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周期下降阶段的三个超级活跃区 23

太阳周期下降阶段的三个超级活跃区 23

一、Three Super Active Regions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Solar Cycle 23(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鴳,刘建忠,邹永廖,周迪圣,王夕予,李雄耀,王世杰[1](2021)在《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星探测是解答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演化,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未来发展,以及外太阳系宜居星球搜索策略的关键。由于金星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探测技术的多重挑战和相对高昂的探测成本,金星探测和研究程度远不及月球和火星。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星探测任务相对匮乏。本文梳理了国际上金星探测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未来金星的探测目标和探测方式建议。目前,对金星大气和气候研究程度最高,包括大气结构和大气化学,能量平衡和热结构,云层和霾层,大气环流和动力学以及气候演化等。高层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太阳风与金星的相互作用方面也有重要进展。金星地表和内部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研究涵盖金星表面形貌特征,撞击和重塑历史,火山和构造活动,地表物质组成,地表和大气相互作用等,但受限于数据的空间覆盖率和较低的分辨率和精度,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答,迫切需要新的探测数据。除探测任务外,金星研究还依赖于地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地面模拟设施对支持金星探测任务研发和金星基础科学研究尤为重要。未来十年是中国开展金星探测的契机和研发相关技术的关键时期。本文可为对金星探测、行星科学、太阳系探测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贺馨田[2](2021)在《《人件:千变万化的大脑内幕》(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所选的书名为《人件:千变万化的大脑内幕》,作者是神经学科学家大卫·伊格曼,该书于2020年8月25日出版。译者选取本书的第一到三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源文本。所选取的源文本的主要内容为作者用相应的类比故事来解释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例如,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会互相斗争,占领对方的领地。源文本是具有科普性的信息型文本。翻译之前,译者做了译前准备,包括分析源文文本,准备平行文本及翻译工具。通过详细分析,译者将在翻译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分类。第一个难点在于术语翻译,由于缺少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译者需要解决关于人体结构,神经科学,机械和武器的术语,以及外国名称的翻译难点。因此,译者采用音译和注释的翻译方法来解决这方面难点。第二个难点在句法层面,为了向目标读者准确传递原文意思,译者要重点分析的难点是省略句和长难句。译者选择翻译方法中的省译法,倒置法,増译法及重构法来解决这方面的翻译难点。最后的难点在文本层面,在源文本中,作者记录了很多临床症状,大脑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神经实验,其中一些成为译者理解和表达的困难。为了使文章表达清晰流畅,译者运用了的照应,连接词和替代的衔接手段。在本篇翻译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译者总结了在完成本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过程中的收获和依然存在的局限,这些收获和局限对译者的翻译十分有帮助。

耿威[3](2021)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离层扰动是电离层物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主要任务。由于电离层复杂的时空变化性,电离层扰动呈现出多尺度、不规则、复杂的变化特征。当电离层扰动发生时,其电子密度发生变化,对卫星导航定位及通信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电离层扰动的特性及建模对于维护人类空间活动的安全,减少和避免空间天气事件的经济损害十分必要。电离层闪烁作为重要的电离层扰动效应之一,不仅可以反映电离层中不规则等离子体结构及其物理特性,而且可能导致地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出现畸变和误码,从而影响卫星导航和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中国南方地区是电离层闪烁事件高发区,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全球范围的通信和导航系统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日益增长,电离层闪烁的监测及效应研究突显出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电离层扰动的监测、建模、效应等研究工作,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及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数据,主要研究电离层扰动对导航定位精度的影响、统计分析电离层扰动引起的GPS周跳分布特征,最后构建中国南方区域电离层闪烁指数地图模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空间天气研究人员和GNSS用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本文定量评估了2017年9月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对GPS性能及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其结果显示,磁暴期间,中国境内GPS台站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平均定位误差有明显的增加,最大误差接近2 m,相对于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定位误差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远大于正常情况下的动态PPP定位误差(dm量级)。ROTI指数地图与PPP误差分布地图比较得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出现对GPS-PPP性能具有较强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和海南台站连续监测的电离层闪烁指数,及利用该台站解算的GPS-PPP定位精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精度随闪烁指数的增加而降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监测到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S4大于0.4时,该台站解算的平均动态PPP误差要高于0.8 m。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时日落之后,此次磁暴有助于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从而引起电离层闪烁。导航信号通过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会造成信号质量下降,周跳发生频繁,最终导致系统性能及定位精度降低。