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方便面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说说方便面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一、谈谈方便面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华[1](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指出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吴少峰[2](2019)在《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事活动是地方文化活动的集中缩影。近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和新兴创意产业都备受重视,节事活动逐渐在公众面前展露视角,成为吸引游客、创造利润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旅游类节事活动近万个,然而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组织生产中的经验技术被共享与传承,有良好口碑的节事活动并不多见。因此,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既坚守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使节事活动不陷入“快餐化”的困境,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音乐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年轻人对现代音乐艺术的接受,大型户外音乐节自90年代末20世纪初在国内拉开序幕。近二十年音乐节的探索与壮大,为节事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解空间,也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创新与持续的思考也带来充分观察视角。国内音乐节事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转型社会的困惑与反叛情绪,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市场转变,都让音乐节事活动无法独立于转型社会中困惑、冲突与摸索的宏观语境之外,伯明翰学派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讨论和应用中所呈现出的表征理论正好能对此现象的理解带来新的认知和解释。其次,非持续的音乐节乱象中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和传承的忽视也使得我们对节事活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此外,从国内音乐节近年的发展来看,真正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仍极少,多数音乐节同样缺乏延续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是隐藏在节事的市场供求关系下文化的传递产生了脱节,还是技术、管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节事活动的文化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进入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又有怎样的感知和创造?表征理论作为一种“选择、表达、构建和塑造”创造过程的探讨,都将为节事活动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以往旅游研究中对表征,以及表征和身份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表征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较少系统的讨论到表征的过程。与身份相关的旅游研究中,较少研究者尝试从群体的角度去探讨参与者在体验中所构建的身份感知与认同。而涉及表征和身份的研究中,讨论的身份主要是当地居民,较少将游客身份引入表征的研究。此外,以往音乐节相关研究较少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节事中与表征相关的研究鲜少出现,音乐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文化如何被表征和传递,以及参与者的体验情况都还未得到深刻阐述。因此,本研究在对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了身份对表征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迷笛音乐节是本研究的案例地,作为国内标杆性的户外摇滚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的历时长度、举办地的跨度、丰富的节日内容以及规模程度,都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资料收集方法,文章使用的田野资料来源于在迷笛音乐节连续三年共七届的现场观察和该时期中音乐节前后全过程跟踪观察的网络资料搜查,以及2015年3月至6月持续三个月在北京迷笛学校的田野调查。最终获得的资料包括访谈样本共102个,问卷总样本共1600份,以及网络组织中的文本资料;音乐节历年的媒体报道、宣传册及创办人的访谈资料,另有公司项目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以及部分与音乐节的举办相关的会议现场记录等。音乐节相关记录片、照片,以及研究者田野观察记录也作为补充数据为研究带来更完整的理解。网络资料的收集则来源于乐迷及乐迷组织的微信群和QQ群在迷笛音乐节期间的状态跟踪、观察记录和每届音乐节前后组织内的所有聊天导出所形成的文本资料。此外,网络资料还包括近年网络、报纸的媒体数据资料以及BBS乐迷帖等。在分析过程中,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音乐节事活动通过文化的表征、技术的表征和相关的变化完成了第一表征的过程,最终呈现出相关的概念。正如霍尔认为第一表征是从物到概念的建构,节事的表征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基础上,是现实文化中的颠覆、补偿或延长,通过节的形式将文化放大、凝聚,集中的再现出来。对音乐节事活动来说,摇滚文化中的批判和反思,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话语权缺失的精神补偿。被摇滚文化打动进京寻梦的年轻人,在底层对抗中成长为以迷笛音乐学校为中心的摇滚群落,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音乐节的诞生和新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延长。迷笛音乐节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也集中再现了青年人对时代现实中存在问题不断反思和批判的真诚态度。然而仅是文化的诞生并不能将音乐节变成可感知,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只有通过技术的形式以物化的手段将其构建成一个具体感知的概念,经由准备阶段、入场阶段、现场阶段、结束阶段以及贯穿全部阶段过程中一系列的运作等技术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概念,才可能把这种文化通过节日进行表征。此外,节事活动文化的表征不同于物的生产,其生产是非固态的,变化的。在迷笛音乐节中,它通过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以及技术的摸索和发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最终,在前期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音乐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中所对应呈现的概念。由此,音乐节事的第一表征通过文化、技术和变化完成了从物到具体可感知概念的表征过程,使音乐节事的文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被建构,得以呈现、继承和发展。第二,本研究从“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和发展”,“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对概念的接收情况和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和“参与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节事活动第二表征中从概念到意义生成的过程。