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生产对大气和土壤污染的调查

焦炭生产对大气和土壤污染的调查

一、焦炭生产对空气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翟梦瑜[1](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付永臻[2](2020)在《铬污染修复植物李氏禾收获物的热处理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在如今已经被应用在污染范围较广、重金属污染程度轻的农田土壤修复活动中。随着该项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中逐步施用,随即产生的大量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收获物,若处置不当,将会造成二次污染。本论文以管式电炉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收获物加以在空气气氛下焚烧、氮气气氛下热解的方式处置,以温度和时间为研究变量,计算不同背景下李氏禾收获物所表现出的减重率和处理后的灰渣中重金属铬的回收率,研究了添加不同配比的固体添加剂CaO和SiO2,对固定飞灰以及提升底灰铬回收率的效果,比较了在不同添加配比条件下CaO和SiO2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固体添加剂配比。论文还进一步对铬的灰渣浸出情况做出了评价,由此研究出了李氏禾收获物的热解、焚烧处置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展望。先后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结论:(1)不同气氛下李氏禾收获物热处理实验:以500℃为基础,100℃为增量,设五个加热温度梯度:500℃、600℃、700℃、800℃和900℃,三个加热时间:30min、60min、90min。以700℃为限,当在700℃温度背景下,焚烧减重率上限为88.1%,热解则是79.1%,而在700℃以上的环境之下,李氏禾收获物则没有太大的减重率改变。当温度为700℃时,焚烧时间30min与60min、90min的质量损失率相差不大,仅为0.83%(60min)和1.33%(90min)。李氏禾热解后的底灰中Cr都有较高的回收率,均不低于79.9%(90min,900℃)。当热解温度固定在700℃,通过延长热解时间发现:30min时,李氏禾底灰中Cr的回收率为86.2%;60min时,回收率为83.7%;90min时,回收率为81.3%。相比焚烧法,热解李氏禾的做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底灰中Cr的资源化回收利用。考虑李氏禾收获物的质量损失率和底灰Cr回收率以及焚烧和热解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尾气的回收处理,选择焚烧法处理,温度为700℃,焚烧时间30min为本实验最佳处理法。(2)添加剂的筛选和优化实验:按照10%、20%和50%的比例,分别加入固体添加剂CaO和SiO2,与收获物干粉一同热处理30min。当固体添加剂比例为10%,对五个温度梯度下的李氏禾质量损失率和底灰Cr回收率均无明显影响。当固体添加剂比例为20%,添加CaO在700、800、900℃焚烧时,底灰Cr回收率分别提升了2.7%、2.4%和5.3%,除此之外,在其他工况下20%CaO或SiO2对李氏禾质量损失率和底灰Cr回收率均无明显影响。当固体添加剂比例为50%时,CaO和SiO2的加入可明显提高焚烧法底灰Cr的回收率,并且保持李氏禾的质量损失率在80%以上。在热解方面,底灰Cr的回收率与焚烧法相比,提升较小。在底灰Cr回收率方面,添加SiO2比添加CaO效果略好,最高达到92.1%。在添加剂条件下,高温处理时(800℃、900℃)焚烧法中底灰铬回收率能略高于热解法。(3)将添加SiO2焚烧和热解的灰渣根据浸出毒性进行分析。其中浸出毒性分析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99-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当焚烧、热解温度都不及700℃时,所获得的灰渣往往易于浸出Cr,已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标准排放Cr的数值1.5mg/L,若不低于700℃,Cr则不易从灰渣中浸出,造成的环境风险较小。

申珍珍[3](2020)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能源结构煤炭的占比最大。山西作为全国性煤炭资源大省,煤炭、焦炭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GDP总量逐年攀升的同时,省内环境日益恶化。笔者以山西省A焦化厂为个案,基于其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和媒体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环境治理不同阶段,主体间关系呈现不同的特征。首先是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时间为企业建厂至十八大召开前(2003-2012)。在该阶段,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中央政府鲜少发布环境治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单一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在家庭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工作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其首选目标。企业以经济盈利额为发展目标,追求业绩的增长。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之间利益嵌套,在经济利益面前,环境利益黯然失色。企业与地方政府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企业与公众短暂性“共生”,媒体在企业压制下处于“失声”状态。企业依赖原有路径生产发展,未进行环境治理。其次是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时间为十八大召开至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前(2012—2017)。在该阶段,国家层面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上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下达环境治理指标。地方政府面临新的环境形势,徘徊在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之间;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发展,公众关于污染的了解程度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媒体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介入地方环境治理进程中来。企业面临着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共存在局面。主体间利益出现分化,企业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企业与地方政府选择“隐性合作”,企业与公众逐渐走向对立,媒体监督本位“回归”。企业在多重压力下做出战略调整,开始着手环境治理。最后是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时间为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至今(2017-)。在该阶段,环境治理政策下达速度和力度加大,环保压力嫁接到各级政府。环境约谈制度的开展,使得各级政府官员及企业负责人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上级政府频繁制定地方性环境治理政策,规制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公众监督渠道畅通,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身体康健。媒体为公众提供环境污染相关信息和知识,在环境治理领域影响力不断壮大。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使二者走向联合,共同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发展面临三大主体的制约,同时绿色生产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利于企业发展。“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经济转型的首选。企业积极进行污染治理,大量上新环保设备。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三大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各主体在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公众积极参与治理;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企业进一步实现“生态人”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绿色经营”的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倪广元[4](2020)在《大庆油田落地油污染场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开采过程中井口漏油、管线穿孔、井喷等产生的落地油与土壤结合形成落地油泥,具有污染面积大、组分复杂、处理困难等特点。