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进步时代”的另一点启示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郭城[1](2019)在《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同为着名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二人的小说观念既是对创作实践的引领,也是对创作经验的总结。他们的小说观一方面是个人主观倾向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小说艺术发展实际的现代性小说观。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在三方面存在可以沟通之处:1对存在的认识;2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认识;3对于幽默的认识。在对存在的认识上,他们都认为小说要表达存在的主题。他们的存在观建立在相对性的立场上,反对单一、绝对,要求小说探索存在的无限可能。不同于昆德拉怀疑一切标准的确定性,王小波认为真理具有确定性,小说艺术的评判具有客观标准。他们认为小说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索是建立在对可能性的自我的探索的基础之上。可能性的自我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昆德拉与王小波关于“自我”的认识具有分歧,昆德拉认为“自我”指的是小说人物自身的“自我”,作者应当从小说中隐去。王小波则认为“自我”是作者本人在小说人物上的投射。在小说表达以“存在”为代表的真理的问题上,昆德拉将小说与哲学相联系,表示小说可以像哲学一样表达对真理的认识,小说对真理的诗意表达是哲学无法完成的。王小波认为在表达真理的问题上小说应向科学学习,同时小说在表达真理时有其独到之处。在对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认识上,二人认为小说既要重视虚构,又要表现真实。他们反对传统的将虚实对立的小说观,认为在小说中真实与虚构不应当有明确界限,而是要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强调虚构是出于他对以塞万提斯、拉伯雷等人为代表的游戏的、非严肃的小说精神的认同,他认为小说可以通过梦幻叙事突破真实性的束缚。王小波对于虚构的推崇源自他对现实中的丑恶愚蠢现象的厌恶,他希望以想象构建一个远离现实的诗意世界。王小波重视童心在想象中的作用,这使得他的小说中的想象较之昆德拉“以想象辅助哲学思考”的小说更为轻灵。昆德拉要求作品表现真实,是要发现生活中琐碎的、被人遗忘的美。王小波强调的真实则是现实世界表面运行逻辑之下的真实逻辑,是本质的真实,他认为应当通过与“现时”的现实隔开一段时空距离以达到对现实更清醒的认识。出于对现实进行理性认识的需要,昆德拉和王小波都强调小说中对抒情的节制,反对自我迷恋,只是昆德拉比王小波态度更为极端。昆德拉和王小波都认为在现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没有明显界限,它们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认为在小说中融合真实与虚构的办法是通过小说对位法将代表虚构的梦幻放置于和代表现实的哲学论述、事件记录等相同的地位。王小波对真实与虚构互相越界的看法体现在:1他有意进行文本实验,在实验中真实与虚构难分彼此,虚构可以创造现实;2他的“真实——虚构观”受到他后期越来越为现实所压抑的影响,想象越发沉重,在他构建的想象中充满了现实压抑的影像。在对幽默的认识上,幽默是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的核心,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文学接受三方面原因促成了他们幽默观的形成。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幽默观共同反对的是道德审判。在道德审判的领域中,昆德拉意图用幽默消解宗教的神圣,王小波希望以幽默刺破儒学道德律令的虚伪面具。在表现幽默的具体方式上,他们都主张“寓重于轻”。“重”为主题之沉重、严肃,“轻”为形式之轻松、可笑。昆德拉认为喜剧性比悲剧性更残酷,他揭示出存在的无意义本质,戳破人类以“崇高”进行自我安慰的幻梦。由此,他的“寓重于轻”思想中的重就是指喜剧性代表的沉重。他要求以“轻”表现“重”是出于小说审美特性的需要,使小说在表达沉重主题时不至于过于枯燥晦涩。昆德拉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受到欧洲幽默演变史、捷克文学传统以及现实境况的共同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的观点体现在他要求作品要同时做到有趣和严肃。有趣是形式层面的“轻”,严肃是他在杂文等文章中的理性思考的诗性表达。他的这种幽默观受到卡尔维诺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较为独特,他认为现实就是在可笑的外表下蕴含深沉的悲哀,他的小说中的幽默只是对现实的如实呈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总体而言都是一种对传统小说观念进行反拨的现代小说观,是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境况的小说观。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视是昆德拉与王小波展开论述的出发点。他们从自身的个体立场出发,对小说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深层目的在于扞卫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陆任驰[2](2017)在《康有为“变法”理论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戊戌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孔教思想,以及其在戊戌时期所提出的诸多变法策略,前人对之多有着述。然而,对于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变法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虚君共和”的改革策略,学界却少有涉及。本文将会以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当中所提及的“三世进化论”为考察线索,通过概念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结合当时康有为所面对的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就康有为思想当中的“三世进化”理论及“虚君共和”的变法策略等议题进行梳理、诠释。康有为“变法”时所面对的是由独特的宗法制度所构造的一个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制度共同交织而成的中国社会,在这种稳定而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沉重的历史包袱所形成的巨大惯性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改革变得尤为困难。因此,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之下,康有为选择了介乎于洋务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一条相对缓和的改革之路——一方面,康有为选择了“托古改制”的方式来包装其“变法”理论;另一方面,康有为始终坚持其“三世进化”的理论,主张当时的中国应当暂时保留君主而非直接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度。“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变法”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康有为以近代进化论思想为底色,使其与“公羊学”当中的“三世”理论以及《礼记·礼运》当中的“小康”、“大同”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通过对康有为的着述进行梳理和比对不难发现,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其实质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之后又从传统公羊学的“三世”、“三统”学说中汲取理论资源;在公羊学的启发下,康有为把刘歆“伪造”的古文经论证为淆乱经学正统祸源,并通过诠释古史茫昧无稽、诸子创教改制等命题的方式来烘托“孔子改制”,以期将“孔子改制”论证为孔门真义。康有为如此这般的目的在于以“托古改制”的名目为其“变法”理论寻求当时的话语体系下的合理性。这种运用训诂来对儒学思想进行重新解释的方式使得康有为的“变法”理论显得既“知通”,又“知本”,从而避免了“非薄名教”的诘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这样的“伪装”无疑为康有为的理论扫除了不少的障碍,却也难免被人指摘为“阳尊孔子、阴祖耶稣”。其次,在“变法”的具体措施上,康有为选择了“虚君共和制”并强调政府在改革当中的引导作用。在“三世进化论”中,康有为提出了人类社会是在持续地进化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沿着从“据乱世”发展到“升平世”再发展到“太平世”的轨道逐步前行,从君主专制进入到君主立宪并最终走向民主共和。