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的发展与培养

苦味的发展与培养

一、苦菜的开发与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丁振飞[2](2020)在《市售大蓟饮片及其伪品的系统鉴别与皖产大蓟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本草中大蓟的基原植物及药用部位。了解安徽省野生大蓟的资源状况。确定大蓟伪品的基原植物。通过性状、显微及TLC实验对大蓟及其伪品进行真伪鉴别研究。以柳穿鱼叶苷、蒙花苷及绿原酸为指标性成分对皖产大蓟进行HPLC含量测定,同时建立皖产大蓟HPLC指纹图谱,为皖产大蓟的质量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查阅本草文献,对大蓟基原植物以及用药部位进行考证。通过文献查阅及野外调查,了解安徽省野生大蓟资源状况。通过走访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四川成都以及重庆中药材市场,对市售大蓟饮片进行调查。采用性状、微性状、显微及TLC方法对市售大蓟饮片进行鉴别。以柳穿鱼叶苷、蒙花苷及绿原酸为指标成分,建立皖产大蓟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HPLC指纹图谱。结果:中药大蓟基原植物古今不变。本草记载中,用药部位主要为根,茎、叶、花等也见有记载。安徽省大蓟资源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点,并且因除草剂的使用、封山育林的政策影响而出现减少的趋势。市售大蓟饮片来源于花叶滇苦菜、刺儿菜及大刺儿菜、湖北蓟及节毛飞廉,不符合药典标准,皆为伪品。花叶滇苦菜主要来自亳州中药材市场、樟树中药材市场;大刺儿菜主要来自安国中药材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及重庆解放路中药材市场;湖北蓟主要来自重庆解放路中药材市场;节毛飞廉主要来自河北。大蓟及其伪品的茎、叶、总苞及花均存在差异。大蓟及其伪品通过观察花粉粒、非腺毛的形态,石细胞、草酸钙晶体的有无以及维管束中纤维的数量及细胞壁的增厚程度均可进行鉴别。同时,TLC斑点也存在差异。HPLC含量测定显示皖产野生大蓟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而栽培大蓟则更为稳定。市售各伪品不含柳穿鱼叶苷。HPLC指纹图谱共生成19个特征峰,其中6号峰为绿原酸,13号峰为蒙花苷,14号峰为柳穿鱼叶苷。结论:大蓟基原植物为蓟,根及地上部分分开入药。安徽省大蓟资源有减少的趋势。市售大蓟伪品众多。通过性状、显微及TLC实验可对大蓟及其伪品进行鉴别。皖产栽培大蓟各成分含量可观且稳定,可代替野生大蓟入药。

扈顺,王永,王勇,韩凤英,刘慧娟,庞杰,慕宗杰[3](2019)在《苦菜药用与食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菜作为一类药食同源的功能型植物,因苦味而得名,野生资源非常丰富。文章从营养成分、采集、食用、人工栽培、组织培养、萌发特性、核型分析、抑菌作用、活性物质、药理成分、临床应用、开发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苦菜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旨在为苦菜资源综合利用,品种选育与栽培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苏雨崝[4](2019)在《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廊道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针对目前北京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不足、城市河流植物景观自然程度较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对北京河流水系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对北运河、永定河、妫水河、怀九河、昆玉河-南护城河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等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廊道生境构成、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以探讨北京河流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的构建方法策略,推荐适用于北京河流生态廊道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河岸带类型构成的不同角度分析北京河流廊道的生境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段河岸最多,高地次之,浅滩沼地和河道最少。用地类型以公园绿地为主,水域较少。郊野段中的永定河、北运河与妫水河河流廊道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在横断面生境上的群落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永定河以河道和高地为主,北运河以河岸为主,妫水河以河岸和河道为主。山峡段横断面生境构成以河岸和浅滩沼地类型最多,用地以林地和水域居多,其中怀九河河岸较少。城市段中永定河河岸带最为自然,其次为北运河,昆玉河-南护城河最人工。郊野段中,妫水河河岸带最为自然,其次为北运河,永定河最差。山峡段中,永定河与怀九河相比河岸带自然性更佳。基于4种河岸带类型,将北京河流廊道河岸带典型结构划分为13种模式(自然型2种,近自然型4种,退化型4种,人工型3种),分析了典型模式下的横断面生境及用地类型结构。(2)共记录到北京河流廊道植物91科264属370种,其中乔木55种,灌木47种,草本258种,藤本9种,竹类1种。优势科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与唇形科。分析物种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84种,占比22.70%,且主要来自国外,其中乔灌木多为栽培种。入侵植物29种。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与用地类型的植物物种构成具有差异。从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等角度对河流廊道植物构成分析统计发现,植物种类除永定河山峡段以外均为草本>乔木>灌木,且木本植物种数远少于草本。旱柳(Salixmatsudana)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北京河流廊道中重要的乡土植物,也是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的重要基调植物。(3)北京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以乔草型为主,乔灌草型与草本型次之,极少数群落为灌草型、乔木型和乔灌型结构,调查群落中未涉及灌丛型群落。群落结构的灌木层缺失问题较为明显。不同河流廊道河段的横断面生境及用地类型群落构成差异明显。北京河流廊道基本以同龄纯林和单层林为主。(4)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结果表明,郊野段物种多样性最小,城市段物种分布最均匀。不同横断面生境的物种多样性为高地>河岸>浅滩沼地>河道。不同用地类型中,林地物种多样性最大,公园绿地次之。附属绿地与防护绿地的物种分布较为均匀,其次是公园绿地和林地。水域和草地的物种分布相对不均匀。