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固施工方法

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固施工方法

一、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碇施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光[1](2021)在《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软土及厚覆盖层地区建设悬索桥时锚碇基础的设计施工是一个重大的工程难题,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决传统重力式锚碇体积巨大、造价高、施工困难等难题,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提出了根式锚碇这一新型锚碇基础型式,并于池州秋浦河大桥展开工程应用。根式锚碇由大直径根式空心桩及轻型承台组成,依靠大直径根式空心桩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承载能力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主缆荷载。然而,作为一种新型锚碇基础型式,针对其承载特性的研究尚显不足。首先其受力基本单元即根桩的竖向及水平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值得深究。其次,锚碇结构整体的理论分析方法也需要被研究。另一方面,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长期位移特性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事关根式锚碇基础悬索桥的使用安全。本文在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重点项目“根式锚碇的工程应用研究”(编号:KJ2014-0024)资助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与现场监测手段,对根桩及根式锚碇的计算方法、承载特性和长期性能展开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采用双曲线函数建立了根键-土的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并采用圆柱扩张理论对根桩中由于根键顶进施工造成的挤扩效应进行了分析,继而引入一个增强系数来考虑根键的挤扩效应。基于桩-土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荷载-沉降的非线性解。分别采用数值算例以及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试桩的静载试验对本方法进行了计算验证,验证结果均显示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以及埋置深度等根键布置方式进行了参数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非线性承载特性。2)针对根式锚碇基础既承受竖向力又承受水平力的特点,研究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对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中的根键作用分解为水平抵抗力和抵抗力矩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用双曲线函数考虑根键-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基于根键作用机理,推导建立了考虑竖向分力影响的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根桩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解。将本方法用于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的两个试桩与其水平静载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根键布置角度、埋置深度,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力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3)设计并开展了根桩的室内模型组合荷载室内模型试验,试验分为水平加载、30°倾斜荷载以及60°倾斜荷载三种不同试验工况以及与传统普通桩基的对比试验。通过采用百分表测试桩头水平位移,采用应变片测试桩身应力并积分出桩身弯矩曲线,分析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4)推导建立了根式锚碇基础的力学平衡方程,并提出了根式锚碇的非线性位移计算方法。采用本方法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在锚碇成型工况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实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采用本方法对根式锚碇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根式锚碇的水平位移-荷载曲线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提高而非线性增长。在锚碇施工成型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根式锚碇转动趋势很小,基本呈平衡姿态,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增大,根式锚碇的可能破坏模式为倾覆破坏,此时锚碇后排桩逐渐由受压转为可能的受拔状态。5)对秋浦河悬索桥根式锚碇工程现场原状土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土样的蠕变特性,并采用三维Burgers模型对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进行了模型参数辨识。基于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进行了三维粘弹塑性数值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实体进行为期2年的现场长期位移监测研究。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秋浦河大桥根式锚碇在锚碇施工成型工况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前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52°,后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63°;根式锚碇在运营期的水平位移不大,达到稳定后增量仅为11 mm左右,总体水平位移为21 mm左右,小于规范推荐允许水平位移的要求。数值分析及现场长期监测试验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均显示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稳定性蠕变特征,其位移变化在桥梁建成通车时即可达到稳定。说明悬索桥新型根式锚碇的设计方案是可行和安全的,通过合理的设计,根式锚碇可以满足悬索桥锚碇基础的设计规范要求。

王正振[2](2020)在《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大型锚碇沉井基础的运用越来越多。但大型沉井的设计施工尚不成熟:目前关于大型沉井的设计规程大多基于大直径桩或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施工中由于下沉机理不明确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沉井拉裂、下沉困难、突然下沉、在主缆拉力作用下位移过大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深入研究悬索桥大型锚碇沉井的下沉机理,解决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大型沉井在建造阶段及桥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对我国桥梁工程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连镇铁路五峰山公铁两用悬索桥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G006-A),主要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尝试解决上述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桥型、跨度、基础形式等方面对长江干流上所有跨江桥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锚碇沉井在长江桥梁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斜拉桥及悬索桥是长江大桥的主要桥型;长江大桥跨度多集中在400~600m;目前共有10个锚碇采用大型沉井基础,占比为15.1%;(2)针对大型沉井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分别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及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展开现场试验,分析了该种地基处理形式的承载力影响因素、砂桩施工的相互影响、实际加固效果等。