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郊区经济

发展郊区经济

一、发展城市近郊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李科[1](2021)在《沈阳市近郊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划定方法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伟[2](2021)在《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及其情景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同升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郊区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城市热岛逐渐由中心向城市郊区扩散。城市湖泊水体是城市自然下垫面与人工下垫面的综合体,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一定程度上对于缓解局域热岛、提高湖区周边居民室外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发展核心,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热岛强度逐年升高,影响范围逐渐辐射到城市郊区。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集在城市近郊区湖泊水体以及周围建成区,以长沙市同升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定点实测与CFD(计算机流体力学)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夏季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子,通过控制单因子的变化,模拟不同因素对湖泊“冷岛效应”的影响程度,提出增强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的优化建议与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环境物理学视角提高风景园林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等专业人员定量认识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提出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主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城市水体“冷岛效应”综述进展研究。通过对城市热环境、城市绿地冷岛效应、城市水体“冷岛效应”的成因和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变化规律、影响范围研究。夏季(6月、7月、8月)城市近郊湖泊对周边环境存在“冷岛效应”,湖泊水体的日均降温幅度在0.55℃。湖泊水体的降温作用在距湖岸0m处最明显,降温幅度可达1.11℃,对下风向区域的降温作用高于上风向和垂直向。(3)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影响因子研究。临湖距离、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对湖泊“冷岛效应”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建筑平均高度、不透水面面积占比、绿化覆盖面积占比、乔灌草比例、风速与空气温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表明测点温度变化受湖泊水体及周围环境的共同影响。(4)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情景模拟研究。CFD情景模拟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吻合度较高,相关性系数R2=0.8621,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际算例模拟研究发现湖泊水体“冷岛效应”在下风向区域体现的最明显,植被区域能够阻挡气流以及对周围局域环境存在降温效应。通过改变单一影响因子的模拟分析可知,一定程度上湖泊面积是影响湖泊“冷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水体对气流具有加速作用,减小湖泊水体面积,湖泊水体对周围环境的降温强度减弱,影响范围减小;增大建筑高度影响气流的传输与分布,穿流区与角流区的风速增大,建筑背风区的风环境质量变差,建筑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水气的扩散范围减小;增大建筑后退距离能够优化湖岸空间的风环境,提高湖泊水体周围以及下风向区域的热舒适度;增大建筑间距对建筑密集区域内部风场变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改善建筑内部风环境、热湿环境;风向改变对研究湖泊“冷岛效应”的分布影响明显。(5)城市湖区规划优化建议。基于实测与数值模拟的相关结论以及研究成果,提出增强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优化策略。未来城市郊区湖区规划建设应加强保护现有湖泊水岸线,保持湖泊自然形态不改变,预留湖泊水体边缘缓冲带。湖区周围景观配置可适当增加小型水体景观、植被景观,形成“冷点”,增强局部区域小气候效应。合理调控湖泊水体周边开发建设,综合考虑建筑高度、建筑后退湖岸距离、建筑密度、植被种类、地形高差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在湖区周边设置通风廊道,充分发挥湖泊水体的“冷岛效应”。

曹圣婕[3](2021)在《北京近郊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特征与生产机制研究 ——以北臧村镇为例》文中指出城市近郊乡村地区在经济产业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城市产业转移和城乡设施互通首先惠及这类地区,加速了其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本地青壮劳动力的流出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近郊乡村出现人口混居状态,传统农村社会关系和空间形态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情况在经济吸引力强、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边缘更加突出,北京近郊乡村正是这类地区的典型代表,由“人口混居”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直接造成了农村传统村庄公共空间衰落,而大部分自上而下规划的村庄公共空间使用率很低,没有满足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作为承载村民社会关系和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出现了活力不足、文化内涵淡薄、社会功能萎缩的问题,引发农村的价值危机和治理危机,本文以北臧村镇为例,以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社会—空间”理念为支撑,探究北京近郊村庄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与空间生产机制,并据此提出空间优化策略。首先,本文按照乡村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村庄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将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演变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1949年以前);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改革探索阶段(1978—2005);城镇化阶段(2005年至今),其次,研究按照村庄空间形成动力将公共空间分为组织性和自发性两类,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PRA)、PSPL调研法等方法,以空间生产“三元论”为框架,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个层次分析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总结当下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困境。在对空间变化和现状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后,研究以“社会—空间”理念为基础,从空间所有者、消费者、生产者等空间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政策、意识等影响因素解析案例村庄公共空间生产的背后逻辑,梳理出组织性、自发性两类空间的生产路径,阐明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最后,文章基于“社会—空间”理念,对组织性空间和自发性空间分别在空间和社会层面提出了优化策略。论文以微观视角研究北京近郊村庄公共空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拓宽了村庄空间的研究视角,以期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帮助村庄完成城镇化转型提供依据。

