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根系活力和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空气中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根系活力和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一、空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稻麦根系活力及其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石超[1](2020)在《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柑橘生产在我国南方存在植株生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果园生草栽培作为现代化果园土壤管理模式,在果树生产中逐渐兴起。果园生草技术发展至今已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果园生草管理模式在果园土壤微环境调控(酶活性及微生物含量)、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果实品质、增强树势等方面。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柑橘根系共生,促进柑橘生长,而豆科作物常用作果园生草栽培,可蓄水保墒。AMF缺乏宿主特异性,可在不同植株根系间形成菌丝连接,介导间作植物与生产作物进行养分互换。在果园生草栽培模式中,如何利用根瘤菌与AMF互作,通过AMF在生草作物和果树根系的双向共生,实现良好的生态效应,其研究少见报道。研究AMF与白三叶草、柑橘根系双重侵染的共生关系,进行间作种草并接种AMF,可增加豆科作物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养分,但其互作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探究AMF与根瘤菌互作对柑橘生长及三叶草固氮的作用机理,这对减少化肥、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使用有重大意义。试验以柑橘属中两种常见AMF的优势菌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记为:F.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记为:G.i)作为接种菌剂,以一年生盆栽红江橙幼苗为供试植株,间种豆科作物为白三叶草,接种根瘤菌菌剂为白三叶草根瘤菌。研究AMF与根瘤菌互作下,对三叶草发育及柑橘幼苗生长、柑橘生理代谢及元素调控、柑橘根际土壤性质及微环境、三叶草固氮分子机制四个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综合分析间作白三叶下AMF促进柑橘生长及三叶草固氮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G.i与F.m两种AMF均可以很好地侵染白三叶草根系以及柑橘幼苗根系,白三叶根系菌根侵染率分别达到35.98%、47.45%,白三叶草接种根瘤菌可以有效提高柑橘幼苗根系AMF的侵染率,G.i和F.m的菌根侵染率分别提高了12.64%、13.98%。根瘤菌与AMF相互作用增加了白三叶草生物量、根际结瘤的数量与重量,提升了根瘤固氮酶的活性。2.种草且接种AMF可以有效提高柑橘的生物量,增强柑橘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相比只接种AMF的处理,接种AMF且间种三叶草处理柑橘幼苗生长状况更好。其中种草且接种F.m效果最显着,相比于FM处理,FM+R中柑橘根系体积、根系活力、一级新根数、最长侧根长分别增加了26.99%、28.26%、26.58%、7.71%。种草且接种AMF还可很好地增加柑橘光合作用速率、提升柑橘光合作用中碳同化的效率,总体接种F.m优于G.i。3.处理后180d的前期相比于处理后240d的后期,种草且接种AMF处理中柑橘幼苗体内可溶性糖/蛋白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提升程度更高,说明互作效应在前期对柑橘糖、蛋白等物质的积累能力促进效益更大。而中、后期柑橘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升,全N与硝态N、全P、全K、全C的积累量也升高,说明随时间推移,根瘤菌与AMF互作增强了柑橘对逆境的响应能力,提高柑橘对于元素的吸收。只接种AMF相比于不接种的CK,柑橘幼苗元素调控及其生理代谢等方面提升效益更强,而接种AMF且种草处理中白三叶草根瘤菌与AMF形成菌丝连接,相比只接种AMF更增强了这种效益。4.相比只接种AMF处理,接种AMF且种草的处理中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各类氮吸收相关土壤微生物如固氮菌、氨化细菌的数量显着增多,土壤中脲酶、固氮酶等各类土壤酶活性也会加强,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含量也会提高。说明接种AMF(F.m与G.i)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可以改善土壤,促进土壤有益细菌的繁殖,增强土壤固氮酶对氮素等元素的固定能力,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5.接种AMF且种草处理(GI+R、FM+R)相比于只种草(CK+R),根瘤固氮酶合成关键基因nif-H、nif-D、nif-K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显着上升,nif-H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48.76%和36.36%,nif-D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31.98%和57.81%。nif-K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83.54%和92.95%。说明AMF与根瘤菌形成菌丝连接后,可提升三叶草固氮酶合成速率,增加根系固氮能力。接种不同的AMF对于白三叶草根瘤合成固氮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提升效益也有所不同,对于nif-H基因的表达,G.i>F.m,对于nif-D、nif-K基因的表达,F.m>G.i。说明接种G.i有利于白三叶根瘤固氮酶中铁蛋白的合成,接种F.m有利于钼铁蛋白的合成。总体接种F.m提升程度更为显着,这与AMF在三叶草根系侵染程度有正相关性。

袁宏霞[2](2018)在《CO2施肥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与显微结构及根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兴海12’番茄为试材,研究CO2施肥对不同叶龄番茄叶片光合特性与显微结构及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番茄叶片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处理20d后光合速率最大,T2、T3处理分别比对照高出29.08%、29.36%。可见,高浓度C02对番茄的光合作用有明显促进作用。高CO2浓度对番茄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因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异。高CO2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从经济性角度考虑,CO2浓度以800μmol·mol1 较好。2.整个处理期间,番茄叶面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40d后达到最大,高CO2浓度下叶面积大于对照。处理T1、T2和T3分别较对照高出7.16%、15.19%和12.04%。高C02浓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前40d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高于对照,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着差异。处理50d后,T3条件下叶绿素显着低于对照。3.高CO2处理下,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和光化学猝灭qP始终大于对照。Fo、Y(Ⅱ)在处理30d后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高出15.88%、51.70%。高CO2浓度对PSII最大量子产量Fv/Fm没有明显影响。非光化学猝灭qN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4.高CO2浓度明显促进了叶片总厚度的增加。促进了叶绿体体积增大。叶绿体内基粒清晰可见,淀粉粒体积大于对照。生长后期高CO2条件下叶绿体及基粒降解程度较对照高,而淀粉粒降解速度小于对照。5.高CO2浓度有利于根长、根体积、根直径和表面积的增加。处理30d后高浓度处理均大于对照,且浓度越高值越大。不同CO2浓度下根活力先升后降,处理30d后达到最大,高浓度条件大于对照。T3条件下根活力较对照高20.45%。总之,CO2浓度升高促进了番茄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提高了 PSII的活性,促进了叶片厚度、叶绿体数目、体积的增大,同时有利于地下部根系的生长。综合分析表明,CO2浓度为800μmol·mol-1的施肥效果较为理想。

詹红星[3](2018)在《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抗旱与耐磷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为蝶形花科黄檀属常绿半落叶乔木,其野生资源匮乏,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开展降香黄檀菌根化育苗、菌根化苗木耐旱性及耐磷机理等菌根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应用人工接种技术和盆栽实验法,研究了接种5种AMF菌剂对降香黄檀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筛选出降香黄檀适生菌种,并对菌根化苗木的抗旱性、耐磷机理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30d生降香黄檀盆栽幼苗开始接种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简称Gc;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简称Fm;幼套近明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混合菌剂Mx,以不接种菌ck为对照。实验设6个处理组,每处理5株幼苗,3个重复,共有实验苗90盆。接种生长90d后开展菌根侵染率检测实验,结果显示:5种菌剂均能与降香黄檀幼苗形成菌根侵染,侵染率的高低为Gv>Gc>Ge>Mx>Fm>ck。接种Gc、Gv组苗木的侵染率分别为55.53±1.51%,52.5±1.45%,显着高于其他3种菌剂。对接种5种菌剂降香黄檀盆栽幼苗生长180d后开展光合、根系特征等实验,结果显示:接种AMF处理组的苗高和地径净生长量、根系总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平均直径均大于未接种组。同时,接种AMF对幼苗光合响应的变化也有显着性影响,接种处理的Pn值(净光合速率)、Cond值(气孔导度)、Ci值(胞间CO2浓度)、Tr值(蒸腾速率)均高于未接种组,5种AMF对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接种Gc、Gv组作用更为明显。(2)对30d生降香黄檀盆栽幼苗接种Gc、Gv菌剂,生长210d后选择长势一致的菌根化苗木开展干旱实验,设有T0、T1、T2、T3四种干旱梯度,以不接种菌ck为对照组,实验设置12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共有苗木72盆。菌根化幼苗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接种与未接种组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含量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接种AMF的上升幅度大于未接种组;在T3(重度干旱)条件下,接种AMF处理组叶片内脯氨酸的含量高于未接种组。接种AMF能促进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形成,通过对其细胞渗透性的调节从而适应胁迫环境。随着干旱胁迫的进一步加剧,接种与未接种的叶片MDA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且接种组的上升幅度大于未接种组,接种AMF有利于促进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抗旱性。菌根化幼苗光合及荧光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与未接种组的Pn差异不显着。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接种Gv能显着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Pn和Cond,并显着降低Ci值;接种Gc能显着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Tr,但对其Pn及Ci影响不显着。