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伪自然语言理解的CAI开发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博[1](2020)在《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问答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为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查询自动提供答案。根据面向数据源的不同,智能问答可以分为面向结构化数据的自动问答和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的自动问答。结构化数据包含知识图谱,表格等。非结构化数据包含自然语言文档,社区中的用户生成内容等。结构化数据相较于无结构化数据,其包含的信息歧义小,易于解析。表格数据属于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易于维护且数量巨大。表格数据的上述特点使其通常作为搜索引擎和智能问答系统的重要答案来源之一。此外,由于大多数企业常用表格组织业务数据,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对于智能问答技术在企业中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技术。本文在充分考虑自然语言和表格数据特性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表格内容建模的表格检索。对于一些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查询,表格数据本身即可作为令人满意的答案。故本文对表格检索任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定一个自然语言查询,表格检索任务的目的是找到给定表格集合中与自然语言查询最相关的表格。现有研究主要利用表格周围的文本或网页信息来进行表格检索,而没有对表格本身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索。为了高效地对表格进行检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表示一个半结构化的表格,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良好模型来度量非结构化自然语言查询和半结构化表格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充分对表格和问句的各个粒度进行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工设计特征的模型,和一个从数据中进行学习的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模型。这两个模型都在不同粒度对自然语言查询和表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良好的建模。2.面向表格数据的单轮语义解析。为了用表格数据更精准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模型需要进一步分析表格数据,在其中找到表格某个具体的值,或者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推理才能输出令用户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模型需要对表格的细粒度内容和问句的关联进行充分地理解并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构建具备上述能力的模型,本文采用基于语义解析的方法将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查询转化为一种逻辑表达式,而这种逻辑表达式可以在对应的表格上通过现有的引擎执行后直接获得细粒度的答案。具体地,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将自然语言问题映射为SQL查询语句的生成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表格的结构和SQL语法来生成高质量的SQL查询语句。3.面向表格数据的多轮语义解析。在一些场景下,用户会对表格进行连续提问。用户的连续提问行为会造成问题语义缺省的现象。对于语义出现缺省的问题,模型需要综合考虑其上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其语义。为了对面向表格数据的多轮提问进行回答,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将用户提出的每个自然语言查询都转化为对应的逻辑表达式的语义解析模型,其中自然语言查询所对应的逻辑表达式可以被执行以获得属于该查询答案。为了提高多轮查询情景下模型对问句的解析性能,本文在建模过程中融入了语法知识,专家知识和外部资源知识。该模型将生成逻辑表达式的过程转化为生成特定动作序列的过程,并通过对前序预测出的动作序列进行拷贝的方式处理了用户提出的一系列自然语言查询中存在的省略和指代等语言现象。4.基于反向翻译和元学习的低资源神经语义解析。在解决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任务时,基于语义解析的方法极其依赖大量的标注数据。由于针对表格的目标逻辑形式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获得大量的标注数据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低资源条件下用于训练面向表格数据问答的语义解析模型的算法。在缺乏问题答案和问题对应的逻辑表达式作为显示的监督信号时,该算法可以在有限数量的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反向翻译自动生成的训练数据,使用元学习技术按小样本学习的方式有效地训练一个神经语义解析器,从而在缺乏标注语料的情况下提高问答性能。
王龙喜[2](2008)在《基于知识仿真的交互式CAI设计方法及其在CCAI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CAI软件辅助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程序设计语言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已经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CAI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对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知识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有很大帮助。很多学者对在对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程序设计辅助教学软件开发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仿真的交互式CAI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C语言程序设计中部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仿真设计和实现研究。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析了传统的CAI软件开发方法及其缺陷;研究了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针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仿真的交互式CAI设计方法。该方法致力于模拟再现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内在运行时特征和提供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动态教学的工具环境,以便给学生提供一个透明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环境。