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洪苗[1](2021)在《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数字化为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和手段,对我国农业产业健康、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数字化可将传统的以“经验”为核心转化为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以便为作物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当前作物种植管理缺乏规范性指导,环境因素难以精准调控,导致种植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为提高设施黄瓜精细化管理能力,开展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拟通过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实现黄瓜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提升设施黄瓜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设施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及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分析是建立生长模型的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岭回归组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温度、光照强度及湿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黄瓜的生长特征参数包括叶面积、株高及茎粗等,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权重分析发现,叶面积是描述黄瓜长势的重要特征参数,能显着反映黄瓜不同生长时期的长势特征。进一步通过岭回归构建的生长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对设施黄瓜不同生长期长势的影响差异较大:苗期影响黄瓜生长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光照、温度和湿度,初花期依次为温度和光照,果期依次为光照、湿度和温度。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和各生长期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排序为后续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将黄瓜生产过程划分为苗期、初花期及果期,借助矩阵构建不同生长期的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首先构建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数字化方案,以知识类别形式将各时期生产管理划分为环境数字化调控、病害数字化预防及日常农事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的知识库,同时采用产生式规则法与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不同生长时期具体的生产管理细则,并形成生产管理决策知识规则库。最后依据知识库和规则库相关知识,以矩阵形式建立不同生长期不同生产管理指标的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构建基础上建立生产管理种植模型和操作模型,并以矩阵乘法为对应元素相乘为规则建立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为设施黄瓜标准化种植管理提供支持。(3)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开发为打破生产信息管理落后问题,助力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通过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并结合长势特征分析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系统的总体构架及功能设计,实现了设施黄瓜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提高系统的简便易用性,将生长模型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以友好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可为设施黄瓜产业从业者提供便利、周到和及时的服务。
于梦竹[2](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何树海[3](2019)在《冀南春茬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冀南老菜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在该区域春茬黄瓜的生产中,由于气候原因及菜农的不当操作而诱发的烧根、沤根、花打顶、冷(冻)害、缺硼及苦味瓜等生理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笔者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对春茬黄瓜的生产进行了调查,总结出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6种生理性病害的症状识别方法,明确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菜农的春茬黄瓜生产提供指导。
