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海国发 1月14日起上市交易(论文文献综述)
胡航[1](2019)在《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基于国美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案例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内我国将有近七成的家族企业面临接班换代,即将进入交接班的高发期。而受家族二代接班意愿低、内部继承人可选择性小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主不得不将企业托付给职业经理人。以往的研究均证实职业经理人接班家族企业会引发突出的委托代理问题,甚至出现控制权争夺,最终导致企业绩效下滑,传承失败。如何顺利交班职业经理人、实现平稳过渡已成为我国家族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管家理论分析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对企业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我国A股上市的家族企业为样板,对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概况进行描述性统计,记录职业经理人接班家族企业的短期市场反应和长期绩效变化。其后,回顾国美电器职业经理人接班失败和美的集团成功完成权杖交接两大案例,梳理其传承过程和选择职业经理人接班的动因,分析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后的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变化并评价接班效果。进一步地,进行案例对比,从企业管理制度基础、监督激励机制、接班人来源和传承过程控制四个方面总结产生不同接班效果的原因并提出接班效果的影响路径。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家族企业主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早制订传承计划,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并通过渐进式过程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基础、加强监督激励机制等方式缓解权杖交接过程中控制权重新配置造成的利益冲突,保证家族企业平稳过渡,实现家族利益和企业价值的共赢。预期对改善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并通过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后续的家族企业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思敏[2](2018)在《审计师在并购重组审计中应关注的要点 ——以九好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90年中国资本市场初建成,2007年以后由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领导的股权股权分置改革在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规则应运而生,中国式并购开始逐渐孕育,并在近年出现了喷井式增长。在2015年,我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总量达到5693份。从国际经验来看,并购是美国公司发展的典型方式,在中国的并购重组也是优化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在发展,经济形势也在不断转变,现如今在公司上市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新旧经济形式的合并就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但是,原本这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却被“忽悠式”重组方钻了空子。买壳套现,欺诈重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为了减少企业违规,遏制不当重组问题的出现,并购重组审计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近两年的并购重组审计中出现了审计师不能勤勉尽责,不能保持应有谨慎性与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情况。所以面对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审计过程更为复杂,具有高风险性的并购重组审计,审计师们应更为关注。本文以九好集团与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组为例,分析审计师在并购重组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严防“忽悠式”重组,继而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计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文章首先对于选题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并购重组和并购重组审计的概念以及并购重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并购重组情况进行了分析。接着针对九好集团通过虚增收入,虚构银行存款等造假手段进行“忽悠式”重组和审计师在对九好集团的审计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在并购重组审计中审计师应关注的要点以及建议,例如可以通过加强事务所的并购重组审计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来强化对其并购审计重组风险的防范。希望对今后并购重组审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晓娟[3](2015)在《*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研究 ——以“新农开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督。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作为我国独有的退市制度,旨在提醒*ST公司改善经营业绩,提示相关投资者注意市场风险。然而这一制度在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一直较稀缺,所以出现了很多*ST公司为“保壳”而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现象。尽管相关部门不断修订*ST相关制度,但上述现象并未随之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基于此现象,2012年深、沪交易所出台了新的股票上市规则。历经七次修订的新规,是彻底改观*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的行为,还是仅催生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对投资者和管理当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2年新规为背景,在盈余管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以*ST新农开发为研究案例,探究了*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动机,其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重点研究了2012年新规下,*ST公司是否会更倾向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新规的变化对异常股票的恢复是放松要求还是加大难度,最后文章根据问题给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发现:2012年新规去除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这一摘帽衡量指标,其实质是对异常股票恢复正常更有利,并且此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ST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利用倾向。股票上市的新规并没有完全有效的抑制*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的行为,管理当局应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投资者不应过于依赖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而应多方面了解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文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实现年度扭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是*ST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直接目的;第二,*ST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虽属于公司不诚信的表现,但其根本与我国退市制度不健全有直接关系;第三,*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的行为屡禁不止,是证券市场上多方面原因结合的产物,相关部门应从会计政策制定、证券市场的监管,审计机构的法律约束和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进行改善,以更好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王觊[4](2014)在《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文中认为所谓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意指设定一个法律的边界和限制,使得国家“到此为止”,不能再进一步的进行更多干预之意。本文试图论证:在当下中国,国家机关应当遵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尊重公司章程的约定,最低限度的干预公司自治。最低限度的国家干预,从宪法的解释过程中能够合理的推断出来。最低限度干预符合公司自治这一命题所蕴藏的效率、人的自由和解放等价值,符合宪法的精神实质。最低干预限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实质性标准,而是一个程序性标准。行政干预公司自治应当遵守宪法规定的最低干预标准,通过行政程序限制过度的行政干预。司法机关也应当遵守宪法规定的最低限度干预标准,依据私法自治的原则,仅对公司事务予以形式审查。裁判公司事务都应当以公司章程、股东和出资人的有效约定为实体依据。公司章程没有约定的事务,即便公司法或者相关法律有规定,也不宜由司法处理。本文从三个方面理解“干预”一词。首先,从意志因素来看,干预意味着他者的意志加于自我的意志,不论这种他者的意志自我是否乐于接受。其次,从主体的因素来看,干预是在区分了“你”、“我”、“他”之后,即社会组织和国家等功能团体的界限相对清楚之后才产生的。而这种相对清晰的界限,在法治社会通常要依据法律规定来决定。