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盛跃[1](2021)在《“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学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地方课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企图探寻一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敢于展示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期望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自学、合学、展学的动态学习过程,驱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本研究选取贵州某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了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状况展开调研,确定了从新授课的模式优化策略、习题课和复习课的“学本式”模式建构以及“学本式”评价体系建构这三方面对“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展开研究,并设计了“学本式”教学示例、“学本式”评价指标以及“学本式”测评量表。教学实践后,梳理得到三个结论。研究表明:(1)通过“学本式”模式的重构、使用后,证实了重构后的“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自学和互学以及展学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极其有利,为进一步完善M中学“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案例借鉴(2)在设计和实践“学本式”模式的其他课型研究中,证实了“学本式”模式的复习课教学效果较好,能够取代原有模式,为后期建构“学本式”模式其他课型提供参考。(3)通过“学本式”课堂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证实了建构的“学本式”评价指标维度基本上能够客观的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况和表现程度,对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互评中弥补自我、组评中认识自我、教师评价中纠正自我的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同时,便于教师掌握班级学习状况,提升教学质量。
丁娅婷[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历案作为一种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出的学习文本,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展开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如何学会”的平台,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因此本文拟以学历案为抓手,通过调查探明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和学历案的使用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的原则和一般策略,并根据原则与策略进行高中物理学历案案例设计。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主要对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分析了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二者的内在关联;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探明学生物理课堂上的实际深度学习的现状以及学历案的使用情况,为后续学历案相关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并围绕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及学历案设计框架,结合高中物理具体实例从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获取与加工阶段及反思与评价阶段总结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案例设计,将原则及策略运用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以新授课及习题课两种课型展示了学历案设计的流程及具体案例。
齐宗凤[3](2020)在《运用“学引用清”模式提升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突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引用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以中学生身心发展可塑性强为基础提出培养优秀习惯,从而达到高效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任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中学生的自学现状。本文主要针对“学引用清”教学模式下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展开探究,并辅以教学案例加之说明。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说明该选题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献进行梳理;对于各种概念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叙述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现状调查包括了调查目的与内容、调查对象与方法和事后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针对调查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二章,主要讲述“学引用清”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语文自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主要从“独立自学”、“引导探究”、“学以致用”、“当堂清学”四大环节探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使用工具书,培养语文阅读习惯、小组合作探究、清学稿的使用等方法都对提升初中生自主阅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具有巨大作用。第三章,分析“学引用清”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案例。列举《春》与《秋天的怀念》为例子进行说明,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案例评析。结语,主要总结“学引用清”教学模式对初中升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
张驭帷[4](2020)在《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文中指出新的高中历史课标强调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主体性发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理论与教学实际两方面来看,目前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依旧较少,同时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并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主体性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基于社会发展与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因此将对当前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挥情况为进行探究。本文首先从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对在当下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根据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潮等以学生为本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后,针对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师生分别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历史课上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着众多问题。通过对数据分析,首先是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认识度不够,其次是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的轻视,以及教师个人能力与课堂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创建起适合的学习环境。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以及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师生之间需要进行主体意识的培养以树立起正确的主体性观念。其次,革新历史教师传统观念与教学习惯,改变原有单一的上课模式与评价模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身潜力。同时,加强对课堂环境布置的重视,创设符合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探究的课堂情境。在最后部分,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策略,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黄越[5](2020)在《梁启超国文教育观对当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以H省M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文教育家的梁启超,对于中学国文教育有着系统性的见解。其国文教育思想中的趣味教育观、阅读观、写作(作文)观对学生认识、掌握国文教育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出的培养国文学习兴趣、阅读能力、写作(作文)能力等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而这后面的两点,作为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命题,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也存在同样的挑战,尤其对中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而言。因此,在这个实用性目标的指引下,围绕着中职院校当下的语文教育的困惑,重新审视梁启超的国文教育思想就有了现实性、针对性、启发性。