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三项原则与我国税收调整

WTO三项原则与我国税收调整

一、WTO三原则与我国的税收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英[1](2021)在《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金融的持续生长过程中,我们在列国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愈来愈突出。跨境投资正在变得愈来愈自由,二〇二〇年我们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法》,外商在我们这里注资的经济环境不断被优化,税收优惠激励措施不再是一项引诱它们来我们这里注资的关键要素,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弊端就是造成东部繁荣地区与西部区域的经济不均衡的生长,不利于我国经济正常生长。从税收公正角度上,税收优惠激励措施对于内商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税收待遇,承担的税收重于本国的外商。因而,我们应当鉴戒域外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的经历,拟定出适合我们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律规范。由于我们内地与东部繁荣经济地域生长速率差距太大,我们可以基于国情采用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同时采取税收优惠鼓励外商向我们重点扶助的行业、地域进行投资。目前,我们关于外商的税收法律规范,包括《外商法》和《所得税法》,前者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是缺失的;后者虽然规定了内、外商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法律原则,但是法律规定不够精细化。本论文通过借鉴域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经历,来精细化、完善我们对于外商采用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和税收优惠激励措施两者并存的法律规范。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是维护内、外商的平等争夺、优化经商环境的法律武器,这为今后我们这里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生长、正常争夺资源,奠定法律机制基础,并巩固我们这里的营商环境,对促进我们市场经济正常成长具有关键作用。近几十年,我们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不仅在引诱外商注资、提高经济实力薄弱的西面地区经济方向起到了紧要效用,而且在提高我们这里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方向的效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虽然外商可以依据税收优惠享有较低的税收负担,但税收优惠并不违背WTO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本论文通过借鉴域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经历,精细化、完善我们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填补税法中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构建同一的内、外商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与税收优惠激励措施,实现税收法律体系被改良。近年来疫情的原因,这就在成了很多国内的外资企业相继倒闭,改良我们这里的税收法律体系是税收改革的紧要因素,削减外国的税收负担,节约外商资金投入,才能顺利渡过新冠疫情的冲击。

廖莉[2](2020)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投资协定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1950-1964年初始阶段、1965-1989年分化阶段、1990-2007年扩张阶段、2008年至今重新定位阶段。现阶段处于国际投资规则重构之际,“国际税收和投资政策协调一致”是世界国际投资协定改革的重要议题。1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国际投资政策与国际税收的协同需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东道国税收措施监管功能如何实现平衡;二是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税收协定存在税收互动性,国际投资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如何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相协调。国际投资协定中保留税收措施的监管功能产生了东道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税收措施承担国际投资条约义务的矛盾对立:一方面,东道国税收措施监管功能需要保留东道国税收措施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适用空间。而国际投资协定恰恰是规制东道国国家行为(包含税收措施)的国际条约,它要求东道国税收措施必须符合国际投资协定的相关投资待遇标准。东道国希望保留税收措施监管功能也就意味着东道国希望国际投资协定项下的条约义务尽量为东道国税收措施的实施留足灵活的政策空间,秉承着条约义务对税收措施的适用采取有限度排除或者完全排除的态度;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关注东道国税收的稳定性、税负高低、税收待遇等问题,要求东道国在税收措施适用上承担高标准的投资保护义务。国际投资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如何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相协调需要厘清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税收协定中有关税收种类、税收待遇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区别,有助于避免条约冲突和实现条约间的最大协同效应。为此,本文针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待寻找到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进行法律适用的合理空间,为我国国际投资协定税收措施的适用提供完善建议。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是对本文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及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创新问题进行的说明,作为全文的背景介绍,开启对全文的分析。第一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和种类”。国际投资协定条文中一般不存在对税收的明确定义。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税收内涵已经达成了某些共识,但各国国内税收概念差异依然存在,一国国内对税收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同视角。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作为一种国家措施,其核心要素和载体是“税收”。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认定实质是对税收措施中的“税收”认定。第一节研究税收措施中的税收内涵,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包含四个要件:第一、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货币;第二、由法律规定;第三、对特定主体规定了强制义务;第四、为了公共目的。国际投资协定仲裁实践对税收的认定采用了一般法律的税收概念,而并非宪法意义上的税收概念;二是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合法性审查采用形式标准,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合法性的审查仅运用一般法律标准。也就是说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内涵中的第二要素即税收合法性并未进行实质审查。第二节研究税收措施的税收范围,通过比较研究DTA中的税种范围、WTO规则的税种范围以及NAFTA、ECT投资章节中的税种范围,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种类应摒弃国际投资实践中的限制性解释方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种类应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第二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模式”。理论上,东道国税收措施与东道国管理外资的一般措施相同,均存在于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并成为国际投资协定的调整对象,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完全适用。然而,税收措施较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其他国家措施而言,具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于东道国税收措施的监管功能体现了税收主权。通过本章的归纳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实践中,基于国家税收主权考虑,主权国家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全部适用,这种模式是指税收措施全部涵盖在国际投资协定中进行适用;普遍排除,这种模式毫无保留地排除税收措施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适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任何条款不得适用于东道国税收措施;有限适用,这种模式是指国际投资协定的投资待遇、投资保护和争议解决条款部分适用于税收措施,而并非全部适用于税收措施。