正常水分下,接种AMF与未接种组对降香黄檀幼苗的Fm(最大荧光产量)、Fo(最小初始荧光)、Fv/Fm(光能捕获效率)、Fv/Fo(PSⅡ潜在活性)、Y(Ⅱ)(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均无显着影响;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Fo、Fv/Fo、Y(Ⅱ)、ETR(表观光合传递速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AMF均能显着提高降香黄檀幼苗的Fo、Fv/Fo、PSⅡ、ETR、qP和q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且Gv组效果优于Gc组。(3)对30d生降香黄檀盆栽幼苗接种Gc、Gv菌剂,生长240d后选择长势一致的菌根化苗木进行耐磷实验,设0mmol/L(不加磷)、0.5mmol/L(低磷)、1mmol/L(中磷)、1.5mmol/L(高磷)四个梯度,依次标记为P0、P1、P2、P3。实验设置12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共有苗木60盆。苗木生长、干物质及根系特征检测结果显示:接种Gc、Gv组苗高、地径净生长量在P1、P2、P3条件下显着高于未接种;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接种不同的AMF菌剂对降香黄檀幼苗苗高、地径、干物质的积累的促进作用不同。较未接种组地径的净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P0条件下接种Gc、Gv均显着高于未接种。接种Gc组在P1、P3条件下,地径及干物质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接种Gv组地径及干物质量则是在P2条件下高于其他处理组。表明不同的AMF菌剂对磷浓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本试验中接种Gc组对降香黄檀幼苗综合促进作用效果优于较Gv组。加磷实验中根茎叶N、P含量检测结果显示:P0、P1、P2、P3条件下,接种组根、茎、叶P含量始终高于未接种,表明接种AMF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幼苗P元素的吸收。但不同加P条件下接种不同的AMF对其促进作用各异,接种Gv组各部分的磷含量始终显着性高于Gc组;且随着P含量的变化,接菌组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2条件时开始下降,P3时达到最小值。

张妮娜[4](2018)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盆栽柑橘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土壤干旱严重地制约着作物的生长,由水分亏缺造成植物生长的减少和作物减产超过了其他逆境因素造成的总和。近年来果树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大幅度提高,水分是获得高产优质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国柑橘产区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毫米以上,但由于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时常有季节性干旱出现。加之柑橘根毛少且短,对土壤水分比较敏感,过干和过湿都会对根系造成严重的伤害。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柑橘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提高抗旱性。目前虽有大量研究表明AMF在植物的抗旱过程中有重要贡献,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的结果甚至相反。因此,很有必要完善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的作用机理并展开深入研究。试验以AMF中常见优势菌种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记为:C.e)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记为:F.m)为菌剂,新生系3号椪柑/枳橙盆栽苗为试材。试验共设6个处理:(1)正常供水不接种(WW-NAM),(2)正常供水接种C.e(WW-C.e),(3)正常供水接种F.m(WW-F.m),(4)干旱胁迫不接种(DS-NAM),(5)干旱胁迫接种C.e(DS-C.e),(6)干旱胁迫接种F.m(DS-F.m)。每处理36株,共计216株,每小区12株,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研究长期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的改变,对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主要内源激素等生理指标的调控,对叶片和根系AB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综合分析AMF提高柑橘抗旱性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柑橘幼苗根系能被C.e和F.m这两种AMF有效侵染,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侵染率在正常供水下均高达50%以上,即便是干旱胁迫下也能分别达到44.50%和48.50%。同时,幼苗对菌根的依赖性在干旱胁迫下更高。总体上,F.m优于C.e。2.与未接种对照相比,两种AMF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柑橘幼苗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及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生长,缓解干旱对光合系统的伤害。菌根共生还促进柑橘幼苗根系发育,提高根系体积、一级新根数、最长侧根长、根系活力和根冠比,增加生物量积累并向侧根迁移,增强根部的可塑性,提高抗旱性,尤其以干旱胁迫下接种F.m的效应最为显着,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各项指标分别增加40.03%、74.37%、19.89%、100.00%和26.54%。3.干旱胁迫下,两种AMF进一步促进柑橘幼苗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及蛋白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游离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MDA降低率越高。AMF一方面调控柑橘渗透能力,前期效果更显着;另一方面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损伤,后期效果更显着,共同协调增强宿主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4.干旱胁迫下,两种AMF均可促进柑橘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素(IAA)、赤霉素(GAs)、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的积累,提高根系IAA/ABA、GAs/ABA、ZR/ABA的比值,调节内源激素间平衡,增强对植株生长过程中的正向调节效应,菌根效益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同时,菌根植株在干旱条件下维持更高的ABA含量,调节叶片气孔开闭,减少蒸腾失水,提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5.ABA合成关键酶CsNCED1、CsNCED2基因在不同处理阶段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CsNCED1基因表达量一直上升,而CsNCED2基因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ABA含量的变化和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干旱胁迫下,两种AMF均能诱导柑橘叶片和根系CsNCED1、CsNCED2基因的上调表达,在胁迫前期AMF对根系的效果优于叶片,有效增强柑橘的抗旱能力。

李曼[5](2018)在《CO2加富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CO2浓度处理,分别为大气CO2浓度(400μmol·mol-1,用A表示)和加富CO2浓度(800±20μmol·mol-1,用E表示)。裂区因素为水分处理,包括正常水分(营养液,用0表示)、中度干旱胁迫(营养液+5%聚乙二醇6000,用1表示)和重度干旱胁迫(营养液+10%聚乙二醇6000,用2表示)。研究了CO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生理特性和代谢组的影响,探讨CO2加富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并筛选出CO2加富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加富显着增加了重度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的色素含量,提高了中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提高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提高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蔗糖、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S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着降低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降低。2.采用UHPLC-QTOF-MS,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CO2加富使中度干旱胁迫下79种差异性代谢物发生变化,脯氨酸、4-氨基丁酸、谷氨酸、瓜氨酸、精氨琥珀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尿素、3-磷酸甘油下调,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水杨尿酸、异阿魏酸、间羟基肉桂酸上调,水杨尿酸参与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来源于莽草酸途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异阿魏酸参与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间羟基肉桂酸参与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代谢。CO2加富使重度干旱胁迫下26种差异性代谢物发生变化,琥珀酸半醛、谷氨酸、S-腺苷高半胱氨酸、海藻糖、麦芽糖、尿嘧啶核苷酸上调,丙酮酸、苹果酸、N-乙酰谷氨酸、5’-甲硫腺苷下调,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元羧酸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代谢、嘧啶代谢。3.外源施加谷氨酸显着提高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了中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促进了生长;显着提高了重度干旱胁迫下SOD活性和中度干旱胁迫下POD活性,降低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CAT活性,增加了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重度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了中度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以及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综上所述,CO2加富通过调节黄瓜叶片的相关代谢物和代谢途径,提高叶片光合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以提高黄瓜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外源施加谷氨酸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黄瓜的光合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验证了CO2加富通过调控谷氨酸含量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黄瓜的伤害。

