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林区域规划与发展前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孟瑞芳,乌兰娜,赵一凡,巴志勇[1](2021)在《呼和浩特市村庄绿化美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文章详细总结了呼和浩特市村庄绿化美化成果;提出新村建设型、旧村改造型、林果产业型、红色资源开发型、自然风貌保护型5种村庄绿化模式,并列举成功案例进行详细说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并推荐适合当地村庄绿化美化的植物种类。
李英,郝勇[2](2021)在《重点流域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工作部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1],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作为典型的北方内陆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按照国家、自治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谋划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部署重点工作,旨在为首府今后五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导向。
刘军,李海珍[3](2021)在《首府: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中指出“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关于黄河,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诗词佳作。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正在谱写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位于黄河左岸,黄河干流流经全市102.5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全
刘洋[4](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高靖[5](2020)在《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现代农业给我们带来高效率、高产量、高生产率和大量丰富多彩的农产品的同时,也给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如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化肥和农药用量的上升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面临生态的严重危机,各个国家都在摸索未来农业的前进方向,生态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开始成为各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内蒙古托克托县作为由贫困转变为富强的农业大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地盐碱等制约农业良性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变污染现状,近些年开始探索和应用生态农业。托克托县作为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研究托克托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本文以内蒙古托克托县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数据,从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剖析出目前托克托县在生态农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性不足、生态农业人财物投入不到位和发展节约型农业条件欠缺。本文试图以原因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为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提出良性的建议,为托克托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托克托县虽然一直以农业为地区发展主业,但其发展生态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内蒙古托克托县多年处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相对落后于南方发达城市,许多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托克托县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只有因地制宜的为托克托县找到问题对策,才能使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刘聪慧[6](2020)在《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文中提出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应当关注地方以及地方尺度下具有地理维度的问题,地理教学要基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地理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表达问题,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并对影响他们生活的问题予以应对。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合理挖掘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如此,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而且迫切。从地理教学的原则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案例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区域分析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交通运输、教学案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实验教科书和2019版教科书)中交通运输内容的54个案例的内容和案例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出案例作用和案例对应的设计意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对收集的16个运用了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6个开发步骤;依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筛选原则,开发出21个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例设计了3个教学案例。对开发的案例进行了实施、反思和改进,归纳得出本文结论。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1.开发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六个步骤:课标与教材分析,预设培养目标,乡土地理案例收集选取,案例内容运用方式选择,迁移应用与评价,案例开发呈现;2.开发出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二十一个,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时,采取了重视乡土性、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情感性等策略;3.本文开发设计的三个交通运输教学方案可以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赵乐乐[7](2020)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水库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休闲农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农庄也顺势发展起来,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消费方式。生态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体验、科普、游憩、教育、环保等多功能的供市民周末来放松的场所。本文将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原则等理论运用到实际地块中,打造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休闲放松的农庄。所选地块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八拜水库。首先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总结国内外生态农庄进展及现状,找出问题,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方向,并提出解决思路;其次研究国内优秀案例,找出其可借鉴的地方;然后对实地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自己研究的主题及特色,推演出设计方案,对设计地块进行规划设计,以期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该农庄规划总面积为4104亩;是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再将周围八拜村的农耕文化和二人台文化融入其中,将其主题确定为“丘山·田园·好韵味”,以“生态、健康、绿色”为经营理念,突出展示现代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景观优美的生态休闲园等特色;以现代农业为依托,打造一个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游玩的庄园。农庄的景观结构为“一心,两带,八区”。“一心”即为多功能服务中心;“两带”则为生产种植带和景观观赏带;两带分别串联了各功能分区;“八区”为蔬菜种植区、农事体验区、果蔬采摘区、文化旅游区、科普教育园区、景观生态养生区、休闲娱乐区、综合养殖区。