石油难挥发组分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进而引起污染带植被的退化甚至死亡,粮食作物减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降雨淋滤和补给作用下可将土壤和地表水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至地下水体中,使地下水失去饮用功能,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大庆是我国最具典型特征的石油石化城市,82万亩油田地跨大庆主城、红岗、大同、肇州、肇源等县区,约占大庆国土面积的25%,落地油泥污染形势严峻。为探索适应大庆油田落地原油污染特征的处理工艺,本研究开展了大庆油田落地油泥及污染场的地下水综合治理技术室内实验及工程应用研究。大庆油田落地油泥一般储存在储泥池中,污泥含油量不稳定,同时重质油含量高,以微小无机颗粒为中心形成稳定乳化油,污泥处理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对油泥的基本性质进行测定,并开展室内实验研究筛选落地油泥的改性用化学清洗剂。结果表明以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复配硅酸钠,且两者比例为200:700时效果最佳。在清洗时间为40min、清洗剂加药量为1%、热水温度为60℃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优的除油热洗效果。对改性热洗后的污泥进行脱水,优选絮凝剂,结果表明以无机絮凝剂PFS复配有机絮凝剂WT-1,在质量配比为400:80的条件下Zeta最低,具有最佳的絮凝效果。高温热解炉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热解油泥的过程中,以氧化钙作为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为550℃,催化剂添加比例为6%时,石油回收率最高,系统最为稳定。在室内实验基础上提出机械调质-高温化学热洗-离心脱水-热解系统的综合处理工艺,控制清洗时间为40 min,清洗剂加药量为1%,热水温度为60℃,复配絮凝剂投加比例为1%,脱水离心机转速为2500 r/min,热解温度为550℃时,最终所得残渣含油率≤3‰,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处理。在不考率热解后污泥处理以及浓缩废水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热洗后接热解的工艺处理油泥油含量低于3‰所需成本约为1520.20元/吨。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在传统的水文地质学理论方法基础上,对落地油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进行了评估。对场地污染特征12个月的连续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中总石油烃(TPH)平均含量高达5.26 mg/L,主要的石油类污染物中烷烃达到90%,其次是芳烃类以及非烃类;苯含量在0.3~0.6 mg/L之间,二甲苯含量在0.3~0.6 mg/L之间,萘含量在0.05~0.45 mg/L之间,均超过了GB/T 14848-2017中规定的III类直接分散水源地饮用水标准。污染场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动态变化,在监测时段内TPH浓度整体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TPH在雨季时含量升高,冬季时含量降低。沿地下水径流路径方向TPH含量逐渐降低,这种衰减受水流迁移、吸附、挥发、生物降解等多因素控制,形成了以污油坑为核心、向四周扩张的污染晕,上游污染物向下游迁移,场地地下水中形成了自东北向西南逐渐扩展的污染晕;纵向上,土壤中TPH含量自上而下减弱,而储泥池下游粘土层TPH含量则较低,越靠近地下水面TPH含量越高,说明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质通过垂向入渗式和水平扩散迁移式两种模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基于多孔介质的热力学平衡和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污染场石油污染物迁移模型,确定污染物分布,开展了风险评估,模拟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特别是芳烃类污染治理迫在眉睫。通过一维模拟实验研究鼠李糖脂强化地下水曝气技术(AS)原位修复的机制,结果表明介质渗透率与曝气流量的增加有利于污染的修复。相同曝气流量下,AS修复过程中地下水中空气饱和度与介质粒径呈负相关关系,而在投加浓度为200 mg/L的鼠李糖脂强化AS修复过程后,地下水中空气饱和度与介质粒径则呈正相关关系。鼠李糖脂的添加能够显着提高污染场AS修复效果,以此为基础开展20 d的原位单井AS修复试验。通过对曝气井周围监测井的水质、水位、溶解氧等参数监测,确定单井注气影响区域范围可达到8 m,在此区域内地下水中TPH降低达85%,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浓度降低至1 mg/L以下,各种石油类污染组分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以芳烃类组分最为显着。由于空气注入,地下水环境由厌氧向好氧转变,氧化还原参数Eh有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在AS过程中略有增强,说明表面活性剂强化AS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注气井周围好氧生物降解。此外,鼠李糖脂强化AS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许晨[5](2020)在《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环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压力,邯郸市钢铁产业转型不可回避,部分工厂已经或即将关停、废弃。钢铁行业作为工业产业中高消耗高污染的典型代表,原有功能废除后遗留下面积可观的地块以及成规模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这些工业遗产资源亟待更新再利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邯郸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再利用能够为邯郸城市的发展以及区域的活化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钢铁相关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适用于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多种策略,说明这些再利用策略对邯郸钢铁工业遗产的借鉴意义。基于邯郸城市特性,说明邯郸钢铁产业现状,以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节点,梳理邯郸市钢铁产业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环境和产能供求,阐明邯郸钢铁工业遗产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面临的困境。其次,选取邯郸市知名钢铁企业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焦化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邯钢焦化厂的外部环境、工业遗产资源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针对个案总结归纳保护与再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刻挖掘厂区在邯郸市钢铁工业发展演变过程形成的本体价值和再利用价值,并对厂区内主要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划分。最后,制定邯钢焦化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和原则,从政策和公众参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确定整体厂区的再利用模式。基于选定的景观公园发展策略,对厂区进行初步的规划构思。通过一系列环境修复手段对厂区环境进行全面提升。针对厂区的工业遗产资源从非物质和物质两方面给出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建议,基于前文对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价值评估确定不同的保护与再利用改造策略并提出改造意向。

孟祥帅[6](2020)在《我国北方某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我国钢铁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我国北方某典型钢铁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例,分析该场地多环芳烃(PAHs)分布及控制因素、污染来源、组成、生态毒性及迁移特征等,形成典型钢铁企业场地PAHs污染概念模式。对我国5家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地下水水质开展调查,结合企业生产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地下水特征污染物为水溶性及迁移能力较强的有机物、Fe、Mn、Ni及其它常规因子。焦化与冷轧为钢铁企业地下水保护关注的重点。生产年限及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与地下水环境风险指数相关性最高。各企业地下水普遍受装置渗漏、跑冒滴漏及降雨淋滤等多种途径共同作用,其中前两者对地下水环境风险的贡献比例分别可达48.65%、48.19%。历史上钢铁企业选址多位于地下水脆弱区,场地地下水污染主要受企业环境管理及保护措施、包气带防污性能等因素控制。采集某搬迁钢铁遗留场地71个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按PAHs含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级:>1000 mg/kg(焦化),101000 mg/kg(烧结、炼铁、电厂、炼钢),<10 mg/kg(煤场)。各单体PAHs变差系数均超过200%,污染分布呈现强烈的空间差异性。焦化表层土壤中的PAHs分布受风向控制明显。包气带卵石层成为PAHs的下渗通道,而地表以下2030 m处的砂层透镜体为主要的富集层。焦化场地低环PAHs占ΣPAHs比重随包气带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利用多元统计及比值法等对PAHs污染来源进行判定,典型钢铁工业场地PAHs污染来源主要为煤的燃烧源。受焦油及副产品泄漏、跑冒滴漏以及煤粉/矸石的降雨淋滤等作用,焦化化产区及煤场土壤中萘、菲含量较高,2+3环PAHs比重>0.25。其它单元主要受煤烟类物质影响,4环PAHs所占比重最高。表层土壤易受到各类消减作用而导致低环组分含量下降。各生产单元苯并(a)芘毒性当量浓度占ΣPAHs比例在42.563.3%之间,为该场地健康风险首要关注的污染物,焦化场地生态毒性最强。煤烟类物质及各类固体废物通过大气沉降、降雨淋滤作用主要影响表层土壤。而废水、焦油及副产品泄漏所排放的PAHs受到苯系物等有机物的共溶、竞争性吸附等作用,迁移能力大幅增强,可造成深部包气带及地下水污染。

