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网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GPS控制网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一、GPS控制网质量评定的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陈[1](2021)在《狭长区域GPS控制网优化设计及高程拟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PS技术对高速铁路进行测量,可以对铁路的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在建的众多铁路的地理环境都较为恶劣,狭长且高差大,对测量造成了很多影响,这同时也给与我们对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机会,本文针对两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一是在进行测量之前,通常都会对测量控制网进行设计,但一般都是通过技术人员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这种形式具有主观性,不具有推广性及严密性,有时可能会导致网络结构精度不够或过于繁琐,导致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二是GPS测量无法直接得到正常高,必须通过水准测量的方式才能得到,在恶劣的作业情况更是对结果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以玉磨铁路勐腊段的测量为工程背景,针对这种狭长带状高差大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以及高程拟合方法研究,具有很高的工程意义。主要工作如下:(1)对优化设计的几种指标进行分析,针对玉磨铁路这种特殊测区,考虑采用可靠性指标来进行优化,主要考虑可靠性中多余观测分量这个指标,在保证精度可靠性的前提下,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得到最优的网络结构,剔除了较多的多余的观测值,减少测量的工作量,为项目节约了成本。(2)对优化设计好的控制网进行实测,在获得测量数据后,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华测静态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解算,在对不合格基线闭合环进行处理完毕后,对控制网进行基线解算及网平差,最后解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结算结果的合格间接说明优化设计的成功,满足设计要求。(3)对高程拟合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这种特殊区域,考虑到神经网络拟合法适用范围广且精度较高的优点,考虑采用LM-BP神经网络方法对其进行尝试研究,并与传统BP拟合方法针对隐含层数不同进行分析对比。(4)提出一种利用布谷鸟搜索算法来改进LS-SVM模型的拟合算法,完美解决LS-SVM模型中正则化参数以及核宽度难以选取的问题。并使用此方法针对训练样本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证实了CS-LS-SVM在小样本数据中特有的优势。(5)利用玉磨铁路的测量数据,将LM-BP、CS-LS-SVM拟合方法与传统的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拟合方法很适用用这种狭长高差大测区,能得到很高的拟合精度,当已知点较少时,CS-LS-SVM能发挥其特有优势,具有很重要的工程意义。

王海东[2](2020)在《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矿山内部地形、煤层地质结构、开采方案及进度控制、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山巷道设计成倾斜巷道。不同于典型的垂直和水平类型的巷道,倾斜巷道主要用于矿井水平间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和人员的提升运输。斜巷运输系统由绞车、轨道、提升钢丝绳、串车组、斜巷安全设施及信号系统等组成。斜巷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连接装置断裂、矿车和皮带运输设备的频繁磨损等“跑车”事故都与前期倾斜巷道坡度设计以及贯通测量的精度和工艺有着必然的联系。倾斜巷道的精密、准确、高质量的贯通测量对矿区的安全、高效、节能等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倾斜巷道的贯通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高精度GNSS控制网构建方法、井下陀螺精准定向方法和特殊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探讨主要的误差来源于改正方法,采取分布平差与整体平差相结合的方法,减弱误差对导线边最弱点的影响,最终达到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规范。进而提高该矿区的倾斜巷道贯通的精度水平,保障矿区生产的安全性,提高矿区后续建设及维护的可持续性及能源利用节约性。针对山西中煤集团安太堡露天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与开采的特殊情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地面控制点与国家坐标系不统一,以及前期开采地表沉陷引起的破坏问题。(2)井下倾斜巷道距离较长,遇到特殊类型的倾斜巷道,比如急倾斜巷道,依靠传统的全站仪联系测量手段难以保障最终的贯通精度。与传统井下贯通测量相比,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在地表GNSS控制网建设过程中,提出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探测出被移动或者被破坏的地面控制点,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纠正。(2)在井下三角高程测量过程中的急倾斜和阶梯形地段,提出一种前后视的三角高程测量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全站仪测距的固定误差,同时还可以消除全站仪仪器高i的量取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在井下导线测量过程中,引入陀螺定向方案提高井下长导线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安太堡煤矿二号井运输巷道开展了基于陀螺定向提高井下导线控制精度的实验项目。在此项目中,除了计划中的陀螺定向技术之外,尝试利用本文研究的地面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井下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验证过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全站仪+水准仪;○2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3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陀螺仪定向。在贯通点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全站仪+水准仪的测量方法,巷道贯通点存在超出限差的风险。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平面和高程贯通精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

