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核菌核染色技术研究

丝核菌核染色技术研究

一、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媛媛,谭海文,卢燕回,黎起秦,林纬,袁高庆[1](2016)在《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明确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群,从广西发病烟草植株上分离了2株烟草立枯病菌菌株和3株靶斑病菌菌株。经形态特征和细胞核染色观察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于多核立枯丝核菌。依据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反应,发现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均包含AG-2和AG-4两个菌丝融合群。进一步分析5个菌株的r DNA-ITS序列,初步明确这2种病原菌包括AG-4 HG-I和AG-2-2 IIIB 两个菌丝融合群,与菌丝融合反应分析结果相吻合。首次在国内从烟草靶斑病组织上分离到AG-2 和AG-4 融合群。

白庆荣,谢昀烨,姜旭宇,孙慧颖,高洁[2](2014)在《高山红景天立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药剂敏感性》文中认为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吉林省临江市、安图县罹病高山红景天植株分别获得4、2个致病菌株。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细胞核染色、菌丝融合及rDNA-ITS区序列测定结果表明:6个菌株均为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多核丝核菌;临江分离物J1J4为AG-4-HGⅡ菌丝融合群,安图分离物J5J6为AG-1-IB菌丝融合群。19种杀菌剂对2个菌丝融合群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个菌丝融合群对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的敏感性最好(EC50<0.005 mg/L);对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强尔)的敏感性次之(EC50<1.0 mg/L);对木霉菌和寡雄腐霉的敏感性略低(1.0 mg/L<EC50<5.0 mg/L)。2个菌丝融合群对化学杀菌剂肟菌·戊唑醇、氟硅唑、腐霉利、多菌灵敏感性较高(EC50<1.0 mg/L);对异菌脲、菌核净、氟菌唑、百菌清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略低(1.0 mg/L<EC50<10.0 mg/L);AG-1-IB菌丝融合群对咯菌腈、恶霉灵、嘧霉胺的敏感性强于AG-4-HGⅡ。

