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黄素侦,吴西西,贺衡,莫彩琰[1](2020)在《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上海、北京等城市调研表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发病率在50%以上[1-2]。学龄期儿童近视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常伴随着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底病变等致盲性并发症,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目前近视的治疗方式有光学干预、药物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有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及后巩膜加
赵峰[2](2020)在《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视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充分阐明,因此缺乏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由于发病率极高,近视在我国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其对社会及经济生活亦带来了广泛影响,亟待进一步研究。传统的近视研究手段存在动物模型制造困难、研究成本高、研究周期长、影响因素多、难以避免伦理风险等难点,故本研究通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多物理场有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来构建病理性近视数字化模型,模拟分析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面积、曲率等参数对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第一部分角巩膜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前处理目的:利用眼部影像资料进行角巩膜三维重建,并进行有限元前处理,为下一步的有限元求解做准备。方法:使用影像检查设备所附带的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或将数据以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格式导出至In Vesalius 3、Mimics等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对角巩膜三维模型进行修补、降噪、曲面化操作,组装模型并进行网格的初步划分,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导入已经划分好网格的角巩膜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二次处理和其他网格特性赋值,完成角巩膜有限元模型的预处理。结果:最终形成可用于有限元计算及分析的角巩膜三维实体模型。小结:CT可较好的显示角巩膜整体轮廓,但对于巩膜局部的细节显示不足,建议通过CT数据进行角巩膜整体三维重建,并与OCT检查获取的后部巩膜数据进行配准及融合,以获取兼顾整体形态及局部细节的三维模型。3D-MRI是眼内容三维重建的理想工具,可间接反映巩膜内表面形态及巩膜扩张程度,但用于以角巩膜为主的三维重建时尚不能代替CT。CBCT具有低辐射,高精度,各向同性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病理性近视的检查及随访,在眼科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对眼轴增长的影响目的:模拟不同眼压情况下,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眼内压分别设置为15mm Hg、20mm Hg、30mm Hg,逐步降低假定的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为4mm的圆形)的巩膜厚度,得到不同状态下的巩膜位移分布云图,直至眼轴增长幅度达到2mm。结果:当眼内压为15mm Hg,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为4mm时,如果巩膜厚度由0.8mm减少至0.37mm,眼轴将延长2mm。当眼内压为20mm Hg及30mm Hg时,对应的巩膜厚度为0.42mm及0.57mm。小结:巩膜的厚度与抗变形能力密切相关,即使不考虑巩膜的强度下降,单纯的巩膜厚度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后也可引起眼轴的明显增长,在评价病理性近视的进展风险时,巩膜厚度应作为监测指标之一。第三部分葡萄肿区域面积对眼轴增长的影响目的:模拟不同眼压情况下,葡萄肿区域面积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眼内压分别设置为15mm Hg、20mm Hg、30mm Hg,葡萄肿区域的起始巩膜厚度设置为0.4mm,假定葡萄肿区域为规则圆形,起始直径为2mm,逐步增加葡萄肿区域的直径,得到不同葡萄肿区域面积下的巩膜位移分布云图,分析眼轴增长随直径变化的趋势。结果:随着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呈现非线性的增长趋势。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从2mm变化至4mm时,眼轴伸长较慢,当直径超过4mm时,随着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小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面积)与眼轴增长速度密切相关,当葡萄肿区域直径超过4mm时,眼轴增长的速度将较前明显增加。葡萄肿区域面积是评价病理性近视进展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第四部分眼球形态对巩膜应力分布的影响目的:比较厚度相同但形态(曲率)不同的巩膜所承受的局部应力差异。方法:眼内压设置为20mm Hg,葡萄肿区域直径设置为6mm,分别计算规则球壳结构模型和从临床影像资料重建的个体化模型的应力分布,并对两种模型承受的局部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某些患者存在较明显的巩膜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在眼球后极部直径6mm范围内,与标准规则球壳模型相比,局部巩膜的应力差异最高可达5~8倍。小结:由于巩膜曲率等的差异,即使临床上的正视眼巩膜应力分布也并不均匀,在某些近视眼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在应力较为集中的区域,是否会通过“力-生物信号传导”的方式启动巩膜重塑,从而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五部分大气污染物对接触镜佩戴安全性的影响目的:尝试应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模拟近视研究相关问题。方法:建立角膜接触镜三维模型后,利用多物理仿真方法模拟大气污染物在接触镜片前表面的吸附和沉积过程,并与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PM2.5微粒时,中等程度以下的空气污染不会造成佩戴者对接触镜不耐受增加或相关并发症增多,亦对接触镜的光学性能无明显影响。。小结: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可大大扩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近视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但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也随之增多。在利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来进行近视研究时,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必须谨慎,并高度重视仿真预测结果与临床研究结果的比对。结论1.对于近视建模仿真研究而言,目前尚无完美的单模式成像技术,获取兼顾整体形态及局部细节的三维影像需通过多模式成像技术将OCT/CT/MRI等数据进行配准及融合。2.巩膜的厚度与抗变形能力密切相关。即使不考虑巩膜强度的下降,单纯的巩膜厚度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后也可引起眼轴的明显增长,在评测病理性近视的进展风险时,巩膜厚度应作为监测指标之一。3.葡萄肿区域的直径(面积)与眼轴增长速度密切相关。随着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伸长呈现非线性的增加趋势,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超过4mm时,眼轴增长风险将较前大为增加。4.近视患者存在较明显的巩膜局部应力集中现象。这种应力集中现象是否会以“力-生物信号传导”的方式导致巩膜重塑,从而启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5.随着近视研究的深入,单纯的力学仿真已逐渐无法满足相关研究的需求,在模拟具体临床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须借助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来实现。