音乐节文化的号召力,吸引了拥有相似兴趣的核心参与者欢聚。他们作为同类人的聚集,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束缚,批判世俗社会中的不合理,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形成了与日常状态相区别的阈限空间,并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可分享的符号,成为乐迷相聚时默认的规则和遵从的文化。当音乐节开始举行,参与者进入音乐节中,第一表征中准备就绪的概念才变成第二表征中真正的概念呈现出来,研究结合田野和问卷数据的认知,发现乐迷参与者在对音乐节事活动整体的感受中,对所表征出的概念获得了较高的传递和接收。而音乐节的参与者不仅是被动接收了表征过程中呈现的概念,他们也主动创造了音乐节中新的概念且在参与者中具有高接受度。音乐节阈限中的超越体验和概念的高接收度感知,让参与者形成了自生性共睦态、意识形态的共睦态和规范性共睦态三种群体体验感知,在共睦态的共鸣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当节事中所呈现的这些文化的概念被参与者所接收时,意义也在此时产生。通过对访谈中乐迷在音乐节的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解读,发现对乐迷参与者来说,在音乐节的体验生成了让乐迷参与者感受到沉醉和分享的“乌托邦”,承载了参与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个乌托邦也许并未实现,却由年轻人在世俗之外的节日片刻的自我实践中所创造和构建,成为在世俗社会中自我融洽与释放的场所,是世俗社会冲突中的缓和剂,是在路上的乌托邦。第三,迷笛音乐节在多年循环演进的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表征的循环。由于音乐节事活动的时期性、一次性和周期性,在不断循环互动过程中,每当进入下一轮举行时,均能通过上一轮举办中的反馈,得到及时的调整,让音乐节的生命力变得可持续,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不仅是作为组织方的音乐节在不断的自我精进,身份方的乐迷参与者也在音乐节历时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确定事件时进行陆续反馈,在理解、接纳和期待的态度中促进音乐节的改进和完善。最后,研究提出了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节事活动中的第二表征以及表征的循环过程。这一概念性模型的提出,不仅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在节事学科的实践,也从节事研究的角度对表征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可以看到,本研究通过文化表征理论为音乐节事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进行解释,以经验性研究对理论做出进一步探索,将表征研究扩展到节事活动中动态体验和感知的传递视角,提出了节事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表征理论的研究。该实践的尝试,跳出了符号传递中的指涉中意义丢失的可能性,为表征理论的研究在动态的节事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操作和理解方式,表明了该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从表征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节事活动的呈现过程,让音乐节事活动的实践回归到文化本身,更新了现实中节事活动生产的理解,弥补了以往节事活动研究中文化的缺位,以及商业运营中对文化内涵的不透彻理解。节事参与者在节事活动表征过程中的引入,也实证了参与者不再作为“被动的观众”,而是为节事活动增添了主动创造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所提供的田野数据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入提供了一些田野数据,同时在如何数据获取的方法论的思考方面也带来一定的参考。

吴晓静[3](2018)在《红棕油基富脂酱包研制及其货架期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便面因其独特的口感、风味、适宜的价格以及方便快速,深受消费者喜欢。方便面中含有三种调味包,其中决定方便面品质以及风味的是高脂酱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酱料的质量要求也提升。传统的高脂酱料中脂肪含量,尤其是动物脂肪含量很高,由此带来的“高热量、高脂肪”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选取方便面酱包作为实验对象,使用棕榈油代替原有酱包配方中的油脂,并添加部分红棕油,制作健康新型的酱包。首先,对方便面高脂酱包进行市场调研,初步研究了高脂酱包中的油脂组成,确定大部分市售富脂酱包中主要用油是棕榈油,其中也含有较多的动物脂肪。其次,研究了三种棕榈油以及红棕油的理化性质。实验表明,红棕油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为563.50 mg/kg,表现出优越的抗氧化性质;贮藏实验结果显示,红棕油、5°棕榈油、8°棕榈油、24°棕榈油的4-HNE(4-Hydroxy-2-trans-nonenal)浓度分别是29.21μg/kg、36.38μg/kg、38.17μg/kg和31.61μg/kg,经过48周贮藏后,在三种光强(0 lx、600 lx、6000lx)下,四种棕榈油的4-HNE浓度分别增加了413.00–1456.45%、726.78–5568.20%、926.59–3928.66%和663.08–4006.83%。相似的,4-HHE(4-hydroxy-2-trans-hexenal)浓度随着储藏时间和光强增加而增加,其中在6000 lx光强的增长速度是0 lx光强下的5倍。再次,将红棕油作为富脂酱包的主要用油,以感官、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富脂酱包的配方,其中红烧牛肉酱包的配方:8°棕榈油,红棕油添加量为20%,动物脂肪含量为5%;酸汤肥牛的配方:8°棕榈油,红棕油添加量为20%,动物脂肪含量为10%。最后,开展了富脂酱包的中试,并进行了货架期质量评估,研究了贮藏过程中,酱包4-HHE和4-HNE浓度变化,结果显示,4-HHE和4-HNE在贮藏过程中有明显的增长,4-HNE浓度远大于4-HHE浓度。以动力学方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研究酱包贮藏过程中货架期,通过模型预测,在20°C下,红烧牛肉酱包的货架期是231天,酸汤肥牛酱包的货架期是218天;在25°C下,红烧牛肉酱包的货架期是194天,酸汤肥牛酱包的货架期是186天;在30°C下,红烧酱包的货架期是164天,酸汤肥牛的货架期是159天。

李莹莹[4](2017)在《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成分调研及分析》文中提出方便食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许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其中化学添加剂首当其冲。本文调研了方便食品中存在的化学添加剂,对添加剂的种类和危害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实情况,对人们食用方便食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程静[5](2012)在《俄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已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之一。而动物隐喻研究则是隐喻研究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动物隐喻是指以动物作为喻体产生文化联想。动物隐喻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鲜明形象的和突出特征的动物来喻指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或事物。运用隐喻理论能更好地阐释“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含义,而动物隐喻的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俄汉两种不同文化内在机制的理解。动物—隐喻—文化这是一脉相承的,借助隐喻理解人们所赋予动物的文化伴随意义,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文化形成的机制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无论在俄语还是汉语文化中关于动物的词汇、成语及俗语都很多,所占比例也不小。语言学界有“人是动物”的推断,人类从起源到发展都与动物息息相关。了解有关动物的词汇及其蕴含的隐喻意义对解读俄汉两种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隐喻的视角,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和俄语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比俄汉中动物隐喻意义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究造成这些异同的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最终提出研究动物隐喻的实际价值和语用功能。