有限适用模式中,各国际投资协定通过采用附属型或者专款型条款限定实体待遇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对税收措施的具体适用。本章研究国际投资协定适用税收措施的总体模式为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模式提供了研究基础。第三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分析”。本章分四节对税收措施适用进行法律分析,分别围绕实体待遇和保护、争端解决机制两大内容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展开法律分析。本章的法律分析是主权国家对国际投资协定税收措施适用模式选择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一节研究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应尽量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原因在于公平公正待遇内容的抽象性以及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独有国家义务使得公平公正待遇存在较大的可诉性。结合国际仲裁实践看出,税收措施对公平公正待遇的违反主要包括违反稳定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第二节研究无差别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主要对税收措施所引起的国民待遇义务与国际税收协定中的非歧视待遇义务相区别,得出税收措施可能产生BIT国民待遇义务和DTA非歧视待遇义务的冲突,BIT国民待遇义务应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第三节研究间接征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结合国际投资仲裁实践,总结了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主客观标准。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仲裁庭对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持谨慎态度。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风险小于税收措施违反公平公正待遇义务的风险;第四节研究争端解决机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通过将投资者-东道国国际仲裁对税收措施的适用与DTA中的税收争议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投资者-东道国国际仲裁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将对国家税收主权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异化为投资者寻求涉税争议解决路径的新通道。第四章题为“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完善建议”。第一节和第二节以中国现行BIT实体待遇和保护、投资者-东道国争议解决范围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为研究起点,得出如下结论:较之于无差别待遇、征收条款,中国BIT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存在较多法律问题,诸如:公平公正待遇排除税收措施适用的数量较少、公平公正待遇条款表述过于简单、条约序言中存在税收法律的稳定性承诺等等,这需要对中国BIT公平公正待遇条款进行适当修正以适应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中国第二代BIT国际投资仲裁争端解决机制不利于我国海外投资者就东道国税收措施提起国际仲裁,需要引入相关机制进行调整;中国第三代BIT中的国际投资仲裁争端解决机制就涉税争议管辖权而言,需要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或者建立相应的国际仲裁庭管辖权约束机制。第三节针对我国现行BIT适用现状,提出了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基本思路。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完善需要中国立足BIT升级发展的国际现状,坚持国家税收主权基本原则,通过建立税收措施例外专门条款、完善实体待遇和保护条款内容等路径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刘登攀[3](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邢文达[4](2019)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全球环境治理实践,重点探讨了跨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体系下的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环境税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政税收政策,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两方面的特点,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环境政策,而且税收基础与环境因素紧密相连。环境税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经济学的负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性环境政策,在具体研究中往往使用博弈论(Game Theory)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协调则会使得各国和地区处于非均衡状态。考虑到各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环境税收的种类、征收幅度以及征收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价格扭曲和更加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则是建立环境税收政策的国际协调制度。这不仅需要各国和地区之间形成共同的认识,还需要采取共同的行动,经济学中的集体行动理论(1)(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为解释各国和地区共同行动的动因和方式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世界贸易组织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和欧盟框架下的能源税指令为例,具体阐述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包括环境税国际/跨国协调法律机制产生的背景与历史、内容、实施以及启示。在使用经典法律分析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理论、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且以经济理论为逻辑线索对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本文认为,环境税边境调整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但制度松散;能源税协调实施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具有更强的执行力和约束性。本文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对比了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发现有三个因素对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第一个因素是完善的机构建制,集体行动理论和博弈论均认为,通过协调产生的共同行动较为容易发生在完善的机构建制之中,因为完善的机构建制可以通过多次博弈来降低共同行动的成本。第二个因素是在机构建制的基础上,协调内容需要从协调的目标、政策、技术到最后法律制度的顺序逐步完成,以及从已有制度的保持到未来更高目标的逐步协调。第三个因素是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本身环境税政策的发展程度。本文最后落点于探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由于税收和环境问题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我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应当防备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用环境税边境调整来进一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环境税作为能源税中的最重要税种,是多年来国际关注的焦点,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源税体系,在建设高水平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导下,能源税的国际协调有可能成为未来讨论的热点议题。最后,本文在借鉴欧盟促成能源税协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分析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第二,本文深入探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投资者在进入享有贸易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后,会“洗劫”本该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碳交易”贸易中的优惠。第三,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税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欧盟作为世界环境标准、环境政策的先行者和榜样,其走过的路对后来者有诸多启示。