何海明[8](2019)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作了历史性的新概括。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创举,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结合中央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难推测,不平衡、不充分的理论和现实所指,都包含了城乡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职业类型中的弱势现状等基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局面的现实所需。处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建设,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起步较晚、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等多重原因,应该说是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推进效果,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国乡村振兴实现的“成色”和实效,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已是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崭新的提法和重大的课题,自2017年10月17日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历经了一年多时间,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已渐成规模,但囿于提出时间、推进实践等先天局限,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同时,在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区情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相结合的角度来考量的,则少之又少。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既有良好的乡村发展基础,又理应为全区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率先示范。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俄蒙交界、东西连接的重要节点上,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边缘,处于区内区外的直接“交换”区;从边疆民族地区上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弱的缩影,而是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写照。选取呼和浩特市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既能够深入具体,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为理论切入点,以小见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振兴理论具有较大的充实和完善意义。着力探索呼和浩特市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其他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内容。首先,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次,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呼和浩特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等,并分析探索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出经济条件差、致富渠道狭窄、人才待遇低、干部资金等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难点。再次,在梳理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电子文档等方式,查找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启示。国内选取江苏、浙江、吉林、广西等地多个典型先进村发展经验;国外选择美国、日本和法英的新农村运动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吸取先进经验。最后,在吸取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和呼和浩特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实施路径: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管总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奋力推动农村地区“五位一体”建设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金德谷[9](2016)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文中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党中央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边疆民族地区先后推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或发展工程,同时出台了与国家战略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筹集了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投入资金,推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当前,学界从经济学、税收学等学科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成果较多,却较少从民族学视角入手,分析和讨论税收如何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个案,在实地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税收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此外,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还将重点关注边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状况。本文认为,税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促进作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通常凭借两种途径: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使之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资源再分配的工具,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领域的动力来源和物质支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凭借税收的途径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增强了边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动并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除绪论外,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在本文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田野调查点概况。第一章为“满洲里市税收概况”。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简述满洲里市征税的历史,此后,运用税收学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满洲里市国税和地税数据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状况。比如运用宏观税负分析,得出满洲里的税负在合理区间运行;运用税收弹性分析,表明满洲里的税收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从税种结构来看,满洲里的税收主要来源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从产业结构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囊括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公司。在本章的后半部分,笔者还借助个案访谈材料,对满洲里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税收情况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在第二章中,重点探讨了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税收如何促进满洲里的经济发展?本章以税收三大支柱:对外贸易、旅游业和工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分析了税收对满洲里畜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满洲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满洲里财政收入贡献占60%。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边疆民族地区鼓励发展边境贸易,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采取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调整为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边贸企业发展。