按此思路,以知识仿真为手段,本文完成了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以下知识点的仿真模拟的设计与实现:(1)数据类型之间的无约束转换规律的模拟计算环境;(2)基于特定程序设计语言的源代码到程序流程图描述形式的转换工具;(3)程序流程图转换到特定程序设计语言的近似源代码的转换工具。最后,对本文所完成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陆青[3](2007)在《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ernet网络的发展开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纪元,远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适应性教学观念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变革。WWW系统和数据库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把数据库同WWW服务器相结合这种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Internet开发的新领域。基于此,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基于WEB的且带有一定智能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的。本文从ICAI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入手,构建了基于WEB的ICAI系统。ICAI包括知识库、教学策略和学生模型三部分。该系统将课程划分为多个知识点,用知识图来表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并用超文本页面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成绩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利用学生的初始登录信息和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构建学生模型,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系统在B/S方式下,设计该ICAI系统,充分利用SQL Se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对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网络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和一致;对Visual C++的数据库访问技术(MFC ODBC,DAO,OLE DB和ADO),HTML技术、ASP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重点解决了教学策略算法的设计、测试策略算法的设计和诊断策略算法的设计。本文的突出特点是:系统通过数据库来存放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法规则,做到知识和策略相分离,使其不局限于一门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陈晓慧[4](2005)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多种文化学说与传播学理论、媒介理论,对信息化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实践系统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首次实现了文化学定义上的探讨。教育信息化即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成果,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里,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论文从文化学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八章。导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定义,说出了关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等几个必要的解释。第一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出发,系统介绍了信息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以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给出了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概述。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文化思潮进行回顾,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而进一步指出了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些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表现。第三章:网络及网络社会,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对当前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它所提供的文化范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应用到教育中之间产生了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特别是教师角色问题应为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果是必须要面对的。本章从文化传播的意义、历史、媒介与文化学、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网络传播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教育信息化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信息环境下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文化实践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文化实践中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精神,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表现形式是本章的基本论述内容。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关键领域。本章从教育整合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意义。提供了若干课程整合模式,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第七章:人际交往,是人们文化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从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八章:由于本论文中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因此教育文化中既包含了物质要