该研究对电离层扰动发生时导航系统影响的预测及改建改进电离扰动事件高发区导航通讯系统的设计有着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的意义。2、基于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260多个GPS台站数据,分析2015-2018年,太阳活动下降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GPS周跳分布的时空特征,提出一个新的描述电离层扰动效应的参数:格网化周跳发生概率,讨论周跳与太阳活动及电离层闪烁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高仰角周跳随地方时、季节和太阳活动的变化明显。一天之中,周跳主要发生在日落之后至黎明前,午夜前后出现最频繁,白天很少出现。一年之中,周跳主要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春分附近周跳出现比秋分更频繁,呈现春秋不对称性,夏季和冬季很少有周跳发生。太阳活动高年周跳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太阳活动低年。研究结果表明,周跳的逐年变化显着依赖太阳活动水平,且随太阳活动水平减低而减少。F10.7与周跳发生概率的线性相关指数约为0.7。电离层闪烁指数与周跳发生概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周跳与闪烁存在密切的关系,闪烁是引起周跳重要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接收台站接收到的S4指数大于0.6时,该台站监测到的卫星发生周跳的概率约为30%。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周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纬度25°以下靠近赤道异常区的低纬地区,中高纬度地区很少有周跳发生,此特征暗示引起GPS周跳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主要起源于磁赤道区。本部分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太阳活动下降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GPS性能的波动,格网化周跳发生概率作为一个新的电离层效应统计参数弥补了由于GPS轨道导致的不同地点GPS卫星分布不均的局限性,克服了少数台站研究结论的片面性,周跳可用于电离层扰动的直接监测和预警,以及为GNSS定位精度研究提供参考。3、最后,针对常用电离层闪烁模型在中国地区精度无法满足研究和应用要求,以及常用的电离层闪烁监测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利用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基于Kriging插值方法,构建了中国南方地区高精度实时电离层闪烁指数地图模型。通过与全球电离层闪烁预报模型(GISM)和反应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指数标化率(ROTI)进行比较,验证利用Kriging方法构建的闪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电离层闪烁发生期间该地图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南方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区域特征和演变趋势,相比于GISM模型,该地图模型的精度更高,时延更小。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该地图模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低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差。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电离层闪烁地图模型相对真实可靠,可用于监测预警在空间天气扰动条件下的区域电离层闪烁活动。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及其对GNSS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对加深中国地区GHz波段电离层闪烁现象的研究,开展电离层闪烁的现报及预报,以及改进电离层闪烁高发区导航通信系统的设计均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

王婷[4](2021)在《第22、23和24太阳活动周期间太阳耀斑事件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洪阳[5](2021)在《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信号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重建精确的高分辨的古太阳活动历史对于理解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机制以及认识太阳发电机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存在古地质载体(如树轮、冰芯、湖泊纹泥等)中的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记录(如14C、10Be等)被认为是重建古太阳活动变化的可靠指标。前期研究(徐洪阳,2017)表明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在重建高分辨率太阳活动上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建立可靠的利用钙华10Be重建高分辨率太阳活动的方法学。为进一步揭示钙华10Be记录与太阳活动间的关系,改进和完善利用钙华10Be重建高分辨率古太阳活动的方法学,本文选取云南白水台内生钙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近代钙华和古代钙华样品,结合野外定位观测采集当地泉水、雨水、现代新生钙华微层等样品,配合地球化学分析、沉积过程模拟等方法,系统地开展了钙华10Be的沉积机理、信号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解译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铍(9Be)在泉水-碳酸钙两相中的分配模拟实验表明在钙华形成过程中,10Be会从泉水中清除,而在钙华中发生富集。(2)云南白水台内生钙华10Be的赋存状态主要为碳酸盐态。其浓度主要分布在105~106atoms/g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雨季形成的褐钙华层出现10Be浓度高值;旱季形成的白钙华层出现10Be浓度低值。(3)可以将代表沉积速率的9Be元素、代表坡面流强度的钾(K)元素和代表钙华沉积过程10Be清除效率的铁(Fe)元素作为白钙华10Be记录中的气候影响部分的代用指标。校正后的近代白钙华10Be序列与全球10Be产率信号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幅度与理论估计的全球10Be产率信号的变化幅度相当;表明校正后的白钙华10Be记录主要反映的是大气生成10Be产率信号。(4)校正后的古代白钙华10Be记录在蒙德极小期内具有显着的上升趋势;呈现出11.4年的周期性特征;与冰芯10Be记录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云南白水台内生钙华10Be记录可以作为高分辨古太阳活动变化新的代用指标。(5)同步钙华10Be记录与冰芯10Be记录能有效缩小钙华样品年代的误差范围。(6)研究时段内发生的两次超新星爆发事件均在钙华10Be记录中有响应,表明钙华10Be记录中的短期峰值信号在示踪极端地外事件上具有巨大潜力。

