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自贡市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一、自贡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黄顺君,彭长林,梁成湘,周勇昊[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自贡市兔产业为例》文中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自贡市兔产业因地制宜转型发展,能够较具有代表性地体现出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支持下,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指向的农产业发展路径。对自贡市兔产业发展现状、面临困境和创新举措等要素进行剖析总结,其在实现以"产业兴旺"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建立完善兔产业链、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等对策,创新经营模式深入挖掘城乡共生发展的契合点,可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业提供参考借鉴和有益启示,以结合各地优势、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并推动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

田嫒[2](2021)在《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既刺激了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又使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逐渐扼喉的困境,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驱动转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四川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ricultur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GTFP)的研究,对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对AGTF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经济—资源—环境”分析框架为起点,分析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并基于EBM-GML指数模型测算1999-2018年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指数,分析四川AGTFP变化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识别相关因素对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四川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高素质农业劳动力流失、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以及农业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峻的困境;(2)四川AGTFP年均增长1.10%,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为24.77%,增长表现为技术进步单驱动型,相对技术效率恶化抑制其增长;AGTFP增长地区差异显着,成都平原经济区最快(1.94%),川东北经济区最慢(0.02%);AGTFP年均增速(1.10%)略高于传统ATFP年均增速(0.98%);(3)财政支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及工业化水平对四川AGTFP增长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支农效应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人力资本、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营规模产生了阻碍作用;各因素对四川AGTFP的影响效应主要源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贡献。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要提升四川AGTFP,必须以“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为抓手,以“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为保障,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为原则推动各地构建协调、可持续、绿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同时纳入非期望产出,将水资源消耗纳入投入要素,并以农业用水量作为衡量指标,AGTFP测算指标选取更为精准;以综合考虑了径向和非径向的EBM模型定义方向性距离函数,以GML指数构建全局生产可能集,AGTFP测算方法更为精准。

李治兵[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王慧[4](2021)在《全面脱贫后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期,那么我们要更加注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也要做好脱贫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规划和部署,防止脱贫村、脱贫户出现返贫。产业振兴是产业扶贫的接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因此,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质量效益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近年来,自贡市的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帮助一大批农户实现经济增收,走向致富之路,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本文通过对自贡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的政策措施文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分析自贡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具体做法,弄清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贡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自贡市在乡村产业的协助下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脱贫。但同时也发现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面临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效果不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限以及基层政府参与效果未达到预期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和缺乏产业技术、缺乏企业带动和产业发展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此外,分析了其他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做法,总结出对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并根据自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提升农户知识水平和致富技能增强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建设、产业融合扶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整合资源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自贡市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贡市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华进,肖阳,胡常武,杨荣,刘欣,周亚宾,李洪军,孙群[5](2020)在《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四川肉兔产业经过近30年快速发展,有待于技术创新与规模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肉兔主要产区——四川肉兔产业发展近况,讨论了兔肉功能性优势及优质产品需求潜力,在分析其肉兔养殖、加工、产品保鲜等方面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发展与绿色养殖、传统产品的现代技术升级、高效保鲜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安东[6](2020)在《33个南方籽粒型大豆品种在黄土高原的饲用潜力综合评价》文中认为开发优质饲草资源,以增加饲草储备量,是黄土高原传统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是全株高蛋白的豆科作物,为了探究我国大豆品种南种北引的饲用潜力,丰富黄土高原地区一年生豆科饲草资源,本研究于2018-2019年,将33个原产于我国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籽粒型晚熟大豆品种引种至陇东黄土高原种植,通过2年的大田研究,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测定不同大豆品种营养生长至初花期的出苗至初花天数(DTB)、干物质产量(DM)、干物质积累速率(DRMA)、有效积温(GDD)等农艺性状,分析全株粗蛋白含量(CP)、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粗脂肪含量(CF)、粗灰分含量(Ash)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进一步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熵权系数(EW)的综合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TOPSIS法对饲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最适宜黄土高原的饲用大豆品种。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所有引种大豆品种在2018和2019年的春播和夏播条件下均表现出花期推迟现象。春播条件下的出苗至初花日数在79-140 d,夏播条件下的出苗至初花日数在54-89 d。部分品种在试验地区初花期比其在原产地推迟了40 d以上,其中2019年春播条件下桂夏1号初花期推迟了86 d之久。华南地区大豆品种到达花期所需有效积温大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花期推迟时间亦长于其他两地区品种。春播条件下花期推迟时间长于夏播条件下。(2)两年中,春播条件下大豆花期饲草干物质产量明显高于夏播,2018年春季播种干物质产量最高,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来自华南的桂夏1号干物质产量最高,可达16.31 t·hm-2。春播饲草产量大于10 t·hm-2的品种有桂夏7号和华夏3号。夏播条件下产量大于5 t·hm-2的品种有兰溪大黄豆、萧农秋艳、南农99-10、桂夏7号、华夏3号、青皮豆、铁杆豆。桂夏7号和华夏3号是无论在春播还是夏播下都具有稳定产草量优势的大豆品种。(3)饲用品质方面,大豆品种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年际间差异。2018年参试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4.25-19.18%,2019年粗蛋白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5.26-20.49%。相对饲喂价值(RFV)以2019年夏播条件下最高,在149.2-267.0范围之间。相对饲喂价值稳定在100以上的品种有浙鲜85、南农99-6、桂夏7号、华夏3号、和自贡冬豆。(4)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参试品种中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均大于平均值的大有桂夏7号、桂夏6号和自贡冬豆;夏播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均大于平均值的品种有桂夏7号和华夏3号。可见来自华南地区的品种桂夏7号表现出稳定的产量和饲用品质双优势,可作为培育优质饲草大豆专用品种的候选材料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验证了籽粒食用大豆南种北引开发优质饲草思路的可行性。