2009年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视,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现状还令人堪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认为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作用不大,与现实生活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不够,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让阅读教学整体缺乏活力,加之学生阅读实践训练不足,没有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写作(作文)方面,学生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写作内容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过于格式化;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所持不冷不热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利于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梁启超作为近代着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其国文教育思想中的趣味教育观、阅读观、写作(作文)观对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掌握阅读方式方法、提高白话文写作(作文)能力与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趣味观提倡趣味主义、趣味教育,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解决了当下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问题;阅读观注重国文阅读的“三分”思路、国文阅读教学程序,关注中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解决当下中职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写作(作文)观注重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与感受、端正学生写作态度、教会学生写作(作文)活学活用,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程序观、作文教学方法论,对中职作文教学有重要启示。本文结合梁启超国文教育思想研究,通过梁启超国文趣味教育观、国文阅读观、国文写作(作文)观的研究和论述,为解决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依据,以改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
郭少鹏[6](2020)在《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有效预习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史料研读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现实中初中历史有效预习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充分的重视,或流于形式,或内容泛化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甚至一些历史教师也缺少对学生有效预习的科学指导,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听课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本研究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对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是对有效预习的定义进行界定,接着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目前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有效预习的认知问题、预习内容泛化、预习目标不够明确、导致预习效果不明显。初中历史有效预习实现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二是明确预习目标,优化预习设计:使初中历史有效预习有的放矢;三是更新预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建立适当的评估机制:教师指导、检查预习效果、利用预习成果、并有效反馈预习结果。以此来探讨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深化了初中历史有效预习,希望能够对初中历史有效预习的实践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指导,以充分发挥有效预习的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借鉴,为初中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田振明[7](2020)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将面临的新世纪挑战不断增多,知识的更新速率不断加快,若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其个体的日后发展是不利的。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节点,语文课程又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石,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突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愿意学、热爱学。
周志华[8](2019)在《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微”型事物的不断产生,微信、微博、微小说、微视频、微课等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说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中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却无法真正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与此同时,“微课”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冲击着各个领域,它以短小精悍、应用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为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虽然微课在教学中应用不是初探,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微课应用于不同的学科中,尤其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能力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需要大量的研究。笔者利用在江西省XX中学实践期间,选取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智能信息处理》和《数据库的管理》两章节知识点进行微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实验控制法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表明:微课的应用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论述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思路、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点;其次,对微课的概念、特点以及微课相关的理论基础概述。接着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的实施现状,并分析问卷和访谈结果;再次,通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微课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分别阐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则、方法以及基本组成要素;其次,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步骤,并完成《智能信息处理》和《数据库的管理》微课教学案例;最后,将微课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及时分析应用效果及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并且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展望未来。
黄萍[9](2019)在《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地理教学模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地理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进程,对深化研究地理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各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检验、建立、整理和对比研究,可以为地理教师选择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提供借鉴,也为地理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及对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的梳理,梳理得出目前主流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分类情况。并对每一类地理教学模式选择了具体的变式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别是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现状的归纳梳理,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并归纳总结出每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实施的教学程序,接着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对2017年新课标“地理1”的课标内容进行划分与解读,并选择“地理1”的1.4这一条课标来进行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通过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及实施程序进一步凸显这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本研究的试验阶段,在深圳某中学的高一年级选择了基础能力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实验后对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三个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课堂氛围、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方面是从不同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不同题目类型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成绩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方面是对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对本校高中9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对本次研究的补充。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本研究中的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适用性: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的班级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从成绩分析中得出不同题目类型的适用性: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类型题目的掌握,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能力提升类型题目的掌握。