陈海军[6](2009)在《两种速食方便食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了速食方便米粉和即食面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关键,供食品生产者参考。

刘艳侠[7](2008)在《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是第三大粮食作物,河南是我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新形势下,在确保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其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小麦生产与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宁陵县是豫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县之一,小麦生产是该县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本研究通过对宁陵县自然、生产、技术条件和小麦生产现状及加工流通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与综合评价,总结宁陵县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优质小麦发展历史、种植布局、品种筛选、产量水平和品质等状况,结合国内外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趋势,探讨了该县推广优质小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为该县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规划布局、栽培技术改进和全面推进优质小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2℃,无霜期212 d,年平均日照时数2220.3 h,年均降水量662 mm,灌溉条件较好,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是其成为豫东平原的小麦优势产区,具有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良好基础条件。2、宁陵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小麦栽培历史悠久,农技推广体系比较完善,农民科技意识较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高,小麦科研、生产及种子繁育技术比较先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科技条件比较完善。3、宁陵县现有粮食加工企业5家,其中3家的年加工能力在5万t以上,现有国有粮食流通企业14家,从而为优质小麦生产、加工转化提供了保证,同时,宁陵县铁路、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为优质小麦的运输和营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宁陵县发展优质小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筛选推广优质品种,统繁统供科学布局优质小麦产区,强化优质高效栽培管理,着力提高生产和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建立完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体系等关键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县优质小麦的持续稳定发展。上述研究结果,对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对于条件相似的地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剑,李梦琴,任红涛,赵秋艳,薛立稳[8](2005)在《方便面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方便面的生产工艺,从原辅料质量、添加剂的使用、生产加工过程、流通环节及消费者等几个环节,分析了目前我国方便面加工与流通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范措施。

王春香[9](2005)在《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小麦粉为对照,对马铃薯全粉以及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的混合粉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参照国际标准分析方法,对薯麦混合粉的面团粉质特性、拉伸特性、添加剂正交试验、方便面烹煮特性、食味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粉的含水率明显低于对照小麦粉,降落数值明显大于对照小麦粉,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分别显着小于和大于对照小麦粉,并且随着马铃薯全粉用量的增加,混合粉除了淀粉和灰分含量指标外,其余各项理化指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混合粉粉质特性分析表明,随着混合粉中马铃薯全粉比例的增大,面团吸水率增大,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随之缩短,弱化度增强,面团评价值下降,导致面团筋力变差,加工性能下降。混合粉拉伸特性随着混合粉中马铃薯全粉的比例的增大而变差,混合粉面团的韧性和延伸性都减弱,混合粉面团的延伸性下降幅度小于韧性的下降幅度,面团的弹性和韧性之间的平衡性下降,面团筋力减弱,面团更易流变,导致混合粉面团的加工性能下降。为了提高面团的加工性能,本论文选用天然食品添加剂褐藻酸钠、谷朊粉和复合磷酸盐,采用正交流变学特性试验以确定添加剂的合理配方,实验结果显示,褐藻酸钠为0.3%,谷朊粉为5%,复合磷酸盐为0.3%。马铃薯全粉的添加对马铃薯方便面的质量有影响。在保证方便面质量和加大马铃薯粉比例的要求下,试验分析表明,在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达到35%时,马铃薯方便面具有较好品质。

朱艳新[10](2004)在《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业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在新阶段,新环境下,中国农业既存在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在新时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通过对冀西北坝上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及近十年来农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方案的模拟,得出了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的模式选择,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冀西北坝上地区为保证这一方案的顺利进行所应采取的相应配套措施。 