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发作的急救

心律失常发作的急救

一、心律失常发作之急救(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3](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王思[4](2019)在《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治疗,观察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以达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用药的目标。方法1、随机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90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分为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组)、对照组(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各30例。2、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9993254)第一周每日2次口服200mg,第二周开始每日一次口服200mg。3、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盐酸美西律(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1874)每日口服3次100mg。4、对照组(单一使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服药一周后根据患者耐受量酌情增加使用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1次口服47.5mg。5、规定三组患者接受调查治疗时间为4周。6、观察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A组、B组及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相比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与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对比,即(3208.61±189.83 and 3057.21±207.31 vs4017.01±179.82)次、(2.05±0.21 and 2.69±0.39 vs 4.71±0.19)次,相比A组与B组心律失常频率显着较单纯应用美托洛尔的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2、治疗前,三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不同时间段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及6min步行实验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距显着(P<0.05);且A组和 B 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及 6min 步行实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即(323±52 and 435±38 vs475±58)pg/ml、(52.51±6.84 and 49.31 ±6.33 vs 49.11±8.98)mm、(33.26±3.38 and 37.03±4.61 vs36.91±5.39)mm、(57.81±9.22 and 54.03±10.03 vs 51.89±5.34)%、(72.51±9.31 and 68.19±7.05 vs 66.91±8.02)ml、(1.79±0.34 and 1.98±0.65 vs 2.43±0.49)分、(469.37± 185.38 and 437.82± 167.28 vs408.87±191.16)m,相比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患者室性早搏和短阵室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86.67%,差距显着(P<0.05);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差距显着(P<0.05),但B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相比无明显差距(P>0.05)。4、治疗前,三组患者QTd水平(QT离散度)无明显差距(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QTd 期间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即(50.35±4.21 and 48.68±5.07 vs 55.87±4.68)ms,无论与组内治疗前或与组间治疗后相比区间均有所降低,差距显着(P<0.05)。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住院率与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3.33 and 20.0 vs33.33)%、(6.67 and6.67 vs15.67)%,相比均显着较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但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5.67 and 23.33 vs 6.67)%,显着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而三组患者用药后均无死亡发生。6、治疗后,A组患者在规定疗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助于监测患者肝功能和实施相应保肝治疗。结论1、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较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治疗心梗后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效果更佳。2、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患者QTd缩短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3、就药物使用安全性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控制心脏事件和再住院率,且显着低于对照组。4、就改善心功能效果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而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药物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相比名未发现显着差距;但在规定治疗期间内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可不定程度的损伤肝脏组织。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5](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提出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的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6](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而作为抢救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7](2017)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8](2016)在《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认为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

李小勤,童本沁,杨惠花,包龙[9](2013)在《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恶性心律失常是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且急剧恶化的特点,是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护理中应重视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征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1]。本文总结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征兆的识别及急救护理资料。

张乾忠[10](2013)在《小儿严重心律失常急救用药的若干临床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严重心律失常在儿科临床并不少见,由于其常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发作,甚或猝死,因此属于儿科急重症,常要紧急处理。尽管近年来心脏复律除颤术和心脏起搏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重点介绍常用急救药物的剂量与用法、不良反应、适应证和禁忌证,讨论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心律失常发作之急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律失常发作之急救(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
致谢