李浩涌[6](2021)在《基于LSTM的耀斑指数平滑值的短期预测》文中指出太阳耀斑是一种剧烈的太阳活动形式,强烈太阳耀斑引起的X射线增强会导致短波无线电衰减,从而影响无线电通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和航天员的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和商业损失。因此,建立太阳耀斑预报模型对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耀斑指数是对全日面耀斑活动强度的一个量化描述指数,是太阳辐射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太阳活动指数之一。相较于其他的太阳活动指数序列,耀斑指数时间序列的突发性更强,预测难度更大。耀斑指数平滑值在减缓了这种波动的同时,保留了耀斑指数的整体趋势。可以通过预测耀斑指数平滑值来达到预测未来一周太阳耀斑整体活动水平的目标。本文首先通过R/S分析法计算了耀斑指数与耀斑指数平滑值的Hurst指数值,表明了耀斑指数平滑值的可预测性,同时耀斑指数平滑值的预测性强于耀斑指数,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之后选取了适合处理时序序列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从耀斑指数中提取时序信息,通过滑动窗口的方式将预测问题转化为机器学习中的监督问题,来预测未来一周的太阳耀斑指数平滑值。针对耀斑指数平滑值的获取要使用到未来的信息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耀斑指数平滑值预测模型。首先确定了耀斑指数平滑值预测网络模型的最优超参数,从预测结果中分别提取对第一天到第七天的预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通过平均绝对误差等评价指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在预测耀斑指数平滑值方面的优越性。通过与LSTM神经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提出的耀斑指数平滑值预测模型精度更高。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模型与Spring Boot框架结合,建立了耀斑指数平滑值预测系统。

胡云鹏[7](2020)在《地震和磁暴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波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地球近地空间是由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等多个动态圈层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在这个空间中,地震被认为是对于人类社会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活跃地震带地壳板块经过长期的相互挤压与能量积聚,最终可能在几秒内将能量释放到岩石圈中,而在地震准备到主震发生过程中,地球动力学过程会将岩石圈的信号传输到大气层,从而会引起地面(包括海洋)、大气层以及电离层中多种信号发生异常变化,如电磁信号、地球化学信号等。为了解释这种响应的物理机制,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模型一直是科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其中多种耦合通道被提出。尽管这种不同圈层之间具有前兆性的信号响应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为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难题带来了希望。地球低轨道卫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如中国最新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对地球的观测越来越详细,这对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的耦合机制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卫星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科学家的大量研究,对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极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尚需要积累更多案例资料,同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地球低轨道卫星空间除了受来自地球的干扰,同时还受来自太阳活动以及磁暴、亚暴等事件的强烈干扰,为了能够对这个轨道空间电磁环境信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利用近地球轨道电磁卫星数据认识其不同扰动条件下的背景信息,这是本论文的立题所在。本论文主要采用了DEMETER卫星和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开展了电离层电磁波动现象研究。首先研制了CSES卫星电磁观测数据的电磁波传播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其次利用DEMETER对典型震例引起的电离层ELF频段电磁波动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利用CSES卫星数据对2018年大磁暴期间ELF电磁波动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张衡一号卫星的电磁波传播特征分析方法及算法实现针对张衡一号电磁卫星记录的电磁场波形数据,研发了电磁波的波矢量分析工具包,该工具包包括了波形频谱变换、奇异值分解(SVD)方法以及Poynting能流计算。我们选取了张衡一号卫星在ULF/ELF/VLF频段观测到的哨声波、准周期辐射、电离层嘶声波等典型波动事件,开展了频谱分析和波矢量分析,通过与DEMETER卫星的对比观测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初步探讨了这些波动的传播特征,其结果也验证了张衡一号卫星在电磁场观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本研究研发的波矢量分析工具包可直接运用到张衡一号卫星的常规数据和科学应用中。2.强震前后ELF电磁波扰动特征研究利用DEMETER卫星在2010年4月6日苏门答腊Ms7.8地震前后在电磁场300-800Hz频段内观测到了强烈的ELF异常电磁辐射。统计了2009年8月-2010年5月经过震中附近上空四条轨道的重访轨道,并进行滑动四分位分析,结果表明与空间环境相对平静并且无中等以上地震期间相比,主震前10天至3天震中上空附近区域ELF[300-800]频段的磁场强度出现了异常增强现象。利用DEMETER卫星详查模式下的波形数据进一步计算了波的传播参数,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前10天和6天DEMETER卫星在经过震中上空时,均记录到了800Hz以下频段自下往上传播的异常电磁辐射。最后通过建立磁场长期背景场的方法,发现相对于地震区域长期背景场,在2010年3月21日至4月6日地震即将发生的时间间隔内,ELF[300-800Hz]频段的磁场确实存在异常增强现象,并且主要在震中东北地区。3.磁暴期间ELF/VLF电磁辐射现象研究利用张衡一号卫星电磁场观测数据研究了2018年8月26日强磁暴(-174 n T)期间的电磁波动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强磁暴期间张衡卫星的多载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发现磁暴期间在电离层高度出现了强烈的电磁辐射波动,如准周期辐射,嘶声增强等现象。准周期辐射的周期从1s-20 s变化不等,波矢量分析证明这种准周期辐射是典型的右旋哨声波模传播,相对磁力线的传播角度达到30°-50°,波印廷能流主要集中在垂直磁场的方向。嘶声波的波矢量传播特征跟准周期辐射一致,都是右旋极化,平面度良好。磁暴主相期间在ELF/VLF 3k Hz以下频段电磁波动在整个磁暴期间都有明显增强,电磁波的增强现象很广泛,L shell从2-4范围上波幅度的增强最明显,并且在恢复相约2-3天恢复到磁暴之前的水平。在高于3 k Hz频段上的波主要在主相和恢复相初期短时间内得到增强,在ELF/VLF内频段增加主相之后波动增强持续的时间变短。通过对磁分量功率谱密度日侧和夜侧观测发现,在本次磁暴中日侧ELF/VLF波动增强的强度和各相同频段之间波动持续的时间都远高于夜侧。