(5)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基于自然乡土的植物群落原则、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立地条件和景观观赏性和低干预低维护的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并推荐了适宜北京河流廊道的植物种类和生态群落模式,对后期城市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的营造与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曹丽娜[5](2019)在《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绿地自生植物组成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对于城市动植物的组成、结构及繁殖扩散都有重要影响。道路沿线的植物常常呈现出明显异于周边植物的特征。自生植物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春夏秋冬四季,调查了道路绿地中自生植物的组成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道路中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805个调查样地中,共发现自生植物80科239属327种。其中乔木15科18属21种,灌木1 1科14属15种;木质藤本植物8科12属13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37科97属12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50科122属155种。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分别有37属52种、23属25种及14属17种植物。(2)道路绿地中自生植物属的区系构成体现了南京地处亚热带北缘的气候特征。自生植物属的分布型以温带分布型属共有100属(41.84%),热带分布型属95属(39.75%),世界广布属 41 属(17.15%)。(3)不同等级道路中自生多样性有一定差异。其中:快速路绿地样地87个,记录到自生植物47科108属134种,平均每个样地物种数为7.66±5.52。频度大于20%的高频种共有8种,分别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狗尾草(Setariaviridis)、黄花酢浆草(Oxalispescaprae)、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萹蓄(Polygonumaviculare)、黄鹌菜(Youngiajaponica)、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主干道绿地共有样地49个,记录到自生植物38科87属102种,平均每个样地物种数为9.02±5.25。高频种共有13种,分别为喜旱莲子草、苦苣菜、黄花酢浆草、小蓬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狗尾草、黄鹌菜、藜(Chenopodium album)、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persica)、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次干道绿地共有样地413个,记录到自生植物68科190属249种,平均每个样地物种数为6.88±4.78。高频种共有5种,分别为小蓬草、酢浆草、喜旱莲子草、苦苣菜、狗尾草;支路绿地共有样地256个,记录到自生植物58科158属209种,平均每个样地物种数为6.83±5.60。高频种共有7种,分别为酢浆草、小蓬草、萹蓄、猪殃殃(Galium aparine var.teneruum)、喜旱莲子草、藜、狗尾草。对不同道路等级中自生植物物种相似度进行分析发现,快速路与主干路样地的自生植物物种相似度最高,为50.32%;主干路与次干路自生植物物种相似度最低,为35.00%。(4)不同城市区位道路绿地的自生植物组成差异较大。城东南区位共有样地158个,记录到自生植物59科205种,平均每个样地自生植物物种数为7.54±6.14。其中频度大于30%的高频种共5种,分别为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狗尾草、阿拉伯婆婆纳、猪殃殃、喜旱莲子草。城西区位共有样地164个,记录到自生植物37科96种,平均每个样地自生植物物种数为5.20±3.34。其中高频种共3种,分别为小蓬草、红花酢浆草、苦苣菜。城北区位共有样地256个,记录到自生植物50科153种,平均每个样地自生植物物种数为8.98±5.79。高频种共6种,分别为红花酢浆草、小蓬草、苦苣菜、喜旱莲子草、藜、独行菜。城中区位共有样地230个,记录到自生植物56科165种,平均每个样地自生植物物种数为3.50±2.27。高频种仅红花酢浆草1种,频度为42.61%。对不同城市区位中自生植物物种相似度进行分析发现,城西地区与城北地区道路的自生植物物种相似度最高,为41.48%;城西与城中道路自生植物相似度最低,为31.82%。(5)研究记录到入侵植物共23科43属54种,占自生植物物种总量的16.51%。菊科入侵植物数量最多,包括12属15种植物;其次为苋科,包括3属6种;玄参科,包括1属4种。在道路绿地中出现频度大于10%的高频种共6种,隶属于3科4属,分别为小蓬草、喜旱莲子草、苦苣菜、阿拉伯婆婆纳、花叶滇苦菜(Sonchus asper)、婆婆纳(Veronica didyma)。入侵植物在不同道路等级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入侵植物分布的快速路样地共70个,共有入侵植物32种;主干路样地42个,共有入侵植物21种;次干路样地332个,共有入侵植物46种;支路样地180个,有入侵植物38种。其中,快速路与主干路入侵植物相似度最高,为39.62%。入侵植物在不同城市区位中的分布特征也各不相同。入侵植物分布的城东南区位样地121个,共有入侵植物35种;城西区位样地155个,共有入侵植物23种;城北区位样地228个,共有入侵植物32种;城中区位样地120个,共有入侵植物29种。其中,城西地区与城北地区的入侵植物相似度最高,相似度为47.37%。(6)从南京主城区道路327种自生植物中筛选出30种具有较高观赏性、对生态系统无明确负面影响的自生植物作为评价对象。从观花特性、观果特性、观叶特性及适应性四个方面,花大、花色、观赏期、观赏季节、果大、果色、观赏期、观赏季节、叶大、叶密集程度、株高、常绿/落叶、适应性这13个客观指标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得到这种30种自生植物的园林开发利用序列,为苣荬菜、酸浆(Physalisalkekengi)、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龙葵(Solanum nigrum)、蓟(Cirsium japonicum)、黄鹌菜、蛇莓(Fragaria vesca)、裂叶堇菜(Viola dissecta)、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救荒野豌豆(Viciasativa)、筋骨草(Ajugaciliat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稻槎菜(Violadissecta)、堇菜(Violavariegata)、益母草(Leonurusartemisia)、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黄花酢浆草、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马兰(Kalimeris indica)、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supina)、风轮菜(Clinopodiumchinense)、窃衣(Torilisscabra)、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柔弱斑种草(Bothriospermum tenellum)、泽珍珠菜(Lysimachia candida)、大丁草(Gerbera anandria)。并依据自生植物株高、季相变化及对生境的适应性,对春夏秋冬四季自生植物景观营造提出搭配建议,如春季采用泽漆、泽珍珠菜+筋骨草+风轮菜形成春日白紫色花境植物景观,夏季采用柔弱斑种草+白屈菜+翅果菊形成夏日浓烈的黄色系景观,秋季采用裂叶堇菜+蒲公英+黄鹌菜形成秋日飘逸亮丽的黄色系景观,冬季采用母草、稻槎菜+窃衣+蓟形成冬日暖阳下白紫色自生植物景观。同时根据调研成果,为城市园林的自生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物种推荐与参考。

