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林晨[1](2010)在《基于数据仓库的通讯报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讯报表是各种通讯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讯报表的作用是将数据仓库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为决策者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目前,无论是在普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还是在大型、复杂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报表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必备内容,同时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针对当前通讯报表系统的不足,产生了许多通讯报表处理的模式,主要的通讯报表处理模式如:动态报表处理系统、智能报表系统、柔性报表系统和基于软件重用的报表处理系统等,这些报表处理系统解决了报表处理中的通用性、智能性、动态性、柔性等部分问题,但都没能有效地克服报表系统的重复开发问题,即都是不可重用的软件系统。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通讯报表系统的概念,力图建立基于数据仓库的报表处理平台,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报表处理系统的重复开发问题。这样的报表处理平台只需要开发一次,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到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而无需程序上的改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了报表处理系统不可回避的几个关键问题,即数据仓库和通讯网管平台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重点对报表处理系统的可重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通讯报表系统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利用“映射”的处理方法,对报表重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最后,实现了基于数据仓库的通讯报表系统,并在实际测试和运用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谭林[2](2009)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及应用技术平台》文中研究表明车载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汽车综合性能、提高行车安全性、减轻驾驶员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传统车载信息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基础上,致力于新型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制工作,开发出一种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及应用技术平台。(1)通过分析车载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传统车载信息系统的局限性,阐述了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的优越性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根据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模型。(2)研究了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人机界面接口技术等,并着重介绍了GPS/GPRS系统模块、CAN总线模块及J1939协议模块。(3)车载信息系统的硬件设计,分析构成车载信息系统的三大模块(主控、组合信息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包括CPU选型、存储器接口电路及GPS模块、GPRS模块的接口设计等。(4)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根据软件方案,结合硬件电路,设计实现系统的底层程序。详细论述了嵌入式Linux内核的移植,根文件系统的制作、LCD帧缓冲显示设备驱动程序、CAN总线驱动程序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及代码实现。(5)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在车载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为例,详细论述了车载信息系统中定位模块及无线通讯模块功能的实现,J1939协议栈的设计,嵌入式数据库的应用,设计了基于ARM&Linux平台的多种图形用户界面。最终的测试及运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在GPS定位、GPRS通讯、CAN通信、嵌入式数据库、J1939协议栈、多种图形用户界面上已经达到了实际使用要求,其定位准确性与精度、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性、数据的添加与存储、J1939协议的应用等方面达到了课题设计要求。