付洁[4](2021)在《西安近郊休闲旅游类乡村养老地适宜性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凯[5](2020)在《基于乡土文化传承视野下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指出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乡村中具有特殊地位。而城市近郊区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大,导致乡村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公共空间形式逐渐城市化、同质化,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文化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在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与重建中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如何让乡土文化融入到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去,让乡土文化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精神内核,从而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利用好这一文化优势使乡村得到更好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南昌市为例,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使乡土文化在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与重建中得到传承,延续当地文脉,使当地村民重新找回家园感与亲切感,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即第一章节阐明了选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即第二、三、四章节。第二章节明确了乡土文化概念、内容及价值,城市近郊区乡村概念及特点和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类型及特点,并对相关理论基础研究进行阐述;第三章节对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关系进行详细剖析,提出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之间是有机协调统一的关系,乡土文化影响着乡村公共空间形成,同时乡村公共空间又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第四章节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挖掘出南昌市近郊区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并梳理出南昌近郊区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结合调研数据及村民访谈,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即第五、六章节。第五章节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乡土文化传承策略,首先,对乡土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并结合需求,确立规划设计目标;其次,确立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式;再次,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最后阐述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方法。第六章节理论结合实际,以笔者参与的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公共空间设计为实例研究,希望可以为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供思路参考。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即第七章节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张盼[6](2020)在《弹性设计理念下的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灞河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张,而被城市蔓延影响着的近郊型河道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错误的建设方式及改造理念,使近郊型河道在发展中变得脆弱,出现了一些反自然的现象: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不少地区的河道水域发生了变化。西安市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迅速的发展进程,以及丰富的河道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故本研究以西安市近郊段河道的景观构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引入弹性理念,来解决当下的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首先以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研究了弹性理念在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中的具体运用;其次对相关经典河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随后结合近郊型河道景观现存的问题,总结出构建原则,提出了洪涝适应网络构建策略,自我修复网络构建策略和社会文化网络构建策略,以及各策略下基础网络的构建方法和适用环境。最后以西安市灞河为例,分析灞河近郊段的景观现状和主要问题,将上述研究策略进行实践应用,构建出符合弹性理念的近郊段河道景观,以填补现有河道景观研究的空白,完整河道景观研究体系,完善人们对于近郊型河道的认知。

马修瑶[7](2020)在《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随着医疗、就业、住房等相关配套领域的措施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发展的是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形成了“9073”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中心空间的高度密集、乡村空心化现象加剧,使城乡老年人的养老质量问题凸显,老年人对多层次养老模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现有单一、滞后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使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如今,城市圈的不断扩张,使城郊边缘地区的区域价值被广泛探讨,伴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乡村社区化升级、扶贫攻坚等一系列关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出炉,如何在乡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发展也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使我们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将规划重心从城市转向近郊,养老也不再是对老年人简单的看护或康复,而更多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方式。为此,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特色康养产业的发展,在多重政策的驱动下,各地政府、企业已经开始了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社区等特色康养产业的项目开发,康养市场迎来了新的产业机遇和更新改造的空间。本文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进行案例规划设计分析,总结出此类空间整体规划的模式特点;并选择近年来发展较成熟的养老公寓、养老社区等案例,对其中的养老设施空间进行设计比较,发现此类空间构成的一般原则、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模式化设计认识,从而使整体环境到细节设计,都形成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高品质康养空间。