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敬!2003中国传媒(论文文献综述)
肖楠[1](2021)在《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以人们对各自祖国的天然情感为逻辑起点,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以不同形态传递、发展与继承,建立起同政治权力的共生,从而构建起政权合法性论证、社会整合、身份认同、话语竞争等一整套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基础。以此为理论前提,面对新时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矛盾变化现实,中国主流媒体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传播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了新时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爱国主义宣传实践活动,即新冠疫情、香港止暴制乱、中美贸易战事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传播溯源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是以民族、制度秩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体叙事框架,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强化爱国主义国家个体权力——权利互动,逐步实现现代爱国主义“自我赋权”到“自我赋权”与“社会赋权”共生为内在逻辑,传播呈现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的总体特点,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针对爱国主义传播面临内在挑战困境,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加强爱国主义传播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民道德、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中实现内在发展。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罗彬茹[3](2021)在《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研究 ——以“人民日报”抖音号新冠疫情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短视频新闻凭借其时长短、内容精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我国主流媒体也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拓宽新媒体传播矩阵。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助力传播,完成上传下达的职责。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利用抖音短视频及时发布政策指示、一线最新消息、科普信息等,发挥了短视频新闻的优势,完成了媒体守望环境、引导舆论的责任,在短视频新闻领域中表现突出。本文以“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25日为研究时间段,对收集的351个短视频新闻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在对样本进行分析时,笔者综合借鉴了叙事学、新闻叙事学、影像叙事学等学科领域,采用“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特征”的研究框架,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进行叙事研究。从叙事视角来看,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主要采用客观记录的外视角、细腻真实的内视角、直击事件的单一视角和还原事件的多元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相结合,强调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丰富叙事色彩,引起受众情感共鸣。从叙事内容来看,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主要采用适合当下短视频传播的叙事语言,并对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划分,可划分为事件报道类、人物故事类、健康科普类,建构出集体记忆和大国形象的叙事含义。从叙事话语来看,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主要采用焦点式和顺序性报道的叙事时序,报道关键信息,展示更多新闻事件的细节;从叙事结构来看,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主要采用的是适应当下媒介环境的蜂巢式叙事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对新冠疫情进行报道。从叙事特征来看,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具有碎片化、戏剧化、情感化、热点化的叙事特征,能够结合短视频平台特点,根据新冠疫情发展的最新情况进行及时报道。通过对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短视频新闻研究,发现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具有其独特的叙事价值,并得出三点启示:在场式报道,增强新闻叙事真实性;叙事切口小,将个人叙事与公共叙事相结合;多角度叙事,打破传统英雄叙事思维。
董萌瑶[4](2021)在《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焦点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媒体端报道李文亮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新媒体成为了公众进行沟通互动、传递信息的新渠道与工具。当发生与公众密切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时,产生的舆论场也开始向社交媒体平台转移,且与之相关的重大事件会迅速发展成舆情焦点,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同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官民矛盾、公众情绪、话语下放、外媒影响等原因,都加大了新型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纾解舆情、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提升纾解舆情的能力?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纾解李文亮事件为例,探讨新时期下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的难点与路径,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环境下舆情焦点事件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舆情演变规律和特点。因为不同舆情事件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影响其舆论演变过程,这需要新型主流媒体要更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纾解对策,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二是研究《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对舆情焦点的报道,通过报道分析得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的舆情纾解策略,以及报道达到怎样的效果。