首先,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背景,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分析了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坝上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出路,也是遏制生态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其次,本文综合考虑了该区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等因素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似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成功做法,确定了农业结构调整应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调整原则和方向选择。 再次,以该区农业结构现状为基础,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原则,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进行动态仿真研究,揭示了不同的调整方案有不同的响应特征,通过对各调整方案的对比与评估,得出近期内在水资源尚有可开发潜力的情况下,冀西北坝上地区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蔬菜业,即走农牧结合型道路。但从长期来看,只有大力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才是冀西北坝上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的长久之计。 最后,为保证该区农业结构调整能够顺利进行,调整方案能够贯彻始终,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草场的维护与管理、农村储运和通讯设施建设等;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加快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加速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农业风险扶持政策,在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服务的同时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打消农民的重重顾虑,促使他们勇于承担风险、不断创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谈谈方便面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方便面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3.3.1 变量的汇总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验证性分析(CFA)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3.5.3 传播者变量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3.5.5 行为意愿变量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3.6.1 模型设定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3.7.1 研究结论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验证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5.2.4 质量规划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5.3.4 质量设计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餐化”节事旅游的乱象
        1.1.2 音乐节的壮大与新生
        1.1.3 文化表征在音乐节事研究中的延伸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文化表征的理论基础及在旅游中的相关研究
        2.1.1 表征的界定
        2.1.2 什么是文化表征
        2.1.3 旅游中文化表征的研究
    2.2 消费者的身份研究
        2.2.1 身份的界定
        2.2.2 身份的思辨之路
        2.2.3 旅游中身份的研究
    2.3 旅游中“表征”与“身份”关系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乐节的研究综述
    3.1 音乐节概念的定义
    3.2 西方音乐节相关的研究
        3.2.1 医学角度的人文关怀
        3.2.2 管理和经济相关的研究
        3.2.3 文化方面及心理学的角度
    3.3 迷笛音乐节及相关文献
        3.3.1 迷笛音乐节:媒体报道和参与方记忆
        3.3.2 迷笛音乐节:学术观点与言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质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4.2 研究方法
        4.2.1 个案研究
        4.2.2 资料收集
        4.2.3 资料分析
    4.3 研究伦理
        4.3.1 研究现场的可进入性
        4.3.2 研究者的主体间性
        4.3.3 研究者的取舍
第五章 迷笛音乐节的概况
    5.1 迷笛音乐节的介绍
        5.1.1 迷笛音乐节是什么
        5.1.2 迷笛音乐节的音乐类型
    5.2 迷笛音乐节所属的时代回溯
        5.2.1 英美摇滚音乐发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5.2.2 摇滚音乐在国内传播及音乐节发源的时代背景
    5.3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简介
        5.3.1 音乐节的开始,班子的源头
        5.3.2 初试牛刀,走出校园的迷笛音乐节
        5.3.3 商业扩张,一路南下的五年
        5.3.4 无序到有序:团队相对标准化的音乐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解构与建构
    6.1 田野中第一表征的观察建构
    6.2 音乐节中表征的迷笛文化
        6.2.1 迷笛音乐节中的音乐文化的源头
        6.2.2 文化和情结的来源:共同的根
    6.3 迷笛音乐节管理运营中的技术表征
        6.3.1 迷笛音乐节运作的技术架构
        6.3.2 迷笛音乐节中运作过程的技术解构
    6.4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与变化
        6.4.1 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
        6.4.2 技术的摸索与发展
    6.5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概念呈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二表征的传递与延展
    7.1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与发展
        7.1.1 核心受众的聚集:参与者的进入
        7.1.2 音乐节现场集体符号的创造与共享
        7.1.3 日常之外的阈限空间
        7.1.4 参与者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
    7.2 第二表征概念的完成,迷笛音乐节中的身份认同
        7.2.1 音乐节中第二表征概念的接收与延展
        7.2.2 共睦态,音乐节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7.3 意义的生成:构建中的“乌托邦”,分享与沉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的循环
    8.1 “不确定”事件发生在循环中的态度呼应
    8.2 主办方在表征中的自我精进
    8.3 并未解决的困扰:报批与安全的标准化
    8.4 循环中的理解、接纳与期待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迷笛音乐节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者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红棕油基富脂酱包研制及其货架期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棕榈油概述