韩祺[3](2008)在《无线点菜系统基站及上位机软硬件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无线点菜系统作为餐饮服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旨在降低餐饮服务的人力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它向服务人员提供一种手持终端,以终端操作代替纸质记录和人力工作的方式受理客户的点餐要求,并通过无线将客户的要求提交到服务中心并迅速返回受理结果,避免服务生在餐台间与服务台之间的往返,在提高服务的受理的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概括地讲,无线点菜系统是为满足餐饮系统的点餐业务接口而量身定制的一套软硬件系统。无线点菜系统的硬件包括PC机、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为无线点餐业务提供最基本的设备支持;软件分为上位机软件、基站程序以及终端程序,它们分别运行于上述硬件之上,充分利用设备的性能指导点餐业务的具体实施和实现。无线点菜系统以基站为中心,数十台终端通过无线使用同一个频段与这台基站通信。终端受理的客户要求,先经由无线到达基站,再通过串口上达PC机;而业务受理的结果,则以相反的路径回送到终端。如何有效地设计硬件和软件,为上述信息交互的每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是本论文的要点和重点。本论文使用MSP430F123单片机作为基站的控制芯片,以TI低功耗无线收发器CC1100作为无线通信模块,使用通用的RS-232或RS-485标准实现基站与PC机之间的串口互联;同时,本论文也为数据的传输制定了相关的通信协议,并以轮询策略实现多终端对无线信道的复用,结合软件的编写,成功完成了无线点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仇耐勇[4](2008)在《边防部队勤务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是党的十六大为军队确立的战略目标。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是掌握信息化战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为了适应新军事变革,使边防部队在执行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等任务中能及时准确地传送信息,监控现场(目标)状况,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指挥调度方案,提高指挥效率,更好地履行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神圣使命。本文研究构建了一套包括现场感知、信息传输、指挥决策和全程监控于一体的信息化边防部队指挥调度系统,综合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GPS, GIS, GPR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现场信息、参战力量、指挥系统、武器装备充分融合,形成一体化处置能力。本文在对边防信息系统战术指挥业务流程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GPRS网络为边防信息系统通信平台的设想,分析了系统具体需求、系统框架结构及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设计出指挥中心总体的构架,对指挥中心的组成、功能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阐述了基于GPRS网络数据通信及基于MPEG-4的音频视频传输的实现方法,然后进行了基于MapX的GIS主要功能软件的开发,建立了指挥中心的数据库,最后编写了指挥中心的操作界面。测试结果证明,指挥中心能够实现对人员的定位、控制,以及通信等基本功能。设计的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简捷,符合系统指挥作战的要求。系统的成功应用必将进一步增强边防部队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科学性。对推进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使命,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张未未[5](2007)在《GPIB自动测试VISA函数库的设计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仪器软件体系结构(Virtual Instrumentation Software Architecture,简称VISA)是标准化的I/O函数库及其相关规范的总称。它驻留于计算机系统之中执行仪器总线的特殊功能,是计算机与仪器之间的软件层连接,可实现对仪器的操作。作为通用的I/O标准,VISA是面向仪器而不是面向接口总线的。因此VISA与其它现有的I/O接口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屏蔽了用户对于硬件接口的具体操作,使用户对于VISA的调用独立于硬件设备、接口、操作系统和具体的编程语言,可以说它是现有I/O接口软件的一个超集。但VISA作为一个标准只公布了其中各个函数的原型,而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未作任何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所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USB—GPIB接口控制器为硬件基础,开发与之配套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于VISA标准的I/O函数库,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通过大量实验,深入分析了基于VISA标准的I/O函数库的结构层次和功能特点。(2)设计基于自主研制开发的USB—GPIB接口控制器的VISA函数库,针对在VISA实现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通信协议、资源管理、格式化输入/输出、资源互斥访问、资源属性和错误处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3)完成了VISA函数库功能函数的程序编写和调试测试工作,其中包括资源管理类、基本输入/输出类、格式化输入/输出类、GPIB接口功能类、VISA控制管理类等共计五大类27个VISA标准函数,以及15个SICL命令控制函数和10个主要的私有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VISA动态链接库。(4)在国内,使用VB和Delphi两种语言平台,首次开发了USB—GPIB自动测试系统VISA标准交互式调试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GPIB系统的组建和调试过程中。(5)研究和分析VISA标准函数的功能特点,提出了将USB—GPIB接口控制器及其VISA函数库应用于以太网远程仪器控制、频谱分析和数据管理自动化等多领域中的具体方法,并设计和编写了相应的应用程序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这些领域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正确性。