杨啸天[3](2020)在《激光雷达SLAM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LAM技术起源于机器人领域,最初是为了使机器人可以在未知环境中自动化运作,SLAM系统能够同时实现精确的三维环境重建和位姿估计的特性,吸引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SLAM系统已经在机器人自主导航、无人驾驶和环境侦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激光SLAM系统凭借激光雷达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在需要高精度、远距离的应用中相比视觉SLAM有较大优势,但当前激光SLAM系统在进入大规模应用之前还存在一些问题:(1)针对激光SLAM系统的精度测试方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精度测试方法;(2)传统精度测试方法无法有效的描述激光SLAM系统的精度,缺少一套针对SLAM系统精度的测试指标。因此,提出一系列能够准确描述激光SLAM系统精度的测试指标,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对激光SLAM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简要介绍了SLAM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重点对SLAM系统的精度测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激光SLAM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相关传感器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激光SLAM的传感器误差、系统标定误差、时间同步误差和算法误差来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激光SLAM系统的精度测试指标。搭建了以机器人小车为载体的激光SLAM系统测试平台,提出了针对测试平台的性能测试指标的具体方法:采用常规测量仪器对待测设备的基础规格和工作效率进行了测量和测试;分别采用全站仪和Optitrack动作捕捉系统对激光SLAM系统的位置精度和位姿精度进行测试;建设激光SLAM测试检定场,利用检定场对测试平台的建图精度进行全面的测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测试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对测试平台的测试要求,提出了激光SLAM测试检定场的技术要求并构建测试检定场的技术路线;提出使用传统控制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建设高精度测试检定场,并在三维点云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建立基准特征库;三维检定场由高精度三维点云基准模型、若干GNSS控制点和覆盖试验场地的三维控制网和基准特征库构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韩亚洲[4](2020)在《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日益庞大,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超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建设耗时长、施工复杂、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同时高层建筑受到温度、风、日照等荷载影响。超高层建筑的精确定位一直是测量控制的难点问题,同时垂直度控制和沉降监测对于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和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和讨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常用的监测方法和相关技术:高精度智能全站仪技术,GPS测量技术,水准仪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技术等,概括了相关技术和方法在超高层建筑结构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2)对天津某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测量,包括场区首级到三级控制网的布设,轴线与标高的竖向引测,轴线控制点及高程的检核等。根超高层建筑施工楼层的高度和周围环境的不同,灵活使用逐层分段检核的方法,采用了“GNSS+全站仪+激光铅垂仪”联合测量的综合方法。超高层结构的标高在主体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对引测的高程点进行检核,再以检核后的高程点作为基准向上引测。(3)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常用的几种方法:短视线几何水准法,三角高程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和GPS网络RTK法,并概述了相关方法沉降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应用情况。(4)介绍了核心筒垂直度测控的必要性,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高层建筑物垂直度常用的检测方法,使用全站仪参考线测法对核心筒东南西北四个面进行测量和计算,分析得到核心筒的整体的垂直度情况,为后续施工进行提供参考。(5)对建筑物变形预报模型进行简要介绍,使用灰色理论进行高层建筑物变形分析和预报,基于新信息模型和新陈代谢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得到高层建筑的变形情况。通过倾斜数据和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各自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任洁[5](2020)在《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既有铁路的养护维修需要高效、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支持,GPS-RTK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的测量优势已在铁路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广泛使用。