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肾定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沈森[1](2021)在《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治疗前后的VAS评分,IODI评分,腰部活动度测量值及临床疗效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为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福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及骨科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观察组采用“三步一顺”推拿法,每日一次,配合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 q.d.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 q.d.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是10日。通过SPSS 25.0进行统计学检验,评价“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VAS评分变化、IODI评分变化、腰部活动度变化,临床疗效情况,分析结果与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I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腰部活动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65%,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提高腰部活动度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2.“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王鑫[2](2021)在《中西医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HD)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天津市蓟州区众康医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L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患者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ODI指数降低,JOA评分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临床疗效明显,且复发率较低,对促进LHD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王志明[3](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与腰椎CT髓核突出程度的相关性,为本病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试图为临床辨证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泉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2例,详细记录临床四诊信息及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信息。参照朱文锋的《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量表”提取相关病位、病性,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进行归纳、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录1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占59.3%,女性70例,40.7%,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22岁。病程小于3个月患者共52例,占30.2%;病程在3个月-1年,患者共49例,占28.5%;病程在1年-3年患者共33例,占19.2%;病程大于3年患者共38例,占22.1%。腰椎髓核突出直径<3mm共62例,占36.1%;3mm-5mm共84例占48.8%,腰椎髓核突出直径>5mm共26例,占15.1%。2.本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分布情况:对提取的病位证素进行统计分析,肾95例(33.9%);肝64例(23.0%);脾57例(20.4%);经络32例(11.5%);筋骨13例(19.61%);胃11例(3.9%);胆4例(1.4%);肌肤2例(0.7%);心1例(0.3%);肺1例(0.3%),其中单病位证素有77例(44.8%),双病位证素有89例(51.7%),三病位及以上证素有6例(3.5%)。对提取的病性证素进行统计分析,血瘀为78例(21.3%),湿51例(13.9%),阳虚42例(11.4%),气滞40例(10.9%),热37例(10.1%),寒34例(9.4%);气虚31例(8.4%)阴虚30例(8.2%),风11例(3.1%),痹7例(1.9%),血虚3例(0.8%),痰1例(0.3%),阳亢1例(0.3%),其中双病性77例(44.8%),单病性53例(30.8%),三病性34例(19.8%),四病性及以上8例(4.6%)。3.本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组合分布情况:四证素所占比例最大,共61例,占35.5%,其次是三证素46例,占26.7%,六证素及以上较少见,仅9例,占5.2%。双证素及五证素分别占18.6%及14.0%。证素组合与年龄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而与病程、腰椎髓核突出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证素组合的不同性质进行分析,虚实夹杂证频数最高78例,占45.3%,其次是实证患者70例占40.7%,虚证患者较少,24例,占14.0%。不同证素组合性质方面:男性以实证居多,女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随着年龄越大、病程越久,实证患者逐渐转向以虚实夹杂证、虚证表现为主。虚证患者大多髓核突出直径较小,髓核突出直径大的患者则以实证为主,不同证素组合性质与性别、年龄、病程、腰椎髓核突出程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以肾、肝、脾、经络为主;双病位患者占多数,病位组合以肾与肝、脾、经络等病位组合居多,表明本病与肾尤为密切。病性以血瘀、阳虚、湿、阴虚、气滞、寒、热、气虚为主,其中血瘀的证素明显高于其他病性证素,以双病性组合为主,以血瘀与气滞、气虚等其他病性组合患者居多,提示血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常与其他因素相互搏结致病。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呈现多样化,其中以四证素、三证素居多,还涉及双证素、五证素及六证素及以上。证素组合与病程、腰椎髓核突出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证素组合个数随之增长。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其次是实证患者,虚证患者较少见,提示本病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不同证素组合性质在性别、年龄、病程、腰椎髓核突出程度上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姚晖[4](2018)在《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CoblationNucleoplasty,CN)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疗效的回顾性研究和对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腰椎旁阻滞(Lumbar paravertebral block,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体横下韧带张力对后外侧型LDH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2)探索体横下韧带与后外侧型LDH之间的关系;3)通过超声引导,为针刀和CN的术中操作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1)临床研究一:采用病例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后外侧型LDH患者85例,其中行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治疗者41例作为治疗组,行单纯CN治疗者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入组病例的基线资料,记录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应用SPSS20.0对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评定。2)临床研究二:以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确诊为后外侧型LDH的8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疗效观察记录者和统计者盲的设计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①治疗组40例,给予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联合LPVB治疗,每7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②对照组40例,给予超声引导LPVB治疗,每7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详细记录所有入组病例的基线资料,记录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应用SPSS20.0对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一:1.基线数据:①性别: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30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34例,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②年龄:治疗组平均年龄(47.9±20.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0.9±22.6)岁,两组年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③病程:治疗组平均病程(451.2±310.5)天,对照组平均病程(375.2±296.2)天,两组患者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2.VAS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25±1.05),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降为(3.85±1.1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进一步下降为(2.87±1.02),且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6.97±1.14),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降为(4.14± 1.46),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5),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的VAS平均分值进一步下降为(3.04± 1.3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③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两组VAS评分依然未见明显差异(P>0.05)。