黄川林[5](2005)在《基于Internet的ICAI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Internet网络的发展开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纪元,远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适应性教学观念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变革。WWW系统和数据库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把数据库同WWW服务器相结合这种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Internet开发的新领域。基于此,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基于Internet的且带有一定智能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的。 本文从ICAI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入手,构建了基于Internet的ICAI系统。ICAI包括知识库、教学策略和学生模型三部分。该系统将课程划分为多个知识点,用知识图来表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并用超文本页面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成绩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利用学生的初始登录信息和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构建学生模型,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系统在B/S方式下,设计该ICAI系统,充分利用SQL Se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对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网络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和一致;对Visual C++的数据库访问技术(MFC ODBC、DAO、OLE DB和ADO)、HTML技术、ASP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重点解决了教学策略算法的设计、测试策略算法的设计和诊断策略算法的设计。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系统通过数据库来存放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法规则,做到知识和策略相分离,使其不局限于一门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刘新华[6](2004)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CAI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高质量CAI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CAI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学目标。 为了迎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其它一些专业合并到电气工程自动化这个专业中。而这个专业领域覆盖了大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简明而精要的叙述其有关知识。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学习。并且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章节,包含大量的电气设备,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授,黑板上写,形象性差。而现在国内外学校和培训机构还未有一个全面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综合专业内容的课件,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电力系统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专业课程教学的薄弱之处,以便学生能在课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的文字(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音频(Audio)、视频(Video)、动画(Animation),数字电影及其它流媒体等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能准确、形像、绘声绘色地表现教学内容。 我们的TRECAI培训系统课件设计将若干门骨干专业课程中各类500KV变电系统的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分析、操作程序等内容集中起来,同时反映现代电力系统培训的发展趋势,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该TRECAI仿真培训系统的FACTS装置等是利用扫描技术并用图像处软件Photoshop处理,片头片尾和有关章节中的发生产过程实景视频由一位经验丰富和摄影师摄制完成,再由非线性互为系统剪辑插入课件中,动画是3D Studio制作的、解说词通过话筒采用WINDOWS SERVE 2003系统中自带的录音机软件录制数字声音,并采用音频编辑软件处理解说声音。背景是采用CD光盘上的素材。
肖正兴[7](2004)在《基于JATLite代理平台的程序设计ICAI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软件人才的培养成为新世纪的一大热点。程序设计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一种全新辅助教学工具,成为世界各地专家关注的焦点。当前很多程序设计教学软件质量不高,比较注重介绍“知识”,特别是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无法给出程序设计的过程分析,对于程序的由来讲述不清;忽略了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其中程序设计理论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 算法程序设计是程序设计的关键。薛锦云教授在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根据多年从事算法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实验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设计和证明算法的形式化方法——PAR。PAR方法是一种统一的算法开发方法,可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等算法设计方法,支持算法程序开发的全过程,能够给出程序设计的过程分析。本项研究以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实用的软件形式化方法和高可靠性Java程序开发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使用PAR方法进行程序设计的教学,将代理技术运用于系统的构建,初步实现了基于多代理的程序设计ICAI(Intelligent Compuzer Aided Instruction)系统。 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本文主要从事了以下工作: 1.较深入地研究了程序设计方法和PAR方法,将该方法相关知识划分成知识点,以知识点为中心构建了本系统; 2.研究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总结和归纳了一些适合计算机和程序设计ICAI使用的教学策略: 3.仔细比较了国内外代理平台间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选择Stanford University的JATLite代理平台作为本系统代理的开发平台; 4.研究了代理的构建,并在系统中构建了多个代理,在多代理的协作过程中贯彻教学策略; 5.较深入地研究了代理交流语言KQML,按KQML格式,提出本系统代理交互协议: 6.研究了多媒体技术,特别是SUN公司提供的JMF(Java Media Framework);利用JMF在教学软件中加入多媒体机制,增强了学习效果。 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创新: 1.以知识点为中心构建系统的领域知识库; 2.通过PAR方法教授程序设计,能够阐述程序设计的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基于JATLite代理平台的程序设计ICAI的研制程序设计能力; 3.针对学习难度不同,系统分成四个等级的教学环境,并创建不同的教师代理负责相应的教学环境; 4.根据学生能力等级的不同,利用多代理之间的协作,指派不同的代理生成相应的教学或测试环境,实现因材施教,因材施测; 5.遵循KQML格式,针对本系统多代理之间的交互,制定了各代理之间的交互协议; 6.将以R方法的支撑工具—自动程序转换系统集成进本系统,使学生可以利用自动程序转换系统的纠错、调试和运行功能检测作答结果; 7.利用JAVA中多线程技术,实现启发式教学。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能够给出提示信息,启发学生完成练习,并提供答题过程中的动态纠错机制; 8.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复习; 9.事实性知识讲解采用三分屏技术,用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的效果; 10.系统界面上直接引入数学符号工具栏,方便用户的使用。 研究过程中,教学策略的制定、代理的构建和多代理之间通讯协议的制定是重点和难点。
