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年末统计

2003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年末统计

一、2003年沪深交易所年终数据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亮靓[1](2021)在《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的市场反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逐步向“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方向转变,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主体地位确立。非处罚性监管是指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主体对资本市场违规行为进行监管的一类措施,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有所区别。问询监管是近年来证券交易所常用的非处罚性监管措施之一,主要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公告、并购重组事项、定期报告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管。交易所发现未达到行政处罚标准的相关问题时,发出函件提醒该公司对信息进行补充披露或进一步说明。本文希望通过对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进行研究,能够为提升监管效果、提高监管效率提出政策建议,优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为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出贡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处罚性监管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问询函件数量不断上升、问询函字数不断增加、发函效率不断提高、问询监管覆盖全面,说明非处罚性监管逐渐成为常态化监管手段。但本文也发现存在上市公司重视程度不够、延期回函占比较高的问题,影响了监管效果。本文分析得出非处罚性监管通过投资者关注和信息传递两个渠道引发市场反应;发函行为中,问询函主要通过引导投资者关注产生市场反应,投资者以问询函的复杂性、事项的重要性评估事件的严重性程度,做出投资决策。回函事件中,上市公司的回函内容向市场提供增量信息,引发市场反应。本文以2015年-2019年沪深交易所问询监管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研究法检验非处罚性监管的市场反应,回归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收函行为会引发显着负面的短期市场反应;(2)上市公司收到问询函的长期市场反应显着为负;(3)问询函复杂程度和短期市场反应负相关;(4)上市公司延期回函会对长期市场反应产生负面影响。

徐来[2](2021)在《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文中研究指明日历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股票市场异象,指的是在股票市场中某些特定时间段进行交易可以获得异常收益率的现象,主要包括月份效应和周内效应等。日历效应的发现表明股票市场是非有效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日历效应规律获得超额收益。国内外学者对日历效应有丰富的研究,且普遍认为我国A股市场存在日历效应。在我国有关日历效应的研究中,学者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对日历效应进行的研究较少;此外,以往研究的样本期间通常为一个连续时间段,未分析当股票市场处于不同市场周期(上升期和下跌期)时投资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对日历效应产生的影响,因此可能导致研究内容及结果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视角出发,选取199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研究期间,以1997年1月1日前上市的符合条件的453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GARCH(1,1)-M模型研究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日历效应存在的异同。研究发现,在收益率方面,大市值公司和小市值公司的日历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月份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大市值公司不存在显着的月份效应;小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正二月、正三月效应、负四月和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负周四、正周五效应,而小市值公司存在显着的正周二、负周四和负周五效应。除此之外,无论大市值公司还是小市值公司,周一收益率的波动性都显着大于一周内的其他四天,周二收益率的波动性显着小于其他四天。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年建立的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无法同等看待获得的收益和遭受的相同金额的损失,因此在不同市场周期下,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和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日历效应出现差异。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在对整个样本期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海通证券量化团队(2020)对上升和下跌趋势的划分方法,将样本期间按照沪深300指数20日移动平均线将市场行情划分为上升期间和下跌期间(若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20日均线则定义为上升期间,低于20日均线则为定义下跌期间),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视角研究在不同市场运行周期下的日历效应。研究发现,无论大市值公司还是小市值公司,升期间和下降期间的日历效应表现均明显不同。当市场处于上升期间时,大市值公司月收益率表现出显着为正的一月、十二月效应以及显着性较弱的正二月、三月效应,日收益率表现出正周一、负周四和正周五效应;小市值公司月份效应表现为正二月、正三月效应和显着性较弱的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表现为正周一、正周二和负周四效应。当市场处于下跌周期时,大市值公司存在负一月、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的形式为负周一、负周三和负周四效应;小市值公司月收益率呈现出显着的负一月效应、显着性弱于整体期间的正二月、正三月效应和显着的负四月、负五月、负六月、负十二月效应,周内效应表现为负周一、正周二、负周四、负周五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在市场不同的运行周期,大市值公司与小市值公司的日历效应特征各不相同。本文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比较分析日历效应的异同,并将研究期间划分为上升期间和下跌期间进行实证对比,为日历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文章结论对于的投资择时决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另外,本文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内幕交易惩罚制度、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以及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恰当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议。

赵斯彤[3](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责任投资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沿课题之一。ESG责任投资是一种考量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因素(ESG指标)并长期产生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投资行为。相比较已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欧美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国内ESG责任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为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吸收成熟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的先进经验,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股票市场ESG责任投资。