但受制于其水准测量精度,在既有轨面高程测量过程中还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将动态RTK技术与周边水准点的分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空间拟合算法,实现其在既有线测量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既有轨道的测量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不同作业模式的现场施测方案,分析不同作业模式的数据吻合性选取某专用线作为试验线路,分别采用全站仪、水准仪、GPS及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线路测量,并对不同作业模式获取的线路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GPS测量数据与全站仪、三维激光测量获取的线路平面位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高程测量方面与水准测量结果的吻合性不足。2)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GPS-RTK测量高程数据的拟合精度问题以实测的线路左右股GPS-RTK测量高程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应点位的水准测量数据作为基准,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的高程拟合精度问题。分别采用平面拟合及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引入14个控制点,进行高程拟合精度分析。通过残差和内外符合精度对比分析发现,在引入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采用二次曲面模型进行GPS高程数据拟合可满足既有铁路高程勘测要求。3)研究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方法以敦格铁路作为试验段,设计全站仪、GPS-RTK与无人机相互配合的既有铁路勘测方法,以GPS-RTK技术获取主要控制点的平面及高程信息(全站仪测量数据作为参考基准),结合提取的实景三维和轨道特征数据,采用一种自动选取不等间隔控制点算法,研究不同控制点数条件下的无人机测设精度,对综合应用无人机与GPS-RTK技术进行既有轨道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郭立志[6](2020)在《唐山滨海区域BDS数据不确定性的最小模糊熵估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北斗导航系统的数据质量评定标准,结合唐山滨海区域的特性,对曹妃甸区域北斗(BDS)数据开展了数据质量评定和空间数据评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比A类和B类评定方法,分析二者优劣和适用范围,提出信息熵理论作为研究的方向,首先分析不确定性的起源、分类、熵理论的基本原理,对BDS数据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通过两次100分钟左右滨海区域控制网静态单点定位数据采集,得到GNSS数据,利用HGO软件解析出只含有BDS数据的o文件,通过RTKLIB软件解析出各历元单点定位结果,得到BDS数据各历元单点定位结果离散程度,各分量数据波动情况和BDS数据分布的一般规律。通过误差函数曲线确定了研究模糊熵理论的必要性,其次利用高斯-马尔柯夫模型建立模糊熵模型。通过详细的隶属函数概念,和运算法则结合BDS数据特征,利用统计方法确立符合北斗数据的隶属函数,最终建立不确定性的最小模糊熵模型。然后对选取的隶属函数进行大数据比较,选择最优的隶属函数。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得到各历元上的熵值,通过IGS武汉站与北京站数据多路径、信噪比、内外符合精度等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熵值法加权对唐山滨海区域进行空间BDS数据质量评定,通过得分来确定数据质量好坏,得分越高,数据内部波动越小,质量越好。通过BDS数据质量评定最终得到以下三点:1、空间数据不仅表现为随机不确定性,也表现为模糊不确定性;2、通过对比分析,在熵值相近的情况下,最小模糊熵值存在差异更为明显;3、唐山滨海区域BDS数据各历元数据波动大,充满随机性,但一直在某一数值周围波动。图36幅;表19个;参53篇。

马骥[7](2019)在《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矿山资源越采越深、江河隧道越挖越长、隐蔽地下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许多长度超过20km的隧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陀螺全站仪作为一种敏感地球自转效应测定任意目标真北方位的惯性仪器,广泛的应用于地下工程贯通测量。由于超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洞内高地温、高气压、高地应力以及受气压涡流、湿度、粉尘、旁折光和施工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使陀螺定向精度受到影响,增加了隧道贯通的风险。因此,研究复杂环境对陀螺寻北数据的影响规律,优化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方法对超长隧道的贯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磁悬浮陀螺连续模数信息转换和仿真模拟技术,围绕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以提高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在复杂环境下的寻北定向结果和定向精度的可靠性,确保超长隧道的顺利贯通为目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力矩器转子信号进行受力分析,研究了影响磁悬浮陀螺定向精度的外界环境因素,建立了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2、基于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优化了磁悬浮陀螺信号的滤波模型;对磁悬浮陀螺异常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从视域角度揭示了转子受迫运动的物理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显着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精度的稳定性。3、基于蒙特卡洛原理,优化了加测陀螺边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方法,分析了对中误差、垂线偏差、旁折光误差等对超长隧道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非等精度陀螺边概念,建立了陀螺观测值个体权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提高了隧道贯通测量的精度。4、将上述滤波模型、误差预计模型、平差模型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与引汉济渭秦岭超长输水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杨吉明[8](2019)在《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虽然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但是城市交通也在日益拥堵,所以缓解城市居民的出行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节能环保且安全舒适功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将地铁项目提上了日程。