张素敏[8](2004)在《塑料产品缺陷分析的CAI及专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它利用图形、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传递,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是人工智能(AI)应用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自从1965年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问世以来,各种专家系统已遍布各个专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根据塑料产品缺陷分析知识的特点,将专家系统融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开发了PFACAI教学软件,它可以辅助老师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PFACAI与传统的CAI教学软件不同,它不但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整理、简化,而且还结合了领域专家(塑料模具)的经验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一位领域专家(塑料模具)在查找导致产品缺陷原因时的思路以及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学习更具有实践性。其中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的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可将PFACAI扩展到网络环境,服务于更多的用户。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PFACAI的设想。
邓应选[9](2002)在《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原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人类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研究证明:一个工程师在大学所受的教育最多能维持五年,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话题。由于基于Web的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其知识的传播是立体的、非线性的、多种经验的,必将成为人们的一个主要学习途径。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应运而生。它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学习对象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受教育者可以扩展到全社会,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使用,教学形式由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学过程,学校将逐步开放学习空间和时间,创造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网上教育就是利用Internet来开展远程教育,它把传统教育嫁接到网上,同时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是教育在Internet上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文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多媒体CAI教育与科研工作成果,结合论文的展开,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 (1)论文背景、论文来源和论文目标。 (2)着重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历史,作用与组成,及所涉及的相关技术。 (3)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远程教育环境,并对远程教育的作用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远程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介绍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5)介绍课件制作的工具和方法。 (6)Web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7)详细介绍本次开发的网上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考试、远程答疑等。 (8)小结与展望。
李辉阳[10](2002)在《面向CAI的简述文字判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现有CAI/ICAI系统在教学效果的评测中,基本上还局限于标准化的测试,不利于全面准确考察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的问题,提出并初步实现了对简单论述文字进行自动模糊判读的新的评测方式。 文中提出的基于关系的带权匹配思想,以关系的是否完整来检测学生表述中概念性的正误,以知识点权值的多少来检测答题中对各知识点的表述是否完整、全面。基本解决了对给定概念所作论述的正误进行模糊判别的问题,使CAI软件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效果检测能力。此外,为获得系统要求的分词准确性,本文提出了新的隐式分词连写思想。采用该方式,既可保持原有的基本写作习惯不变,又可动态地获得判读所需的分词信息,并将其保存到文档中,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通过上述隐式分词连写和基于关系的带权匹配思想的实现,为本课题研制开发出了一个原型系统。
二、基于伪自然语言理解的CAI开发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伪自然语言理解的CAI开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自动问答的相关研究 |
1.2.2 表格自动问答的相关研究 |
1.2.3 语义解析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基于表格内容建模的表格检索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3 任务定义 |
2.4 基于排序的表格检索模型 |
2.4.1 候选表格抽取 |
2.4.2 表格排序 |
2.4.3 基于人工的特征设计 |
2.4.4 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实验设置 |