最后,从行为的属性来看,干预意味着他者行为改变了自身事务的进程或安排,即在程序上或者实质上改变了自我管理、自我安排的进程。相应的,就本文而言,行政干预意味着行政机关作为他者,以他者意志改变公司自治进程的行为。司法干预与行政干预的不同主要在于去干预的主体不同,干预的事务范围不同。但司法干预与行政干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以他者意志改变公司自治进程的行为。本文依据以下逻辑展开:文章首先探讨公司自治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文章分别简要的梳理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变迁过程、私法自治理念的变迁过程。其中,市场经济理论经历过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干预理论等理论的变迁和发展。私法自治理念则经过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公司自治这一理论命题,是市场经济理论、私法自治理念的自然延伸。公司自治本身具有若干独立的价值:能够增进社会活力与效率、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国有公司自治则包含了一些特殊的价值:保持国有公司竞争力和实现经济上的民主。随后文章探讨和比较世界上典型的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模式,并分别概括其特点。我们发现: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比较崇尚私人财产的保护、公民的自由。因此普遍认为公司是属于全体股东的财产。由于强烈的哲学上个人主义倾向、商业主体自由的充分保护、公司对英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等因素,这些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通常保持在最低限度干预的状态。公司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公司自治空间较大。大陆法系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国家立法等形式限制公司自治,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公司并不是只属于股东的公司,而是包括股东、管理者、工人、债权人、银行等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这一假设使得大陆法系国家更倾向于限制股东权利、限制公司任意的做出行为。因此干预公司自治相对英美国家多。苏联属于超强国家干预,企业享有很少的自治空间。国家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指挥各项生产经营的走向,企业生产安排和计划以服从国家命令的形式出现。我们并不认为苏联的企业可以称为典型意义上的公司。苏联的企业具有服从命令、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经营等特点。这些特点实际上和现代意义上的,以自有产权为基础,以人格独立、自由意志为前提,自我决定和治理为根本的现代公司制度有相当大的差别。当然,只从国家干预经济、干预企业行为的角度,我们还是能从苏联模式中得到不少启示。在此之后,文章分析和论证国家最低限度干预公司自治的合法律性基础,通过宪法条文意思的推理,结合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决定的精神,解释出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应当停留和限定在最低限度的国家干预和最大程度的公司自治。更关键的在于,最低限度国家干预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原则性的、实体性的标准,而是一个规则性的、程序性的标准。因此,本文在第三章设定了一个程序性标准,最有效的、可操作的限制国家干预。在具体的国家干预公司自治领域,文章探讨行政干预与公司自治的限度。此处的观点在于:行政机关应当遵守宪法规定,最低限度的干预公司自治。最低干预限度指:行政机关干预公司事务都应当以宪法规定及其精神实质为限度和尺度。只要宪法没有授权,行政机关就不宜干预公司自治。行政机关干预公司自治应当主动、公开、依据正当程序予以论证,论证不能成立的行政干预不能实施。第四章分别从行政干预的目的(限度的基本理论)、行政过度干预的三种表现形式(指挥、帮扶与任免)、行政干预的程序标准分别探讨行政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文章最后探讨司法干预与公司自治的关系。此处的观点在于:司法机关应当遵守宪法规定,最低限度的干预公司自治。最低干预限度具体指:司法机关裁判公司事务都应当以不僭越公司章程的约定为限度。公司章程或私人间没有约定的事务,即便公司法或者相关法律有规定,也不宜由司法进行实体裁判。裁判涉及公司的纠纷,司法机关应当以形式审查为限,并以公司章程为唯一判断标准。最后,本文根据各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简要结论:国家应当最低限度的干预公司自治,最低限度是一个程序性标准。
任荣[5](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并购是企业控制权转移和产权交易的重要形式,公司治理则是解决企业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由于公司并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公司并购中相关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公司并购既可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水平下降。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还有待提高,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并购已经异化成为相关利益主体攫取私利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普遍存在股权转让价格过低、上市公司资金被挪用等现象,而且还存在信息泄露、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问题,能否通过公司并购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令人质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对我国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本文根据股权结构、股东权利、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管层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企业高管个人情况、企业薪酬与激励制度、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等7个方面的30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据此,本文选取了 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的1119次公司并购事件涉及的样本公司,及该期间内未发生公司并购的2709家规模和行业匹配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样本。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了每个样本公司在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到公司并购发生后2年(T+2期)期间公司治理的综合因子得分。为了验证本文构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进一步对不同类别研究样本的公司治理综合因子得分进行了比较和检验。我们发现:1)在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大大低于非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且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最低。这表明并购一般发生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越低,越有可能成为公司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通过股权转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公司并购的动因之一;2)并购发生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得到了显着提高,且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大大超过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但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仍然低于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这表明,公司并购能够显着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股东和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冲突。通过并购,并购公司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有效解决,而目标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虽然得到了缓解,但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始终低于非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3)在样本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至发生后第2年(T+2期)期间,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相比,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增长缓慢。本文研究了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首先,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确实存在,并对不同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方式进行了剖析。其次,我们在LLSV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并购公司、目标公司、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它们在并购中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剖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并购双方企业的控股股东不但有可能在公司并购中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还可能通过合谋方式共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当控股股东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目标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在协议转让中溢价出让控制权的方式,能够获得超过其持股比例的私人利益。