并结合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项目进行设计规划,旨在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地域价值的基础上,探讨特色康养产业的发展路径,找到城乡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的一个方向。使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成为城乡沟通的桥梁,在为老年人提供理想康养空间载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城乡之间的裂痕。论文首先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其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矛盾,并探讨国家对特色康养产业的政策支持,从而引申出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后阐述了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第三章通过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分析,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我国现有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在论文的第四章分别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以及养老设施空间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整体规划、产业空间等方面探索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模式化设计策略,明确其优势特色。并结合三德范村的村域现状进行方案设计。在论文的最后对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模式化设计研究进行总结,指出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通过对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的相关政策背景、概念理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此类特色康养空间的模式化设计思路,尝试为构建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在缓解城乡养老问题的同时,实现区域的复兴与发展。

何越[8](2020)在《城乡环境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城市森林土壤质量则是城市森林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是近年来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城市化扩张造成的氮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且土壤对氮沉降的反应更敏感,氮沉降是否会对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是否会达到城市森林土壤的氮饱和阈值,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合肥市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其城市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合肥市是中国各大城市城市化发展的缩影。本研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从城乡环境梯度的角度出发,在城市近郊森林(合肥市大蜀山)、远郊森林(紫蓬山)及乡村自然林(万佛山)建立样地,选择合肥地区分布广泛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氮沉降实验(0kg N ha-1yr-1,50kg N ha-1yr-1,100kg N ha-1yr-1),研究氮沉降对城乡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城乡环境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功能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准确评估城乡森林的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效应对城市氮沉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城市近郊森林和远郊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碳(MBC)的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乡村自然林的土壤MBC与之相同,而MBN则表现为夏秋冬均较高,春季最低;空间分异上,城市近郊森林的土壤MBC和MBC/MBN高于远郊森林和乡村自然林而MBN低于乡村。(2)氮沉降显着增加城市近郊森林秋季和春季的土壤微生物量,远郊森林土壤MBC对氮沉降响应表现以抑制性为主,对MBN的影响较小。氮沉降对乡村自然林土壤MBC表现为氮沉降初期促进,后期抑制,对乡村土壤MBN以促进作用为主。氮沉降初期对城乡土壤微生物MBC/MBN均有促进作用而后期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对乡村和远郊的抑制更显着。(3)氮沉降会提高远郊和乡村森林春、秋季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施氮后期显着降低乡村自然林和远郊森林的土壤AWCD值,但显着提高城市近郊森林的AWCD值。(4)乡村自然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氮沉降下城市近郊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Mc Intosh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生长初期抑制,生长旺季促进,对远郊森林以显着抑制为主,乡村自然林对氮沉降的响应最弱。氮沉降初期对城市近郊森林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种类丰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有促进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常见种优势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没有影响。远郊森林和乡村森林的Shannon-Win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氮沉降初期显着促进而在2019年5月显着抑制。(5)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均偏向于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物质的代谢,对多胺类的代谢能力最弱。碳源的代谢能力表现为乡村>近郊>远郊。氮沉降对乡村自然林碳源利用类型的影响表现为初期促进,后期抑制,而近郊和远郊森林对氮沉降的响应在植物生长季存在极大的波动性。氮沉降后期的土壤微生物对多酚类、多胺类以及多聚物类物质的代谢差异是造成土壤微生物在城乡环境上显着分异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氮沉降会降低乡村自然林和远郊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种类,但却增加城市近郊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种类。(6)土壤NH4+-N(铵态氮)、NO3--N(硝态氮)、pH(酸碱度)、SOC(土壤有机碳)和TN(全氮)等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的敏感指标,城市近郊森林的土壤微生物代谢特点以r策略为主,其偏向对外源氮的利用。