2.5.2 WebQueryTabl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3 WikiTableQuestion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表格数据的单轮语义解析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数据库自然语言接口 |
3.2.2 基于语法结构指导的神经解析器 |
3.3 任务定义 |
3.4 结合表格结构和SQL语法的语义解析模型 |
3.4.1 背景知识 |
3.4.2 感知语法和表结构的语义解析器 |
3.4.3 利用表格列标题和单元格关系提升模型 |
3.4.4 利用策略梯度提升模型 |
3.4.5 训练和推理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WikiSQL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
3.5.3 WikiSQL数据集的细粒度准确率分析 |
3.5.4 WikiSQL数据集上的难度分析 |
3.5.5 WikiSQL数据集上的可执行性分析 |
3.5.6 样例分析 |
3.5.7 错误分析 |
3.5.8 对WikiTableQuestions数据集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表格数据的多轮语义解析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任务定义 |
4.4 多轮语义解析目标语法 |
4.5 面向表格数据的对话型语义解析器模型 |
4.5.1 问句编码器 |
4.5.2 表格编码器 |
4.5.3 控制器 |
4.5.4 表格列预测模块 |
4.5.5 操作符预测模块 |
4.5.6 值预测模块 |
4.5.7 拷贝操作预测模块 |
4.6 训练数据构造 |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1 实验设置 |
4.7.2 SequentialQA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
4.7.3 SequentialQA数据集上的细粒度分析 |
4.7.4 SequentialQA数据集上的错误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反向翻译和元学习的低资源神经语义解析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元学习 |
5.2.2 反向翻译 |
5.3 问题定义 |
5.4 基于元学习和反向翻译的训练算法 |
5.4.1 反向翻译 |
5.4.2 质量控制 |
5.4.3 元学习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面向表格数据的单轮语义解析 |
5.5.2 面向表格数据的多轮语义解析 |
5.5.3 基于知识库的自动问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知识仿真的交互式CAI设计方法及其在CCAI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I 设计概述、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1 CAI 概念 |
1.1.2 CAI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 程序设计语言CAI 研究 |
1.3 课题研究背景、来源 |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2 课题的来源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CAI 理论与CCAI 设计分析 |
2.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 CAI 软件设计制作的原则 |
2.3 CAI 软件的开发方式分析 |
2.3.1 CAI 的基本模式 |
2.3.2 传统CAI 开发方法中的缺陷 |
2.4 程序设计语言的CAI 教学 |
2.4.1 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
2.4.2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仿真理论 |
3.1 基于知识的仿真引论 |
3.1.1 仿真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
3.1.2 仿真研究的基本框架 |
3.2 仿真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3.3 基于仿真的知识再现及其过程模型 |
3.3.1 基于知识再现的仿真 |
3.3.2 基于仿真的知识再现过程模型 |
3.3.3 知识的转化 |
3.4 CCAI 设计构思 |
3.5 CCAI 框架结构 |
第四章 数据类型无约束转换知识的仿真 |
4.1 知识对象定义 |
4.2 仿真行为发生器的功能设计 |
4.3 知识的基本再现形式 |
第五章 从源程序到程序流程图的生成 |
5.1 逆向工程技术概述 |
5.1.1 软件逆向工程 |
5.1.2 逆向工程的基本过程 |
5.1.3 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 |
5.2 CCAI 中源程序向流程图转换的基本实现思路 |
5.3 源程序分析方法 |
5.3.1 源程序分析的基本思想 |
5.3.2 词法分析中的语言成分划分方法 |
5.3.3 结构化图形符号的存储结构及其基本操作 |
5.4 算法模型 |
5.4.1 数据结构的模型描述 |
5.4.2 数据结构的模型建立 |
5.4.3 流程图的结构化图形符号表示与绘制方法 |
5.5 算法实现与运行实例 |
第六章 程序流程图到模拟程序代码的生成 |
6.1 算法的设计思路 |
6.2 程序流程图到模拟程序代码生成的基本原理 |
6.3 算法思想的实现设计 |
6.3.1 传统流程图的结构化流程图的绘图工具设计 |
6.3.2 结构化流程图的语义分析方法 |
6.3.3 仿C 代码生成算法 |
6.4 算法的实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
(3)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
1.1.1 教育改革的意义 |
1.1.2 普通CAI课件的缺陷 |
1.1.3 基于WEB的智能CAI展望 |
1.1.4 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发展趋势 |
1.2 网络远程教育的状况 |
1.2.1 网络远程教育的状况 |
1.2.2 CAI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及特色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取得的成果 |
1.3.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2章 基于WEB的ICAI教学系统分析 |
2.1 CAI简介 |
2.1.1 CAI的产生与发展 |
2.1.2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 |
2.2 CAI到ICAI的发展历史 |
2.3 CAI的智能特征 |
2.4 ICAI的理论基础 |
2.5 ICAI的技术基础 |
2.5.1 计算机技术 |
2.5.2 多媒体技术 |
2.5.3 网络技术 |
2.5.4 基于"虚拟现实"的虚拟仿真技术 |
2.6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和系统形式 |
2.6.1 ICAI的功能介绍 |
2.6.2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 |
2.6.3 ICAI系统的形式和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EB的ICAI相关技术研究 |
3.1 领域知识库 |
3.1.1 领域知识的定义 |
3.1.2 领域知识的特点 |
3.1.3 知识的表示 |
3.2 教学策略库 |
3.3 学生模型 |
3.3.1 为什么要建立学生模型 |
3.3.2 认知结构 |
3.3.3 认知能力的分层 |
3.3.4 学生模型的体系结构 |
3.4 ICAI系统中知识库的实现 |
3.4.1 知识库的设计 |
3.4.2 知识库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硬件环境需求 |