地铁控制测量是地铁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做好合理布设地铁控制网、严格控制好质量精度、保证施测进度顺利进行、合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获得高精度的轨道施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地铁控制测量的关键工作,是当前轨道交通测量研究中的研究重点。论文阐述了地铁项目中的地面控制测量工作,着重讨论了地面控制测量中的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精密导线网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首先叙述了控制测量在地铁项目中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及地铁控制测量中的主要工作,包括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然后对平面控制测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控制网的选点与埋石、控制网的布设、外也观测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对卫星定位控制测量进行了说明;从导线网的布设、选点与埋设、外业观测及最终的数据部分对精密导线测量进行了深入说明,对地面控制测量有了详细的叙述。接着对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流程进行了阐述。论文最后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1线对上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通过对实际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评定,测量结果满足要求,得到了以后需要注意及改进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

尧小强[9](2019)在《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项目不断的涌现,而高速铁路项目线路大都采用桥梁的形式。在二十世纪以前,大型桥梁的施工控制网测设均是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即经纬仪测角、测距仪测边的边角网或三角形网。传统测量方法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太大、工作量大以及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大。随着GPS的产生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变得异常简单,GPS平面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mm级,完全可以满足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将GPS技术应用到高速铁路施工控制网中,不管是对GPS技术的发展还是对大型桥梁的控制测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就GPS技术在高速铁路施工控制网控制测量的应用及精度分析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GPS的发展历程和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GPS控制网的设计和数据预处理,最后结合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控制网测量的实例,对GPS测量在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精度分析,得到了GPS相对静态定位测量精度完全可以满足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具体包括:(1)GPS技术在桥梁控制网中的研究包括技术设计、布设原则、施测方法、数据处理和精度分析等;(2)GPS测量成果经研究分析后精度满足要求,GPS技术测量成果可以满足特长大桥的平面控制需求;(3)通过导线测量的方式对GPS控制测量成果精度进行研究论证,结果表明GPS控制测量成果各项精度指标完全满足要求,可以用于现场施工测量。

杨帆,王维兴[10](2019)在《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工程都在应用GPS来进行布设控制网。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我们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来选取最优方案。在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并作出很多有益结论的情况下,结合GPS测量的特点以及控制网的特性,对以下对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了解到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指标,掌握各种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制订设计方案;根据接收机的标称精度通过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进行基线向量的方差-协方差阵的计算估计;根据实际工程来进行优化设计,预估几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选取最优的方案对6台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结果满足布设控制点的要求。

二、GPS控制网质量评定的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控制网质量评定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狭长区域GPS控制网优化设计及高程拟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控制网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高程异常拟合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构
2 GPS控制网设计及高程拟合基础理论
    2.1 GPS控制网设计基础理论
        2.1.1 GPS控制网四类设计
        2.1.2 GPS控制网设计指标
        2.1.3 GPS控制网精度设计
    2.2 高程拟合基础理论
        2.2.1 高程系统
        2.2.2 GPS高程转换的误差源
        2.2.3 高程拟合常用的几种方法
3 狭长区域控制网优化设计及实测数据处理
    3.1 狭长区域控制网优化设计
        3.1.1 本文基于可靠性指标的优化理论
        3.1.2 基于多余观测分量r_i的优化设计思想及步骤
        3.1.3 实例-玉磨铁路勐腊段控制网优化设计
    3.2 优化后控制网的外业测量
    3.3 优化后控制网数据处理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基线解算