宗袁月[9](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市近郊村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量近郊村庄在中心城市的辐射下,传统的乡土经济、社会、文化结构逐渐崩溃,导致过度的人口外流和环境颓败。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政策的引导,我国包括城市近郊村在内的乡村建设和更新实践活动不断升温。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策略,近郊村更新实践中出现村庄同质化、乡村性缺失、可持续能力差等普遍问题,引发学界的反思和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城市近郊村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近郊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近郊村空间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概述提炼后,本文总结四类乡村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从地理位置、社会组织结构和与城市关系角度界定了“城市近郊村”的概念,并叙述其典型特征。通过对大量南京近郊村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概述了南京近郊村更新的三个阶段,总结了当下实践中在产业、风貌和运营层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其次,本文通过对大量南京近郊村的空间更新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凝练出其中具有共性的策略,分为产业转型、整体风貌、重点空间、材料构造及建设运营五大方面。进一步,采用实际案例对五大层面十五类策略进行对比阐述,构建出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的框架。在此框架下,本文中通过概述钱家渡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阐述了空间更新策略在实际项目产业转型定位、整体风貌营造、多元主体参与方面的运用。然后,本文进一步叙述了项目中重点建筑的改造策略,从空间布局、场所空间、材料构造层面探索了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途径。最后,本文尝试从案例分析和实际项目入手,探讨大城市近郊村更新的核心困境、实践中的普遍问题及其内在原因,概述近郊村空间更新成果的评价要素。本文从对“城市近郊村”概念研究入手,通过案例实证研究,凝练出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的策略框架,并阐述了实际项目中策略的应用;同时,论文探讨了大城市近郊村更新的困境及其深层次原因,其在建筑学层面上的研究及提出的普遍性策略和方法对未来相似城市近郊村庄更新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全文正文约6.9万字,图表110余幅(组)。

张锦[10](2020)在《大城市近郊乡村建设实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于乡村愈发重视,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兴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纵观这一阶段所完成的乡村建设,整体环境风貌有所提升,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全面,部分乡村未达到乡村振兴预期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建立一种集合评估、反馈、指导功能评估模型,对现有乡村建设进行相对客观的实效评估,对后期乡村建设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价值,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乡村建设有效性。大城市近郊乡村受到城市空间蔓延、功能外溢的影响,原有农村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重构,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大城市近郊乡村区位特征相同,面临问题相似,本文以该地区乡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评估总结分析工作,以期为下一阶段同类型乡村建设提供借鉴。研究以多学科领域视野,对现有乡村建设评估进行重点分析和方法归纳,对评估体系的框架、指标筛选、指标权重等内容做出详细分析。在综合政策文件及大城市近郊乡村特性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从产业经济、环境建设、社会文化、公众权益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大城市近郊乡村建设实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北京近郊罗家坟村及杭州近郊绕城村作为研究样本,将获得的评估体系应用于两个村庄建设中。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估罗家坟村和绕城村的乡村建设实效,并从多维度分析其建设发展水平。同时从侧面验证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乡村建设评估理论研究贡献己力,为大城市近郊乡村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二、发展城市近郊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城市近郊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及其情景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同升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读
        1.2.1 城市气候
        1.2.2 城市郊区
        1.2.3 城市冷岛效应
        1.2.4 情景模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
        1.3.2 城市绿地“冷岛效应”研究进展
        1.3.3 城市水体“冷岛效应”研究进展
        1.3.4 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长沙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及气候
        2.1.2 湿地资源
    2.2 同升湖概况
    2.3 平行定点实测法
        2.3.1 样线及样点布置
        2.3.2 样点与样方设计
        2.3.3 测量方法
        2.3.4 测量仪器
        2.3.5 测量时间
    2.4 CFD数值模拟法
        2.4.1 物理模型
        2.4.2 模型简化
        2.4.3 模拟计算条件
        2.4.4 模拟计算过程
3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3.1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变化规律研究
        3.1.1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日变化规律研究
        3.1.2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降温范围研究
        3.1.3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降温梯度研究
    3.2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效应影响因子研究
        3.2.1 建筑平均高度
        3.2.2 测点距湖岸距离
        3.2.3 不透水面面积占比
        3.2.4 绿化覆盖面积占比
        3.2.5 乔、灌草面积比例
        3.2.6 相对湿度
        3.2.7 风速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情景模拟分析
    4.1 CFD模拟结果与验证分析
        4.1.1 CFD模拟结果验证
        4.1.2 CFD模拟结果分析
    4.2 改变建筑因子情景模拟分析
        4.2.1 建筑高度增加10m
        4.2.2 建筑高度增加20m
        4.2.3 建筑后退湖岸100m
        4.2.4 建筑后退湖岸200m
        4.2.5 建筑间距增大2倍
    4.3 改变湖泊自身因子情景模拟分析
        4.3.1 湖泊面积减小1/2
        4.3.2 湖泊面积为0
    4.4 改变绿化因子情景模拟分析
    4.5 改变气象因子情景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4.6.1 实际算例
        4.6.2 改变单一影响因子
    4.7 城市湖区规划优化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北京近郊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特征与生产机制研究 ——以北臧村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乡一体化进程
        1.1.2.大城市近郊乡村地区发展
        1.1.3.近郊村庄公共空间衰落
        1.1.4.城乡规划学科中的空间生产理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研究对象
        1.3.2.相关概念
    1.4.相关研究综述
        1.4.1.乡村公共空间
        1.4.2.空间生产理论
        1.4.3.研究评述
    1.5.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研究内容
        1.5.2.研究方法
    1.6.研究框架
    1.7.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2.1.理论基础
        2.1.1.空间生产理论
        2.1.2.弱关系理论
        2.1.3.场所理论
        2.1.4.治理理论