基于这套理论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判断,康有为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制”的“变法”策略。康有为虽然“尊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康有为对清朝或者皇权有着怎样的迷恋,实质上,康有为始终深信共和才是最优良的政体。然而,基于他的“三世”理论及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康有为坚定的认为“皇帝”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存在的必要——康有为认为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精神领袖。而这个领袖的产生不能依靠选举而只能依靠世袭,这样就会使这个在精神领袖产生和更替时不至于使国家陷入纷乱。至于从康有为提出的“三世”学说来看,在康有为的计划当中,即使君主立宪制本身,最终也是要归结于“民治”的,因而,康有为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单纯的“忠君”或者主张“君治”。此外,这个作为一个国家精神领袖的君主,其领导的强势的政府,可以在“民智”未开之时教导人民如何正确的实现国家现代化。本文紧密依托文献对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进行探讨,以避免将康有为的“变法”理论简单地贴上“政治幌子”的标签。同时尽可能地通过史料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求更好地理解康有为的“变法”路线。
刘炳良[3](2017)在《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及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科技工业为我国实现富国强军的目标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基础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同时也对国防科技工业在未来发展的走向、方式、路径等诸多方面提出更多新要求和挑战。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革新与冲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迎接这次挑战的准备。我们要在关注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的这个关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准确的认识到世界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高瞻远瞩,拓宽视野,加快跟踪研究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国防高新技术的发展走向。本文在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与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含义和构成进行界定,从而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进行定义,在此之后阐述了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以及其政策的现状,并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FAHP)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其次以电子工业为例,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最终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的优化策略,并阐明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张洪伟[4](20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提出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露丝·伊丽格瑞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性别差异即使算不上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也肯定是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之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且仅有一个需要彻底思考的问题。性别差异也许是我们时代的那个问题,如果对它进行透彻的思考,我们就可以"获得拯救"。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性别差异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当然这个浓厚的兴趣不是来自性别差异问题自身,而是对两性平等问题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曾说:"公正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自那以来的两千五百年以来,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性质、程度、甚至两性差异是否存在进行着争论,并且思考这一切与性别平等的关系。1874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九三年》这本书中借主人公之郭文口表达了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的关系,郭文说:"我说的是平等,我没说相同。"叔本华、尼采、拜伦、莎士比亚都表达过两性的不同。党的十八大也首次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报告中,多处提到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性别差异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一个热议话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人先天具有男性与女性的差异,这是最为自然的人类属性。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发展中,两性之间的自然差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了不自然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在漫长的改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人其实也进行着自我改造,人类逐渐创建了一整套社会文化机制,在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下,人的自然性别差异出现了异化,随之出现了性别不平等。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性别差异的性质,程度和内涵都不尽相同。在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中,女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完全不同。在"人的依赖"和在人的物的依赖这两个阶段中,由于人无法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均处于受压迫状态,性别差异自然也是异化的。在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人最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个时候的性别差异才是最真实的状态。所以,必须超越女性主义者对性别差异研究的局限于女性的视角和二元对立的性别差异思维方式,只有改变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才能改善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混乱局面,所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视阈思考的分析性别差异问题,以期找到解决性别差异问题的新的理论进路要想真正理解性别差异,必须转换自己的思维视域,从两性对立的思维视域转换为马克思的人类性视阈。第一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和论述性别差异的双重内涵,区分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与后天社会差异,以揭示性别差异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问题属于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而不是属于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在论述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中具体分析性别自然差异的本体论根源,性别自然差异的价值论承诺,与性别自然差异的认识论方式。在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具体论述性别社会差异的社会构造性,性别社会差异的文化养成性,与性别社会差异的主体选择性。