刘远,张辉,熊明华,李峰,张旭辉,潘根兴,王光利[6](2016)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同时模拟未来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田间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为依托,研究CO2浓度升高(CE)、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CW)对麦田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E对土壤基础呼吸没有影响,但是WA显着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在抽穗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51.6%和38.5%.在分蘖期,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没有显着变化;而在抽穗和成熟期,CW和WA处理显着降低了真菌丰度,降低幅度分别达到32.1%50.2%和32.0%37.4%.通过对T-RFLP数据分析发现,CE、CW和WA处理对麦田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CE处理真菌多样性提高了7.1%8.2%,CW和WA处理真菌多样性分别降低了5.3%13.5%和22.1%33.6%;在分蘖和抽穗期,CE、CW和WA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比对照显着提高.

李春艳[7](2014)在《转Bt水稻Bt-SY63及其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近地层臭氧(O3)浓度的快速上升给世界范围包括水稻(Oryza sativa L.)在内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Bt汕优63”是我国农业部2009年依法批准发放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一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种,研究其在未来O3浓度升高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响应以及由此而波及的环境微生物的变化,对于评估我国近地表O3浓度快速增长前景下的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中日合建的O3-FACE试验平台,模拟2030年前后我国东部近地表O3浓度,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抽穗期、灌浆后期和成熟期转Bt基因水稻Bt汕优63(Bt-SY63)及亲本常规水稻汕优63(SY63)的叶片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在臭氧浓度升高下(Elevated O3)和自然条件下(Ambinet O3)的变化;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后期叶、茎和根各组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对O3浓度升高的响应;根际表层土壤(0~15cm)和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总细菌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土壤和叶面)、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土壤和叶面)在Elevated O3和Ambinet O3下的的变化,分析了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叶片中Bt基因的mRNA表达、Bt蛋白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Bt-SY63及SY63水稻组织生理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综合Ambient和O3升高两种臭氧条件Bt-SY63水稻叶片长度和叶面积比SY63小,叶肉细胞壁厚度比SY63薄。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Bt-SY63水稻叶厚度增加,而SY63水稻叶厚度减小。O3浓度升高没有使Bt-SY63和SY63水稻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肉细胞壁厚度发生显着变化。水稻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表明,O3浓度升高加速了两基因型水稻的衰老;对于臭氧胁迫的响应而言,Bt-SY63比SY63更敏感,受到的胁迫损伤更大。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显着地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在Bt-SY63茎和根中的分配,而没有使其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O3胁迫下的SY63叶、茎和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着变化。O3浓度升高对两基因型水稻叶、茎和根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二)臭氧浓度升高下Bt-SY63水稻Bt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检测结果表明,2010年,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根和茎中的Bt蛋白含量显着增加,而叶中的Bt蛋白含量无显着变化。随O3暴露时间的延长,Bt蛋白含量的增加在Bt-SY63水稻生长的中后期达到显着水平。2011年,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叶、茎和根中的Bt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与Ambient下相比,2011年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叶片中Bt基因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与同期叶片中Bt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一致。(三)臭氧浓度升高对Bt-SY63及SY63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水稻土壤中可培养好氧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和厌氧细菌数量没有显着变化,而SY63水稻土壤中可培养好氧细菌数量显着降低,真菌、厌氧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没有显着变化。Real-time PCR研究表明,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水稻土壤总细菌数量显着增加,而SY63水稻土壤总细菌数量无显着变化。PCR-DGGE研究结果显示,与Ambient下相比,O3处理条件下的Bt-SY63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均匀度在分蘖期显着增加,在抽穗期和灌浆后期均显着下降,而各期两种臭氧浓度间的优势度差异均不显着。O3处理条件下的SY63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各个多样性指数变化与Bt-SY63相同,变化幅度小于Bt-SY63。土壤细菌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O3浓度升高影响了Bt-SY63和SY63(在中后期)两基因型水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区系组成。对DGGE图谱上的特异性条带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水稻土壤中出现了拟杆菌目、螺杆菌目、疣微菌门及酸杆菌门等新的细菌类群。(四)臭氧浓度升高对Bt-SY63及SY63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ECO平板测定了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与Ambient下相比,近地层O3浓度持续升高下的Bt-SY63和SY63两基因型水稻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两基因型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也没有发生显着变化。Bt-SY63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基质的利用由Ambient下对糖类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转向臭氧浓度升高下对代谢中产物和次生代谢物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SY63灌浆后期的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基质的利用由Ambient下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中产物和次生代谢物以及脂肪酸和脂类等碳源具有相对高的利用能力转向对糖类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五)臭氧浓度升高对Bt-SY63及SY63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O3浓度升高下,2010年SY63水稻叶面可培养细菌数量与Ambient下相比显着增加,而2011年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2010年和2011年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水稻叶面可培养细菌数量与Ambient下相比差异均不显着。与各自的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和SY63两基因型水稻的叶面可培养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没有发生显着变化。PCR-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与各自的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和SY63两基因型水稻叶面细菌群落结构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无显着差异;相比O3浓度升高,生长期不同是引起两基因型水稻叶面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六)臭氧浓度升高对Bt-SY63及SY63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ECO平板测定了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与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Bt-SY63和SY63两基因型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活性升高,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在灌浆后期差异达显着,O3浓度升高对两基因型水稻碳源基质利用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时间也是在每年的生长后期达到了显着水平,而且不同年份不同生长期碳源基质利用的种类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与各自的Ambient下相比,O3浓度升高下的两基因型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所述,在叶片表面结构、超微结构、可溶性蛋白含量、土壤和叶面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包括不可培养在内的土壤细菌总数量、土壤和叶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等指标对O3浓度升高的响应方面,转Bt水稻Bt-SY63和亲本常规水稻SY63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预示着在未来O3浓度快速上升的气候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可能面临着与常规水稻不同的环境风险。