郭爱华,杨静,高平[6](2018)在《低温对苦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以苦菜种子为材料,研究低温梯度对苦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在各处理温度下逐日记录发芽数,计算苦菜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测量苦菜幼苗株高、幼苗根长、苗鲜质量、根鲜质量、苗干质量和根干质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苦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发芽指数均明显下降;同时苦菜幼苗株高和幼苗根长也降低,且在4℃温度条件下的每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着,表明低温降低了苦菜的发芽速率、抑制了幼苗生长;根的相对值总是高于苗的相对值,而且无论是低温下还是常温下,苦菜种子的根干鲜比均高于苗干鲜比,说明苗比根对低温更敏感。

陈贵华,石岭,王萍[7](2018)在《种子活化剂对野生苦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野生苦菜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种子活化剂处理种子,研究了种子活化剂对野生苦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苦菜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种子活化剂CuSO4·5H2O、ZnSO4、H3BO3、CoSO4·7H2O和GA3对苦菜种子的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0.06 g·L-1的CuSO4·5H2O、0.40 g·L-1的ZnSO4、0.60 g·L-1的H3BO3、0.50 g·L-1的CoSO4·7H2O和0.06 g·L-1的GA3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CK)相比差异显着。

赵红华[8](2017)在《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认为针对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上的安全使用问题,本研究于2016年在哈尔滨红旗乡进行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上的田间试验。建立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为杀菌剂、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建立了苦菜和土壤中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样品前处理及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残留分析优化方法。添加浓度为0.10mg/kg时,毒死蜱、腐霉利、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和多菌灵在苦菜和土壤中得到相应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3%~107.9%,相对标准偏差为1.0%~18.1%。(2)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在苦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1d、4.8d、5.0d、8.3d、4.1d 和 9.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 9.1d、9.5d、5.7d、7.8d、5.9d 和 6.0d。(3)在施药剂量为最高推荐施药剂量和1.5倍的最高推荐施药剂量,施药次数为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为7d的情况下,末次施药2d、3d、5d、7d后,苦菜和土壤中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量分别为0.04 mg/kg~-0.32 mg/kg、0.02 mg/kg~0.74 mg/kg、0.02 mg/kg~0.15 mg/kg、0.01 mg/kg~0.07 mg/kg、0.07 mg/kg~0.61 mg/kg、0.02 mg/kg~0.16 mg/kg之间。本文给出杀菌剂及杀虫剂在苦菜上的合理施用建议:施药2次,3次药,施药间隔期7d,采收间隔期为7d。(4)在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下,得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的监管残留中值(STMR)和我国各年龄段人群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由NEDI占ADI的百分比,%ADI表示慢性摄入风险,%ADI越小,风险越小,%ADI越大,风险越大。现行最终残留限量(MRL)得出我国各年龄段人群中的理论最大每日摄入量(TMDI);MRL标准对各年龄段消费者的保护水平由ADI值和TMDI的商值决定,CPLC表示慢性风险的消费者保护水平,CPLc越小,保护水平越低,CPLc越大,保护水平越高。

李华北[9](2016)在《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苦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以267nm为检测波长,并计算其含量。结果表明苦菜不同部位维生素C的变化规律为4月份花>叶>茎>根、57月份花>叶>根>茎,4月份苦菜叶维生素C含量较高,5月份苦菜花维生素C含量较高;研究苦菜中黄酮的提取方法和黄酮含量随生长月份、部位的变化关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提取黄酮的最佳试验方案,所选取的3个提取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20,提取时间为2 h。苦菜中不同部位黄酮含量的变化关系为花>叶>茎>根;4月份苦菜的黄酮含量最高;分别采用热浸法和超声法提取多糖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分析测试了黄酮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随黄酮和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上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实验结果对苦菜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胤璇[10](2016)在《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文中认为野生蔬菜是风味独特、利用历史悠久并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种类,在云南各地普遍销售和食用。