张辉[5](2018)在《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四十年发展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科从初创到繁荣。学术成果数量巨大,且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回顾以往,仍有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这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理论创新和国际影响力的不足、学术研究成果定位模糊、研究对象选择过于追逐热点、研究方法的僵化和单一等问题。展望未来,中国正处于一个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人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参与、观察和研究实践,这也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廖凡[6](2018)在《从“繁荣”到规范: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面繁荣"乃至"虚假繁荣",折射出整体性的急功近利和无序浮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科"支强干弱",基本理论研究依旧薄弱;相关研究缺乏问题意识、方法自觉和学术定力,缺乏清晰定位和恰当平衡,缺少独立品格和鲜明个性;学术环境和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和科学。展望未来,应当继续加强基本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提升学科的整体品位和规范性,从"繁荣"走向规范;改善学术环境和评价机制,创造更加宽松友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

王浩,许练[7](2017)在《论实质课税原则在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特许权许可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形式,在进口货物的同时对外支付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等特许权使用费的现象日益普遍。"特许权使用费"问题是海关税收征管技术中最具专业性和复杂性的难题之一,一直是海关估价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海关审价中援引实质课税原则,应根据经济目的和经济生活的实质判断特许权使用费是否符合课税要素,分析和探讨运用实质课税原则解决特许权使用费征管难题以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樊婧[8](2016)在《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法视野下,对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的探讨可以分别从文化领域、贸易领域和人权领域展开。本文研究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主要着眼于文化产业补贴与国际法的相符性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具体问题,第一是前置问题——文化产品的定性,其次是核心问题—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条件,再次是例外问题——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最后是宏观上的相关规则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问题。本文第一章对文化产业补贴的基本问题予以阐释。至今,理论和实践中对“文化产业”含义尚未达成一致,具体包括哪些门类亦存在差异。由于“文化”和“创意”原本丰富的内涵,再加上“产业化”,因而更难界定,并且这一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对“文化产业”和“补贴”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文化产业补贴的理论依据,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其次,从文化、贸易、人权三个角度系统总结了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国际法渊源,文化领域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中成员方实施文化政策措施权利的规范;贸易领域的渊源,主要包括贸易规范中的一般贸易原则对文化产业补贴的规制,以及其中的补贴规范对文化产业补贴的规制;人权领域的渊源主要是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文化权利。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这些内容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文化产品的定性问题,即对文化产品是属于货物还是服务。由于贸易领域货物与服务补贴规则的不一致,并且界分货物和服务是判断适用何种法律规则的前置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文化产品的货物和服务定性问题进行探讨。尽管货物与服务的定性问题不是文化产品独有,但是此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文化产品定性问题较之一般产品的分类更为复杂: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货物和服务的双重属性,货物和服务的融合现象在文化产品领域更加明显。因而适用一般分类标准即有形性标准,对文化产品来说有失公平。本文提出了现有法律规则框架下的应对策略,并提出了日后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则的统一这一可能的发展趋势下的建议。第三章研究了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问题。主要包括三节的内容,由于补贴更多的与贸易相关,因此前两节的内容分别讨论了贸易法视域下货物贸易规则与服务贸易规则与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第三节对文化、贸易、人权规则下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进行总结。在文化法视域下,《文化多样性公约》赋予了成员国采取一种相对宽泛的文化补贴的权利,其标准是“直接文化影响标准”,不论这些补贴是给予货物还是服务,给予商品还是生产者,给予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法视域下,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类型及合法的条件问题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GATT中,需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第3.8条例外的条件和《SCM协定》的条件;在GATS中,虽然缺乏如货物贸易领域那样明确的补贴规则,但是应当符合一国在GATS中关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承诺,以及考察是否做出了有关文化产品补贴的最惠国待遇豁免的例外。以直接补贴的形式仅仅给予其国内文化产业生产者的补贴,尽管可能对外国同等的生产者造成歧视,可以基于GATT第3.8(b)条的规定而被免责;以间接形式进行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则需要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对国内文化产品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措施而造成对外国同类产品的歧视。在人权法视野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对文化产业补贴具有一定的间接规范作用。其中的“表达自由”要求对一国对文化产业补贴措施提出了限制,具体而言,一国在实施文化产业补贴措施时,应当基于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准进行,不得通过该措施间接干预公民的表达自由。第四章探讨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是从例外角度看待文化产业补贴问题,按照范围的从大到小,具体包括三种例外形式:一是文化产业的总体例外(cultural industry exception, CIE),二是一般例外规则的例外,三是补贴规则的例外。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作为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的抗辩理由。本章通过分析,发现了尽管“文化例外”失败,但是“文化产业例外”产生萌芽并在FTAs中发展。指出贸易规则的一般例外规则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包括公共道德例外和国家珍宝例外。其中,“公共道德”的适用关键在于“必要性”的认定;而“国家珍宝”例外的新发展表明其适用于文化产业核心部门的可能性。第五章论述了文化产业补贴的相关规则之间冲突及其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可能的冲突,本研究有必要对相关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做出阐释。就冲突的内容来看,包括管辖权的冲突和法律规则的冲突。而在这些冲突的背后,究其本质,是立法目标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利益的冲突。本章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人权领域相关公约的关系,公约第2条规定公约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公约与人权的关系。对于WTO规则和《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关系,通过对争端解决机制的考察可以发现实践中WTO争端解决机制仍然成为当事方最有可能选择的机制;而由于公约第20条规定的模糊性,使得二者的关系不甚明朗,因而文化产业补贴最好的办法依然是遵守贸易协定中的相关规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着眼于中国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与国际法的相符性问题。本章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范围,《《SCM协议》框架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类型,我国文化产品的货物或服务属性,以及我国在GATS中与文化产业补贴有关的承诺及保留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补贴政策措施的现存问题,部分措施具有构成专向性和可诉性补贴的可能性,甚至构成禁止性补贴。并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角度为我国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从国内法角度应当依据我国的国际法义务对相关规则进行清理,分阶段、有步骤地废、改、立;从国际法角度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视野,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的教训,争取文化产业例外和文化产业补贴的保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国际法环境。