葛瑶[3](2020)在《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是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1]。飞秒激光可设置的角膜瓣范围比角膜板层刀制瓣更广泛[2],但对于如何依据患者原有屈光状态、角膜结构设置角膜瓣的厚度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同一患者双眼设不同厚度角膜瓣行FS-LASIK治疗屈光不正,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和视觉质量,探讨FS-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以及同一患者制不同厚度角膜瓣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变化可能的原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FS-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厚度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8年09月至2019年08月在我院门诊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拟接受FS-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27例(54眼),患者平均年龄为21.15±4.588岁;女性5例(18.5%),男性22例(81.5%),术前等效球镜度1.5D~6.0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位患者双眼分为相差15μm的厚角膜瓣组、薄角膜瓣组,各27眼。采用德国鹰视FS200飞秒激光系统制作角膜瓣,记录术前性别、年龄,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VCA)、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眼部参数,随访记录术后1天、1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压、等效球镜度,分别比较厚角膜瓣组、薄角膜瓣组手术前后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两组之间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同一组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的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的变化进行比较,对两组手术之间相同时间节点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的变化进行比较,讨论同一患者制作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术中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分析FS-LASIK远期临床疗效稳定性。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的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眼部参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薄、厚角膜瓣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等效球镜度(0.70±0.37、0.74±0.54、0.56±0.40、0.65±0.55、0.61±0.38、0.57±0.34、0.56±0.34、0.47±0.30、0.57±0.26、0.54±0.34)、眼压(11.11±3.51mmHg、9.674±2.99mmHg,11.285±2.61mmHg、9.674±2.99mmHg,11.29±2.61mmHg、10.19±2.28mmHg,9.59±1.56mmHg、9.52±1.66mmHg)、角膜曲率(39.19±1.88、39.27±1.89、39.24±1.86、39.06±1.65、39.18±1.76、39.13±1.65、39.21±1.61、39.30±1.57、39.19±1.77、39.35±1.66)差异显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下术后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曲率较术前等效球镜度(3.85±1.20、3.78±1.01)、眼压(14.48±2.50mmHg、14.48±2.10mmHg)、角膜曲率(42.56±1.37、42.56±1.19)均有下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04±0.043、-0.011±0.051、-0.038±0.056、-0.033±0.055、-0.063±0.069、-0.056±0.070、-0.041±0.058、-0.041±0.064、-0.052±0.051、-0.044±0.051)较薄、厚瓣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04±0.192、0.004±0.019)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时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达1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组间、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发生一例(95μm,薄瓣组)术后第一天结膜下出血,宣教、给与对症治疗后术后一周随访时出血吸收。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满意。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术后临床疗效稳定,薄至90μm的角膜瓣手术安全性也是可以保证的,同一患者不同厚度的角膜瓣对术后早期眼压及等效球镜度有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薄角膜瓣患者的角膜激光反应可能更明显,且更可能具有生物力学益处。
仝春梅,王超英,仝乐,许寅聪,苌翠粉,靳韬[4](2019)在《后巩膜加固术后眼表改变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病理性近视又称变性近视,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认为屈光度-6. 00D以上可能为病理性近视,屈光度-8. 00D以上为较肯定的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表现为眼轴进行性延长,导致玻璃体混浊、液化,伴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改变、黄斑变性等,从而引起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视觉质量。我国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远高于世界整体水平。多数学者认为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延缓眼轴延长的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眼表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眼病,主要是眼表角结膜组