但关于野生蔬菜含有何种营养成分、是否存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一般均属于未知状态。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普遍食用的的野生蔬菜种类进行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分析评价研究,从而为其科学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论文选取了13种滇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蔬菜,应用高效液相色谱、ICP-MAS、离子色谱、氨基酸分析仪等设备对所采集样品进行检测,获得该13种主要野生蔬菜的水分、蛋白质、糖、脂肪、纤维素、维生素C、金属元素、氨基酸、硝酸盐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数据,并与五种普通栽培蔬菜的相关营养成分数据对照,运用SPSS软件进行营养成分及食品安全分析评估。结果表明,与普通栽培蔬菜相比,野生蔬菜营养价值突出,其中蛋白质含量、膳食纤维、P、K、Ca、Mg等营养成分显着高于栽培蔬菜,且含八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的氨基酸评价结果表明,野生蔬菜中所含味觉氨基酸含量远高于栽培蔬菜,基本符合理想蛋白要求的野生蔬菜有8种,包括蕨菜、马齿苋、鹅肠菜、滑板菜、滇南杜鹃、皱果苋、臭菜、蒲公英等;食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有害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仅有蒲公英、滇南杜鹃、鹅肠菜三个样本,而硝酸盐的含量均微小。综上所述滇南地区野生蔬菜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高。其中蕨菜、马齿苋、滑板菜、皱果苋、臭菜五种营养价值较高、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适宜于开发利用。

二、苦菜的开发与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菜的开发与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市售大蓟饮片及其伪品的系统鉴别与皖产大蓟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中药大蓟的本草考证
    1 基原植物考证
    2 药用部位考证
    3 讨论
第二章 大蓟资源分布状况及市售大蓟饮片调查
    1 方法
        1.1 资源调查
        1.2 市场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全国蓟的资源分布概况
        2.2 安徽省蓟的资源分布概况
        2.3 大蓟饮片市场调查
    3 讨论
第三章 大蓟及其伪品的鉴别研究
    第一节 大蓟及其伪品形态鉴别
        1 材料
        2 仪器
        3 方法
        3.1 性状鉴别法
        3.2 微性状鉴别法
        4 结果
        4.1 性状特征
        4.1.1 蓟
        4.1.2 湖北蓟
        4.1.3 刺儿菜
        4.1.4 大刺儿菜
        4.1.5 节毛飞廉
        4.1.6 花叶滇苦菜
        4.2 微性状鉴别
        4.2.1 多细胞长节毛及蛛丝毛
        4.2.2 叶刺
        4.2.3 苞片
        4.2.4 花丝
        4.2.5 花药
        4.2.6 瘦果
        4.2.7 冠毛
        5 讨论
    第二节 大蓟及其伪品的显微鉴别
        1 材料
        2 仪器及试药
        2.1 仪器
        2.2 试药
        3 方法
        4 结果
        4.1 粉末特征
        4.1.1 蓟
        4.1.2 湖北蓟
        4.1.3 刺儿菜
        4.1.4 节毛飞廉
        4.1.5 花叶滇苦菜
        4.2 横切面特征
        4.2.1 蓟
        4.2.2 湖北蓟
        4.2.3 刺儿菜
        4.2.4 大刺儿菜
        4.2.5 节毛飞廉
        4.2.6 花叶滇苦菜
        5 讨论
    第三节 大蓟及其伪品的薄层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皖产大蓟及市售大蓟伪品柳穿鱼叶苷、蒙花苷与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1 材料
    2 仪器与试药
    3 方法
        3.1 色谱条件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 混合对照品HPLC
        3.5 线形关系考察
        3.6 精密度考察
        3.7 稳定性考察
        3.8 重复性考察
        3.9 加样回收率
    4 大蓟药材的含量测定
    5 讨论
第五章 皖产大蓟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精密度
        2.4 重复性
        2.5 稳定性
    3 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3.1 中药大蓟指纹图谱的建立
        3.2 相似度分析
        3.3 色谱峰的指认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大蓟鉴定、化学成分、药理及质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苦菜药用与食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2 采集、食用与营养成分
3 人工栽培与组织培养
4 产品开发利用与加工工艺
5 其他研究
6 研究展望
    6.1 加强基础研究力度
    6.2 加强应用领域拓展研究
    6.3 完善标准化体系制定

(4)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
        1.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需求
        1.1.3 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
    1.2 概念界定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生态廊道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物多样性研究
        1.3.2 生态廊道研究
        1.3.3 河流廊道的生物多样性功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城市生物多样性
        2.1.2 水系资源
    2.2 样本河流廊道
        2.2.1 样本河流廊道选择