    2.2.国外案例分析
        2.2.1.德国福利德纳村
        2.2.2.丹麦Trekroner新乡村社区
    2.3.国内案例分析
        2.3.1.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新村
        2.3.2.广东顺德黄连社区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研究
    3.1.公共空间演变阶段
        3.1.1.传统社会阶段
        3.1.2.计划经济阶段
        3.1.3.改革探索阶段
        3.1.4.城镇化阶段
    3.2.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3.2.1.村庄公共空间类型
        3.2.2. “空间实践”:物质形态
        3.2.3. “空间表征”:规划构想
        3.2.4. “表征空间”:社会反馈
    3.3.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3.3.1.组织性空间
        3.3.2.自发性空间
    3.4.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生产机制
    4.1.公共空间生产主体关系
        4.1.1.空间的生产者——消费者:空间异质化
        4.1.2.空间的消费者——所有者:矛盾与包容
        4.1.3.空间的生产者——所有者:支配与分化
    4.2.公共空间生产影响因素
        4.2.1.市场因素:低端业态聚集
        4.2.2.政策因素:自上而下干预
        4.2.3.意识因素:乡土情结淡化
    4.3.公共空间生产路径解析
        4.3.1.组织性空间生产路径
        4.3.2.自发性空间生产路径
        4.3.3.空间对社会的反馈
    4.4.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1.村庄公共空间优化原则
        5.1.1.居民与政府合力
        5.1.2.城市与乡土融合
        5.1.3.社会与空间互促
    5.2.组织性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2.1.多元功能复合
        5.2.2.丰富空间层次
        5.2.3.重构社会关系
        5.2.4.共治平台搭建
    5.3.自发性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3.1.消极空间转化
        5.3.2.经济行为管理
        5.3.3.微观关系治理
    5.4.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北臧村镇村庄公共空间调研统计
附录C 图表目录
致谢

(5)基于乡土文化传承视野下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近郊区乡村迎来发展新机遇
        1.2.2 城市近郊区乡村优势众多,值得进行乡村建设
        1.2.3 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遭到建设性破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4.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4.3 研究趋势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乡土文化
        2.1.1 乡土文化概念
        2.1.2 乡土文化内容
        2.1.3 乡土文化价值
    2.2 城市近郊区乡村
        2.2.1 城市近郊区乡村概念
        2.2.2 城市近郊区乡村特点
    2.3 乡村公共空间
        2.3.1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类型及功能
        2.3.2 乡村公共空间特点
    2.4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4.1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2.4.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3 有机更新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关系研究
    3.1 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有机协调统一
    3.2 乡土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
        3.2.1 宗族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的影响
        3.2.2 宗教信仰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
        3.2.3 民俗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
        3.2.4 农耕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
        3.2.5 传统工艺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
    3.3 乡村公共空间对乡土文化的承载
        3.3.1 生活性公共空间对乡土文化的承载
        3.3.2 娱乐性公共空间对乡土文化的承载
        3.3.3 商业性公共空间对乡土文化的承载
        3.3.4 生产性公共空间对乡土文化的承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4.1 调研目的及范围
    4.2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4.2.1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
        4.2.2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3 南昌市近郊区乡土文化现状调查
        4.3.1 南昌市近郊区乡土文化特征
        4.3.2 南昌市近郊区乡土文化现状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乡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5.1 梳理乡土文化要素,复合需求,确立规划设计目标
        5.1.1 梳理乡土文化要素
        5.1.2 复合需求
        5.1.3 确立规划设计目标
    5.2 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布局
    5.3 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5.3.1 乡村空间要素延续
        5.3.2 乡土材料运用
        5.3.3 乡土植物运用
        5.3.4 乡土文化符号提取与运用
    5.4 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5.4.1 生活性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5.4.2 娱乐性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5.4.3 商业性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5.4.4 生产性公共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乡土文化传承策略实践——以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为例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剑霞村乡土文化遗存现状分析
        6.1.3 剑霞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6.1.4 问卷调查分析
    6.2 剑霞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思路
    6.3 剑霞村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布局
    6.4 乡土文化元素在剑霞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6.4.1 生活性公共空间的文化再现
        6.4.2 娱乐性公共空间的文化再现
        6.4.3 商业性公共空间的文化再现
        6.4.4 生产性公共空间的文化再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南昌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调查问卷
附录 南昌市居民对近郊区乡村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弹性设计理念下的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灞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弹性设计相关概念及近郊型河道相关概念