冯骥强[7](2020)在《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污染问题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环境卫生的深度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从现存的史籍中可以看出,古人同样饱受着环境污染之苦,而且还颇为严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污染问题,只是在污染的程度上有所轻重而已。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污染来源的多样化集中体现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当中,诸多生产生活污染源不仅对周边水域、空气及土壤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亦会使得人体健康遭受威胁,甚至引发疫病的流行。污染危机的出现使得两宋政府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宋代政府在治理水域污染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污水处理,净化水质、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以广植林木进行绿化运动及自省、选贤惩奸、祭天敬神等措施为主;在治理街区污染方面的措施中有整饬街道卫生,清理垃圾、制定法律,严惩侵街及设置义冢、漏泽园,防止流尸污染。

刘永乐[8](2020)在《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依托资源优势,区域形成了以煤焦化行业为支柱、煤炭为能源、多个工业园区紧密分布的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煤焦化、煤电、精细化工、冶金等重污染工业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持续向区域排放大量O3前体物,可能会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造成重要影响。本次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影响,以期为区域O3污染治理过程中对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以乌海市及周边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CMAQ模式对研究区域近地面O3浓度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模拟时段内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污染贡献,明确了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本次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指南推荐、文献参考、模式模拟等方法建立了区域2018年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2)区域近地面O3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时间层面,区域近地面O3呈单峰型时间变化特征,一年中6月左右浓度最高,一天内15时左右浓度最高。空间层面,区域近地面O3浓度存在受流场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自园区至下风向一定距离处会存在带状分布的O3低浓度区,且离工业园区(污染源)越近O3浓度越低。根据对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3净消耗速率、净生成速率和总反应速率的分析判断:夜间,各工业园区排放大量NO会消耗环境空气中O3;白天,各工业园区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前体物会造成局部区域更剧烈的大气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O3,但这种剧烈的大气光化学反应反过来会消耗更多的O3,从而形成了近源处近地面O3浓度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影响分析根据对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O3形成过程分析,研究期间距工业园区较近的AQM2、AQM3和AQM4监测点在白天均主要以水平输送为汇过程,而离工业园区较远的AQM1监测点白天则主要以水平输送为源过程;根据研究期间区域逐时刻O3净生成速率分析,处于下风向的环境监测点受到其上风向工业园区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较高O3净生成速率。因此判断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大量前体物,在流场水平输送的作用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对下风向区域近地面造成O3污染。根据BMF法确定的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浓度贡献结果,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AQM1、AQM2、AQM3和AQM4监测点的O3浓度最大小时贡献值分别为17.38μg/m3、21.41μg/m3、18.71μg/m3和20.21μg/m3,贡献率分别为15.94%、18.20%、15.82%和16.65%。(4)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根据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3生成敏感性分析结果,O3生成敏感性控制区域受气流影响,不同时刻会发生一定变化,研究期间包含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处于VOCS控制区。根据研究期间对各控制方案控制效果的模拟,将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内所有工业园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VOCS排放量等比例削减25%的方案一实施后将减少近地面各监测点3.18μg/m39.36μg/m3的O3生成量,控制效果在17.00%43.72%之间;将区域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内所有工业园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VOCS排放量等比例削减50%的方案二实施后将减少近地面各监测点6.53μg/m318.36μg/m3的O3生成量,控制效果在34.90%85.75%之间,该方案的实施将大大降低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浓度的贡献。可见,在明确区域近地面O3生成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的VOCS排放将有效降低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3贡献。

黄萌[9](2020)在《玉门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由工业燃烧、民用燃烧、工艺过程、交通尾气和扬尘等污染源大量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导致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问题,目前已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空气质量数值模型是研究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管理等方面。污染物排放清单调查是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的基础工作,清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构建本地化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获得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科学评估大气污染成因,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效果,进而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以玉门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调研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等资料,计算了玉门市涵盖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农业源、扬尘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和溶剂使用源等8类一级排放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主要包括SO2、NOx、NH3、CO、VOCs、PM10和PM2.5等7种污染物,并进行空间分配,构建了玉门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最后,采用与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MEIC)对比和利用空气质量模型(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CMAQ)对玉门市排放清单进行验证。