        3.3.3 GPS网平差
    3.4 本章小结
4 狭长区域高程拟合方法的研究
    4.1 高程拟合精度的评定
    4.2 LM-BP的神经网络拟合法
        4.2.1 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
        4.2.2 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
        4.2.3 实例实验
    4.3 基于布谷鸟算法改进LS-SVM拟合模型
        4.3.1 布谷鸟搜索算法
        4.3.2 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拟合模型
        4.3.3 基于布谷鸟算法改进LS-SVM拟合模型
        4.3.4 实例实验
    4.4 基于狭长区域几种高程拟合方法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2 高精度地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2.1 地面高精度平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2.2 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
    2.3 矿区地表高水准高程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3 倾斜巷道贯通测量的方法
    3.1 平面导线控制网布设
    3.2 陀螺定向
    3.3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
    3.4 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法
4 安太堡煤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案例
    4.1 巷道贯通测量技术路线
    4.2 地表GNSS控制网
    4.3 地表高程控制网
    4.4 井下导线及高程测量
    4.5 贯通测量精度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激光雷达SLAM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问题的定义
        1.2.2 基于视觉的SLAM
        1.2.3 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
        1.2.4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SLAM与新型SLAM
        1.2.5 SLAM系统精度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3 全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激光SLAM系统基本原理
    2.1 激光SLAM系统构成
    2.2 激光SLAM工作原理
        2.2.1 坐标系统
        2.2.2 时间系统
        2.2.3 激光SLAM算法
    2.3 激光雷达原理
    2.4 捷联惯导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SLAM误差源分析及测试指标确定
    3.1 误差源分析
        3.1.1 传感器误差
        3.1.2 系统标定误差
        3.1.3 时间同步误差
        3.1.4 算法误差
    3.2 测试性能指标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SLAM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4.1 常规测试方法
        4.1.1 测试设备规格
        4.1.2 测量设备工作效率
        4.1.3 测量设备数据获取效率
    4.2 位姿精度测试方法
        4.2.1 全站仪轨迹精度测试
        4.2.2 Optitrack动作捕捉系统位姿精度测试
    4.3 建图精度测试方法
        4.3.1 基于特征点的点位精度评定
        4.3.2 基于点云比对的地图精度评定
        4.3.3 基于表面度的点云模型精度评定
        4.3.4 基于几何特征的地图模型精度评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SLAM测试检定场构建
    5.1 设计总要求及技术路线
        5.1.1 测试检定场的组成和设计要求
        5.1.2 激光SLAM测试检定场技术路线
    5.2 控制测量
        5.2.1 GNSS静态测量
        5.2.2 导线测量
        5.2.3 三维控制网测量实验
    5.3 扫描测量
        5.3.1 点云拼接方法
        5.3.2 扫描测量实验
    5.4 基准特征库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SLAM性能指标测试实验与分析
    6.1 测试概况
    6.2 测试设备及配置
    6.3 常规参数测试实验
    6.4 位姿精度测试实验
        6.4.1 全站仪轨迹精度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6.4.2 Optitrack动作捕捉系统位姿精度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6.5 建图精度测试实验
        6.5.1 基于特征点的点位精度评定实验
        6.5.2 基于点云对比的地图精度评定
        6.5.3 基于表面度的点云模型精度评定
        6.5.4 基于几何特征的地图模型精度评定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高层建筑结构监测的目的与背景
    1.2 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
        1.2.2 超高层结构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项目介绍和相关内监测技术
    2.1 监测项目介绍
    2.2 高精度智能型全站仪技术
    2.3 GPS测量技术
        2.3.1 GPS建筑物监测原理和发展现状
        2.3.2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
    2.4 水准仪法
    2.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6 激光铅垂仪法
    2.7 倾斜仪法
第3章 控制测量
    3.1 测量仪器
    3.2 测量控制网的总体布局
        3.2.1 超高层建筑平面控制网建立
        3.2.2 二级控制网的布设
        3.2.3 三级控制网的布设和内业计算
    3.3 地下施工测量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3.4 地上施工测量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3.5 地下轴线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3.6 地下高层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3.7 地上轴线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3.8 地上高层控制网的引测与精度控制