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及格率,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班级及格率的提高不显着。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中得出,该校的教师平时喜欢采用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但在这次的成绩分析中,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班级反而取的最好成绩。说明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说明当今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李秀兰[10](2019)在《新课标背景下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传统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只重知识传递而轻能力培养的的阶段。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变化,使得由”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符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而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每一步的独特作用,体现了民主性、学生主体性、灵活性的特点,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窘境,为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希望。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践六步教学法的优势,我们需要熟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体特征。以部编人教版为例,按古今类别分类,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为古诗文阅读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各类文体的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六步教学法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为处在困惑中的一线教师拨开迷雾,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后为检测实施情况,以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鹿峰中学为例,对该校实行六步教学法的效用进行检测,得出六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六步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实际运用中要灵活选择其中的几步,注意学生的作业量,并在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推广教学,使得六步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二、谈谈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学本式”教学在M中学的实践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
四、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主要阶段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一、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 |
二、导学单 |
第二节 教育学相关基本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三、认知发展理论 |
四、合作学习理论 |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
六、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实施流程 |
第二节 学生维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前期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教师维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概况 |
二、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 |
第四节 调查小结 |
第四章 化学“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第一节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思路 |
第二节 “学本式”模式下新授课优化策略探究 |
一、互学环节的改进策略 |
二、展学环节的改进策略 |
三、新授课主要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本式”模式下其他课型教学流程构建探究 |
一、习题课的“学本式”教学流程设计 |
二、复习课的“学本式”教学流程设计 |
第四节 “学本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 |
一、建构目的 |
二、建构思路 |
三、学本评价体系的初步设计 |
四、学本评价体系的校正设计 |
五、学本评价体系实践研究设计 |
第五节 教学适应性研究 |
第六节 教学设计示例 |
一、新授课教学设计示例——以“水的净化”为例 |
二、习题课教学设计示例——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 |
三、复习课教学设计示例——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例 |
第五章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教学实践设计 |
一、实践对象 |
二、教学实践假设 |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
四、教学实践数据统计方法 |
五、教学实践研究工具 |
第二节 教学实践流程与结果表征手段 |
一、教学实践过程 |
二、教学实践结果表征手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
一、定性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第四节 教学实践研究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本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本式”评价体系指标维度建构的反馈意见单(A) |
附录5 “学本式”评价体系指标维度建构的反馈意见单(B) |
附录6 关于“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情况 |
附录7 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8 自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9 互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10 组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11 教师评价量表测评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
2.1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
2.1.1 深度学习概念 |
2.1.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
2.1.3 深度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 |
2.2 学历案相关理论 |
2.2.1 学历案概念 |
2.2.2 学历案与教案、导学案、学案 |
2.2.3 思维稚化理论 |
2.3 深度学习与学历案的内在关联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及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 |
3.1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1.3.1 信度分析 |
3.1.3.2 效度分析 |
3.1.4 调查结果分析 |
3.1.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1.5 调查结论 |
3.2 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2.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3.1 信度分析 |
3.2.3.2 效度分析 |
3.2.4 调查结果分析 |
3.2.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2.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与策略 |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原则 |
4.1.1 学生主体原则 |
4.1.2 逆向设计原则 |
4.1.3 整体设计原则 |
4.1.4 分层设计原则 |
4.1.5 进阶性原则 |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策略 |
4.2.1 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 |
4.2.1.1 稚化语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 |
4.2.1.2 把握标准与学情,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
4.2.1.3 用好资源与建议,为深度学习建立学习支架 |
4.2.2 深度学习的获取与加工阶段 |
4.2.2.1 优化活动结构,激发深度参与 |
4.2.2.2 问题优化设计,启发深度思考 |
4.2.2.3 积极联系整合知识,促进深度迁移 |
4.2.2.4 兼顾差异,实现个性化学习 |
4.2.3 深度学习的反思与评价阶段 |
4.2.3.1 搭建反思平台,提高元认知水平 |
4.2.3.2 巧妙“留白”,让学习留痕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案例 |
5.1 新授课学历案设计案例 |
5.1.1 前期准备 |
5.1.2 案例展示 |
5.2 习题课学历案设计案例 |
5.2.1 前期准备 |
5.2.2 案例展示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的研究成果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教师访谈实录 |
附录四: 学历案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学历案使用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学历案使用情况教师访谈实录 |
附录七: “功”学历案检测与作业设计 |
附录八: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历案检测与作业设计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运用“学引用清”模式提升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概念界定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现状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现状调查的统计 |
一、关于学习主动性的调查 |
二、学习习惯 |
三、学习方法 |
四、学习评价 |
第三节 、初中生语文自学现状调查的分析 |
一、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
