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相对分子质量60000 Ro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维庆,王兴强,刘爽,付李胤且,罗玉立,廖莉,娄雪,徐健[1](202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AECA检测临床意义的再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阳性率、优势比(OR)及探讨阳性率异质性的来源。方法计算机联合手工规范检索建库至2020年8月1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符合研究目的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文献质量,提取研究数据,采用R 3.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1项研究,共有1 970例SLE患者(病例组),1 796例健康者(对照组)。Meta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AECA阳性率为56.4%(95%CI:48.10~64.70),I2=95.00%,高于对照组[OR=34.03(95%CI:21.79~53.14),P<0.01,I2=49.34%],异质性来源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中,病例组血清IgG型AECA阳性数占ACEA总阳性数的58.8%(95%CI:48.10~69.50),IgA型AECA占33.2%(95%CI:26.70~39.70),IgM型AECA占12.7%(95%CI:2.60~22.70),IgG型AECA阳性数占比高于IgA型、IgM型(P<0.001);SLE患者血清AECA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正相关[r=0.349(95%CI:0.23~0.46),P<0.001,I2=15.20%];狼疮肾炎患者与神经精神狼疮患者AEC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 AECA可能参与了SLE血管损害的发生发展,且血清AECA水平与SLE病情活动度相关,可用于SLE病情活动度的随访监测;SLE中以IgG型AECA升高为主,临床运用中应对其重点关注。
郭亚培[2](2019)在《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系统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产生反应而导致的脑炎,近年来成为神经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AE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幻觉、记忆力下降、意识错乱、癫痫、睡眠障碍等,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发现颞叶异常信号,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常呈正常或炎性改变。依据免疫原类型不同,AE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不同类型可有特定临床表现。通常,AE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如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抗体、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γ氨基丁酸 B 型(gamma-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受体抗体、抗甘氨酸受体抗体等;另一类为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如抗Hu抗体、抗Yo、Ri、Ma2、CV2、神经元突触囊泡、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抗体等。其中,CASPR2为轴突蛋白家族中的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轴突中均有表达,是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复合体自身抗体的主要靶抗原。因而,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可同时具有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性肌强直、脑炎、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失眠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研究者们也一直在探索不同抗体类型AE的临床特征,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关于该疾病的报道较少,针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尚缺乏系统认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2例明确诊断为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影像学改变特点、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表现,通过系统性分析提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特别地,该资料有助于了解我国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治疗的确诊为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患者。入组标准依据2017年《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关于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分析: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资料,视频脑电图结果等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实验室资料包括:CSF生化、常规、及免疫球蛋白和病毒学检测;血清相关检测(包括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血清免疫五项,抗核抗体谱,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体);血清和CSF同时检测: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LGI1、抗NMDAR、抗Caspr2、抗AMPAR、抗GABABR、抗谷氨酸受体,寡克隆区带,抗神经元抗原谱等)。研究结果1.临床表现:病程中出现癫痫发作18例(81.8%);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差、计算力差、定向力减退、注意力,语言能力等)16例(72.7%);精神症状12例(57.1%),其中烦躁7例,幻觉3例,胡言乱语3例,行为异常2例;头晕,头昏沉感9例(40.9%);睡眠障碍10例(45.5%);肢体疼痛8例(36.4%);进食差 4 例(18.2%);头痛 4 例(18.2%);发热 3 例(13.6%);自主神经功能症状4例(18.2%),包括多汗、心慌、大小便障碍,畏寒等。2.实验室资料:22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取CSF检测。测量CSF压力在100~270mmH2O,中位数为182.5 mmH2O。CSF白细胞数为0~12个/L,中位数为5个/L;总蛋白0.14~0.59 g/L,中位数为0.4 g/L;葡萄糖为2.5~3.9mmol/L,中位数 3.02mmol/L;氯 112~130mmol/L,中位数 126mmol/L。所有患者CSF均行病毒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2例患者均行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测,2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1例为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 20 例(90.9%),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阳性 14 例(63.6%)。22 患者均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异常者12例(54.5%)。22患者均行血清免疫五项检测,血清IgA值高于正常18例(81.8%),中位数为10.75g/l;血清IgG高于正常0例(0%),中位数为1.54g/l;血清IgM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1.195g/l;补体C3高于正常范围1例(4.5%),中位数为0.88g/l;补体C4均位于正常范围,中位数为0.19g/l。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位于正常范围,中位数为45.3IU/ml;C反应蛋白升高4例(18.2%),中位数为5.875mg/l。