(6)通过分析国外产品中VISA库COM组件的结构功能特点,研究了对VISA库函数按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进行封装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了VISA库面向对象COM组件,完善了VISA标准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能力。文中所述的VISA标准函数库与实验室开发的USB—GPIB接口控制器配合使用,通过与包括Agilent公司的数字多用表、频谱分析仪和网络分析仪,FLUCK公司的多产品校准仪在内的国内外10余种GPIB设备进行了大量地连接实验、调试和改进,以及通过在实际测试系统环境中的应用检验,已证明其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目前,USB—GPIB控制器及其配套VISA库已实现产品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市场推广前景。
胡淑梅[6](2006)在《基于OPC的控制组态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即用于过程控制的OLE,它是由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自动化公司、软硬件供应商与微软合作开发的一套工业接口标准。随着OPC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现场设备、自动控制应用、企业管理应用软件之间提供了开放、一致的接口规范,使得原先需要直接访问硬件设备作为基础的控制组态软件,改为通过OPC服务器获取现场数据成为可能。同时,在工业控制系统应用中,由于生产装置的改变或进一步应用的要求,整个系统软件不得不做很大的改变,以满足新的需求。例如,增加新的控制算法或增加新的数据采样点,并且希望在程序窗口的某一部分显示新数据点的信息,这时应用系统不能通过组态来实现,往往是必须修改程序或开发新版本的软件来满足要求。这样的系统成本太高,维护也很不方便。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种软件是采用封闭的方法实现的,程序的功能已被固化,新开发的模块很难高效、无缝地集成进去。针对以上系统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OPC数据采集的控制组态系统,系统使用插件来实现系统的控制组态功能,采用ActiveX技术作为插件集成的基础,提供一个开放的功能扩展环境,可以根据需要来开发功能插件,并集成到系统中来,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从而可以使软件不断完善自身功能,提高了软件的灵活性,复用性和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最后,以组态王演示版模拟数据源,成功地测试了该系统的功能。
王鑫国[7](2004)在《电力系统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故障之一就是短路故障。短路故障危害性极大,轻则会烧坏设备,重则有时甚至会破坏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干扰。通过对短路故障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机理进而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短路故障的发生,或将短路故障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另外电力系统短路实验台是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电力系统短路实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首先介绍了有关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对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关键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合闸角控制的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合闸角控制的方法不同提出了基于PC机的不同设计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Windows和DOS环境下精确短定时的实现以及在电力系统短路试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选择了一种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即双机主从控制方案作为最终设计方案。接下来分上位机和下位机对该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具体实现方法分别作了讨论,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最后,对系统可靠性的概念和指标进行了介绍,并对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作了说明。
孙育红[8](2004)在《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认为目前,工程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同计算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开发完整的结构优化软件系统,来加速结构优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传统结构优化的实际过程无论模型建立还是优化求解对工程设计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黑箱,这就使用户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干涉设计过程。建立一个软件集成基础上的可视化人机界面环境将大大推进优化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天线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其优化设计更显重要,本文以面天线结构优化设计为例,介绍了组成可视化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必需的三大模块,几何造型模块、有限元分析模块、优化模块。优化模块分为三大部分:前处理(优化建模可视化),后处理(计算可视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接口——优化计算程序的调用。本文结合天线结构的可视化优化设计,研究了可视化建模及前后处理接口的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在可视化建模方面,在Delphi下开发了可视化确定设计目标、约束和设计变量的可视化窗口界面,重点是利用I-DEA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优化建模的图形辅助变量归并。前后处理接口的具体方法,是利用Delphi与Fortran混合编程技术和多线程应用程序技术,在Delphi下调用并操控Fortran计算程序的方法。