张瑾涛[8](2013)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文中指出CO2浓度变化及其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作物生理及生长发育过程,从而直接影响作物产量。间套作体系作为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特点,在当前对解决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尽管此前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作物生长发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CO2浓度升高与农业种植模式以及磷营养供给对其调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可控制环境小气候的顶置光源植物生长室进行水培、土培模拟实验,以玉米(C4)、大豆(C3)为指示作物,通过设置大气CO2浓度(380μmol.mol-1和760μmol.mol-1)、单作/间作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及供磷水平(缺磷处理和供磷处理)三因素试验,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单/间作模式下作物地上部生长、光合荧光特性、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及种间竞争等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磷营养供给对CO2浓度升高的调节效应。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特征及光合/荧光参数总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供磷促进了这种正效应,CO2浓度倍增与磷营养存在明显正交互作用;而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与作物种类有关,大气CO2浓度与供磷对间作玉米影响较单作玉米明显,但对单作大豆影响较间作大豆明显。2.大气CO2浓度升高均会增加单、间作玉米、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其中对地下部的提高显着高于地上部分,使得两种作物根冠比均提高。两种CO2浓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LER均大于1,Ams大于0,说明在本试验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占有间作优势。且CO2浓度倍增和供磷条件下,LER和Ams值均显着增加,说明供磷与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了这种间作优势。3.两种CO2浓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对氮、磷养分的竞争均大于大豆;且供磷处理玉米竞争力显着高于缺磷处理;CO2浓度倍增显着增加供磷处理玉米对大豆氮养分的竞争力;说明CO2浓度倍增和供磷对间作系统中玉米对大豆的氮养分竞争力具正交互效应。

牛耀芳[9](2013)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发育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及根系对养分的响应机理》文中指出大气CO浓度持续升高给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深刻影响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其浓度升高被多数研究证明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代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O2浓度升高会促进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这种持续生长需要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供应。根系作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其生长发育在植物响应CO2浓度升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毛是根部特化的一种表皮细胞,在吸收土壤水分及养分,尤其是在吸收诸如磷(P),铁(Fe)等难移动营养元素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根毛的生长又容易受到外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本研究选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作为主要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和可控培养箱试验,通过根系扫描、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镜观察、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与手段,开展了CO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CO2浓度升高对不同供氮形态下低供磷拟南芥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及Mg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与生长在正常CO2浓度(350gL L-1)条件下的拟南芥根毛相比,生长在升高CO2浓度(800μL L-1)条件下的拟南芥根毛长度和密度显着增加,而且‘H’型细胞(生毛细胞)数目也显着增多。CO2浓度升高提高了植物根系中生长素水平。在升高CO2浓度条件下,加入外源生长素极性输入阻断剂1-NOA或者生长素极性输出阻断剂NPA抑制了CO2浓度升高诱导的根毛形成。反之,在正常CO2浓度条件下,加入外源生长素类似物NAA则显着促进了根毛的形成。而且,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生长素响应不敏感突变体axrl-3和axr4-1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auxl-7和pin1-1根毛的长度和密度与生长在正常CO2浓度条件下的根毛相比没有显着差异。CO2浓度升高和NAA处理显着提高了根毛细胞分化和伸长促进基因CPC, TRY和ROP2的表达,同时降低了根毛分化抑制基因WER, GL2, GL3和TTG1的表达,但是,NPA处理得到与之相反的结果。总之,本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通过生长素信号途径影响其下游的根毛细胞特化和伸长基因,从而促进根毛的生长发育。2.CO2浓度升高对不同供氮形态下低供磷拟南芥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磷营养是植物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一个关键因子,然而,目前关于C02浓度升高对不同供N形态下植物P吸收利用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5周龄拟南芥,在不同供N形态(NO3-和NH4+,2mM)和低P(0.5μM)条件下,分别在正常C02浓度(350μL L-1)和升高C02浓度(800μL L-1)条件下培养1周。研究结果表明,在供硝时,生长在正常CO2浓度下的拟南芥新叶呈暗绿色,而在升高C02浓度下,叶片生长正常呈嫩绿色。不同的是,在供铵情况下,无论是生长在正常C02还是升高C02浓度下,拟南芥叶片均呈暗绿色。同时,C02浓度升高降低了供硝拟南芥叶片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含量,而对供铵拟南芥叶片中的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没有影响。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CO2浓度升高均促进了两种供N条件下植物的生长,但是降低了供铵植物每单位根重P吸收量和地上部P含量。与此相反,供硝植物的每单位根重P吸收量和植物组织中P含量均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当P供应充足(0.5mM),其他处理条件与低P处理相同的情况下,发现C02浓度升高同样促进了两种供N条件下植物的生长,但是却降低了其体内P含量和P吸收量,且对叶片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同时,CO2浓度升高增加了低P条件下供硝植物根冠比、根系总面积、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P吸收、运输、循环和再分配关键基因的表达。此外,与正常CO2浓度条件下相比,生长在高浓度CO2条件下的供硝植物根系中NO含量明显升高,而供铵植物根系NO含量却显着降低。升高CO2浓度条件下,加入外源NO清除剂cPTIO则抑制了两种供N条件下拟南芥根系对P的吸收。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升高CO2浓度和硝态氮互作有助于植物从低P环境中吸收和利用P,从而缓解植物的缺磷症状,而在这一过程中,NO起到了很重要的介导调控作用。3.Mg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根毛是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一个重要器官,根毛的生长容易受到土壤环境,尤其是养分水平的影响。Mg是植物所需的中量元素之一,但是目前有关Mg对植物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参与其中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展了Mg对其根毛生长的影响。选择拟南芥根毛生长较旺盛的时期(第5周)将其在7个不同供Mg水平(MgSO4,浓度从0.5至10000μM)下培养7d,观察其根毛生长变化。取最低Mg浓度(0.5μM M1),和最高Mg浓度(10000M7)处理下分别生长4d和7d的根系以及在正常Mg浓度(500μM M3)生长4d根系进行RNA全转录组分析,并将RNA转录组分析的数据已经上传至NCBI, GEO编号为GSE42899。生长在不同Mg浓度下的植物根毛在前4天并没有显示出生长差异,而从第5天开始根毛生长显示出处理间差异。处理7d后,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供Mg水平越低,拟南芥根毛生长越旺盛,随着Mg浓度的提高,根毛逐渐减少。生长在低Mg下的拟南芥根毛长度和密度均显着增加,皮层细胞体积变小,‘H,型细胞(生毛细胞)数目增多且分化为成熟根毛的比例提高。而生长在高Mg(5000μM)下的拟南芥根毛稀疏且大部分根毛突体未伸长便停止生长。当供Mg浓度达到10000rtM时,根毛的生长完全被抑制,且皮层细胞体积变大,‘H,型细胞数目显着减少,部分根毛细胞壁瓦解,细胞质外流。拟南芥地上部和根系中总Ca浓度和根尖ROS水平随Mg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在低Mg和正常Mg浓度下的拟南芥根毛突体和根毛细胞尖端均形成胞质Ca2+(cCa2+)梯度和ROS富集,而且。与此相反,生长在高浓度下的拟南芥根毛细胞起始和伸长部位未观察到cCa2+梯度和ROS富集。在低Mg处理下,加入外源BAPTA(Ca2+整合剂)或DPI(NADPH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低Mg对根毛生长的促进效应,同时根毛细胞尖端cCa2+梯度消失。反之,在高Mg浓度条件下,加入外源CaCl2或者ROS产生剂PMS时,被高Mg抑制的根毛恢复生长,虽然恢复程度随着Mg浓度的升高略有降低,同时根毛细胞伸长部位形成(Ca2+)c梯度和ROS。此外,不同供Mg处理对根毛缺陷突变体rhd2-1的根毛生长没有显着影响。RNA转录组测序数据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共有557个基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存在差异表达(FDR<0.05),进一步对不同Mg处理条件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结果显示不同Mg处理对拟南芥根系基因变化涉及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胁迫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转运’和‘细胞壁组织’。其中“胁迫响应”出现在所有的处理条件下,而“离子转运”主要发生在L7(0.5μM Mg处理7d)处理下,而“氧化还原反应”则共同出现在L7和H7(10000μMMg处理7d)。此外,决定根毛形态和伸长的‘H’基因均在L7下高表达,H7下低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细胞壁组织”相关基因特异性在H7处理下富集,而且这些基因的表达均被H7严重抑制,表明高Mg对拟南芥根毛生长的抑制与细胞壁的合成和定位缺陷有关。综合以上,本研究得出Mg浓度会显着影响拟南芥根毛的生长发育,表现为Mg缺乏促进根毛的生长,而Mg过量抑制根毛的生长。低Mg提高了根系ROS和胞质Ca2+浓度并促进其在根毛尖富集,这些信号促进了根毛细胞分化和伸长基因,尤其是根毛伸长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根毛的生长。而长时期高Mg处理降低了根系的ROS和胞质Ca2+浓度,进而抑制根毛发育基因,特别是细胞壁合成和定位的关键基因,导致根毛形成受阻。而这一过程与植物细胞内Ca2+和ROS信号调控作用密切相关。