林楠[7](2019)在《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层支撑。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需的食物、燃料和纤维,也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传统农业是采用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它是一种生计农业且农产品有限,其农业生产多靠经验积累但生产水平低、积累慢,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自贡是四川省有名的农业大市。本文旨在对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本文以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与Origin处理的方法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现状,提出现阶段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六大问题,并对自贡市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真实客观的反映了自贡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最后针对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业原料需求、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张红伟[8](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华进,肖阳,胡常武,杨荣,刘欣,周亚宾,李洪军,孙群[9](2019)在《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四川肉兔产业经过近三十年快速发展,有待于技术创新与规模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肉兔主要产区四川肉兔产业发展近况,讨论了兔肉功能性优势及优质产品需求潜力,在分析其肉兔养殖、加工、产品保鲜等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发展与绿色养殖、传统产品的现代技术升级、高效保鲜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徐维[10](2019)在《一份白玉米矮生材料的育种潜势及遗传模式》文中提出白玉米作为我国西南山区部分人口的重要粮食(籽粒)和畜牧业重要饲料(秸秆)来源,因当地百姓长期自行留种而形成其独特的品质、优良的适应性及较长的持绿性,近年来种植面积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较之于普通玉米,白玉米植株通常较高大、易倒伏、不耐密植,因而产量普遍较低。以白玉米地方品种为基础材料,与类高粱“四不像”进行远缘杂交、回交及多代自交,选育了一批矮秆白玉米。本研究通过其中1份材料8227进行了如下研究:1、以与10份测验玉米自交系组配的10个组合为材料,进行产量性状和青贮营养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2、从10份测验种中筛选出综合产量性状优良的自交系8009和8087,以及综合青贮营养品质性状优良的自交系8003分别与8227组配正反交组合6世代(P1、P2、F1、B1、B2和F2),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研究6世代正反交组合在多环境下的株高和穗位高、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模式。以期探明白玉米矮生材料8227的株高、穗位高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模式及其育种潜势,得到如下试验结果:(1)白玉米矮生材料8227的株高配合力效应为-2.77,单株产量配合力效应为21.84,综合产量性状配合力效应较好,既能有效降低株高还能提高产量,与其他优良自交系进行组配,可以获得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此外,该自交系的NDF和ADF的配合力效应分别为1.12和0.84,DW、WSC和IVDMD等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别为-9.76、-0.65和-1.73等,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较差。(2)8227与产量综合性状较好的自交系8003、8009和8087进行组配,得到相对矮秆抗倒的高产组合8227×8003、8227×8009和8227×8087,3个组合的株高、穗位高和产量分别为257.5m、100.1m和8544kg/hm2;254.1m、102.5m和7222.5kg/hm2;256.6m、104.1m和7915.5 kg/hm2。其中8003青贮营养品质亦较好,与8227进行组配,得到生物产量较高,青贮营养品质较好的品种8227×8003,其NDF、ADF和CP含量分别为54.5%、24.4%和8.6%,分别达到国家青贮品质三、二和一级标准,且DW和IVDMD亦较高,分别为1.4×104kg/hm2和64.6%。(3)8227×8009、8009×8227、8227×8087和8087×8227 4个组合的株高在新津点分别符合D、E-1、D和D-3;在雅安点分别符合E-1、D、E和D;在自贡点分别符合E、E-1、D和E-3。穗位高在新津点分别符合D-4、E-5、D和D;在雅安点分别符合E-1、E-1、D和D;在自贡点分别符合B-1、D、D和E-3。12组合的株高和穗位高总体上都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4)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为辅。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次之,上位性效应出现的频率比较高。2个性状在各组合中的稳定性较好,宜在早代选择。在正交组合8227×8009和8227×8087中,以B1和F2代的选择效率最高,在反交组合中则以B2和F2代选择效率最高。此外,株高和穗位高性状的遗传模型受实验材料、环境和母体效应的影响,在对这2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时,应注意对材料和环境的选择,考虑到正反交效应的影响,以便对株高和穗位高性状的遗传做出正确的分析结果,(5)8227与8003的正反交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WSC)分别符合D(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存在加性和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也有表现。此外,WSC的遗传存在母体效应。