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玉门市2018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的达标率为78.36%,夏季(7月-9月)空气质量最优,冬季和春季污染最为严重,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SO2、NO2和CO浓度整体呈现出“夏低冬高”的趋势,O3浓度夏季高于其它季节,PM2.5和PM10的浓度在春季最高。(2)构建了玉门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涵盖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农业源、扬尘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和溶剂使用源等8类排放源;SO2、NOx、NH3、CO、VOCs、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268.62、3326.94、3204.59、19627.18、3383.48、2895.39和1641.46t;除了NH3主要来源于农业源以外,工业源是其它六种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电力源是SO2和NOx的第二贡献源,民用源对CO、VOCs、PM10和PM2.5的贡献仅次于工业源,溶剂使用、废弃物处理和储存运输源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最小。(3)工业源不同行业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炼焦行业是SO2、NOx、NH3、PM10和PM2.5的主要贡献源,排放分担率分别为51.43%、54.58%、55.00%、32.44%和40.76%;水泥制造业对PM10和PM2.5的贡献仅次于炼焦行业;石灰制造业是CO的主要贡献源,占比达到53.93%;石油加工业是VOCs的主要贡献源,占比为25.63%,其次是炼焦行业。(4)民用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别是秸秆户用燃烧和露天燃烧,SO2、NOx、NH3、CO、VOCs、PM10和PM2.5的贡献占比分别为65.04%、89.09%、63.08%、82.17%、89.36%、84.89%和90.95%;电力源大气污染物均来自煤炭燃烧;农业源66.98%的NH3来自畜禽养殖,30.95%的NH3来自氮肥施用;扬尘源PM10和PM2.5主要来自建筑扬尘,占比分别为64.04%和55.89%,其次是堆场扬尘,PM10和PM2.5占比分别为35.96%和44.10%;储存运输源和溶剂使用源只对VOCs排放有贡献;废弃物处理源主要对NH3和VOCs的排放有贡献,其中固废处理是废弃物处理源NH3的主要贡献源,占比为98.70%。(5)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显示:玉门市SO2、NOx、CO、VOCs、PM10和PM2.5等6种污染物主要分布在玉门工业园、玉门东工业园和老君庙工业园三个园区,其中老君庙工业园和玉门东工业园为排放高值区;NH3排放量空间分布与其它源不一致,主要原因是93.41%的NH3来自于农业源,农业源中氮肥施用和畜禽养殖主要利用耕地面积进行分配。(6)利用CMAQ空气质量模式对玉门市排放清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玉门市污染物排放清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清单编制较为合理。(7)利用CMAQ评估重点排放源工业源对玉门市SO2和NO2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工业源排放对玉门市统办楼监测站点SO2和NO2平均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65.83%和51.49%,对玉门东镇监测站点SO2和NO2平均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78.30%和59.30%。工业源排放对玉门东镇监测站点SO2和NO2浓度贡献显着。

舒璐[10](2020)在《基于CMAQ模型焦化行业对乌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化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是大气污染物重要排放行业之一,在炼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尘和废气,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显着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焦炭生产国家,2018年中国焦炭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7%,内蒙古焦炭产量占全国焦炭的7.7%,乌海市焦炭产量在内蒙古自治区排名第一。焦化行业作为乌海市的主要产业,对乌海市的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影响较大。量化乌海市焦化行业污染物排放对乌海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为制定焦化行业管控措施和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乌海市焦化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焦化行业排放对乌海市空气质量中重点污染物及其部分重要前体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18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确定了乌海市的重点污染物。在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统计了焦化行业分工段排放系数,主要利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8年乌海市焦化行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确定了焦化行业排放的主要环节及重点污染物。结合乌海市空气质量情况和焦化行业排放特征,选择重点污染物颗粒物和O3的污染时段2018年6月4日-9日,由WRF模型提供气象场数据,由SMOKE模型提供污染源数据,利用CMAQ模型,采用乌海市焦化行业源强置零的方式,量化了焦化行业排放对乌海市空气质量中NO2、O3、PM10和PM2.5的污染贡献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2015年到2018年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SO2和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颗粒物(PM10和PM2.5)污染问题长期存在,O3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乌海市重点污染物是颗粒物和O3。(2)对于焦化行业工艺过程不同工段污染物的排放系数,SO2和NOX的排放环节中焦炉烟囱的排放系数最大,分别为0.075和0.533kg/t焦炭;颗粒物(PM10和PM2.5)的排放环节中熄焦、焦炉炉体和焦炉烟囱的排放系数较大,PM10的排放系数分别为0.086、0.061和0.041kg/t焦炭,PM2.5的排放系数分别为0.054、0.038和0.026kg/t焦炭;CO的排放环节中熄焦和焦炉烟囱的排放系数较大,分别为0.447和0.437kg/t焦炭;VOCs的排放环节中焦炉烟囱的排放系数最大。(3)焦化行业常规污染物排放有VOCs、CO、NOX、颗粒物、SO2等,其中VOCs、CO、NOX排放较多。焦化行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中,VOCs的排放量最大,为39819.51吨/年,占全市排放量的57.94%;其次为CO的排放量较大,为11571.48吨/年,占全市排放量的6.44%;NOX的排放量为7480.61吨/年,占全市排放量的9.37%;PM10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为3777.38吨/年和1964.67吨/年,占全市排放量的1.80%和3.09%;SO2的排放量为989.56吨/年,占全市SO2排放量的1.29%。在备煤、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等生产环节中,炼焦过程排放的各污染物占焦化行业总排放量的比例最大,其中VOCs、CO、SO2和NOX的占比均在90%以上。(4)从模拟时段焦化行业对乌海市污染物NO2、O3、PM10和PM2.5的浓度贡献空间分布来看,污染物扩散方向与地面风向相符;NO2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海勃湾区的北部和海南区的中部;PM10和PM2.5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焦化源附近;O3空间分布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白天(09-20时)在焦化源附近,其排放的NOX对O3的消耗抑制作用较强,但随着评价时间尺度的缩短,氮氧化物抑制区域范围缩小。(5)模拟时段焦化行业对乌海市三个城区站点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贡献中,对于NO2、PM10和PM2.5的期间平均、最大日均和最大小时浓度贡献,海南区最大,乌达区次之,海勃湾区最小;对于O3的白天期间平均、日最大8小时和最大小时浓度贡献,海勃湾区和海南区较大。相对于PM10和O3,焦化行业污染物排放对乌海市NO2和PM2.5的贡献影响更大。焦化行业对乌海市NO2期间平均浓度的贡献率为2.06%7.47%,最大日均浓度的贡献率为3.53%15.66%,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率为6.72%23.35%;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贡献率为0.59%1.83%,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率为2.11%4.90%;PM10期间平均浓度的贡献率为0.74%2.32%,最大日均浓度的贡献率为1.07%8.01%,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率为1.87%9.77%;PM2.5期间平均浓度的贡献率为1.13%3.18%,最大日均浓度的贡献率为2.34%8.68%,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率为3.52%15.56%。

