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

一、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柯平[1](2021)在《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文中认为为了回答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是怎样的体系、有什么样的价值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和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客观分析,通过"抽象—内核—价值"的思辨路线,揭示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之本来面目。本文总结凝炼出中国图书馆学的主要思想——要素思想、藏用思想、书文化思想、传播思想、分类思想、导读思想,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核——以图书文献为本,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教育、科学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代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参考文献49。

顾烨青,郑锦怀[2](2021)在《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说考论》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图书馆协会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收录了两位并非长期专门研究中国图书馆史的美国学者撰写的李大钊词条,将其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李大钊凭借其他中国图书馆人物无可比拟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得以入选。通过对该词条内容和之前相关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的解读,文章认为这两位美国学者之所以将李大钊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是因为他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基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图书馆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引领民众树立了开创性典范。文章进一步梳理中国图书馆界对李大钊的评价和对"之父"誉称标准的探讨,分析李大钊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对比同时期其他中国图书馆学人,认为李大钊属于第二层次的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距第一层次的真正的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尚有差距。

谭明[3](2020)在《吕叔湘中学主楼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图书馆这一重要的文化建筑建筑不再为地区或者高校专属,中学也慢慢地将以前的“图书室”升级为了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展现校园精神和形象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方式在改变,不同的媒介提供了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换的空间,功能愈来愈多样,也愈发混合,混合型的公共空间变得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现代中学的图书馆往往作为学校的主楼出现,内部还包括了行政办公与信息中心等职能,因此,如何处理好图书馆功能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关系也是研究重点。本案的目标便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同时容纳图书馆与行政办公职能的公共开放的现代中学主楼。本案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新校区内,主楼包含图书馆功能与行政办公功能,位于校园的中轴线上,是学校的主楼。本人通过对相近尺度的图书馆及办公建筑案例进行分析,在了解现代图书馆与办公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对主楼功能、流线、中庭、立面等方面展开了设计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论,本案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合理组织图书馆功能和行政办公功能,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顺畅;第二,主楼形象应具有鲜明的特征,识别性强,同时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第三,考虑可持续发展,方案应合理控制造价,具备经济性。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情况和设计研究目标。第二部分从案例调研和文献研究入手,进行图书馆设计研究,对中学的图书馆进行功能布局、空间设计、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是中庭空间和阅读空间,详细分析了三个建筑案例: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阿伯丁大学图书馆新馆。第三部分进行办公建筑类型研究,对新时代的办公建筑进行功能布局、空间设计尤其是共享空间方面进行分析,并分析了两个建筑案例:SDU丹麦南方大学主楼和微软之家。第四部分先从规划和文化角度介绍了项目的背景资料。接着进行场地、流线、功能方面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庭空间、阅读空间、立面设计的设计。第五部分为结语,叙述了本案的成果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最后一个部分是成果展示,也就是技术图纸和效果图的展示。本文正文共约30000字,图表121幅。

袁祖笑[4](2020)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自文华大学图书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近代社会风云激荡、波澜起伏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我国引入了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民国初创办了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学者们利用西学将以朴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学科化,梁启超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内容上包括广义的校雠学。近代我国图书馆学虽近学日本远学欧美,建设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仍是文化教育所必需。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以校雠学为本土化的路径将其引入到图书馆学教学实践中,由此校雠学成为图书馆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图书馆学逐渐发展为文献学课程。本文所讲的文献学课程是指基于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开设以古文献学或古文献学命名或等同的以及相关的课程的统称,包括古典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国图书馆学对文献学知识的传承即是现实需要;又为图书馆学找到了古代源头形成文化认同;直至改革开放前,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一直是核心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随着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逐渐由核心下降为一种选修课程,遭遇了现代性困境,其原因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核心知识的转变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因此,本文梳理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图书馆学本科、研究生阶段涉及文献学课程和研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较为全面而深刻反映图书馆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微观历史、宏观趋向与现状;深入探讨重塑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再调整及加强引导,从而为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突破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变革实践,提高其在图书馆学内部的竞争力。