二、自贡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贡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自贡市兔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贡市兔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2 自贡市兔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模小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
    2.2 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层级略低
    2.3 政策引导不够,缺乏综合支持
3 自贡市促进兔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启示
    3.1 培育壮大产业优势,增加经济新动能
        3.1.1 增强兔产业主体力量
        3.1.2 着力兔产业科技创新
        3.1.3 加快兔产业基础建设
    3.2 建立完善兔产业链,提高品牌影响力
        3.2.1 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3.2.2 结合特色文化示范带动
        3.2.3 打造知名品牌拓宽市场
    3.3 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服务新体系
        3.3.1 组建专门机构明确职责
        3.3.2 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3.3.3 注重宣传加强市场推广
4 结 论

(2)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1.3.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1.3.4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1.3 规模经济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2.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3 小结
3 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
    3.1 农业经济增长现状
        3.1.1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
        3.1.2 农业产值在第一产业占比先降后升
    3.2 农业资源约束现状
        3.2.1 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乏力
        3.2.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量居高不下
        3.2.3 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整体素质不高
        3.2.4 化肥、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
    3.3 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3.3.1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3.3.2 农业碳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3.4 小结
4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
    4.1 测算方法
        4.1.1 建立环境生产技术边界
        4.1.2 构建EBM方向性距离函数
        4.1.3 构建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4.2 测算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说明
    4.3 测算结果分析
        4.3.1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动分析
        4.3.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4.4 小结
5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及指标说明
        5.1.1 人力资本
        5.1.2 财政支农力度
        5.1.3 农业结构调整
        5.1.4 农业经营规模
        5.1.5 农业基础设施
        5.1.6 工业化水平
    5.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2.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2.3 面板单位根检验
        5.2.4 模型设定及参数估计
        5.2.5 回归结果分析
        5.2.6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6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提升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6.2.1 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
        6.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2.3 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
        6.2.4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6.2.5 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4)全面脱贫后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
        2.1.1 相对贫困
        2.1.2 乡村振兴战略
        2.1.3 乡村产业振兴
    2.2 理论依据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基本情况
    3.1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背景
    3.2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具体做法
        3.2.1 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产业振兴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振兴
        3.2.3 技术帮扶精准指导产业振兴
        3.2.4 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产业振兴
    3.3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
    4.1 农户内生动力不足
        4.1.1 农户积极性不高
        4.1.2 农户抗风险能力弱
    4.2 产业发展效果不佳
        4.2.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够
        4.2.2 产业链延伸不足
    4.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限
        4.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联系不紧
        4.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莠不齐
    4.4 基层政府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效果未达到预期
        4.4.1 个别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4.4.2 资源合力不足
第五章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农户自身水平有限
        5.1.1 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
        5.1.2 农户缺乏产业技术
    5.2 缺乏企业带动和产业发展人才
        5.2.1 缺乏企业带动
        5.2.2 缺乏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5.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成熟
        5.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管理经验
        5.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管理人才
    5.4 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5.4.1 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5.4.2 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国内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内其他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
        6.1.1 浙江省奉化滕头村的乡村产业振兴
        6.1.2 武胜县的乡村产业振兴
        6.1.3 通川区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电商模式
    6.2 对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6.2.1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6.2.2 多途径推动本地产业发展
        6.2.3 提升品牌效应
第七章 全面脱贫后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7.1 增强农户内生动力
        7.1.1 提升农户知识水平
        7.1.2 增强农户致富技能
    7.2 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
        7.2.1 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7.2.2 运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7.3 加强人才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3.2 产业融合扶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4 健全机制,整合资源
        7.4.1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7.4.2 整合资源,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调查的访谈提纲