王小娟[10](2012)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根系吸收特性及氮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气CO2浓度的不断升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已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本试验采用砂培试验,以两个油菜品种(X-2和X-6)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氮(以下称常氮)和1/3正常供氮(以下称氮胁迫)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对油菜生长与产量形成、根系形态与生理指标、氮素吸收累积与氮效率等的影响,为探明油菜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理以及供氮水平或品种对其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所得结果如下:1.油菜生长与部分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株高、根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量、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盐含量、根冠比等指标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油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SPAD值和茎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却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与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与氮水平有关,表现为以上指标的变化均在常供氮条件下出现得多。大气C0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与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也与品种有关,根茎粗、根冠比、干物重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情况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SPAD值的降低的情况X-6多于X-2,硝酸盐含量的降低情况则反之。2.油菜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大气C02浓度升高条件下,油菜根系体积、根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呈增加趋势,而一级侧根数、总根长和根系活力略有减少趋势。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根系各项指标的影响与供氮水平和品种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以上根系指标增加的情况常氮条件下多于氮胁迫条件,而以上根系指标减少的情况常氮条件下则少于氮胁迫条件,品种X-2的各项指标对氮水平的反应大于品种X-6,表现为氮胁迫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品种X-2的根系指标下降多于品种X-6。3.油菜氮素吸收累积的测定结果表明,大气C02浓度升高条件下,除叶片以外的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和单株总氮素积累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干物质累积量的增加速度超过了氮素累积量的增加速度,油菜各器官的含氮量仍呈降低趋势。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氮素吸收累积以及对含氮量的影响还与供氮水平和品种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氮素累积量和含氮量增加的情况常氮条件下多于氮胁条件,而以上指标减少的情况常氮条件下则少于氮胁条件,品种X-2在氮胁迫条件下大气C02浓度升高使品种X-2的氮素累积量和含氮量下降多于品种X-6。4.油菜氮效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所有处理的油菜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效率也以增加趋势为主。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还与供氮水平和品种有关。无论供氮水平高低,品种X-6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各生育期的氮素吸收效率均增加,而品种X-2在C0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胁迫处理的抽薹期和盛花期的氮素吸收效率下降、角果发育期氮素吸收效率升高;常氮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3个生育期均没有有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氮效率的影响也与供氮水平和品种有关。除品种X-2盛花期氮胁迫条件下的氮效率,高CO2浓度处理低于自然CO2浓度处理,其他各处理的氮效率均为高CO2浓度处理高于自然C02浓度处理。

二、空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稻麦根系活力及其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稻麦根系活力及其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种植及产销现状
    1.2 白三叶草与果园生草栽培
        1.2.1 白三叶草与根瘤菌
        1.2.2 三叶草及其他生草栽培研究
    1.3 丛枝菌根真菌
        1.3.1 概述
        1.3.2 丛枝菌根真菌可提高宿主植物生物量
        1.3.3 丛枝菌根真菌提升宿主植物抗逆性
        1.3.4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株抗病力
        1.3.5 丛枝菌根真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1.4 AMF互作
        1.4.1 概述
        1.4.2 AMF与宿主植物、土壤动物相互作用
        1.4.3 AMF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
        1.4.4 AMF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
        1.4.5 不同种类AMF之间互相作用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发育及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株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基质及容器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处理
        3.2.2 间种三叶草并接种根瘤菌
    3.3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3.4 试验数据测定及方法
        3.4.1 三叶草生长发育及固氮效益测定
        3.4.2 柑橘根系指标测定
        3.4.3 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测定
        3.4.4 柑橘幼苗光合特征测定
    3.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不同处理条件下白三叶草根系结瘤状况以及固氮效益的变化
        3.6.2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根系生长状况以及AMF侵染率的变化
        3.6.3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生物量及菌根依赖性的变化
        3.6.4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面积大小与气孔特征的影响
        3.6.5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绿素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6.6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片中RuBP羧化酶的影响
    3.7 讨论
第4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柑橘幼苗N、P、K、C元素调控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4 指标测定及方法
        4.4.1 全氮与硝态氮测定
        4.4.2 全磷、全钾、总有机碳测定
        4.4.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4.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4.5 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4.4.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4.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5 数据处理
    4.6 结果与分析
        4.6.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全氮及硝态氮的影响
        4.6.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全磷、全钾、全碳的影响
        4.6.3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6.4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6.5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蔗糖合成酶(SS)的变化
        4.6.6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4.6.7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4.7 讨论
第5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柑橘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样品采集与处理
    5.4 试验方法
        5.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4.2 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测定
        5.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5.4.4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测定
    5.5 数据处理
    5.6 结果与分析
        5.6.1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6.2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6.3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6.4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中GRSP含量的影响
    5.7 讨论
第6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三叶草根瘤固氮酶合成基因nif族表达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样品采集与处理
    6.4 试验方法
        6.4.1 三叶草根际结瘤中总RNA的提取
        6.4.2 根系总RNA浓度、纯度、完整性检测
        6.4.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6.4.4 引物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6.4.5 q RT-PCR测定
    6.5 数据处理
    6.6 结果与分析
        6.6.1 总RNA电泳检测
        6.6.2 不同处理条件对白三叶草根瘤合成固氮酶nif基因表达的影响
    6.7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附图
致谢