三是根据上述的分析,延伸出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时面临的困境、存在的不足以及改善的路径。新型主流媒体肩负着改善舆论生态、引导主流思想的使命,因此,从问题中进行反思进而提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聚焦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形成原因以及新型主流媒体对危机舆情的纾解策略。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以及社交媒体平台自身属性,加上公众情绪、媒体传播方式等,这些都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具体分析《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对李文亮事件的报道内容,得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在纾解舆情时采用的策略和路径,这能够为以后《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面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提供经验。同时进行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能为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掌握新舆论场主导权,提升纾解舆情、引导舆论的能力提供一些思考。
申琳[5](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李倩倩[6](2020)在《“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而言,可以提升本地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对外而言,可以招商引资,促进人才引进,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建构一直都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议题。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短视频凭借其多元的内容呈现形式、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高效的互动模式成为各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构与传播的新平台。荣登2018年“全国最具影响力政务抖音”的“长沙发布”是政府利用抖音进行城市形象建构的典型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平台511条短视频进行类目分析,发现“长沙发布”政务抖音通过多元城市符号的挖掘、精妙的城市故事叙述、多样化的视听语言等方式,建构了长沙这座城市亲民实干、服务高效的政府形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经济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的文化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的环境形象以及爱岗敬业、友善助人的市民形象。与此同时,“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城市形象议题设置不均、缺乏互动性与反馈、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在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形象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必须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以上策略,以期“长沙发布“政务抖音能更完美地呈现长沙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张雷[7](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苏娜[8](2020)在《《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迎合了当前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在新闻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注意到短视频碎片化、内容丰富、传播力强等特点,开始制作与传播短视频新闻,并且将短视频新闻作为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018年抖音成为政务和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其中《人民日报》于2018年9月10日入驻抖音平台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快速积攒了大量粉丝,获得了可观的播放量,其粉丝量和播放量在抖音媒体号中皆居首位。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种新兴传播形式,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是如何借助抖音平台进行短视频新闻传播?《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传播对其他传统媒体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征,同时,期望对新闻媒体发展短视频新闻提供有益经验。论文首先将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且把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与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的各个发展节点相关联,梳理短视频新闻自探索到发展阶段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借助传播学的经典理论“5W”模式作为文章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中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分别从四个部分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传播特征展开论述:在传播主体方面,从品牌优势、人才队伍、优质资源和用户参与四个角度展开论述;在传播内容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进行样本收集与整理,从内容的选题、报道视角、价值取向和叙事变化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制作特征方面,将抖音平台作为传播渠道,结合平台特征分别从新闻画面选取、音乐渲染情感、特效剪辑手法突出视觉表达、简短时长四个方面,总结《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在制作方面的突出特征;在用户特征与传播效果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从用户基本信息、参与行为与参与动机三方面概述用户特征,继而从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总结出传播效果。最后,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对其他新闻媒体借力抖音实现新型信息传播带来的启示。