王广印,郭卫丽,陈碧华,李贞霞,沈军,孙涌栋,孙丽[4](2016)在《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笔者调查了河南省17个地市93个乡(镇)的96个合作社(园区、村)。结果表明,河南省设施蔬菜茬口安排及蔬菜种类呈现多样化,设施蔬菜连作年限大都在5年以上,最长连作年限达30年。设施蔬菜连作3年以上即开始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而且连作障碍棚室的比例及严重程度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其中大棚根结线虫病发病率达84.6%,日光温室达56.9%。除土传病害外,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也普遍发生,土壤自毒作用、板结和酸化等发生相对较轻。笔者总结了河南省各地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的几点建议。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陈静[6](2014)在《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文中认为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现将近几年发生较重的几种生理性病害分述如下:1、低温生理病害所谓低温生理病害是指黄瓜在生育过程中连续长期遇到低于其生育适温的情况或短期降温的影响,发生生理障碍,延迟黄瓜生育或造成减产。1.1症状1月中、下旬和2月上旬,当棚内最低气温低于5℃,10cm地温低于12℃时,黄瓜植株长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余文英[7](2010)在《福州温室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福州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黄山农场为试验地,调查了温室黄瓜的生态环境、病害种类及发病规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环境,并初步探讨了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1温室生态环境因子与黄瓜枯萎病关系分析在温湿方面,2月温度达10℃左右,2月下旬及3月上旬,昼夜相对湿度最大值均可达90%以上,晚上甚至达到100%,这种低温高湿条件导致了温室黄瓜枯萎病早发。在土壤方面,温室黄瓜常采用砂质土壤栽培,枯萎病随土壤砂性增加而加剧。在病原菌方面,伴随温室连作栽培,尖孢镰刀菌逐年累积,同时逐年加重的温室根结线虫侵染为害形成的根部伤口易于枯萎病菌的侵染,导致黄瓜枯萎病常发和重发。2温室黄瓜枯萎病胁迫下黄瓜微生态变化染病黄瓜在不同生长期根际微生物数量结构性变化。在发芽期,染病黄瓜根际的细菌数量低于健康黄瓜;在结果期,染病黄瓜根际的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低于健康黄瓜。维持黄瓜根际微生态平衡中,前期细菌数量作用大,后期真菌和放线菌的作用大。根据真菌形态特征,从温室黄瓜不同生态位初步鉴定出的丝状真菌35属,酵母菌6属,其中根际初步鉴定出25属,以镰刀菌属、青霉属、木霉属为优势菌。患病植株各生育期根际真菌种类均少于正常植株,在花期,黄瓜枯萎病发病处于高峰期时,患病植株的根际真菌多样性水平降到最低。病株的根、茎维管束真菌以镰刀菌为主,但种类较正常植株少;枯萎病株叶栖真菌以木霉为主;枯萎病植株的花表、果表的以酵母菌为主,真菌多样性较正常植株丰富。根据放线菌形态特征,从温室黄瓜根际共分离并鉴定出放线菌15个属,以链霉菌属、链轮菌属为优势菌。正常根际全生育期都存在链轮菌属、链霉菌属,而病害根际在前期以链霉菌属为主,末期才分离到链轮菌属。根据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 srDNA序列,从温室黄瓜根际分离并鉴定出的细菌种类有9属。主要种类为芽孢杆菌,似杆菌类群,假单胞菌,短稳杆菌,类球红细菌,奇异变形菌。病菌降低的黄瓜根际细菌种类丰富度。T-RFLP及PCR-DGGE方法对黄瓜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黄瓜枯萎病与根结线虫病复合侵染的根际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在PCR-DGGE分析中发现,除枯萎病和根结线虫复合侵染样品外,假单胞菌是优势菌。T-RFLP及PCR-DGGE方法则显示病菌提高了根际细菌种类丰富度,只是细菌种群的均度下降。黄瓜患枯萎病后,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氨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功能菌群数量相应减少,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功能菌群数量相应增加,而自生固氮菌变化不稳定。秋茬患病植株功能菌群数量减少幅度比春茬减少幅度大。黄瓜感染枯萎病后,黄瓜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弱。3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探讨通过菌株平板对峙检测实验,从黄瓜枯萎病根际筛选出真菌、细菌、放线菌拮抗菌株各2株,对枯萎病的抑制效果较好。经鉴定,这六株菌分别是:短稳杆菌,巨大芽胞杆菌,钦氏菌属,链轮菌属,木霉属,头孢霉属。拮抗真菌木霉菌、头孢霉菌与两株拮抗细菌的协同培养效果不好,两株放线菌链轮丝菌、钦氏菌对短稳杆菌有一定的拮抗效果,其他菌株两两间均未出现拮抗作用。对筛选出的木霉菌株、钦氏菌株、巨大芽孢杆菌株3株拮抗菌进行了发酵条件初步研究。同时对钦氏菌株进行发酵罐发酵条件摸索,获得该菌株大量产孢的条件,但还需进一优化发酵参数。盆栽接种试验表明,3株拮抗菌菌株防的效果均比治好。
赵丽丽[8](2009)在《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冬春茬黄瓜在冬季低温阶段以及春季4-5月温室内的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不仅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现将在生产中发生较重的几种生理性病害分述如下:一、低温生理病害所谓低温生理病害是指黄瓜在生育过程
张淑琴,侯廷岗[9](2006)在《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乔立平,崔广兆[10](2002)在《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文中认为
二、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作物生长模型 |
1.2.2 生产数字化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作物生长模型分析相关理论 |
2.1.1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 |
2.1.2 多重共线性分析 |
2.1.3 岭回归分析原理及方法 |
2.1.4 模型评价 |
2.2 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相关理论 |
2.2.1 知识库构建方法 |