郭玲玲[9](2003)在《基于三层B/S结构的油田开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根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系统的整体需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开发数据库和成果数据资源实现开发系统日常办公中经常性项目的网络化管理、开发数据信息的共享引用、基于Web的开发专业技术应用工具和专项技术信息的管理。 本文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权限限制用户,完全用计算机模拟手工流程,应用服务器接受客户端发送文档处理请求,自动完成“文件箱”管理。包括文件箱申请、文档提交、文档审阅、文档周转等功能。 本文采用软件Agent技术和三层体系结构理论相结合作为系统应用的实现手段,实现了Agent的三层体系结构的测井曲线综合信息数据操纵模式。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地理位置和曲线类型,可以自如地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更新、查询等操作,同时屏蔽了用户直接面对数据的操作,降低了数据操作的难度。 应用组件式GIS(ComGIS)技术在Delphi平台上研究开发地质图件工作平台子系统,通过使用Delphi制作ActiveX控件,对所绘制图形的数据进行更新,传送到MapInfo中实时修改数据,并组织成gst格式的文件(用MapXtreme的geomanager工具),在asp+MapXtreme+IIS上发布。 本文共分六章,首先阐述了本系统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并简单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任务和难点;第二章中通过对常用系统体系结构C/S与B/S进行比较,介绍了本系统的体系结构;第三章是整体设计,主要是对本系统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对其安全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第四章直到第六章分别讨论了开发信息服务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
王毅,陈立亮,刘蓉[10](2003)在《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创建主控程序和底层工作程序,利用Win32消息机制,用自定义消息实现了内部进程的通讯。
二、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仓库的通讯报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行业网管软件的现状 |
1.1.2 电信行业网管软件报表模块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
1.2 论文的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据仓库和通讯网管平台技术介绍 |
2.1 数据仓库的定义与特点 |
2.1.1 数据仓库的定义 |
2.1.2 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 |
2.2 数据仓库在通讯报表系统中的作用 |
2.2.1 数据仓库对于通讯企业的帮助 |
2.2.2 数据仓库在通讯报表系统中的运用 |
2.3 报表技术 |
2.4 基于Web服务的数据挖掘系统框架 |
2.4.1 数据库关键概念和组织结构 |
2.4.2 数据仓库体系结构 |
2.4.3 数据仓库与数据库关系 |
第三章 Web通讯报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的目的和需求 |
3.2 通讯网络管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3.2.1 通讯网络管理平台架构 |
3.2.2 通讯网络管理平台功能模块 |
3.2.3 通网络管理平台报表模块分析 |
3.3 通讯报表系统的结构设计 |
3.4 通讯报表模板的设计分析 |
3.4.1 通讯报表布局 |
3.4.2 通讯报表元素 |
3.5 通讯报表引擎的设计 |
3.6 数据挖掘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
3.6.1 数据挖掘引擎的主要内部结构 |
3.6.2 交互信息的数据结构 |
第四章 Web通讯报表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平台及技术 |
4.1.1 技术选型说明 |
4.1.2 技术路线小结 |
4.1.3 Hibernate的配置 |
4.2 通讯报表模板的实现 |
4.2.1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数据定义 |
4.2.2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参数定义 |
4.2.3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字段定义 |
4.2.4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变量定义 |
4.2.5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表达式定义 |
4.2.6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分组定义 |
4.2.7 通讯报表模板中的图表定义 |
4.2.8 模板实例 |
4.3 通讯报表引擎的实现 |
4.3.1 通讯报表引擎的工作模型 |