李后卿,孔维韬[5](2020)在《图书馆形态演化及其发展方向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形态的演化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产物。文章首先探讨了图书馆形态的内涵并梳理了图书馆形态的分类体系;其次分析了现代图书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总结了现代图书馆形态演化的基本规律;最后描述了下阶段图书馆形态的发展方向——融合图书馆。

黄直[6](2019)在《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知识信息的储存库和传播体,拥有厚重历史的图书馆直至今日仍然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之中拥有一席之地。一直以来关于图书馆设计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何塑造满足公众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是建筑界的永恒话题。本文将原型与进化的思想引入图书馆空间研究的语境之中,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历史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原型,以及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复合化构成关系,本文旨在发掘图书馆这一类型建筑所隐含的空间构成方式,及其随着时代、地域、环境等的变化所展现出的空间原型的进化,希望有助于建筑师们利用空间原型的操作来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把控。具体说来,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国内外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框架,让读者从宏观角度对本文的主旨、框架、写作方法有大致的认识;第二章阐述论文中的关键概念、简述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从“空间原型”的概念、“进化”的概念、图书馆的发展及衍生,相关理论支撑等四个方面建立对图书馆空间的宏观认知;第三章按照历史线索对图书馆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图解的方式解析图书馆的空间操作手法并归纳图书馆中存在的十种空间原型,即古典时期的穿插原型和包含原型、文艺复兴前后时期的并置原型和切削原型、近代时期的串联原型和环绕原型以及现代时期的邻接原型、聚焦原型、堆叠原型和嵌合原型;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以当代优秀图书馆作为对象深入研究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并按照结构创新、功能应用、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空间意境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图书馆空间原型在进化的历程中展现出的复合化关系;第五章借助对优秀、前卫的图书馆作品的剖析,阐释图书馆“解体”与重塑的理念并展望未来图书馆形态标志化、空间城市化、环境共生化三种设计趋向,同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的试设计。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弥补当代建筑学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原型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对未来图书馆的项目实践起到借鉴和提升的作用。

肖逸熙[7](2019)在《多媒体时代下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如果说书籍的价值体现在于阅读,那么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应该来源于读者。如何在满足读者基本阅读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馆内读者的使用体验,成为当下图书馆室内设计值得仔细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阅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政治背景、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介质,不同的阅读介质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当下的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书籍实施了大规模的数字化工程,越来越多的纸质形式转变成电子书籍,阅读进入了纸质与数字阅读并存共融的时代。面对这些变化,图书馆在其室内环境设计上也需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实现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继而带动整个图书馆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是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图书馆设计上追求的主要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不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经济发展都为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创造了优越的基础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变迁是我国图书馆在历史演进中进行了第一次转型,而我们经历的正是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演进的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第一次更加艰巨和复杂,除了要依靠“研究国际新环境、解决本土新问题”的逻辑思路,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气以及科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次的变革。本文通过以下思路,展开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转型性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和梳理,理清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发展脉络;其次,由具体到抽象,以传统图书馆建筑的室内环境发展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到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及策略;最后,由抽象回归到具体,结合上述理论进行设计实践运用分析。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转型性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事业注入充分的历史性依据和些许新鲜血液,使当下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流于形式上的创新,更能做到有迹可循,最终探索出继往开来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之路。

李明华[8](2016)在《现代图书馆特质与图书馆建筑十则》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探讨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对于图书馆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对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结果/结论]提出中国式表述的图书馆建筑十项原则:人本、开放、实用、灵活、舒适、安全、经济、文雅、绿色、协和。

姚红[9](2014)在《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给出了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的定义描述,分别从馆藏、读者、馆员、业务、建筑和设备等六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很大,无论是资源的构成,人员的素质、服务的质量还是管理的水平,现代图书馆都要远远优于传统图书馆。