第二章 “学引用清”模式对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一节 独立自“学”,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和阅读的习惯 |
二、注重个性学习,激发自学兴趣 |
第二节 “引”导探究,提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
一、合理引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
二、小组合作,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
第三节 学以致“用”,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
一、课堂运用,培养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 |
二、转变观念,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
第四节 当堂“清”学,提升语文主动学习能力 |
一、使用“四清”,提升主动性 |
二、清学任务,严格要求 |
第三章 解析“学引用清”教学模式下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提升的实施案例 |
第一节 “学引用清”模式下《春》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过程 |
四、案例评析 |
第二节 “学引用清”模式下《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过程 |
四、案例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时代发展对多样性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
1.1.2 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1.3 实习执教时发现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3.2 “主体性”的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学生主体性强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
2.1 学生主体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1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 |
2.1.2 终生教育思潮 |
2.1.3 后现代教学理论 |
2.1.4 多元智能理论 |
2.2 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
2.2.1 国家素质教育对历史课程的要求 |
2.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2.2.3 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尊重 |
2.3 历史课堂中加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
2.3.1 满足当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
2.3.2 满足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
2.3.3 满足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身发展要求 |
3 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调查研究 |
3.1 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
3.1.1 问卷信效度检测 |
3.1.2 学生自我评价 |
3.1.3 学生视野下对教师评价的统计 |
3.1.4 中学生课外获取历史知识资源调研 |
3.1.5 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调研 |
3.2 历史教师访谈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
3.2.1 对历史教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
3.2.2 对历史教师访谈的分析情况 |
3.3 当前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现状 |
3.3.1 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
3.3.2 学生的学习方式 |
3.3.3 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 |
3.4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3.4.1 主体性意识较差 |
3.4.2 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足 |
3.4.3 传统课堂环境的限制 |
3.4.4 教师长期教学习惯的禁锢 |
4 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
4.1 教师教学实施策略 |
4.1.1 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性 |
4.1.2 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4.1.3 改善教师传统上课模式 |
4.2 学生方面的主体性培养策略 |
4.2.1 主动刺激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 |
4.2.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4.2.3 对学生尝试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4.3 对课堂环境进行合理布置 |
4.4 教学应用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梁启超国文教育观对当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以H省M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与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梁启超国文教育观 |
(一)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观 |
1.趣味主义 |
2.“趣味教育” |
(二)梁启超的国文阅读观 |
1.国文阅读的“三分”思路 |
2.国文阅读教学的程序 |
(三)梁启超的国文写作(作文)观 |
1.教学程序 |
2.作文教学的方法论 |
二、M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调查对象学校的基本情况 |
2.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统计 |
3.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
(二)教师访谈 |
1.学习兴趣问题的访谈结果 |
2.阅读教学问题的访谈结果 |
3.写作(作文)教学问题的访谈结果 |
(三)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反映的问题及其原因 |
1.学习兴趣问题及其原因 |
2.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3.写作(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三、梁启超国文教育思想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
(一)梁启超趣味教育观与中职语文学习趣味的培养 |
1.教师要有做学问的趣味 |
2.教师要引导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
3.培养学生成为有趣味的人 |
(二)梁启超阅读观思想对中职学生阅读问题的启示 |
1.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
2.教会学生阅读方式和锻炼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
(三)梁启超写作观对中职学生写作(作文)问题的启示 |
1.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与感受 |
2.端正学生写作态度 |
3.教会学生写作(作文)活学活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北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湖北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中职语文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湖北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转部)和师生代表关于中职语文课文教学状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5 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6)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有效预习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有效预习的定义 |
一、预习的定义 |
二、有效预习的定义 |
第二节 有效预习的理论依据 |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有效预习的原则与意义 |
第一节 有效预习的原则 |
一、及时性原则 |
二、质量第一原则 |
三、不均衡原则 |
四、新旧知识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有效预习的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听课效率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三、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
第三章 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预习内容泛化 |
二、预习目标不够明确 |
三、预习效果不明显 |
第三节 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师生对预习的认知存在偏差 |
二、预习的模式陈旧 |
三、预习与课堂教学衔接不紧密 |
四、预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家校紧密配合 |
一、学校把预习环节纳入考查 |
二、教师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 |
三、家长要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
四、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第二节 明确预习目标,优化预习设计 |
一、明确预习目标 |
二、优化预习设计 |
第三节 更新预习方式 |
一、“3分钟预习法” |
二、问题预习法 |
三、现疑预习法 |
四、解题预习法 |
第四节 建立适当的评估机制 |
一、教师指导 |
二、检查预习效果 |
三、加强预习成果的运用 |
四、有效反馈预习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
附录 B: 初中历史预习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C:关于初中历史预习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初中语文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参与度 |
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
三、注重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自学能力 |
四、应用思维导图,鼓励思维发展 |
五、组织交流活动,共同获得进步 |
(8)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
