有效整合的问题;在课外美育上,存在重少数轻全体的现象以及美育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在美育活动开展成效中得知,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还表现的不够充分,还未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熏陶。由以上问题反映出高校美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高校美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为使美育工作得到落实,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分别为在美育理念上:落实美育引领办学,强化美育组织管理,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注重形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上:挖掘教学美育元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考核;在活动开展上:立足优秀文化传统,组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审美实践创新。由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使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张冰[3](2021)在《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伴随20世纪后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直接影响了以信息传递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交往和分享的程度被网络媒体无限放大。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也成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载体。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与其商品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商品化一方面加快了网络媒体由社会表层向深层空间延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却使其服务社会意识的本性发生逆转。被遗忘自身意识形态属性的网络媒体逐渐将人类打散成没有深度的碎片,帮助资本实现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网络媒体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问题,最终使人类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压制,在历时与共识层面消解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社会组织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与隐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力量消长进行准确把握,不仅可以借助其商品化进程对网络媒体的时空尺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提供重要依据与凭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与富有远见的指导了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为有效解决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钥匙。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媒体的重要论述作为探索化解两者矛盾现实途径的理论依据,对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撰写内容,论文主要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序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评析,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本章节首先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进行了溯源,即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意识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梳理,对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指明网络媒体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载体。而后分析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具体所指,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第三章主要对网络媒体的商品属性进行了阐释。这一章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首先从学理性视角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价值产生要素、价值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廓清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并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实现需要其进行产业化做了解释说明,对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了概括。第四章着重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矛盾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该章首先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与对立性进行了理论溯源。其次,探讨了二者统一性与对立性的现实表现,并论证其对立性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的严重威胁。最后,从网络媒体的本质、特殊地位与作用、特殊生产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方面指明坚持意识形态第一性原则是网络媒体实现“双性统一”的前提。第五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空间理论的角度,以资本、受众、从业者与政府同网络媒体关系的视角入手,探寻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维度上为正确处理网络媒体的矛盾关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章对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进行了分析。该章节首先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和政府相统一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把握好网络媒体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其次,与第五章相对应,从资本、受众、从业者和政府四个角度入手,在实践层面对平衡二者矛盾关系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赵鑫[4](2021)在《基于文化自信的红色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胡钦杰[5](2021)在《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交往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和碰撞的现象,从而引起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假借“范式转换”“重新评价”“理性思考”“学术创新”之名为歪曲和篡改历史提供辩护,其错误观点在当代我国社会所引起的史学怪相和矛盾争议等问题层出不穷。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迷惑性、欺骗性和煽动性等诸多理论特征及症候,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肆意泛滥已经影响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乃至政治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多样化信息平台的应用,不仅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隐匿蛰伏和重新泛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渠道,而且塑造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拓展了错误思潮的传播受众,使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自由地驰骋与泛滥。因此,深刻挖掘、整理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危害,强化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治理,关乎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到我国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也关乎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在借鉴已有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呈现态势、主要成因、现实危害及治理对策的相关研究,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详细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呈现态势。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受众广泛化;传播速度时效化;传播效果立体化。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呈现出新的态势,包括为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学术研究、网络交流的外衣;从学术领域逐渐向互联网文学、影视等领域渗透;虚无手段逐渐从以直接否定为主转向为软性否定;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快速传播以及网络水军把持舆论等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原因包括网民群众历史认知与理论素养的缺乏;转型期社会负面情绪的网络宣泄;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内容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等方面,客观原因包括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网络渗透;唯物史观的教育发展滞后;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把关缺位。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三个层面的现实危害进行了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在思想层面干扰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在政治层面威胁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政治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在文化层面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扰乱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本方向。论文提出了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治理对策。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长期工作与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动员不同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提出和形成一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逆流的社会合力,排除错误思潮干扰。还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网络立法规范,加强媒体行业自律,提高网民法治素养,进而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健康向上网络氛围,加速推动思想理论传播力,构建传播矩阵和壮大主流舆论;重视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分别理论是非的能力,充分提升人民群众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抗能力,网络时代下要适时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以促进网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构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促进网民群众认知的成熟化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

张艳敏[6](2021)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肩负的重要使命,是我国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维护国家安全行为,为保障国家安全助力。我国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支撑不够、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佳、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家庭教育缺失、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自我意识不足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原因等,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的价值认识,深入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把握国家安全教育之于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继续抓紧、抓实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并针对不同内容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概述;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