刘君[10](2013)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整体上并不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本质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受意识形态和制度权力制约的把某种特定理论观点作为"中心话语"去贯彻的"本质化"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批判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存在"本质主义"思维的学者,其实是把图书馆学理论受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可变性"的历史状况,与人们借用"意识形态"、"权力"等对某种理论观点的"真理化"、"本质化"的超稳定干预相混淆了。而后现代主义学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误判,除了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研究者对后现代理论的机械套用有关之外,也与本质主义同意识形态具有诸多内在的一致性有关。可以认为,源于人文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尽管它的某些观点可能对图书馆学研究有所启发,但由于它不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也不适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因而不能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应然指向"。

二、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抽象
    1.1 实践抽象: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图书馆实践
    1.2 客体抽象:图书馆学思想对具象事物与现象的提炼
    1.3 学术文化抽象:图书馆学思想根植于学术文化和相关学科的土壤
2 内核
3 价值
    (1)文化价值
    (2)教育价值
    (3)科学价值
4 结语

(2)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说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ALA百科》中李大钊词条的撰写者等相关问题探析
    2.1 关于词条的撰写者
    2.2 影响李大钊词条撰写及词条入选《ALA百科》的若干因素
3 李大钊被美方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的原因探析
    3.1 《ALA百科》李大钊词条的内容
    3.2 对《起源》《红楼》等相关文献的解读
4 中国图书馆界对李大钊的评价
    4.1 民国图书馆界对李大钊的研究与评价
    4.2 20世纪50—60年代图书馆界对李大钊的研究与评价
    4.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李大钊图书馆成就的评价
5 对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誉称的理解和认识
    5.1 “之父”誉称的冠名标准和使用探析
    5.2 对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誉称相符性的探讨