2.2.2 规则库构建方法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3.1 数据采集信息化 |
2.3.2 数据存储 |
2.3.3 系统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数据采集类型与方法 |
3.2 设施黄瓜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 |
3.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苗期生长模型 |
3.4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初花期生长模型 |
3.5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果期生长模型 |
3.6 模型验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 |
4.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方案 |
4.1.1 设施黄瓜定植前管理方案 |
4.1.2 设施黄瓜苗期管理方案 |
4.1.3 设施黄瓜初花期管理方案 |
4.1.4 设施黄瓜果期管理方案 |
4.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及规则库设计 |
4.2.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 |
4.2.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规则库建立 |
4.3 设施黄瓜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构建 |
4.3.1 设施黄瓜苗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2 设施黄瓜初花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3 设施黄瓜果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4 设施黄瓜全周期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用户需求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总体架构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数据采集 |
5.3.2 数据可视化 |
5.3.3 挖掘分析 |
5.3.4 生产信息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2)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1 研究方法 |
4.1.1 防控靶标 |
4.1.2 防控目标 |
4.1.3 防治原则 |
4.1.4 试验地点 |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冀南春茬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烧根 |
1症状识别 |
1.2 发病原因 |
1.3 防治方法 |
2 沤根 |
2.1 症状识别 |
2.2 发病原因 |
2.3 防治方法 |
3 冷害与冻害 |
3.1 症状识别 |
3.2 发病原因 |
3.3 防治方法 |
4 花打顶 |
4.1 症状识别 |
4.2 发病原因 |
4.3 防治方法 |
5 缺硼症 |
5.1 症状识别 |
5.2 发病原因 |
5.3 防治方法 |
6 苦味瓜 |
6.1 症状识别 |
6.2 发病原因 |
6.3 防治方法 |
(4)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时间与方法 |
1.2 调查内容 |
1.2.1 调查点基本概况调查 |
1.2.2 连作障碍主要类型与表现 |
1.2.3 当地防治连作障碍情况 |
1.3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轻重程度划分 |
1.3.1 轻度障碍 |
1.3.2 中度障碍 |
1.3.3 重度障碍 |
1.4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主要类型划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省设施蔬菜茬口安排与种植蔬菜种类 |
2.2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年限与障碍比例及障碍轻重程度 |
2.3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基本类型状况 |
2.3.1 土传病害及其他连作病害的发生情况 |
2.3.2 其他连作障碍类型的发生情况 |
2.4 河南省菜农对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认识程度 |
2.5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宏观表现 |
2.6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措施的应用情况 |
2.6.1 轮作与倒茬 |
2.6.3 嫁接育苗及嫁接栽培 |
2.6.4 土壤消毒 |
2.6.5 有机肥和生物肥的应用 |
2.6.6 加强病虫害防治 |
2.6.7 加强水肥管理 |
2.6.8 土壤耕作与改良 |
2.6.9 加强育苗管理 |
3 问题、思考与建议 |
3.1 调查发现的几个问题 |
3.1.1 连作对各地设施蔬菜病虫害与产量的影响情况各异 |
3.1.2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最为严重 |
3.1.3 农户对设施蔬菜的土壤状况了解不多 |
3.1.4 农户采取防控连作障碍的针对性措施不足 |
3.1.5 设施蔬菜连作导致农药与肥料投入持续增加 |
3.2 关于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的几点建议 |
3.2.1 解决设施蔬菜土壤耕层浅的问题 |
3.2.2 重视常规农艺措施及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
3.2.3 重视生物肥的持续施用 |
3.2.4 重视鸡粪的污染问题 |
3.2.5 优化设施蔬菜嫁接砧木 |
3.2.6 重视设施蔬菜生理病害的研究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生理病害 |
1.1症状 |
1.2病因 |
1.3防治方法 |
2、生理性萎蔫和叶片急性萎蔫 |
2.1症状 |
2.2病因 |
2.3防治方法 |