袁小艾[5](2019)在《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中调整切削屈光度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FS-LASIK是一种由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切削基质层的屈光手术方式,是目前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之一。大多数准分子激光仪在使用过程中均发现随着患者屈光度的增加,术后发生过矫的程度也越重。那么SCHWIND 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仪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呢?又该怎样调整手术方案呢?本研究在使用Zimer飞秒激光仪制瓣、SCHWIND 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仪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过程中,通过调整切削屈光度,观察术后屈光状态,旨在探索一个最佳的手术设计方案。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中调整不同屈光度的疗效,找到切削屈光度的最佳调整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8-35(22.29±4.08)岁,将其右眼纳入研究。A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6.00D且<-7.00D 32眼,16眼全矫,16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25D;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7.00D且<-8.00D 34眼,19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25D,15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50D;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8.00且<-9.00D 26眼,14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50D,12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75D;D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9.00且<-10.00D 28眼,15眼切削屈光度减去-0.75D,13眼切削屈光度减去-1.00D。收集所有病例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方案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差异。结果SCHWIND 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仪治疗高度近视时同样存在过矫的情况,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过矫的程度也会增大。A组患者全矫和切削屈光度减去-0.25D两种手术方案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切削屈光度减去-0.25D和-0.50D两种手术方案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切削屈光度减去-0.50D和-0.75D两种手术方案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切削屈光度减去-0.75D和-1.00D两种手术方案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术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可以发现: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6.00D且<-7.00D、≥-7.00D且<-8.00D、≥-8.00D且<-9.00D、≥-9.00D且<-10.00D的患者术中切削屈光度分别减去-0.25D、-0.50D、-0.75D及-1.00D时可使术后屈光度在-0.25D+0.50D之间,且裸眼视力均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SCHWIND 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仪治疗高度近视时随着患者近视度数的增加,术后发生过矫的程度也越重。在治疗高度近视的术中适当的调整切削屈光度以减少术后过矫的发生是可行的。
侯思梦,张景尚,万修华[6](2018)在《高度近视手术矫正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基因等方面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和高的屈光度的发展趋势。对于高度近视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的手术方法。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各种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并且通过文献回顾阐明各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高度近视治疗进展的全面认知。
贾恒[7](2018)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文中指出近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对于高度近视的控制和治疗,仍是一个世界难题。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逐渐得到认同,但其作用机制,尚无确切定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双眼高度近视单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眼科检查为双眼高度近视,屈光度≥-10.00D,眼轴长度≥27.00mm的患者。对单侧眼行后巩膜加固手术,对侧眼未行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研究。共计58例,116只眼,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18岁60岁。同时观察术眼和对侧眼术前、术后3周、术后3月和术后1年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视野的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每组测量数据均行K-S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xcon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屈光度数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和3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屈光度进一步增加。2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最佳矫正视力进一步下降。3眼轴长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眼轴长度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眼轴长度进一步增加。4视野变化(MD值)术眼:术后3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术后MD值先较术前下降,后较术前提高。表明本组视野缺损先加重,后改善。对侧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组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阻止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法;2.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改善高度近视中心视野。