并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家庭角色地位等几个方面论述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第二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具体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存在的理论偏差。首先表现在思想观念与概念内涵的混乱,具体表现对"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问题、"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中存在误读。其次表现在女性主义延续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造成女性主义者以女性的理性主义反对男性的理性主义,以女性的视角反对男性的视角,以女权反对男权等思想偏差与社会问题。再次表现在女性主义思想理论视阈的破碎和缺失,具体表现为缺少独立自足的思想资源,缺少系统严谨的学理支撑,缺少人类性的人文情怀。第三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造成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原因。首先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原因,表现为"两种生产"的分裂、生产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整体物化与异化。其次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西方理性文化的对立思维、西方哲学理念中的性别不平等,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异化。再次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原因,包括将两性关系泛政治化,政治只为资本服务,及以男权维护资本的统治。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如何消除性别差异中的不平等现象。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改造,包括社会生产的人本化,家庭本位的再确立,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生命改造,包括将理性的对立式思维提升为和合的整体性思维,将异化的文化改造成为生命的文化,及培育两性和合的生命文化。再次是唤醒两性生命的自由本性,包括唤醒两性对生命自由的本质认知,彰显社会理想与社会发展的生命属性,及以觉醒的两性生命引领现实的社会变革。第五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展开未来性别差异的理想状态。首先是两性应当拥有共同的"类生命",包括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本体,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价值,及两性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其次是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发展,两性不同特质的全面发展,及两性不同特质的互补与统一。再次是两性生存与发展中的彼此互助,包括"两种生产"中的两性互助,思维与文化存在方式上的两性互补,及家庭组织中的两性交融。结语指出性别差异问题是现代哲学和性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不可逾越的"鸿沟",但由于女性主义者对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都是以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背景和女性思维视角局限去思考问题,这就决定了女性主义者不可能全面而正确解决性别差异问题。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视域下,突破西方传统哲学视域局限和女性者的视角局限,以人类性的思维视阈体认两性之间本质和合的性别关系本质,才可能有两性的相互关爱、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两性关系的真正平等。
蔡烨路[5](2016)在《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也随之逐年递增,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GC大学为研究对象,以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等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与方法,将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从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组织结构、预算管理、核算管理、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其管理现状进行描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管理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其科研经费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机制进行优化,以提高其科研经费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GC大学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组织机构协同管理能力弱、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审核与执行力度低、核算关键风险点控制不足、经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首先应通过建立科研管理委员会,优化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结构,增强各学院经费管理职能等措施增强GC大学组织机构管理能力。其次,应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从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在核算环节,应加强核算关键点控制,通过建立科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部门间信息传递的效率。最后,应改进与完善其经费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高丽[6](2016)在《高校教学奖励制度研究 ——以N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质量之求迫在眼前。教师教学行为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最为关键因素之一。管理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工作绩效等于能力和激励之积,通过激励机制改进教师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目前高校教学地位下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N大学为例,首先对该大学现行的关于教学奖励制度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以及资料收集的方式了解教师对其之看法,以教师的视角分析该教学奖励制度的实施现况,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完善现有之制度,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实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激励性不足,教学全凭“自觉”;事前的激励到事后的肯定;奖励内容难以满足教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空间受限。造成现有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影响教学行为的关键;奖励内容对教师吸引力不足;获奖机会成本太大;科研导向的学校文化制约着教学专业发展;技术取向的教学评价制度捆绑了教学专业发展的“手脚”;高校管理者对奖励制度认知不够全面。在借鉴国外高校教学奖励制度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重视激发教师自我约束力;增设教学奖项,提高奖励力度;丰富奖励方式,多种激励并存;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重视奖励后管理,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及应用。