(2)CO2施肥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与显微结构及根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日光温室CO_2施肥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CO_2施肥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CO_2施肥对植物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CO_2施肥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2.4 CO_2施肥对植物叶片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1.2.5 CO_2施肥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1.3 论文的总体框架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番茄光合参数的测定
        2.3.2 叶面积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4 显微结构观察
        2.3.5 超微结构观察
        2.3.6 番茄根系测定
        2.3.7 番茄叶片荧光参数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O_2施肥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CO_2浓度下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3.1.2 不同CO_2浓度下气孔导度的比较
        3.1.3 不同CO_2浓度下蒸腾速率的比较
        3.1.4 不同CO_2浓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3.2 CO_2施肥对番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CO_2浓度下叶面积的比较
        3.2.2 不同CO_2浓度下番茄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3 CO_2施肥对番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1 不同CO_2浓度下初始荧光(Fo)的比较
        3.3.2 不同CO_2浓度下最大荧光(Fm)的比较
        3.3.3 不同CO_2浓度下最大量子产量(Fv/Fm)的比较
        3.3.4 不同CO_2浓度下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的比较
        3.3.5 不同CO_2浓度下非光化学猝灭(qN)的比较
        3.3.6 不同CO_2浓度下光化学猝灭(qP)的比较
    3.4 CO_2施肥对番茄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3.4.1 不同CO_2浓度对各叶龄番茄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CO_2浓度对各叶龄番茄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CO_2施肥对番茄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3.5.1 不同CO_2浓度下根系形态指标的比较
        3.5.2 不同CO_2浓度下根活力的比较
4 讨论
    4.1 CO_2施肥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4.2 CO_2施肥对番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CO_2施肥对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4 CO_2施肥对番茄叶片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4.5 CO_2施肥对番茄根系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抗旱与耐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菌根真菌研究进展
        1.1.1 AMF的结构
        1.1.2 AMF的种类与分布
        1.1.3 菌根学的研究意义
    1.2 降香黄檀的研究现状
        1.2.1 降香黄檀栽培技术
        1.2.2 降香黄檀抗旱性研究
        1.2.3 降香黄檀菌根效应研究
    1.3 干旱对植物和AMF的影响
        1.3.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3.2 干旱对AMF的影响
    1.4 接种AMF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1.5 接种AMF对土壤中P的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菌种筛选
        2.1.1 试验地概括
        2.1.2 供试菌种
        2.1.3 供试苗木
        2.1.4 试验基质
        2.1.5 接种方法
        2.1.6 测定方法
    2.2 耐旱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耐磷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香黄檀高效菌种筛选
        3.1.1 接种不同AMF与幼苗的菌根侵染率的比较
        3.1.2 接种不同AMF对幼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3.1.3 接种不同AMF对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1.4 接种不同AMF菌剂对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3.1.5 接种不同AMF菌剂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影响的综合比较
    3.2 干旱胁迫对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qP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qN和NPQ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ETR的影响
    3.4 干旱胁迫对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的蒸腾速率的影响
        3.4.3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3.4.4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幼苗胞间CO_2的影响
    3.5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耐旱性评价
    3.6 不同磷水平对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生长、根系结构、营养成分的影响
        3.6.1 生长量和生物量比较
        3.6.2 不同磷水平下菌根化幼苗根系形态特征
        3.6.3 不同磷水平对菌根化幼苗营养吸收状况的影响
        3.6.4 供磷水平与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N、P含量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几种AMF对降香黄檀化幼苗的综合性评价
        4.2.2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4.2.3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对干旱胁迫光合特性的响应
        4.2.4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对干旱胁迫的荧光指标的响应
        4.2.5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在不同磷水平下的生长的响应
        4.2.6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在不同磷水平下根系特征的响应
        4.2.7 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在不同磷水平下的营养吸收状况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接种三个月后5种菌剂的菌根侵染形态
附录 B-1 接种5种菌剂苗木生长情况
附录 B-2 接种5种菌剂苗木根瘤生长情况
附录 C 不同梯度处理下的苗木生长
附录 D-1 不同P梯度处理下的苗木根系形态
附录 D-2 不同P梯度处理下的苗木根系形态
附录 E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盆栽柑橘幼苗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概述及产业现状
    1.2 丛枝菌根真菌
        1.2.1 概述
        1.2.2 参与土壤内的物质循环
        1.2.3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2.4 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
    1.3 AMF提高宿主植物的抗旱性
        1.3.1 改善土壤结构
        1.3.2 促进植物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1.3.3 提高植物的光合能力
        1.3.4 对植物渗透能力的影响
        1.3.5 对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3.6 调节内源激素的合成
        1.3.7 影响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宿主植物
        3.1.2 供试菌种
        3.1.3 基质与容器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土壤干旱程度的确定
        3.3.2 幼苗生长指标测定
        3.3.3 根系发育指标测定
        3.3.4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试验地伏旱期间土壤水分观测
        3.5.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3.5.3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根系发育的影响
        3.5.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叶面积大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气孔特征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5.6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6 讨论
第4章 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幼苗渗透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方法
        4.3.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3.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3.3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4.3.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3.5 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5.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5.3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4.5.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5.5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4.6 讨论
第5章 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幼苗内源激素合成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方法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赤霉素(GAs)含量的影响
        5.5.3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影响.