全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社会责任投资并非仅靠投资者理念倡导和宗教信仰推动,而是从作用机理上证明社会责任投资能够创造价值,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意义在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ESG责任投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价值型机构投资者指明建立和发展ESG责任投资的实践路径,还为监管者提供有力的监管依据,从而引导ESG责任投资资金在国内市场占比逐步提高,助力金融投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论文分别对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围绕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第二,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拓展并完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第三,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对国内已开展ESG责任投资的公募基金展开研究,分析基金风险收益的潜在特征和规律;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验证加入ESG信息因子后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也是论证研究假说的实证核心。并且,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实践策略的有效性。第四,分析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投资实践策略和国际监管比较,构建符合中国机构投资者特征的ESG责任投资体系,以及借鉴国际监管先进经验。关于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本文以投资主体的微观企业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并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阐释了社会责任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作用的机理。关于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本文将ESG因素内生地纳入至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之中,依据资产价格的时间特征,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同时结合资产价格的横截面特征,阐述了ESG-SR有效前沿和ESG-CAPM模型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两类模型对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r的影响存在分异。由此,本文提出两条递进待后文检验的研究假说,即ESG信息对投资收益率有显着影响;高分值ESG评级信息与投资收益率显着正相关,且对基金组合产生超额收益率。关于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第一,本文采取对国内公募ESG责任投资基金展开描述统计,分析证明了研究假说的一般规律,还发现ESG责任投资基金具有低风险波动特征。第二,本文构建了FF5+ESG面板实证模型,选取了基于Bloomberg 2010至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ESG评级数据构建全样本股票组合,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盈利能力效应、投资风格效应和ESG信息效应。FF5+ESG模型检验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更小,表明市场更趋有效,可作为ESG责任投资最有效的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严谨地验证了研究假说。第三,为了消除ESG责任投资基金产生的多重异质性特征影响,本文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方式再次证明了研究假说,并发现了筛选强度与超额收益率呈现正向关系等推论。关于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本文梳理和借鉴了海外机构投资者应用的ESG整合策略,即将ESG因素和传统财务因素同时嵌入至传统投资研究各个流程环节。特别地,具体到股票分析应用层面,本文从基本面分析策略和量化策略展开分析。由此,明确了ESG责任投资原则和投资框架,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构建ESG责任投资体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国内外监管比较,归纳总结了国际监管趋势和国内监管特点,指出了监管政策补短板和改进的方向。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别对中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实践建议和监管建议,具有较高的可参考借鉴的路径指引意义。

李庚[4](2020)在《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黑天鹅”现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众多的“黑天鹅”事件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了诸多的不稳定因素。“黑天鹅”事件难以预测,不仅严重威胁了资本市场中的各主体,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业绩预告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辅助渠道,是对上市公司一个会计周期内盈余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的前瞻性信息。业绩预告制度的设置是为了弥补上市公司定期财务报告公布的空档期,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发布的连贯性,从而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是什么,为何产生,怎样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本文就此问题从监管层、行业及企业、投资者三个层面的影响进行探究,系统性的分析了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的定义、内外关联性,并探究对不同层面的影响。本文首次采用五个统计分析对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及验证进行证明。第一统计分析:证明现象愈发严重。并通过反向检验,证明监管层对业绩预告违规管理存在漏洞;第二统计分析:非国有制企业比例远高于国有制企业;第三统计分析:存在“惯犯”行为。并通过财务数据验证,都出现经营大幅度变动。第一、二、三的统计分析以及证明对现象的外部驱动力做出了解释。现象的外关联性:监管层对业绩预告监管的漏洞,使管理层作出的利己行为。第四统计分析:证明“st”类上市企业占有一定比例;第五统计分析:证明有效数据大部分为“垃圾股”,并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垃圾股”的状况。第四、五统计分析对现象的内部驱动力作出了解释。现象的内关联性:企业经营情况较差,大部分都属于“垃圾股”。根据统计研究结果,分别提出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对监管层、行业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影响。对于监管层影响将导致监管的缺失,并且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的信息失真;对于行业以及企业造成信用危机,降低了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支撑力度;对于投资者将造成投资者的流失。最后全文并针对这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1)监管层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完善会计准则和业绩预告制度;(2)行业及企业层面进行业绩预告的发布进行强制审计流程;(3)投资者层面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保护,加强中小投资者投资教育。

张建东[5](2020)在《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是公司法当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目的确定与路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到公众公司法律规范结构、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董事信义义务构成等具体制度设计,甚至触及公司独立法律人格这一现代公司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石。因此,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成为各国公司法立法与学理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公司法制发达国家,自从伯利与米恩斯于1932年洞见公众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来,即聚焦于公司权力如何适当且有效率地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分配,并由此引发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两大理念的长期论争,至今仍未平息。我国新一轮公司法改革已经启动,公众公司权力分配模式的改革亦是其核心内容,并承载着促进我国公司治理水平整体提高的功能使命。