邱馨莹[7](2016)在《观《大国崛起》有感》文中研究表明《大国崛起》主要记录了当代大国在历史上崛起的过程,由这些内容以及现在成为大国的结果而引发一系列的深省。古代的中国强盛富饶,而近代之后的中国渐渐没落,中国想重新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好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中国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代领下,迈着改革的步伐,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富强的道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和谐是主旋律,努力发展自身是非常必要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如此,中国距离大国就不远矣。
奚洁[8](2014)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认同与外语教育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进程中,当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语言认同的选择也随之增加,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对母语汉语的认同和对外语英语的认同;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认同。认同是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重要动机,语言教育是国家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语言利益。本文从语言规划的主要动机语言认同出发,通过调查当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之后的认同变化,了解其对母语汉语、以及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认同情况,从而为外语教育规划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缘起,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ELF)、后结构主义的社会认同观、言语社区和想象的社区等理论为基础,使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江苏省内六所高校近400位大学生的语言认同状况,有以下研究发现。关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认同,本研究主要调查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语言情感因素,具体为通过短句听写实验测量变体的可懂度和通过言语变体实验调查语言态度。实验发现英美变体毫无疑问地在可懂度和语言态度上都显示了其长期以来作为“标准范式”的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其他变体表示不够熟悉,可懂度和语言态度也相应的较低。由于中介语匹配优势,虽然中国英语变体的可懂度不是最低,但是学习者对中国英语变体的态度最为负面。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语音共核(LFC)对变体可懂度之间的显着差异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中的系统,需要调查更多的英语变体,分析更多的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交流时的障碍,建立ELF语料库来完善这个系统,增加其解释力和说服力。简单来说,在可懂度和语言态度这两方面,学习者对不同口音的英语变体的认同呈现出显着的等级态势,标准语言意识长期以来一直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情感因素具有巨大的影响。关于对母语汉语的认同和对外语英语的认同现状,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汉语仍旧保持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同时也能利用新的外语资源构建新的语言认同,产生附加性和生产性的认同变化。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分析结果也印证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认同方面,受标准语言意识的影响,虽然仍旧高度地认同英美语言规范,但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全球化语境下其他英语变体包括中国英语变体的合理性。基于这些认同的变化,本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的英语人群的底层社区是以学校和单位为实践范围的实践社区,整个中国的英语社区还是想象的社区,归属于更大范围的想象的ELF国际社区。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认同具有多重性,他们通过想象与国际英语社区相联系。基于上述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语言认同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对中国的英语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在教育目标、考试导向、教材改革和教师责任这些方面提出了建议。虽然目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研究并不足以在大范围内进行该语言形式的教学,但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增加对不同英语口音的接触,提升对不同变体的熟悉度,发展自己的言语适应技能,提高国际交流中英语使用的有效性,认可自己作为合法的英语使用者的地位。基于英语教育政策的讨论,当前中国外语教育的规划同样需要关注主体性、多样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问题。从而在战略高度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活。
苍盛[9](2011)在《论动漫栏目《快乐驿站》对中国电视动画带来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中国早期影院动画片所取的艺术成就,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与挫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境外电视动画片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电视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到近几年,在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动画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电视动画终于得到了振兴与发展。电视动画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它涵盖了美术学、电影学、电视学、传播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主要是将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历史及相关案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国产电视动画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中,结合对动漫栏目《快乐驿站》的成功案例进行文本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对中国电视动画带来的启示,强调只有加强动画作品的民族性和原创性因素,只有在中国文化和传统元素的支撑下,大胆创新,才能使我国电视动画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许鑫[10](2010)在《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服务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服务业贡献颇丰。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且二者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文以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为目标,以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哈尔滨市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政策建议。本文从服务业的分类、特征和性质入手,对传统消费性服务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对比界定。阐述了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与内容,分析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所需具备的条件及主要特征。探讨了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为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寻求理论基础。