毛志远[9](2016)在《TPP国有企业规则规范属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PP国有企业规则开创了自由贸易协定中系统化规制国有企业跨国商业行为的先河,对未来国际贸易协定和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声称TPP国有企业规则是以竞争中立为基础的。竞争中立是一个因国有企业而生的概念,在国内法上其是规制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或法律法规,意在剥离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杜绝国有企业因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而获得不合理竞争优势,政府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中立,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立,共同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市场。在国际层面,竞争中立主要是作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目标而被推广,一些国际条约和贸易协定中约束国有企业垄断等行为的条款也体现出竞争中立的某些要求。对OECD来说,行政部门规制模式的共性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依赖个案分析那么提出竞争中立也就毫无意义。因此OECD将目标转向国有企业的内部行为约束,尤其是公司治理这一容易被各国接受的概念。TPP国有企业规则实际是借用与发挥了竞争中立的概念和OECD的竞争中立框架指引,其是将竞争中立定位于把控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则并加以系统化。作为区域贸易协定,由于美国的主导,TPP国有企业规则纠结着太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问题,其核心条款较多呈现出功利化与非原则化的特征,竞争而不中立,深深打上了贸易协定的烙印。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与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竞争中立建立在公平竞争权法理基础之上,具有公平竞争权衍生权利的属性,其价值在于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TPP国有企业规则是将国有企业反竞争行为的规制阶段从竞争法上的事后救济提前到事前规制,并将国有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相分裂,完全偏离了竞争中立的价值规范。TPP的国有企业规则就是国有企业规则,无法称之为“竞争中立规则”。国有企业问题在TPP中属于横向议题之一,一旦形成协定条款就将成为跨部门适用规则,因此还将引发其他领域的一些相关问题。非商业援助、非歧视待遇和透明度,是TPP国有企业规则的核心条款,这些条款规制标准严格、身份歧视特征明显。非商业援助是采用打包的方式,把国有企业商业行为之外可能获得的各种支持以非商业援助名义一律禁止,包括承担公共义务的合理补偿。非歧视待遇要求国有企业在购买与销售货物或服务时给予另一缔约方企业的货物或服务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该缔约方、其他任何缔约方或非缔约方的企业提供的同类货物或服务的待遇。透明度要求则集中在国有企业是否违反国有企业规则有关条款行为方面,科目明细,内容具体。这些条款基本属于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将严重束缚国有企业的跨国贸易与投资行为,大大增加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成本与难度。TPP协定属于国际经济法治的新进展,但对现有国际经济法体系而言,实际则加剧了其分歧或解构,削弱了全球市场的构建与完善,这在国有企业规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国际条约都兼具造法性与契约性,而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又都具有创设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但应建立在客观性、国际民主性、国际合作性和国际法治性原则的基础之上。TPP国有企业规则对外带有强烈指向性和排斥性,对内则带有封闭性,由于其缺少普遍适用性,且又是以实力而非合意达成的所谓“共识”,其在国际法或普通国际法的意义上,至多是一种利益博弈,而非造法行为。在批判美国对国有企业实行歧视性竞争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应将之视为一个倒逼,倒逼中国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尤其是市场化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在加大行政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同时,中国迫切需要一部具有竞争中立精神的法律法规,打造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这是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

刘苇[10](2015)在《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一些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但总体上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伴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应把握好此次全球经济布局调整的机会拟定对外发展战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应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更大的国内民生压力。在国际经济层面,中国通过加入WTO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迅速将建国以来积攒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化为资本和技术,必然需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革新产业结构,实现资本红利和技术红利;从国际政治层面考量,中国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不同层次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间具有微妙差异,唯有以发展为导向,强调长期利益和长远布局的战略性安排方可弥合中国自身角色和国际预期的多重需求。脱胎于“走出去”战略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中“共同规则”的制定,可以更好地塑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作性权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促进和实现,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法律构建的研究和制定,规则化地表达中国的利益诉求。通过健全我国海外投资的国内法律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国际法律体制和实施机制,开拓中国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海外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对中国海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单纯利益考量到立体性战略设计的历史回溯,分析了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法律规制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关系,指出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通过比较分析法,以战略视角审视海外投资法律机制,对不同国家、不同国际投资法律机制之间的立场、优劣等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海外投资法律构建与国际投资法律规制寻找衔接点或趋同性方向。最终通过规范分析法,从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建构角度,对中国国内法、国际法中法律规范的研读,分析现行法律与我国海外投资现状的吻合度,提出符合我国海外投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建构意见。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历史发展,指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是“走出去”战略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中国自身综合实力发展的具体演化。