而并购企业的控股股东为了扩大自己控制权,不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用溢价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致使股权转让价格高于流通股价格。当控股股东合谋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他们合谋压低股权转让价格,利用远低于流通股价格的股权转让价格,达到牟取控制权私利之目的。在并购企业控股股东和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博弈中,如果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的价格越高。在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面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监管博弈中,控股股东为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考虑其侵占行为被市场监管者查处的概率;面对控股股东侵占,为了降低成本,中小股东宁愿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而不愿采取直接监督、举报与上诉等方式进行抵抗;由于受到监管成本的约束,为提高监管效率,市场监管者需要综合考虑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概率,侵占行为对中小股东伤害的程度,及对侵占行为查出的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验证本文所得的上述理论,本文选取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公司并购,且具有完整数据的231家目标企业,以及636家规模匹配的非并购企业作为参照样本,对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具有较高的价格折扣,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明显超过了同类非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实证结果还表明,对并购双方企业而言,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高,而对同类非并购企业而言,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低。上述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本文博弈分析导出的理论结果。本文还研究了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结果发现,信息不对称,相关利益主体争夺超额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是公司并购中滋生内幕交易的主要原因;而强化法律法规惩处能够有效约束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1993-2013年公司并购中证监会和人民法院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并购信息公告日之前,样本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显着大于零,其超额换手率和超额成交量迅速增加。这充分证实了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收益确实是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特征。此外,本文根据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的特征,将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按时间分为两段,其中2010年以前的法治环境较差,2010年至今法律环境较好。然后我们将公司并购公告目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作为因变量,以企业资产规模和内幕交易发生时间等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法律环境越差公告目前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差,反之亦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司并购中对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对内幕交易的监管措施,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如何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发挥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对完善公司并购中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市场监管者的监管水平,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不仅充实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为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许珺[6](2013)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总体投资规模小,投资效率仍较低。本文的核心研究目的是为了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研究利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高的相关措施,更好地为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此,结合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本文考察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及其投资情况,对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寻找影响其投资效率的因素,进而探索提高其投资效率的途径。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该章中界定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和“投资效率”等相关范畴,在企业财务学中西方经典投资财务理论和农业经济学中涉及农业一体化经典理论体系的框架下,文中主体研究部分的内容、方法和主要结果如下:第三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该章结合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视角,通过梳理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农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各类财务与经营信息,从“人、财、物”三方面描述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及其投资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后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在投资效果、模式和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该章借鉴Richardson模型,采用回归分析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通过纵横对比评价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发现: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情况较普遍;四类子行业中种植业投资效率最高,林业的最低;增长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引擎并不是固定资本类的投资,而是代表了新技术生产力的无形资本类投资和体现农业上市公司特质的生物资本类的投资。第五章是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外部因素。该章从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态势、产业发展特点、区域资源禀赋和政府优惠政策四方面分析、寻找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因素,发现国内的经济综合运行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农产品净出口需求、各产业产值及其变化率,可利用的清洁区域环境资源和政府税收及补助都会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第六章是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内部因素分析。该章基于定性分析,从企业内部的可控与不可控两个方面寻找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因素,并运用QR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不同投资效率水平下的16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上一年投资效率、资本结构、企业年龄、企业价值和经营风险对高投资效率水平和低投资效率水平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均有显着影响。第七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高效投资路径选择——多元化投资。该章针对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多元化投资现象,在采用HLM多层线性模型对其进行投资效率的对比评价后,认为异质性多元化投资低效,并通过Cardinal公司的案例研究,在绿色发展模式下进一步解析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有益的农业上市公司同质性多元化投资路径。第八章是结论与建议。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需要政府培养适合其良性发展的环境,需要农业上市公司挖掘其各类资本实力,整合其可控资源,拓展其终极需求;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需要开拓含有“人、财、物”关键因素的良性、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像其中的巧妙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垃圾废物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垃圾废物处理”业务就是对国家、产业和人民都有益的同质性多元化投资领域,能够为构建大农业综合产业系统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上市公司如果能灵活采取具有期权定价技术、调整时间选择和弹性选择的“或有维度”投资管理模式,也将提高其投资效率。