在分析了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后,找出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借鉴沈阳市经验,指出优化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的比重并使其占主导地位。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挑选出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总的来说,本文的创新成果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是有助于推动国内服务业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二是有助于促进国内服务业研究的规范化。作者将服务业纳入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提出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哈尔滨市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后,测算出哈尔滨市服务业各行业直接耗散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明确指出哈尔滨市应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服务业。
二、美国“进步时代”的另一点启示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进步时代”的另一点启示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1)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现状 |
0.1.1 米兰·昆德拉小说观研究 |
0.1.2 王小波小说观研究 |
0.1.3 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 |
0.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 昆德拉与王小波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小说是对存在的探询 |
1.1 相对性立场与可能性领域 |
1.2 可能性的“自我”:对小说人物的塑造 |
1.2.1 表现自我:探询存在的可能性的方式 |
1.2.2 实验性的“自我”与经验性的“自我” |
1.3 探询存在的独特方式:小说与“哲学”“科学”的联系 |
2 昆德拉与王小波关于真实与虚构的“悖论”之思 |
2.1 虚构:梦幻力量与梦游精神 |
2.1.1 虚构:对现实的超越 |
2.1.2 梦幻叙事与虚构之美 |
2.2 在抒情的废墟上诞生的真实 |
2.2.1 发现与批判:对日常生活的两种态度 |
2.2.2 小说的“诗性”与对情感的节制 |
2.3 模糊的界限:真实与虚构的相互越界 |
2.3.1 虚实的越界:一种现代小说观 |
2.3.2 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虚实观” |
3 昆德拉与王小波对幽默的认识 |
3.1 幽默:人生的态度与风格的核心 |
3.2 幽默:在道德悬置的区域 |
3.2.1 幽默:以“相对”反抗“绝对” |
3.2.2 宗教与儒学:反抗的具体领域 |
3.3 寓重于轻:幽默的呈现方式 |
4 发现作为“个体”的人: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的现实旨归 |
4.1 被流放者与被驱逐者:昆德拉与王小波的“个体”立场 |
4.2 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的意义与价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康有为“变法”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时代背景 |
(一)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结构 |
(二)康有为“变法”的时代背景 |
(三)康有为个人的文化、思想背景 |
二、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哲学基础 |
(一)康有为的“变法”理论的形成与转变 |
(二)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论” |
(三)改革“中体”的“变法”理论 |
三、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内在逻辑 |
(一)民主的宿愿 |
(二)“虚君共和制”的由来 |
(三)对共和的担忧 |
(四)对革命的抵制 |
(五)对于政府改革的设想 |
(六)对于经济改革的设想 |
四、康有为的“未来中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概述 |
2.1.1 国防科技工业含义 |
2.1.2 国防科技工业构成 |
2.1.3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定义 |
2.2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行业背景与信息科技安全现状及问题 |
2.2.2 政治法律与空间科技安全现状及问题 |
2.2.3 安全能力与海洋科技安全现状及问题 |
2.2.4 科技实力与生物科技安全现状及问题 |
2.2.5 经济环境与能源科技安全现状及问题 |
2.3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现状 |
2.3.1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的主体 |
2.3.2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的客体 |
2.3.3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环境 |
2.3.4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组成 |
2.4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1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 |
2.4.2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问题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方法 |
3.1.2 基于FAHP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2.1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
3.2.2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以电子工业为例 |
4.1 电子工业科技安全级别测算方法 |
4.2 电子工业科技安全测算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政策的优化策略 |
5.1 树立科技安全观念认清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 落实保密工作探索良性互动的长效保密管理机制 |
5.3 加强理论建设研究明确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的战略需求 |
5.4 遵循发展战略部署建立军民融合国防安全体系 |
5.5 深化体制改革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
5.6 加强人才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
5.7 巩固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提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的有力载体 |
5.8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及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性别差异的双重内涵 |
一、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 |
(一) 性别自然差异的本体论根源 |
(二) 性别自然差异的价值论承诺 |
(三) 性别自然差异的认识论方式 |
二、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 |
(一) 性别社会差异的社会构造性 |
(二) 性别社会差异的文化养成性 |
(三) 性别社会差异的主体选择性 |
三、性别社会差异中的不平等 |
(一)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
(二) 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
(三) 社会文化地位的不平等 |
(四) 家庭角色地位的不平等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女性主义的理论偏差 |
一、思想观念与概念内涵的表达不严谨 |
(一) "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问题 |
(二)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问题 |
(三) "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