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可通过降低土体含水率、采用良好的垫层材料、增大垫层厚度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很大,可通过增大砂桩间距、利用阻隔效应降低影响程度;(3)以Timoshenko深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沉井底部拉应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推导的大型沉井挠度及内力计算公式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接近,计算结果可靠;下沉一定深度之后,沉井高度的增大及周围土压力作用使得沉井挠度和内力均有所减小;增大初始下沉高度、采用合理的开挖下沉方式是较为可行的、经济的控制沉井挠度和拉应力的措施;(4)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推导了大型沉井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临界深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利用极限分析理论推导的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有效计算沉井底面双层土地基的承载力;根据大型沉井下沉深度与临界深度的关系可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计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下沉深度小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随沉井入土深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第二个阶段(下沉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与土体性质、沉井埋深有关;(5)分析了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过程中的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了土体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大型沉井下沉进入稳定状态后,土性越好,下沉速率越慢;沉井结构的内力受开挖方式的影响较大;本工程根据实测数据反演的摩阻强度约为地勘推荐摩阻强度的0.8倍;长江大堤沉降与其到沉井的距离有关,对于本沉井而言,在距离沉井3倍下沉深度处仍有沉降产生;(6)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及双参数法提出了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根据Winkler模型建立了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产生极限被动土压力所需位移较大,实际工程中很难出现被动侧土压力全部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本文土压力计算方法可很好地拟合实测土压力值;本文给出的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响应计算方法可很好地计算出大型沉井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的转角及转动点位置;大型沉井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在被动力中所占比重较小。

唐绪[3](2020)在《基于BIM的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范围已经从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逐渐扩大到几乎所有工程建设领域,桥梁工程中对BIM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桥梁工程结构复杂、异形构件多、体量庞大,为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准度,运用BIM技术进行参数化、智能化设计将是桥梁工程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桥梁BIM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BIM开展了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设计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对BIM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基于BIM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市面上主流的BIM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功能特点进行对比,确定了本文在Revit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建模思路。(2)广泛搜集整理悬索桥桥塔的设计图纸、研究论文、标准规范,将桥塔参数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归纳出五类常见截面塔柱和四类常见类型横梁作为参数化建模的研究对象。(3)在Visual Studio2017平台用C#语言编程开发出了WPF应用程序—“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建模插件”和“横梁预应力钢束建模插件”,实现了五类常见截面塔柱、四类常见类型横梁以及横梁预应力钢束的参数化生成,参数可在界面输入或通过Excel文件导入,同时可以导出预应力钢束设计数据。(4)基于桥塔参数化建模插件,以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为例,通过输入参数快速创建不同方案进行桥塔形式的选择,对决定采用的方案利用插件进行深化设计;通过对Revit API中普通钢筋建模函数的研究,采用C#语言编程创建坭洲水道桥下塔柱普通钢筋;对桥塔工程量进行统计,生成明细表;根据三维模型输出CAD设计图纸,快速建立杆系和实体有限元模型。

李洋[4](2020)在《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施工监控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交通建设在飞速发展,建桥水平也位于世界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标志性桥梁也随之建成。根据我国地势地貌的特点,出现了一些边跨非对称的悬索桥,给施工和计算增加了难度。因此,为了探究非对称悬索桥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以在建的边跨非对称悬索桥——肇云大桥的施工过程为依托,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和编程软件针对非对称悬索桥施工监控中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锚跨索股张力计算和钢箱梁吊装方案制定(顶推方案制定)三个关键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有:(1)简述了悬索桥的历史与计算理论演变过程,并且总结了非对称悬索桥的种类和特点,对悬索桥结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做了简单的综述。(2)基于分段悬链线理论推导了主缆无应力长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主索鞍和散索鞍的几何模型,推导出了主缆索股不同层高的无应力长度修正公式。利用空间坐标转换法,将锚跨区主缆局部坐标转换成统一坐标系,推导出了主缆锚固区无应力长度修正公式。对于主缆其他节段不同层高的索股,采用建立索股折线模型,推导出主缆其他节段不同层高的无应力长度修正公式。分析不同弹性模量、面积变化、索股自重和温度等因素对主缆无应力长度的影响并拟合出影响曲线。通过工程实例,利用Matlab编程迭代出切点坐标并拟合出散索鞍切点位置图,代入不同层高索股的无应力长度修正公式,得到各索股精确的无应力长度值并和设计值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各处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公式的正确性。(3)根据散索鞍和锚跨的构造特点建立了散索鞍处的力学模型,推导了摆轴式散索鞍锚跨张力的计算公式以及锚跨张力温度影响公式。建立鞍槽内单根索股的简化模型,利用欧拉公式推导单根索股的抗滑移安全系数公式,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了锚跨索股张力,采用锚跨张力相等原则计算出散索鞍解除临时约束的时机,并以散索鞍和索股不出现相对滑移为控制条件,计算锚跨索力张拉温度控制范围。(4)分析了非对称悬索桥钢箱梁吊装过程中主塔的受力状态,明确主塔偏位的控制指标,给出非对称悬索桥吊装方案确定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的设计吊装方案,另外拟定两种吊装方案,对这三种吊装方案进行施工正装模拟计算,分析各方案的主塔偏位变化规律和摆动历程,制定对应的顶推方案。再进行添加顶推工况的施工正装模拟计算,根据主塔偏位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案一为合理吊装方案,并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此方案的正确性。