钱烨[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凝练与提出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直接关系着在国际国内意识形态交互作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达成。对此,把新时代的新要求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方面、全过程,并探讨融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推动培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塑魂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助于拓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领域。本文借鉴学者们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了五方面探究:一是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阐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二是对21世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要求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阐述了新时代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的新要求。三是采用问卷调研法,对培育工作的现状进行汇总分析。研究认为:一方面价值观培育已经取得重要成就,如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培育模式、培育平台不断增多、培育的效果初步显现等;另一方面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知行脱节痼疾难除、价值目标达成度不高、新要求新方案执行不实等。四是深入剖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并进行理论阐释,指出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五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同向同行的培育机制不够完善、重方法手段轻体系创新等。五是优化培育的对策研究。主张推进培育方式的创新,提出创建“理论+”复合培育方式,强调围绕时代新人的培育,打造多主体同向同行的培育机制,构建“督-学-教-管”协同培育体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铸塑灵魂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所在,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向行的共同使命。因此,克服知行脱节等既有的痼疾,是新时代培育工作取得有效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逻辑,不仅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要注重他们对价值的评判,将培育过程中以新时代的新要求为指导,将其融入到课程教育、专业教育、生活教育和校园文化环境塑造之中,形成督(督导)、学(学生)、教(教师)、管(管理者)协同培育的体制机制,才能培养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行动有方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丹[8](2020)在《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养成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崇高品质。山西红色文化作为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的红色内涵和多元的文化形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鲜活教材。她不仅上溯历史、涵盖现实,而且延伸未来、永不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出发,大力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将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不但可以发挥出独特的育人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能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将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采取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阐述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与内在关联,科学厘定山西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育人价值,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其文化属性,系统分析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关系。其次,梳理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依据和成果,即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育人思想等依据,以及坚定了理想信念、筑牢了学习理念、提升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磨练了意志品质等成果。再次,对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进行现实考察,联系实际分析这种融合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从理念、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着手来夯实融合基础,从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主体出发来创设融合条件,从内容、方法、载体、环境、资源、机制等角度考虑来建立融合举措。

王东明[9](2020)在《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然而,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多维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创业成功率极低,亟需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作出有效的教育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于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容架构,具有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创业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开展具有一定实效的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过程,这既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协同保障机制不顺畅、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创业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映射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仍然处于“国家主导、市场驱动、高校实施”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多维施策”的内涵式发展格局。面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强有力的回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协同、系统、高效、开放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通过质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目标原则,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第六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全面地思考、系统地思考、联系地思考,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客观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三是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四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各层面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前瞻眼光和战略视野,自觉遵循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贾春莲[10](2019)在《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是高校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服务质量能够反映高校的整体素质水平,体现综合实力。大学教育与初高中教学相比,教学环境更加宽松,学生学习以主动性为主,图书馆藏书种类多,为学生提供了自习和研究的空间,是广大学子平时积累知识的主要去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于图书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服务不够完善,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打破瓶颈,走创新服务的道路就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工作思考的主要问题。当然,也唯有坚持创新,从个性化服务、多元化服务、精准化服务方面入手,才能展现当代高校的风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读书环境。

二、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边缘化倾向及引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边缘化倾向及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大学生中“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边缘群体”的概念阐述
二、大学生“边缘群体”的成因透视
三、大学生“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理论依据
四、大学生“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现实意义
五、大学生“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实现路径

