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静,廖文梅,黄华金,王佳伟[1](2021)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文中研究指明改善农户生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议题,更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质量衔接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2015年和2019年江西省12个县468份林农调查数据,构建林农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对不同类型林农生计资本水平变化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生计资本水平具有显着提升作用,即生计资本指数从2015年的0.141上升到2019年的0.269,林农总体生计资本水平显着提高16.2%左右,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林农生计脆弱性较强。(2)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五项生计资本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对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分别上升了13.3%、3.2%、0.2%,而自然资本水平下降0.5%。(3)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农生计资本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林业专业型、林业补充型及生计多样型林农的生计资本受政策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总体上分别提升23%、3.1%、16.6%。其中,各类林农的金融资本及物质资本水平仍上升最快,且林业专业型林农的人力资本水平轻微上升0.2%。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针对不同生计脆弱性群体实施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聚焦提升林农人力资本及自然资本弥补可持续生计短板、积极引导不同类型林农采取多种就业方式实现生计转型优化等政策启示。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2](2021)在《农户规模经营中林地确权、关系资源与正规信贷获得研究——基于林地转入规模视角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规模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关系到林区振兴及数千万农户生计。文章首先阐述林地确权、关系资源、正规信贷获得共同作用于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理论机制并提出假设,而后利用福建省523份经营商品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林地确权对农户林地转入规模、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且林地确权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2)关系资源中,银行关系资源显着激励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村庄关系资源、银行关系资源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但村庄、银行、政府三类关系资源均无法有效调节林地确权对正规信贷获得的激励作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银行关系资源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进一步扩大林地转入规模。(3)正规信贷获得显着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发现,变量方向与显着性一致,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集体林区家庭林业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深化林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正规信贷对规模经营支持作用;二是贯彻落实林地确权颁证,做到"确实权、颁铁证";三是强化关系资源对信息传递、交易撮合的功能;四是重视林地确权、信贷支持与关系资源的组合效能,优化农户规模经营制度环境。
张旭锐[3](2020)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27亿亩集体林地已基本完成确权发证,近5亿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脱贫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林农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林地利用最基层的行为决策主体,通过林业生产投入的提高以及林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获取直观的经济收益或提高规模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集体林区一般多位于贫困山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为统筹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改变了以往因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计单一、注重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的林地过渡开发现象,农户生计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林改后,林农的自然资本增加,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林业经营投入动力不足、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且林地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生计变化导致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集体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是驱动其对林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变化的最终因素,生计资本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林农的林地利用和生计策略行为决策,对林农的林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林业经营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依据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资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构建了生计资本影响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陕西、江西两省654户农户调研数据,首先,利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其次,利用多项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模型、DEA-T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等在非农化进程下从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率以及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业经营农户特征及林地利用现状。调研样本分析发现,当前林业生产领域户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多为中年人。林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当前林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多以2人及以下为主,农户经营林地规模分布较为均匀,涵盖了大、中、小各类规模,但家庭收入不高,多集中于3-5万元之间。农户兼业方面,调查样本中56.12%的农户都进行了林业兼业生产,仅43.88%的农户没有进行林业兼业生产。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2)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农户的自然资本值略高于江西省,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值略低于江西省。商品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目前林区农户以弱资本型为主,占比为58.56%,表明林区多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从生计资本分维水平来看,弱金融资本型与弱自然资本型农户占比最大,分别为70.03%和68.96%,强自然资本型和强金融资本型农户类型占比最小,分别为31.04%和29.97%。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在水平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资本结构差异与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计资本水平值的影响,且这种差异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林地利用及其收入。(3)大部分纯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都是选择用材林经营,纯林户在经济林和竹林的利用方式上比例差不多,对于林下经济的利用方式比例最小。