22患者均行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检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升高4例(18.2%),中位数为小于10RU/ml;抗β2-糖蛋白1抗体I升高6例(27.3%),中位数为15RU/ml;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均为阴性;血清抗核抗体谱均为阴性。22例患者均行血清和CSF CASPR2抗体检测,22例患者血清CASPR2抗体均阳性(100%);10例患者CSF-CASPR2抗体阳性(45.5%)。22例患者均行血清及脑脊液IgG指数及寡克隆区带检查,其中寡克隆区带检查阳性2例(9.1%)。22患者均行CSF免疫球蛋白检测:CSF-IgA结果高于正常范围19例(86.4%),中位数为0.27mg/dl;CSF-IgG值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2.89 mg/dl,CSF-IgM值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0.075 mg/dl。22患者均行血清寡克隆区带检测,阳性者2例(9.1%)。22例患者均行血清及CSF神经细胞内抗原抗体检测,血清抗Hu抗体阳性1例,血清抗Yo抗体阳性1例。3.视频脑电图:22例患者Video-EEG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局限性慢波及部分导联癫痫波。4.影像学:22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异常6例(27.3%),主要表现为病灶脑叶部位低密度影。22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异常15例(68.2%),主要表现为单侧、双侧海马或脑叶损害。其中,海马损害11例(50%),脑叶损害8例(36.4%),脑叶和海马同时受损4例(18.2%)。共4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行PET-CT检查,均提示异常。3例MRI显示病灶部位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减低,1例MRI显示病灶部位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增高;其中,2例在MRI未显示异常部位出现代谢减低。结论1.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有以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肢体疼痛、进食差、头痛、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时,需考虑到该疾病,注意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抗NMDAR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等一般不出现周围神经受累的表现如肢体疼痛,麻木,肌束震颤,肌强直等。2.本研究发现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血清均可见抗CASPR2抗体,部分CSF检查阳性;绝大多数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可见IgA升高;半数患者血清可见中肿瘤标志物表达。血清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C反应蛋白、aCL、β2-GP1-Ab,血清及CSF神经细胞内抗原抗体、自免脑抗体、寡克隆区带、免疫球蛋白等检测有助于疾病鉴别诊断。3.本研究发现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脑电图以弥漫性慢波、癫痫波为主,局限性慢波也较常见,但缺少临床特异性。4.本研究发现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头颅CT阳性率较低,主要表现为病灶脑叶低密度影。头颅MRI除表现为边缘系统受累外,脑叶受累也较常见。PET/CT均有阳性发现,多数表现为病灶部位葡萄糖代谢减低,少数出现病灶部位葡萄糖代谢升高。
韩文霞[3](2019)在《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组织C1q沉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表达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抗PLA2R抗体的测定及肾组织C1q沉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及不典型膜性肾病(Atypical Membranous Nephropathy,AM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肾内科行肾活检,并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确诊的初发IMN、AMN患者各4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PLA2R抗体,根据该抗体浓度高低分为抗PLA2R抗体阳性组(即其浓度≥20RU/ml)及抗PLA2R抗体阴性组(即其浓度<20RU/ml)。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C1q沉积部位及强度,根据C1q有无沉积分为C1q阳性组及C1q阴性组。同时将抗PLA2R抗体及C1q沉积与否分为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及双阴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肌酐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纳入研究的患者,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支持治疗(控制血压,应用ACEI/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等非糖皮质激素治疗),出院后随访≥6个月,据门诊随访系统,统计其血清白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评价标准:⑴完全缓解:白蛋白≥35g/L,尿蛋白<0.3g/24h;⑵部分缓解:白蛋白≥30g/L,24h尿蛋白较前下降≥50%,且为0.33.5g,血清白蛋白改善。⑶临床未缓解:未达到上述指标者。结果:⑴在IMN及A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均较阴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血总胆固醇高,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血尿酸、尿素氮、甘油三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在A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的血肌酐数值高(P<0.05)。⑶免疫荧光:各组患者肾组织IgG、IgA、IgM、C3、FIB沉积无统计学差异。与IMN患者相比,AMN患者肾组织中C1q沉积率较高(P<0.05),且在AMN患者中,C1q沉积阳性组较阴性组的男性患者例数少(P<0.05)。⑷临床缓解情况:与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比较,抗PLA2R抗体阳性组的患者临床缓解率低。在IMN患者中,合并肾组织中C1q沉积者预后差(P<0.05)。AMN患者中C1q沉积与否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在IMN及AMN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57.5%,在AMN中该抗体平均滴度高于IMN,提示我们该抗体阳性不能单纯诊断IMN,需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是否存在不典型膜性肾病。(2)无论在IMN、AMN组,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临床症状重、自发缓解率低,尤其是伴C1q沉积的IMN患者临床缓解率更低,提示治疗效果差,尽早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干预治疗。(3)IMN患者PLA2R阳性伴C1q沉积提示预后不良。