本文以我国公众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独立人格和独立利益的维护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立基于我国本土的公司法理与实践,借鉴域外相关理论成果与立法经验,对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模式的应然选择开展系统性研究。在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予以重新界定的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各项影响因素,厘定我国应当选择的分配理念与分配原理,最终在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指导之下,提出我国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法律制度重构的具体方案。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展开:一、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公司机关的法律地位直接决定着其所拥有的权力内容,对此,我国现行《公司法》未曾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而是采取一体规制的方法,将股东大会界定为公司的“权力机关”,而董事会须“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在此基础之上,赋予了股东大会过于庞大的权力,而使董事会沦为其办事机构。由此导致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境况下,公司独立法律人格难以彰显,以及董事会独立性被严重弱化等弊端。为破除上述立法缺陷,我国学界提出控股股东中心主义、经理层中心主义以及董事会中心主义等多种改革方案,但均未臻完善,故仍有予以重新深入思考探究的必要。二、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关于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揆诸全球公司法学理论,始终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大的理念——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两大理念在公司治理的目的与路径方面,持有迥然不同的立场。前者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故在公司权力分配方面,应当将公司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力保留给股东。而后者则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实现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应当赋予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绝对权力,以使其发挥公司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中枢功能。理念的纷争无疑会对公司权力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故有必要从基本立场与法理基础等方面深入探究这两大理念,并剖析其对公司权力分配所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以期为公司权力分配合理化方案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司法正在整体上发生着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融合、趋同乃至一体化的深刻趋势性变化。(1)其中,公司法制发达国家关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制度,历经上百年的发展演进,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虽受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公司内外部权力分配的具体法律规则难以完全统一,但各国公司法制发展进程中早已达成高度共识的立法例,值得我国公司法改革工作期间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情予以适当借鉴。因此,基于对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英美法系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代表性国家相关立法的全面考察并总结其共识性立法经验,能够为我国未来公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镜鉴。经对比分析,域外两大法系的公司法发展均表现出股东大会权力逐渐弱化与董事会权力逐渐增强的特征,即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是现代公众公司相关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公司法应当依此作出相应调整。四、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受到公司独立法律人格、公司股权结构、经营效率、利益冲突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对相关制度重构进行理念选择和方案设计时,应当予以全面考量,不宜所有偏颇。我国立法与学理对于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一致认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依然高度集中以及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等现实条件,共同决定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应为我国重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制度更为适当的理念。未来公司立法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以及法律效力,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并变革。五、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在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之后,公众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离,我国现行公司法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体系也应当随之进行重构。股东大会的权力应当采取具体列举式的界定方法。具体而言,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定于选择管理者和监督者并同时确定他们薪酬方案的人事任免权,以及对于公司章程修改、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变更终止等结构性重大变更事项的决定权。与此同时,董事会的权力则应当采取概括式的界定方法,即除法律明确规定属于股东大会权力之外的其它公司经营决策权均归属于董事会独立行使。概言之,股东大会的法定权力即是董事会权力的“负面清单”,对董事会的法定权利公司立法不适宜进行具体列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商业实践需要。

杨玲[6](2019)在《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而股利分配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何种股利政策。股利政策在企业经营理财决策中尤为关键,股利发放不但会对股东利益产生影响,并且也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形象以及股票价格,采取科学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想要实现良好的公司财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股利政策的制定。相比于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来看,国内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存在诸多问题,股利的发放比较主观随意,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有许多企业不发放股利或派发较低股利。