3、黄瓜高温障碍 |
3.1病状 |
3.2病因 |
3.3防治方法 |
(7)福州温室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植物病害微生态 |
1.1 微生态与植物微生态系 |
1.2 植物病害微生态 |
1.3 植物病害微生态调控与防治 |
1.4 植物病害微生态调节剂 |
2 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进展 |
2.1 黄瓜枯萎病 |
2.2 黄瓜枯萎病在设施与露地的差异 |
2.3 土壤微生态与黄瓜枯萎病微生态 |
2.4 黄瓜枯萎病综台防治技术与微生态防治 |
3 本课题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室连作黄瓜枯萎病生态环境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气候生态因子观测方法 |
1.4 根际微生物分离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 |
1.5 采用 DPS6. 05 软件包进行多重比较(LSD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黄瓜枯萎病发病因素调查 |
2.2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种群及数量的变化 |
2.3 不同生育期不同介质土壤中黄瓜枯萎病菌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温室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 |
第一节 黄瓜枯萎病真菌微生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黄瓜真菌病原物及枯萎病黄瓜不同生态位真菌种类鉴定 |
2.2 温室内外黄瓜植株真菌微生态环境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温室黄瓜枯萎病根际放线菌微生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放线菌种类 |
2.2 温室内外黄瓜植株根际放线菌微生态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平板分离培养法分析温室黄瓜枯萎病根际细菌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同本章第一节1.1) |
1.2 实验方法 |
1.3 平板分离根际细菌菌株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据菌落形态将平板分离的根际细菌进行归组 |
2.2 设施黄瓜枯萎病根际细菌的依据个体形态学初步分类 |
2.3 可培养细菌16S rRNA 基因的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2.4 不同时期的设施黄瓜根际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
2.5 不同环境的设施与露地黄瓜根际细菌的分离鉴定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T-RFLP 分析及PCR-DGGE 分析分析温室黄瓜枯萎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症状观察及病原物鉴定 |
1.3 发病规律调查 |
1.4 土壤样品总 DNA 的提取及纯化 |
1.5 16S rDNA 基因片段的扩增 |
1.6 16S rDNA 荧光PCR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
1.7 限制性片断的基因扫描 |
1.8 基于 T-RFLP 图谱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9 16SrDNA基因V3片断DGGE--PCR扩增 |
1.10 PCR 产物的 DGGE 电泳 |
1.11 DGGE 电泳条带的回收、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枯萎病害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病为害情况 |
2.2 样品总 DNA 的提取及质量的检测 |
2.3 16S rDNA 基因片段的扩增 |
2.4 16S rD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图 |
2.5 基于 T-RFLP 图谱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6 16SrDNA基因V3片断DGGE –PCR普通电泳图 |
2.7 16SrDNA基因V3片断DGGE –PCR产物的DGGE 电泳 |
2.8 回收条带 PCR 产物的分析 |
2.9 DGGE-PCR 法分析不同处理土壤菌群结构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节 根际细菌生理菌群与酶活性对黄瓜枯萎病的响应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内不同季节不同发病期黄瓜枯萎病对土壤细菌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 |
2.2 春秋茬黄瓜温室内外正常植株根际功能菌群的数量差异比较 |
2.3 温室内不同季节不同发病期黄瓜枯萎病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4 温室内外正常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比较 |
2.5 各种酶及细菌生理种群与病害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
第一节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鉴定及其相互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拮抗菌的筛选方法 |
1.2 拮抗菌的抑菌谱测定 |
1.3 拮抗菌间相互关系检测方法 |
1.4 抑菌率计算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镰刀菌拮抗真菌的初筛与鉴定 |
2.2 黄瓜镰刀菌拮抗放线菌的初筛 |
2.3 黄瓜镰刀菌拮抗细菌拮抗细菌的筛选 |
2.4 几株高效拮抗菌对黄瓜枯萎病的强拮抗作用及抑菌谱测试 |
2.5 拮抗菌两两间相互作用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8B 发酵技术及防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黄瓜枯萎病菌致病性测定 |