彭浩[5](2019)在《考虑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和边坡及锚碇的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已建成的悬索桥,大多数采用重力式锚碇,而采用隧道式锚碇可大大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大跨度的悬索桥逐渐增多,桥梁跨度增大,缆索受力增大,对锚碇及周边环境影响加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文献调研、数值模拟等手段,基于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工程背景,建立隧道锚计算模型,深入研究隧道式锚碇对下穿公路隧道、山体边坡以及锚碇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性。研究表明:(1)锚室开挖与支护中,隧道支护结构整体变形呈现向上滑移趋势;在锚室区域两边,存在分界差异;而隧道支护结构整体呈现受压状态,局部受拉,整体稳定。在主缆荷载作用下,隧道支护结构最大隆起变形增大,与实际现象相符合。(2)随着锚室施工,坡体隆起和沉降变形均达到变形的最大峰值;坡体扰动范围逐渐扩大,塑性区分布范围越广,但边坡整体受压,不存在局部受拉状态,整体稳定。在主缆荷载作用下,隆起变形加剧,出现较大范围的剪切塑性区,扰动范围增大,与已有的研究相吻合。(3)主缆荷载作用下与锚塞体填筑时相比较,锚碇隆起变形增大了34.03%,沉降变形减小了38.81%。锚室支护变形和应力在锚室开挖的三个阶段是突增的,需在施工阶段注意加固措施。主缆荷载作用下与锚塞体填筑时相比较,接触面法向位移增大了36.77倍,切向位移增大了37.71倍。所探究的规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余春涛[6](2019)在《隧道式锚碇稳定性及可靠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隧道锚凭借自身的土方开挖量小、环境友好、经济成本低以及承载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悬索桥。伴随其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隧道锚结构整体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隧道锚的工作机理出发,结合某长江大桥隧道锚锚址区的围岩力学参数,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该类型隧道锚持荷阶段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神经网络和一阶可靠度分析方法,对该类型隧道锚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工作如下:(1)通过对某长江大桥隧道锚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并采用正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围岩力学参数反演,得出围岩弹性模量E=4297MPa、粘聚力c=524.75kPa、内摩擦角φ=35.2°。(2)考虑山体地形特点,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开展实际隧道锚工程的持荷稳定性研究,研究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锚塞体、围岩以及边坡支护的变形值均满足规范要求;围岩应力以剪应力为主,无塑性区产生。在超载作用下,隧道锚主要带动锚塞体底部约15m以上区域产生变形;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围岩剪应力峰值点逐渐由锚塞体后锚面转移至距后锚面约5m位置的锚-岩接触面附近岩体。(3)基于隧道锚的工作机理,采用数值模拟对隧道锚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隧道锚埋深、前锚室长度、锚塞体间距、锚塞扩展角、锚塞体倾角、锚塞体长度和锚址区围岩质量)及影响规律进行研究,获得不同设计参数下的变形、应力以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并结合灰色关联法对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在依托工程的围岩地质条件下,隧道锚的安全系数对各设计参数的敏感程度排序为:锚塞体长度(0.84)>前锚室长度(0.78)>锚塞体埋深(0.74)>锚塞体间距(0.73)>锚塞体扩展角(0.72)。(4)采用BP神经网络构造隧道锚可靠度研究的极限状态方程,并结合一阶可靠度分析方法,计算隧道锚的失效概率(1.35%)和可靠概率(98.65%),满足目标可靠度(98%)的要求。并对隧道锚可靠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了不同影响因素下隧道锚可靠度的变化规律。

罗胜[7](2019)在《山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大跨度悬索桥建设越来越广泛。其中锚碇作为悬索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形位移与受力规律状态将直接影响到悬索桥的安全性能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隧道式锚碇与重力式锚碇相比,可充分利用地质条件,降低工程造价,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目前对隧道式锚碇计算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成熟,隧道锚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限制了隧道锚的应用。本文以重庆太洪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根据有限元分析法,结合现场施工的实际环境,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重点关注锚固系统应力分布规律、形变情况等,最后进行了超载模拟分析。本文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归纳隧道式锚碇实际工程采用的构造形式,锚体与山体围岩的作用机理,隧道锚系统可能发生破坏模式以及隧道锚系统安全储备系数的计算方法。(2)研究了关于隧道式锚碇的近似计算理论,分析研究了建立模型重要步骤,包括初始应力场的确定、选择材料参数、接触面理论、本文三类本构模型的区别。(3)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了包括锚碇和围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初始应力场、开挖阶段、回填阶段锚固系统的应力与位移情况;采用接触问题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锚塞体与山体的相互作用(接触行为),在设计缆力荷载作用下锚塞体在主缆方向的位移变形与对围岩的影响;最后对锚固系统进行了超载模拟验证超载条件下锚固系统的稳定性,得到锚固系统稳定系数。(4)分析了锚碇系统主要设计参数(粘结力C、锚碇倾角α、锚锭轴线长度L)的变化对锚碇位移与应力及锚碇周围岩体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给出了设计与施工优化建议。