朱永兴[8](2020)在《北斗系统全球电离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离层延迟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误差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由北斗区域系统(北斗二号系统,BDS-2)发展为北斗全球系统(北斗三号系统,BDS-3),服务范围也由区域拓展全球。BDS-3具有星座全球分布、区域异构的特点,卫星播发了S和L频段多个导航信号,本文从BDS-3卫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差分码偏差(DCB)估计、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估计、BDS全球电离层建模和BDS-3广播电离层模型(BDGIM模型)性能分析等方面研究了GNSS电离层建模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BDGIM模型约束的DCB解算方法,解算得到的BDS-3卫星新信号DCB精度优于1.0ns,解决了绝对电离层TEC估计问题。该方法不依赖于外部高精度电离层产品,可以应用于单站卫星、接收机DCB实时解算。2.基于BDS星座中GEO、IGSO、MEO运行速度和轨道面不同的分析,设计了基于临近穿刺点TEC变化和日界TEC跳变的电离层TEC精度综合评估方法,充分考虑了BDS星座中GEO、IGSO、MEO运行速度和轨道面不同的特点,采用该方法分析B1I/B2I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双频组合估计的电离层TEC精度优于3.0TECu。3.构建了顾及经纬度方向异性的反距离加权插值(IDW)方法,充分考虑了电离层TEC经纬度方向梯度,采用连续12年“两分两至”日前后的IGS-GIM产品分析表明,电离层TEC插值精度比常规IDW方法提高25%左右。4.构建了顾及粗差影响的Kriging插值方法,采用2014年“两分冬至”日前后的IGS-GIM产品和GNSS双频观测量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抑制了粗差数据影响,全球插值精度约为1.0~4.0TECu,优于改进的IDW方法。5.提出了BDGIM模型约束的BDS全球电离层建模方法,克服了现有BDS-3地面跟踪站分布稀疏问题,以BDGIM模型作为虚拟观测量约束球谐函数模型建模,采用平方根信息滤波仿实时方法按照5min时间间隔解算模型参数,BDS全球电离层建模精度约为2.0~5.0TECu,相比原有BDGIM模型提升约为6.5%。6.构建了北斗全球电离层时延修正模型(BDGIM)性能评估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BDGIM模型性能,以IGS-GIM产品和GNSS双频观测量为基准,分析认为BDGIM模型改正精度明显优于GPS采用的Klobuchar模型,在全球范围改正中误差约为4.0TECu,改正比例约为75%。7.针对BDS-3卫星新信号体制,深入分析了各频点观测数据质量,为优选观测量组合开展电离层TEC研究提供参考。采用BDS-3组网卫星数据分析表明,BDS-3卫星各频点伪距多路径误差为0.11m~0.27m,对比BDS-2卫星B1I、B3I频点,随高度角变化的异常现象已基本消除;BDS-3卫星各频点载波相位观测噪声为0.11mm~0.37mm。

赵瑜馨[9](2020)在《电离层扰动的指数研究及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离层扰动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电离层物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电离层不仅受到来自上层的太阳活动、地磁活动的影响,还与共存的热层发生耦合,低层的大气活动同样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因此电离层扰动呈现出复杂、多尺度、不规则的变化特征。当电离层发生扰动时,电子密度发生变化,对远距离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与导航定位、超短波视距雷达系统的工作性能以及航天器的测控产生影响。研究电离层扰动的物理机制及指数预报对于避免空间天气事件的经济损害,维护人类空间活动的安全十分必要。将电离层扰动从背景分离出来一直是电离层扰动研究的核心与难点。白谱法在电离层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为提取电离层扰动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基于白谱法构建的单站指数Js、区域指数Jr和全球指数Jp能够很好的反映单站、区域及全球电离层扰动情况,Js空间分布图(Js map)能够直观地反映电离层扰动的二维空间变化特征。本文基于以上三种指数对典型的磁暴及台风过程中电离层的扰动进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在不同扰动强度情况下的可行性与优势。本文首先利用电离层Js指数、Jr指数和Jp指数及太阳、行星际参数对2015年3月“圣帕克里克”事件和2017年9月“中元节”事件中两个G4级磁暴过程及电离层各区域对磁暴的响应过程进行分析。在两次事件中,局地电离层扰动强度相差不大,但“圣帕克里克”事件中由于激波快速压缩导致南向磁场显着增强并持续时间更长,因此电离层呈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整体扰动,而“中元节”事件中三次ICME只引起南向磁场的短时增强,因而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持续时间较短,呈现阶段性区域扰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白谱法提取太阳、地磁、电离层及中性大气密度的扰动,并构建新指数。新指数去除了背景趋势,从而可以明显看到上游到下游连锁的响应过程。经过白谱法处理后太阳及电离层指数JF10.7,JSSN,JSSA及Jp TEC中明显去除了F10.7指数、SSN、SA及GTEC中太阳活动周的下降趋势。“圣帕克里克”事件中Dst及AE的原始值和新指数大于“中元节”事件,而Ap指数的原始值和新指数则相反。不同地磁指数的表现不同可能由于观测台站分布地磁纬度不同,使用的地磁场数据种类不同,以及数据时间精度不同造成的。虽然“圣帕特里克”事件中太阳活动均非常强烈,但整体电离层扰动小于“中元节”事件,而300km左右大气密度扰动大于“中元节”。这可能是由于“圣帕特里克”事件中顶部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突然增加,造成F2层以下的电子密度偏低,太阳风能量被顶部电离层捕获造成的。电离层不仅受到上层太阳活动、地磁活动以及与之共存的热层耦合作用的影响,下层中性大气也会对电离层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高分辨率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数据以及反映电离层空间变化特征的二维Js map,对2013年9月超强台风“天兔”期间的电离层扰动情况进行研究,给出了电离层对台风的二维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台风路径附近区域电离层扰动最强,并且台风接近大陆(包括大的岛屿)时电离层活动可能会改变。此外,本文利用三维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型GITM-R模拟了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激发的重力波对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电离层的扰动。受限于100km处对电离层及中性大气的观测数据匮乏,下边界重力波强迫输入的确定通过台风GNSS TEC观测的环形电离层行扰参数以及重力波色散关系来进行估算。模拟40min后,距离台风眼位置1000 km内重力波的水平相速度和周期稳定在168.83m/s和17 min,与观测的重力波参数相吻合。电离层TEC扰动的大小随时间逐渐增加,扰动从圆心径向向外扩展,且扰动大小各向异性。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波长及频率的重力波对的电离层扰动的影响,发现扰动幅度与周期呈负相关,与波长呈正相关。