汪寒寒[7](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已过去的十几年中,退市制度从无到有,从一般到逐渐成熟。但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中,退市制度的建设又是一个相对不健全的环节,相当一部分“问题”公司迟迟不退市。如何解释我国证券市场这一独特的现象,增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有效性,从而形成一个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局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分析主要是从实证分析和国内外比较分析两方面对我国退市制度进行研究,分析退市制度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发达市场退市制度,对我国退市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意见。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和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发展。通过对我国整个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政策的阐述,对我国退市制度发展做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和第四章。分别针对ST股票、已退市股票、仍旧ST股票进行了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一、ST公司被ST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流动性不足,导致公司偿债能力下降,资产周转不顺畅,公司运营能力变差,最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但是这些ST的公司并没有破产也没有资不抵债,它们只是暂时陷入困境,尚有恢复的可能。但是许多公司被带帽之后,急于摘帽,通过各种盈余手段来规避退市,并没有进行实质的生产经营。还有一些公司上市时就包装造假,以获取稀缺的入市门票,等到上市之后也是利用各种手段来规避退市,混迹于ST板块中,而且上述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好转现象。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T公司摘帽的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最显着的就是调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通过ROA均值的分析发现:ST公司在摘帽后公司盈利状况并没有发生好转,大部分公司依然在持续亏损,现有的退市制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优胜劣汰的效果。第四部分为制度比较,主要对国内外退市制度标准、退市程序、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退市数量标准标准在股东人数、社会公众持股数、红利、总资产等方面仍然欠缺。非数量标准和退市程序规定相对模糊,操作性上存在较大的弹性,实施效果也表明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第五部分在以上研究的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李争争[8](2013)在《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微观结构、质量评价和改进方案》文中认为自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1998年开创性的将有丰富语义表达能力的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并逐渐形成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简称XBRL)的概念以来,XBRL在全球范围内实践和发展经历了十五载。目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简称分类标准)的发展趋势已经由制定和实施逐步过渡到评价和改进。制定和实施方面现有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关于评价和改进的研究还有不少问题一直有待完善。第一个问题是“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是什么?”,它是评价和改进研究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者认为分类标准的最基本单元是财务信息元素,但是随着维度建模方法的大量使用,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该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深化了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而且为评价分类标准的质量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分类标准的质量?”,它是评价和改进研究的核心。现有的研究者多是从分类标准的完整性角度来评价分类标准的质量,而缺乏从创建和扩展视角评价分类标准质量。对创建和扩展分类标准的不同模式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为进一步完善分类标准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改进分类标准的质量?”,它是评价和改进研究的成果。现有的研究者就通用层级分类标准的改进提出过不少政策建议和实施框架,但是无论怎么改进,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分类标准的完整性和可比性之间做出取舍,这种巴别塔式的困境随着行业层级分类标准的引入有所改观,但现有研究尚缺乏创建行业层级分类标准的有效方法,这为分类标准的质量改进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套可操作的创建行业层级分类标准的方法将有助于改进分类标准的质量,改善财务和其他经济信息在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交换,以满足报告使用者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要求。这三个基本问题是实践中分类标准制定者、实例文档创建者、财务信息监管者乃至投资者都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XBRL财务报告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微观经济、财务会计,以及集合论、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检验的方法,围绕评价与改进分类标准质量为主题展开研究。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是什么?”。采用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对分类标准中信息元素的遴选和归集方法做了对比分析。从创建和扩展的视角分析和比较了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对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如何评价分类标准的质量?”。从创建和扩展分类标准的角度,分别构造了衡量分类标准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关于分类标准的创建质量,构建了创建质量测度,针对元组模式和维度模式,深化了该创建质量模型,最后以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元素为样本,对不同的创建模式(元组模式选取上交所上市公司分类标准,维度模式选取通用分类标准)进行了创建效率、语义信息完整性和创建质量的度量和评价。关于分类标准的扩展质量,构建了扩展质量测度,针对直接扩展模式和行业扩展模式,深化了该扩展质量模型,最后以34家石油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注的信息元素为样本,对不同的扩展模式进行了完整性、效率性和可比性的度量、评价和稳健性检验。第三个研究问题是“如何改进分类标准的质量?”。从实务角度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创建行业层级分类标准的理论和方法,并以资本市场中占比最高的制造业为例,选取了1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注信息做为样本,来创建该行业分类标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在不同的创建模式下分类标准的最基本单元不同的观点。元组模式下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分类标准的最基本单元;维度模式下结构信息元素(表头、轴成员和列报项目等)是构建分类标准的最基本单元;由轴成员和列报项目信息元素构造了影子财务信息元素。2、从创建质量方面看,分类标准的维度模式优于元组模式;从扩展质量方面看,分类标准的行业扩展模式优于直接扩展模式。创建质量方面,在假定信息元素空间的单位创建成本相同,信息元素空间的单位披露收益相同,创建效率和语义信息完整性同等重要的前提下,总体上维度模式分类标准的创建质量优于元组模式分类标准;维度模式分类标准的创建效率优于元组模式分类标准;元组模式分类标准的语义信息完整性优于维度模式分类标准。扩展质量方面,不同扩展模式的完整性、效率性和可比性在统计上有显着的差异;行业扩展模式在经济上有显着的完整性、效率性和可比性优势。平均而言,行业扩展模式的可比性比直接扩展模式好四成左右,而且优势不会随着信息元素集合的缩小而发生变化,反映出评价上市公司可比性的测度模型是稳健的。3、提出了一套创建行业分类标准的方法,创建了制造业分类标准。在拓展信息元素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以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性为目标,提出了基于频数遴选信息元素的方法,构造了经济意义上确定频数的可比性效用最优理论模型和统计意义确定频数的直观方法。以制造业样本为例,分别计算了整体信息元素的扩展频数、扩展密度、查询成本调节因子、平均可比性、修正可比性、累计扩展元素数量和累计扩展元素比例等相关指标,通过可比性效用最优理论确定了最优扩展频数为66;最后选取扩展频数大于等于66的信息元素集合,创建了制造业行业分类标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拓展了分类标准财务信息元素理论,重构了信息元素空间理论。引入集合论描述了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比较了分类标准的创建模式和扩展模式,拓展了现有的财务信息元素理论,为评价分类标准的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将信息元素的频数引入到信息元素空间中,重新定义了信息元素空间,提出了频数-密度空间和频数-概率密度空间。将元素空间理论由一维扩展到多维,将元素域扩展到了元素-频数域、频数-密度域和频数-概率密度域;建立了元素-频数-密度-概率密度的函数映射关系;为从实务角度遴选信息元素,构造行业分类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造了度量分类标准的创建和扩展质量测度,评价了分类标准的创建和扩展质量。创建质量方面,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和信息完整性构建了创建质量测度,尝试从创建效率、语义信息完整性和整体创建质量三个角度评价了分类标准的不同创建模式,为创建分类标准的实践提供量化依据。扩展质量方面,与目前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信息匹配的方法来评价分类标准的完整性不同,本文引入频数统计法评价分类标准的扩展质量;采用累计扩展量来评价分类标准的完整性;采用累计复用量来评价分类标准的效率性;以累计复用量为基础构造了分类标准的可比性测度;在假设分类标准扩展质量中完整性、效率性和可比性同等重要的前提下,构造了整体扩展质量测度;尝试从完整性、效率性和可比性三个角度评价了分类标准的不同扩展模式,为扩展分类标准的实践提供了量化依据。3、构造了统计意义上依指定概率和经济意义上依可比性效用最优筛选信息元素、创建行业分类标准的方法。从实务披露角度出发,采用频数法遴选分类标准的信息元素,构造行业分类标准。对财务报告附注中的信息元素进行频数统计;通过转换得到对应频数的复用密度和扩展密度,通过单位化变换得到对应频数的概率密度分布;按一定的统计意义或经济意义确定频数下限,筛选出大于等于该频数下限的信息元素构成行业分类标准。其中,统计意义通过信息元素的比例直接筛选信息元素,经济意义通过效用最优来间接筛选信息元素。该方法弥补了实务法遴选信息元素方法上的不足。