张宜虎,邬爱清,周火明,王帅,罗荣,范雷[8](2019)在《悬索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隧道锚作为悬索桥相对新型的锚固形式,对其理论和实践认知都还比较欠缺。首先从抗拔承载安全和锚碇变形控制两方面归纳了当前隧道锚工程普遍采用的安全控制指标;然后分别总结了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的研究方法;对项目团队20年来针对10余个隧道锚工程所开展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目前已建和在建隧道锚在主缆数万吨级荷载下的变形普遍为mm级、隧道锚的超载稳定性系数普遍大于7的结论,说明目前已建和在建隧道锚存在较大安全裕度,隧道锚设计还存在一定优化空间;同时指出目前规范建议的隧道锚变形控制标准是基于桥梁结构提出的,没有考虑锚体自身及围岩等材料对变形的限制要求;总结出隧道锚承载能力主要是锚体混凝土及围岩系统的承载能力,没有考虑钢绞线材料强度等其他可能控制锚碇系统承载能力的因素。研究结论具有其特定条件和适用范围,后续对隧道锚系统的承载机制等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洪飞[9](2018)在《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明槽段对鹅公岩公路桥锚锭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海峡路至谢家湾区间U型槽结构,明挖施工,开挖深度为0~6. 9 m,环线明槽段西侧是运营中的重庆长江鹅公岩悬索桥。鹅公岩大桥是重庆城市道路快速系统中的东西干道,为重要的市政设施。文章采用有限元法对相关影响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环线明槽施工前后鹅公岩大桥锚体变形,围岩应力范围以及锚固力变化较小,不影响鹅公岩大桥的正常运营。这一结论为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栋梁[10](2017)在《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悬索桥是当今桥梁的主要形式之一,锚碇作为悬索桥的主要承载构件,其稳定性是保证悬索桥安全稳固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关于隧道锚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能否采用隧道锚,采用何种形式的隧道锚,其承载能力和响应机制如何,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某长江大桥南岸隧道锚具有埋深浅、承载大、围岩软、地质条件差(含软弱夹层)等特点,本文依托该长江大桥隧道锚工程,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和锚址区原位岩体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于锚址区设计并开展了缩尺比例为1:10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对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的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物理性质试验、变形试验、抗拉试验、单轴抗压试验、三轴压缩试验、纵波波速测试、蠕变试验等,获得了锚址区相应的砂质泥岩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并基于数据拟合,获得了砂质泥岩的蠕变模型以及软弱夹层蠕变模型;通过锚址区原位岩体力学试验,获得了天然状态的砂质泥岩现场岩体变形参数、现场岩体直剪试验强度参数、现场混凝土-砂质泥岩接触面原位直剪试验强度参数和现场软弱夹层直剪试验强度参数等。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对依托大桥工程隧道锚锚址区的岩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可以满足隧道锚承受拉拔荷载作用后的稳定性要求。(2)在依托大桥隧道锚锚址区设计并开展了缩尺比例为1:10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荷载试验、蠕变试验、测斜试验、破坏试验和破坏后重复加载试验),获得了该类型隧道锚系统在不同级别荷载作用下围岩和锚塞体的受荷响应规律(变形、应力、应变、锚-岩错动等)、蠕变特征、地表破坏特征以及破坏模式等。研究表明,在复杂地层中修筑隧道锚是可行的,且其长期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3)基于数值分析,研究了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系统(主要是围岩及软弱夹层)在不同级别荷载作用下的受荷响应机制(变形稳定性、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长期稳定性),同时发现,在荷载作用下距离隧道锚锚塞体最近的软弱夹层受隧道锚系统的影响最大,且最易发生破坏,而该软弱夹层下方的岩体及软弱夹层几乎不受影响。(4)在综合分析了影响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系统承载特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软弱夹层参数(倾角、软弱夹层-锚塞体间距、厚度、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和隧道锚锚塞体参数(锚塞体中心轴线间距、长度、扩展角、截面形状和锚塞体上覆岩体厚度),基于数值分析,开展了荷载作用下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承载特性研究,获得了具有不同软弱夹层参数和锚塞体参数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的破坏模式,以及上述参数变化时隧道锚系统的承载特性响应规律。(5)在原位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地层浅埋软弱隧道锚系统可能的五种破坏模式(隧道锚锚塞体自身质量缺陷时破坏、标准倒楔形破坏、非标准倒楔形破坏、半倒楔形破坏和山体失稳破坏)。并针对标准倒楔形破坏、非标准倒楔形破坏、半倒楔形破坏三种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推导了其考虑“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抗拔承载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该类隧道锚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设计流程。

二、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碇施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碇施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悬索桥锚碇基础的发展现状
        1.2.1 隧道式锚碇
        1.2.2 重力式锚碇
        1.2.3 根式锚碇与其他新型锚碇
    1.3 根桩的研究现状
        1.3.1 变截面桩
        1.3.2 根桩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根桩竖向沉降的非线性理论分析方法
        2.2.1 荷载传递模型与模型参数
        2.2.2 根键挤扩效应的理论分析
        2.2.3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理论解
        2.2.4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迭代方法
    2.3 数值算例验证
        2.3.1 算例情况
        2.3.2 结果及结论
    2.4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根桩静载试验验证
        2.4.1 试桩工程概况
        2.4.2 静载试验
        2.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2.5 根式基础竖向沉降特性的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作用分析
        3.2.1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受力模式
        3.2.2 根键的水平抵抗力
        3.2.3 根键的抵抗力矩
    3.3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的理论分析方法
        3.3.1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理论解
        3.3.2 非线性计算的迭代方法
        3.3.3 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3.4 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根桩水平荷载试验验证
        3.4.1 试桩工程概况
        3.4.2 水平静载试验
        3.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3.5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根桩的组合荷载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模型试验设计
        4.3.1 模型桩
        4.3.2 地基土
        4.3.3 砂箱及加载装置
        4.3.4 数据量测及采集
        4.3.5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桩身弯矩计算