高阳[10](2020)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星占医学(Astromedicine)全面吸收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欧及阿拉伯世界的成果,理论更加完善。星占学的医学应用从大学、王室和教会等精英阶层,渗透到普通大众。研究该时期西欧的星占医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段“人”与“自然”同时复兴的历史。同时,发掘文艺复兴在中世纪西欧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基础,全面认识自然科学发展的“范式论”和“连续性”论战。再者,可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星占医学的盛与衰,为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发展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论文首先梳理了西欧星占医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兴盛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希腊罗马时代,尽管托勒密将星占医学理论系统化,但西欧的星占学与医学只是简单结合,仅被应用于个别医疗实践。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欧的星占医学,在理论和技术上迅速发展。12世纪,西方学者的翻译运动将星占学重新引进西欧。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哲学家以及自然哲学家提倡的宇宙和谐论以及自然星占学,为星占医学系统提供给了理论创新。新柏拉图主义者创造的“世界精神”(spiritus mundi),为人提供了理解宇宙秩序的自然方法;赫尔墨斯主义的复兴以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卡巴拉主义的发展,也促使人文学者关注和模仿自然。社会危机和生存危机为星占学的医学应用提供了滋长空间。同时代的医学人文学者发展了这种文化复兴潮流,整理、翻译和评注了大量古代星占学中关于医学部分的论着,讨论生命的形成、成长以及死亡等医学和哲学问题。对盖伦和托勒密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同时吸收了阿拉伯的三级行星会合理论,使星占学与医学的关系有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星占医学的原理主要基于大小宇宙的和谐观念与数理天文学的观察,据此归纳出三大理论要素,即行星、黄道宫与天宫,分别对应人体的相关部位以及体液。医生基于“关键期”理论和行星大会合理论来解释日常疾病与流行病。作为一种文化复兴运动,星占医学首先进入到精英社会中。自中世纪晚期,西欧许多大学设立了星占学学院,或医学院设立星占学相关的机构,并规定星占学的执业规则,文艺复兴延续并深化了这一传统。学院派就星占医学的功能和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占多数,他们认为星占医学可以服务于完善生命、管理医药;反对者则攻击星占医学的随机性、不可验性。在争论中,产生了一批“折中派”,他们主张对星占学及其具体理论进行改革,尤其是盖伦的“关键期”理论与阿拉伯的行星大会合理论,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数理学和医学知识。大学也是王室和教会人才的给养地,因而星占学知识与实践很快渗入进政教精英之列。王室聘用星占师为自己提供日常疾病的诊疗、预防和养生,以保健康和长寿。同样,星占师也帮助贵族在合适的时间结婚和受孕继承人。王室支持星占学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自己的政治、军事决策和咨询提供参考,以保证权力来源、扩张的合法化解释,或作为展示和炫耀实力的资本。而教会精英们热烈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天体宇宙秩序与上帝神圣秩序之间、星占治疗与信仰疗法之间的冲突。在调和冲突的过程中,基督教神学家发挥了“祛魅”的坚实作用,星占学只能用于医疗实践才是合法的,并且将天体的治疗系统与圣徒守护系统结合起来。至16世纪末,学者们对星占学争论和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小。非学院派医师对星占医学的应用导致其理论的简单化,星占医学已经脱离了上层社会的纽带,成为流行医学,从事星占学治疗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医师或星占师在年度星历和日历中编写各种星象预测,同时发布医疗广告来推销自己的星占诊疗能力和服务,以争取更多的客户。随着医疗市场的多样化和竞争化,大众可选择的医疗方式增多,患者与星占医师的互动更加频繁。一些患者为了验证星占医师的水平,拿马尿或他人的出生图给星占师。另一方面,咨询星占学的女性患者越来越多,主要询问关于妇科疾病的问题,但更多地是借治疗之名询问关于婚育以及配偶私情的预测问题。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星占医学继承了古典时代西欧世界和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成果,并且修正了同时代的医学哲学思想,迎合了精英和大众的需求,发展达到顶峰。在完善生活、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价值之外,星占医学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又发挥了不能的社会功能:就文化复兴带来的身体与情欲之“性”问题,星占医学为其摆脱道德束缚;就政治精英来说,星占医学为其权利的合法化、扩张以及炫耀提供了自然来源;就宗教而言,面对信仰危机,星占医学为其信仰疗法和上帝唯一提供了嫁接平台。在文艺复兴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学院派关于星占医学功能与地位的争论,引发了关于数术治疗的革命,以失败告终。直至近代早期,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星占医学的功能除了指导放血、开处草药方方面,更多地成为大众尤其是女性解决生活和家庭问题的工具。

二、Three Super Active Regions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Solar Cycle 2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ree Super Active Regions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Solar Cycle 23(论文提纲范文)

(1)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星探测研究进展
    1.1 金星大气与气候
        1.1.1 金星大气探测历史
        1.1.2 金星大气探测研究进展
        1.1.2.1 大气垂向分层和大气组成
        1.1.2.2 环流和大气动力学
        1.1.2.3 云和霾
        1.1.2.4 温度、能量平衡和热结构
        1.1.2.5 金星高层大气的物理化学
        1.1.2.6 当前气候和气候演化
        1.1.3 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1.2 金星表面与内部探测研究进展
        1.2.1 探测历史
        1.2.2 金星表面与内部的探测研究进展
        1.2.2.1 表面形貌特征
        1.2.2.2 撞击坑分布与特征
        1.2.2.3 火山和构造作用
        1.2.3 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 金星探测的主要手段和科学目标
    2.1 金星探测研究的主要手段
    2.2 金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和研究前沿
3 金星探测研究的技术需求
    3.1 系统/子系统关键技术
        (1)新型轨道技术。
        (2)进入金星大气时的热防护技术。
        (3)下降和着陆技术。
        (4)空中平台技术。
        (5)着陆平台技术。
        (6)采样处理系统。
        (7)新型能源系统技术。
        (8)热控技术。
        (9)适应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运行的极端环境技术。
        (10)测控通信技术。
        (11)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3.2 有效科学载荷研发
    3.3 地面模拟设施建设
4 金星探测未来展望
    4.1 计划中的未来金星任务
    4.2 其他论证中的金星任务概念
    4.3 金星探测的未来展望
5 结论

(2)《人件:千变万化的大脑内幕》(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Introduction to David Eagleman and Livewired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2.2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fo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in Terminologies