        2.2.2 样本河流廊道概况
    2.3 调查方法
        2.3.1 样带布置
        2.3.2 样方设置
        2.3.3 调查内容
        2.3.4 植物判定
    2.4 数据处理
        2.4.1 生境多样性指数计算
        2.4.2 物种重要值
        2.4.3 物种多样性
        2.4.4 群落多样性
3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境构成特征研究
    3.1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生境的群落数量特征
        3.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横断面生境的群落数量构成
        3.1.2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用地类型的群落数量构成
    3.2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境构成的空间特征
        3.2.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河岸带类型的数量分布
        3.2.2 北京5条河流廊道河岸带典型结构
    3.3 讨论与小结
4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研究
    4.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总体植物物种构成
        4.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总体构成特征
        4.1.2 北京5条河流廊道外来入侵植物构成
        4.1.3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物种构成
    4.2 基于河段的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1 永定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2 北运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3 妫水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4 怀九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5 昆玉河-南护城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2.6 各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4.2.7 各河段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4.3 基于河流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3.1 河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3.2 浅滩沼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3.3 河岸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3.4 高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3.5 各生境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4.4 基于用地类型的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1 林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2 水域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3 草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4 公园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5 防护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4.6 附属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4.5 讨论与小结
5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构成特征研究
    5.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5.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总体构成
        5.1.2 基于河段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5.1.3 基于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5.1.4 基于用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5.2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
        5.2.1 乔木径级分布
        5.2.2 乔木株高等级分布
    5.3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5.3.1 不同河段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5.3.2 不同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5.3.3 不同用地类型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5.4 讨论与小结
6 北京河流廊道植物景观营建建议
    6.1 原则与策略
        6.1.1 构建自然乡土植物群落
        6.1.2 考虑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
        6.1.3 根据立地条件合理构建植物群落
        6.1.4 兼顾景观观赏效果
        6.1.5 构建低干预低维护的植物群落
    6.2 生境营建
    6.3 植物种类选择
    6.4 群落模式构建
        6.4.1 河道群落模式构建
        6.4.2 浅滩沼地群落模式构建
        6.4.3 河岸群落模式构建
        6.4.4 高地群落模式构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主要河流概况统计
附录B 北京河流廊道植物调查名录
附录C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中提供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的植物种类
附录D 推荐适宜北京河流廊道的植物种类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绿地自生植物组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问题不断加剧
        1.1.2 道路生态廊道价值日益凸显
        1.1.3 自生植物开发利用有待思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自生植物物种组成及频度研究