第4章 核心筒垂直度测控
    4.1 核心筒垂直度测控的必要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 高层级建筑物垂直度常用检测方法
    4.3 全站仪参考线测量法
    4.4 核心筒垂直度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5章 建筑物变形预报及安全预测
    5.1 变形监测预报模型
    5.2 灰色理论的高层建筑物变形预报
    5.3 沉降监测数据
    5.4 基于MATLAB软件的灰色GM(1,1)理论预测
    5.5 基于GM(1,1)拓展模型的高层建筑沉降预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2 高程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有关水准面的概念
        2.1.1 水准面
        2.1.2 大地水准面
        2.1.3 似大地水准面
        2.1.4 参考椭球面
    2.2 高程系统
        2.2.1 正高系统
        2.2.2 正常高系统
        2.2.3 大地高系统
        2.2.4 正高、正常高、大地高之间的转换
    2.3 国家高程基准
        2.3.1 高程基准面
        2.3.2 水准原点
    2.4 本章小结
3 GPS测高原理
    3.1 传统测量原理
        3.1.1 水准测量
        3.1.2 三角高程测量
        3.1.3 重力高程测量
    3.2 GPS测量原理
        3.2.1 GPS定位基本原理
        3.2.2 GPS测高原理
    3.3 实验数据采集
        3.3.1 GPS-RTK坐标数据采集
        3.3.2 全站仪坐标数据采集
        3.3.3 水准仪坐标数据采集
        3.3.4 三维激光坐标数据采集
    3.4 数据对比分析
        3.4.1 GPS-RTK坐标数据与全站仪坐标数据对比分析
        3.4.2 GPS-RTK数据与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对比分析
        3.4.3 GPS-RTK数据与水准仪数据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GPS高程拟合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4.1 测区概况
    4.2 GPS控制点布设方案
    4.3 高程拟合模型
        4.3.1 平面拟合模型
        4.3.2 二次曲面拟合模型
    4.4 平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4.4.1 自动选取结点
        4.4.2 引入一个控制点
        4.4.3 引入两个控制点
        4.4.4 引入三个控制点
        4.4.5 引入四个控制点
    4.5 曲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4.5.1 自动选取结点
        4.5.2 引入一个控制点
        4.5.3 引入两个控制点
        4.5.4 引入三个控制点
        4.5.5 引入四个控制点
    4.6 GPS高程精度评定
        4.6.1 内符合精度
        4.6.2 外符合精度
        4.6.3 GPS水准高程精度评定
    4.7 本章小结
5 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应用
    5.1 试验段概况
    5.2 施测方案设计
        5.2.1 无人机系统构成
        5.2.2 航线规划
        5.2.3 航带设置
        5.2.4 地面控制点布设
        5.2.5 数据处理
        5.2.6 模型成果展示
    5.3 不同GNSS控制点的无人机测量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唐山滨海区域BDS数据不确定性的最小模糊熵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传统数据质量评定
        1.2.2 模糊熵的概念与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研究不确定度的意义
        2.1.1 研究不确定性的必要性
        2.1.2 不确定度的来源
    2.2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2.2.2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
        2.2.3 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差别
    2.3 熵理论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2.3.1 信息熵理论概念
        2.3.2 熵理论的基本原理
    2.4 最小模糊熵模型研究
        2.4.1 隶属函数的概念
        2.4.2 模糊数
        2.4.3 对称模糊数
    2.5 不确定性的最小模糊熵估计
        2.5.1 基于模糊数的高斯-马尔柯夫模型
        2.5.2 模型求解的模糊熵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3.1 本文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来源
        3.1.1 北斗数据获取
        3.1.2 定位精度
    3.2 BDS数据特征
        3.2.1 空间BDS数据特征
        3.2.2 空间BDS数据误差概率分布
    3.3 基于唐山滨海区域的参数选取
        3.3.1 参数K值的选取
        3.3.2 测量误差隶属函数的统计求法
    3.4 模糊数的选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DS数据质量评定
    4.1 软件实现
    4.2 三种隶属函数模型的优劣对比
    4.3 模糊熵模型评定可行性分析
    4.4 BDS数据质量评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指导教师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超长隧道建设现状
        1.2.2 国内外陀螺全站仪发展现状
        1.2.3 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3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定向测量基本理论
    2.1 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1.1 陀螺的物理特性
        2.1.2 陀螺运动理论
        2.1.3 摆式陀螺寻北基本原理
    2.2 悬挂带陀螺经纬仪寻北定向原理
        2.2.1 悬挂带式陀螺仪的基本结构
        2.2.2 悬挂带式陀螺寻北模式