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在资本禀赋水平上,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资本禀赋结构上,人力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存在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占优显着影响纯林户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三者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均显着影响林业兼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资本水平显着影响兼业林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占优仅对非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产生显着影响。(4)目前农户的林地经营劳动集约度均大于资本集约度,表明目前我国的林地经营仍在劳动集约经营阶段。从农户类型来看,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均最大,其中林业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最大,为0.492,兼业林业户的资本集约度最大,为0.454,其次是纯林户,非林户的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最小。虽然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如对于林业兼业户而言,资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差距为0.009,这也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提高,但整体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并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和资本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集约度。此外,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差异。(5)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都普遍高于其规模效率。此外,农户林地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的商品林经营类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的综合效率为0.204,几乎是经营经济林农户综合效率0.121的两倍,经营竹林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096。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林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针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生产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家庭住房价值、能人数量、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经济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竹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具有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受到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及结构的制约。农户资本禀赋越丰富,越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对提高林业收入具有明显作用,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对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和金融资本占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不同资本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和结构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的作用并不显着,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自然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而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何值,金融资本均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对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效果不显着,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7)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三是要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四是要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五是要大力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六是要不断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杜娟[4](2020)在《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认为在重要或脆弱的生态区域划定生态公益林,是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构建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屏障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可能占用了林农原本有限的可经营林地资源,保护区内严格的林木限伐等管理措施也无法完全避免林农的逆向选择,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效果。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改变了林农原有林地资源禀赋,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林农会调整林地经营行为,进而影响家庭林业收入,可能会产生诱导农民职业分化等社会功效。本文依托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根据县域差异随机抽取10个县、50个村的500个样本林农进行跟踪调查,2011~2018连续8年累计获得3849份有效问卷。基于激励相容理论,本文试图解析在政府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激励下林农的林地经营决策机理,并验证可能产生的对林农职业分化和收入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林业公共物品理论和“两山”生态资本理论对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进行功能定位再识别,基于激励相容理论和林农决策理论构建了集体林区利益相关林农在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背景下的林地经营行为分析框架。在回顾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政策演变、归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林地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测算不同林种林地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成本收益,运用Logistic-Tobit回归模型对比不同群体林农林地经营中资本、劳动投入差异,引入广义估计方程(GEE)的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农民职业化分化的驱动机制,进而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探究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背景下林地资源禀赋重构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为:(1)通过优化生态公益林补偿限伐措施,激励林农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公益林资源,可以实现政府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整体目标和林农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个体目标趋于一致;(2)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改变了集体林区原有林地资源禀赋结构,林农则根据不同林种林地的预期收益调整家庭林地经营决策;(3)二元经济背景下,集体林区农民职业分化是基于家庭林地资源禀赋做出的理性抉择,不同林种林地资源及集体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吸附农民从事农林生产的引力大小不一;(4)林农林业收入是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协作的结果,集体林区不同林种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程度不一。