(3)吕叔湘中学主楼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背景介绍
        1.1.2 课题研究来源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不足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设计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图书馆建筑类型研究
    2.1 图书馆设计原理
        2.1.1 图书馆的发展与分类
        2.1.2 图书馆选址与场地设计原则
        2.1.3 图书馆功能构成与组合关系
        2.1.4 图书馆建筑布局
        2.1.5 中学图书馆特点分析与设计要点
    2.2 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2.1 图书馆门厅空间研究
        2.2.2 图书馆中庭空间研究
    2.3 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研究
        2.3.1 图书馆阅览空间分类与特点
        2.3.2 图书馆阅览空间房间尺寸与家具布置
        2.3.3 图书馆阅览空间混合化设计
    2.4 相关图书馆建筑案例分析
        2.4.1 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
        2.4.2 阿伯丁大学图书馆新馆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办公建筑类型研究
    3.1 办公建筑特点研究
        3.1.1 办公建筑分类与特点
        3.1.2 办公室布局组织方式
    3.2 共享空间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
        3.2.1 共享空间的概念与特点
        3.2.2 共享空间在办公建筑中的设计探究
    3.3 相关办公建筑案例分析
        3.3.1 SDU丹麦南方大学主楼
        3.3.2 丹麦微软之家
第四章 方案设计研究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文化背景研究
        4.1.2.1 丹阳历史与齐梁文化
        4.1.2.2 吕叔湘先生与校园文化
        4.1.3 主楼与校园规划的关系
        4.1.4 任务书解读分析
    4.2 齐梁建筑特点与设计概念的形成
    4.3 平台影响下的场地设计
    4.4 主楼平面与复合功能研究
        4.4.1 平面柱网尺寸的优化
        4.4.2 两种功能的组合关系探究
        4.4.3 平面功能的分布
        4.4.4 总体功能布局
    4.5 多维度的流线设计
        4.5.1 场地流线
        4.5.2 建筑内部流线
    4.6 共享中庭空间设计研究
        4.6.1 中庭形态与上下关系的演进
        4.6.2 “书香中庭”的氛围营造
        4.6.3 办公中庭功能多样性的建立
    4.7 功能复合的开架阅览空间设计研究
        4.7.1 传统借阅模式的打破与重构
        4.7.2 开放性阅览空间的构成
    4.8 基于遮阳的立面设计研究
        4.8.1 建筑立面遮阳研究
        4.8.2 立面遮阳格栅角度与日照的关系
第五章 结语
第六章 成果图纸
    6.1 技术图纸
    6.2 效果图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4)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史视域下的古代图书馆学研究
        1.2.2 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
        1.2.3 我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1.2.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代性困境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的历史渊源
    2.1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及其发展
        2.1.1 文献学与文献学课程
        2.1.2 图书馆学与文献学课程
    2.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2.2.1 古代文献整理工作
        2.2.2 近代校雠学与图书馆学的交融
    2.3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发展史
        2.3.1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演变
        2.3.2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内容的演变
3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状
    3.1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总体情况
        3.1.1 图书馆学本科开设的文献学课程
        3.1.2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开设的文献学方向及课程
    3.2 图书馆学文献学方向博硕学位论文的分析
    3.3 图书馆学界对文献学课程的反思与呼吁
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现代性困境的原因
    4.1 图书馆学教育适应就业的工具理性
    4.2 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科人文教育的转变
        4.2.1 接轨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与本土化探索
        4.2.2 深受苏联模式及其目录学教育的影响
        4.2.3 学科归属的调整与信息学情报学的融入
    4.3 文献学课程的特性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
5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对策
    5.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与建构其共识
        5.1.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
        5.1.2 建构文献学课程是学科古典教育的共识
    5.2 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再调整并加强引导
        5.2.1 本科培养目标的再调整并加强升学就业引导
        5.2.2 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与研究方向并引导实践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5)图书馆形态演化及其发展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形态及其分类
    1.1 以发展时期作为形态分类标准
    1.2 以空间功能作为形态分类标准
    1.3 以社会环境发展阶段作为形态分类标准
    1.4 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作为形态分类标准
2 现代图书馆形态的演化与发展
    2.1 现代图书馆的主要形态
    2.2 现代图书馆各形态之间的关系
    2.3 现代图书馆形态演化的基本结论
3 未来图书馆形态的发展方向
    3.1 社会融合论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3.2 图书馆融合发展的趋势
    3.3 图书馆发展的现实表现
4 结语