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开始,正式干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陆续颁布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派发股利,随后派发现金股利的公司逐年增加,并且派现额度也大幅提高,许多企业高派现甚至超能力派现,“高派现”这一新兴特殊现象,引发了诸多投资者及学者对高派现的含义、界定标准、影响因素、市场效应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贵州茅台公司作为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自上市至今一直坚持派发现金股利,并且派现水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额,自然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贵州茅台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我国的证券市场作为研究背景,从多个层面研究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基本动因及以及市场效应,探索国内对上市公司高派现产生的影响的各项因素,并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重点概述与股利政策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为股利政策的相关概念、基本类型、支付形式以及衡量股利支付水平的指标,并阐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实施动因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引入贵州茅台公司的高派现案例,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背景、动因,归纳公司股利发放的特征,同时介绍了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与之作比较;第四部分主要对贵州茅台的高派现案例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财务水平、政府政策、股权结构以及投资机会等角度,分析高派现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归纳研究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实行高派现是公司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财务能力和股东意愿是高派现的主要保障;(3)合理的高派现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同时得出案例启示:(1)制定股利政策应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因素;(2)股利政策应持续稳定;(3)需重视股权结构的优化以协调各方利益;(4)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5)适当的丰富股利分配方式。第六部分揭示文章不足之处。

鲍颖焱[7](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马光宇[8](2019)在《多视角下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有效假说被提出后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层出不穷的市场异象被学者们相继发现,并不断对市场有效假说发起挑战。月份效应是市场异象的典型代表,其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大股票市场中。以美国股票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市场表现出一月效应,在其他市场中因具体情况不同,月份效应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中国股票市场中是否存在显着的月份效应,如果存在其表现又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持有不同看法,至今未达成共识。月份效应理论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在市场分析还是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中应用都非常广泛,是证券分析师和股民们热议的话题。遗憾的是,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式各样“月份效应”,这些说法大多又缺乏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给投资者造成了许多困扰。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以往研究中又存在样本量不足、回归方法拟合度较差等问题,使得结论的可信度较低。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之间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以及申银万国规模指数和行业指数为研究样本,引入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EGARCH-M模型,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样本维度两个不同的视角对月份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文通过滚动样本回归发现,不同样本期内月份效应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说明随着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的变化,月份效应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通过样本分类检验发现,月份效应也会因市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别,说明月份效应只在某类特定样本中成立。因此我们只能立足现有数据,得出有限结论。从整体上看,中国股市存在较为显着的二月效应和六月效应,二月份主要受到春节前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和节后市场资金面宽松的影响,使得投资组合大概率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在季节因素、假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六月份股票市场下行趋势明显,较其他月份更容易出现投资亏损。除此之外,在行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行业股票往往表现出一些具有行业特点的月份效应。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时间和样本两个维度,从交易市场、公司规模、行业分类三个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中国股市表现出较为显着的二月效应和六月效应。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加之在这些特殊月份中指数收益率偏低、风险较大,所以该效应不适宜作为投资策略。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还需从提高投资者素质、加强市场监管和优化市场结构等方面来逐步提高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在下一步研究中,应该密切关注样本的全面性和实时性,跟进最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追踪月份效应在细分市场中的表现,描绘月份效应在证券市场中的发展轨迹。

唐悦怡[9](2019)在《*ST中特摘帽中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盈余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将可持续性作为标准对净收益进行分类,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不可持续的非经常性损益由于其偶然性、一次性的特点,导致经过其调整后的利润无法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能力和盈利状况。而且我国目前以列举方式为主的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仍然存在不全面和过于主观的问题,其披露标准也比较模糊。再加上2012年交易所新修订的退市规则中,将*ST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即“摘帽”)的利润条件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转变为“净利润为正”即可。新规对于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条件的放松为*ST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实现扭亏摘帽提供了操作空间。但是这一现象的盛行不仅会干扰投资者的判断,损害其利益,从长远角度出发更会导致越来越多“僵尸企业”的出现,降低投资效率,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2017年沪、深两市47家成功摘帽的*ST公司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摘帽的现象已然十分普遍。接着选取样本中具有代表性的*ST中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了*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摘帽的具体手段、存在的风险以及原因。经过研究发现我国退市程序设计存在漏洞,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不完善以及外部审计监督不够严格的问题。因此本文最后提出了需要完善我国目前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明确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与性质以及加强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陈俊彦[10](2019)在《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股权集中度为调节变量》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家持股或控股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为目前市场经济中的旗帜与标杆。随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高管报酬与投入不匹配的质疑声愈发强烈,不同行业,地区薪酬差距悬殊等现象,使得公众对高管薪酬公平性问题的更加关注。