    2.1 弹性设计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弹性与弹性设计
        2.1.2 弹性设计的特点
        2.1.3 弹性河道与传统河道的异同
    2.2 近郊型河道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河道的概念
        2.2.2 近郊型河道的概念
        2.2.3 近郊型河道的特征
        2.2.4 近郊型河道与其它河道的异同
        2.2.5 近郊型河道景观的构成元素
    2.3 弹性理念与城市近郊型河道
        2.3.1 弹性理念与城市近郊型河道的理论适用性
        2.3.2 弹性理念在城市近郊型河道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3 近郊型河道设计案例分析
    3.1 德莱萨姆河——近郊型河流的防洪与修复
        3.1.1 项目背景
        3.1.2 策略分析
        3.1.3 总结与借鉴
    3.2 燕尾洲公园——保留自然的弹性设计
        3.2.1 项目背景
        3.2.2 策略分析
        3.2.3 总结与借鉴
    3.3 瓦尔河——给河流以空间的防洪措施
        3.3.1 项目背景
        3.3.2 策略分析
        3.3.3 总结与借鉴
4 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弹性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4.1 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现存的问题
        4.1.1 建设理念不合理
        4.1.2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4.1.3 景观效果不佳
        4.1.4 自我恢复能力弱
    4.2 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弹性景观构建原则
        4.2.1 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原则
        4.2.2 节约成本原则
        4.2.3 系统多样化原则
        4.2.4 弹性适应原则
        4.2.5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4.2.6 因地制宜原则
    4.3 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弹性景观构建策略
        4.3.1 构建理论
        4.3.2 构建框架
    4.4 弹性单体构建策略
        4.4.1 阶梯式生态驳岸
        4.4.2 下凹式绿地
        4.4.3 湿地
        4.4.4 生态浮岛
        4.4.5 植物配置
    4.5 弹性廊道构建策略
        4.5.1 空间廊道弹性构建策略
        4.5.2 蓝色廊道弹性构建策略
        4.5.3 灰色廊道弹性构建策略
        4.5.4 绿色廊道弹性构建策略
    4.6 弹性功能网络构建策略
        4.6.1 洪涝适应网络构建策略
        4.6.2 自我修复网络构建策略
        4.6.3 社会文化网络构建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灞河近郊段弹性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介绍
        5.1.2 自然条件
        5.1.3 地域文化
    5.2 前期分析
        5.2.1 设计范围界定
        5.2.2 周边环境分析
        5.2.3 现存问题分析
    5.3 总体设计规划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方案
        5.3.3 功能分区
    5.4 设计策略
        5.4.1 构建洪涝适应网络
        5.4.2 构建自我修复网络
        5.4.3 构建社会文化网络
    5.5 分区设计
        5.5.1 都市活力区
        5.5.2 休闲游憩区
        5.5.3 植物科普区
        5.5.4 生态保育区
    5.6 专项设计
        5.6.1 驳岸设计
        5.6.2 导视系统设计
        5.6.3 铺装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国情及特点
        1.1.2 我国老龄化社会与城镇化进程的矛盾
        1.1.3 国家政策对康养产业的扶持
        1.1.4 三德范村康养产业迎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相关概念
        2.1.1 城市近郊
        2.1.2 田园综合体
        2.1.3 康养田园综合体
        2.1.4 养老设施空间
        2.1.5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实践发展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内实践发展
        2.2.3 国外研究综述
        2.2.4 国外实践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年人养老需求及现有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
    3.1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特征及养老需求
        3.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3.1.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3.1.3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2 我国现有养老方式的比较
        3.2.1 传统型养老方式
        3.2.2 创新型养老方式
    3.3 我国现有养老设施空间及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养老环境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3.3.2 收费水平偏高、而服务内容单一僵化
        3.3.3 城乡养老问题突出、差距较大
        3.3.4 老年人精神层面及社会参与需求涉及不足
        3.3.5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被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研究
    4.1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4.1.1 案例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4.1.2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与总结
        4.1.3 养老设施空间案例分析与总结
        4.1.4 小结
    4.2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整体模式构建
        4.2.1 科学论证康养产业、依托区域优势、提高政策规划科学性
        4.2.2 引导参与主体多元化、实现主客绿色共享
        4.2.3 推进城乡互动、拓展产业结构多元一体化发展
        4.2.4 保护区域传统风貌、营造宜居生活空间、构建康养生活场所感
        4.2.5 完善空间环境、构建旅居共享的服务设施体系
    4.3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策略
        4.3.1 根植于区域现状、整体规划空间发展架构
        4.3.2 确立受益人群主体地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4.3.3 营造多样化生活体验空间、塑造区域生活原真性
        4.3.4 疏减闲置民居、打造科学精简的养老设施空间
        4.3.5 保护生态本地、科学配置综合服务空间
    4.4 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优势特色
        4.4.1 生活环境自然、生活方式多样
        4.4.2 形成产业经济循环、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
        4.4.3 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4.4.4 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季节性困境
        4.4.5 空间弹性化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章丘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设计案例