        1.1.1 棕榈油简介
        1.1.2 棕榈油的组成成分及功能性质
        1.1.3 棕榈油在食品以及工业中的应用
    1.2 方便面概述
        1.2.1 方便面简介
        1.2.2 国内外方便面行业的发展概况
    1.3 方便面酱包概述
        1.3.1 方便面酱包特点及生产工艺
        1.3.2 方便面酱包品质及质量安全研究
        1.3.3 方便面酱包用油
    1.4 反式4-羟基-2-烯醛(4-HAEs)概述
        1.4.1 4-HAEs的结构
        1.4.2 4-HAEs的特性及危害
        1.4.3 食品中4-HAEs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市场上方便面酱包的特性
    2.1 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酱包含油率测定
        2.2.2 酱包酸值(AV)测定
        2.2.3 酱包过氧化值(POV)测定
        2.2.4 酱包油脂脂肪酸组成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方便面酱包油脂的理化性质
        2.3.2 方便面酱包油脂脂肪酸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棕榈油特性及其在储藏中4-HAEs含量的变化
    3.1 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储藏和光照实验设计
        3.2.2 油中4-HAEs含量的测定
        3.2.3 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性探究
        3.2.4 维生素E的测定
        3.2.5 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3.2.6 β-胡萝卜素的测定
        3.2.7 棕榈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储藏过程中4-HAEs含量的变化
        3.3.2 棕榈油脂肪酸结果分析
        3.3.3 棕榈油微量成分含量分析
        3.3.4 棕榈油氧化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酱包配方设计
    4.1 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酱包工艺流程
        4.2.2 高脂酱包配方的确定
        4.2.3 酱包油脂提取
        4.2.4 油脂类胡萝卜素测定
        4.2.5 油脂极性组分测定
        4.2.6 油脂过氧化值(POV)测定
        4.2.7 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性探究
        4.2.8 油脂酸价测定
        4.2.9 酱包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测定
        4.2.10 酱包pH值测定
        4.2.11 酱包感官评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富脂酱包单因素试验
        4.3.2 富脂酱包优化试验
        4.3.3 富脂酱包产品质量标准
        4.3.4 富脂酱包理化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酱包货架期预测
    5.1 材料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中试实验酱包配方
        5.2.2 中试实验酱包制作条件
        5.2.3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设计
        5.2.4 酱包油脂中4-HAEs含量的测定
        5.2.5 酱包微生物总菌数的测定
        5.2.6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色差变化
        5.2.7 酸值(AV)的测定
        5.2.8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5.2.9 酱包感官评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4-HAEs含量变化
        5.3.2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过氧化值含量变化
        5.3.3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酸价含量变化
        5.3.4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的色差变化
        5.3.5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过程中微生物总菌数变化
        5.3.6 中试实验酱包货架期模型建立
        5.3.7 富脂酱包常温贮藏期间感官以及基本指标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的论文

(4)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成分调研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方便食品的种类
2.方便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1) 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种类
    (2) 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作用
    (3) 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危害
3.对人们食用方便食品的意见和建议

(5)俄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隐喻研究综述
    1.1 隐喻研究
        1.1.1 西方隐喻研究概况
        1.1.2 俄罗斯隐喻研究概况
        1.1.3 中国隐喻研究概况
    1.2 动物隐喻研究
        1.2.1 动物词语及其文化涵义
        1.2.2 俄罗斯动物隐喻研究概况
        1.2.3 中国动物隐喻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俄汉动物隐喻对比分析
    2.1 隐喻意义相同的动物形象
    2.2 隐喻意义差异的动物形象
    2.3 隐喻意义不同的动物形象
    2.4 隐喻意义空缺的动物形象
第三章 俄汉动物隐喻异同原因探究
    3.1 俄汉动物隐喻相同性的原因探析
    3.2 俄汉动物隐喻差异性的原因探析
第四章 俄汉动物隐喻的存在价值和语用功能
    4.1 动物隐喻在商业领域的影响
    4.2 动物隐喻在影视传媒中的运用
    4.3 动物商标的选定和翻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两种速食方便食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速食方便米粉的生产加工技术
    1.1 米榨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1.2 米切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1.3 生产技术关键
        1.3.1 原料
        1.3.2 清洗、浸泡
        1.3.3 磨浆
        1.3.4 蒸坯
        1.3.5 成形
        1.3.7 干燥
        1.3.8 称重包装
2 即食面的生产加工技术
    2.1 即食面的生产工艺流程
    2.2 即食面的生产技术关键[5]
        2.2.1 制面原辅材料
        2.2.2 面团调制
        2.2.3 成形及蒸煮
        2.2.4 油炸处理
3 结语

(7)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优质专用小麦概述
    1.2 国内外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1.3 新时期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前景