1.3 温度对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8B生长及产孢的测定 |
1.4 不同培养基对Trichoderma harzianum 8B生长及产孢的测定 |
1.5 不同C/N 比实验培养基对木霉菌株8B生长及产孢的测定 |
1.6 Trichoderma harzianum 8B发酵条件优化 |
1.7 Trichoderma harzianum 8B发酵液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影响 |
1.8 Trichoderma harzianum 8B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
1.9 采用DPS6.05软件包进行多重比较(LSD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
2.2 在不同温度下的拮抗木霉菌8B生长和产孢情况 |
2.3 不同培养基对木霉菌8B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情况 |
2.4 不同碳氮比对木霉菌8B产孢的影响 |
2.5 木霉菌8B菌株发酵条件优化转速,通气量,pH,接种量 |
2.6 拮抗菌木霉菌8B发酵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7 木霉菌8B发酵液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3 小结 |
第三节拮抗细菌Megaterium 3P 发酵技术及防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不同 C/N 浓度的培养基对 Megaterium 3P 生长的测定 |
1.3 不同 C 浓度的培养基对 Megaterium 3P 生长的测定 |
1.4 不同培养基对 Megaterium 3P 生长测定 |
1.5 Megaterium 3P 发酵条件优化 |
1.6 Megaterium 3P 发酵液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影响 |
1.7 Megaterium 3P 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
1.8 采用DPS6. 05软件包进行多重比较(LSD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 C 浓度培养基对高效拮抗细菌 Megaterium 3P 生长的测定 |
2.2 不同 C/N 浓度培养基对拮抗细菌 Megaterium 3P 生长的测定 |
2.3 菌株Megaterium 3P 发酵培养基筛选实验 |
2.4 Megaterium 3P 菌株优化培养基的培养条件筛选 |
2.5 Megaterium 3P 菌株发酵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2.6 Megaterium 3P 菌株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
3 小结 |
第四节 钦氏菌属Chainia 16A 菌株发酵技术及防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不同C |
1.2 不同C 浓度对Chainia 16A 生长影响测定 |
1.3 Chainia 16A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
1.4 Chainia 16A 液体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
1.5 Chainia 16A 液体发酵罐发酵条件 |
1.6 Chainia 16A 发酵液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影响 |
1.7 Chainia 16A 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C/N 比(摩尔比)对Chainia 16A 液体培养的影响 |
2.2 不同C 浓度对Chainia16A 液体培养的的影响 |
2.3 Chainia16A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
2.4 正交法确定Chainia 16A 液体发酵条件 |
2.5 Chainia 16A 液体发酵罐发酵 |
2.6 Chainia 16A 发酵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7 钦氏菌属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培养基配方 |
附录 Ⅱ 可培养细菌 16S rDNA 的序列结果 |
附录 Ⅲ 未培养细菌 16S rDNA V3 序列 DGGE 回收片断序列结果 |
附录 Ⅳ 拮抗放线菌钦氏菌属Chainia16A 发酵罐发酵过程数据图及趋势 |
附录 Ⅴ 温室内外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种群的生态功能分析 |
附录 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D]. 洪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3]冀南春茬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J]. 何树海. 中国瓜菜, 2019(03)
- [4]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状调查与分析[J]. 王广印,郭卫丽,陈碧华,李贞霞,沈军,孙涌栋,孙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5)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J]. 陈静. 农民致富之友, 2014(07)
- [7]福州温室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D]. 余文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8]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及对策[J]. 赵丽丽. 河北农业, 2009(01)
- [9]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J]. 张淑琴,侯廷岗. 中国果菜, 2006(01)
- [10]冬春茬黄瓜生理性病害的预防与对策[J]. 乔立平,崔广兆. 蔬菜,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