4.3.2 通讯报表引擎的实现原理 |
4.3.3 通讯报表引擎的具体实现 |
4.4 通讯报表前端展现 |
4.4.1 AJAX的应用 |
4.4.2 通讯报表系统的部署 |
4.5 通讯报表安全管理模块的实现 |
4.6 系统的实施效果 |
4.6.1 系统稳定性测试 |
4.6.2 系统运行实施效果 |
4.6.3 运行效益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及应用技术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车载信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车载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
2.1.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
2.2 系统功能模块技术基础 |
2.2.1 GPS系统模块 |
2.2.2 GPRS系统模块 |
2.2.3 CAN总线模块 |
2.2.4 J1939协议模块 |
第3章 车载信息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车载信息系统的系统构成 |
3.2 车载信息系统电路设计 |
3.2.1 主控模块设计 |
3.2.2 组合信息模块设计 |
3.2.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第4章 嵌入式 Linux操作系统的定制与移植 |
4.1 车载信息系统软件结构及设计步骤 |
4.2 车载信息系统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4.3 车载信息系统 BootLoader的设计与实现 |
4.4 车载信息系统 Linux内核移植 |
4.4.1 嵌入式 Linux的启动过程 |
4.4.2 车载信息系统嵌入式 Linux的配置和编译 |
4.5 嵌入式 Linux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5.1 嵌入式 Linux设备驱动模型 |
4.5.2 车载信息系统 LCD设备驱动的实现 |
4.5.3 CAN总线驱动程序设计 |
4.6 文件系统的构建 |
4.6.1 文件系统的功能 |
4.6.2 根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章 车载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实现 |
5.1 嵌入式 Linux应用程序开发 |
5.2 车载信息系统 GPS/ GPRS功能模块设计 |
5.2.1 GPS模块软件设计 |
5.2.2 GPRS模块软件设计 |
5.2.3 心跳程序的实现 |
5.3 SAE J1939汽车应用层协议栈设计 |
5.3.1 SAE J1939汽车网络标准 |
5.3.2 SAE J1939协议栈消息接收模块 |
5.3.3 SAE J1939协议栈消息发送模块 |
5.4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
5.4.1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分析 |
5.4.2 基于 Qt/Embedded的嵌入式 GUI设计 |
5.4.3 嵌入式数据库 SQLite的研究与应用 |
5.4.4 基于 Flash的嵌入式 GUI设计 |
第6章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
6.1 测试方法及平台 |
6.2 各功能模块测试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系统部分程序源代码 |
附录D 系统硬件平台 |
致谢 |
(3)无线点菜系统基站及上位机软硬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组成 |
1.3 无线局域网及SIM 频段概述 |
1.4 无线点菜系统概述 |
1.4.1 系统使用 |
1.4.2 系统特点 |
1.5 本论文的任务 |
第二章 系统整体构架 |
2.1 系统指标 |
2.2 系统方案 |
2.2.1 上位机PC |
2.2.2 基站 |
2.2.3 终端 |
2.3 通信系统构架 |
2.3.1 名词解释 |
2.3.2 无线管理软件主动发起的事件处理 |
2.3.3 终端主动发起的事件处理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PC 和基站部分 |
3.1.1 微控制器MSP430F123 |
3.1.2 无线收发器CC1100 模块 |
3.1.3 PC 和基站串口 |
3.1.3.1 串口、串口通信及串口协议 |
3.1.3.2 串口物理接口标准 |
3.1.3.3 PC 与基站的串口硬件连接 |
3.1.4 PC 和基站串口 |
3.1.5 电源管理电路 |
3.2 终端部分简介 |
3.2.1 微控制器MSP430F149 |
3.2.2 无线收发器CC1100 模块 |
3.2.3 Flash 存储器 |
3.2.4 键盘矩阵 |
3.2.5 TFT 彩屏显示模块 |
3.2.6 RFID 模块 |
第四章 数据通信协议 |
4.1 无线管理软件和终端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数据包结构 |
4.2 分包与组包 |
4.3 无线管理软件和终端应用软件之间各类业务的信息组织形式 |
4.3.1 通信测试 |
4.3.2 数据下载 |
4.3.3 信息交互 |
4.3.3.1 轮询(点名)信息 |
4.3.3.2 终端请求与基站回复 |
4.4 基站和上位机错误处理机制 |
4.5 无线管理软件和基站的数据协议简介 |
4.6 无线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之间的协议简介 |
第五章 基站程序设计 |
5.1 软件综述及其设计目标 |
5.2 基站程序的运行环境和主要功能 |
5.3 基站程序的模块设计 |
5.4 基站程序的开发工具 |
5.5 基站的启动和初始化 |
5.5.1 串口的初始化 |
5.5.1.1 串口规范的选择 |
5.5.1.2 串口微控制器初始化和UART 工作模式配置 |
5.5.2 无线模块的初始化 |
5.6 无线模块的使用 |
5.7 硬件测试 |
5.8 串口发送和接收 |
5.9 无线数据和串口数据的互相转换 |
5.9.1 串口接收和无线发送 |
5.9.2 无线接收和串口发送 |
5.10 基站软件总结及验收 |
第六章 上位机软件实现 |
6.1 上位机软件模块化设计 |
6.2 上位机软件运行环境和编程工具 |
6.2.1 Delphi 简介 |
6.2.2 Delphi 工程的组成 |
6.2.3 主要使用的Delphi 组件 |
6.2.3.1 可视化组件的使用 |
6.2.3.2 非可视化组件的使用 |
6.2.4 MSComm 控件 |