周军[5](2020)在《非农就业、劳动力女性化与农户非木质林产品营林新技术采纳》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营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林农对现代营林新技术的采纳率普遍偏低,新技术推广应用辐射面不广制约着南方集体林区营林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男性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行业中,造成山区农户家庭中女性劳动力在传统营林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此,非农就业对林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形成机制是如何?而家庭劳动力性别分工导致的林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的提高是否阻碍了部分营林新技术采纳率的提升?回答上述问题,对于了解阻碍营林新技术采纳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和原因,明确和完善今后新营林技术推广的对象和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18年浙江省13个县(市)408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的调查数据,根据性别分工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构建非农就业背景下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营林新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劳动力流失效应出发,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林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形成机制;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户家庭营林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最后,在前文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1)农户家庭男性非农劳动力所占比例越高,越能促进家庭女性劳动力营林投工的增加,即林业劳动力女性化特征越明显。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在家庭性别分工的作用下,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中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多被分配到非农部门,而家庭劳动力的缺失通常不能通过雇工等方式所有效的替代,因此为弥补营林劳动力的不足,家庭留守女性劳动力则逐渐承担起营林生产的任务。此外,家庭总人口、家庭林业收入占比、最大地块面积、最大地块离家距离和是否获得林业政策扶持也对家庭女性劳动力营林投工均有显着影响。(2)家庭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自用工中女性营林投工所占比例越高,即林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采纳劳动节约型营林新技术,而不倾向于采纳劳动密集型营林新技术。说明,在劳动力要素相对稀缺(男性劳动力缺失)的情况下会诱导农户采纳劳动节约型技术,以缓解资源稀缺给林业生产发展带来的制约。同时,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林地面积、家庭林业收入占比、是否获得林业政策扶持对农户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均有显着正向影响。(3)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林业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和营林技术水平;(2)政府应加强林业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户营林新技术采纳的积极性;(3)瞄准营林技术推广的目标区域和目标群体,提高营林技术推行效率;(4)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拓宽营林技术信息传播渠道。
曹兰芳,彭城,文彩云,曾玉林[6](2020)在《集体林区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及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500户农户面板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保险具有抗自然风险功能和抗金融风险功能,对保障林业可持续生产和发展林业金融体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集体林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湖南省500样本农户2012—2018年持续调查数据,采用Panel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各类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及差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动态发生率(含一般需求和很高需求)较高,但保险需求程度实际都在下降;森林保险抗金融风险功能、森林保险产品特征、森林保险认知特征对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存在差异;森林保险抗自然风险功能和家庭林业资源特征对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影响无明显差异。
丁秀玲[7](2020)在《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自陕西省10县的调查》文中指出随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落实,林地承包制度由集体经营转变为“三权分置”下的农户家庭经营。由于林业处于生态建设时期,因而政府的林业政策规制着林区农户的林地经营行为,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成为林区农户的现实选择,也是林区农户林地的主要经营行为。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虽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因林区农户缺乏高效的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经营管理技术,加之农户自身科技素养先天不足,以至于使得农户参与经济林经营行为和林下经营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林业科技服务不仅可以为农户输送先进的林业技术,而且可以为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因而林业科技服务成为政府支持农户经营经济林的重要措施,因为它也是农户发展林业产业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本研究以陕西省林区经营经济林与林下经济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度量林业科技服务基础上,研究其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首先,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对林业科技服务、林地经营行为等概念界定,构建林业科技服务与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理论框架;其次,依据陕西集体林区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剖析林业科技服务的现状济问题。再次,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以林地利用参与经济林经营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计算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以林地利用参与经济林经营行为的边际效应;运用logit模型分析林业科技服务各维度变量对农户以林地利用参与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影响及满足生产的基础设施的调节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模型估计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陕西省林区农户林地经营状况看,495个样本农户中发生经济林经营行为的农户有254户,占样本总数的51.31%,其中经营面积在3至50亩的农户占66.54%;而有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大的农户只有52个,占10.5%,大多数农户的经营面积在1至6亩中间;根据样本统计和实际调研,农户林地经营发展不充分,以小规模为主,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主要以劳动输出来提高林业生产率,距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的差距较大。第二,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经营经济林和采用劳动节约型经营方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边际效应分析表明,林业科技服务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农户经营经济林的概率提升19.75%,使其选择以劳动节约型方式经营经济林的概率提升12.68%;在林业科技服务各维度变量中,良种选育类服务和森林抚育类服务对农户经营经济林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良种选育类服务和种植养殖类服务对农户采用劳动节约型经济林经营方式有促进作用;森林抚育类服务对农户采用劳动集约型经营方式有正向影响;林业科技服务方式和服务机构对农户经营经济林及其经营方式的选择均不显着。第三,林业科技服务的吻合程度对农户经营林下经济有直接的积极影响,林业科技服务是促进农户从事林下经济的重要因素;会议宣讲和现场指导的林业科技服务两种培训方式对农户参与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均有促进作用;林区基础设施条件与林业科技服务在影响农户经营林下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