李昊[9](2013)在《政府财政补贴对退市预警上市公司的影响 ——基于春兰股份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政府财政补贴是国家及地方财政为了扶持或发展某些特定的行业、地区或领域,而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经济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政府财政补贴行为大量存在。政府财政补贴通常会对公司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司成长、帮助公司扭转亏损、维持上市公司地位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补贴作为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特别是对于被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公司而言,财政补贴往往成为公司避免暂停和终止上市、恢复上市的一条捷径。由于我国原有的退市制度可量化指标仅有净利润一个,而政府财政补贴能够以“营业外收入”的形式来影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指标,因此政府财政补贴在改善上市公司利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修订了股票上市规则,这是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规范的一次新探索,新的上市规则新增了量化指标,丰富了原有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关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指标体系,相比于原有的上市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针对公司上市及特别处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来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律规定的发展及现状。选取春兰股份(600854)为案例,结合春兰股份近年来的经营情况及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特别处理后恢复上市,摆脱其他风险警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政府给予春兰股份财政补贴的动机。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政府财政补贴对春兰股份的重要影响,指出政府财政补贴在春兰股份避免终止上市、恢复上市、摆脱其他风险警示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春兰股份的案例分析及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补贴行为及完善我国的退市制度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本文选取春兰股份作为案例。作为一家曾经在家电市场占据重要份额的上市公司,其先后经历了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其他风险警示等一系列的特别处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先后涉及了我国退市制度中有关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恢复上市、其他风险警示、取消特别处理等几个方面的相关规定。从退市风险警示到取消特别处理的五年时间里,证券交易所针对公司所做的处理以及公司所做的一系列活动都以我国的退市制度为依据。对于已经被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如何避免暂停上市甚至是终止上市,及时解除退市风险警示成为了公司的首要任务。由于我国在2012年修订前的相关政策规定的量化指标只有净利润一项内容,于是各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而政府财政补贴作为非经常性损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退市风险警示上市公司在避免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退市制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政府财政补贴的相关理论。在相关理论和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春兰股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春兰股份的公司概况到经营业绩再到其接受政府财政补贴情况,分析了地方政府给予春兰股份财政补贴的动机。结合我国退市制度具体分析政府财政补贴对于春兰股份在避免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摆脱其他风险警示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结合我国政府财政补贴现状,发现部分政府财政补贴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秩序。文章对如何加强政府财政补贴行为管理及完善我国退市制度给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完善我国的政府财政补贴制度和退市制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限,对于很多理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笔者进行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大部分通过互联网来搜集整理,相关财务数据依靠企业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来整理所得。写作过程中没有深入到案例企业进行实际的走访调查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使得文章中关于企业的介绍和分析不够具体。由于论文写作时间集中在2012年年末和2013年年初,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并未公布,因此在总结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财政补贴情况时,对于尚未公布2012年度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笔者更多的依靠其临时公告来进行列举。此外,由于笔者的能力水平有限,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和阐释并不能做到详尽、透彻。加上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本文研究只能限于一定的范围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本文存在的不足,将会作为笔者未来努力研究的方向。
万丽平[10](2011)在《沪港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前期财务报告中出现差错时,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追溯重述,因此,财务重述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然而,财务重述现象本身就表明了前期数据的不真实,即使进行了差错更正,也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近年来,我国大陆资本市场上一系列财务重述案例表明,很多上市公司正是利用财务重述制度来达到自身的特别目的,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并将其行为合法化。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完善财务重述制度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以及在发现会计差错时及时更正。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沪港两市财务重述制度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对沪港两市的现行财务重述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概括,包括监管制度、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披露制度、违规处理等。其次,对沪港两市的财务重述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立在前文基础上的财务重述相关制度的比较,另一部分这是通过搜集数据而进行的实证比较,通过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相对于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沪市在财务重述监管方面较弱、上市公司利用财务重述进行会计操纵的可能性更大、广大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信息反映不足等问题。最后,依据前文的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我国大陆的财务重述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这些建议既包括了有必要向香港借鉴的财务重述制度,也包括通过分析得出的针对我国大陆资本市场财务重述制度的意见。
二、北海国发 1月14日起上市交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海国发 1月14日起上市交易(论文提纲范文)
(1)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基于国美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案例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预期贡献与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 |