6.2.5 多线程应用 |
6.3 上位机串口控件的实现 |
6.4 上位机数据接收单元的实现 |
6.5 数据发送单元的设计 |
6.6 轮询控件的设计 |
6.7 主模块的设计 |
6.7.1 界面设计 |
6.7.2 上位机软件的启动 |
6.7.3 软件的初始化 |
6.7.4 窗体消息的接收 |
6.7.5 串口事件的处理 |
6.7.6 软件的终止 |
6.8 上位机软件总结及验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边防部队勤务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3.3 课题的预期效果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组织机构模型 |
2.3 业务流程分析 |
2.4 系统层次特征 |
2.5 用户角色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 |
3.1.1 设计标准 |
3.1.2 设计原则 |
3.2 系统目标 |
3.3 系统组成 |
3.4 系统逻辑结构 |
3.5 总体结构功能设计 |
3.5.1 现场巡逻通信车功能 |
3.5.2 指挥中心的功能 |
3.6 关健技术介绍 |
3.6.1 GPS定位技术 |
3.6.2 GPRS技术 |
3.6.3 地理信息系统 |
3.6.4 MPEG-4标准简介 |
3.7 数据流程分析 |
3.8 软件设计 |
3.8.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3.8.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8.3 系统模式设计 |
3.9 系统的工作状态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分析及数据库 |
4.1.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1.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1.4 部分程序代码 |
4.1.5 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
4.2 现场监控子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概述 |
4.2.2 车载GPS系统 |
4.2.3 视频信息采集压缩系统 |
4.2.4 主要设备及性能指标 |
4.3 指挥中心通信功能设计 |
4.3.1 GPRS网络数据传输 |
4.3.2 GPRS公网的技术指标 |
4.3.3 指挥中心与GPRS模块的通信 |
4.4 指挥中心流媒体播放系统的设计 |
4.4.1 播放系统的构架 |
4.4.2 播放系统状态控制 |
4.4.3 网络传输的设计 |
4.4.4 音视频的解码和播放设计 |
4.5 指挥中心GIS功能的设计 |
4.5.1 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
4.5.2 GIS与GPS的集成 |
4.5.3 MapInfo上GIS的开发 |
4.5.4 基于MapX的GIS功能的开发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系统运行效果 |
5.1.1 系统软件运行主界面 |
5.1.2 实时视频播放 |
5.2 系统建设的特点 |
5.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GPIB自动测试VISA函数库的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
1.1.1 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 |
1.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 |
1.2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1.2.1 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 |
1.2.2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 |
1.3 基于GPIB总线的自动测试系统 |
1.3.1 GPIB通用接口总线介绍 |
1.3.2 GPIB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USB—GPIB控制器硬件原理介绍和软件原理分析 |
2.1 USB—GPIB控制器自动测试系统整体结构 |
2.2 USB—GPIB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
2.3 USB—GPIB控制器软件——VISA标准动态链接库的功能剖析与实现 |
2.3.1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标准介绍 |
2.3.2 VISA标准函数库结构剖析和功能分析 |
2.3.3 VISA标准函数库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ISA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
3.1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3.2 资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3.3 格式化输入/输出类函数的实现 |
3.4 资源互斥访问的实现 |
3.5 资源属性的实现 |
3.6 错误机制的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ISA函数交互式调试工具的设计 |
4.1 调试工具功能的确定 |
4.2 VB语言下交互式调试工具 |
4.2.1 交互界面介绍 |
4.2.2 各功能模块介绍 |
4.3 DELPHI语言下交互式调试工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SA函数库测试及应用实例 |
5.1 VISA函数库的测试 |
5.2 USB GPIB控制器及其VISA函数库产品介绍 |
5.3 VISA函数库在多语言环境下的调用方法 |
5.4 VISA函数库应用于仪器远程控制 |
5.4.1 VISA分布式网络测试系统设计模式 |
5.4.2 VISA远程控制程序实现 |
5.5 VISA函数库应用于OFFICE办公软件 |
5.6 VISA库在多种测试环境中的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VISA的COM组件开发 |
6.1 COM技术介绍 |
6.2 VISA库COM组件结构设计 |