    5.1 三德范村区位优势条件
        5.1.1 区域位置
        5.1.2 自然地理环境
        5.1.3 村落选址与整体格局
        5.1.4 村落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
        5.1.5 村落用地现状及基础设施
        5.1.6 人口规模与城市定位
    5.2 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整体规划设计策略
        5.2.1 设计主题与产业定位
        5.2.2 依托三德范村区域优势、实现整体空间合理规划
        5.2.3 打造多元主体参与共享的康养空间
        5.2.4 引导多元化产业空间聚集、深入体验乡村生活
        5.2.5 传承三德范村地域风貌、集约适老化构建居住空间
        5.2.6 科学规划服务设施空间、完善康养服务管理体系
        5.2.7 规划技术路线
    5.3 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整体规划布局
        5.3.1 平面功能分区
        5.3.2 轴线节点分析
        5.3.3 交通流线组织
        5.3.4 服务设施辐射范围
    5.4 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生活体验空间设计
        5.4.1 田园生活体验空间设计
        5.4.2 农夫集市空间设计
    5.5 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居住空间模式设计
        5.5.1 单体居住空间模式设计
        5.5.2 院落居住空间模式设计
        5.5.3 适老化设计细节
    5.6 三德范村康养田园综合体服务设施空间设计
        5.6.1 医疗卫生空间设计
        5.6.2 娱乐空间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件

(8)城乡环境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城市森林研究综述
        1.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
        1.2 基于城乡梯度的研究方法
    2、氮沉降国内外研究进展
    3、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3.1 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
        3.2 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3 基于BIOLOG法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4、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微生物量研究进展
        4.1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4.2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概况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土壤养分指标及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
    2.6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沉降对城乡环境梯度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1.1 城乡环境梯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1.2 氮沉降对土壤MBC含量的影响
        3.1.3 氮沉降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
        3.1.4 氮沉降土壤MBC/MBN的影响
    3.2 氮沉降对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1 氮沉降下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
        3.2.2 氮沉降下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3.2.3 氮沉降下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能力
        3.2.4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群变化主成分分析
    3.3 模拟氮沉降下城乡环境梯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子
        3.3.1 氮沉降对城乡环境梯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
        3.3.2 氮沉降对城乡环境梯度森林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
    3.4 模拟氮沉降下城乡环境森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城乡环境梯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4.3 模拟氮沉降对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4 模拟氮沉降对城乡环境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4.5 模拟氮沉降下城乡环境森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5 结论
    5.1 城乡环境梯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5.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5.3 模拟氮沉降对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4 模拟氮沉降对城乡环境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5.5 模拟氮沉降下城乡环境森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当下近郊乡村空间更新中的普遍问题
        1.1.3 项目实践的契机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 相关实践和研究综述
        1.3.1 乡村相关政策梳理
        1.3.2 城市近郊区相关观点和理论
        1.3.3 乡村更新相关理论和实践
        1.3.4 城乡融合型乡村产业相关研究和实践
        1.3.5 国内外城郊融合类乡村更新案例对比与启示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下的城市近郊村研究
    2.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发展
        2.1.1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1.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主要内容
        2.1.3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2.2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下的城市近郊村
        2.2.1 概念界定
        2.2.2 典型特征
        2.2.3 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2.3 南京近郊村现状及普遍问题
        2.3.1 产业结构
        2.3.2 社会结构
        2.3.3 物质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周边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框架建构
    3.1 南京近郊村转型更新实践
        3.1.1 南京近郊村更新发展过程
        3.1.2 南京近郊村更新实践现状问题
    3.2 “乡村振兴战略”下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框架
        3.2.1 村庄产业转型
        3.2.2 村庄整体风貌营造
        3.2.3 乡村节点空间设计
        3.2.4 乡建材料构造应用
        3.2.5 乡村更新多元主体参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家渡乡村空间更新策略实践
    4.1 项目背景
        4.1.1 南京市乡村建设实践
        4.1.2 相关规划定位
    4.2 钱家渡村现状分析
        4.2.1 钱家渡村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现状