二、焦炭生产对空气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炭生产对空气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投入产出分析
        2.2.2 生态网络分析
        2.2.3 多元统计分析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2.3.1 引言
        2.3.2 模型建立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4 主要结论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2.4.1 引言
        2.4.2 模型建立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4 主要结论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2.5.1 引言
        2.5.2 模型建立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4 主要结论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2.6.1 引言
        2.6.2 模型建立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4 主要结论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2.7.1 引言
        2.7.2 模型建立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7.4 主要结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 网络平衡方法
        3.2.3 多元统计分析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3.3.1 引言
        3.3.2 模型建立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主要结论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3.4.1 引言
        3.4.2 模型建立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 主要结论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3.5.1 引言
        3.5.2 模型建立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4 主要结论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3.6.1 引言
        3.6.2 模型建立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4 主要结论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3.7.1 引言
        3.7.2 模型建立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7.4 主要结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4.2 研究方法
        4.2.1 系统优化模型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4.3.1 引言
        4.3.2 模型建立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4 主要结论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4.4.1 引言
        4.4.2 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主要结论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4.5.1 引言
        4.5.2 模型建立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4 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铬污染修复植物李氏禾收获物的热处理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中铬的污染现状及特点
        1.1.1 铬污染的来源
        1.1.2 铬的危害
        1.1.3 铬的污染现状
    1.2 治理铬污染的方法
    1.3 超富集植物
        1.3.1 超富集植物的定义和特点
        1.3.2 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的研究进展
    1.4 超富集植物收获物的传统处置技术
        1.4.1 压缩填埋法
        1.4.2 液相萃取法
        1.4.3 堆肥化法
        1.4.4 焚烧法
        1.4.5 热解法
    1.5 其它处置技术
        1.5.1 植物采矿
        1.5.2 超临界水技术
        1.5.3 合成纳米材料
        1.5.4 热液改质法
    1.6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焚烧法和热解法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收获物的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准备
        2.2.2 实验装置
        2.2.3 空气气氛下温度与时间对收获物焚烧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实验
        2.2.4 氮气气氛下温度与时间对收获物热解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实验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李氏禾收获物在空气气氛中焚烧实验结果
        2.3.2 李氏禾收获物在氮气气氛中热解实验结果
        2.3.3 温度和时间对李氏禾在不同气氛下热处理减量化的影响
        2.3.4 不同气氛下两种热处理方法底灰中铬的回收率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李氏禾收获物热处理中添加剂的筛选和优化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准备
        3.2.2 热处理中的添加剂
        3.2.3 不同固体添加剂实验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O比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李氏禾减量化的影响
        3.3.2 CaO比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底灰Cr回收率的影响
        3.3.3 SiO_2比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李氏禾减量化的影响
        3.3.4 SiO_2比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底灰Cr回收率的影响
        3.3.5 CaO和 SiO_2在50%比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李氏禾减量化的影响
        3.3.6 CaO和 SiO_2在50%比例下对焚烧和热解实验中底灰Cr回收率的影响
        3.3.7 添加50%比例 SiO_2 焚烧和热解实验中底灰Cr形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气氛下热处理后的灰渣浸出毒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3 铬超富集李氏禾收获物热处理底灰中重金属铬的浸出结果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李氏禾收获物在空气气氛和氮气气氛热处理后底灰的铬的浸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企业环境治理主体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 环境治理过程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 煤焦化
        (二) 地方政府
        (三) 环境治理
    二、理论支持
        (一) “经济人”假设
        (二) “风险社会”理论