朱彬[4](2019)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筛查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被证实是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临床症状之一。其中,系统性血管炎(SV)已被证实是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及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因此,临床诊断、区别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以及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非常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SV的住院患者,深度解析SV及其亚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SV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SV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高迁率组蛋白B1(HMGB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及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RDW、HMGB1、LAMP-2及其自身抗体其与SV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判其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87例SV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总结,其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170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患者73例、大动脉炎(TA)患者44例,记录SV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SV及各亚组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根据S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SV及其亚组中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SV的患者86例,同期收集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6例和健康对照(HC)者8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HMGB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IL-8和IL-23的水平。观察SV及其亚组间血清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观察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表达差异。分析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进一步评估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对于高血压人群中SV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1。SV亚组中,AAV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1;PAN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略多于女性;TA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下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2.2。此外,SV患者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和发热为最常见首发临床症状。SV亚组中,AAV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肾脏受累、肺脏受累和高血压;PAN、TA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发热和头痛。SV患者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其次为高血压。SV亚组中,AAV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肺脏受累、高血压最为常见;PAN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头痛最为常见;TA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头痛、发热最为常见。进一步把合并高血压的SV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Ⅰ-Ⅲ级,结果显示AAV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Ⅰ-Ⅱ级为主;PAN和T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Ⅱ-Ⅲ级为主。在SV亚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肌酐(Scr)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高于PAN和TA患者;而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低于PAN和TA患者。第二部分:SV活动期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此外,SV肾损伤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和HC。相关分析表明,RDW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期评分(BVAS)、Hs-CRP、ESR、Scr和WBC呈显着正相关,与HB呈显着负相关。RDW是SV活动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中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EH和HC两组之间血清HMGB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SV活动期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且与Hs-CRP和BAVS呈显着正相关。SV肾损伤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评估HMGB1与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IL-8和IL-23无显着相关。亚组分析显示,PAN患者中血清HMGB1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是S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部分:与EH和HC组相比较,SV患者中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升高。SV活动期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且与BAVS和Hs-CRP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为SV及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95.7%。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活动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1.3%。结论: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SV亚组中,AAV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主,PAN患者主要以31-60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TA患者主要以40岁以下女性青年人群为主。SV患者以肾损受累最为常见,尤其AAV患者。SV患者合并高血压也较为常见,尤其PAN和TA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部分SV患者中,尤其是PAN和TA患者起病时炎症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情况可能并不呈正比。此外,与PAN和TA患者相比,AAV患者更易发生贫血。第二部分:RDW水平在SV患者中是显着增高的,且可反应SV的疾病活动程度及肾脏受累情况。此外,高RDW水平可能是SV疾病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且可反映SV的活动期、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PAN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HMGB1可成为SV的一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为SV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尤其是在PAN中。第四部分: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较之EH和HC组是显着增高的,并且可以反映SV活动期的严重程度。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对于SV的诊断及活动期评估以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杨馥宁,黄晶[5](2016)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肝胆系统损伤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疾病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对AILD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进展.