        1.3.2 自生植物沿道路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3.3 入侵植物物种组成特征研究
        1.3.4 三十种自生植物园林应用潜力评价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生植物
        2.1.2 入侵植物
    2.2 城市植物多样性
        2.2.1 生物多样性理论
        2.2.2 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2.3 道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3 城市自生植物园林应用前景研究
第三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2 调查路段概况
    3.3 调查研究方法
        3.3.1 调查方法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自生植物物种组成
        4.1.1 自生植物科属组成
        4.1.2 自生植物生活型组成
        4.1.3 自生植物属的区系组成
        4.1.4 自生植物的频度分析
    4.2 自生植物沿道路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各道路路口自生植物多样性概况
        4.2.2 不同道路等级自生植物组成特征
        4.2.3 不同城市区位自生植物组成特征
    4.3 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4.3.1 科属组成
        4.3.2 频度分析
        4.3.3 不同道路等级入侵植物组成特征
        4.3.4 不同城市区位入侵植物组成特征
    4.4 三十种自生植物园林应用潜力评价
        4.4.1 观赏特征分析
        4.4.2 开发利用等级
        4.4.3 四季搭配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6)低温对苦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萌发的测定
        1.2.2 幼苗生长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对苦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2.2 低温对苦菜幼苗的影响
    2.3 低温对苦菜苗与根的干鲜比
3 讨论

(7)种子活化剂对野生苦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u SO4·5H2O对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Zn SO4对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H3BO3对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Co SO4·7H2O对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GA3对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苦菜研究现状
        1.2.1 苦菜简介
        1.2.2 苦菜加工的研究
        1.2.3 苦菜活性的研究
    1.3 杀菌剂、杀虫剂农药简介及研究现状
        1.3.1 杀菌剂简介及研究现状
        1.3.2 杀虫剂简介及研究现状
    1.4 杀菌剂、杀虫剂农药分析方法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
    1.5 风险评估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农药前期处理方法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农药标准品和化学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样品前期处理
        2.2.1 样品提取
        2.2.2 样品净化
        2.2.3 色谱条件
        2.2.4 标准曲线
        2.2.5 检出限与定量限
        2.2.6 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2.3 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提取溶剂的优化
        2.4.2 提取方式的优化
        2.4.3 净化条件的优化
        2.4.4 气相色谱条件选择
        2.4.5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选择
        2.4.6 线性相关
        2.4.7 苦菜中农药检出限与定量限
        2.4.8 不同添加浓度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2.5 本章小结
3 杀菌剂和杀虫剂农药在苦菜中残留及降解规律
    3.1 苦菜田间试验
        3.1.1 田间试验设计
        3.1.2 试验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
        3.1.3 田间施药方法
        3.1.4 样本采集与制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杀菌剂农药在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实验研究
        3.2.2 杀虫剂农药在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实验研究
    3.3 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六种农药在苦菜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规范残留试验的监管残留中值
        4.1.2 我国不同人群的蔬菜消费量及体重
        4.1.3 基于规范残留试验数据的膳食风险评估
        4.1.4 现有MRL标准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苦菜中杀菌剂的膳食风险评估
        4.2.2 苦菜中杀虫剂的膳食风险评估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形态特征
    1.2 苦菜的营养成分
    1.3 苦菜含有的化学物质
    1.4 苦菜的药理功能
        1.4.1 抗氧化抗肿瘤作用
        1.4.2 杀菌消炎作用
        1.4.3 提高免疫力作用
        1.4.4 其它功能
    1.5 苦菜产品开发现状
        1.5.1 苦菜罐头
        1.5.2 苦菜饮料
        1.5.3 苦菜啤酒
    1.6 苦菜资源发展前景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 苦菜中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3.1 方法
        3.1.1 样品的初处理