        (三) “协同治理”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参与观察法
        (三) 访谈法
        (四) 文献法
    四、个案情况
    五、研究思路
第三章 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利益共同体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短暂性“共生”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压制下的“失声”
    二、利益嵌套何以可能
        (一) 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二) 官员晋升以GDP增长为核心
        (三) 公众生存以经济红利为追求
        (四) 企业发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第四章 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隐性合作”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走向对立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监督本位“回归”
    二、利益何以分化
        (一)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
        (二) 公众环境意识觉醒
        (三) 媒体话语权逐渐确立
        (四) 企业面临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
第五章 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共治环境
        (二) 公众、媒体联合监督企业污染行为
        (三) 企业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二、利益融合如何可能
        (一) 环境治理政策下行速度和强度加大
        (二) 媒体与公众力量发展壮大
        (三) 企业“经济人”理念下考量
第六章 思考与展望
    一、回顾与思考
        (一) A焦化厂环境治理历程回顾
        (二) 企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思考
    二、现阶段各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治理措施存在不足
        (二) 公众和媒体监督走向异化
        (三) 企业“经济人”向“生态人”过渡的可能性
    三、环境治理的各主体应如何作为
        (一)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 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三) 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
        (四) 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大庆油田落地油污染场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落地油泥的来源与危害
        1.2.1 落地油泥的来源
        1.2.2 落地油泥的危害
    1.3 落地油泥处理技术
        1.3.1 调质-机械脱水技术
        1.3.2 萃取法
        1.3.3 固化技术
        1.3.4 电化学处理技术
        1.3.5 焚烧法
        1.3.6 热解法
        1.3.7 生物法
    1.4 石油污染场地下水修复技术
        1.4.1 异位修复技术
        1.4.2 原位修复技术
    1.5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庆油田落地油泥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油泥样品来源
        2.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3 基本物性指标分析方法
    2.3 落地油泥基本特性
    2.4 落地油泥元素组成
    2.5 落地油泥热解特性
    2.6 落地油泥残渣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落地油泥处理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清洗剂的筛选实验方法
        3.2.2 热洗最优条件实验方法
        3.2.3 泥水分离絮凝剂的选择
        3.2.4 热解模拟实验方法
    3.3 热洗效果分析
        3.3.1 清洗剂筛选结果分析
        3.3.2 温度对热洗效果的影响
        3.3.3 清洗剂含量对热洗效果的影响
        3.3.4 清洗时间对热洗效果的影响
    3.4 泥水分离絮凝剂筛选结果分析
    3.5 热解效果分析
        3.5.1 质量减少率
        3.5.2 热解油产率
        3.5.3 焦炭产率
        3.5.4 气体产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落地油泥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际工程情况
        4.2.1 储泥池现场情况
        4.2.2 实际工艺流程及设备
    4.3 热洗及离心脱水工艺及效果评价
    4.4 热解工艺及效果评价
    4.5 技术经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落地油污染场调查及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场地概况
        5.2.1 场地基本情况
        5.2.2 区域地质背景
        5.2.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勘察
    5.3 场地污染模型及调查
        5.3.1 场地污染扩散模型
        5.3.2 场地勘查
        5.3.3 有机组分分析
        5.3.4 有机组分时间分布
        5.3.5 有机组分空间分布
    5.4 石油类污染地下水迁移模拟
        5.4.1 流体在多孔介质运移
        5.4.2 组分对流弥散方程
        5.4.3 组分在多孔介质中吸附-解吸方程
        5.4.4 石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
    5.5 风险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落地油污染场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AS修复一维模拟实验研究
        6.3.1 AS修复原理
        6.3.2 曝气流量对TPH残留率的影响
        6.3.3 介质性质对TPH残留率的影响
        6.3.4 曝气流量对气体饱和度和水位的影响
        6.3.5 石油组分在砂柱内的分布情况
    6.4 鼠李糖脂强化AS修复机制研究
        6.4.1 鼠李糖脂的投加对TPH去除效果的影响
        6.4.2 鼠李糖脂投加量对TPH去除的影响
        6.4.3 鼠李糖脂强化后石油组分在砂柱内的分布情况
        6.4.4 鼠李糖脂强化后污染物的溶解度和解吸效果的变化
        6.4.5 鼠李糖脂强化后空气饱和度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落地油污染场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单井修复注气响应
        7.2.1 单井注气的物理响应
        7.2.2 单井注气的影响范围分布(ZOI)
    7.3 修复效率研究
        7.3.1 地下水中的TPH修复效率
        7.3.2 AS修复TPH组分变化规律
        7.3.3 AS修复对环境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理论
        1.3.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3.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3.3 相关理论概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1 国外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1.1 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
        2.1.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2 国内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2.1 首都钢铁工业遗址公园
        2.2.2 河北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2.3 工业遗产案例再利用策略总结
        2.3.1 主题展览策略
        2.3.2 景观公园策略
        2.3.3 购物商业策略
        2.3.4 工业遗产旅游策略
        2.3.5 文化创意策略
    2.4 国内外案例的借鉴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基础研究
    3.1 邯郸简介
        3.1.1 地理条件
        3.1.2 “三线城市”的工业底色
    3.2 邯郸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成立前(——1949)