易露露[6](201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发病率,探讨两种疾病伴发时的临床和实验室的特点,指导临床上SLE伴发H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表格记录、电话回访方法,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一附属医院1029例SLE患者,按试验设计分为3组,A组:80例SLE合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TPOAb)异常但未达到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后续的住院资料或电话回访,这80例SLE患者的TgAb、TPOAb通过治疗半年后转阴性);B组:29例SLE合并HT(后续的住院资料或电话回访,这29例SLE患者的TgAb、 TPOAb通过治疗半年后仍阳性且甲状腺B超改变);C组:从920例SLE且TgAb、 TPOAb正常的患者中按同时住院时间、性别1:1筛查出109例SLE患者为对照组,抗核抗体谱、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疾病活动评分的指标特点。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然后使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LE合并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29例SLE患者中,29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率为2.8%。三组的线粒体M2阳性率分别为(18.7%、24.1%、6.08%,P<0.05),口腔溃疡发生率(8.75%、27.5%、8.69%,P<0.05),红细胞计数减少率(21.3%、17.2%、33.9%,P<0.05),血红蛋白水平减少率(25%、38%、43.4%,P<0.05),TGAB水平升高[4.01(3.10-5.50),6.10(3.40-103.54),(0.00),P<0.05],TPOAb水平升高(曾用名为TMAb)[3.75(2.70-5.50),6.00(3.30-126.50),(0.00),P<0.05],T4[0.00,0.00(0.00-5.20),0.00,P<0.05],TSH水平[0.00,0.00(0.00-9.80),0.00,P<0.05],FT3水平[0.00,0.00(0.00-1.46),0.00,P<0.05]虽然统计学有意义但FT3都在正常范围内,临床无意义。FT4水平下降[0.00(0.00-0.75),0.00(0.00-1.46),0.00,P<0.05],尿脓细胞数(1.70±0.05,0.26±0.14,0.57±0.12,P<0.05)、球蛋白水平升高(30.27±5.91,34.23±10.67,32.86±7.85,P<0.05)、高密度脂蛋白(1.74±0.72,2.36±0.96,1.73±0.07,P<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SSA、SSB、RNP抗体、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SSB阳性率,0R=6.43;血红蛋白减少率最大OR=0.45。结论1、SLE合并HT发病平均年龄大,SLE合并HT占SLE患者的2.8%。2、SLE合并HT时血液系统受累减少,其中SSA抗体是保护性因素,RNP抗体、SSB抗体是危险因素。3、HT在SLE患者的发病率与SLE的活动期无关。
皇甫明美[7](2016)在《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癌症高发的国家,由于肿瘤多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不明显,导致多数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所以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治疗对肿瘤患者来说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诊断能力有限,目前亟待出现一种能更早期诊断肿瘤的手段。自从Landsteier提出机体内存在自身抗体(autoantibody)以来,人们逐渐对自身抗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长期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基因突变是最基本的触发环节或始动因素,这些异常表达的蛋白就成为了肿瘤抗原。相对于浓度较低的肿瘤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我们检测高发肿瘤中自身抗体的表达变化,以期寻找到可用于肿瘤辅助诊断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本研究中纳入5种目标蛋白,分别是m RNA的结合蛋白IMP-1、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肿瘤抑制因子P16、转录调节蛋白EZH2和原癌基因蛋白Bmi-1。利用免疫学分析软件和表位数据库,预测、设计并合成5种蛋白的多肽抗原片段,应用经过我们优化改良的ELISA检测方法,包被多肽抗原,根据免疫学抗原抗体结合原理检测血浆中自身抗体水平。研究共纳入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的肝癌患者、食管癌患者、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各200例。设置质控血衡量检测的稳定性,根据酶标仪测得的样本OD和质控OD计算相对结合指数,降低非特异结合和检测误差。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自身抗体水平在不同肿瘤、不同分期中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不同肿瘤中表达特点的同时,探讨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肝癌患者血浆5种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检测中,EZH2和Bmi-1自身抗体水平出现显着升高(p<0.001;p<0.001),进一步按肿瘤分期分析发现,早期患者EZH2和Bmi-1自身抗体水平高于晚期患者。受试人群ROC曲线分析发现,EZH2和Bmi-1自身抗体检测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异度90%情况下,肝癌检测敏感度分别为22%和32%。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同样检测了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变化。其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出现显着升高(p<0.001;p<0.001),虽然IMP-1亦出现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以肿瘤分期分层分析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肺癌早期升高更明显。受试人群ROC曲线分析发现,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特异度90%情况下其敏感度分别为32%和20%。3食管癌患者血浆中,我们同样检测了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变化。食管癌和肺癌中自身抗体表达变化趋势相似,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出现显着升高(p<0.001;p<0.001),以肿瘤分期分层分析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食管癌早期升高不如肺癌明显。受试人群ROC曲线分析发现,特异度90%情况下,食管癌检出的敏感度分别为26%和15%。4为更好判断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在不同肿瘤诊断中的特异性,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我们同样检测了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变化。