二、对西方理性二元对立性思维的延续 |
(一) 以女性的理性主义反对男性的理性主义 |
(二) 以女性的视角反对男性的视角 |
(三) 以女权反对男权 |
三、思想理论视阈的破碎和缺失 |
(一) 缺少独立自足的思想资源 |
(二) 缺少系统严谨的学理支撑 |
(三) 缺少人类性的人文情怀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成因分析 |
一、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原因 |
(一) 两种生产的分裂 |
(二) 生产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分裂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整体物化与异化 |
二、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原因 |
(一) 西方理性文化的对立思维 |
(二) 西方哲学理念中的性别不平等 |
(三) 资本主义文化的异化 |
三、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原因 |
(一) 将两性关系泛政治化 |
(二) 政治只为资本服务 |
(三) 以男权维护资本的统治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性别不平等的消除 |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改造 |
(一) 社会生产的人本化 |
(二) 家庭本位的再确立 |
(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
二、对西方理性文化的生命改造 |
(一) 将理性的对立式思维提升为和合的整体性思维 |
(二) 将异化的文化改造成为生命的文化 |
(三) 培育两性和合的生命文化 |
三、唤醒两性生命的自由本性 |
(一) 唤醒两性对生命自由的本质认知 |
(二) 彰显社会理想与社会发展的生命属性 |
(三) 以觉醒的两性生命引领现实的社会变革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性别差异的理想状态 |
一、两性拥有共同的"类生命" |
(一) 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本体 |
(二) 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价值 |
(三) 两性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 |
二、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一) 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发展 |
(二) 两性不同特质的全面发展 |
(三) 两性不同特质的互补与统一 |
三、两性生存与发展中的彼此互助 |
(一) "两种生产"中的两性互助 |
(二) 思维与文化存在方式上的两性互补 |
(三) 家庭组织中的两性交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其着作情况 |
(5)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高校科研经费的内涵与分类 |
2.1.1 高校科研经费的定义 |
2.1.2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分类 |
2.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与特点 |
2.2.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模式 |
2.2.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 |
2.2.3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要点 |
2.3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预算管理理论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2.3.3 绩效考评理论 |
第三章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管理评价 |
3.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
3.1.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组织结构 |
3.1.2 GC大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
3.1.3 GC大学科研经费核算管理 |
3.1.4 GC大学科研经费结算管理 |
3.1.5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管理 |
3.2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
3.2.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指标设计 |
3.2.2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 |
3.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
3.3.2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过程及结果 |
3.3.3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2 GC大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3 GC大学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4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外部因素 |
4.2.2 内部因素 |
第五章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优化措施 |
5.1 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
5.1.1 成立科研管理委员会 |
5.1.2 优化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结构 |
5.1.3 增强各学院管理职能 |
5.2 GC大学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优化 |
5.2.1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
5.2.2 加大预算审核力度 |
5.2.3 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
5.3 GC大学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优化 |
5.3.1 加强核算环节关键点控制 |
5.3.2 建立科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
5.3.3 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
5.4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优化 |
5.4.1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优化 |
5.4.2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法优化 |
5.4.3 GC大学科研经费绩效激励机制设计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高校教学奖励制度研究 ——以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学奖励制度之研究 |
(一) 教学奖励制度内涵之研究 |
(二) 教学奖励制度发展之研究 |
(三) 教学奖励制度理论之研究 |
二、国外高校教学奖励制度的经验 |
(一) 教学奖项的设立 |
(二) 教师发展项目的设立 |
(三) 奖励重心从科研向教学倾斜 |
三、关于教学评价之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 教学激励 |
(二) 教学奖励制度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章 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状况 |
一、N大学本科教学的状况 |
二、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的状况 |
三、研究结果 |
(一) 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的特点 |
(二) 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影响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实施成效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影响教学行为的关键 |
二、奖励内容对教师吸引力不足 |
三、获奖机会成本太大 |
四、科研导向的学校文化制约着教学专业发展 |
五、技术取向的教学评价制度捆绑了教学专业发展的“手脚” |
六、高校管理者对奖励制度认知不够全面 |
第六章 N大学教学奖励制度重构的策略选择 |