6.3 VISA库COM组件的实现与使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基于OPC的控制组态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内容提要 |
第二章 OPC规范 |
2.1 OPC技术概述 |
2.2 COM/DCOM原理 |
2.2.1 COM模型 |
2.2.2 分布式COM(DCOM) |
2.2.3 DCOM特性 |
2.3 OPC数据访问规范 |
2.3.1 OPC服务器内部结构 |
2.3.2 OPC Server对象 |
2.3.2.1 接口功能说明 |
2.3.3 OPC Group对象 |
2.3.3.1 接口功能说明 |
2.4 OPC AE服务器 |
2.5 OPC HDA服务器 |
第三章 ActiveX技术 |
3.1 ActiveX的定义 |
3.2 ActiveX插件的特点和应用 |
第四章 控制组态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1.1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原则 |
4.1.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确定创建数据库的目的 |
4.2.2 确定表中的字段 |
4.2.3 明确每张表中的主关键字 |
4.2.4 确定表之间的关系 |
4.2.5 优化设计 |
第五章 控制组态系统的详细设计与编码实现 |
5.1 界面设计 |
5.2 OPC客户端实现的关键技术 |
5.2.1 OPC Server对象 |
5.2.2 OPC Group对象 |
5.3 MS-SQL Server2000 数据库设计 |
5.4 插件管理与集成 |
5.5 ActiveX插件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5.5.1 图元显示类 |
5.5.2 函数功能类 |
5.6 组态功能 |
5.6.1 组态功能用户界面设计 |
5.6.2 第三方插件功能与组态功能的结合 |
5.6.3 报警及历史信息的显示 |
5.7 系统帮助模块 |
5.8 系统测试 |
第六章 控制组态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和展望 |
6.1 画面显示的组态化设计的完善 |
6.2 增加其他组态功能 |
6.3 使用INtime和XP结合,实现真正的Real-Time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电力系统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及其特点 |
2.1 电力系统的组成 |
2.2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装置 |
2.3 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及其危害 |
2.3.1 短路的概念 |
2.3.2 短路的分类 |
2.3.3 路的危害 |
2.4 电力系统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 |
2.5 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
2.6 短路试验控制系统设计关键 |
2.7 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实现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3.1 方案一:使用LabVIEW软件及专用硬件实现 |
3.1.1 本方案的特点 |
3.1.2 本方案的设计原理 |
3.1.3 本方案的优缺点 |
3.2 方案二:单机集中控制方案 |
3.2.1 本方案的设计框架 |
3.2.2 本方案的特点 |
3.2.3 Windows下的短定时的实现方法分析 |
3.2.4 多线程技术及其在Delphi中的实现 |
3.2.5 本方案中精确短定时的具体实现 |
3.2.6 单机集中控制方案的优缺点 |
3.3 方案三:双机主从控制方案 |
3.3.1 本方案的设计框架 |
3.3.2 本方案的特点 |
3.3.3 DOS环境下精确短定时的实现 |
3.3.4 双机主从控制方案的优缺点 |
3.4 设计方案选择及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上位机功能实现 |
4.1 软硬件选择 |
4.2 应用软件功能设计 |
4.3 串口通信的实现 |
4.3.1 通信方式选择 |
4.3.2 MSComm控件的使用 |
4.3.3 串口通信协议的选择 |
4.3.4 Delphi中二进制串口通信的实现 |
4.4 线路开关动作延时的处理 |
4.5 开关状态的实时显示与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下位机功能实现 |
5.1 硬件选择与设计 |
5.1.1 下位机主机的选择 |
5.1.2 电压过零检测电路的设计 |
5.1.3 电阻测量电路的设计 |
5.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2.1 应用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
5.2.2 定时输出子程序的实现 |
5.2.3 开关延时的测量 |
5.2.4 串口通信程序的实现 |
5.2.5 电阻测量中的数字滤波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 |
6.1 可靠性基本概念 |
6.1.1 可靠性定义 |
6.1.2 可靠性的重要性 |
6.1.3 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
6.2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6.2.1 干扰的形成来源 |
6.2.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6.2.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论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构优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1.2 优化建模 |
1.3 可视化在优化设计中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目的和工作 |
第二章 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总体设计简介 |
2.1 可视化优化设计的相关项目 |
2.2 优化可视化设计要求 |
2.3 优化可视化设计流程和实现简介 |
小结 |