3.ODI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33.17±5.21),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降为(15.41±4.3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进一步降为(10.36±4.12),且与治疗前对比显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30.84±6.33),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8.78±5.7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进一步降为(15.89±5.56),与治疗前对比显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③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1.基线数据:①性别:治疗组男性7例,女性33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7例,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②年龄:治疗组平均年龄(67.9±12.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5.9±12.6)岁,两组年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③病程:治疗组平均病程(70.2± 110.5)天,对照组平均病程(76.2±96.2)天,两组患者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2.VAS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33±1.46),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为(3.85±1.5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为(4.38 ±1.57)高于疗程结束时(P*<0.05),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24± 1.53),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为(4.34±4.46),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为(5.21 ±1.61)高于疗程结束时(P**<0.00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③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20.49±6.77),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4.51 ±4.09),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为(16.36±5.12),显着高于疗程结束时(P**<0.001),但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19.84±6.50),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6.71 ±5.35)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为(18.89±5.96)高于疗程结束后(P**<0.001),低于治疗前(P**<0.05)。③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1.CN单独使用对后外侧型LDH有明显的效果,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2.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对后外侧型LDH亦有明显效果,包括缓解疼痛和改善肢体功能;3.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与CN单独使用,两者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接近。术后疼痛缓解程度都有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4.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与CN单独使用,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都有随时间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而联合治疗较单纯CN在术后第三个月末时的功能改善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结论二:1.体横下韧带松解结合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VAS、ODI评分,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2.超声引导是针刀及LPVB等闭合性经皮治疗实现可视化的有效手段之一。3.体横下韧带压迫可能是引起后外侧型LDH出现疼痛、产生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4.本研究所有有创操作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是一套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
成舟[5](2018)在《燠土胜水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临床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特征,对比“燠土胜水法”代表方肾着汤加味与美洛昔康的临床疗效,为燠土胜水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为下焦寒湿痹证的临床治疗拓宽思路。方法:纳入观察120例2017年01月-2018年01月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予加味肾着汤治疗,对照组予美洛昔康(宏强)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物。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JOA下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评分、畏寒怕冷评分、睡眠障碍及情志状况评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结果:1.两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75.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3.JOA下腰痛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差异性显着(P<0.01)。4.腰痛评分:治疗1周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5.下肢疼痛麻木评分:治疗后1、2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4周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畏寒怕冷评分:对照组治疗后1-4周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4周差异性显着(P<0.01)。7.睡眠障碍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差异性显着(P<0.01);8.情绪焦虑评分:治疗后2-4周研究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9.不良反应:研究组2例,对照组3例,症状1周后均自行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仅出现经典的寒湿痹证表现,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行走不便以及畏寒怕冷等,多半还伴有睡眠障碍、情志焦虑等其他临床表现;2.“燠土胜水”代表方肾着汤加味和美洛昔康均能有效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但肾着汤加味在各项指标上均更优于美洛昔康,值得临床推广;3.燠土胜水法从脾治痹,为下焦寒湿痹证的临床治疗拓宽思路,值得更深入研究。
李朝辉[6](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得出药物的用药频次及所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对组合,潜在的新方等,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临床辨证用药及基础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三个数据库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筛选出纳入研究的方剂158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输入研究的方剂,基于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所纳入的15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对158首方剂的分析,药物的种类有174味,中药的使用频次中,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当归(101)、牛膝(86)、甘草(65)、杜仲(58)、熟地黄(53)、白芍(50)、独活(49)、川芎(46)、桑寄生(44)、威灵仙(39)、续断(39)。药物的四气排名前三的是温、平、寒,分别占53%、26%、18%,而凉、热药频次最少。五味中甘、苦、辛频次排名前三,酸、咸、涩味则用药较少。从归经分布上看,药物归肝、肾、脾、心经较多,归肝经药物1309次,肾经729次,排前2位。对常用药对进行分析,频次排名前9位的分别是牛膝-当归、甘草-当归、牛膝-甘草、川芎-当归、杜仲-牛膝、杜仲-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独活、当归-桑寄生。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52个,新方聚类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聚类得出新方11个,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通过对15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所得出的数据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不足为本,瘀血、湿热、寒湿等病理因素为标,与其基本病机相呼应。