    2.3 磁悬浮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3.1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基本结构
        2.3.2 磁悬浮陀螺力学模型与动力学微分方程
        2.3.3 磁悬浮陀螺双位置差分静态寻北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与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1 磁悬浮陀螺寻北动态参数信号特征
        3.1.1 磁悬浮陀螺定子电流信号特征
        3.1.2 磁悬浮陀螺转子电流信号特征
    3.2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2.1 影响陀螺转子信号的地下受限空间环境因素
        3.2.2 磁悬浮陀螺转子干扰力矩受力分析
        3.2.3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3 干扰力矩影响下磁悬浮陀螺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3.1 精寻北双位置转子电流值回归分析
        3.3.2 基于经验数据的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
        3.3.3 极端环境下转子电流信号粗差探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优效算法与频谱分析
    4.1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算法与频谱分析原理
        4.1.1 振动环境下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模型选择
        4.1.2 磁悬浮陀螺信号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4.1.3 磁悬浮陀螺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原理
    4.2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分解级数优化算法
        4.2.1 滤波优化度指标
        4.2.2 边际谱能量加权算法
        4.2.3 基于外部方位检核条件的约束算法
    4.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例分析
        4.3.1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验设计
        4.3.2 滤波优化结果与频谱分析
        4.3.3 滤波优效算法有效性验证
        4.3.4 两种滤波优效算法比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1 隧道贯通误差来源
        5.1.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2 联系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3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2 超长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5.2.1 对中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2 垂线偏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3 旁折光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3.1 模拟观测值的生成和检验
        5.3.2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模拟法
        5.3.3 贯通误差影响因子的模拟仿真分析
    5.4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模拟法贯通误差预计实例分析
        5.4.1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工程概况
        5.4.2 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4.3 垂线偏差影响值估算与进洞方案优化
        5.4.4 旁折光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平差模型
    6.1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经典模型
        6.1.1 陀螺坚强边平差模型
        6.1.2 等精度陀螺边平差模型
    6.2 陀螺观测值精度评定
        6.2.1 非等精度陀螺边基本概念
        6.2.2 磁悬浮陀螺个体观测值精度评定
    6.3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
        6.3.1 AIG平差函数模型
        6.3.2 AIG平差模型陀螺观测值自适应定权
        6.3.3 AIG平差随机模型
    6.4 AIG模型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6.4.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概况
        6.4.2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1:1 陆地模拟实验方案
        6.4.3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实验比对结果
        6.4.4 AIG模型与经典平差模型比对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情况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发明专利
    三.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四.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地铁控制测量概述
    2.1 引言
    2.2 地面控制测量
    2.3 联系测量
    2.4 地下控制测量
    2.5 本章小结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引言
    3.2 卫星定位控制测量
    3.3 精密导线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高程控制测量
    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4.2 水准标石类型与埋设
    4.3 外业观测
    4.4 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济南地铁R1线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概述
    5.2 设计方案
    5.3 外业测量
    5.4 数据处理