    1.4 新时期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3 研究方法
4 宁陵县资源现状
    4.1 地理位置
    4.2 自然资源
    4.3 农业生产条件
5 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5.1 宁陵县小麦生产现状
    5.2 宁陵县优质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5.3 宁陵县优质小麦生产品种利用情况调查
    5.4 宁陵县优质小麦栽培模式调查
    5.5 宁陵县近年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主要做法
6. 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及分析
    6.1 良种良法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滞后
    6.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体系有待健全,生产推广工作有待加强
7 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对策
    7.1 根据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
    7.2 加强优质、高产、低耗、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
    7.3 实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9)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方便面的概述
        1.1.1 方便面的历史
        1.1.2 方便面的分类
        1.1.3 方便面的生产和消费
        1.1.4 方便面的发展前景
        1.1.5 现有的新型方便面
    1.2 薯类概述
        1.2.1 薯类的起源及分布
        1.2.2 薯类的形态结构
        1.2.3 薯类的营养价值
        1.2.4 薯类的加工利用
        1.2.5 马铃薯和甘薯全粉的简介
        1.2.6 马铃薯全粉系列产品
        1.2.7 薯类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2.1 理化分析
        2.2.2 混粉的流变学特性测定
        2.2.3 混和粉的应用试验
        2.2.4 添加剂正交试验
        2.2.5 方便面的制作工艺及评价
    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混合粉的理化特性分析
        3.1.1 理化指标分析
        3.1.2 理化指标相关分析
    3.2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粉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
        3.2.1 粉质特性分析
        3.2.2 拉伸特性分析
    3.3 混合粉面条试验分析
    3.4 添加剂正交试验分析
        3.4.1 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3.4.2 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5 面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3.5.1 面条烹煮特性分析
        3.5.2 面条感官品尝评价
    3.6 混粉方便面质量分析
        3.6.1 方便面烹煮特性分析
        3.6.2 方便面食味品质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合粉的理化特性
    4.2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合粉的流变特性
    4.3 添加剂配比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马铃薯方便面的生产
    4.5 马铃薯方便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及网址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2.1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的历史沿革
    2.2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的特征分析
    2.3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2.4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与现实基础
    3.1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基础
4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向选择
    4.1 坚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4.2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4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绿色农业
    4.5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拟分析
    5.1 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5.2 方案的设计与模拟结果评价
    5.3 方案模拟的现实意义
6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措施
    6.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与深化创造良好平台
    6.2 完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6.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
    6.4 加速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6.5 建立与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环境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谈谈方便面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D]. 吴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7)
  • [3]红棕油基富脂酱包研制及其货架期质量研究[D]. 吴晓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方便食品中化学添加剂成分调研及分析[J]. 李莹莹. 当代化工研究, 2017(12)
  • [5]俄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D]. 程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6]两种速食方便食品的生产加工技术[J]. 陈海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09(12)
  • [7]宁陵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D]. 刘艳侠.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8]方便面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 张剑,李梦琴,任红涛,赵秋艳,薛立稳.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5(11)
  • [9]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D]. 王春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朱艳新.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说说方便面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