4.1.2 系统软件平台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设计 |
4.2.2 教学方法设计 |
4.2.3 系统结构设计 |
4.3 系统实现技术 |
4.3.1 Internet技术 |
4.3.2 WWW技术 |
4.3.3 HTML语言 |
4.3.4 因特网信息服务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
4.3.5 SQL Server数据库 |
4.3.6 Visual 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
4.3.7 动态服务器主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难点及解决方法 |
5.1 教学策略 |
5.1.1 教学序列的产生 |
5.1.2 教学法规则 |
5.2 测试策略 |
5.2.1 测试的作用 |
5.2.2 测试试题的选取 |
5.2.3 试题呈现策略 |
5.2.4 测试评价 |
5.3 诊断策略 |
5.3.1 诊断的作用 |
5.3.2 诊断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
第一节、信息化社会概述 |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变革 |
第三节、信息文化概说 |
第四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 |
第五节、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概览 |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背景分析 |
第一节、关于文化 |
第二节、20 世纪文化思潮回顾 |
第三节、教育文化概说 |
第三章 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工具—网络对教育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网络社会的概览 |
第二节、网络文化概览 |
第三节、网络与教育 |
第四节、因特网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
第五节、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重塑 |
第六节、网络文化在认知与观念上的特点 |
第七节、网络文化的结构形态 |
第八节、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教育的学校特征 |
第四章 文化传播与信息化教育 |
第一节、文化与文化传播 |
第二节、传播与教育文化 |
第三节、媒介文化概述 |
第四节、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 |
第五节、媒介即信息 |
第六节、几种传播学理论回顾 |
第五章 信息化课程——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 |
第一节、课程文化概述 |
第二节、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 |
第三节、信息化课程文化透视 |
第四节、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 |
第五节、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课程文化表现形态——电子课程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崭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 |
第一节、现代教育整合观的初步研究 |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第四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
第五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 |
第六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文化内化与文化整合 |
第七章 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交往 |
第一节、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 |
第二节、一般教育交往活动概述 |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 |
第八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文化构成 |
第一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
第二节、技术和文化之关系辨析 |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技术文化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基于Internet的ICAI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教育 |
1.1.2 建构主义成为教育软件新的理论依据 |
1.1.3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和教育工具 |
1.1.4 传统的教育思想面临挑战 |
1.2 目前相关领域的状况 |
1.2.1 国内外远程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外ICAI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及特色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取得的成果 |
1.3.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2章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
2.1 CAI简介 |
2.1.1 CAI的由来及其特点 |
2.1.2 网络教学 |
2.1.3 CAI的多媒体化 |
2.1.4 CAI的协同化 |
2.1.5 多媒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是CAI的必然趋势 |
2.2 CAI到ICAI的发展历史 |
2.3 ICAI的理论基础 |
2.4 ICAI的本质特征 |
2.5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和系统形式 |
2.5.1 ICAI的功能 |
2.5.2 ICAI的体系结构原理 |
2.5.3 ICAI系统的形式和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中的知识库 |
3.1 领域知识库 |
3.1.1 领域知识的定义 |
3.1.2 领域知识的特点 |
3.1.3 知识的表示 |
3.2 教学策略库 |
3.3 学生模型 |
3.3.1 为什么要建立学生模型 |
3.3.2 认知结构 |
3.3.3 认知能力的分层 |
3.3.4 学生模型的体系结构 |
3.4 ICAI系统中知识库的实现 |
3.4.1 知识库的设计 |
3.4.2 知识库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nternet网络的ICAI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硬件环境需求 |
4.1.2 系统软件平台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设计 |
4.2.2 教学方法设计 |
4.2.3 系统结构设计 |
4.3 系统实现技术 |
4.3.1 Internet技术 |
4.3.2 WWW技术 |
4.3.3 HTML语言 |
4.3.4 因特网信息服务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
4.3.5 SQL Server数据库 |
4.3.6 Visual 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
4.3.7 动态服务器主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难点及解决方法 |
5.1 教学策略 |
5.1.1 教学序列的产生 |
5.1.2 教学法规则 |