孙佳路[9](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陈苏洁[10](2020)在《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政治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长安网”是第一批实名认证的官方政务抖音号之一,且入围了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政务抖音号榜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笔者从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2019年发布的短视频中抽取了342条短视频作为研究样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其中的政治传播特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本文从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评论反馈数、关注欢迎语、私信、视频种类、视频主题、感情色彩、人物角色、背景音乐、视频时长、标题语言等13个分析指标对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样本短视频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其基本的传播特点。通过这些分析,笔者发现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在追求视频真实性的同时注意视频的质量,样本中主要以真实性高、画质清晰的实拍视频为主。作为中央政法委的官方抖音平台,其视频内容上主要是对政法系统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宣传。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公众,达到“共情”的目的,短视频的感情色彩较为强烈,且多配以背景音乐来加强情绪渲染。视频叙事通常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宏观叙事与个体的微观叙事相结合,采用故事化的表达。为了迎合当下网民的浅阅读、碎阅读的习惯,大多采用“短小型”的视频方式进行传播,且视频标题中运用公众熟知或较为通用的网络流行语来拉近关系。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信息,热点事件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关注,成为爆款短视频。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较为突出的政治传播特点。研究发现,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通过议程设置来抢占话语权,引导舆论;为了减少公众对政治传播的心理抵触,从叙事文本的“具象化”“生活化”和“娱乐化”三个角度进行政治修辞,消减短视频内容的“政治化”意味;在政治劝服时,从正面的“通情达理”技巧和反面的“敲警钟”方式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双向引导。但是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视频形式的娱乐化,消解了议题的严肃性;忽视受众的评论反馈,互动性不足;单一的正面宣传,宣传内容同质化;“浅层次”传播,内容缺乏深度思考等。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时刻保持警惕,把握“娱乐”尺度;加大互动力度,加强对话沟通;整合信息资源,丰富视频内容;评述结合,追踪挖掘深层次的新闻信息。
二、致敬!2003中国传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敬!2003中国传媒(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
2.1.1 以阶级斗争团结爱国主体 |
2.1.2 生产建设与爱国事业的连结 |
2.1.3 以革命话语唤起爱国热情 |
2.2 改革开放时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
2.2.1 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爱国转向 |
2.2.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价值 |
2.2.3 开放性爱国话语的叙事 |
2.3 新世纪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
2.3.1 全球化提供爱国新动力 |
2.3.2 民族复兴的目标发展 |
2.3.3 科学性爱国话语的出场 |
3 新冠疫情报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
3.1 以民族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
3.1.1 建构奉献、敬业、友爱的民族群像 |
3.1.2 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 |
3.1.3 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
3.1.4 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
3.2 场域和意义融合的传播策略 |
3.2.1 建构社会治理的传播场域 |
3.2.2 以隐喻为叙事话语 |
3.2.3 昭彰中国式爱国主义价值 |
3.3 评价与小结 |
4 香港“止暴制乱”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
4.1 以制度秩序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
4.1.1 制度、秩序的合法性正义性 |
4.1.2 制度、秩序认同的家国情感 |
4.1.3 制度、秩序认同的现实利益 |
4.2 建设性的传播策略 |
4.2.1 正面引导 |
4.2.2 重视情感性与理性批判相结合 |
4.3 评价与小结 |
5 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
5.1 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
5.1.1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
5.1.2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输出 |
5.1.3 对美国错误思想的批判 |
5.2 基于对比的传播策略 |
5.2.1 聚焦客观事实描述 |
5.2.2 强化中美两国奉行的价值对比 |
5.2.3 爱国观照——美国国家形象塑造 |
5.2.4 舆论争议建构 |
5.3 评价与小结 |
6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整体反思 |
6.1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总体建构 |
6.1.1 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
6.1.2 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 |
6.1.3 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 |
6.1.4 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 |
6.2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面临挑战 |
6.2.1 爱国主义的两面性 |
6.2.2 传统爱国价值消解趋势 |
6.2.3 爱国主义传播内在困境 |
6.3 新时代加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对策 |
6.3.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 |
6.3.2 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共理性 |
6.3.3 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 |
6.3.4 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新冠疫情相关报道列表 |
2 香港止暴制乱相关报道列表 |
3 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列表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研究 ——以“人民日报”抖音号新冠疫情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短视频新闻研究 |