第三章 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的具体实现 |
3.1 面天线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简介 |
3.2 柔性建模技术 |
3.3 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具体实现 |
3.3.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3.3.2 数据库设计 |
3.3.3 优化可视化建模具体实现的主要界面 |
3.4 优化过程的科学可视化 |
小结 |
第四章 优化可视化建模的关键技术 |
4.1 I-DEAS二次开发的应用 |
4.1.1 Open I-DEAS简介 |
4.1.2 CORBA标准简介 |
4.1.3 Open I-DEAS的具体实现 |
4.1.4 实例中功能的具体实现 |
4.2 混合编程利用原有资源 |
4.2.1 实例简介 |
4.2.2 Fortran与Delphi混合编程 |
4.3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
4.3.1 程序、进程和线程 |
4.3.2 线程类应用 |
小结 |
第五章 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算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三层B/S结构的油田开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相关技术简介 |
1.3.1 网站建设的基本技术 |
1.3.2 绘制各种油田开发地质图幅的相关技术 |
1.3.3 Agent技术 |
1.4 本文的任务及难点 |
第二章 系统结构框架 |
2.1 常用的系统平台模式 |
2.1.1 C/S结构 |
2.1.2 B/S结构 |
2.2 本系统结构的选择 |
2.2.1 C/S的优势 |
2.2.2 B/S的优势 |
2.2.3 本系统结构 |
2.3 本系统结构框架 |
2.4 本系统环境 |
第三章 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
3.1 系统规划 |
3.1.1 原有MIS的局限性分析 |
3.1.2 Intranet系统的规划目标和系统平台设计 |
3.2 安全体系 |
3.2.1 安全体系概述 |
3.2.2 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 |
3.2.3 基于角色的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方案 |
第四章 基于Web的公文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办公自动化简介 |
4.1.1 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定义和产生背景 |
4.1.2 办公自动化的处理范围 |
4.2 公文管理子系统概述 |
4.3 研究公文管理子系统的必要性 |
4.3.1 现有公文管理系统在系统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
4.3.2 公文管理子系统的需求 |
4.4 系统的具体实现 |
4.4.1 工作流技术的基本概念 |
4.4.2 基于工作流管理的OA系统模型 |
4.4.3 功能划分 |
4.4.4 解决方案 |
4.4.5 系统实现 |
第五章 基于软件AGENT开发生产数据信息查询方法的研究 |
5.1 概述 |
5.1.1 研究背景 |
5.1.2 AGENT简介 |
5.2 基于AGENT的数据操纵设计与实现 |
5.2.1 系统模块 |
5.2.2 通信协议的制订 |
5.2.3 用户操纵Agent设计 |
5.2.4 数据库操纵Agent设计 |
第六章 浏览器环境下的动态图件绘制的研究 |
6.1 概述 |
6.1.1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
6.1.2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研究应用 |
6.2 研究背景 |
6.2.1 WebGIS的优势 |
6.3 开发WebGIS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
6.3.1 动态的WebGIS |
6.3.2 应用组件式GIS(ComGIS) |
6.4 WebGIS开发的实现模型 |
6.4.1 MapX组件的模型结构 |
6.4.2 MapInfo(MapX)的空间数据结构 |
6.5 动态图幅绘制的设计与研究 |
6.5.1 MapX的开发方式 |
6.5.2 系统具体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动态图幅绘制子系统体系结构图 |
【附录B】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摘要) |
四、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仓库的通讯报表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晨. 复旦大学, 2010(03)
-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车载信息系统及应用技术平台[D]. 谭林. 湖南大学, 2009(01)
- [3]无线点菜系统基站及上位机软硬件研究与实现[D]. 韩祺. 天津大学, 2008(09)
- [4]边防部队勤务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仇耐勇. 东北大学, 2008(03)
- [5]GPIB自动测试VISA函数库的设计及其应用[D]. 张未未.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3)
- [6]基于OPC的控制组态的研究与实现[D]. 胡淑梅. 东南大学, 2006(04)
- [7]电力系统短路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鑫国. 河海大学, 2004(03)
- [8]结构优化可视化建模研究及软件开发[D]. 孙育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4)
- [9]基于三层B/S结构的油田开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机制研究[D]. 郭玲玲. 大庆石油学院, 2003(02)
- [10]在Delphi6.0下利用自定义消息实现内部进程通讯[J]. 王毅,陈立亮,刘蓉.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