2.1.1 家族内部传承 |
2.1.2 职业经理人接班 |
2.2 职业经理人接班效果研究 |
2.3 接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传承规划 |
2.3.2 信任关系 |
2.3.3 公司治理 |
2.4 文献述评 |
3.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家族企业的界定 |
3.1.2 职业经理人的界定 |
3.1.3 职业经理人接班的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现代管家理论 |
3.3 理论分析 |
4.我国上市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概况 |
4.1 数据来源 |
4.2 职业经理人接班模式的选择 |
4.3 职业经理人的来源分布 |
4.4 职业经理人接班样本的治理情况 |
4.5 职业经理人接班的短期市场反应 |
4.6 职业经理人接班的长期市场绩效 |
5.案例描述 |
5.1 案例选择 |
5.2 公司简介 |
5.2.1 国美电器 |
5.2.2 美的集团 |
5.3 国美电器交接班过程 |
5.3.1 并购扩张,引入职业经理人 |
5.3.2 涉案被查,创始人激进式离任 |
5.4 美的集团交接班过程 |
5.4.1 组织改革,引入职业经理人 |
5.4.2 过程培养,重用职业经理人 |
5.4.3 大胆放权,方洪波接手美的电器 |
5.4.4 全面交班,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 |
6.案例分析 |
6.1 职业经理人接班动因分析 |
6.1.1 国美电器——职业经理人临危受命 |
6.1.2 美的集团——及早规划、主动交班 |
6.2 职业经理人接班后的企业绩效分析 |
6.2.1 国美电器财务绩效下滑 |
6.2.2 美的集团财务绩效提升 |
6.2.3 国美电器市场绩效稳定 |
6.2.4 美的集团市场绩效增长 |
6.3 职业经理人接班效果评价 |
6.3.1 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 |
6.3.2 美的集团——世界500强 |
6.4 产生不同接班效果的原因分析 |
6.4.1 企业管理制度基础 |
6.4.2 职业经理人监督激励 |
6.4.3 职业经理人来源 |
6.4.4 接班过程的控制 |
6.5 接班效果的影响路径分析 |
6.6 职业经理人接班模式的可推广性 |
7.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及早制订传承计划,培养接班人 |
7.2.2 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基础 |
7.2.3 主动采取措施,完善监督激励 |
7.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审计师在并购重组审计中应关注的要点 ——以九好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思路 |
1.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并购重组概述 |
2.1.1 并购重组的原因 |
2.1.2 并购重组类型 |
2.2 并购重组审计概述 |
2.2.1 并购重组审计的概念 |
2.2.2 并购重组审计的目标 |
2.2.3 并购重组审计的作用 |
2.3 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博弈理论 |
3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及其审计失败情况分析 |
3.1 我国并购市场交易情况 |
3.1.1 2014至2017年我国并购市场交易情况 |
3.1.2 我国并购市场交易行业分布 |
3.1.3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失败情况分析 |
3.2 我国审计失败情况以及并购重组审计失败分析 |
3.2.1 2013至2017年审计失败情况 |
3.2.2 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审计失败情况分析 |
4 并购重组双方简介及并购重组审计失败研究 |
4.1 并购重组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九好集团简介 |
4.1.2 “壳公司”鞍重股份情况 |
4.1.3 九好集团与鞍重股份并购重组的过程 |
4.1.4 九好集团重组造假情况分析 |
4.2 九好集团重组审计失败原因 |
4.2.1 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
4.2.2 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
5 并购重组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
5.1 并购重组前应关注的审计要点 |
5.1.1 并购重组双方所处环境的影响 |
5.1.2 并购重组双方财务状况 |
5.2 并购重组中应关注的审计要点 |
5.2.1 准确评估企业价值 |
5.2.2 充分评价对赌协议的合理性 |
5.2.3 严密监控并购进程 |
5.3 并购重组后应关注的审计要点 |
5.3.1 审查企业并购重组后相关财务报表 |
5.3.2 分析并购重组成本与收益 |
5.3.3 监控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协同效应 |
5.4 提高并购重组审计质量的措施 |
5.4.1 加强审计师的职业道教育 |
5.4.2 建设专业的并购重组审计团队 |
5.4.3 加强并购重组审计项目可审性的评估 |
5.4.4 选择正确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
6 论文研究结论以及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研究 ——以“新农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盈余管理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契约理论 |
2.2.2 有效市场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ST制度背景与盈余管理 |
3.1*ST制度背景 |
3.1.1 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背景 |
3.1.2 亏损上市公司相关规定 |
3.2 *ST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条件分析 |
3.2.1 内在动机 |
3.2.2 外在条件 |
3.3*ST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
3.3.1 利用会计政策 |
3.3.2 利用关联交易 |
3.3.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ST新农开发”为例 |
4.1*ST新农开发背景分析 |
4.1.1 公司简介 |
4.1.2 行业情况 |
4.2 案例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
4.2.1 利用会计政策 |
4.2.2 利用关联交易 |
4.2.3 处置资产收益 |
4.2.4 利用地方政府支持 |
4.3 案例公司盈余管理结果 |
4.4 其他*ST公司“摘星”情况 |
第五章 *ST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ST公司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
5.1.1 改进*ST公司退市制度 |
5.1.2 完善*ST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5.2 提高*ST公司外部审计质量 |
5.2.1 增强审计独立性 |
5.2.2 提高审计过失成本 |
5.3 加强*ST公司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 |
5.3.1 修订和完善会计制度准则 |
5.3.2 加强会计准则执行力度 |
5.4 提高*ST公司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现状 |
二、 问题的研究方法 |
三、 本文论证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公司自治的理论渊源与价值 |
第一节 市场经济理论与公司自治 |
一、 市场经济理论到干预理论的变迁 |
二、 公司自治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延伸 |
第二节 私法自治理念与公司自治 |
一、 私法自治理念 |
二、 公司自治是私法自治理念的延伸 |
第三节 公司自治本身的价值 |
一、 增进社会活力与效率 |
二、 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
三、 国有公司自治的特殊价值 |
第二章 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模式比较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干预公司自治模式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基本现状 |
二、 英美法系模式的特点:以干预为例外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干预公司自治模式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基本现状 |
二、 大陆法系模式的特点:重视利益相关者保护 |
第三节 苏联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
一、 苏联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情况 |
二、 苏联模式的特点:极端国家干预 |
第三章 最低限度干预的合法律性证成与设定 |
第一节 权威性规范的历史变迁与解读 |
一、 党的政策的历史变迁和趋势 |
二、 宪法及历次修正案表述的变迁与趋势 |
第二节 最低限度干预的程序性标准 |
一、 “最低”是一个需要解释和具体适用的词汇 |
二、 “最低限度”是通过程序实现的标准 |
三、 “最低限度干预”的程序设计:国家负担证明责任 |
四、 “最低限度干预”的保障程序:宪法解释与审查 |
第四章 行政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 |
第一节 行政干预公司自治的目的 |
一、 克服市场失灵 |
二、 实现公共利益 |
三、 消除和降低负的外部性 |
第二节 过度干预公司自治的表现形式 |
一、 过度的行政“指挥”:代价巨大 |
二、 过度的行政“帮扶”:市场淘汰机制失效 |
三、 过度的行政“任免”:国有公司的低效与僵化 |
第三节 行政干预的限度:回归程序性标准 |
一、 过度行政干预导致社会组织同构化 |
二、 过度行政干预的负面示范效应 |
三、 回归程序性标准 |
第五章 司法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 |
第一节 司法干预公司自治限度的两种理论 |
一、 区分干预理论 |
二、 放任理论 |
三、 对既有理论的反思 |
第二节 司法干预公司自治若干类型分析 |
一、 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诉讼分析 |
二、 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效力诉讼的分析 |
三、 对实质性审查的反思 |
第三节 司法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公司章程 |
一、 公司章程自治的理论与反思 |