高管薪酬设计将公平性作为基本原则,薪酬公平性不仅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同样对企业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对高管薪酬激励以及薪酬公平性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管薪酬公平性进行划分,主要从高管薪酬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及个人公平性等角度对企业绩效的单方面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结合我国企业的特征,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高管薪酬公平性的不同维度,研究其整体以及各自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对比各维度间差异,分析其经济意义,以期为优化高管薪酬制度提供相关建议,使企业高管薪酬水平更合理,强化薪酬公平感,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本文梳理了前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决定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两方面,分析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一步,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方法;然后,梳理相关文献,并在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内部、外部公平性对企业绩效影响,以及股权集中度在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影响中发挥的调节作用,进而提出本研究的7个研究假设,界定各变量内涵并构建理论模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采用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衡量内部公平性,利用高管额外薪酬衡量外部公平性。本文以2014-2017年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别检验本文的7个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高管正向额外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符合社会比较理论,表明薪酬激励机制发挥作用,高管负向额外薪酬对企业绩效无明显的相关性,主要由于委托代理理论产生警示作用的正向影响和公平理论产生不公平感的负向影响共同作用结果。第二,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符合锦标赛理论。第三,股权集中度在高管薪酬公平性与企业绩效之前起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就越大。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股权集中度这一治理要素纳入研究范围,将多种理论整合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讨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避免采用单一理论产生的局限性,更全面地研究高管薪酬的公平性问题。但样本容量有限,高管薪酬决定模型的构建以及公平性衡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2003年沪深交易所年终数据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沪深交易所年终数据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的市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海外市场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
        2.1.1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问询函
        2.1.2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意见函
    2.2 我国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
    2.3 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影响因素
        2.3.1 上市公司特征
        2.3.2 问询函特征
    2.4 文献综述评述
3 我国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现状分析
    3.1 非处罚性监管发展历程
    3.2 证券交易所问询监管特征
        3.2.1 问询函特征
        3.2.2 收函上市公司特征
        3.2.3 监管效率特征
    3.3 监管案例分析
4 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的理论分析
    4.1 非处罚性监管效果
    4.2 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机制
5 非处罚性监管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非处罚性监管与短期市场反应
        5.1.2 非处罚性监管与长期市场反应
        5.1.3 问询函特征与短期市场反应
        5.1.4 回函特征与长期市场反应
    5.2 模型和变量设计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变量总结及方向预测
        5.2.5 研究方法
    5.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描述性分析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2)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日历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市场假说
        二、行为金融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日历效应
        二、市值规模差异视角下的日历效应研究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小结
第三章 数据选取和实证方法
    第一节 样本数据选取及变量的选择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第二节 实证模型
        一、GARCH模型
        二、EGARCH模型
        三、GARCH-M模型
        四、EGARCH-M模型
第四章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日历效应研究
    第一节 模型使用前提检验
        一、非正态检验
        二、平稳性检验
        三、ARCH效应检验
    第二节 模型选择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检验模型选择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检验模型选择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一、月度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二、日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实证结果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月份效应成因分析
    第五节 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
        二、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周内效应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股票的日历效应比较
    第一节 月份效应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实证结果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月份效应成因分析
    第二节 周内效应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实证结果
        三、不同市场周期下不同市值规模公司股票的周内效应成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投资建议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3)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社会责任投资与ESG责任投资的涵义
        一、历史沿革
        二、概念厘清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一、投资者行为
        二、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演变
        三、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财务绩效
    第三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一、ESG责任投资学术研究综述
        二、ESG责任投资市场研究综述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ESG责任投资:全球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概览
        二、美国股票市场ESGETF发展现状
        三、欧洲ESG责任投资的现状
        四、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ESG披露现状