李立朋,李桦,丁秀玲[8](2020)在《林业生产性服务能促进农户林地规模经营吗?——基于林地流入视角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厘清林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可为盘活集体林区林地资源、促进家庭林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考察林业生产性服务对林地规模经营的影响,首先构建了考虑林业生产性服务及林地规模的农户生产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后提出假设:林业生产性服务投入增加,将促进农户增加林地要素投入,即林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有正向影响。其次,基于福建500份经营商品林农户调查数据,利用Double-Hurdle模型及工具变量处理选择性偏差、遗漏变量及联立因果等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林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林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林业信贷服务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有正向影响,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分别使农户林地流入概率提升19. 6%、15. 9%,使农户林地流入规模分别扩大66. 8%、38. 5%。林业物资与技术服务仅在是否流入林地阶段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有正向影响,使农户林地流入概率提升8. 9%。林业劳动力服务仅在林地流入规模阶段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有正向影响,使得农户林地流入规模扩大66. 9%。林业销售服务由于买方垄断特征对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有负向影响,使农户林地流入概率降低12. 3%,使农户林地流入规模缩减73. 2%。因而,政府应有针对地激励和规范各类林业生产性服务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集体林区家庭林业发展。
曹兰芳,曾玉林,宋璇[9](2020)在《林权限制、生态补偿对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湖南省连续7年的观测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成为集体林区公益林的主要经营管护主体,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直接决定着林业生态绩效。为保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政府一方面通过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林权抵押贷款等政策限制公益林农户林权,另一方面又通过生态补偿缓解林权限制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以公益林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Panel Tobit模型实证研究林权限制、生态补偿对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出几个特征。一是林权限制方面。相比不清楚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公益林农户,了解该政策的农户林业管护行为发生概率显着降低18.8%;林木采伐管理政策对因变量不显着。二是生态补偿方面。相比不清楚生态补贴兑现情况的公益林农户,了解公益林生态补偿兑现情况的农户林业管护行为发生概率显着提高19.5%;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变量不显着。依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了加快实践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促进林区农户收入增长、及时兑现生态补贴、合理调整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等促进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对策建议。
杨扬[10](2018)在《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体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直接关系到林区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是实现我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蓄积量“国家自主贡献”国际承诺的切入点。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多次变迁使得集体林产权不清、权属多变,导致集体林长期存在森林质量差、生产水平低等问题。为解决集体林发展的产权关系问题,我国于2003年开启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任务为“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责任”,全面落实了农户对集体林的承包经营,使农户成为了集体林的主要经营主体。新一轮改革背景下,集体林区农户的各项经营行为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届关注的焦点。虽然此次改革赋予了农户较为完善的集体林产权,并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其推进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现实中存在的多种产权模式使得不同地区对产权政策的执行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户持有集体林产权与政策预期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改革后农户仍粗放经营林地、且不愿参与林地流转,集体林产权对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积极性没有多大改观,集体林经营绩效亟待提高。在当前制度安排下,如何有效地激励农户在林业经营中的各项行为决策已成为提高集体林经营绩效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产权理论,产权通过影响人的目标和行为而发挥其功能,即集体林产权直接影响着农户在林地经营中的行为决策,并由此决定了农户的林地经营绩效。因此,深入探讨现有集体林产权制度赋予农户的权利束如何影响农户各项经营行为及林地经营绩效,对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提升集体林经营绩效、促进集体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农户行为决策理论,通过梳理国外内相关研究,构建集体林产权通过影响农户林地经营行为而影响林地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回顾和总结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南方集体林区浙江、江西536户竹林种植户调查数据,分析集体林产权制度背景下农户各项经营行为现状,进而采用Double-Hurdle模型探究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的影响,运用二元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业劳动力配置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产权发挥的投资激励、林地配置和劳动力配置等作用途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双边受限的Tobit模型检验集体林产权与农户林地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升集体林经营绩效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集体林产权制度背景下,农户对所在村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的了解程度较低,但大部分农户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自家有积极影响;集体林产权中,农户对产权稳定性和流转权的认知水平都较高,但对抵押权的认知水平较低。从农户林地投资情况来看,改革后农户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不同生产环节的投入水平排序为,采伐投入>除杂投入>施肥投入;从农户林地流转情况来看,林权改革后林地流转发生率相当低,且林业生产的弱质性导致转入林地的农户更少;从农户林业劳动力配置情况来看,改革后农户整体林业劳动力配置程度较低,尤其是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较少。此外,农户的各项认知和经营行为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具有较大差异。(2)通过研究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的影响,可以发现,其对农户不同生产环节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除杂环节方面,稳定的产权能够激励农户提高除杂概率,而完善的流转权和抵押权对除杂概率没有影响;完善的流转权则有助于提高农户除杂投入水平,但产权稳定性和抵押权没对除杂投入无显着作用。施肥环节方面,产权稳定性能够提高施肥投入,而流转权和抵押权未对施肥投入产生影响。采伐环节方面,产权稳定性提高了农户采伐竹林的概率,但完善的抵押权却明显降低了农户采伐竹林的概率,流转权则没产生影响;稳定的产权和完善的流转权还有利于提高农户采伐投入水平,而抵押权对采伐投入无明显作用。(3)通过分析集体林产权对农户参与林地流转和农户林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可以得出,对于农户参与林地流转而言,产权稳定性并不是影响农户参与林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完善的流转权和抵押权则有助于提高农户参与林地流转的可能性;对于农户林地转出行为而言,产权稳定性也不是影响农户林地转出的关键因素,而完善的流转权和抵押权均对农户转出林地的概率和规模产生了促进作用。(4)通过研究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业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可以发现,就农户参与林业劳动的概率来说,产权稳定性和流转权并没有显着影响农户是否参与林业劳动,完善的抵押权则对农户参与林业劳动的概率产生了激励作用;就农户林业劳动力比重和林业劳动供给时间来说,产权稳定性和抵押权也未对林业劳动力比重和供给时间产生显着影响,但完善的流转权对林业劳动力比重和供给时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利用竹林种植户中有竹林产出的农户数据,验证集体林产权与农户林地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一方面,就林地产出而言,集体林产权中,稳定的产权有助于提高农户林地产出水平,完善的流转权也对农户林地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抵押权的完善程度则对农户林地产出的影响并不显着。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产权稳定性是通过林地投资的间接作用提高了农户林地产出水平;流转权则通过林地投资和非农劳动的间接作用提高了农户林地产出;虽然抵押权并不直接影响农户林地产出,但抵押权通过非农劳动的间接作用对林地产出产生了影响,不过该影响程度较小。另一方面,就林地生产效率而言,通过测算可知林地平均生产效率为0.5942;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和竹林面积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220、-0.1691、0.4792。集体林产权中,产权稳定性能够显着提高林地生产效率,而流转权和抵押权的完善程度则对农户林地生产效率无明显作用。