        5.5.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5.5.5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IAA、GAs、ZR与ABA比值的影响
    5.6 讨论
第6章 干旱胁迫下AMF对柑橘幼苗AB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试验方法
        6.3.1 总RNA的提取
        6.3.2 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6.3.3 cDNA第一条链合成
        6.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6.3.5 qRT-PCR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总RNA质量
        6.5.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柑橘幼苗ABA合成关键酶NCED基因表达的影响
        6.5.3 ABA含量与CsNCED1和CsNCED2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6.6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附图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CO2加富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1.1.1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碳氮代谢的影响
        1.1.4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 代谢组学研究
        1.2.1 代谢组学的概念
        1.2.2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手段
        1.2.3 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代谢组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
        2.3.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3.4 光合酶活性的测定
        2.3.5 糖含量以及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6 全氮、蛋白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7 质膜相对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8 叶片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4 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2.4.1 代谢组学样品的制备
        2.4.2 UHPLC-QTOF-MS上机检测及分析
        2.4.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生长的影响
        3.1.2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1.3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3.1.4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3.1.5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 CO_2加富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3.2.1 代谢谱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3.2.2 干旱胁迫下代谢物变化
        3.2.3 CO_2加富对黄瓜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3.2.4 代谢通路和功能分析
    3.3 外源施加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外源施加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生长的影响
        3.3.2 外源施加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3.3.3 外源施加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 讨论
    4.1 CO_2加富促进干旱胁迫下黄瓜的生长
    4.2 CO_2加富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的光合性能
    4.3 CO_2加富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4.4 CO_2加富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抗氧化能力
    4.5 干旱胁迫下黄瓜叶片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4.6 CO_2加富下黄瓜叶片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4.7 外源施加谷氨酸对黄瓜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1.3 土壤基础呼吸的测定
    1.4 土壤微生物丰度的测定
    1.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2.2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2.3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转Bt水稻Bt-SY63及其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及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的影响
        1.1.1 近地层臭氧浓度的变化
        1.1.2 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对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1.2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1.3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1.3.1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2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叶际微生物的影响
        1.3.3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1.3.4 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
    1.4 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发进展
    1.5 研究总体概述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Bt-SY63 及 SY63 水稻组织生理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2.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2.1.3 叶片表面结构相关指标测定
        2.1.4 叶片超微结构的观察
        2.1.5 水稻各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及叶面积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2.2 叶片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2.3 叶片厚度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2.4 叶片超微结构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2.5 水稻各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2.6 水稻各组织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2.3 讨论
        2.3.1 O_3浓度升高对 Bt-SY63 和 SY63 叶片表面结构的影响
        2.3.2 O_3浓度升高对 Bt-SY63 和 SY63 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2.3.3 水稻各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对 O_3浓度升高的响应
第三章 臭氧浓度升高下 Bt-SY63 水稻中 Bt 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3.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3.1.3 Bt 蛋白含量的测定
        3.1.4 Bt 基因的 mRNA 转录水平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臭氧浓度升高下水稻各组织中 Bt 蛋白含量变化
        3.2.2 水稻叶片总 RNA 的质量检测分析
        3.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臭氧浓度升高对 Bt-SY63 及 SY63 水稻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4.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4.1.3 土壤样品采集
        4.1.4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
        4.1.5 土壤可培养主要微生物群落测定
        4.1.6 土壤总细菌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PCR)
        4.1.7 土壤细菌 PCR-DGGE
        4.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O_3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2.2 O_3浓度升高对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4.2.3 O_3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4 水稻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质量检测分析
        4.2.5 O_3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总细菌数量的影响
        4.2.6 O_3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臭氧浓度升高对 Bt-SY63 及 SY63 水稻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5.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5.1.3 土壤样品采集
        5.1.4 土壤样品处理与分析
        5.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O_3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5.2.2 O_3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5.2.4 O_3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臭氧浓度升高对 Bt-SY63 及 SY63 水稻叶面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6.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6.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6.1.4 叶面可培养主要微生物群落测定
        6.1.5 叶面细菌 PCR-DGGE
        6.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O_3浓度升高对叶面可培养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6.2.2 水稻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质量检测分析
        6.2.3 O_3浓度升高对叶面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臭氧浓度升高对 Bt-SY63 及 SY63 水稻的叶面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及 O_3-FACE 系统
        7.1.2 试验材料及育苗
        7.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7.1.4 样品接种与分析
        7.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O_3浓度升高对叶面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7.2.2 O_3浓度升高对叶面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7.2.3 叶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7.2.4 O_3浓度升高对叶面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7.3 讨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及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2.2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 C_3/C_4植物光合及蒸腾作用的影响
        1.2.3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2.4 大气 CO_2浓度升高与养分调控
        1.2.5 间作体系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2.6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及环境控制
    2.3 水培试验设计
    2.4 土培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玉米/大豆植株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2.5.2 玉米/大豆植株生物量积累、干物质分配及竞争指数计算
        2.5.3 玉米/大豆植株叶片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
        2.5.4 玉米/大豆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5 玉米/大豆植株根系参数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2.5.6 玉米/大豆植株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的测定及营养竞争力的计算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株高的影响
        3.1.2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茎粗的影响
        3.1.3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叶面积的影响
        3.1.4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根系特征的影响
        3.1.5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3.2 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CO_2浓度和磷供应对玉米大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1.2 CO_2浓度和磷供应对玉米大豆荧光参数的影响
        4.1.3 CO_2浓度和磷素对玉米大豆叶绿素含量
    4.2 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生物量及养分竞争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CO_2浓度和磷对玉米大豆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5.1.2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5.1.3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5.2 讨论
    5.3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发育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及根系对养分的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语表