二、 司法干预的实质判断标准:公司章程与约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5)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主题与意义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公司并购与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司并购和公司治理 |
一、公司并购内涵及并购方式 |
二、公司治理内涵与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正效应理论 |
一、效率理论 |
二、控制权市场理论 |
三、自由现金流假说 |
第三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负效应理论 |
一、管理者主义理论 |
二、并购的自负假说 |
三、并购的隧道效应理论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及公司治理效果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情况 |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 |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特征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治理效果 |
一、公司并购与股权结构变化 |
二、公司并购对董事会构成与运作的影响 |
三、公司并购与高管激励约束制度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及检验 |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
二、因子得分评估模型 |
三、数据来源 |
四、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实证研究 |
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 |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主要方式 |
三、我国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模型分析 |
一、影响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制度因素 |
二、公司并购中影响控股股东侵占的非制度因素 |
三、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博弈分析 |
第三节 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实证 |
一、实证假设 |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三、变量选择 |
四、模型构建 |
五、描述性统计 |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市场特征 |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现状 |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典型案例 |
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机理分析 |
一、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
二、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后果和影响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 |
一、实证假设 |
二、样本选择 |
三、变量选取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模型构建 |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和内幕交易监管 |
一、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 |
二、国外对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监管 |
第二节 我国对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抑制 |
一、关联交易的规范管理 |
二、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
三、建立和完善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
第三节 我国对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控制 |
一、完善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
二、提高对内幕交易的监控手段 |
三、加大对内幕交易者的惩罚力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西方经典投资财务理论 |
2.3 农业一体化相关经典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 |
3.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
3.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 |
3.3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 |
4.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纵横对比评价 |
4.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农业企业投资效率对比评价 |
第五章 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
5.1 宏观经济态势 |
5.2 产业发展特色 |
5.3 区域资源禀赋 |
5.4 政府优惠政策 |
第六章 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
6.1 企业内部因素定性分析 |
6.2 企业内部因素定量检验 |
6.3 研究结果 |
第七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高效投资路径选择——多元化投资 |
7.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概述 |
7.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同质性多元化投资效率分析 |
7.3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路径解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中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 |
二、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 退市的原因分析 |
二、 退市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 关于退市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国内与国外退市机制的比较 |
二、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 关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四、 退市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实施概况 |
第一节 我国退市制度发展现状 |
一、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发展概况 |
二、 上市公司退市标准发展及完善 |
三、 上市公司 ST、PT 制度发展与演变 |
四、 上市公司退市程序的建立 |
第二节 已退市及 ST 股票分析 |
一、 ST 样本事件统计分析 |
二、 我国已退市股票的分析 |
三、 我国仍旧 ST 类股票的分析 |
第四章 ST 制度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上市公司实施 ST 的分析 |
一、 上市公司实施 ST 的实证分析 |
二、 对 ST 公司的具体分析 |
第二节 上市公司撤销 ST 的分析 |
一、 样本选取 |
二、 指标选取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实证结果 |
五、 对实证结论的解释 |
第三节 上市公司撤销 ST 后的分析 |
第五章 境内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借鉴 |
第一节 境内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标准及程序 |
一、 美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标准及程序 |
二、 日本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标准及程序 |
三、 中国香港证券交易所退市标准及退市程序 |
第二节 境内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比较 |
一、 境内外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比较 |
二、 境内外退市制度实施效果比较 |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
一、 退市数量标准的不足 |
二、 退市程序的不足 |
三、 主动退市机制的欠缺 |
四、 证券交易所处理权限独立性的欠缺 |
第六章 完善我国退市制度的建议 |
一、 增加退市标准 |
二、 增加退市的缓冲时间 |
三、 引入听证制度 |
四、 进一步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
五、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和引入股东代表诉讼 |
六、 明确市场监管者的权限 |
七、 加强监管,政府应正确引导公司重组,杜绝买壳上市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尚待继续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微观结构、质量评价和改进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XBRL 的发展现状 |
1.1.2 XBRL 的技术演进 |
1.1.3 XBRL 的国际认定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XBRL 财务报告 |
1.2.2 分类标准 |
1.2.3 实例文档 |
1.2.4 元组和维度 |
1.2.5 信息元素 |
1.2.6 信息价值链 |
1.2.7 会计信息质量 |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分类标准的相关研究 |
2.1.1 分类标准的制定 |
2.1.2 分类标准的扩展 |
2.1.3 分类标准的实施 |
2.1.4 分类标准的评价 |
2.2 实例文档的相关研究 |
2.2.1 实例文档的创建 |
2.2.2 实例文档的评价 |
2.2.3 实例文档的鉴证 |
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2.3.1 对分类标准相关研究的评价 |