此外,对边民互市规定货值范围内的生活用品采取免关税的政策,激活了边贸市场,促进满洲里对外贸易的发展。旅游业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比如对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旅游包机业务返还50%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满洲里市政府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税收政策制定了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发展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设备抵扣税收等,促进了满洲里的工业发展。2005年1月,内蒙古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牧业税,这对满洲里的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调整营业税的起征点方面,满洲里市政府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万元,鼓励各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从而促进满洲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满洲里市的各项税收政策和措施,较快地促进了满洲里市的经济发展。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当税收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途径,把税收资金(财政收人)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边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文化发展。根据每年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资金分析,满洲里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建设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而且重视民生事业发展,2013年,其民生领域的支出甚至占到财政总支出近40%。在社会保障与就业领域,满洲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130元提高到2014年的540元。同时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在就业方面,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享受税收抵扣,促进当地失业人员再就业。2004年到2014年满洲里的城镇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反映了满洲里就业发展良好。边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满洲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到2014年提高了1.6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到2014年提高了4.53倍。此外,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节庆活动,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文化发展。在第四章中,重点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出发,探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上。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少数民族孕妇去医院住院生产,满洲里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到满洲里就业,这样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入,带来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通过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笔者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在生计方式变迁方面,历史上满洲里牧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很多牧民放弃游牧生计,选择到城市企业工作。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发展民族服饰,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收。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比如蒙古族祭敖包、回族古尔邦节等节日屠宰牲畜免除屠宰税,之后又逐步取消了屠宰税,这对少数民族饮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在住房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对少数民族棚户区改造,及其购买第一套住房享受契税低税率优惠,带来了少数民族住房的发展。在交通方面,政府投资修巷道、硬化道路,方便少数民族出行。这些措施提升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得当地的民族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第五章主要讨论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税收促进满洲里整体的社会发展,边民受益,从而增强了边民国家认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比邻国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也增强我国边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边民对于未来生活的选择往往有着非常理性的认知,“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认为税收环境、发展环境更好的国家发展。在不同场域中,不管是少数民族、汉族的民族区分,还是中国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的国籍区分,边民往往会选择那种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身份来认同。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对税收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税收功能、特点和影响,分析满洲里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分析税收杠杆与满洲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内在关联,以及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讨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税收如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陈芳淼[10](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二、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林区域规划与发展前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林区域规划与发展前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村庄绿化美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和浩特市村庄绿化美化现状分析 |
1.1 村庄绿化美化成果 |
1.2 村庄绿化美化模式 |
1.2.1 新村建设型 |
1.2.2 旧村改造型 |
1.2.3 林果产业型 |
1.2.4 红色资源开发型 |
1.2.5 自然风貌保护型 |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村庄整体建设规划滞后 |
2.2 村庄绿化发展不平衡 |
2.3 建设与养护资金短缺 |
2.4 村民参与度低 |
2.5 后期管护压力大 |
2.6 造林难度 |
3 村庄绿化美化发展对策 |
3.1 科学规划、明确责任 |
3.2 增加绿量,提升质量 |
3.3 出台激励政策,加大村庄绿化资金投入力度 |
3.4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
3.5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
3.6 加强村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 |
(2)重点流域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工作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
2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水资源问题 |
2.2 水生态问题 |
2.3 水环境问题 |
3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内容 |
3.1 水环境质量规划目标 |
3.2 重点任务及措施 |
3.2.1 水资源保护任务及措施 |
3.2.2 水生态修复任务及措施 |
3.2.3 水环境治理任务及措施 |
结语 |
(4)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3.1.3 计算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发展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态农业 |
2.1.2 生态农业模式 |
2.1.3 循环农业 |
2.2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
2.3 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循环经济理论 |