        4.4.2 第一组试验
        4.4.3 第二组试验
        4.4.4 第三组试验
        4.4.5 竖向分力对水平承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
        5.2.1 基本假定
        5.2.2 线弹性计算方法
        5.2.3 非线性计算方法
    5.3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概况
        5.3.1 工程背景
        5.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5.3.3 总体施工方案及过程
    5.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5.4.1 计算工况
        5.4.2 荷载计算
        5.4.3 测量验证
        5.4.4 根式锚碇承载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根式锚碇的长期位移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现场原状土的蠕变试验研究
        6.2.1 试验对象选择
        6.2.2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6.2.3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蠕变试验
    6.3 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6.3.1 土体流变本构模型
        6.3.2 土体的三维流变模型
        6.3.3 Burgers模型及参数识别
    6.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蠕变数值分析
        6.4.1 数值模型及计算工况
        6.4.2 数值分析结果
    6.5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长期位移监测
        6.5.1 长期监测方案
        6.5.2 长期监测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沉井的发展
        1.1.2 长江大桥基础的发展
        1.1.3 大型锚碇沉井在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1.1.4 研究意义
    1.2 课题依托工程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大型沉井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2 大型沉井结构内力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3 大型沉井下沉抗力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4 大型沉井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型沉井下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现场试验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基承载力试验
        2.2.3 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
        2.2.4 试验结论
    2.3 地基加固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2.3.1 工程概况
        2.3.2 地基处理概况
        2.3.3 现场试验及分析
        2.3.4 试验结论
    2.4 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大型沉井场地尚存问题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
    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及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3.3.2 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与Timoshenko深梁理论异同点分析
    3.4 大型沉井简化深梁的内力变形近似计算
        3.4.1 简支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2 简支深梁在杆端弯矩及杆端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3 简支深梁在任意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4 十字交叉简支深梁节点荷载分配
        3.4.5 公式验证
        3.4.6 大型沉井拉应力简易计算方法
    3.5 大型沉井拉应力影响因素及拉裂防控措施研究
        3.5.1 初始下沉高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2 混凝土等级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3 内隔墙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4 内隔墙间距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5 沉井平面尺寸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6 开挖方式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7 井壁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8 外荷载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沉井突沉、拒沉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大型沉井突沉和拒沉原因
        4.2.1 大型沉井突沉原因分析
        4.2.2 大型沉井拒沉原因分析
    4.3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3.1 基本假设
        4.3.2 内部能量损耗率
        4.3.3 外功率
        4.3.4 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4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5 破坏机构及上限解理论公式验证
        4.5.1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5.2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6 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沉井现场实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点布设
        5.3.1 几何姿态监测
        5.3.2 底部土压力监测
        5.3.3 侧壁土压力监测
        5.3.4 钢板应力监测
        5.3.5 钢筋应力监测
        5.3.6 混凝土应力监测
        5.3.7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监测
    5.4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5.4.1 下沉速率分析
        5.4.2 下沉挠度分析
        5.4.3 下沉到位后续施工的沉降分析
        5.4.4 底部土压力结果分析
        5.4.5 侧壁土压力结果分析
        5.4.6 钢板应力结果分析
        5.4.7 钢筋应力结果分析
        5.4.8 混凝土应力结果分析
        5.4.9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下的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非线性计算
        6.2.1 土压力计算原理
        6.2.2 计算方法适用性验证
        6.2.3 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6.3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6.3.1 简化计算模型的建立
        6.3.2 大型沉井在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方法
        6.3.3 土体抗力系数的反演
        6.3.4 算例验证