5.2 测试策略 |
5.2.1 测试的作用 |
5.2.2 测试试题的选取 |
5.2.3 试题呈现策略 |
5.2.4 测试评价 |
5.3 诊断策略 |
5.3.1 诊断的作用 |
5.3.2 诊断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CAI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CAI概述 |
1.1 传统的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弊端 |
1.2 CAI的产生与发展 |
1.3 CAI的基本原理与模式 |
1.4 CAI中的关键技术 |
1.5 小结 |
第2章 CAI课件设计 |
2.1 课件设计的理论原则 |
2.2 课件的创作方法 |
2.2.1 课件开发流程 |
2.2.2 开发方法 |
2.3 小结 |
第3章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系统分析 |
3.1 TRECAI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
3.2 开发方法的选择 |
3.3 开发环境的选择 |
3.3.1 多媒体环境特性 |
3.3.2 多媒体着作工具的类型 |
3.3.3 多媒体着作工具Authorware Professional7.0 |
3.3.4 Windows的多媒体扩展 |
3.3.5 Authorware+Delphi双平台的使用 |
3.4 小结 |
第4章 TRECAI培训系统设计 |
4.1 系统配置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1 系统总体结构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程序设计 |
4.3.1 系统程序结构设计 |
4.3.2 TRECAI培训系统课件设计 |
4.3.3 程序开发注意事项 |
4.4 小结 |
第5章 变电站CAI课件的研究 |
5.1 课件超媒体结构特点 |
5.2 交互界面和屏幕设计特点 |
5.3 程序的优化 |
5.4 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JATLite代理平台的程序设计ICAI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 |
第1章 ICAI发展概况 |
1.1 ICAI的发展 |
1.1.1 CAI到ICAI的发展 |
1.1.2 ICAI的理论基础 |
1.1.3 ICAI的功能 |
1.1.4 ICAI的特征 |
1.1.5 ICAI的结构 |
1.2 ICAI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典型ICAI系统介绍 |
1.2.3 程序设计ICAI发展现状 |
1.2.4 程序设计ICAI系统介绍 |
第2章 程序设计ICAI相关学科知识 |
2.1 程序设计知识 |
2.1.1 算法开发方法简介 |
2.1.2 PAR方法 |
2.1.2.1 PAR方法组成 |
2.1.2.2 一个PAR方法开发的算法实例 |
2.1.3 小结 |
2.2 教学策略 |
2.2.1 组织策略 |
2.2.2 授递策略 |
2.2.3 管理策略 |
2.3 代理技术 |
2.4 多媒体技术 |
2.4.1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
2.4.2 JAEA媒体框架(JMF) |
第3章 代理研究概况 |
3.1 软件代理 |
3.1.1 定义 |
3.1.2 软件代理与其它概念的区别 |
3.1.2.1 软件代理与对象 |
3.1.2.2 软件代理与专家系统 |
3.1.3 软件Agent的分类 |
3.1.4 软件Agent平台介绍 |
3.1.4.1 JATLite平台 |
3.1.4.2 Aglets |
3.1.4.3 Grasshopper |
3.2 代理之间的通讯语言KQML(ACL) |
3.3 基于代理的教学系统应用 |
第4章 本系统的研制 |
4.1 新型程序设计智能CAI环境 |
4.2 系统设计目标 |
4.3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4.4 系统总体结构和实现技术 |
4.4.1 各个知识库的设计和知识表示 |
4.4.2 多代理的设计 |
4.4.2.1 多代理总体结构 |
4.4.2.2 多代理交互 |
4.4.3 多媒体技术(JMF) |
第5章 系统功能和运行效果 |
5.1 登陆界面 |
5.2 基础知识学习环境 |
5.3 简单程序设计学习环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塑料产品缺陷分析的CAI及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PFACAI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PFACAI系统的开发过程 |
2.2 PFACAI系统的功能设计 |
2.3 PFACAI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1 PFACAI系统的框架结构 |
2.3.2 PFACAI系统的功能结构 |
2.4 PFACAI的实现方案 |
2.4.1 PFACAI的开发方法 |
2.4.2 PFACAI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三章 TextSystem的设计与实现 |
3.1 TextSystem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
3.1.1 文字制作 |
3.1.2 图像数据的制作 |
3.1.3 动画的制作 |
3.2 TextSystem的素材整合 |
3.3 TextSystem数据的存储 |
3.3.1 数据库系统概述 |
3.3.2 关系型数据库 |
3.3.3 关系数据库模式的规范化 |
3.3.4 数据库建模E-R标准 |
3.3.5 E-R模型的设计步骤 |
3.3.6 TextSystem的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 TextSystem的运行机制 |
3.5 TextSystem的数据扩充 |
第四章 QuestionSystem专家系统的构建 |
4.1 专家系统概述 |
4.1.1 专家系统的种类 |
4.1.2 专家系统的结构 |
4.1.3 专家系统的开发方法 |
4.1.4 QuestionSystem专家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开发方法 |
4.2 QuestionSystem的知识表示 |
4.2.1 知识与知识表示 |
4.2.2 知识的表示方法 |
4.2.3 QuestionSystem的知识表示方法 |
4.3 QuestionSystem推理机的设计 |
4.3.1 推理机制的基本控制策略 |
4.3.2 冲突消解策略 |
4.3.3 QuestionSystem的推理机制 |
4.3.4 QuestionSystem的冲突消解 |
4.4 QuestionSystem的知识获取 |
4.4.1 知识获取的任务 |
4.4.2 知识获取的主要方式 |
4.4.3 QuestionSystem的知识获取特点 |
4.4.4 QuestionSystem的知识获取方式 |
4.5 QuestionSystem简单自然语言的理解 |
4.5.1 概述 |
4.5.2 QuestionSystem简单自然语言理解的选择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原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虚拟校园 |
1.2 虚拟校园环境理论及技术支持 |
1.2.1 远程教育 |
1.2.2 计算机辅助教学 |
1.2.3 课件 |
1.3 论文的来源与结构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 |
2.1 CAI的定义 |
2.2 CAI的作用及组成 |
2.3 CAI系统的组成方式 |
2.4 CAI技术的研究内容 |
2.5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 |
2.6 CAI的发展方向 |
2.7 MCAI系统 |
2.7.1 MCAI系统的基本硬件配置 |
2.7.2 多媒体计算机的升级部件 |
2.7.3 MCAI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 |
2.7.4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远程教育及其环境 |
3.1 远程教育的由来 |