2.3.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三章 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3.1 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方法 |
3.1.1 发展沿黄生态走廊农业建设工程 |
3.1.2 着力打造循环农业经济 |
3.1.3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
3.2 依托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 |
3.2.1 依托合作社发展稻渔综合种植 |
3.2.2 依托合作社发展秸秆综合利用 |
3.2.3 依托合作社发展废旧地膜循环再利用 |
3.3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
3.3.1 推广科学灌溉技术 |
3.3.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3.3.3 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第四章 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4.1 生态农业发展新方法实践性不足 |
4.1.1 沿黄生态走廊农业建设工程生态治理压力大 |
4.1.2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受工业污染制约 |
4.1.3 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管理欠缺 |
4.2 依托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条件不足 |
4.2.1 合作社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4.2.2 合作社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
4.2.3 合作社生态农业发展农用机械缺乏 |
4.3 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条件欠缺 |
4.3.1 生产方式落后 |
4.3.2 技术体系薄弱 |
4.3.3 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促进托克托县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
5.1 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新方法的操作性 |
5.1.1 加强沿黄生态地区生态保护 |
5.1.2 提高污染企业环保意识 |
5.1.3 加强对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管理 |
5.2 为合作社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
5.2.1 政府加大政策投入吸引科技人才 |
5.2.2 增加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 |
5.2.3 增加生态农业的机械投入 |
5.3 改善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条件 |
5.3.1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5.3.2 建立技术体系支撑 |
5.3.3 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乡土地理 |
2.课程资源 |
3.交通运输 |
4.教学案例 |
(二)理论基础 |
1.协调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地理教材中交通运输课程资源案例分析 |
(一)教材知识点组成部分 |
(二)教材知识点对应案例统计分析 |
(三)教材案例分析 |
1.案例设计分析 |
2.案例特点分析 |
三、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案例分析 |
(一)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案例统计 |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1.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作用分析 |
2.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运用方式分析 |
四、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与实施 |
(一)开发步骤 |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
1.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2.开发的教学设计案例 |
(三)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与实施启示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个版本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
附录2 :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
附录3 :视频类交通运输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4个) |
附录4 :交通运输部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表(12个) |
附录5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表 |
附录6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案例 |
致谢 |
(7)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水库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述与理论研究 |
2.1 生态农庄的概念 |
2.2 生态农庄的特点 |
2.3 生态农庄的类型 |
2.3.1 以规模面积划分 |
2.3.2 以经营主题划分 |
2.4 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2.4.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2.4.2 景观美学原理 |
2.4.3 可持续发展原理 |
2.4.4 旅游心理学 |
3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3.1 北京蟹岛休闲生态农庄 |
3.2 上海奉贤生态农庄 |
3.3 福建福州白沙湾生态农庄 |
3.4 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
3.5 小结 |
4 呼和浩特市基本概况 |
4.1 地理位置 |
4.2 气候特征 |
4.3 土壤类型 |
4.4 地域文化 |
4.4.1 自然资源 |
4.4.2 人文资源 |
4.4.3 文化特征 |
4.5 呼和浩特市农庄现状 |
5 研究地概况 |
5.1 区域概况分析 |
5.1.1 区域背景分析 |
5.1.2 区位交通分析 |
5.1.3 区域自然条件分析 |
5.2 场地条件分析 |
5.2.1 周围环境分析 |
5.2.2 场地用地分析 |
5.2.3 场地道路分析 |
5.2.4 现状植被分析 |
5.2.5 现状水系分析 |
5.2.6 现状地形分析 |
5.3 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5.3.1 优势(S) |
5.3.2 劣势(W) |
5.3.3 机遇(O) |
5.3.4 挑战(T) |
6 总体规划与设计 |
6.1 规划设计范围 |
6.2 规划设计原则 |
6.2.1 自然生态原则 |
6.2.2 文化原则 |
6.2.3 参与性原则 |
6.2.4 经济性原则 |
6.3 设计依据 |
6.4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
6.4.1 总体思路 |
6.4.2 主题定位 |
6.4.3 经营特色 |
6.5 景观结构规划 |
6.6 功能分区规划 |
6.6.1 蔬菜种植区 |
6.6.2 农事体验区 |
6.6.3 果蔬采摘区 |
6.6.4 文化旅游区 |
6.6.5 科普教育园区 |
6.6.6 综合养殖区 |
6.6.7 休闲娱乐区 |
6.6.8 景观生态养生区 |
6.7 道路交通规划 |
6.7.1 出入口 |
6.7.2 道路 |
6.7.3 停车场 |
6.7.4 观光停靠点 |
7 专项规划设计 |
7.1 竖向规划设计 |
7.2 给排水规划 |
7.2.1 给水规划 |
7.2.2 排水规划 |
7.3 照明系统规划 |
7.3.1 规划原则 |
7.3.2 规划依据 |
7.3.3 照明分区 |
7.4 建筑小品规划 |
7.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7.6 整体风格把控 |
7.6.1 建筑 |
7.6.2 铺装 |
7.6.3 灯具 |
7.7 植物景观规划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四)现代化理论 |
二、呼和浩特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 |
(一)呼和浩特地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呼和浩特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设定、发展定位和制度设计 |
1.目标设定 |
2.发展定位 |
3.制度设计 |
(三)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
1.推进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
2.优化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
3.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显着改善 |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得到完善 |
三、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
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
2.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
3.现代金融在农牧民群体中存在发展困境 |
4.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5.部分地区产业发展较为艰难 |