所得出的潜在新方临床可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进行化裁,从而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曾维仕[7](2017)在《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重点观察评价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与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综合治疗的疗效比较,以及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在本病中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为指导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主要从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予以应用导师在临床中常用的经验方溶髓方,每日服用剂量为30g,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以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每日服用75mg,共治疗4周,两组都联合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通过应用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肝肾功能等安全性观察指标及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判定临床疗效。所得试验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则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JOA评分:(1)经过2周时间治疗,与治疗前同组比较,两组患者都有小幅提高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4周时间治疗,与同组治疗2周时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4周时间治疗,两组间获取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DI评分:(1)经过2周时间治疗,与治疗前同组比较,两组均有小幅降低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获取的两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4周时间治疗,与同组治疗2周时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获取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1)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同组比较,获取的两组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获取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时,与同组治疗2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降低的VAS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过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治疗组31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0.3%;而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79.3%,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经过4周时间治疗所获得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7.2%,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气滞血瘀证都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在治疗期间腰腿部疼痛等症状及功能活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在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机体功能恢复等整体方面上较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更有优势。
王星月[8](2016)在《腰痛息汤内服热熨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根据临床腰痛息汤内服热熨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探讨腰痛息汤对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在治疗此病寒湿型的方案选择中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病例选入和排除的标准,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实习期间,观察了宜昌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该病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即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接受腰痛息汤内服热熨,并配合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及心理沟通治疗;对照1组接受海桐皮汤熏洗,并配合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及心理沟通治疗;对照2组接受腰痛息汤口服,并配合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及心理沟通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周后,评定三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总体疗效表明:治疗组痊愈19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9%;对照1组治愈13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2组治愈11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痛息汤内服热熨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疗效显着。此治疗方法采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方法,具有无创伤、操作简易方便、价格优惠等特点,在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戎毅[9](2016)在《自拟散寒蠲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观察自拟散寒蠲痹汤在治疗LDH中的效果,验证中医药在保守治疗LDH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收集到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住院的120例LDH(寒湿痹阻型)病人采取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以自拟散寒蠲痹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骨金丹胶囊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在14天。结果: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疗组疗效,差:8例,可:18例,良:24例,优:10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疗效,差:20例,可:18例,良:22例,优:0例,总有效率:67%。且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汤剂自拟散寒蠲痹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有比较明确的临床疗效。
陈荣鑫,付安锁,王银仓[10](2014)在《自拟升降定痛汤配合整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方升降定痛汤配合腰椎整脊及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升降定痛汤经辨证随证加减,配合腰椎整脊及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胶囊+奶钙片+维生素B1片,配合腰椎整脊及针刀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 W。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有显着差异,自拟升降定痛汤配合腰椎整脊及针刀疗法,治疗本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云升降定痛汤方配合腰椎整脊及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
二、益肾定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肾定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与盲法的设置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表 |
3.2 改良版ODI评分表 |
3.3 腰部活动度 |
3.4 疗效评价 |
4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
5 质量控制 |
6 不良反应处理、病例脱落及统计 |
7 伦理学要求 |
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结果比较 |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
2.2 治疗前VAS评分 |
2.3 治疗前IODI评分 |
2.4 治疗前腰部活动度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ODI评分比较 |
3.3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腰部活动度比较 |
3.4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
4 不良事件及脱落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思路 |
2 中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
2.1 定义及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认识 |
2.3 治疗概况 |
3 现代医学对LIDHPL的认识 |
3.1 概念 |
3.2 病理机制及鉴别诊断 |
3.3 治疗概况 |
4 “三步一顺”推拿法治疗LIDHPL的讨论 |
4.1 推拿治疗腰痛的中西医机制探讨 |
4.2 椎间盘突出分型及推拿的选取依据 |
4.3 “三步一顺”推拿法的优势与作用机理 |
4.4 血瘀证型选取依据 |
4.5 双氯芬酸钠选取依据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5.2 VAS评分比较与分析 |
5.3 IODI评分比较与分析 |
5.4 腰部活动度比较与分析 |
5.5 疗效评价比较与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创新性评价 |
7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浅谈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西医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变化比较 |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研究溯源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分型 |
3 证素辨证理论体系的创立及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病例采集方法 |