通过区分中国海外投资产生、初步发展、逐步增长、高速稳定增长和发展战略的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当时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与践行的研究,指出中国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第二章“中国实现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结合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研究了海外投资经济理论和国际政治关系理论,预测了中国海外投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对应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横向、纵向多层次展开,法律构建应设定多维的战略目标和不同的战略层次,在成熟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积极的参与者,接受这些机制的规则和理念,但应明确表达自身意愿;在处于磋商建设阶段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理性的建设者,在坚持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可以让渡某些利益,一方面协调机制运作,一方面积极推动机制的规则建设;在区域性和双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当扮演活跃的倡导者,对投资规则的倡议、条文的草拟、谈判的推动与相关辅助机制起全面主导的作用。提出了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及其重点与主要任务。第三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国内法构建”,研究了中国与海外投资相关的内国法规范,针对性地分析了促进、管理和保障三个法律体系的功能实现和缺位等现实问题,提出: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应该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技术援助、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进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应该通过强化事后监督加以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法律制度应该通过构建全面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方式加以完善。第四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双边投资条约构建”,以国际投资法体系中bits的重要性为基础,提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中bits具有承前启后、平衡权重的作用。对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国家bits签订情况后,提出了用更开放的态度签订bits以促进中国海外投资,用更灵活的方式使用bits以保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利益的制度设计理念。第五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多边投资条约构建”,研究了自贸区、非自贸区、普遍性国际投资条约发展,提出:应当基于中国地缘性经济贸易地位突出的特点,优先参与制定地缘性多边投资条约;基于中国参与自由贸易投资条约制定的成功实践,重点参与制定多边自由贸易区投资条约的制定;基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益必要性,主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于“同类国家”角度制定多边投资条约。对普遍性投资条约晚近的几个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二、WTO三原则与我国的税收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三原则与我国的税收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主题背景、研究意义
    (一)主题选择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技巧、新颖点和缺点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概要
    (一)税收国民待遇的内容
        1、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的概念
        2、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的种类
        3、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在我国存在的价值
    (二)税收国民待遇机制内涵之概述
        1、国民待遇之列明
        2、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实现的必要性
    (三)实现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法律意义
三、实现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实际障碍
    (一)国内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现状
        1、外商法中税收国民待遇原则法律方面的缺失
        2、企业所得税法中税收国民待遇规定不充分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在中国实施不灵活之社会障碍
四、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境外考察
    (一)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的各国实践
    (二)根据境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对我国的启发
五、克服外商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实现障碍的具体思路
    (一)根据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完善我国税制法律体系
        1、细分企业所得税法
        2、填补外商法中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的漏洞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和税收优惠是矛盾的统一体
        1、税收国民待遇原则
        2、税收优惠的完善
    (三)必须继续实行税收优惠
        1、实行税收优惠的必要性
        2、完善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索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和种类
    第一节 税收措施中的税收内涵
        一、税收的学理概念
        二、国际投资仲裁实践的税收内涵
    第二节 税收措施中的税收范围
        一、DTA与 WTO规则调整的税种范围
        二、NAFTA和 ECT投资章节调整的税种范围
        三、确立税种范围的国际仲裁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模式
    第一节 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的完全适用
        一、税收对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作用
        二、条约义务对税收主权的规制
    第二节 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的排除适用
        一、附属型排除和专款型排除
        二、实体义务排除和争端解决机制排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风险
        二、认定税收措施违反公平公正待遇的实践
        三、公平公正待遇适用于税收措施的独立性
    第二节 无差别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税收措施与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
        二、税收措施与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
    第三节 间接征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税收措施的征收性特征
        二、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理论标准
        三、认定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实践
    第四节 争端解决机制对东道国税收措施的适用影响
        一、BIT和 DTA国际仲裁对税收主权的影响
        二、BIT提供了投资者涉税争议的条约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中国BIT实体待遇和保护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公平公正待遇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二、无差别待遇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中国BIT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完全排除税收措施适用的现状与问题
        二、有限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三、全面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中国BIT升级发展的国际现状
        二、坚持税收主权优先基本原则
        三、我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33起涉税争议一览表
附表二 中国缔结BIT和 DTA对照表
附表三 中国BIT争议解决范围统计表
附表四 中国BIT待遇条款排除税收措施统计表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3)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2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2.1 环境税的基础理论
        2.1.1 环境税的概念与特征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集体行动理论
        2.1.4 双重红利理论
    2.2 环境法律制度与贸易法律制度的关系
        2.2.1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环境问题