6.农村地区信息梗阻依然存在 |
(二)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
2.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 |
3.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足 |
4.基层矛盾纠纷突出 |
四、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
(一)国内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内先进经验 |
2.国内经验的启示 |
(二)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
1.国外先进经验 |
2.国外经验的启示 |
五、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
(一)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 |
1.抓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协调联动 |
2.探索规划新的乡村建设图景 |
3.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富裕群体作用 |
(二)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 |
1.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
2.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
3.加大农业技术支持与产业扶持力度 |
4.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
(三)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
1.充分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 |
2.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
3.全过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
(四)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
1.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 |
2.提升班子成员专业素质 |
3.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
(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 |
1.找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
2.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
第一章 满洲里市税收概况 |
第一节 满洲里税收史简述 |
第二节 满洲里市的地税 |
第三节 满洲里市的国税 |
第四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满洲里市税收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地税、国税的财政贡献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
第二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 |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
第三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
第四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畜牧业、批发零售业发展 |
第五节 税收与扶持民族企业发展 |
第三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
第一节 税收促进边疆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
第二节 税收支持民族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第三节 税收稳定民族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与就业 |
第四节 税收保障边民生活质量提高与文化发展 |
第四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生计变迁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发展 |
第三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发展 |
第四节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 |
第五章 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 |
第一节 边民互动中的国家认同 |
第二节 税收环境与“用脚投票” |
第三节 民族关系、身份认同与家园选择 |
第六章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税收的功能、特点及影响 |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四节 税收杠杆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
第五节 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 |
第六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税收与边疆城市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范围划分 |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2.1 耕地系统演变 |
2.2 草地系统演变 |
2.3 林地系统演变 |
2.4 湿地-水系演变 |
2.5 沙地系统演变 |
2.6 社区系统演变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
3.1.1 基本背景 |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
3.1.3 生态环境结果 |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3.2.1 基本背景 |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
3.2.3 生态环境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4.1.1 耕地系统演变 |
4.1.2 草地系统演变 |
4.1.3 林地系统演变 |
4.1.4 湿地-水系演变 |
4.1.5 沙地系统演变 |
4.1.6 社区系统演变 |
4.1.7 基本认识 |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4.2.1 耕地系统演变 |
4.2.2 草地系统演变 |
4.2.3 林地系统演变 |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
4.2.5 沙地系统演变 |
4.2.6 社区系统演变 |
4.2.7 基本认识 |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4.3.1 耕地系统演变 |
4.3.2 草地系统演变 |
4.3.3 林地系统演变 |
4.3.4 湿地-水系演变 |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
4.3.6 社区系统演变 |
4.3.7 基本认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
5.1 耕地系统演变 |
5.2 草地系统演变 |
5.3 林地系统演变 |
5.4 湿地-水系演变 |
5.5 沙地系统演变 |
5.6 社区系统演变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
6.1.1 耕地系统演变 |
6.1.2 草地系统演变 |
6.1.3 林地系统演变 |
6.1.4 湿地-水系演变 |
6.1.5 沙地系统演变 |
6.1.6 社区系统演变 |
6.2 综合评价 |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
6.4.1 自然原因 |
6.4.2 根本原因 |
6.4.3 直接因素 |
6.4.4 综合分析 |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 |
附录二 附表 |
四、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林区域规划与发展前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村庄绿化美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孟瑞芳,乌兰娜,赵一凡,巴志勇.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05)
- [2]重点流域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工作部署[J]. 李英,郝勇.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8)
- [3]首府: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 刘军,李海珍. 呼和浩特日报(汉), 2021
- [4]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托克托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 高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6]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D]. 刘聪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水库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D]. 赵乐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何海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D]. 金德谷.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