        3.1.1 Terms of Human Body Structures
        3.1.2 Terms of Neuroscience
        3.1.3 Terms of Machinery and Weapons
        3.1.4 Translation of Foreign Names
    3.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al Level
        3.2.1 Elliptical Sentences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3 Difficulties at Textual Level
        3.3.1 Transla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3.3.2 Translation of Therapy of Cerebral Diseases
        3.3.3 Translation of Neurological Experiment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erminologies
        4.1.1 Transliteration
        4.1.2 Footnote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al Level
        4.2.1 Omission
        4.2.2 Inversion
        4.2.3 Amplification
        4.2.4 Reconstruct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extual Level
        4.3.1 Reference
        4.3.2 Conjunction
        4.3.3 Substitu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Gai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TERMINOLOGIES

(3)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离层概述
        1.1.1 电离层分层结构
        1.1.2 电离层形态变化特征
        1.1.3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1.2 电离层闪烁
        1.2.1 电离层闪烁理论
        1.2.2 电离层闪烁指数
        1.2.3 电离层闪烁模型
    1.3 电离层闪烁对GNSS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监测网简介
    2.1 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
    2.2 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
第3章 2017年9月8 日磁暴期间GPS定位性能评估
    3.1 引言
    3.2 数据及方法
        3.2.1 数据
        3.2.2 精密单点定位PPP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元节磁暴事件前后空间环境及电离层扰动情况
        3.3.2 中元节磁暴事件前后动态PPP误差概述
        3.3.3 讨论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太阳活动下降期间(2015-2018)中国大陆及周边区域GPS周跳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及方法
        4.2.1 观测数据
        4.2.2 周跳探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周跳随地方时的变化特征
        4.3.2 周跳随季节变化特征
        4.3.3 周跳的年变化特征
    4.4 讨论
        4.4.1 周跳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
        4.4.2 周跳与电离层闪烁的相关性
    4.5 小结
第5章 构建中国南方地区电离层闪烁模型
    5.1 引言
    5.2 数据及方法
        5.2.1 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数据来源
        5.2.2 计算IPP点地理经纬度
        5.2.3 Kriging插值法
        5.2.4 变差函数计算和拟合
    5.3 结果与验证
        5.3.1 实例结果
        5.3.2 精度验证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信号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2 钙华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综述
        1.2.1 钙华的分类
        1.2.2 钙华沉积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
        1.2.3 钙华微量元素的富集机理及其指代意义研究进展
        1.2.4 钙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
    1.3 大气生成~(10)Be研究进展综述
        1.3.1 大气生成~(10)Be的产生和传输机制
        1.3.2 大气生成~(10)Be的沉积与在各类地质记录中的保存过程研究
        1.3.3 大气生成~(10)Be示踪过去太阳活动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水文地质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剖面特征描述
    3.2 钙华样品的分样流程
    3.3 钙华~(10)Be的提取流程与测试方法
        3.3.1 钙华中~(10)Be的赋存状态研究
        3.3.2 钙华~(10)Be的富集与纯化方法研究
        3.3.3 钙华样品BeO制备的前处理方法
        3.3.4 提取钙华~(10)Be方法改进前后的~(10)Be浓度对比研究
        3.3.5 钙华~(10)Be测试与浓度计算
    3.4 钙华地化指标前处理与测试
    3.5 Be在泉水-碳酸钙两相中分配的模拟实验设计
        3.5.1 模拟实验装置设计
        3.5.2 模拟实验的主要流程
第四章 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研究
    4.1 钙华及周边各环境要素~(10)Be浓度分布
    4.2 钙华中~(10)Be的来源分析
    4.3 泉水-碳酸钙两相中Be的分配规律
        4.3.1 ~(10)Be在固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
        4.3.2 Be在泉水-碳酸钙两相中的分配模拟实验结果
    4.4 钙华~(10)Be浓度特征分析
        4.4.1 钙华~(10)Be 浓度与地表其他沉积物~(10)Be 浓度对比研究
        4.4.2 钙华~(10)Be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钙华~(10)Be记录与全球~(10)Be产率的关系研究
    5.1 近代钙华剖面定年
    5.2 近代钙华剖面~(10)Be浓度特征
        5.2.1 钙华~(10)Be浓度特征
        5.2.2 钙华~(10)Be通量特征
    5.3 白钙华层~(10)Be记录与全球~(10)Be产率对比研究
        5.3.1 白钙华~(10)Be浓度与全球~(10)Be产率的关系
        5.3.2 钙华沉积速率对白钙华~(10)Be信号的影响与~9Be校正
        5.3.3 坡面流效应对白钙华~(10)Be信号的影响与K校正
        5.3.4 沉积过程~(10)Be的清除效率对白钙华~(10)Be信号的影响与Fe校正..