        2.2.2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主要环境条款
        2.2.3 区域贸易协议环境条款的谈判
        2.2.4 环境税制度与自由贸易体系的一致与冲突
        2.2.5 环境税法律制度与全球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边界
    2.3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及其作用
        2.3.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
        2.3.2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狭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WTO环境税协调法律机制为例
    3.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产生背景与历史
        3.1.1 边境税调整机制的概念与特征
        3.1.2 环境税边境调整的历史
        3.1.3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演进
        3.1.4 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形成
    3.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分析
        3.2.1 基于征收基准的边境税分类
        3.2.2 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
        3.2.3 可以进行环境税边境调整的间接税
        3.2.4 环境税边境调整和国民待遇
        3.2.5 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3.2.6 第二十条例外
    3.3 WTO环境税调整法律制度的启示
第4章 广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为例
    4.1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发展历程
        4.1.1 欧盟共同环境政策的开端
        4.1.2 欧盟内部市场和1992年矿物染料指令
        4.1.3 环境政策中的经济手段
        4.1.4 陷入低谷与1997芒迪提案
        4.1.5 能源税指令在欧盟东扩前最终通过
        4.1.6 欧盟环境法律制度演进的总结
        4.1.7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形成历史的启示
    4.2 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跨国协调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影响
        4.2.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和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协调制度的对比
        4.2.2 能源税指令的主要内容
        4.2.3 欧盟能源税法令后期修改
        4.2.4 能源税和排放权交易共同构成环境政策的基石
        4.2.5 环境税边境调整中能源税性质的分析
        4.2.6 欧盟能源税在WTO贸易规则下的分析
        4.2.7 能源税指令对欧盟的影响
        4.2.8 欧洲能源税协调法律制度建立的借鉴意义
    4.3 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4.3.1 加强欧盟内部市场
        4.3.2 促进能源市场的统一
        4.3.3 加强欧盟能源安全
        4.3.4 促进欧盟环境政策的实现
        4.3.5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4.3.6 对欧盟能源税最低标准指令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及解决路径
    5.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1.1 环境税法律制度协调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5.1.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南北冲突
        5.1.3 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优惠及滥用防止
        5.1.4 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协调障碍的路径
    5.2 协调主体不完善和协调制度约束力不足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2.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的机构建制作为保障
        5.2.2 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模式
        5.2.3 国际环境治理中的政策一体化趋势
        5.2.4 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升温
        5.2.5 环境政策一体化和自贸区发展是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建设的新契机
    5.3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3.1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5.3.2 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5.3.3 解决税收体系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等障碍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税的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6.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6.1.1 中国可能面对的环境税边境调整挑战
        6.1.2 中国对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规则的利用
        6.1.3 中国对于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协调的应对之策
    6.2 欧盟能源税指令对中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及应对
        6.2.1 国际压力与中国的能源技术升级
        6.2.2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与中国能源政策的形成
        6.2.3 中国能源政策的机构设置
        6.2.4 中国能源政策的政策选择模式
        6.2.5 中国的能源税体系现状
        6.2.6 中国能源税相关的制度建设
    6.3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并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6.3.1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
        6.3.2 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5)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四十年发展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和发展概况
    (一)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
    (二)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蓬勃发展
        1. 学科建设
        2. 教学实践
        3. 学术成果
        4. 学术交流
        5. 社会实践
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发展回顾 (1)
    (一) 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
        1.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
        2. 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
        3. 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
        4.“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经贸合作
    (二) 国际贸易法
        1. 国际贸易私法
        2. 国际贸易公法
        (1) WTO法基本理论
        (2) GATT第20条问题
        (3) 贸易救济
        (4) 区域贸易安排与中国
        (5) 争端解决机制
    (三) 国际投资法
        1. 投资自由化与国际投资法
        2. 公共利益与国际投资法
        3. 投资争议解决
        4. 中国外资法的完善
    (四) 国际金融法
        1. 国际货币基金 (IMF) 法律制度
        2. 人民币国际化法律问题
        3. 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
    (五) 国际税法
        1. 国家税收主权
        2. 国际税收合作
        3. 国际税收争议解决
        4. 国际税法领域其他问题
三、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问题反思与展望
    (一) 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趋势
    (二) 理论创新和国际影响力的不足
    (三) 学术研究成果的定位模糊
    (四) 研究对象选择过于追逐热点
    (五) 部分研究成果法学知识含量有限