    5.5 控制复测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GPS技术概述
        1.1.1 GPS技术的发展
        1.1.2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PS定位基本原理及误差来源
    2.1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2.1.1 GPS系统概述
        2.1.2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2.2 GPS定位的误差来源
        2.2.1 卫星部分误差
        2.2.2 卫星信号传播误差
        2.2.3 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2.2.4 其他误差
第三章 GPS控制网设计及数据处理
    3.1 控制网分级
    3.2 控制网设计
        3.2.1 GPS网的基准设计
        3.2.2 GPS网的图形设计
    3.3 选点与埋石
        3.3.1 选点
        3.3.2 埋石
    3.4 GPS控制网观测
    3.5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3.5.1 基线解算
        3.5.2 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3.5.3 GPS网平差
第四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精测网测量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工作范围与工作内容
        4.2.1 工作范围
        4.2.2 需要完成的工作
        4.2.3 与相邻标段的共用桩
        4.2.4 平面点列表
    4.3 采用的坐标与高程系统
    4.4 控制网复测采用的方法及精度
    4.5 控制网复测使用的仪器
    4.6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实施
        4.6.1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4.6.2 GPS测量网形设计
    4.7 GPS静态测量及注意事项
    4.8 数据处理与检核
    4.9 CPⅠ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4.9.1 CPⅠ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4.9.2 CPⅠ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4.10 CPⅠ复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4.10.1 CPⅠ复测成果判别方法
        4.10.2 CPⅠ复测成果分析
    4.11 CPⅡ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4.11.1 CPⅡ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4.11.2 CPⅡ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4.12 CPⅡ复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4.12.1 CPⅡ复测成果判别方法
        4.12.2 CPⅡ复测成果分析
    4.13 复测总结及相关问题说明
第五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施工控制网测量实例
    5.1 工作内容
    5.2 施工加密控制网布网要求和选点、埋石
        5.2.1 布网要求
        5.2.2 施工加密控制网的选点要求
        5.2.3 加密点埋设标准
    5.3 加密平面控制网的测量
        5.3.1 外业观测
        5.3.2 GPS测量网形设计
        5.3.3 加密控制网联测
    5.4 加密平面控制网的测量方法和精度
    5.5 GPS静态测量及注意事项
    5.6 加密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5.6.1 加密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5.6.2 加密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5.7 加密控制网测量结论
第六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施工控制网GPS测量与导线测量精度分析
    6.1 导线测量
    6.2 测量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GPS控制网优化设计中的各项质量指标
    1.1 精度指标
    1.2 可靠性指标
    1.3 经济性指标
2 控制网优化设计流程介绍
    2.1 点位精度以及方差-协方差阵计算
    2.2 实验测区概况
3 实验测区控制网优化设计
    3.1 设计方案1
    3.2 设计方案2
    3.3 设计方案3
    3.4 总结
4 结束语

四、GPS控制网质量评定的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狭长区域GPS控制网优化设计及高程拟合方法研究[D]. 陈陈.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D]. 王海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激光雷达SLAM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研究[D]. 杨啸天.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4]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D]. 韩亚洲.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 任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唐山滨海区域BDS数据不确定性的最小模糊熵估计[D]. 郭立志.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马骥. 长安大学, 2019(07)
  • [8]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D]. 杨吉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9]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尧小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9)
  • [10]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J]. 杨帆,王维兴.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06)

标签:;  ;  ;  ;  ;  

GPS控制网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