        5.3.5 本次研究与前期研究的白钙华~(10)Be信号校正方法对比
    5.4 褐钙华层~(10)Be记录与全球~(10)Be产率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钙华~(10)Be记录的古环境意义解译研究
    6.1 古钙华剖面年代限定
    6.2 古钙华剖面~(10)Be浓度与通量分布特征
    6.3 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分析
        6.3.1 钙华~(10)Be浓度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2 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校正
        6.3.3 校正前后钙华~(10)Be记录对比
    6.4 钙华~(10)Be记录的古太阳活动信息提取研究
        6.4.1 长期趋势对比研究
        6.4.2 钙华~(10)Be记录的周期性分析
        6.4.3 钙华~(10)Be记录与古太阳活动记录间的相关性分析
    6.5 钙华~(10)Be记录与钙华精确定年
    6.6 钙华~(10)Be记录中的极端峰值信号解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钙华~(10)Be记录重建太阳活动方法学的阐述
    7.1 云南白水台钙华中大气生成~(10)Be的保存过程
    7.2 对钙华~(10)Be记录重建太阳活动方法学的阐述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基于LSTM的耀斑指数平滑值的短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活动预测研究现状
        1.2.2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时间序列预测相关理论
    2.2 神经网络简介
        2.2.1 神经网络概述
        2.2.2 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
        2.2.3 循环神经网络
        2.2.4 LSTM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耀斑指数数据与可预测性分析
    3.1 耀斑
    3.2 耀斑指数平滑值
        3.2.1 数据介绍
        3.2.2 数据统计特性分析
    3.3 R/S方法与HURST指数
    3.4 耀斑指数的可预测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STM与卡尔曼滤波的耀斑指数预测模型
    4.1 数据预处理
        4.1.1 数据集准备
        4.1.2 归一化
        4.1.3 滑动窗口
        4.1.4 评价指标
    4.2 KALMAN-LSTM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卡尔曼滤波原理
        4.2.2 超参数选取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耀斑指数平滑值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软硬件环境
        5.2.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地震和磁暴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波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地空间环境及电磁扰动源
    1.1 岩石圈((Lithosphere)
        1.1.1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1.2 大气层(Atmosphere)
        1.2.1 均质层(Homosphere)
        1.2.2 非均质层(The Heterosphere)
    1.3 电离层(Ionophere)
    1.4 磁层(Magnetosphere)
        1.4.1 磁层概述
        1.4.2 磁层基本结构
    1.5 近地空间典型电磁波以及产生源
        1.5.1 近地空间典型电磁波动
        1.5.2 太阳活动引起强烈电磁扰动
        1.5.3 磁暴亚暴引起强烈电磁扰动
        1.5.4 岩石圈地震、台风和火山引起电磁扰动
        1.5.5 岩石圈人工源引起的电磁辐射现象
第二章 数据介绍
    2.1 张衡一号卫星简介
    2.2 DEMETER卫星简介
    2.3 空间天气指数
第三章 张衡一号卫星记录的空间电磁波传播特征分析方法及算法实现
    3.1 张衡一号记录的波形数据频谱分析
        3.1.1 波形数据频谱分析算法
        3.1.2 质子回旋频率附近的电磁波动
        3.1.3 闪电引起的ELF哨声波频谱特征分析
    3.2 电磁波矢量分析算法实现
        3.2.1 电磁波的坡印廷能流算法
        3.2.2 场向坐标系统构建
        3.2.3 波矢量分析算法验证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地震引起的ELF电磁辐射现象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2010MS7.8北苏门答腊地震震例
    4.3 磁场强度重访轨道长期变化
    4.4 异常电磁辐射的波矢量分析
    4.5 震中长期观测背景场分析
    4.6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磁暴引起的近地空间ELF/VLF电磁辐射现象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张衡一号卫星磁暴期间记录的ELF/VLF电磁波动
        5.2.1 磁暴期间的ELF/VLF准周期辐射波
        5.2.2 磁暴期间的嘶声增强现象
    5.3 强磁暴期间ELF/VLF时空变化特征
    5.4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与项目
    发表文章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北斗系统全球电离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北斗系统及地面跟踪站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NSS卫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1.3.2 GNSS卫星频间偏差估计及分析
        1.3.3 GNSS卫星电离层TEC估计及监测分析
        1.3.4 GNSS电离层建模模型方法
        1.3.5 GNSS卫星广播电离层模型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GNSS电离层理论及模型
    2.1 电离层的基本特性
        2.1.1 电离层概述
        2.1.2 电离层表征量
        2.1.3 电离层对导航信号影响
        2.1.4 电离层单层假设
    2.2 GNSS观测量估计电离层TEC
        2.2.1 伪距和相位观测量
        2.2.2 双频观测量估计电离层TEC
        2.2.3 卫星和接收机频间偏差估计
        2.2.4 投影函数
        2.2.5 虚拟电离层TEC观测量
    2.3 常用电离层模型
        2.3.1 反距离加权插值模型
        2.3.2 Kriging插值模型
        2.3.3 球谐函数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DS-3卫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3.1 引言
    3.2 北斗卫星信号调制方式
    3.3 GNSS数据质量评估数学模型
        3.3.1 载噪比
        3.3.2 伪距观测量精度
        3.3.3 载波相位观测量噪声
    3.4 BDS-3卫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试验
        3.4.1 载噪比分析
        3.4.2 伪距多路径误差分析
        3.4.3 载波相位观测量噪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斗卫星测距信号DCB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北斗卫星频间偏差定义
    4.3 BDS-2信号频间偏差精度分析
        4.3.1 BDS-2 卫星信号DCB分析
        4.3.2 BDS-2 接收机单站DCB估计方法
    4.4 BDGIM模型约束的BDS-3 新信号DCB估计方法
        4.4.1 模型算法
        4.4.2 试验数据
        4.4.3 IGS-GIM产品约束的DCB解算试验
        4.4.4 BDGIM模型约束的DCB解算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离层TEC监测及精度分析
    5.1 引言
    5.2 不同频段组合估计电离层TEC精度分析
        5.2.1 理论误差分析
        5.2.2 BDS-3试验卫星数据试验分析
    5.3 GEO卫星电离层TEC分析及闪烁监测
        5.3.1 北斗GEO卫星电离层IPP分析
        5.3.2 北斗GEO卫星电离层TEC分析
        5.3.3 北斗GEO电离层TEC相关性分析
        5.3.4 北斗GEO电离层TEC闪烁监测
    5.4 BDS双频观测量估计电离层TEC分析
        5.4.1 试验数据
        5.4.2 一种新的电离层TEC精度评估方法