(2)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美育
        1.2.2 高校美育
        1.2.3 高校美育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美育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席勒的美育理论
        1.5.2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2 高校美育实践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研
        2.1.1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2.1.2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践模式
        2.1.3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际调研
    2.2 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
        2.2.1 A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2 B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组织及运行的分析
    2.3 美育开展途径的对比分析
        2.3.1 课内美育的对比分析
        2.3.1.1 A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2 B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3 A大学与B大学课内美育存在的问题
        2.3.2 课外美育的对比分析
        2.3.2.1 A大学美育活动
        2.3.2.2 B大学美育活动
        2.3.2.3 A大学与B大学课外美育存在的问题
    2.4 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2.4.1 学生对A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2 学生对B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分析
3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3.1 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
        3.1.1 在以美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美育存在智育化倾向
        3.1.2 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高校美育机制需健全完善
    3.2 “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
        3.2.1 美育体系需要得到构建,但缺少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3.2.2 美育资源需要得到整合,但缺少多元化的美育评价方式
    3.3 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3.3.1 高校希望推进美育活动,但缺少专业的美育师资
        3.3.2 美育教师需要得到培训,但美育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 高校美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4.1 深化高校美育理念,克服边缘化倾向
        4.1.1 落实美育引领办学
        4.1.2 强化美育组织管理
        4.1.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2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克服狭窄化倾向
        4.2.1 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
        4.2.2 注重内容全面性与层次性
        4.2.3 注重形式互动性和多样性
    4.3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克服智育化倾向
        4.3.1 挖掘教学美育元素
        4.3.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4.3.3 完善美育评价考核
    4.4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克服形式化倾向
        4.4.1 立足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特色活动
        4.4.2 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能力
        4.4.3 扩大美育国际视野,促进实践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序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
    2.1 意识形态及其载体的发展变化
        2.1.1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2.1.2 意识形态载体的发展变化
        2.1.3 意识形态新载体:网络媒体
    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基本特征
        2.2.1 导向性和凝聚性
        2.2.2 虚拟性与现实性
        2.2.3 多元性和自由性
        2.2.4 全球性和民族性
        2.2.5 公共性和政治参与性
    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功能
        2.3.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2.3.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2.3.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2.4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机制
        2.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要素
        2.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方式
3.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学理意涵
        3.1.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
        3.1.2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要素
        3.1.3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方式
    3.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
        3.2.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
        3.2.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作用
        3.2.3 正确运用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3 网络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回溯
        3.3.1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起步
        3.3.2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进程
        3.3.3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新态势
4.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关系的表现
    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
        4.1.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理论溯源
        4.1.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现实表现
        4.1.3 意识形态性第一性是网络媒体“双性统一”的前提
    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对立性
        4.2.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缘起
        4.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表现
        4.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影响
5.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5.1 网络媒体受制于资本的双重逻辑
        5.1.1 资本的双重逻辑
        5.1.2 资本与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5.1.3 网络媒体中资本双重逻辑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5.2 民众责任意识与自觉性的降低
        5.2.1 民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转换
        5.2.2 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5.2.3 民众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5.3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失却
        5.3.1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5.3.2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薄弱
        5.3.3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市场思维发生偏差
    5.4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5.4.1 网络媒体空间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5.4.2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
        5.4.3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滞后性
6.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6.1 处理二者矛盾应掌握的原则
        6.1.1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
        6.1.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6.1.3 市场与政府统一原则
    6.2 处理二者矛盾的途径
        6.2.1 提高行业主体责任意识
        6.2.2 提高社会民众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6.2.3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
        6.2.4 依法管网,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
7.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呈现态势
    2.1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
        2.1.1 传播主体多元化
        2.1.2 传播内容碎片化
        2.1.3 传播受众广泛化
        2.1.4 传播速度时效化
        2.1.5 传播效果立体化
    2.2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呈现态势
        2.2.1 为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学术研究、网络交流的外衣
        2.2.2 从学术领域逐渐向互联网文学、影视等领域渗透
        2.2.3 虚无手段逐渐从以直接否定为主转向为软性否定
        2.2.4 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快速传播以及网络水军把持舆论
3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主要成因
    3.1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主观原因
        3.1.1 网民群众历史认知与理论素养的缺乏
        3.1.2 转型期社会负面情绪的网络宣泄
        3.1.3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内容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
    3.2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客观原因
        3.2.1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网络渗透
        3.2.2 唯物史观的教育发展滞后
        3.2.3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把关缺位
4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现实危害
    4.1 思想层面
        4.1.1 干扰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造成思想混乱
        4.1.2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价值困惑
    4.2 政治层面
        4.2.1 虚无党的执政根基,威胁党的领导地位
        4.2.2 触犯国家安全底线,威胁国家政治安全
    4.3 文化层面
        4.3.1 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4.3.2 扰乱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本方向
5 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治理对策
    5.1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5.1.2 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5.1.3 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5.2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5.2.1 依法管网:健全网络立法规范
        5.2.2 依法办网:加强媒体行业自律
        5.2.3 依法上网:提高网民法治素养
    5.3 营造健康向上网络氛围,加速推动思想理论传播力
        5.3.1 媒体融合发展,构建传播矩阵
        5.3.2 培养领军人物,壮大主流舆论
    5.4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作用,充分提升对错误思潮的抵抗力
        5.4.1 强化党史国史教育,增强“四个自信”
        5.4.2 普及唯物史观教育,掌握科学方法
        5.4.3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1.安全
        2.国家安全
        3.国家安全教育
        4.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论
        2.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2.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
        4.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支撑不够
        2.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佳
        3.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家庭教育缺失
        4.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自我意识不足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国家安全教育保障不到位
        2.高校未形成完善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3.家庭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4.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
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业务指导
        2.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
        3.确保经费投入支持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4.优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1.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3.丰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4.健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三)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
        1.提升家庭的国家安全教育意识
        2.更新家长的国家安全教育观念
        3.营造国家安全教育的家庭氛围
        4.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交流机制
    (四)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认识
        1.认识国家安全教育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2.认识个体的国家安全教育与整体国家安全教育的关系
        3.认识国家安全教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推力
        4.认识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和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特点
        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的本质内涵
        二、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成就
        一、培育的模式相对稳定
        二、培育的平台多向拓展
        三、培育的效果初步显现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行脱节痼疾难除
        二、价值目标达成度不高
        三、新要求新方案执行不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五育”不平衡不充分
        一、重智轻德、体美劳虚置
        二、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脱节
    第二节 同向同行的培育机制不够完善
        一、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二、全过程融入的机制有待创新
        三、“家-校-社”培育目标不聚焦
    第三节 重方法手段轻体系创新
        一、培育的体系化与新要求不适应
        二、方法手段不断翻新但价值目标贯彻不够
        三、研教断裂、体系化创新不足
第四章 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第一节 推进培育方式的创新
        一、倡导“理论+”复合培育方式
        二、结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设计课堂教学
        三、结合新时代要求提升培育水平
    第二节 创新多主体同向同行的培育机制
        一、以培育“时代新人”为价值目标
        二、制定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培育方案
        三、形成线上线下多主体互动培育机制
        四、拓展“互联网+家-校-社”交流平台
    第三节 构建“督-学-教-管”协同培育的教研体系
        一、建构“以学生为本”的协同培育教学体系
        二、优化“督-学-教-管”过程管理体系
        三、完善“督-学-教-管”分级研评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问卷样本