3.2 远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
3.2.1 远程教育的内涵 |
3.2.2 远程教育的意义 |
3.3 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
3.3.1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1.1 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1.2 英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1.3 法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1.4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1.5 日本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3.2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3.4 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 |
3.4.1 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 |
3.4.2 远程教育的效果 |
3.4.3 出现的政策问题 |
3.4.4 网络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
3.5 支撑技术 |
3.5.1 数据共享和数据管理 |
3.5.2 计算机辅助远程教育的应用系统结构 |
3.5.3 多媒体技术和用户交互技术 |
3.5.4 网络和通信技术 |
3.5.5 协同教学系统与Internet |
3.5.6 系统的安全技术 |
3.6 远程教育环境的深层分析 |
3.6.1 异步应用 |
3.6.2 同步应用 |
第四章 远程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 |
4.1 多媒体的概念 |
4.2 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
4.2.1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 |
4.2.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
4.3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4.3.1 多媒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
4.3.2 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
4.4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
4.4.1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材的影响 |
4.4.2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学传输模式的影响 |
4.4.3 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
第五章 课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5.1 课件的定义与开发 |
5.2 课件设计 |
5.3 课件工程 |
5.4 开发工具和环境 |
5.5 课件类型 |
5.6 课件开发 |
5.6.1 开发过程 |
5.6.2 课件的结构类型 |
5.7 课件设计方法 |
5.7.1 设计的基本要求 |
5.7.1.1 课件设计的教育性要求 |
5.7.1.2 课件设计的科学性要求 |
5.7.1.3 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要求 |
5.7.1.4 课件设计的技术性要求 |
5.7.2 教学逻辑设计 |
5.7.2.1 教学设计 |
5.7.2.2 风格设计 |
5.7.2.3 选择写作工具 |
第六章 Web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6.1 HTML概述 |
6.2 ASP概述 |
6.3 Web数据库 |
6.3.1 数据库接口 |
6.3.2 创建数据库 |
6.3.3 数据库联接 |
第七章 海运学院远程教育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 |
7.1 系统调查 |
7.1.1 前台学习流程 |
7.1.2 后台管理流程 |
7.2 需求分析 |
7.3 可行性分析 |
7.4 系统分析 |
7.4.1 概述 |
7.4.2 指导思想 |
7.4.3 开发模式 |
7.4.4 网站名称、目标和主要功能 |
第八章 远程教育网的实现 |
8.1 开发平台 |
8.2 时间和计数器功能的实现 |
8.3 自学园地的实现 |
8.4 学生成绩输入的实现 |
8.5 留言本的实现 |
8.6 课外习题块的实现 |
第九章 小结和展望 |
9.1 小结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面向CAI的简述文字判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我国CAI应用及本项研究的提出 |
第二节 自然语言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思想概述 |
第二章 有限领域简述文字判读的技术方案 |
第一节 系统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技术方案的形成 |
第三节 系统整体结构 |
第三章 汉语的分词及隐式分词连写的实现 |
第一节 汉语的分词问题 |
第二节 书面汉语的分词连写 |
第三节 隐式分词连写的实现 |
第四节 进一步的思考 |
第四章 基于关系的带权匹配技术及其实现 |
第一节 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常用句式 |
第二节 句子中各部分的关系及权值 |
第三节 句子的关系化表示 |
第四节 关系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
第五节 基于关系的带权匹配及判读过程 |
第五章 应用实例及软件系统介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一个应用实例的图示过程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伪自然语言理解的CAI开发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表格数据的自动问答研究[D]. 孙一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知识仿真的交互式CAI设计方法及其在CCAI中的应用研究[D]. 王龙喜. 四川师范大学, 2008(12)
- [3]基于WEB的ICAI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陆青. 南昌大学, 2007(06)
- [4]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 陈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5]基于Internet的ICAI系统研究与设计[D]. 黄川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1)
- [6]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CAI开发研究[D]. 刘新华. 武汉大学, 2004(05)
- [7]基于JATLite代理平台的程序设计ICAI的研制[D]. 肖正兴. 江西师范大学, 2004(04)
- [8]塑料产品缺陷分析的CAI及专家系统[D]. 张素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 [9]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原型开发[D]. 邓应选. 上海海运学院, 2002(02)
- [10]面向CAI的简述文字判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李辉阳. 湘潭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