        5.4.3 电离层TEC估计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DS-3 电离层TEC全球建模方法
    6.1 引言
    6.2 顾及经纬度方向异性的IDW插值
        6.2.1 基本原理
        6.2.2 经纬度方向异性调节因子设计
        6.2.3 试验分析
        6.2.4 最优方案长期插值精度分析
    6.3 顾及粗差影响的KRIGING插值
        6.3.1 基本原理
        6.3.2 粗差剔除统计量构造
        6.3.3 粗差剔除统计量验证
        6.3.4 Kriging方法全球插值精度分析
    6.4 基于BDGIM模型约束BDS全球电离层建模方法
        6.4.1 原理方法
        6.4.2 数据处理策略
        6.4.3 试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DS-3 BDGIM模型精度分析
    7.1 引言
    7.2 模型算法及性能评估指标体系
        7.2.1 模型算法
        7.2.2 模型特点分析
        7.2.3 评估指标体系
    7.3 BDS-3 BDGIM模型性能分析
        7.3.1 分析方法及数据
        7.3.2 试验结果分析
    7.4 BDS-3与GPS、GALILEO广播电离层模型性能比较
        7.4.1 试验数据及方法
        7.4.2 全球改正精度分析
        7.4.3 不同纬度改正精度分析
        7.4.4 不同区域改正精度分析
        7.4.5 磁暴期间改正精度分析
    7.5 BDS-3 BDGIM模型精度提升预期
        7.5.1 基本思路
        7.5.2 数据源对模型精度影响
        7.5.3 增加非播发系数对模型精度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电离层扰动的指数研究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电离层概述
        1.1.1 电离层基本结构
        1.1.2 光化学过程与输运过程
    1.2 背景电离层
    1.3 电离层扰动
        1.3.1 太阳活动及其地磁效应对电离层的扰动
        1.3.2 低层大气活动对电离层的扰动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1.6 章节安排
第2章 电离层扰动的研究方法
    2.1 电离层指数
        2.1.1 电离层指数的研究历史
        2.1.2 白谱法原理及具体算法
    2.2 电离层模式
        2.2.1 电离层模式的研究历史
        2.2.2 GITM-R模式简介
第3章 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的指数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圣帕特里克”事件
        3.3.2 “中元节”事件
        3.3.3 两个事件中空间天气因果链的指数化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台风期间电离层扰动指数化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
    4.3 结果和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利用GITM模拟台风期间电离层扰动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模式描述及网格设置
        5.2.2 同心重力波强迫估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对台风“莫兰蒂”的模拟
        5.3.2 不同波长及频率的重力波下TEC扰动大小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主要研究结果
        6.1.2 创新性分析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史料基础
        (一) 星占医学家的理论着作
        (二) 历法书、星盘以及黄道人体图册
        (三) 病例、日记和书信
    四、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五、研究概念和时间范畴界定
        (一) 星占医学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星占学(1450-1650)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的渊源
        一、星占学与医学的初步结合
        二、基督教与阿拉伯世界的继承与发展
        三、星占医学被重新被引进西欧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的思想背景
        一、新柏拉图主义的复兴
        二、赫尔墨斯自然主义的复兴
        三、基督教卡巴拉主义的复兴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的社会背景
        一、生存危机和社会危机
        二、个人主义的普遍追求
    小结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星占医学理论的成熟
        一、文艺复兴之前医师的星占医学知识
        二、医学人文主义对星占医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星占医学的三大理论要素
        一、行星及其力量
        二、黄道十二宫及其影响
        三、行星与黄道宫的关系
    第三节 星占医学的疾病解释原理
        一、对个体疾病的解释与治疗
        二、对大流行病的解释与治疗
    小结
第三章 星占医学在大学的教学与争论
    第一节 星占医学在大学的教学
        一、机构设置和制度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
    第二节 星占医学的地位与功能之争
        一、医师是否应该使用星占学之争
        二、星占学在医学中的学科之争
    第三节 星占医学的具体理论之争
        一、“关键期”理论的争论
        二、行星会合理论的争论
    小结
第四章 星占医学在政教精英中的传播与流行
    第一节 星占医学在王室的传播与应用
        一、王室对星占学的资助
        二、日常疾病诊疗
    第二节 星占学与神学的“冲突”和“调解”
        一、星占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冲突”
        二、星占学与基督教神学的“调解”
    小结
第五章 星占医学向普通大众的转移
    第一节 星占医学从精英流向大众
        一、走出精英医学
        二、成为大众医学
    第二节 星占医学在普通民众中的应用
        一、星占医学的职业化
        二、患者与医师的互动
    小结
结论
    一、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知识的三维定位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两次科学革命
    三、星占医学在大众中流行的社会驱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Three Super Active Regions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Solar Cycle 23(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赵宇鴳,刘建忠,邹永廖,周迪圣,王夕予,李雄耀,王世杰. 地质学报, 2021(09)
  • [2]《人件:千变万化的大脑内幕》(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贺馨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D]. 耿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4]第22、23和24太阳活动周期间太阳耀斑事件的统计研究[D]. 王婷.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5]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的沉积过程、信号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 徐洪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LSTM的耀斑指数平滑值的短期预测[D]. 李浩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地震和磁暴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波动特征研究[D]. 胡云鹏.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0(02)
  • [8]北斗系统全球电离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D]. 朱永兴.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9]电离层扰动的指数研究及模拟[D]. 赵瑜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0(03)
  • [10]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星占医学研究[D]. 高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太阳周期下降阶段的三个超级活跃区 2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