        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3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3.1.4 黄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定
        3.1.5 黄酮含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交试验
        3.2.2 验证试验
        3.2.3 苦菜中不同部位、不同月份黄酮含量的测定
    3.3 结论
4 苦菜中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4.1 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4.1.1 多糖的提取
        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实验测定
        4.2.4 精密度
        4.2.5 稳定性
    4.3 结论
5 苦菜黄酮和多糖抗氧化性研究
    5.1 试剂
    5.2 实验部分
        5.2.1 脂质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测定
        5.2.2 Fe~(3+)还原能力测定
        5.2.3 ·OH清除能力测定
        5.2.4 DPPH清除能力
        5.2.5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5.3 结论
6 苦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6.1 实验
        6.1.1 试剂
        6.1.2 实验步骤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6.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测定
    6.3 结论
7 苦菜样品干法与湿法消解的比较
    7.1 试剂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理
        7.2.2 溶液的配制
        7.2.3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7.2.4 苦菜制样方法与测定
    7.3 两种消解方法的结果对照
    7.4 两种方法消解能力的比较
    7.5 安全性的比较
    7.6 结论
8 苦菜中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8.1 实验部分
        8.1.1 方法
        8.1.2 提取溶剂的选择
        8.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单因素对苦菜多酚提取的影响
        8.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8.3 结论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野生蔬菜研究现状及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常见野生蔬菜利用概况
        1.2.1 菜蕨
        1.2.2 蕨菜
        1.2.3 白花羊蹄甲
        1.2.4 滇南杜鹃
        1.2.5 积雪草(马蹄叶)
        1.2.6 马齿苋
        1.2.7 花叶滇苦菜
        1.2.8 鹅肠菜
        1.2.9 皱果苋
        1.2.10 小心叶薯(青莲花)
        1.2.11 连蕊藤(滑板菜)
        1.2.12 羽叶金合欢(臭菜)
        1.2.13 蒲公英
    1.3 食品安全评估的重要性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以及采样地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2.1.3 实验试剂及来源
        2.1.4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蛋白质测定
        2.2.3 糖测定
        2.2.4 金属元素测定
        2.2.5 纤维素测定
        2.2.6 维生素C测定
        2.2.7 氨基酸测定
        2.2.8 脂肪测定
        2.2.9 硝酸盐测定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及分析
    3.2 金属元素测定结果及分析
        3.2.1 大量元素测定结果及分析
        3.2.2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3.2.3 有害金属测定结果及分析
    3.3 氨基酸测定结果及分析
        3.3.1 氨基酸总量及种类分析
        3.3.2 味觉氨基酸含量
        3.3.3 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与氨基酸模式谱的比较
    3.4 硝酸盐测定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野生蔬菜营养价值评估
    4.2 野生蔬菜食品安全评估
    4.3 结论
5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苦菜的开发与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市售大蓟饮片及其伪品的系统鉴别与皖产大蓟质量研究[D]. 丁振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苦菜药用与食用价值研究进展[J]. 扈顺,王永,王勇,韩凤英,刘慧娟,庞杰,慕宗杰.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5)
  • [4]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 苏雨崝.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5]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绿地自生植物组成特征研究[D]. 曹丽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低温对苦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郭爱华,杨静,高平. 天津农业科学, 2018(11)
  • [7]种子活化剂对野生苦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陈贵华,石岭,王萍. 北方园艺, 2018(07)
  • [8]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D]. 赵红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D]. 李华北.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10]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D]. 刘胤璇.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苦味的发展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