1.2.2 突发事件短视频研究 |
1.2.3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研究 |
1.3 研究创新及主要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方法 |
2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及叙事研究概述 |
2.1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界定 |
2.2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研究发展 |
3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视角 |
3.1 客观记录的外视角 |
3.2 细腻真实的内视角 |
3.3 直击事件的单一视角 |
3.4 还原事件的多元视角 |
4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内容 |
4.1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语言 |
4.1.1 文字语言 |
4.1.2 有声语言 |
4.1.3 画面语言 |
4.2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主题 |
4.2.1 事件报道类:发布最新疫情信息 |
4.2.2 人物故事类:记录抗疫暖心故事和典型人物 |
4.2.3 健康科普类:传播防疫知识 |
4.3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故事创建 |
4.3.1 小人物的大叙事,构建集体记忆 |
4.3.2 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大国形象 |
5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话语 |
5.1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时间 |
5.1.1 叙事时序:焦点式和顺序性报道为主 |
5.1.2 叙事时距:报道疫情关键信息,展示细节 |
5.2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结构 |
6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特征 |
6.1 碎片化叙事:时长短,内容精,范围广 |
6.2 情感化叙事:以人为本,激发共情效应 |
6.3 冲突化叙事:创造性报道,缓解社会情绪 |
6.4 热点化叙事:紧跟热点,聚焦社会焦点议题 |
7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经验 |
7.1 “在场式”报道,增强新闻叙事真实性 |
7.2 叙事切口小,结合个人叙事与公共叙事 |
7.3 多角度叙事,打破传统英雄叙事思维 |
8 结语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4)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焦点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媒体端报道李文亮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6 研究方法 |
2 李文亮事件梳理及舆情分析 |
2.1 李文亮事件回顾 |
2.1.1 事件时间线梳理 |
2.1.2 李文亮事件的共意性运动现象 |
2.2 李文亮事件成为舆情焦点的原因 |
2.2.1 医生特殊媒介形象引起公众重视 |
2.2.2 新闻反转加剧舆论汇聚 |
2.2.3 共意性运动推动形成舆情焦点事件 |
2.3 李文亮事件的舆情演变 |
2.3.1 舆情爆发阶段 |
2.3.2 舆情蔓延阶段 |
2.3.3 舆情消解阶段 |
2.4 李文亮事件的舆情特点 |
2.4.1 井喷式情绪宣泄 |
2.4.2 舆论场内抗争性强 |
2.4.3 舆情畸变产生谣言 |
3 《人民日报》新媒体端对李文亮事件的报道分析 |
3.1 人民日报不同平台报道概况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类目构建 |
3.1.3 信度检验 |
3.2 具体分析 |
3.2.1 报道数量:集中报道、持续关注 |
3.2.2 报道主题:缓解情绪为主、引导舆论为辅 |
3.2.3 报道来源:主动发声、及时关注 |
3.2.4 文本倾向:建构理性话语 |
3.2.5 报道形式:可视化报道占据主流 |
4 《人民日报》新媒体端对李文亮事件的纾解情况分析 |
4.1 舆情纾解策略分析 |
4.1.1 缓和:共情传播缓和公众负面情绪 |
4.1.2 引导:准确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关注 |
4.1.3 化解:建设性的新闻引导正面舆论 |
4.2 舆情纾解效果分析 |
4.2.1 公众舆论由非理性到理性 |
4.2.2 舆论秩序由无序到有序 |
4.2.3 舆论情况由聚焦到消退 |
5 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焦点事件的反思与策略 |
5.1 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的难点 |
5.1.1 舆论场的话语争夺与场域重构 |
5.1.2 情绪化的表达与传播 |
5.1.3 谣言的传播与辨识 |
5.1.4 外媒的舆论影响与操控 |
5.2 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的策略 |
5.2.1 视点下沉,重视情感动员 |
5.2.2 完善全媒矩阵,壮大主流舆论基调 |
5.2.3 利用新技术,构建舆情监测机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对李文亮事件舆情纾解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B 《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对李文亮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类目编码表 |
后记 |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及媒介定位 |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 |
一、抖音短视频赋能城市形象建构 |
二、城市竞争加剧下城市形象备受关注 |
三、受众信息接收和消费习惯的转变 |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媒介定位 |
一、城市外宣与信息发布的功能定位 |
二、社会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
三、湖南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
第二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下的长沙城市形象 |
第一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建构形式 |
一、视频来源多为原创 |
二、视频呈现形式以现场实拍为主 |
三、视频议题丰富多彩 |
四、视频态度积极正面 |
五、视频地域聚焦长沙市内 |
第二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具体呈现 |
一、政府形象:亲民实干、服务高效 |
二、经济形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
三、文化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 |
四、环境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 |
五、市民形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 |
第三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城市形象建构的策略 |
第一节 多元符号立体呈现城市特色 |
一、城市音乐渲染共同情感 |
二、地方美食展现城市生活 |
三、建筑景观透视城市风采 |
四、人物符号折射城市性格 |
第二节 精妙叙事记录城市风情 |
一、内外交叉的叙事视角 |