        二、泛ESG股票指数的发展
        三、ESG公募基金产品情况
        四、商业银行ESG理财产品情况
        五、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ESG责任投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者动机
        一、道德和宗教动机
        二、鼓励企业维护利益相关人关系动机
        三、经济利益动机
        四、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动机
        五、监管动机
    第二节 社会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二、社会责任投资与利益相关者
        三、传统金融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ESG责任投资的数理模型
        一、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推导
        二、ESG投资资产价格横截面模型
    第四节 本章节小结
第五章 ESG责任投资:指标体系分析
    第一节 ESG指引学理分析: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案例
    第二节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的经济学解读
        一、环境(E)因素指标内容
        二、社会(S)因素指标内容
        三、公司治理(G)因素指标内容
    第三节 MSCI ESG指标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MSCI ESG评级方法论
        二、关键问题评估
        三、构筑评级
        四、ESG评级流程概述
    第四节 Bloomberg ESG评级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ES Scores产品开发流程
        二、评分框架和问题优先级
        三、评分方法
    第五节 国内外ESG评级体系的综合解析
第六章 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的描述统计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实证模型的文献梳理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三、本文实证模型的思路
    第三节 实证数据采集和构造
        一、投资组合的划分
        二、因子定义
        三、样本数据选取与处理
    第四节 FF5+ESG因子模型实证结果
        一、各因子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三、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四、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五、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三、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四、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六节 通过筛选策略建立股票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一、Bloomberg EQBT股票回测方法
        二、10%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三、5%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四、1%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五、正向筛选ESG投资组合的回测结果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ESG责任投资: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的单一实践方式
        一、筛选(Screening)策略
        二、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策略
        三、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实践方式
    第二节 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管理
        一、ESG整合策略整体框架
        二、ESG整合策略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应用
        三、股票分析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ESG责任投资体系的建设
        一、ESG责任投资原则
        二、ESG责任投资框架
        三、ESG事件在投资流程中的影响——案例分析
    第四节 监管政策国际比较
        一、全球监管整体现状
        二、ESG责任投资监管政策的学理分析
        三、国际监管政策前沿动态和趋势
        四、中国监管政策的进展和不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一、利益相关人理论是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二、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理论影响
        三、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和正向筛选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二节 实践和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建议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黑天鹅”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业绩预告研究综述
        1.2.2 业绩预告研究“黑天鹅”综述
        1.2.3 国内外“黑天鹅”现象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行为金融学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锚定效应理论
        2.1.4 有效市场的理论(EMH)
    2.2 “黑天鹅”基本理论
        2.2.1 黑天鹅的定义以及特点
        2.2.2 业绩预告“黑天鹅”概念界定
第三章 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的统计调查
    3.1 “黑天鹅”相关案例
    3.2 我国业绩预告制度及披露现状
    3.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告中“黑天鹅”现象统计
        3.3.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告业绩预告数据来源(6年)
        3.3.2 业绩预告数据分类
        3.3.3 2013-2018年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的基本统计
    3.4 “黑天鹅”现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3.4.1 对资本市场层面的影响
        3.4.2 对行业及企业层面的影响
        3.4.3 对投资方层面的影响
第四章 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的统计分析
    4.1 外关联性层面统计分析
        4.1.1 治理缺失下“恶化”现象的统计分析
        4.1.2 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下重复现象统计分析
        4.1.3 资本性质视角下的统计分析
    4.2 内关联性层面统计分析
        4.2.1 “st”上市公司的统计分析
        4.2.2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统计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外关联性层面结论
        5.1.2 内关联性层面结论
        5.1.3 业绩预告“黑天鹅”现象的影响结论
    5.2 研究对策
        5.2.1 监管层层面的对策
        5.2.2 行业以及企业层面的对策
        5.2.3 投资方层面的对策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
    第一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立法现状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一)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
        (二)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构造
        (二)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三)剩余权力的归属
    第二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存问题
        (一)未能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
        (二)股东大会权力过于庞大