(5)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肉兔产业历程及发展优势
    1.1 四川肉兔产业发展良好
    1.2 四川肉兔养殖模式特征
    1.3 四川肉兔加工历史及消费文化厚重
    1.4 四川兔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兔肉具有明显功能优势与现代营养潜质
    2.1 兔肉具有科学的“四高、四低”健康元素
    2.2 兔肉具有现代“绿色、安全”功能品质
    2.3 兔肉具有悠久的“食疗同源”价值
    2.4 兔肉具有巨大市场消费潜力
3 四川肉兔产业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 肉兔养殖缺乏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差
    3.2 肉兔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便利消费的核心竞争力
    3.3 产品质量提升缓慢、缺乏现代杀菌保鲜等技术支撑
4 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4.1 依靠科技进步,管控肉兔产业市场风险
    4.2 开发高效杀菌保鲜关键技术,确保肉兔产品优质安全
    4.3 创立兔肉及制品优质品牌,促进兔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广适度规模新型兔场,推进绿色无害养殖
    4.5 强化兔肉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4.6 持续挖掘兔肉消费巨大潜力市场

(6)33个南方籽粒型大豆品种在黄土高原的饲用潜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饲用大豆的研究进展
        1.2.2 大豆光温敏性与生育期特性
        1.2.3 牧草评价系统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引种大豆品种的饲草生产性能
        1.4.2 引种大豆品种的饲草品质性状
        1.4.3 引种大豆品种的饲用潜力综合评价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引种大豆品种的饲草生产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实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2.2.3 观测指标与计算
        2.2.4 气象数据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季气候特征
        2.3.2 生育期与有效积温
        2.3.3 株高与茎叶比
        2.3.4 干物质积累与产量
    2.4 讨论
        2.4.1 引种大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2.4.2 引种大豆品种的产草量表现
    2.5 小结
第三章 引种大豆品种的饲草品质性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实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3.2.3 测定指标与计算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引种大豆品种初花期植株粗蛋白含量
        3.3.2 引种大豆品种初花期植株中性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3.3.3 引种大豆品种初花期植株粗脂肪含量
        3.3.4 引种大豆品种初花期植株粗灰分含量
        3.3.5 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3.6 引种大豆品种初花期植株的相对饲喂价值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引种大豆品种饲用潜力的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实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4.2.3 基于熵权系数和主成分的TOPSIS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豆品种春播条件下饲用潜力综合评价
        4.3.2 大豆品种夏播条件下饲用潜力综合评价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农业产业相关概念
    2.2 农业产业发展特点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研究现状
3 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3.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1 产业规模
        3.1.2 农业结构
        3.1.3 农业产业园区发展
    3.2 农业产业发展支撑要素
    3.3 农业产业发展效应分析
    3.4 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4 自贡市农业产业转型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不显
    4.2 产业龙头缺乏,带动有限
    4.3 建设标准不高,质量不佳
    4.4 经营结构不优,主体规模小、实力弱
    4.5 产业融合不深,链条短、水平低
    4.6 要素保障不够,支撑不足
5 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5.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
    5.2 创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主体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5.3 提高建设标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5.4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改良经营结构
    5.5 紧扣产业发展主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
    5.6 注重发展要素保障,支撑产业转型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肉兔产业历程及发展优势
    1.1 四川肉兔产业发展良好
    1.2 四川肉兔养殖模式特征
    1.3 四川肉兔加工历史及消费文化厚重
    1.4 四川兔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兔肉具有明显功能优势与现代营养潜质
    2.1 兔肉具有科学的“四高、四低”健康元素
    2.2 兔肉具有现代“绿色、安全”功能品质
    2.3 兔肉具有悠久的“食疗同源”价值
    2.4 兔肉具有巨大市场消费潜力
3 四川肉兔产业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 肉兔养殖缺乏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差
    3.2 肉兔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便利消费的核心竞争力
    3.4 产品质量提升缓慢、缺乏现代杀菌保鲜等技术支撑
4 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4.1 依靠科技进步,管控肉兔产业市场风险
    4.2 开发高效杀菌保鲜关键技术,确保肉兔产品优质安全
    4.3 创立兔肉及制品优质品牌,促进兔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广适度规模新型兔场,推进绿色无害养殖
    4.5 强化兔肉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4.6 持续挖掘兔肉消费巨大潜力市场