二、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3.2.1 熵权法赋值指标权重 |
3.2.2 倾向得分匹配法 |
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设置及说明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 经验性结果分析 |
5.1 熵权法计算林农生计资本结果 |
5.2共同支撑域与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
5.3 平衡性检验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林业收入异质性林农的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2 政策启示 |
(2)农户规模经营中林地确权、关系资源与正规信贷获得研究——基于林地转入规模视角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与假说提出 |
3.1 林地确权与农户林地转入规模 |
3.2 关系资源与农户林地转入规模 |
3.3 正规信贷获得与农户林地转入规模 |
3.4 林地确权、关系资源与正规信贷获得共同作用于农户林地转入规模的机制 |
4 数据来源 |
5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5.1 研究方法 |
5.1.1 基准模型 |
5.1.2 机制研究 |
5.2 变量选择 |
6 结果与分析 |
6.1 基准回归 |
6.2 作用机制检验 |
6.3 稳健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讨论 |
7.3 政策启示 |
(3)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生计 |
1.3.2 农户层面林地利用研究 |
1.3.3 农户生计与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综合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生计资本 |
2.1.3 林地利用 |
2.1.4 农户收入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规模经营理论 |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3 影响机理分析 |
2.3.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
2.3.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4 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2.3.5 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的林地资源 |
3.2 我国林地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
3.2.1 全国林业总产值 |
3.2.2 全国木材及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
3.2.3 全国主要经济林资源利用现状 |
3.3 调研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描述 |
3.3.1 调研区域概况 |
3.3.2 样本特征描述 |
3.4 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 |
3.4.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 |
3.4.3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生计资本指标选取 |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生计资本的测度 |
4.2.1 指标权重确定 |
4.2.2 生计资本测算 |
4.3 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结果 |
4.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
4.3.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
4.3.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 |
4.3.4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5.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 |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5.2.1 变量选择 |
5.2.2 模型构建 |
5.3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比较 |
5.3.1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分析 |
5.3.2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生计资本差异分析 |
5.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5.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5.4.3 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
6.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机理 |
6.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 |
6.2.1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 |
6.2.2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结果 |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6.3.1 变量选择 |
6.3.2 模型构建 |
6.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
6.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
6.4.3 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7.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
7.2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 |
7.2.1 农户林地利用的效率测算 |
7.2.2 效率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
7.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
7.3.1 变量选择 |
7.3.2 模型构建 |
7.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7.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7.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7.4.3 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
8.1 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8.1.1 脆弱性背景冲击 |
8.1.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
8.1.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8.2.1 变量选取 |
8.2.2 模型构建 |
8.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
8.3.1 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及收入分布 |
8.3.2 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
8.3.3 生计资本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
8.4 生计资本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门槛效应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农户林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
9.1.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评价 |
9.1.3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9.1.4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
9.1.5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9.1.6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
9.2 政策建议 |
9.2.1 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 |