(6)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及图书馆发展历程
    2.1 “空间原型”的概念
        2.1.1 空间原型的起源
        2.1.2 空间原型理论的分支和发展
    2.2 “进化”的概念
        2.2.1 建筑的进化
        2.2.2 原型的进化
    2.3 图书馆的发展与衍生
        2.3.1 古典时期
        2.3.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2.3.3 我国古代时期
        2.3.4 近代时期
        2.3.5 现代时期
        2.3.6 多媒体信息化时期
    2.4 相关理论支撑
        2.4.1 立体几何学
        2.4.2 类型学理论
        2.4.3 知觉现象学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时间线索下的图书馆空间原型解析
    3.1 古典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1.1 穿插原型
        3.1.2 包含原型
    3.2 文艺复兴前后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2.1 并置原型
        3.2.2 切削原型
    3.3 近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3.1 串联原型
        3.3.2 环绕原型
    3.4 现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4.1 邻接原型
        3.4.2 聚焦原型
        3.4.3 堆叠原型
        3.4.4 嵌合原型
    3.5 本章小结
4 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
    4.1 结构创新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1.1 结构构件创新化
        4.1.2 结构系统一体化
    4.2 功能应用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2.1 城市功能植入化
        4.2.2 功能混合均质化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3.1 地域环境融入化
        4.3.2 传统文化继承化
    4.4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4.1 自然环境共生化
        4.4.2 地形地貌契合化
    4.5 空间意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5.1 神圣性空间营造
        4.5.2 探索性空间营造
    4.6 本章小结
5 未来图书馆的进化趋势展望
    5.1 图书馆的“解体”与重塑
    5.2 未来图书馆的设计趋向
        5.2.1 建筑形态标志化趋向
        5.2.2 建筑空间城市化趋向
        5.2.3 建筑环境共生化趋向
    5.3 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试设计
        5.3.1 区位概述
        5.3.2 概念生成
        5.3.3 技术图纸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目录
附录B 表格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多媒体时代下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价值
        1.1.1 立题依据
        1.1.2 立题价值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行性分析
    1.4 预期成果
    1.5 预计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二章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1 古代世界图书馆
    2.2 中世纪图书馆
    2.3 十六世纪的图书馆
    2.4 十七世纪的图书馆
    2.5 十八世纪的图书馆
    2.6 十九世纪的图书馆
    2.7 二十世纪的图书馆
    2.8 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
第三章 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实践现状
    3.1 司马辽太郎纪念图书馆
    3.2 勃兰登堡理工大学图书馆
    3.3 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
    3.4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3.5 篱苑图书馆
    3.6 颂歌图书馆
第四章 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构成要素研究
    4.1 图书馆的功能与布局
        4.1.1 图书馆中的功能设计
        4.1.2 图书馆中的空间布局
    4.2 图书馆的室内材料运用与照明设计
        4.2.1 图书馆的室内材料运用
        4.2.2 图书馆的室内照明设计
    4.3 多媒体技术
    4.4 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启示
        4.4.1 重视图书馆建筑的功能需求
        4.4.2 重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新需求
        4.4.3 重视使用者的体验需求
    4.5 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4.5.1 功能性原则
        4.5.2 文化性原则
        4.5.3 个性化原则
        4.5.4 人性化原则
第五章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选址
        5.1.3 项目现状
    5.2 设计前期分析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定位
    5.3 室内环境设计分析
        5.3.1 功能布局分析
        5.3.2 设计风格分析
        5.3.3 专项设计分析
    5.4 设计启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现代图书馆特质与图书馆建筑十则(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图书馆的特质
    1.1 现代图书馆是社会的图书馆
    1.2 现代图书馆是综合性的文化中心
    1.3 现代图书馆是一个广泛的社会交流场
    1.4 现代图书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
2 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指导
    2.2 广泛应用新理念新技术
    2.3 以功能要求引领建筑设计
    2.4 遵从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
    2.5 馆方自始至终参与
3 探究“图书馆建筑十则”
    3.1 人本
    3.2 开放
    3.3 实用
    3.4 灵活
    3.5 舒适
    3.6 安全
    3.7 经济
    3.8 文雅
    3.9 绿色
    3.1 0 协和

(9)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馆藏建设
2 读者
3 馆员
4 业务
    4.1 文献采访
    4.2 文献编目
    4.3 文献流通
    4.4 文献检索
    4.5 参考咨询
5 建筑
6 设备
7 结束语

(10)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中国图书馆学的反本质主义批判及提出的问题
2 中国图书馆学是否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
3 后现代学者批判的“本质主义”是何种性质的“本质主义”?
4 后现代主义是否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应然走向”?
5 结语

四、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J]. 柯平.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6)
  • [2]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说考论[J]. 顾烨青,郑锦怀. 图书馆, 2021(06)
  • [3]吕叔湘中学主楼建筑设计研究[D]. 谭明. 南京大学, 2020(04)
  • [4]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D]. 袁祖笑. 郑州大学, 2020(02)
  • [5]图书馆形态演化及其发展方向研究[J]. 李后卿,孔维韬.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2)
  • [6]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D]. 黄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多媒体时代下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转型研究[D]. 肖逸熙. 东南大学, 2019(05)
  • [8]现代图书馆特质与图书馆建筑十则[J]. 李明华. 图书情报工作, 2016(19)
  • [9]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差异[J]. 姚红. 甘肃科技纵横, 2014(10)
  • [10]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J]. 刘君.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05)

标签:;  ;  ;  ;  ;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