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在乳腺癌中略有升高,与健康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p=0.000),在肿瘤分期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受试人群ROC曲线分析发现,特异度90%情况下,乳腺癌检出的敏感度分别为20%和16%。5以肝癌、肺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的临床传统标志物AFP、EGFR和HER2为分层表型,分析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不同表型表达变化发现,HER2和EGFR过表达与自身抗体表达无关。有趣的是,肝癌患者中AFP的表达与EZH2和Bmi-1自身抗体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1EZH2和Bmi-1自身抗体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在其他肿瘤中表达变化并不明显,EZH2和Bmi-1自身抗体可能是肝癌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对肝癌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且与AFP的表达有显着相关性。其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在肺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其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好,可以作为肺癌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3食管癌中P16和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在肿瘤组和健康人群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如肺癌中更明显,可以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4Survivin自身抗体表达在乳腺癌中略有升高,虽然Survivin自身抗体在肺癌和食管癌也均明显升高,但在以上3种肿瘤中其检测的敏感度存在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来验证其作为标志物的特异性。5自身抗体检测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有成为肿瘤诊断新方法的潜能。
罗德梅,朱震宏,葛金莲,刘学磊,马秀敏[8](2015)在《维吾尔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抗核糖体P蛋白(ribosomal P protein,RPP)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由核糖体60 S亚单位的3种蛋白组成,为P0[相对分子质量(Mr)38 000]、P1(Mr19 000)、P2(Mr17 00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us,SLE)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之一,在其他疾病及正常人群中则少见,抗RPP
颜淑敏[9](2008)在《一、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课题一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背景系统性血管炎由于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偏重,且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早期诊治困难,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差。因此,寻找系统性血管炎新的、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即SELDI-TOF-MS技术已广泛用于对多种疾病,尤其是那些传统肿瘤标志物阴性的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生物标志物的筛查,并取得了成功,且后续对差异蛋白的鉴定成果业已见诸于报道。但其在系统性血管炎领域中的应用尚属空白。此外,本室前期研究显示抗膜突蛋白抗体与血管损伤、血管炎相关,推测其或许是系统性血管炎较特异的抗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外采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对白塞病、大动脉炎及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AASV)进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发现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及其组合模型,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活动性监测及疗效评判。并对血清差异目的蛋白质分离富集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后续差异蛋白质的鉴定提供技术支持。首次在国外内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目的利用SELDI-TOF-MS技术检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构建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分类树模型,寻找疾病活动性监测指标,分析差异蛋白与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等临床资料的关系;如果能发现对系统性血管炎相对特异的差异蛋白质,则应用离子交换磁性微珠、SDS-PAGE,辅以SELDI-TOF-MS,对其进行分离和富集,利用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以重组膜突蛋白为抗原,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详细记录实验组及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住院病历、门诊随诊记录对实验组进行随访。实验组为138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其中白塞病59例、大动脉炎42例及AASV 37例(包括韦格纳肉芽肿27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9例及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疾病对照组为3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各相匹配的正常人,共115例。2.采用SELDI-TOF-MS技术检测所有入组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应用生物信息技术,通过差异比对,筛查出差异表达蛋白质,构建系统性血管炎的疾病分类树模型、疾病活动性判定联合模式,寻找疾病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3.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与系统性血管炎病变分布、免疫学指标等临床资料的关系。4.采用离子交换磁性微珠、SDS-PAGE,辅以SELDI-TOF-MS分离富集差异表达的目的蛋白,并用MALDI-TOF-MS鉴定目的蛋白。5.