9.2.2 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
9.2.3 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
9.2.4 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 |
9.2.5 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9.2.6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林农决策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2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效果研究 |
1.2.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 |
1.2.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样本林业资源概况 |
1.5 创新点 |
2 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集体林区 |
2.1.2 生态公益林 |
2.1.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两山”理论 |
2.2.3 林农决策行为理论 |
2.2.4 激励相容理论 |
2.2.5 生态功能区划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目标函数 |
2.3.2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模式比较 |
2.3.3 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江西省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演化 |
3.1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现状 |
3.1.1 江西省森林资源概况 |
3.1.2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的产权结构 |
3.1.3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的功能分类 |
3.1.4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
3.2 江西省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历程 |
3.2.1 探索期(1978——1998年) |
3.2.2 规模保护期(1999——2012年) |
3.2.3 系统推进期(2013年——今) |
3.3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相关政策梳理 |
3.3 .与集体生态公益林产权有关的文件 |
3.3.2 与生态公益林管理验收有关的文件 |
3.3.3 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文件 |
3.4 本章小结 |
4 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社会满意度评价 |
4.1 满意度模型构建 |
4.2 理论研究假设 |
4.3 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社会满意度实证分析 |
4.3.1 指标设置 |
4.3.2 模型构建 |
4.3.3 不同社会群体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满意度对比 |
4.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5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成本收益测算 |
5.1 测算方法 |
5.2 样本聚类分析 |
5.3 基于林种差异的成本收益测算 |
5.3.1 用材林 |
5.3.2 经济林 |
5.3.3 竹林 |
5.4 小结与讨论 |
6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地投入行为分析 |
6.1 理论研究假设 |
6.2 模型构建 |
6.2.1 变量定义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样本统计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2 林农林地投入差异分析 |
6.3.3 林农林地投入可能性实证分析 |
6.3.4 林农林地投入量实证分析 |
6.3.5 不同样本组林农林地投入对比分析 |
6.3.6 稳健型检验 |
6.4 小结与讨论 |
7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 |
7.1 集体林区林农职业分化现状 |
7.2 模型构建 |
7.2.1 模型设定 |
7.3 理论研究假设 |
7.3.1 变量设置 |
7.3.2 样本统计 |
7.4 实证分析 |
7.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7.4.2 全样本农民职业分化GEE面板回归分析 |
7.4.3 生态公益林农民职业分化GEE面板回归分析 |
7.5 小结与讨论 |
8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机理分析 |
8.1 集体林区林农林业收入分析 |
8.2 理论研究假设 |
8.3 模型构建 |
8.4 实证分析 |
8.4.1 林地资源禀赋 |
8.4.2 经典林农林业收入影响模型 |
8.4.3 基于林种差异的林农林业收入影响模型 |
8.4.4 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模型 |
8.4.5 稳健型检验 |
8.5 小结与讨论 |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非农就业、劳动力女性化与农户非木质林产品营林新技术采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 |
1.2.1 概念界定 |
1.2.2 文献回顾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计量模型设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
2.1.2 性别分工理论 |
2.2 理论分析框架 |
2.3 计量模型设定 |
2.3.1 非农就业对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的实证模型设定 |
2.3.2 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对非木质林产品营林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实证模型设定 |
3 样本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和新技术采纳状况分析 |
3.1 案例点基本情况 |
3.1.1 浙江省情况 |
3.1.2 样本县(市)情况 |
3.2 样本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和新技术采纳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样本户基本特征分析 |
3.2.2 样本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状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非农就业对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林业劳动力女性化对非木质林产品营林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集体林区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及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500户农户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假设 |
1.森林灾害特征变量。 |
2.金融需求特征变量。 |
3.森林保险产品特征变量。 |
4.农户对森林保险的认知特征变量。 |
5.家庭林业资源特征变量。 |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描述性分析 |
1.异质性农户分析。 |
2.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动态特征。 |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实证分析 |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1.森林保险功能与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 |
2.森林保险产品特征与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 |
3.森林保险认知与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 |
4.家庭林业资源特征与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 |
(二)讨论 |
(7)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自陕西省10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研究 |
1.3.2 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林业科技服务相关研究 |
1.3.4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影响 |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林业科技服务 |
2.1.2 林地经营行为 |
2.1.2.1 经济林经营行为 |
2.1.2.2 林下经济经营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林业科技服务与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现状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1.1 调研地点选择 |
3.1.2 抽样方式和样本量 |
3.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
3.3 林业科技服务现状分析 |
3.4 样本农户林地经营状况分析 |
3.4.1 样本农户林地资源情况分析 |