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三、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 |
第三节 多样视听突显城市魅力 |
一、镜头画面的灵活多样 |
二、解说性字幕的巧妙运用 |
三、声音与画面的完美契合 |
第四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 |
一、城市形象议题设置失衡 |
二、缺乏互动性与反馈 |
三、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建议 |
一、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 |
二、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
三、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短视频新闻研究综述 |
1.2.2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短视频新闻发展概述 |
2.1 研究对象界定 |
2.1.1 短视频新闻 |
2.1.2 抖音APP |
2.1.3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 |
2.2 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脉络 |
2.2.1 探索阶段 |
2.2.2 推进阶段 |
2.2.3 发展阶段 |
第3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主体特征 |
3.1 品牌优势:依托纸媒影响力 |
3.2 人才队伍:新闻人员媒介素养高 |
3.3 优质资源:拥有权威信息资源 |
3.4 用户参与:用户生产与专业制作相结合 |
第4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内容特征 |
4.1 选题特征:以社会类、政治类与人物类为主 |
4.2 报道视角:平民化视角贴近普通民众生活 |
4.3 价值取向:趋向于正面报道,但不规避负面报道 |
4.4 叙事变化:叙事语言呈现社交化特性 |
第5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制作特征 |
5.1 画面选取:新闻画面呈现“去电视化”风格 |
5.2 情感渲染:使用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
5.3 视觉呈现:利用特效剪辑吸引注意力 |
5.4 简短表达:利用短时长营造新闻亮点 |
第6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用户特征及传播效果 |
6.1 用户特征 |
6.1.1 用户基本信息特征 |
6.1.2 用户参与行为特征 |
6.1.3 用户参与动机特征 |
6.2 传播效果 |
6.2.1 认知层面 |
6.2.2 态度层面 |
6.2.3 行为层面 |
第7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应用启示 |
7.1 传播内容层面 |
7.1.1 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媒体竞争力 |
7.1.2 信息碎片化处理,深度加工 |
7.1.3 调整短视频语态,适应移动传播 |
7.2 传播渠道层面 |
7.2.1 借助抖音算法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 |
7.2.2 借力社交功能,实现信息裂变式传播 |
7.3 用户层面 |
7.3.1 注重参与感,增强用户黏度 |
7.3.2 加强互动性,发展短视频社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
二、研究基础 |
(一)关于趣味 |
(二)关于媒介趣味 |
(三)关于电影趣味 |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
一、趣味的流变 |
二、趣味的创新 |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
结论 |
引用和参考文献 |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政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政治传播 |
(二)政治传播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务抖音的基本概况 |
一、政务抖音的概念 |
二、政务抖音的相关研究 |
三、政务抖音的产生背景 |
(一)技术背景 |
(二)政治背景 |
(三)社会背景 |
四、政务抖音的发展历程 |
五、政务抖音的常见类型 |
六、政务抖音的优势分析 |
(一)个性推荐算法 |
(二)内容短小精悍 |
(三)海量曲库 |
七、政务抖音存在的问题 |
(一)同质化严重 |
(二)互动性不足 |
(三)定位模糊 |
第二章 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内容分析 |
一、分析指标 |
(一)样本选择 |
(二)参数设定 |
二、内容分析 |
(一)视频种类 |
(二)视频主题 |
(三)感情色彩 |
(四)人物角色 |
(五)背景音乐 |
(六)视频时长 |
(七)标题语言 |
(八)互动指数 |
三、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传播特点 |
(一)视频种类多样,实拍视频最受欢迎 |
(二)视频主题多围绕政法信息发布和政法人物宣传 |
(三)视频感情色彩强烈,背景音乐加强情绪的渲染 |
(四)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
(五)形式上以短小为主,内容上追求完整性 |
(六)多使用网络表达,紧跟网络潮流 |
(七)热点事件受到广泛关注,衍生出诸多爆款短视频 |
第三章 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 |
一、议程设置中的话语主导 |
二、政治修辞中的去“政治化” |
三、政治劝服中的正反引导 |
第四章 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不足和建议 |
一、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不足之处 |
(一)视频形式的娱乐化,消解了议题的严肃性 |
(二)忽视评论反馈,政民互动不足 |
(三)单一的正面宣传,宣传内容同质化 |
(四)“浅层次”传播,内容缺乏深度思考 |
二、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策略建议 |
(一)时刻保持警惕,把握“娱乐”尺度 |
(二)加大互动力度,加强对话沟通 |
(三)整合信息资源,丰富视频内容 |
(四)评述结合,追踪挖掘深层次的新闻信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致敬!2003中国传媒(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D]. 肖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研究 ——以“人民日报”抖音号新冠疫情报道为例[D]. 罗彬茹.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新型主流媒体纾解舆情焦点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媒体端报道李文亮事件为例[D]. 董萌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01)
-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6]“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 李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8]《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D]. 苏娜. 新疆大学, 2020(07)
- [9]《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政务抖音“中国长安网”的政治传播研究[D]. 陈苏洁.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