        3.2.2 新中国成立后(1949 至今)
    3.3 邯郸钢铁产业现状
    3.4 邯郸钢铁工业遗产形成的原因
        3.4.1 环境保护的压力
        3.4.2 化解产能的压力
    3.5 邯郸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的困境
        3.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5.2 监管部门管理缺失
        3.5.3 保护资金问题
        3.5.4 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参与度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现状及价值分析
    4.1 邯钢焦化厂外部环境分析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环境
        4.1.3 周边功能
    4.2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资源构成
        4.2.1 邯钢焦化厂非物质资源
        4.2.2 邯钢焦化厂物质资源
    4.3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价值构成及评估
        4.3.1 本体价值
        4.3.2 再利用价值
        4.3.3 价值评估
    4.4 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的问题
        4.4.1 区域经济发展受阻
        4.4.2 建筑、景观环境不协调
        4.4.3 区域活力不足
        4.4.4 生态污染严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5.1 保护与再利用目标及原则
        5.1.1 保护与再利用目标
        5.1.2 保护与再利用原则
    5.2 厂区整体开发方式确定
        5.2.1 政策解读
        5.2.2 公众参与
    5.3 邯钢焦化厂初步规划构思
        5.3.1 功能分区
        5.3.2 交通系统
        5.3.3 景观空间
    5.4 整体厂区环境修复
        5.4.1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5.4.2 景观再造
        5.4.3 植被配置
    5.5 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5.1 非物质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5.2 物质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的钢铁工业遗产
附录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中的钢铁工业遗产
附录3 邯钢焦化厂功能分区示意图
附录4 关于邯钢焦化厂厂区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邯钢采访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我国北方某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钢铁企业场地PAHs污染特征
        1.2.2 土壤中PAHs作用机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2章 我国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
    2.1 钢铁企业场地污染来源
        2.1.1 生产工序及产生节点
        2.1.2 污染方式
    2.2 典型钢铁企业地下水污染特征
        2.2.1 各企业场地概况及污染识别
        2.2.2 各企业地下水污染特点
        2.2.3 各企业地下水污染成因
    2.3 小结
第3章 某大型钢铁企业包气带PAHS污染及迁移特征
    3.1 研究场地概况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场地地层条件
        3.1.3 水文地质条件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3.2.2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Hs分布及控制因素
        3.3.2 PAHs组成特征
        3.3.3 污染来源辨识
        3.3.4 PAHs生态毒性分析
        3.3.5 不同污染途径下PAHs迁移特征
    3.4 不同源作用下焦化单元PAHS土壤污染特征
        3.4.1 点位布设及分析测试
        3.4.2 污染程度及分布
        3.4.3 污染来源辨识
        3.4.4 单体PAHs组成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钢铁企业场地PAHS污染概念模式
    4.1 场地PAHS污染来源及组成
        4.1.1 污染来源
        4.1.2 污染源PAHs组成特征
    4.2 污染途径及影响程度
    4.3 场地PAHS赋存及迁移
        4.3.1 烟粉尘(大气沉降)
        4.3.2 焦油渣及煤粉/渣(填埋/降雨淋滤)
        4.3.3 废水、焦油及副产品(渗漏/跑冒滴漏/倾倒/排放)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生产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商业发展概况
        三、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宋代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一、衣食住行
        二、节日习俗
        三、文娱活动
第二章 宋代生产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污染及其危害
        一、造纸印刷业污染及其危害
        二、矿冶业污染及其危害
        三、纺织印染业污染及其危害
        四、手工业生产中煤炭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 牲畜养殖模式中粪便污染及其危害
        一、牲畜豢养模式
        二、人畜粪便造成污染
第三章 宋代居民生活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生活性水域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污染河渠水道
        二、非法侵占河渠、湖泊,加剧水体污染
        三、井水等地下水污染
    第二节 街道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导致街道污染
        二、侵街严重,加剧污染
    第三节 其他污染源及其危害
        一、烟火爆竹污染
        二、生活中煤炭应用
        三、受污染食物致病
        四、流尸污染引发疫病
第四章 宋代治理污染措施
    第一节 治理水域污染措施
        一、污水处理,净化水质
        二、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
        三、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
    第二节 治理空气污染措施
        一、绿化运动
        二、灾异迷信应对策略
    第三节 治理街区污染措施
        一、整饬街道,清理垃圾
        二、制定律法,严惩侵街
        三、置义冢、漏泽园,防治流尸污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模型/模式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基于CMAQ模式的臭氧污染研究现状
        1.2.3 煤炭深加工行业大气污染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气象条件
        2.1.2 地形特征
        2.1.3 自然资源
        2.1.4 工业概况
    2.2 区域臭氧污染现状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数据资料及模型建立
    3.1 区域气象场模拟
        3.1.1 WRF模式简介
        3.1.2 资料及模拟方案
    3.2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清单的建立
        3.2.1 源排放清单分类分级
        3.2.2 源排放清单建立方法
        3.2.3 活动水平及产污系数调查
    3.3 区域天然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3.1 MEGAN模型介绍
        3.3.2 数据及来源
    3.4 区域其它人为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4.1 MEIC清单简介
        3.4.2 MEIC清单降尺度空间分配
    3.5 排放源模型的建立
        3.5.1 SMOKE模型介绍
        3.5.2 源排放清单空间分配
        3.5.3 源排放清单时间分配
        3.5.4 源排放清单物种分配
    3.6 空气质量模型的建立
        3.6.1 CMAQ模式介绍
        3.6.2 IPR和 IRR模块介绍
        3.6.3 资料及模拟方案
    3.7 模式模拟效果检验方法
        3.7.1 WRF模式模拟结果检验
        3.7.2 CMAQ模式模拟结果检验
    第三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果及分析