李亚新[8](2014)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使用Bigbag人工晶状体及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两种不同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验光、眼压、眼轴、后发障、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形态及神经纤维层厚度,探讨两种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眼内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2年1月起至2013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就诊确诊为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共42例(60只眼),详细向患者介绍不同人工晶状体,根据患者随机选择使用不同人工晶状体,将其分为2组,A组选择Bigbag人工晶状体患者共22例(30只眼),B组选择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共20例(30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均由同名有经验医师完成,术中均无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行视力、验光、眼压、眼轴、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厚度、玻璃体混浊程度、后囊膜皱褶和后发障,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检查。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A、B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B两组患者之间各时期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术后验光度数较术前均明显变小(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及3个月时实际验光度数与预计屈光度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各时期术后实际验光度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B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各时期眼压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患者术眼均行OCT检查,A组患者各时期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各时期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5.眼科专用A超测量术前及术后两组眼轴长度,A、B两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3个月内观察A、B两组患者后囊膜皱褶,A组患者均未见后囊膜皱褶,B组共5只眼出现后囊膜皱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B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术后3个月内后发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A组患者未见视网膜脱离,B组患者1例可见视网膜干孔,1例发生周边部视网膜脱离;9.问卷调查A、B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各时期眼前黑影,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高质量的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既可以摘除混浊晶状体,又可以矫治屈光不正;2.Bigbag人工晶状体和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用于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可控性高;3.Bigbag人工晶状体较稳定,Bigbag人工晶状体较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相比较更适合于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9](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游昌涛[10](2010)在《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视在全球特别在我国发生率很高,在盲和低视力疾病中,变性近视及其并发症所致的盲目占第4-7位。变性近视是眼的前后径(矢状径)进行性延长和巩膜向后扩张而导致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发生病变的眼病,因而严重不可逆地损害视功能。变性近视的预防和治疗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后巩膜加固术作为去除变性近视的病因,预防变性近视的进展,并防治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外学者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手术通过增加眼球壁的厚度,增强巩膜的抵抗力,而阻止近视的发展;并且由加固物的机械和抗原刺激,增加局部的血供和营养,而改善视功能。后巩膜加固术使变性近视视功能改善的机制,尚无确切的定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裸眼和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A/B超、眼球前后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视觉敏感度及眼电生理检查等各项检查结果,以探讨术后视觉质量改善的机制。材料和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间行后巩膜加固术的变性近视45例51眼,右眼31眼,左眼20眼;男21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3~72岁。手术前裸眼视力手动/20cm-0.1,平均为0.046±0.038;屈光度-7.00D--27.00D(按等效球镜计算),平均为(-16.71±4.28)D;矫正视力0.01~().8,平均为().296±0.282;眼前后径测量为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加固固材料为同种异体巩膜,手术方法为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术。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术前、术后出院时及2-24月复查3个不同时间点的视力、屈光度、眼前后径、中心视野的光敏度、视觉电生理的波幅和时间等数据,采用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方法,眼后极部病变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1.术后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59±0.047,与术前(0.046±0.038)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64±0.043,与术前相比较视力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1);术后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18±0.264,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87±0.258,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1)。2.术后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为(-16.25±4.16)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16.39±4.32)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05)。3.术后2-24月复查测量眼前后径为26.03~35.8mm,平均为(29.96±3.02)mm,与术前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05)。4.本组31眼对比术前术后中心视野的生理盲点扩大、中心相对暗点、旁中心暗点和普遍性损害的形态改变,术后明显改善;对比31眼术前和复查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术前MD为-5.14--20.13dB,平均为(-11.61±3.98)dB,PSD为1.93-12.7dB,平均为(5.46±2.86)dB;术后2-24月复查MD为-3.98~-17.94 cB,平均为(-8.32±3.46)dB,PSD为1.56-9.49dB,平均(4.46±2.75)dB,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和2.103,P<0.01)。5.