        6.3.5 沉井转动点位置及转角随主动力的变化
        6.3.6 摩阻力对大型沉井响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长江干流长江大桥列表
作者简介

(3)基于BIM的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BIM的概念及其发展
        1.1.2 BIM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1.3 基于BIM的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第2章 BIM参数化设计平台
    2.1 核心建模软件概述
    2.2 Revit软件常规功能
    2.3 Revit软件功能扩展
        2.3.1 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2.3.2 Revit API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悬索桥混凝土桥塔的设计参数分析
    3.1 悬索桥桥塔分类
        3.1.1 钢桥塔与钢-混凝土混合桥塔
        3.1.2 混凝土桥塔
    3.2 悬索桥混凝土桥塔设计参数总结
        3.2.1 塔柱参数总结
        3.2.2 横梁参数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建模开发
    4.1 混凝土桥塔参数化建模的技术路线
    4.2 塔柱参数化建模开发
        4.2.1 矩形截面塔柱参数化建模
        4.2.2 矩形倒角截面塔柱参数化建模
        4.2.3 D形截面塔柱参数化建模
    4.3 桥塔横梁参数化建模开发
    4.4 横梁预应力参数化建模开发
        4.4.1 载入桥塔三维模型
        4.4.2 创建参数化锚头族
        4.4.3 生成预应力钢束组
    4.5 Excel交互功能开发
        4.5.1 Epplus简介
        4.5.2 导入Excel数据快速建立桥塔三维模型
        4.5.3 横梁预应力钢束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模型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桥塔形式比选
    5.3 设计方案细化
    5.4 普通钢筋建模研究
    5.5 工程量统计
    5.6 输出设计图纸
    5.7 建立有限元模型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

(4)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施工监控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1.1 古代悬索桥
        1.1.2 近代悬索桥
        1.1.3 现代悬索桥
    1.2 悬索桥的研究现状
        1.2.1 悬索桥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1.2.2 主缆无应力长度研究现状
        1.2.3 锚跨张力控制研究现状
        1.2.4 钢箱梁吊装研究现状
    1.3 非对称悬索桥的分类
    1.4 依托工程项目简介
        1.4.1 肇云大桥概况
        1.4.2 肇云大桥设计参数
        1.4.3 肇云大桥工程特点
    1.5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6.1 本文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研究路线
第二章 悬索桥结构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2.1 悬索桥的静力分析
        2.1.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2.1.2 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2.1.3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2.2 解析法和有限元法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方法及分析
    3.1 主缆无应力长度的计算
    3.2 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
        3.2.1 主索鞍处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
        3.2.2 散索鞍处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
        3.2.3 锚固区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
        3.2.4 主缆其他节段无应力长度修正
    3.3 中心索股无应力长度计算
        3.3.1 有限元法计算
        3.3.2 解析法计算
        3.3.3 APDL语言计算
        3.3.4 三种方法无应力长度对比
    3.4 非中心索股无应力长度修正
        3.4.1 主索鞍处无应力长度修正值
        3.4.2 散索鞍及锚固区处无应力长度修正值
        3.4.3 其他节段无应力长度修正值
        3.4.4 修正后无应力长度汇总
    3.5 主缆无应力长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弹性模量的影响
        3.5.2 面积变化的影响
        3.5.3 索股自重的影响
        3.5.4 考虑温差对主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索桥主缆丝股锚跨张力计算及分析
    4.1 散索鞍构造形式及锚跨索股特点
        4.1.1 散索鞍构造形式
        4.1.2 锚跨索股特点
    4.2 主缆索股锚跨张力计算
        4.2.1 摆轴式散索鞍丝股锚跨张力的计算方法
        4.2.2 滑动式散索鞍丝股锚跨张力分析方法
    4.3 考虑温度对锚跨张力的影响
        4.3.1 基于抛物线理论求解温度对锚跨张力的影响系数
        4.3.2 基于悬链线理论求解温度对锚跨张力的影响系数
    4.4 散索鞍鞍槽内抗滑移验算
    4.5 肇云大桥锚跨张力计算分析
        4.5.1 空缆状态下锚跨索力计算分析
        4.5.2 散索鞍自立时机对比
    4.6 温度对锚跨张力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对称悬索桥主梁吊装分析
    5.1 非对称悬索桥钢箱梁吊装
        5.1.1 钢箱梁吊装过程中主塔受力状态
        5.1.2 钢箱梁节段间的施工连接方式
    5.2 非对称悬索桥钢箱梁吊装顺序
        5.2.1 从跨中向两侧主塔推进吊装
        5.2.2 从两侧主塔向跨中推进吊装
        5.2.3 其他吊装推进方式
    5.3 非对称悬索桥吊装方案确定
    5.4 肇云大桥吊装方案确定
        5.4.1 主梁布置及梁段划分
        5.4.2 钢箱梁吊装方案顺序拟定
        5.4.3 主塔偏位变化规律
        5.4.4 索鞍顶推方案分析
    5.5 焊接完成后主梁线形和主塔偏位实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北边跨无应力长度Fortran程序
    附录 B 北边跨无应力长度APDL语言
    附录 C Matlab程序计算散索鞍切点坐标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5)考虑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和边坡及锚碇的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隧道式锚碇工程应用实例
        1.2.2 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及边坡影响研究现状
        1.2.3 隧道锚自身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3.1 泸定大渡河特大桥概况
        1.3.2 隧道工程概况
        1.3.3 工程地质条件
        1.3.4 隧道锚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式锚碇计算模型建立
    2.1 车行荷载下缆索拉力计算
        2.1.1 桥梁基本构造
        2.1.2 基本假定
        2.1.3 桥梁模型的建立
        2.1.4 荷载及边界条件模拟
        2.1.5 车行荷载下主缆内力分析
    2.2 隧道式锚碇计算模型
        2.2.1 有限差软件FLAC3D概述
        2.2.2 模型基本假定
        2.2.3 地层与支护结构参数
        2.2.4 隧道锚计算模型建立