一、重视激发教师自我约束力 |
二、增设教学奖项,提高奖励力度 |
三、丰富奖励方式,多种激励并存 |
四、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
五、重视奖励后管理,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及应用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务管理人员版) |
附录C N大学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办法(2015) |
致谢 |
(8)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认同与外语教育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写作框架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全球化语境: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ELF) |
2.2 可懂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 |
2.3 语言态度 |
2.4 语言认同和英语社区 |
2.5 中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步骤 |
3.4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英语变体的可懂度和语言态度:显着的等级态势 |
4.1 可懂度结果汇报 |
4.2 语言态度实验结果汇报 |
4.3 熟悉度和辨认结果汇报 |
4.4 可懂度讨论 |
4.5 语言态度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重的语言认同和想象的ELF社区 |
5.1 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结果汇报和讨论 |
5.2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认同 |
5.3 从语言认同到ELF社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规划 |
6.1 中国的英语教育规划和政策 |
6.2 以认同为动机、基于社区需求的英语教育规划和政策 |
6.3 ELF视野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政策 |
6.4 对中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论动漫栏目《快乐驿站》对中国电视动画带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一章 中国电视动画从夹缝中踟蹰前行到蓬勃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动画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动画新的发展机遇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动画的现状 |
1. 动画题材的丰富性 |
2. 成品动画的数量呈不断地上升趋势 |
3. 生产队伍逐步壮大 |
4. 各级平台播出情况呈现差异性 |
5. 专业频道的建设收效显着 |
第二章 动漫栏目《快乐驿站》一枝独秀 |
第一节 动漫栏目《快乐驿站》用动画演绎文化传承 |
1. 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内容 |
2. 吸取中国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
3. 创造性的将 FLASH 技术与电视传播方式融为一体 |
第二节 动漫栏目《快乐驿站》前进的驱动力——制播分离机制的成功实践案例 |
1. 制播分离、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效控制成本 |
2. 企业化管理,有效的竞争机制 |
3. 专业化、细分化、集约化的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 |
4. 管理实现台内标准化,台外市场化 |
5. 制播分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
第三章 动漫栏目《快乐驿站》对我国电视动画带来的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娱乐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
第二节 加强作品的民族性与原创性 |
第三节 加快我国电视动画体制的构建和完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 |
(10)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研究 |
2.1 服务业产业结构分类与界定 |
2.1.1 服务业产业结构分类 |
2.1.2 服务产业内涵界定 |
2.2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
2.2.2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必要条件 |
2.2.3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特点 |
2.3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机制 |
2.3.1 艾伯特·赫希曼的关联度基准 |
2.3.2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2.3.3 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2.3.4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机制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3.2 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 |
3.3 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 |
3.4 沈阳市发展服务业经验借鉴 |
3.4.1 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3.4.2 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
3.4.3 沈阳市发展服务业的做法与启示 |
3.4.4 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分析 |
4.1 哈尔滨市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分析 |
4.1.1 直接耗散系数分析 |
4.1.2 产业波及度分析 |
4.1.3 交叉关联分析 |
4.2 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效应分析 |
4.3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主导行业选择 |
4.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
5.1 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
5.1.1 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5.1.2 突出规模效益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
5.1.3 吸引FDI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5.2 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美国“进步时代”的另一点启示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D]. 郭城. 辽宁大学, 2019(01)
- [2]康有为“变法”理论探析[D]. 陆任驰. 西南政法大学, 2017(10)
- [3]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及政策研究[D]. 刘炳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性别差异研究[D]. 张洪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GC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研究[D]. 蔡烨路.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6]高校教学奖励制度研究 ——以N大学为例[D]. 高丽. 南京大学, 2016(05)
- [7]观《大国崛起》有感[J]. 邱馨莹. 文学教育(下), 2016(02)
- [8]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认同与外语教育规划研究[D]. 奚洁. 南京大学, 2014(05)
- [9]论动漫栏目《快乐驿站》对中国电视动画带来的启示[D]. 苍盛. 南京艺术学院, 2011(08)
- [10]哈尔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D]. 许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