本组31眼术前行光相干性断层扫描(OCT),发现24眼有并发症,包括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瘢痕11眼,脉络膜新生血管4眼,黄斑前膜2眼,黄斑劈裂者6眼,黄斑孔(全层和板层)7眼,视网膜脱离7眼。术后复查萎缩瘢痕术后2眼有好转;脉络膜新生血管2眼消退;黄斑前膜2眼术后无好转,但对视网膜的牵拉减轻;黄斑劈裂4眼内外层之间桥样劈裂腔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黄斑孔7眼中3眼为板层孔,1眼消失,4眼为全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黄斑孔,其中3眼脱离消退后黄斑孔消失,1眼黄斑孔未消失;3眼无黄斑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复位,但其中1眼术后2月仍有少量网膜下积液;4眼有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均复位,黄斑孔消失,1眼术后5个月再次脱离,但不伴黄斑孔。对手术前后眼后极部病变行卡方检验x2=6.637,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变性近视进展,防治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安全可靠。2.后巩膜加固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稳定,部分较术前提高;中心视野缺损形态改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均降低。3.后巩膜加固术后的屈光度和眼前后径稳定。4.后巩膜加固术改善视觉质量的机制可能是:后巩膜加固术加固了向后延伸的巩膜葡萄肿,缓解了对后极部各层的牵拉,治愈或减轻了变性近视并发的黄斑区瘢痕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黄斑前膜、黄斑孔、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等,从而提高了视功能,改善了视觉质量。
二、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角膜屈光手术 |
1.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
1.2 角膜准分子激光手术 |
1.2.1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
1.2.2 LASIK |
1.2.3 LASEK |
1.2.4 SMILE |
1.2.5 ICRS |
2 有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2.1 前房型 |
2.2 虹膜固定型 |
2.3 后房型PIOL |
3 巩膜手术 |
4 小结 |
(2)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角巩膜三维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前处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巩膜厚度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巩膜葡萄肿面积对眼轴增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巩膜形态对巩膜应力分布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大气污染物对接触镜佩戴安全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生物力学建模仿真在病理性近视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 统计学分析 |
3.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后巩膜加固术后眼表改变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后巩膜加固术及治疗机制 |
1.1 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方式 |
1.2 后巩膜加固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1.3 后巩膜加固术材料的选取 |
1.4 后巩膜加固术的治疗机制 |
2 眼科手术术后眼部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 |
3 展望 |
(5)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中调整切削屈光度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屈光手术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度近视手术矫正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
2 后巩膜加固术 |
3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4 其他 |
(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度近视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分组 3.检查方法 4.人工晶状体的比较 5.主要设备仪器 6.手术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 2.2 |
术后屈光状态 2.3 |
术后眼压 2.4 |
术后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2.5 |
术后眼轴 2.6 |
后囊膜皱褶及后发障 2.7 |
术后视网膜脱离 2.8 |
术后玻璃体混浊 讨论 1.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病理改变[8] 2.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3.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4.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及后囊膜皱褶 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6.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玻璃体混浊程度 7.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与视网膜脱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
(10)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部分病例图片 |
综述 变性近视与后巩膜加固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J]. 黄素侦,吴西西,贺衡,莫彩琰.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2]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D]. 赵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D]. 葛瑶.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后巩膜加固术后眼表改变研究现状[J]. 仝春梅,王超英,仝乐,许寅聪,苌翠粉,靳韬. 临床误诊误治, 2019(12)
- [5]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中调整切削屈光度的疗效观察[D]. 袁小艾.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高度近视手术矫正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侯思梦,张景尚,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2018(10)
- [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D]. 贾恒. 郑州大学, 2018(11)
- [8]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D]. 李亚新.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9]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10]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D]. 游昌涛. 郑州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