(8)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山西红色文化及其育人价值
        2.1.1 山西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
        2.1.2 山西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2.2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属性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涵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2.3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1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
        2.3.2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3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依据和成果
    3.1 融合的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与教育思想
        3.1.2 列宁的灌输理论和文化育人思想
        3.1.3 中国的传统教化和文化育人思想
    3.2 融合的成果
        3.2.1 坚定了理想信念
        3.2.2 筑牢了学习理念
        3.2.3 提升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3.2.4 磨练了意志品质
4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考察
    4.1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所面临的机遇
        4.1.1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1.2 社会的转型推动了理念更新
        4.1.3 新媒体革新了信息互动方式
    4.2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所面临的挑战
        4.2.1 复杂教育环境下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的认识误区
        4.2.3 网络媒体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影响
    4.3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
        4.3.1 网络化趋势
        4.3.2 社会化趋势
        4.3.3 实践化趋势
        4.3.4 特色化趋势
5 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5.1 夯实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
        5.1.1 贯彻融合基本理念
        5.1.2 遵循融合根本原则
        5.1.3 坚持融合指导思想
    5.2 创设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条件
        5.2.1 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5.2.2 学校的整合与传承
        5.2.3 家庭的重视与对接
        5.2.4 人们的选择与内化
    5.3 建立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举措
        5.3.1 深化融合内容
        5.3.2 拓展融合方法
        5.3.3 创新融合载体
        5.3.4 优化融合环境
        5.3.5 整合融合资源
        5.3.6 健全融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内涵阐释
        (一)创业
        (二)创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价值引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注释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不显着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题突显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支撑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五)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注释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一)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行合一”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
        (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一)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
        (三)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二)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养成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四)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七)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示范
    注释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与发展同行
        (二)转型与升级并存
        (三)矛盾与冲突交织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社会转型迭代升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规划展望——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二)实施展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三)文化展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时代下信息存储以及大学生阅读的特点
    1.1 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存储和提取
    1.2 阅读碎片化, 时间地点更加随意
2 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
3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
4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
    4.1 增加专业书籍的拥有量, 为精准服务提供保证
    4.2 凸显技术优势, 为远程服务提供保证
    4.3 强化人文关怀
    4.4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提供差别化服务
5 结语

四、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边缘化倾向及引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大学生中“边缘群体”教育引导的路径探究[J]. 聂丽君,余怀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1(06)
  • [2]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D]. 张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文化自信的红色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 赵鑫. 吉首大学, 2021
  • [5]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研究[D]. 胡钦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D]. 张艳敏. 渤海大学, 2021(02)
  • [7]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钱烨.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山西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D]. 王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王东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研究[J]. 贾春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9(03)

标签:;  ;  ;  ;  ;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边缘化趋势与引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