    4.1 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
        4.1.1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排放清单
        4.1.2 区域天然源排放清单
        4.1.3 区域其它人为源排放清单
        4.1.4 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
    4.2 数值模拟效果评估
        4.2.1 WRF模式模拟效果评估
        4.2.2 CMAQ模式模拟效果评估
    4.3 区域近地面O_3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4.3.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4.3.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4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_3影响分析
        4.4.1 研究期间各监测点O_3形成过程分析
        4.4.2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净生成速率分析
        4.4.3 研究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区域近地面O_3浓度贡献分析
        4.4.4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分析
    4.5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_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
        4.5.1 研究期间区域近地面O_3生成敏感性分析
        4.5.2 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O_3污染控制方案及效果模拟
    第四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特色
    5.3 不足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玉门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与应用
    1.3 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质量模拟和清单校验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环境空气质量调查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气候特征
    2.2 玉门市环境空气质量调查
        2.2.1 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2.2.2 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
        2.2.3 污染物浓度月变化特征
        2.2.4 污染物浓度日变化特征
第三章 玉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
    3.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类
    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估算方法
        3.2.1 工业源
        3.2.2 电力源
        3.2.3 民用源
        3.2.4 农业源
        3.2.5 扬尘源
        3.2.6 其它源
    3.3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活动水平及排放因子
        3.3.1 工业源
        3.3.2 电力源
        3.3.3 民用源
        3.3.4 农业源
        3.3.5 扬尘源
        3.3.6 其它源
第四章 玉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
    4.1 玉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4.2 各类排放源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分析
    4.3 排放清单时空分配
        4.3.1 时间分配
        4.3.2 空间分配
    4.4 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章 排放清单校验及工业源污染贡献率研究
    5.1 排放清单横向比较
    5.2 排放清单模型验证
        5.2.1 WRF-CMAQ模型构建
        5.2.2 模式性能检验
        5.2.3 排放清单合理性验证
    5.3 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5.4 工业源浓度贡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CMAQ模型焦化行业对乌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影响研究现状
        1.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因子研究现状
        1.2.3 CMAQ模型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1 乌海市基本概况
    2.2 乌海市空气质量指数分析
    2.3 乌海市污染物浓度分析
        2.3.1 污染物浓度特征分析
        2.3.2 污染物浓度超标情况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焦化行业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建立
    3.1 排放因子研究
        3.1.1 总排放因子
        3.1.2 分工段排放因子
    3.2 活动水平统计
    3.3 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3.3.1 备煤、炼焦和化学产品回收过程排放量
        3.3.2 锅炉排放量
        3.3.3 储罐排放量
        3.3.4 堆场排放量
        3.3.5 动静密封点和废水排放量
        3.3.6 焦化行业排放总量
    3.4 焦化源清单的时空分配
    3.5 焦化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模型介绍及模拟方案参数设置
    4.1 模型简介
    4.2 模型方案参数设置
        4.2.1 WRF参数设置
        4.2.2 SMOKE参数设置
        4.2.3 CMAQ参数设置
    4.3 模型验证方法
        4.3.1 WRF模型验证方法
        4.3.2 CMAQ模型验证方法
第五章 污染时段焦化行业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5.1 模拟效果分析
        5.1.1 气象要素模拟效果分析
        5.1.2 污染物模拟效果分析
    5.2 污染时段天气形势和局地流场分析
    5.3 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5.4 焦化行业对乌海市大气污染物的贡献影响
        5.4.1 NO_2浓度贡献分析
        5.4.2 O_3浓度贡献分析
        5.4.3 PM_(10)浓度贡献分析
        5.4.4 PM_(2.5)浓度贡献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焦炭生产对空气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铬污染修复植物李氏禾收获物的热处理调控机制研究[D]. 付永臻.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3]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D]. 申珍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4]大庆油田落地油污染场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D]. 倪广元.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D]. 许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6]我国北方某典型钢铁企业场地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研究[D]. 孟祥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D]. 冯骥强. 河北大学, 2020(08)
  • [8]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对乌海市臭氧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D]. 刘永乐. 兰州大学, 2020(01)
  • [9]玉门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D]. 黄萌.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基于CMAQ模型焦化行业对乌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D]. 舒璐.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焦炭生产对大气和土壤污染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