利用重组膜突蛋白为抗原,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由M/Z 7625.7、M/Z 3937.5和M/Z 12555.8所组成的白塞病诊断分类树模型、M/Z 7618.6组成的大动脉炎诊断分类树模型和M/Z 8337.8组成的AASV诊断分类树模型的敏感性依次是78.9%、91.7%、91.7%,特异性依次是80.0%、80.0%、100.0%;2.M/Z 7813.2峰强度≥1.20时,对白塞病活动性判断的敏感性为74.0%,特异性为77.8%;联合应用M/Z 8690.9、M/Z 16508.8和M/Z 4346.8三者对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判断的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100.0%;联合应用M/Z 11449.2、M/Z3276.6和M/Z 11671.9三者对AASV疾病活动性判断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100.0%;3.M/Z 13751.6峰强度≥0.64时,对白塞病内脏损害诊断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1.0%;4.M/Z 11689.7峰强度≥3.04时,对白塞病治疗无效者判断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7.5%;5.对蛋白沈脱液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测定中可见,WCX磁性微珠捕获了血清目的蛋白M/Z 28.9kDa及M/Z 16.7kDa。SDS-PAGE电泳凝胶上可见相应两处条带。对28.9kDa处条带质谱鉴定结果为混合物。对16.7kDa处条带质谱鉴定结果为免疫球蛋白Kappa 1轻链;6.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32.6%,高于冠心病(6.7%)及正常人(5.0%),而与SLE患者(20%)相同;7.白塞病患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42.4%%,大动脉炎者为33.3%,AASV患者为16.2%;8.白塞病不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与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无关;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患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高于广泛型患者;9.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对系统性血管炎诊断的敏感性为32.6%,特异性为89.1%。结论1.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是一项极具潜力的适合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可以用于对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筛查;2.由M/Z 7625.7、M/Z 3937.5和M/Z 12555.8所组成的白塞病分类树模型、M/Z7618.6组成的大动脉炎分类树模型和M/Z 8337.8组成的AASV分类树模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3.M/Z 7813.2峰强度有助对白塞病疾病活动性的评判:M/Z 8690.9、M/Z 16508.8和M/Z 4346.8三者联合应用及M/Z 11449.2、M/Z 3276.6和M/Z 11671.9三者联合应用分别是评判大动脉炎、AASV疾病活动性的良好指标,均优于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4.M/Z 13751.6峰强度是白塞病内脏受累的良好标志物;5.M/Z 11689.7峰强度对评价白塞病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一定的价值;6.所筛选出的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大量差异蛋白质可作为今后探索的目的蛋白;7.磁性微珠技术、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和Tricine-SDS-PAGE三者相结合来分离纯化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是今后研究血清差异蛋白的有力武器。8.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膜突蛋白抗体,其阳性率高于冠心病及正常人,而与SLE患者相同;不同系统性血管炎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不同,白塞病和大动脉炎患者明显高于AASV患者;白塞病不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与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无关;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患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高于广泛型患者;9.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对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王少敏[10](2008)在《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份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反应过度,直接或间接破坏自身组织,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多克隆B细胞的活化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是由于遗传、激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紊乱所致的一种结缔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患者存在多种免疫异常,包括细胞免疫异常和体液免疫异常,血清中可以产生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多种免疫异常,特别是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体内Th1/Th2细胞之间比例失衡,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导致B细胞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说法不一,以往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进展程度的评价主要通过检测自身抗体水平,对于自身免疫病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Th1/Th2平衡上,究竟是Th1占优势还是以Th2亚群为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尚未应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而通过对于血清中自身抗体以及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联合检测,结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分别进行研究,以探讨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损伤程度的论着比较少见。本文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及其滴度,C反应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含量的变化,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部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IL-4)的含量及其在体内的表达水平,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产生大量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ith(Sm)抗体等,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明显升高,血清中CRP含量不同程度地升高,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几种不同方法检测均提示SLE患者体内存在免疫调节障碍,T细胞亚群的功能异常,Th亚群比例失衡,Th亚群平衡偏离主要表现在Th2功能亢进和Th1功能不足(即Th2亚群占优势),从而出现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抗体,导致病理损伤。