    2.3 计算模型施工工序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及边坡的影响
    3.1 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影响分析
        3.1.1 下穿隧道施工与支护
        3.1.2 隧道锚锚室开挖与支护
        3.1.3 隧道锚锚塞体填筑施工
        3.1.4 悬索桥主塔承台桩基施作
        3.1.5 悬索桥主缆荷载作用
    3.2 隧道锚对邻近边坡影响分析
        3.2.1 下穿隧道施工与支护
        3.2.2 隧道锚锚室开挖与支护
        3.2.3 隧道锚锚塞体填筑施工
        3.2.4 悬索桥主塔承台桩基施作
        3.2.5 悬索桥主缆荷载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式锚碇的承载稳定性分析
    4.1 隧道式锚碇锚塞体承载稳定性分析
    4.2 隧道式锚碇锚室支护承载稳定性分析
    4.3 隧道式锚碇接触面承载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隧道式锚碇稳定性及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锚国内外工程应用
        1.2.2 隧道锚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可靠度分析在岩土工程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与锚址区围岩力学参数反演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概况
        2.2.2 不良地质现象
    2.3 隧道锚洞口边坡与锚洞的开挖支护要点
        2.3.1 洞口边坡开挖支护要点
        2.3.2 锚洞开挖支护要点
    2.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锚址区围岩力学参数反演
        2.4.1 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4.2 锚洞变形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2.4.3 BP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构造
        2.4.4 锚址区围岩力学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锚持荷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隧道锚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Midas-GTS NX的基本理论
        3.2.2 模型基本假设及相关设置
        3.2.3 三维模型建立
    3.3 隧道锚持荷稳定性数值分析
        3.3.1 隧道锚变形稳定性
        3.3.2 隧道锚应力特征
        3.3.3 隧道锚超载破坏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锚址区岩体质量影响
    4.3 隧道锚几何设计参数影响
        4.3.1 锚塞体间距影响
        4.3.2 前锚室长度影响
        4.3.3 锚塞体倾角影响
        4.3.4 锚塞体长度影响
        4.3.5 锚塞体扩展角影响
        4.3.6 锚塞体埋深影响
    4.4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灰色关联法的基本理论
        4.4.2 隧道锚几何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一阶可靠度法的隧道锚可靠性研究
    5.1 引言
    5.2 可靠性分析原理
        5.2.1 可靠性理论
        5.2.2 可靠度表述方法
        5.2.3 可靠度计算方法
    5.3 隧道锚可靠度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5.3.1 不同工况组合下隧道锚安全系数计算
        5.3.2 可靠度极限状态方程的构建
        5.3.3 目标可靠度的确定
        5.3.4 随机变量统计特征参数的选取
        5.3.5 可靠度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Ⅱ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目录及专利申请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C.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山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隧道式锚碇应用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工程应用概述
        1.3.2 隧道式锚碇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锚计算理论及稳定性研究
    2.1 锚碇分类及受力特性
        2.1.1 锚碇结构类型
        2.1.2 隧道锚的主要结构部分
        2.1.3 隧道锚的理论计算
    2.2 隧道锚和岩体的力学行为
    2.3 锚碇破坏模式
    2.4 隧道锚超载储备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锚有限元建模的关键问题
    3.1 模型计算范围
    3.2 初始地应力
        3.2.1 初始地应力概述
        3.2.2 初始地应力基本分布规律
        3.2.3 初始地应力的常用分析方法
    3.3 接触面理论
        3.3.1 接触对
        3.3.2 接触面法向模量
    3.4 岩体开挖模拟
    3.5 混凝土回填模拟
    3.6 本构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锚受力特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1.3 锚区围岩物理参数
        4.1.4 锚碇材料参数
    4.2 隧道式锚碇计算模型
        4.2.1 分析方法MIDAS/GTS概述
        4.2.2 锚碇几何模型
        4.2.3 计算步骤
    4.3 锚碇计算结果
        4.3.1 围岩自重应力场
        4.3.2 开挖阶段模拟
        4.3.3 回填阶段分析
        4.3.4 运营阶段设计主缆荷载分析
    4.4 超载破坏模拟结果分析
        4.4.1 施加3倍缆力
        4.4.2 施加5倍缆力
        4.4.3 施加7倍至10倍缆力
        4.4.4 围岩塑性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碇结构参数分析
    5.1 考虑粘结力对锚碇系统受力的影响
        5.1.1 计算模型
        5.1.2 计算结果
        5.1.3 结果分析
    5.2 考虑倾角α对锚碇系统受力的影响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考虑轴向长度L对锚碇系统受力的影响
        5.3.1 计算模型
        5.3.2 计算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9)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明槽段对鹅公岩公路桥锚锭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2 三维有限元模型
    2.1 计算范围和单元划分
    2.2 计算参数
    2.3 计算荷载及边界条件
        2.3.1 计算荷载
        2.3.2 三维模型的计算边界条件
    2.4 计算工况和计算步
    2.5 位移计算结果比较
    2.6 东锚碇围岩应力分布
    2.7 锚索锚固力
3 结论

(10)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锚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2.2 隧道锚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隧道锚长期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隧道锚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5 隧道锚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锚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岩体稳定性评价
    2.1 引言
    2.2 依托工程特征分析
        2.2.1 拟建隧道锚概况