    (六) 研究方法的僵化和单一

(6)从“繁荣”到规范: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
        1.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
        2.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范畴
    (二) 国际贸易法
        1. WTO法
        2. 国际贸易法其他领域
    (三) 国际投资法
    (四) 国际金融法
    (五) 国际经济法其他分支领域
三、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基本理论研究依旧薄弱
    (二) 研究缺乏问题意识、方法自觉和学术定力
    (三) 研究缺乏清晰定位和恰当平衡
        1. 关于“中国”与“国际”
        2. 关于“经济”与“法”
    (四) 研究缺少独立品格和鲜明个性
    (五) 学术环境和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四、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一)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二) 提升学科整体品位和规范性
    (三) 改善学术环境和评价机制
五、结论

(7)论实质课税原则在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估价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一) 特许权使用费的定义及特点
        1. 交易对象无形化。在交易活动中, 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商品与有形的进口货物相分离, 且难以量化。
        2. 交易过程定价复杂。由于技术、知识等产品缺乏同类市场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且其价值作用于贸易、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难以评估。
        3. 交易方式多样化。
        4. 财务支付滞后性。
    (二) 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估价的法律依据
        1. WTO关于特许权使用费估价的相关规定
        2. 我国关于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 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的难点
        1. 查发难。
        2. 取证难。
        3. 认定难。
二、实质课税原则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 实质课税原则的概念
        1. 实质课税原则起源于德国, 最早被称之为“经济观察法”。
        2. 实质课税概念提出于日本。
        3. 实质课税原则被广泛认同。
        4. 实质课税原则影响于我国大陆地区。
    (二) 实质课税原则的理论基础
        1. 实质课税原则与量能课税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2. 实质课税原则与税收法定原则的冲突与统一。
三、实质课税原则在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中的运用
    (一) 实质课税原则与海关估价三原则的内在契合
    (二) 实质课税原则对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依据的有效补充
    (三) 运用实质课税原则的特许权使用费稽查案例分析
    (四) 实质课税原则在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中的运用
        1. 贸易流程是否受到明显的控制。
        2. 完整收集企业与外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协议, 包括合同附件, 对技术协议中的专用概念, 要求企业书面说明, 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取证、相互印证:
四、实质课税原则在海关估价中的运用需解决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8)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文化产业补贴界定
        一、文化产业
        二、补贴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原因
    第二节 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渊源
        一、国际文化法渊源
        二、国际贸易法渊源
        三、国际人权法渊源
    第三节 文化产业补贴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一、文化产品的定性
        二、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四、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产品的定性
    第一节 文化产品定性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产品定性的争议
        二、文化产品定性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文化产品定性的标准
        一、定性的一般标准
        二、文化产品定性的标准
        三、文化产品定性适用一般标准的评述
    第三节 文化产品定性对规则适用的影响
        一、GATT与GATS的重叠适用
        二、重叠适用引发的解释问题
        三、对重叠适用的评述
    第四节 文化产品定性的反思
        一、文化产品定性争议的分析
        二、文化产品定性问题的改进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
    第一节 文化产业货物贸易补贴
        一、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
        二、补贴的类型与文化产业补贴
        三、GATT国民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四、GATT最惠国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第二节 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补贴
        一、服务贸易补贴规范与文化产业
        二、GATS国民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三、GATS最惠国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第三节 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
        一、符合《文化多样性公约》规定的文化产业补贴
        二、符合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条件
        三、符合人权法要求的文化产业补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第一节 文化产业例外
        一、WTO规则中“文化例外”的提出和失败
        二、USCFTA和NAFTA规则中的“文化产业例外”
        三、RTAs和FTAs中关于文化产业例外的新发展
    第二节 贸易规则中的一般例外条款
        一、文化产业与一般例外条款
        二、公共道德例外条款的可适用性
        三、国家珍宝例外的可适用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产业补贴相关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
    第一节 冲突的表现和实质
        一、冲突的表现
        二、冲突的实质及原因
        三、冲突解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争端解决管辖权的冲突与解决
        一、国际争端解决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方法
        二、RTAS与WTO规则中的管辖权条款
        三、WTO规则与《文化多样性公约》中的管辖权条款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冲突与解决
        一、冲突条款的方法
        二、后法原则
        三、特别法优先
        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五、协调合作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法视野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反思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现状
        二、文化产业补贴措施的定性问题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问题
        四、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国际法层面的完善建议
        二、国内法层面的完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附表:我国文化产业补贴相关政策汇总
参考文献
    一、中文
    二、英文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TPP国有企业规则规范属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TPP国有企业规则的设置
    第一节 国有企业规则的制度安排
        一、TPP协定中国有企业章的地位
        二、国有企业章的框架与特征
    第二节 国有企业规则的美国元素
        一、P4及美新自贸协定
        二、美国国有企业的立场与主张
    第三节 国有企业规则的效应
        一、应对国有企业的崛起
        二、美式竞争中立模式的扩散
    小结
第二章 TPP国有企业规则与竞争中立规则比较
    第一节 国内法的竞争中立规则