2.3.2 对实例文档相关研究的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类标准的微观结构 |
3.1 信息元素的遴选和归集 |
3.1.1 遴选方法 |
3.1.2 归集方法 |
3.2 分类标准的创建模式 |
3.2.1 元组模式 |
3.2.2 维度模式 |
3.3 分类标准的扩展模式 |
3.3.1 直接扩展模式 |
3.3.2 行业扩展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类标准的创建质量评价 |
4.1 创建质量的理论模型 |
4.1.1 创建质量评价标准 |
4.1.2 创建质量度量指标 |
4.2 创建质量的实现模型 |
4.2.1 元组模式的实现模型 |
4.2.2 维度模式的实现模型 |
4.3 创建质量的应用检验 |
4.3.1 样本选择 |
4.3.2 统计方法 |
4.3.3 财务信息元素分布统计 |
4.3.4 创建质量测度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类标准的扩展质量评价 |
5.1 扩展质量的理论模型 |
5.1.1 扩展质量评价标准 |
5.1.2 扩展质量度量指标 |
5.2 扩展质量的实现模型 |
5.2.1 元素的频数统计 |
5.2.2 直接扩展模式下的实现模型 |
5.2.3 行业扩展模式下的实现模型 |
5.3 数据收集和样本选择 |
5.3.1 数据收集 |
5.3.2 样本选择 |
5.4 应用检验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扩展质量测度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类标准的质量改进 |
6.1 行业分类标准的创建目标 |
6.2 行业分类标准的理论基础 |
6.3 行业分类标准的创建方法-频数法 |
6.3.1 频数统计 |
6.3.2 密度转换 |
6.3.3 遴选原则-经济效用法 |
6.3.4 遴选原则-概率统计法 |
6.3.5 行业分类标准的确定 |
6.4 行业分类标准的创建步骤 |
6.5 行业分类标准创建举例 |
6.5.1 样本选择 |
6.5.2 描述性统计 |
6.5.3 扩展频数的确定 |
6.5.4 行业分类标准的确定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本文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元组的 XBRL 语法定义 - 上交所上市公司分类标准中货币资金外币明细 |
附录 2 元组的 UML 类图 - 上交所上市公司分类标准中货币资金外币明细 |
附录 3 维度的 XBRL 语法定义 - 通用分类标准中货币资金年初期末余额明细 |
附录 4 石油行业样本公司列表 |
附录 5 将“元素的复用(扩展)频数”变换为“频数的复用(扩展)密度”的算法 |
附录 6 信息元素的频数测度 |
附录 7 频数的复用和扩展密度统计表 - 石油行业 |
附录 8 直接扩展模式下累计复用信息量、累计扩展信息量统计表 - 石油行业 |
附录 9 行业扩展模式下累计复用信息量、累计扩展信息量统计表 - 石油行业 |
附录 10 制造业样本公司列表 |
附录 11 频数的复用和扩展密度统计表 - 制造业 |
附录 12 扩展频数的确定 - 制造业 |
附录 13 制造业行业分类标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政府财政补贴对退市预警上市公司的影响 ——基于春兰股份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思路和框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退市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关于财政补贴理论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我国退市制度的变迁和现状 |
3.1 我国退市制度的演进 |
3.1.1 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
3.1.2 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
3.1.3 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
3.1.4 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 |
3.2 退市预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3.2.1 退市预警制度的产生 |
3.2.2 退市预警制度的发展 |
4. 政府财政补贴理论分析 |
4.1 政府财政补贴背景知识 |
4.1.1 政府补贴概述 |
4.1.2 政府财政补贴分类 |
4.1.3 政府财政补贴方式 |
4.2 政府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
4.2.1 政府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
4.2.2 政府财政补贴的消极效应 |
4.3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关于政府财政补贴的规定 |
5. 我国证券市场政府财政补贴现状及特点 |
5.1 政府给予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现状 |
5.2 政府给予退市预警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的现状及特点 |
5.2.1 政府给予退市预警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的现状 |
5.2.2 政府给予退市预警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的特点 |
6. 春兰股份获得政府财政补贴背景及效果分析 |
6.1 春兰股份简介 |
6.1.1 春兰股份概况 |
6.1.2 公司经营状况 |
6.1.3 股票名称变动及特别处理 |
6.2 地方政府给予春兰股份财政补贴的动机 |
6.2.1 对于地方政府 |
6.2.2 对于上市公司 |
6.3 政府财政补贴对于春兰股份的影响 |
6.3.1 政府财政补贴对公司避免终止上市的影响 |
6.3.2 政府财政补贴对公司恢复上市的影响 |
6.3.3 政府财政补贴对公司解除其他风险警示的影响 |
7. 结论 |
7.1 政府财政补贴对于退市预警上市公司的影响 |
7.2 规范政府财政补贴行为的意见建议 |
7.2.1 完善关于政府财政补贴的相关法律法规 |
7.2.2 加强对政府财政补贴行为的监督管理 |
7.2.3 规范退市制度,减少利用财政补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
7.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沪港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思路与框架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财务重述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前期差错 |
2.1.2 财务重述 |
2.1.3 追溯重述法 |
2.2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
2.2.1 利益相关者 |
2.2.2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3. 沪港两市财务重述制度的现状 |
3.1 财务重述相关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 |
3.2 财务重述监管 |
3.3 财务重述相关的会计准则 |
3.4 财务重述披露制度 |
3.4.1 会计准则对财务重述的披露要求 |
3.4.2 证监会对财务重述的披露要求 |
3.4.3 财务重述披露信息途径 |
3.4.4 财务重述披露格式 |
3.5 财务重述相关的责任机制与惩戒措施 4. 沪港两地财务重述的比较分析 |
4.1 财务重述制度的比较分析 |
4.2 沪港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1.1 样本选取 |
4.2.1.2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描述信息 |
4.2.2.1 年度分布情况 |
4.2.2.2 重述频数比较 |
4.2.2.3 重述时间间隔情况比较 |
4.2.2.4 样本行业分布 |
4.2.2.5 重述原因比较 |
4.2.2.6 重述内容比较 |
4.2.3 沪港两市财务重述现状的实证分析说明 |
4.2.3.1 研究假设 |
4.2.3.2 变量说明 |
4.2.3.3 实证研究方法 |
4.2.4 实证分析 |
4.2.4.1 整体分析 |
4.2.4.2 单变量分析 |
4.2.4.3 多变量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借鉴香港财务重述相关制度 |
5.2.2 针对我国大陆财务重述现状的建议 |
5.3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5.3.1 创新点 |
5.3.2 局限性 附录一:上海交易所样本汇总 附录二:香港交易所样本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北海国发 1月14日起上市交易(论文参考文献)
- [1]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接班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基于国美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案例对比[D]. 胡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审计师在并购重组审计中应关注的要点 ——以九好集团为例[D]. 陈思敏.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7)
- [3]*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星”研究 ——以“新农开发”为例[D]. 陈晓娟.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4]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D]. 王觊. 吉林大学, 2014(03)
- [5]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任荣. 南京大学, 2013(05)
- [6]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D]. 许珺.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7]中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D]. 汪寒寒.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8]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微观结构、质量评价和改进方案[D]. 李争争.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政府财政补贴对退市预警上市公司的影响 ——基于春兰股份的案例分析[D]. 李昊.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10]沪港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比较研究[D]. 万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