        (三)董事会独立性的严重弱化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有解决方案
        (一)控股股东中心主义模式
        (二)经理中心主义模式
        (三)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
        三、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重思
第二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
    第一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股东中心主义理念
        一、基本立场
        二、法理基础
        (一)所有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司合同理论
        (四)公司宪制理论
        三、股东中心主义理念的最新修正
    第二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
        一、基本立场
        二、法理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团队生产理论
        (三)社群理论
        (四)实体最大化及可持续性理论
第三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
    第一节 大陆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德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二、法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三、日本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四、韩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第二节 英美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英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二、美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三、澳大利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四、加拿大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第三节 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之总结
        一、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存异
        (一)二元制与三元制
        (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
        二、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趋同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逐渐缩小且以法律明定范围为限
        (二)董事会的权力逐渐扩大且为概括性规定
第四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考量因素
        一、公司人格
        二、股权结构
        三、经营效率
        四、利益冲突
        五、社会责任
    第二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选择
        一、我国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现实依据
        (一)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确立
        (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
        (三)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下公司权力分配原理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效力
第五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
    第一节 公众公司股东大会的权力配置
        一、人事任免权
        (一)董事提名权
        (二)董事选举权
        (三)董事解任权
        (四)薪酬决定权
        二、公司重大变更决定权
        (一)章程修改批准权
        (二)重大资产重组批准权
        (三)公司终止决定权
    第二节 公众公司董事会的权力配置
        一、公司资本结构决定权
        二、利润分配决定权
        三、利益冲突交易审批权
        四、敌意收购防御策略决定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利政策动因研究
        1.2.2 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1.2.3 股利政策市场效应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上市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的理论概述
    2.1 股利政策的基本概述
        2.1.1 股利政策的概念
        2.1.2 股利政策的类型
        2.1.3 股利支付的形式
        2.1.4 衡量股利支付水平的指标
    2.2 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动因
        2.2.1 传递公司利好信息
        2.2.2 创造再融资条件
        2.2.3 大股东变相套现
        2.2.4 降低代理成本
        2.2.5 迎合投资者需求
    2.3 高派现股利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信号传递理论
        2.3.2 代理成本理论
        2.3.3 生命周期理论
        2.3.4 股利迎合理论
3 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案例介绍
    3.1 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背景简介
        3.1.1 公司基本情况
        3.1.2 行业发展状况
    3.2 贵州茅台高派现的实施动因分析
        3.2.1 传递公司利好信息
        3.2.2 创造再融资条件
        3.2.3 降低代理成本
        3.2.4 迎合投资者需求
        3.2.5 实现市值管理
    3.3 贵州茅台股利分配特征
        3.3.1 以现金股利为主
        3.3.2 股利政策连续稳定
        3.3.3 股利支付率较高
    3.4 贵州茅台股利政策与同行业比较
        3.4.1 贵州茅台股利分配情况
        3.4.2 同行业五粮液、泸州老窖股利分配情况
        3.4.3 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股利政策比较
4 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公司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1.1 盈利能力分析
        4.1.2 偿债能力分析
        4.1.3 发展能力分析
        4.1.4 自由现金流量分析
        4.1.5 股权结构分析
    4.2 公司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府扶持力度分析
        4.2.2 相关政策分析
        4.2.3 投资机会分析
        4.2.4 股票回购可能性分析
5 案例的结论和启示
    5.1 案例结论
        5.1.1 高派现是公司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1.2 财务能力和股东意愿是高派现的主要保障
        5.1.3 合理的高派现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5.2 案例启示
        5.2.1 制定股利政策应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
        5.2.2 股利政策应持续稳定
        5.2.3 需重视股权结构的优化以协调各方利益
        5.2.4 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5.2.5 适当的丰富股利分配方式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小结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小结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小结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一、权力机关监督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多视角下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框架
    1.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模型与样本选取
    3.1 实证模型
        3.1.1 GARCH族模型
        3.1.2 月份效应检验模型设定
    3.2 样本选取及检验