        2.2.2 拟建隧道锚锚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3 试验场地的选择及试验平洞布置
    2.4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及分析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成果及分析
    2.5 室内岩石蠕变试验分析
        2.5.1 软弱夹层剪切蠕变试验
        2.5.2 砂质泥岩三轴蠕变试验
    2.6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分析
        2.6.1 试验方法
        2.6.2 岩体变形试验成果
        2.6.3 岩体直剪试验成果
        2.6.4 混凝土-砂质泥岩接触面直剪试验成果
        2.6.5 软弱夹层直剪试验成果
    2.7 岩体质量分级分析
        2.7.1 现场岩体波速测试方法
        2.7.2 波速测试成果及分析
        2.7.3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方法
        2.7.4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成果分析
    2.8 锚址区岩体稳定性评价
    2.9 本章小结
3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原位缩尺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缩尺模型锚地质条件分析
    3.3 模型锚的设计与建造
        3.3.1 模型锚设计基本理论依据
        3.3.2 模型锚结构尺寸
        3.3.3 模型锚锚洞的开挖
        3.3.4 模型锚的制作
        3.3.5 模型锚内反力板制作
        3.3.6 模型锚加载系统
    3.4 模型锚试验测试方案
        3.4.1 地表围岩变形测点布置
        3.4.2 深部围岩变形测点布置
        3.4.3 位错计布置
        3.4.4 测斜孔布置
        3.4.5 压力盒布置
        3.4.6 锚塞体内应变计布置
    3.5 试验方法
        3.5.1 试验设备选择
        3.5.2 荷载试验方法
        3.5.3 钻孔测斜方法
        3.5.4 蠕变试验方法
    3.6 模型锚试验成果分析
        3.6.1 模型锚地表围岩变形分析
        3.6.2 模型锚深部围岩变形分析
        3.6.3 围岩钻孔测斜变形分析
        3.6.4 锚塞体与围岩错动变形分析
        3.6.5 锚塞体与围岩接触应力测试成果分析
        3.6.6 锚塞体应变测试成果分析
        3.6.7 破坏后重复加载成果分析
    3.7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破坏模式
        3.7.1 地表破坏特征
        3.7.2 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
    3.8 模型锚蠕变试验成果分析
        3.8.1 模型锚锚塞体及地表围岩测点蠕变变形分析
        3.8.2 模型锚深部围岩测点蠕变变形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受荷响应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隧道锚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FLAC基本理论
        4.2.2 模型基本假设及相关设置
        4.2.3 建立模型
    4.3 数值模型锚围岩及软弱夹层计算参数研究
        4.3.1 计算条件
        4.3.2 数值计算模型岩体弹塑性参数确定
        4.3.3 数值计算模型岩体蠕变参数确定
    4.4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稳定性与破坏数值分析
        4.4.1 变形稳定性分析
        4.4.2 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分析
        4.4.3 长期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岩层及锚塞体参数对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承载特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系统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类
    5.3 软弱夹层参数对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承载特性影响
        5.3.1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
        5.3.2 软弱夹层-锚塞体间距的影响
        5.3.3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
        5.3.4 软弱夹层强度参数的影响
        5.3.5 软弱夹层变形参数的影响
    5.4 锚塞体参数对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承载特性影响
        5.4.1 锚塞体间距的影响
        5.4.2 锚塞体长度的影响
        5.4.3 锚塞体扩展角的影响
        5.4.4 锚塞体截面形状的影响
        5.4.5 锚塞体上覆岩体厚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抗拔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破坏模式分析
    6.3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计算模型的确定
    6.4 基于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抗拔承载能力计算研究
        6.4.1 标准倒楔形破坏模型抗拔承载力计算
        6.4.2 半倒楔形破坏模型抗拔承载力计算
        6.4.3 非标准倒楔形破坏模型抗拔承载力计算
    6.5 基于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设计计算方法分析
        6.5.1 基于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抗拔承载力计算流程
        6.5.2 基于夹持效应的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锚设计流程
    6.6 算例及验证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奖项及荣誉

四、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碇施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 罗晓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D]. 王正振.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BIM的悬索桥混凝土桥塔参数化设计研究[D]. 唐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施工监控关键问题研究[D]. 李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考虑隧道锚对邻近隧道和边坡及锚碇的稳定性影响研究[D]. 彭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6]隧道式锚碇稳定性及可靠度研究[D]. 余春涛. 重庆大学, 2019(01)
  • [7]山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研究[D]. 罗胜.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8]悬索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综述[J]. 张宜虎,邬爱清,周火明,王帅,罗荣,范雷. 岩土力学, 2019(09)
  • [9]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明槽段对鹅公岩公路桥锚锭影响分析[J]. 高洪飞. 四川建筑, 2018(05)
  • [10]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李栋梁. 重庆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悬索桥西锚固施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