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机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异常,导致体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其中Th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Th细胞亚群平衡失调特点分析,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发病机制,确定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为其免疫调节治疗及估计疾病预后及转归提供相关的临床资料。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相对分子质量60000 Ro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相对分子质量60000 Ro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AECA检测临床意义的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1.4 数据分析 |
2 结 果 |
2.1 文献筛检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病例组血清AECA阳性率明显升高 |
2.4 SLE患者血清不同AECA抗体类型的阳性率 |
2.5 不同靶器官受累SLE患者血清AECA的阳性率 |
2.6 发表偏倚 |
3 讨 论 |
(2)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抗CASPR2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特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实验室资料特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脑电图特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影像学特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A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表B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3)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组织C1q沉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表达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对象分组 |
3 数据收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IMN、AMN患者基本资料结果 |
2 血清抗PLA2R抗体结果 |
3 肾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
4 血清抗PLA2R抗体联合肾组织C1q沉积情况结果 |
5 Logistic回归分析IMN、AMN不缓解因素的结果 |
讨论 |
1.IMN、AMN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分析 |
2.IMN、AMN组患者实验室检验资料结果分析 |
3.血清抗PLA2R抗体分析 |
4.C1q与 IMN、AMN |
5.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C1q沉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组织C1q沉积与特发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
1.PLA2R概述 |
2.C1q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RDW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收集和检测 |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HMGB1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事宜 |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6 HMGB1与SV关系的Meta分析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事宜 |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标记物在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IH自身抗体 |
1.1 Ⅰ型AIH的主要自身抗体 |
1.1.1 抗核抗体(ANA) |
1.1.2 抗平滑肌抗体(SMA) |
1.1.3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P/LP) |
1.1.4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
1.2 Ⅱ型AIH的主要自身抗体 |
1.2.1 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 |
1.2.2 抗肝细胞溶质Ⅰ型抗体(抗LC-1) |
1.3 AIH相关其他自身抗体 |
1.3.1 Ro52抗体 |
1.3.2 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 |
1.3.3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抗体(PHGDH) |
1.3.4 PD-1抗体 |
2 PBC自身抗体 |
2.1 抗线粒体抗体 |
2.2 sp100抗体、sp140抗体和PML抗体 |
2.3 gp210抗体、p62抗体 |
2.4 抗着丝点抗体(ACA) |
3 PSC自身抗体 |
4 结语及展望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概述 |
1.1.1 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肿瘤的病因 |
1.1.3 肿瘤的表现 |
1.1.4 肿瘤的诊断 |
1.1.5 肿瘤的治疗 |
1.1.6 肝癌危险因素概述 |
1.1.7 肺癌危险因素概述 |
1.1.8 食管癌危险因素概述 |
1.1.9 乳腺癌危险因素概述 |
1.2 肿瘤标志物 |
1.2.1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
1.2.2 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评价方法 |
1.2.3 肝癌肿瘤标志物 |
1.2.4 肺癌肿瘤标志物 |
1.2.5 食管癌肿瘤标志物 |
1.2.6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 |
1.3 自身抗体 |
1.3.1 自身抗体的概述 |
1.3.2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1.3.3 自身抗体与肿瘤 |
1.3.4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 |
1.3.5 自身抗体作为肿瘤诊断生物标记物的前景 |
1.4 肿瘤抗原 |
1.4.1 肿瘤抗原的分类 |
1.4.2 肿瘤抗原的来源 |
1.4.3 多肽抗原的设计与制备 |
1.5 几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 |
1.5.1 IMP-1 |
1.5.2 Survivin |
1.5.3 P16 |
1.5.4 EZH2 |
1.5.5 Bmi-1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样本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抗原选择与设计 |
2.2.2 实验体系的配制及保存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流程 |