2.1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微课的概念 |
2.1.2 微课的特点 |
2.2 微课的理论 |
2.2.1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媒体学习理论 |
第3章 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
3.1 调查情况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2.1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
3.2.2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 |
3.3 江西省XX中学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 |
3.3.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3.2 访谈数据分析 |
3.4 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实施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1 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的发展现状 |
3.4.2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4.1 微课设计原则和方法 |
4.1.1 设计原则 |
4.1.2 制作方法 |
4.2 微课后期处理软件和基本组成要素 |
4.2.1 后期处理软件 |
4.2.2 基本组成要素 |
4.3 微课教学设计 |
4.3.1 教学目标的分析 |
4.3.2 学习对象分析 |
4.3.3 教学内容分析 |
4.3.4 微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
4.3.5 微课教学评价 |
4.4 微课教学资源制作案例 |
4.4.1 微课教学设计 |
4.4.2 微课件 |
4.4.3 微练习 |
4.4.4 案例视频的制作 |
4.4.5 微教学反馈 |
第5章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析及解决策略 |
5.1 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
5.1.1 实验对象分析 |
5.1.2 课前应用 |
5.1.3 课中教学实验实践过程 |
5.1.4 课后知识巩固 |
5.2 实践对比分析 |
5.2.1 测试对比分析 |
5.2.2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3 问卷调查分析 |
5.3 应用效果与解决策略 |
5.3.1 应用效果 |
5.3.2 解决策略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微课在江西省XX中学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微课实际应用效果和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及示例内容 |
附录D 微课展示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9)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3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3 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4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5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6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7 教学效果研究现状 |
第3章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1.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2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2.1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3.1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3.2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4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4章 教学案例分析 |
4.1 地理新课标要求及解读 |
4.2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4.2.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4.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4.2.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第5章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过程 |
5.3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1 调查问卷分析 |
5.3.2 成绩分析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5.4 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下的学案设计 |
附录二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前测试卷和检测试卷 |
附录四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结果 |
致谢 |
(10)新课标背景下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六步教学法 |
2.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1 唯考是从,独自安排预设 |
2.1.2 曲解文本,过分追求个性化 |
2.1.3 游离文本,过分讲究扩展、迁移 |
2.1.4 浅析文本,过分重视教学形式 |
2.2 六步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
2.3 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2.3.1 符合时代的发展 |
2.3.2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
2.3.3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
2.3.4 符合初中阶段的发展特征 |
2.4 六步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
2.4.1 操作性强,有序可行 |
2.4.2 转变教师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2.4.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材施教 |
2.4.4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
第3章 六步教学法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3.1 六步教学法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
3.1.1 以审美力为核心的定向阶段 |
3.1.2 多读多思的自学阶段 |
3.1.3 寻根究底的讨论、答疑 |
3.1.4 总结性的自测、自结 |
3.2 六步教学法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课例展示 |
第4章 六步教学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4.1 六步教学法在文学类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4.1.1 六步教学法在文学类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
4.1.2 六步教学法在文学类阅读教学中的课例展示 |
4.2 六步教学法在实用类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4.2.1 六步教学法在实用类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
4.2.2 六步教学法在实用类阅读教学中的课例展示 |
4.3 六步教学法在论述类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4.3.1 六步教学法在论述类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
4.3.2 六步教学法在论述类阅读教学中的课例展示 |
第5章 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检测及应注意的问题 |
5.1 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估 |
5.2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估 |
5.3 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5.3.1 按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模式 |
5.3.2 在管理的基础上推广教学 |
5.3.3 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作业量 |
5.3.4 规范使用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A: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B: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C:教师调查结果 |
附件D:学生调查结果 |
附录E: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荣誉清单 |
致谢 |
四、谈谈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D]. 盛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历案设计研究[D]. 丁娅婷. 苏州大学, 2020(02)
- [3]运用“学引用清”模式提升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以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为例[D]. 齐宗凤.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D]. 张驭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梁启超国文教育观对当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以H省M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D]. 黄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少鹏.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初中语文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 田振明. 智力, 2020(05)
- [8]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周志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9]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D]. 黄萍. 广州大学, 2019(01)
- [10]新课标背景下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秀兰.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