        4.2.2 钱家渡村村落空间现状
        4.2.3 钱家渡与南京中心城区关系
    4.3 乡村产业定位——以“水”为核心的农旅融合
        4.3.1 产业转型
        4.3.2 功能策划
        4.3.3 交通规划
    4.4 村落风貌营造——“三生”空间在地性提升
        4.4.1 以水为脉,串联新景——古渡生态空间再塑
        4.4.2 以农为基,三产联动——田园生产空间更新
        4.4.3 以人为本,汇联新城——城乡融合生活空间构建
    4.5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共同建设与成果共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家渡乡村重点建筑改造策略
    5.1 古今并续的形态布局
        5.1.1 保留原始布局的滨水民宿改造
        5.1.2 重塑场地肌理的水上餐厅重建
    5.2 新旧交融的场所空间
        5.2.1 引入现代设计手法的土地庙传统空间重构
        5.2.2 传承乡土记忆的村民书屋文化空间营造
    5.3 城乡共享的材料建构
        5.3.1 老材新用的老民宅展示中心
        5.3.2 工业材料探索乡土形态的民宿服务中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城市近郊村空间更新实践的反思与评价
    6.1 大城市近郊村更新实践困境
    6.2 大城市近郊村空间更新实践反思
        6.2.1 传统乡村建造体系的局限性
        6.2.2 乡村建设中经济因素的影响
        6.2.3 乡村相关政策的限制与导向
        6.2.4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统治地位
    6.3 大城市近郊村空间更新实践评价要素
        6.3.1 乡村风貌的保留
        6.3.2 城市水平的设施服务
        6.3.3 积极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工程图纸
作者简介

(10)大城市近郊乡村建设实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
        1.1.2 乡村可持续形式严峻
        1.1.3 乡村振兴政策提出
        1.1.4 建筑规划专业实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大城市近郊乡村
        1.3.2 乡村建设实效评估
        1.3.3 评估体系适用性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2.1 多学科视野领域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经济学领域
        2.1.3 社会学领域
        2.1.4 城乡规划学领域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2.2.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2.2.2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2.2.3 建筑师参与的乡村建设
    2.3 相关评估体系研究
        2.3.1 城市规划评估
        2.3.2 使用后评估
        2.3.3 绿色建筑及可持续社区评估
    2.4 乡村评估体系研究
        2.4.1 乡村评估指标收集和筛选
        2.4.2 评估指标的权重
        2.4.3 现有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2.5 小结
        2.5.1 乡村评估体系建立方法
        2.5.2 乡村评估体系的内容
3 近郊乡村现状研究
    3.1 典型现象总结
        3.1.1 土地利用
        3.1.2 人口及建筑
        3.1.3 道路交通
        3.1.4 配套设施
        3.1.5 生态环境
        3.1.6 产业发展
    3.2 小结
4 近郊乡村建设评估体系建立
    4.1 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4.2 评估体系建立步骤及思路
    4.3 近郊乡村建设评估体系指标筛选
        4.3.1 评估体系指标集设计
        4.3.2 评估体系指标确定
    4.4 近郊乡村建设评估体系权重计算
        4.4.1 一级评估指标权重
        4.4.2 二级评估指标权重
        4.4.3 三级评估指标权重
        4.4.4 评估指标最终权重表
    4.5 近郊乡村建设评估体系评估标准
        4.5.1 评估标准参考依据
        4.5.2 评估标准确定及标准化处理
        4.5.3 综合评估等级
5 乡村建设评估体系实例研究
    5.1 罗家坟村建设规划背景
        5.1.1 村庄范围概况
        5.1.2 产业经济概况
        5.1.3 建筑空间概况
        5.1.4 服务设施概况
        5.1.5 生态环境概况
    5.2 罗家坟村规划建设
        5.2.1 规划定位
        5.2.2 规划策略
    5.3 罗家坟村数据处理与评估分析
        5.3.1 评估指标获取
        5.3.2 指标数据整理
        5.3.3 乡村建设规划前评估分析
    5.4 绕城村建设规划背景
        5.4.1 村庄范围概况
        5.4.2 产业经济概况
        5.4.3 建筑空间概况
        5.4.4 服务设施概况
        5.4.5 生态环境概况
    5.5 绕城村规划建设
        5.5.1 规划定位
        5.5.2 规划策略
        5.5.3 成果小结
    5.6 绕城村数据处理与评估分析
        5.6.1 评估指标获取
        5.6.2 指标数据整理
        5.6.3 乡村建设规划后评估分析
    5.7 优化策略小结
        5.7.1 规模化土地管理,引导产业发展
        5.7.2 提升乡村品质
        5.7.3 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过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罗家坟村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B 绕城村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调查表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发展城市近郊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市近郊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划定方法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科.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城市近郊湖泊“冷岛效应”及其情景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同升湖为例[D]. 张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北京近郊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特征与生产机制研究 ——以北臧村镇为例[D]. 曹圣婕.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西安近郊休闲旅游类乡村养老地适宜性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D]. 付洁. 长安大学, 2021
  • [5]基于乡土文化传承视野下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朱凯. 南昌大学, 2020(01)
  • [6]弹性设计理念下的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灞河为例[D]. 张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城市近郊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研究[D]. 马修瑶.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8]城乡环境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D]. 何越.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京近郊村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D]. 宗袁月.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大城市近郊乡村建设实效评估研究[D]. 张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发展郊区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