(10)一份白玉米矮生材料的育种潜势及遗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玉米青贮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与发展
        1.1.1 国外青贮玉米的研究与发展
        1.1.2 国内青贮玉米的研究与发展
        1.1.3 青贮玉米营养品质的评价指标
    1.2 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
        1.2.1 单基因矮生体系
        1.2.2 多基因矮生体系
        1.2.3 单基因矮生与多基因矮生的关系
    1.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研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取样调查
        3.2.3 产量性状的测定
        3.2.4 青贮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
    3.3 统计分析方法
        3.3.1 联合方差分析
        3.3.2 配合力效应分析
        3.3.3 玉米株型及青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式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4.1.1 联合方差分析
        4.1.2 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4.1.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1.4 11份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表现
        4.1.5 F_1 杂交种产量性状表现
    4.2 玉米青贮营养品质性状分析
        4.2.1 联合方差分析
        4.2.2 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4.2.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2.4 6份自交系青贮品质性状表现
        4.2.5 F_1 杂交种青贮营养品质性状表现
    4.3 8227 株高的遗传模式
        4.3.1 表型分析
        4.3.2 6世代次数分布
        4.3.3 最优遗传模式
        4.3.4 遗传参数的估计
    4.4 8227穗位高的遗传模式
        4.4.1 表型分析
        4.4.2 6世代次数分布
        4.4.3 最优遗传模式
        4.4.4 遗传参数的估计
    4.5 8227 可溶性糖含量(WSC)的遗传模式
        4.5.1 表型分析
        4.5.2 6世代次数分布
        4.5.3 最优遗传模式
        4.5.4 遗传参数的估计
5 讨论
    5.1 白玉米自交系8227 的育种价值
        5.1.1 产量性状
        5.1.2 青贮营养品质性状
    5.2 株高和穗位高遗传模式
        5.2.1 株高遗传模式的影响因素
        5.2.2 穗位高遗传模式的影响因素
        5.2.3 株高和穗位高在遗传模式上的异同点
    5.3 可溶性糖含量遗传模式的影响因素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遗传参数估计值
附录二 株高和穗位高次数分布图
作者简历

四、自贡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自贡市兔产业为例[J]. 王倩,黄顺君,彭长林,梁成湘,周勇昊. 科技与经济, 2021(03)
  • [2]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田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4]全面脱贫后自贡市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J]. 华进,肖阳,胡常武,杨荣,刘欣,周亚宾,李洪军,孙群. 中国养兔, 2020(04)
  • [6]33个南方籽粒型大豆品种在黄土高原的饲用潜力综合评价[D]. 安东. 兰州大学, 2020(01)
  • [7]自贡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8]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9]四川肉兔产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四川自贡肉兔加工产业为例[A]. 华进,肖阳,胡常武,杨荣,刘欣,周亚宾,李洪军,孙群. 第九届(2019)中国兔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9
  • [10]一份白玉米矮生材料的育种潜势及遗传模式[D]. 徐维.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自贡市畜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