        3.2.1 样本选取
        3.2.2 描述性统计
        3.2.3 样本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检验
    4.1 沪深综合指数月份效应检验
    4.2 规模指数月份效应检验
    4.3 行业指数月份效应检验
    4.4 滚动样本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沪深综合指数月份效应的成因分析
    5.2 规模指数月份效应的成因分析
    5.3 行业指数月份效应的成因分析
    5.4 提高市场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ST中特摘帽中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于我国~*ST制度的研究现状
        2.1.1 关于~*ST制度治理作用的研究
        2.1.2 关于我国~*ST制度的有效性的研究
    2.2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
        2.2.2 关于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
    2.3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现状
        2.3.1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2.3.2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2.4 关于~*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5 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2.5.1 会计盈余的持续性
        2.5.2 损益满计理论
        2.5.3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
第3章 2017年~*ST公司摘帽情况分析
    3.1 2017年~*ST公司摘帽现状
    3.2 2017年~*ST公司摘帽手段分析
        3.2.1 极少企业依靠主营业绩改善实现摘帽
        3.2.2 滥用非经常性损益成为摘帽主要手段
    3.3 ~*ST公司滥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摘帽的制度缺陷
        3.3.1 退市程序设计存在漏洞
        3.3.2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制度不完善
        3.3.3 外部审计监督制度不严格
第4章 ~*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摘帽案例分析
    4.1 ~*ST中特案例背景介绍
        4.1.1 公司情况简介
        4.1.2 行业背景介绍
    4.2 ~*ST中特摘帽前后财务数据分析
        4.2.1 净利润指标总体分析
        4.2.2 ~*ST中特非经常性损益具体表现
        4.2.3 扭亏年度2016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4.3 ~*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的具体手段
        4.3.1 大量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3.2 设法获得大额政府补贴
        4.3.3 操纵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4.4 ~*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的风险分析
        4.4.1 降低企业价值,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4.2 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4.4.3 阻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4.5 ~*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的原因分析
        4.5.1 手法合规——基于退市程序的“漏洞”
        4.5.2 简单易行——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与披露的不完善
        4.5.3 监督不严——基于外部审计监督的不严格
    4.6 ~*ST中特滥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的实际效果
        4.6.1 ~*ST中特顺利扭亏实现摘帽
        4.6.2 ~*ST中特后续经营情况不佳
第5章 防范~*ST公司滥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摘帽的政策建议
    5.1 改进退市风险警示制度
    5.2 明确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与性质
    5.3 增强外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股权集中度为调节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高管
        2.1.2 高管薪酬
        2.1.3 薪酬公平性
        2.1.4 股权集中度
        2.1.5 企业绩效
    2.2 基础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锦标赛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2.4 社会比较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高管薪酬公平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3.2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3.3 高管薪酬公平性、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高管薪酬公平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3.1.2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3.1.3 股权集中度对高管薪酬公平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3.2 理论模型构建
    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变量测度
        4.1.1 因变量
        4.1.2 自变量
        4.1.3 调节变量
        4.1.4 控制变量
    4.2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取
        4.2.1 数据收集
        4.2.2 样本选取
    4.3 模型构建
    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高管薪酬公平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
        5.3.2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
        5.3.3 高管薪酬公平性、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2003年沪深交易所年终数据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证券交易所非处罚性监管的市场反应研究[D]. 孟亮靓. 浙江大学, 2021(09)
  • [2]A股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日历效应比较分析 ——基于公司市值规模差异的角度[D]. 徐来.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D]. 赵斯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4]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黑天鹅”现象研究[D]. 李庚.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5]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D]. 张建东. 吉林大学, 2020(03)
  • [6]贵州茅台高派现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D]. 杨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7]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多视角下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研究[D]. 马光宇. 山西大学, 2019(01)
  • [9]*ST中特摘帽中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D]. 唐悦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高管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以股权集中度为调节变量[D]. 陈俊彦.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2003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年末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