2.2.5 质量控制 |
2.3 数据分析 |
2.3.1 结合指数分析 |
2.3.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
2.3.3 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基本信息 |
3.1.1 肝癌患者基本信息 |
3.1.2 肺癌患者基本信息 |
3.1.3 食管癌患者基本信息 |
3.1.4 乳腺癌患者基本信息 |
3.2 IMP-1 |
3.2.1 蛋白序列分析和抗原多肽设计 |
3.2.2 不同肿瘤组IMP-1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3.2.3 不同肿瘤组IMP-1 自身抗体ROC曲线分析 |
3.3 Survivin |
3.3.1 蛋白序列分析和抗原多肽设计 |
3.3.2 不同肿瘤组Survivin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3.3.3 不同肿瘤组Survivin自身抗体ROC曲线分析结果 |
3.4 P16 |
3.4.1 蛋白序列分析和多肽抗原设计 |
3.4.2 不同肿瘤组P16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3.4.3 不同肿瘤组P16自身抗体ROC曲线分析结果 |
3.5 Bmi-1 |
3.5.1 蛋白序列分析和多肽抗原设计 |
3.5.2 不同肿瘤组Bmi-1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3.5.3 不同肿瘤组Bmi-1 自身抗体ROC曲线分析结果 |
3.6 EZH2 |
3.6.1 蛋白序列分析和多肽抗原设计 |
3.6.2 不同肿瘤组EZH2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3.6.3 不同肿瘤组EZH2自身抗体ROC曲线分析结果 |
3.7 肿瘤生物标志物亚型分组中5种自身抗体表达变化 |
3.7.1 以AFP表达量分型的肝癌 |
3.7.2 以EGFR分型的肺癌 |
3.7.3 以EGFR分型的食管癌 |
3.7.4 以HER2分型的乳腺癌 |
第四章 讨论 |
4.1 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水平的意义 |
4.2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水平的意义 |
4.3 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水平的意义 |
4.4 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水平的意义 |
4.5 研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维吾尔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一、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课题一 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研究 |
实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血清差异表达目标蛋白的鉴定 |
实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检测 |
实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Ⅰ 课题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目的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Ⅱ 附表: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调查登记表 致谢 |
(10)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一、 遗传因素 |
二、 环境因素 |
三、 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损伤机制 |
(一) B 细胞功能异常 |
(二) T 细胞功能异常 |
(三) 细胞因子产生异常及致病原因 |
(四) 本研究中几种T 淋巴细胞因子在SLE 中的作用 |
第二章 SLE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CIC、CRP、IGG、IGA、IGM、C3、C4 的检测 |
第一节 提要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
二、 CIC、CRP 检测结果 |
三、 IGG、IGA、IGM、C3、C4 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 SLE 患者体内检测大量高滴度自身抗体 |
二、 SLE 患者血清中CIC 含量变化 |
三、 SLE 血清中CRP 含量变化 |
四、 SLE 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变化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SLE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IL-4 水平测定 |
第一节 提要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 IL-2 检测结果 |
二、 IFN-γ检测结果 |
三、 IL-4 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SLE 患者外周血CD4+T 细胞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SLE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IFN-Γ、IL-4MRNA 的表达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相对分子质量60000 Ro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AECA检测临床意义的再评价[J]. 赵维庆,王兴强,刘爽,付李胤且,罗玉立,廖莉,娄雪,徐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
- [2]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D]. 郭亚培. 郑州大学, 2019(02)
- [3]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组织C1q沉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表达及评价[D]. 韩文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4]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D]. 朱彬.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5]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应用进展[J]. 杨馥宁,黄晶.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D]. 易露露.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7]EZH2、Bmi-1、P16、IMP-1和Survivin自身抗体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变化的研究[D]. 皇甫明美. 吉林大学, 2016(08)
- [8]维吾尔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罗德梅,朱震宏,葛金莲,刘学磊,马秀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05)
- [9]一、系统性血管炎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颜淑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10]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王少敏.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