3.4.2 农户林地经营状况 |
3.5 农户林地经营环境分析 |
第四章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经济林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选择 |
4.2.2 变量选取 |
4.2.2.1 因变量 |
4.2.2.2 核心变量 |
4.2.2.3 其他变量 |
4.3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经济林经营选择的实证分析 |
4.3.1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经济林经营选择的影响 |
4.3.2 其他变量对农户经济林经营选择的影响 |
4.4 边际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经营林下经济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
5.2.1 模型选择 |
5.2.2 变量选择 |
5.2.2.1 核心变量 |
5.2.2.2 其他变量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影响分析 |
5.3.2 其他变量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影响分析 |
5.4 调节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林业生产性服务能促进农户林地规模经营吗?——基于林地流入视角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1.1 理论分析 |
1.2 研究假设 |
2 数据来源、模型与变量 |
2.1 数据来源 |
2.2 模型设定 |
2.3 变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是否流入林地 |
3.2 农户林地规模经营:林地流入规模 |
3.3 边际效应结果与分析 |
3.4 工具变量回归分析 |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1 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9)林权限制、生态补偿对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湖南省连续7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 |
1.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 |
2.林业产权与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 |
3.生态补偿与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 |
三、模型设置、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1.模型设置 |
2.数据来源 |
3.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1.林权限制 |
2.生态补偿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1.研究结论 |
2.对策建议 |
(10)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集体林 |
2.1.2 产权与集体林产权 |
2.1.3 农户林地经营行为 |
2.1.4 林地经营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农户行为决策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产权影响行为的逻辑 |
2.3.2 集体林产权影响农户经营行为的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体林产权制度背景下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现状分析 |
3.1 集体林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3.1.1 改革开放前的林权改革 |
3.1.2 林业“三定”改革 |
3.1.3 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农户基本特征 |
3.2.3 村庄基本特征 |
3.3 农户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认知 |
3.3.1 农户对村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的认知 |
3.3.2 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的认知 |
3.3.3 农户对集体林产权的认知 |
3.4 集体林产权制度背景下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现状 |
3.4.1 农户林地投资情况 |
3.4.2 农户林地流转情况 |
3.4.3 农户林业劳动力配置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影响分析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2.1 Double-Hurdle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择 |
4.3 不同生产环节投入的描述性分析 |
4.3.1 不同生产环节投入情况 |
4.3.2 不同生产环节农户的产权认知状况 |
4.3.3 不同产权认知下农户各生产环节投入状况 |
4.4 计量结果分析 |
4.4.1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除杂环节投入的影响 |
4.4.2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施肥环节投入的影响 |
4.4.3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采伐环节投入的影响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影响分析 |
5.1 影响机理分析 |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5.2.1 实证模型构建 |
5.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5.3 集体林产权认知与林地流转情况 |
5.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1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
5.4.2 其他因素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业劳动力配置行为影响分析 |
6.1 作用机制分析 |
6.2 模型识别与变量选取 |
6.2.1 模型识别与估计方法 |
6.2.3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3 集体林产权认知与林业劳动力配置状况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集体林产权对林业劳动力比重的影响 |
6.4.2 集体林产权对林业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
7.1 集体林产权影响林地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实证模型设定与描述性分析 |
7.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7.2.2 描述性统计 |
7.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7.3.1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产出的影响 |
7.3.2 中介效应检验 |
7.3.3 农户林地生产效率的测算 |
7.3.4 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继续深化林权主体改革 |
8.2.2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 |
8.2.3 关注农户的产权主观感知 |
8.2.4 营造良好村庄环境 |
8.2.5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会影响林农生计资本吗?[J]. 林静,廖文梅,黄华金,王佳伟. 林业经济, 2021
- [2]农户规模经营中林地确权、关系资源与正规信贷获得研究——基于林地转入规模视角的实证分析[J].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 林业经济, 2021(01)
- [3]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D]. 张旭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对集体林区林农经营决策行为与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杜娟.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5]非农就业、劳动力女性化与农户非木质林产品营林新技术采纳[D]. 周军.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集体林区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及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500户农户面板数据[J]. 曹兰芳,彭城,文彩云,曾玉林. 农业技术经济, 2020(05)
- [7]林业科技服务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自陕西省10县的调查[D]. 丁秀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林业生产性服务能促进农户林地规模经营吗?——基于林地流入视角的实证分析[J]. 李立朋,李桦,丁秀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3)
- [9]林权限制、生态补偿对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湖南省连续7年的观测数据分析[J]. 曹兰芳,曾玉林,宋璇. 农村经济, 2020(01)
- [10]集体林产权对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影响研究[D]. 杨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