基因名称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文献综述
    第1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1.1 引言
        1.2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1.2.1 对根分枝、根长以及根直径的影响
        1.2.2 对根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影响
        1.2.3 对根周转的影响
        1.2.4 对根系生理特性和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1.3 CO_2浓度升高与环境要素在影响根系形态方面的互作效应
        1.3.1 养分状况
        1.3.2 水分供应
        1.3.3 温度变化
        1.4 CO_2浓度升高引起根系形态变化的作用机理
    第2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养分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2.1 引言
        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养分代谢的影响
        2.2.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2.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养分运输的影响
        2.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养分分配的影响
        2.3 CO_2浓度升高与环境因素对植物养分代谢影响的互作效应
        2.3.1 水分条件
        2.3.2 温度条件
        2.3.3 光照条件
        2.4 CO_2浓度升高影响植物体内养分代谢的可能作用机理
        2.5 总结
    第3章 低P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
        3.1 引言
        3.2 低P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3.2.1 低P对主根的影响
        3.2.2 低P对侧根的影响
        3.2.3 低P对根毛的影响
        3.2.4 低P对排根的影响
        3.3 低P对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机制
        3.3.1 糖类
        3.3.2 生长素
        3.3.3 乙烯
        3.3.4 细胞分裂素
        3.3.5 活性氧
        3.3.6 一氧化氮
        3.3.7 脱落酸
        3.3.8 营养元素
        3.4 结论
    第4章 问题的提出、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问题的提出
        4.2 技术路线
        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报告
    第5章 拟南芥根毛形成和发育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培养
        5.2.2 试验仪器
        5.2.3 根毛的观察和统计
        5.2.4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和观察
        5.2.5 生长素测定
        5.2.6 基因表达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CO_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密度和长度的影响
        5.3.2 CO_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系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5.3.3 生长素在CO_2浓度升高促进根毛形成中的作用
        5.3.4 CO_2浓度和生长素处理对拟南芥根毛发育基因表达活动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生长素积极参与调节CO_2浓度升高促进的根毛生长
        5.4.2 生长素在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毛形成和发育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5.5 结论
    第6章 不同N形态下CO_2浓度升高对低供P拟南芥P吸收利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培养
        6.2.2 试验仪器
        6.2.3 P吸收和含量的分析
        6.2.4 叶绿素含量的分析
        6.2.5 叶片花青素的测定
        6.2.6 根系形态分析
        6.2.7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6.2.8 根系活体NO观察
        6.2.9 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检测
        6.2.10 硝酸还原酶(NR)最大活性的检测
        6.2.11 基因表达分析
        6.2.12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不同供N形态下CO_2浓度升高对低供P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供N形态下低P诱导的根系形态和生理响应
        6.3.3 不同供N形态下低P拟南芥的基因表达状况
        6.3.4 低供P条件下NO在CO_2浓度升高影响P吸收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6.4 讨论
        6.4.1 供硝时CO_2浓度升高会促进植物P吸收
        6.4.2 NO的可能介导作用
        6.5 结论
    第7章 不同供Mg水平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植物培养
        7.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7.2.3 根毛和根毛细胞的观察和统计
        7.2.4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和观察
        7.2.5 ROS含量和分布的检测
        7.2.6 根系NADPH氧化酶活性测定
        7.2.7 Ca和Mg元素含量分析
        7.2.8 胞质Ca~(2+)观察
        7.2.9 RNA的提取和检测
        7.2.10 RNA测序
        7.2.11 RNA测序数据处理
        7.2.12 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
        7.2.13 测序数据可靠性的qPCR验证
        7.2.14 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
        7.3 结果
        7.3.1 不同供Mg水平对拟南芥根毛生长的影响
        7.3.2 ROS在Mg影响根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7.3.3 Ca~(2+)信号在Mg影响根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7.3.4 不同Mg处理下基因转录水平表达和功能分析
        7.3.5 有关根毛发育基因的表达分析
        7.4 讨论
        7.4.1 Mg对拟南芥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
        7.4.2 ROS参与调控Mg诱导的根毛生长发育
        7.4.3 Ca~(2+)信号参与调控Mg诱导的根毛生长发育
        7.4.4 Mg对根毛生长影响的分子机理
        7.5 结论
    第8章 不同供Mg对拟南芥P吸收利用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植物培养
        8.2.2 试验仪器
        8.2.3 P吸收和含量的分析
        8.2.4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讨论
        8.3.1 不同供Mg水平对低供P和正常供P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8.3.2 不同供Mg水平对低供P和正常供P拟南芥磷吸收的影响
    第9章 氨基酸态N对拟南芥发芽和主根伸长的影响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植物培养
        9.2.3 幼苗生长和主根伸长记录分析
        9.3 结果与讨论
        9.3.1 外源添加甘氨酸对拟南芥幼苗发芽和主根伸长的影响
        9.3.2 甘氨酸部分取代硝态N对拟南芥主根伸长的影响
    第10章 总结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10)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根系吸收特性及氮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地上部形态结构的影响
        1.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
        1.1.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干物质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蒸腾作用及水分生理的影响
        1.2.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呼吸特性的影响
        1.2.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1.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根系吸收面积的影响
    2 大气CO_2 浓度升高对作物养分效率的影响
        2.1 作物养分效率
        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作物的氮素营养调控
        3.1 氮素对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作物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
        3.2 通过合理施氮缓解作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适应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试验设计与管理
        1.1 供试油菜品种
        1.2 试验装置的设置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 硝酸还原酶(活体法)的测定
        2.1.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1.2 测定方法
        2.1.3 计算
        2.2 根系活力的测定
        2.2.1. 标准曲线的的制作
        2.2.2 测定方法
        2.2.3 计算
        2.3 侧根数、根总长度和根体积的测定
        2.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2.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4.2 测定方法
        2.4.3 计算
        2.5 叶绿素的测定
        2.6 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7 硝酸盐的测定
        2.8 全氮含量的测定
    3 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地上部生长及根冠比的影响
        1.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株高的影响
        1.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根茎粗的影响
        1.1.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地上部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1.1.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根冠比的影响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碳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1.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1.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1.2.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茎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2.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茎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1.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茎叶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 大气CO_2 浓度对油菜根系吸收特性的影响
        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
        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植株氮素累积的影响
        3.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讨论
        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根系吸收特性的影响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累积及氮效率的影响
        1.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与部分碳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2 创新点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空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稻麦根系活力及其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D]. 曹石超. 西南大学, 2020(01)
  • [2]CO2施肥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与显微结构及根系的影响[D]. 袁宏霞.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3]降香黄檀菌根化幼苗抗旱与耐磷机理研究[D]. 詹红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盆栽柑橘幼苗抗旱性的影响[D]. 张妮娜. 西南大学, 2018(01)
  • [5]CO2加富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及代谢组学分析[D]. 李曼.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6]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影响[J]. 刘远,张辉,熊明华,李峰,张旭辉,潘根兴,王光利.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7]转Bt水稻Bt-SY63及其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D]. 李春艳.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8]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D]. 张瑾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拟南芥根毛发育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及根系对养分的响应机理[D]. 牛耀芳. 浙江大学, 2013(02)
  • [10]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长、根系吸收特性及氮效率的影响[D]. 王小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空气中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根系活力和VA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