        一、澳大利亚的竞争中立规则
        二、欧盟的竞争中立规则
        三、澳大利亚与欧盟竞争中立规则的异同
    第二节 OECD的竞争中立规则
        一、关键性概念的界定
        二、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视角
        三、OECD竞争中立相关问题评析
    第三节 国有企业规则对OECD竞争中立的借用
        一、类型的天然不同
        二、实质内涵的取舍与发挥
    小结
第三章 TPP国有企业规则对竞争中立价值的偏离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理论支点
        一、公平竞争权特点
        二、根植于公平竞争权的竞争中立规则
    第二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公平竞争价值
        一、澳大利亚竞争中立案例分析
        二、欧盟的竞争中立案例分析
        三、竞争中立的规范价值
    第三节 国有企业规则的偏离
        一、重点条款解析之一:第17.4条非歧视待遇与商业考量条款
        二、重点条款解析之二:第17.6条非商业援助条款
        三、跨部门附带的减损效果
    小结
第四章 TPP国有企业规则的实然属性
    第一节 TPP国有企业规则的使命
        一、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困境
        二、WTO体系创制法律的障碍
    第二节 TPP国有企业规则国际造法的局限
        一、国际造法的新趋势
        二、特殊国际法意义的权利义务创设
        三、普遍国际法意义上的造法不能
    第三节 TPP国有企业规则的工具性
        一、全球经济的重构
        二、国有企业规则工具化的另一面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应对TPP国有企业规则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体
        一、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第二节 完善公平竞争法律体系
        一、我国竞争法相关条款
        二、我国竞争法与竞争中立比较
        三、以竞争中立精神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
        一、坚持公平互利国际贸易原则
        二、积极跟进“一带一路”战略
        三、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结论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五、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法律规制
    第一节 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1949-1978)
        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
        二、投资的重点形式
        三、法律规制
    第二节 作为改革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1979-1990年)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二、中国海外投资的准备与尝试
        三、法律规制
    第三节 作为“走出去”战略形成期的组成部分(1991-2000年)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二、“走出去”战略政策的形成
        三、法律规制
    第四节 作为“走出去”战略成熟期的组成部分(2001-2007年)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走出去”战略的成熟
        三、法律规制
    第五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阶段(2008至今)
        一、国际经济背景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
        三、法律规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实现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第一节 国际投资理论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一、国际投资传统理论
        二、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国际投资理论
        三、中国的海外投资理论探索
        四、基于投资理论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第二节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一、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二、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现状与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一、中国海外投资现状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趋势
        三、基于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
    第四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框架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一、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一般原则
        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特殊原则
    第五节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法律政策的导向性转变
        二、法律体系结构的调整
        三、法律体系层级的调整
        四、国内法律规制的类型调整
        五、多边投资条约的制定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国内法构建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
        一、现状考察
        二、问题剖析
        三、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
        一、现状分析
        二、我国海外投资管理制度完善的路径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
        一、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双边投资条约构建
    第一节 中国与他国BITS签订情况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签定的BITs
        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签定的BITs
    第二节 中国签订BITS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不同缔约对方的BITs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中外BITs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对中国未来谈判签订BITS的若干建议
        一、关于投资促进条款
        二、关于投资保护条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之多边投资条约构建
    第一节 多边自贸区投资条约发展趋势及法律构建
        一、多边自贸区是深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的多边自贸区投资条约实践及成效
        三、中国多边自由贸易区投资条约构建
    第二节 非自贸区多边投资条约发展趋势与法律构建
        一、相邻地区(地缘性)多边投资条约的构建
        二、非相邻地区多边投资条约的构建
    第三节 普遍性投资条约发展趋势与法律构建
        一、投资与投资者定义条款
        二、投资待遇条款
        三、投资保护条款
        四、投资争端解决条款
        五、环境保护条款
        六、劳工保护条款
        七、例外条款
        八、投资措施和履行要求禁止条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WTO三原则与我国的税收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D]. 吴慧英.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D]. 廖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D]. 邢文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四十年发展回顾与反思[J]. 张辉.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8(06)
  • [6]从“繁荣”到规范: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 廖凡. 政法论坛, 2018(05)
  • [7]论实质课税原则在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中的运用[J]. 王浩,许练.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7(02)
  • [8]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樊婧. 武汉大学, 2016(01)
  • [9]TPP国有企业规则规范属性问题研究[D]. 毛志远. 南京大学, 2016(05)
  • [10]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D]. 刘苇.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WTO三项原则与我国税收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