2.2 证素辨证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情况资料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病程分布 |
1.4 根据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程度分类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分布规律 |
2.1 Ⅰ级、Ⅱ级、Ⅲ级证素分布情况 |
2.2 证素分布情况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组合分布的构成 |
3.2 年龄与证素证素组合的关系 |
3.3 病程与证素组合的关系 |
3.4 腰椎髓核突出程度与证素组合的关系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性质分布情况 |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组合性质分布的构成 |
4.2 性别与证素组合性质的关系 |
4.3 年龄与证素组合性质的关系 |
4.4 病程与证素组合性质的关系 |
4.5 腰椎髓核突出程度与证素组合性质的关系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资料 |
1.1 性别与年龄 |
1.2 病程方面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分布情况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分布特点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素组合性质分布特点 |
4 本课题对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 |
第五部分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辩证分型 |
5 中医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 LDH的解剖基础 |
3 LDH的发病机制 |
4 LDH的诊断 |
5 LDH的分型 |
6 LDH的治疗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治疗后外侧型LDH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一 |
研究二 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二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 VAS评分表 |
2 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ODI) |
附件 |
(5)燠土胜水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西医学对LDH的认识 |
1. 腰椎间盘的生理结构 |
2. LDH的病因学研究 |
2.1 腰椎力学失衡 |
2.2 退行性改变 |
2.3 损伤 |
2.4 寒冷刺激 |
3. 发病机制研究 |
3.1 机械压迫 |
3.2 炎症反应 |
3.3 自身免疫 |
3.4 其他机制 |
4. 西医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二、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2.1 治未病 |
2.2 中药内服治疗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中医综合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对象来源 |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随访方法及脱落病例处理 |
2. 方法 |
2.1 分组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表1、2、3) |
2. 总体疗效比较(表4) |
3. JOA下腰痛评分比较(表5) |
4. 腰痛VAS评分比较(图1) |
5. 下肢疼痛麻木VAS评分比较(图2) |
6. 畏寒怕冷评分比较(图3) |
7. 睡眠障碍(AIS)评分比较(图4) |
8. 情绪焦虑(HAMA)评分比较(图5) |
9. 不良反应比较 |
三. 讨论 |
1. 从“肾着”论治寒湿型LDH的诸家认识 |
2. 燠土胜水法的理论依据及现代运用 |
2.1 理论依据 |
2.2 现代运用 |
3. 燠土胜水法治疗寒湿型LDH的疗效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处方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的来源 |
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
1.3 处方的排除标准 |
1.4 分析软件 |
1.5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1.6 中药名称的规范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分析 |
2.2 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2.3 基于关联规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组方规律 |
2.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2.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
2.6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潜在新方分析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因病机认识 |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浅析 |
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对及关联性分析 |
4.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潜在的新方分析 |
创新及不足 |
1.创新之处 |
2.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 医诊断标准 |
1.2.2 中 医辩证分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病例标准 |
1.6 伦理学研究要求 |
2 临床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组 |
3.2 对照组 |
4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4.1 临床疗效指标 |
4.1.1 JOA评分 |
4.1.2 ODI评分 |
4.1.3 VAS评分 |
4.2 临床疗效评价 |
4.3 临床安全性指标监测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观察病例及脱落病例 |
6.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JOA评分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ODI评分比较 |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VAS评分比较 |
6.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6.8 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 |
6.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认识与研究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和研究 |
3.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导师学术思想 |
7 溶髓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8 溶髓方、腰椎牵引分析 |
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腰痛息汤内服热熨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1.1 腰痛息汤 |
2.1.2 热熨 |
2.1.3 功能锻炼 |
2.1.4 健康宣教及心理沟通 |
2.2 对照1组 |
2.3 对照2组 |
3 疗效评定 |
3.1 VAS和ODI评分 |
3.1.1 VAS评分 |
3.1.2 ODI评分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4 治疗结果 |
4.1 三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
4.2 三组患者ODI评分的比较 |
4.3 三组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2 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 |
5.3 中医诊断分型及治疗 |
5.4 本课题的治疗方案选择及结果分析 |
5.4.1 方法选择依据 |
5.4.2 腰痛息汤 |
5.4.3 海桐皮汤 |
5.4.4 功能锻炼 |
5.4.5 中药热熨及生物力学 |
5.4.6 平卧硬板床休息 |
5.4.7 健康宣教及心理沟通 |
5.4.8 结果分析 |
5.5 本课题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自拟散寒蠲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中止试验标准 |
5 脱落病例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及一般数据 |
7 治疗方案 |
8 观察内容 |
9 疗效分析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自拟升降定痛汤配合整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疗程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四、益肾定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西医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 王鑫.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1)
- [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D]. 王志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D]. 姚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燠土胜水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成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探讨[D]. 李朝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D]. 曾维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8]腰痛息汤内服热熨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王星月.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自拟散寒蠲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研究[D]. 戎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自拟升降定痛汤配合整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 陈荣鑫,付安锁,王银仓. 现代中医药,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