(5)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2. 1 科普
        1.1.2. 2 培训
        1.1.2. 3 人员
        1.1.2. 4 装备
        1.1.2. 5 预案
        1.1.2. 6 文化
        1.1.2. 7 其他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1.3. 1 院前急救反应体系
        1.1.3. 2 IHCA预防体系
        1.1.3. 3 CPR培训与质量控制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1 成人CPR[基础生命支持(BLS)]标准
        2.1.1. 1 判断患者意识
        2.1.1. 2 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非医务人员只判断呼吸即可)
        2.1.1. 3 启动EMSS
        2.1.1. 4 实施高质量的CPR
        2.1.1. 4. 1 胸外按压技术标准
        2.1.1. 4. 2 胸外按压实施标准[93-98]
        2.1.1. 4. 3 仅胸外按压的CPR
        2.1.1. 5 人工通气
        2.1.1. 5. 1 开放气道
        2.1.1. 5. 2 人工通气
        2.1.1. 6 电除颤
        2.1.1.7 CPR的药物应用
        2.1.1. 7. 1 肾上腺素
        2.1.1. 7. 2 胺碘酮(可达龙)
        2.1.1. 7. 3 利多卡因
        2.1.1. 7. 4 硫酸镁
        2.1.1. 7. 5 碳酸氢钠
        2.1.1. 8 CPR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2.1.2 儿童和婴儿CPR(BLS)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按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1. 1 救助对象的状况
        2.3.1. 2 救助人员的能力
        2.3.1. 3 救助环境的设施
        2.3.2 特殊原因
        2.3.2. 1 缺氧
        2.3.2. 2 高/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异常
        2.3.2. 3 高/低体温
        2.3.2. 3. 1 低体温
        2.3.2. 3. 2 高体温
        2.3.2. 4 低血容量
        2.3.2. 4. 1 过敏反应
        2.3.2. 4. 2 创伤性心搏骤停(TCA)
        2.3.2. 5 张力性气胸
        2.3.2. 6 心包填塞
        2.3.2. 7 血栓
        2.3.2. 7. 1 肺栓塞
        2.3.2. 7. 2 冠脉栓塞
        2.3.2. 8 中毒
        2.3.3 特殊环境
        2.3.3. 1 医疗场所内CA
        2.3.3. 1. 1 围手术期CA
        2.3.3. 1. 2 心导管室内CA
        2.3.3. 1. 3 透析室内CA
        2.3.3. 1. 4 牙科诊室内CA
        2.3.3. 2 转运途中的CA
        2.3.3. 3 体育赛事的CA
        2.3.3. 4 淹溺引起的CA
        2.3.4 特殊人群
        2.3.4. 1 孕妇
        2.3.4. 2 老年人
        2.3.5 常规终止时限与超长CPR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airway,A)
        3.1.2 呼吸氧合(breathing,B)
        3.1.3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
        3.1.4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2 目标温度管理(TTM)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CDCD)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6)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CA前期的“三预”方针
    (一) CA前期的预防
        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二) CA前期的预识
        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三) CA前期的预警
        1. 机体预警:
        2. 心理预警:
        3. 仪器预警:
二、CA中期的“三化”方法
    (一) CA中期的标准化
        1. 成人CPR[基础生命支持 (BLS) ]标准:
        2. 儿童和婴儿CPR (BLS) 标准:
    (二) CA中期的“多元化”
        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 腹部提压CPR:
        3. 开胸直接心脏挤压CPR:
        4. 膈下抬挤CPR:
        5. 体外膜肺CPR (ECPR) :
        6. 机械复苏装置CPR:
        7. 其他CPR技术:
    (三) CA中期的“个体化”
        1. 特殊程序:
        2. 特殊原因:
        3. 特殊环境
        4. 特殊人群:
        5. 常规终止时限与超长CPR:
三、CA后期的“三生”方略
    (一) CA后期的复生
        1. 气道管理 (Airway, A) :
        2. 呼吸氧合 (Breathing, B) :
        3. 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C) :
        4.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 :
    (二) CA后期的“超生”
        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2. 目标温度管理 (TTM) :
        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4. ECMO:
    (三) CA后期的“延生”
        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CDCD) 概念:
        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 CDCD要素:

(7)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CA前期的“三预”方针
    1.1 CA前期的预防
        1.1.1 CA前期的家庭预防
        1.1.2 CA前期的社区预防
        1.1.3 CA前期的医院预防
    1.2 CA前期的预识
        1.2.1 CA前期的溯源性预识
        1.2.2 CA前期的动态性预识
        1.2.3 CA前期的即时性预识
    1.3 CA前期的预警
        1.3.1 机体预警
        1.3.2 心理预警
        1.3.3 仪器预警
2 CA中期的“三化”方法
    2.1 CA中期的标准化
        2.1.2 儿童和婴儿CPR (BLS) 标准
    2.2 CA中期的“多元化”
        2.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2.2.2 腹部提压CPR
        2.2.3 开胸直接心脏挤压CPR
        2.2.4 膈下抬挤CPR
        2.2.5 体外膜肺CPR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
        2.2.6 机械复苏装置CPR
        2.2.7 其他CPR技术
    2.3 CA中期的“个体化”
        2.3.1 特殊程序
        2.3.2 特殊原因
        2.3.3 特殊环境
        2.3.4 特殊人群
3 CA后期的“三生”方略
    3.1 CA后期的复生
        3.1.1 气道管理 (airway, A)
        3.1.2 呼吸氧合 (breathing, B)
        3.1.3 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C)
        3.1.4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
    3.2 CA后期的超生
        3.2.1 急诊冠脉血管造影
        3.2.3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3.2.4 ECMO
    3.3 CA后期的延生
        3.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 CDCD) 概念
        3.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3.3.3 CDCD要素

(9)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发作征兆的早期识别
    3.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结果
讨论

四、心律失常发作之急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4]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王思. 苏州大学, 2019(02)
  • [5]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03)
  • [6]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01)
  • [7]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01)
  • [8]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12)
  • [9]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J]. 李小勤,童本沁,杨惠花,包龙. 江苏医药, 2013(23)
  • [10]小儿严重心律失常急救用药的若干临床问题[J]. 张乾忠.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05)

标签:;  ;  ;  

心律失常发作的急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