谢昀烨[3](2013)在《吉林省主要药用植物丝核菌属真菌病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随着人参等中药材栽培面积不断的扩大,其根部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尤其给以根部入药的中药材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目前立枯病的发生已经成为限制人参等中药材的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使得该病害的防治遇到困难。为研究近年来中草药立枯病病原的变化,本文对吉林省部分地区的立枯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初步分析了不同菌系间的遗传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防治立枯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种方法对人参、景天等中草药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表明:人参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立枯丝核菌的AG-1-IB (Rhizoctonia solani AG-1-IB)、AG-5融合群(R. solani AG-5)、AG-2-1融合群(R. solani AG-2-1)和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Rhizoctonia sp. AG-A);景天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AG-4-HGⅡ融合群(R. solani AG-4-HGⅡ)、AG-1-IB融合群和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白藓皮立枯病病原菌主要是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苍术立枯病病原菌主要是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白三叶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AG-1-IB融合群;轮叶党参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AG-1-IB融合群;蓝萼香茶菜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AG-1-IB融合群。其中首次对吉林省中药材根病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进行报道,对白藓皮、白三叶、苍术、轮叶党参、蓝萼香茶菜的立枯病病原鉴定为国内首次报道。2、19种杀菌剂对两种不同融合群丝核菌引起的景天立枯病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个菌丝融合群对枯草芽孢杆菌(稳稻)、内生芽孢杆菌(益微)、井冈·蜡芽菌的敏感性最好,其EC50<0.005μg/mL;对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强尔)的敏感性次之,EC50<1.0μg/mL;对木霉菌和寡雄腐霉的敏感性略低,1.0μg/mL<EC50<5.0μg/mL。供试的2个菌丝融合群对化学药剂肟菌·戊唑醇、氟硅唑、腐霉利、多菌灵敏感,EC50<1.0μg/mL;对异菌脲和菌核净较为敏感,1.0μg/mL<EC50<5.0μg/mL;对咪鲜胺、氟菌唑、适乐时、达克宁、恶霉灵、嘧霉胺的敏感性稍差,5.0μg/mL<EC50<10.0μg/mL。且两个菌丝融合群对同种药剂表现出的敏感性差异不大。3、对人参和景天根病立枯丝核菌进行了杀菌剂敏感性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融合群丝核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同种寄主的不同融合群的立枯丝核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程度有差异,不同寄主的同种融合群的立枯丝核菌对同种的杀菌剂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4、对不同融合群丝核菌从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方面比较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在其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以及菌核生长状态等生物学特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5、分析30个不同菌株的ITS1-5.8S-ITS2间的核苷酸序列,并构建了其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差异,为控制吉林省中药材根病立枯丝核菌为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媚,杨迎青,李明海,舒灿伟,周而勋[4](2012)在《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1.320 4x,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70.2μg/mL,EC95为6 341.5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吴荷芳[5](2012)在《江苏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世界性三大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丝核菌属。该菌属寄主范围极广,适应力强,因此防治相当困难。目前该病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使得该病害的防治更为困难。为了解近年来江苏省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集分离86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传统形态学研究与遗传多态性分析,试图寻找菌株DNA多态性与菌株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亲缘关系的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情况。本研究在2009-2010两年的6-10月间从江苏省6县市(即6个生态区)采集的病样共分离得到了80株水稻纹枯菌株,及福建省厦门市田间采集的病株分离得到6株菌株,加上本实验室保存的水稻纹枯病菌Rh-2,共计87株菌株。分别对这87株菌株进行了菌丝细胞核数目观测、融合群鉴定和形态学分类。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几方面比较了87株水稻纹枯菌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其生长速率、菌落形态、气生菌丝以及菌核量等生物学特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室内离体接种法(分别接种蚕豆叶片,水稻叶片和叶鞘三种离体材料)测定87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4株菌株致病力弱,对水稻叶鞘未检测到致病力;其余菌株对离体材料均表现出较强致病力。同时发现,相同菌株分别接种三种不同室内离体材料,其致病力鉴定结果差异不大。温室盆栽嵌入接种法结果显示,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着。除了4个菌株对活体水稻无致病力以外,其余83个菌株均能侵染水稻症状,其中2株菌株的致病力最强,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将87株菌株分别接种6个水稻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显着且存在互作分化。最后,本研究同时采用ISSR与RAPD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水稻纹枯菌遗传变异及遗传分化,利用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相似系数对7个地理种群(江苏省6县市及福建省厦门市)的菌株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构建个体间遗传关系UPGMA聚类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相似系数约0.70为标准,可把87个水稻纹枯菌菌株为7个遗传聚类群,来源于同一地区的菌株相似性较高,基本各自可归为一类。表明,ISSR扩增片段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ISSR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相似系数0.769,即两者结果显着正相关,表明其一致性,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均适合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7个地理种群构成的ISSR表型数据矩阵输入PopGene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各种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表明: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程度,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同时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即种群间具有较高的基因多样度。通过对87株菌株的生长速率和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07,二者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性,即生长速率快的菌株一般致病力较强。从聚类分析结果及致病力鉴定结果看,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来源、DNA条带的多态性与遗传聚类群的划分并无明显相关。

任飞娟,常聚普,贺伟,乔趁峰,郭利民,赵俊芳[6](2011)在《河南省苹果新病害——丝核菌叶枯病病原鉴定》文中认为2006年在河南省濮阳地区发现苹果树大量叶片在生长期枯死,受害的叶片及其枝条上有浓密的菌丝及菌核。通过田间调查,并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等试验,结果表明,造成叶片枯死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邹成佳,唐芳,杨媚,贺晓霞,李献军,周而勋[7](2011)在《华南3省(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颜色、菌核数量)、菌丝融合群、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可划分为慢、中、快3种类型,菌株数分别为3株(0.90%)、136株(40.60%)和196株(58.50%);产生菌核的数量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无菌核或极少形成菌核、菌核量少、菌核量中等和菌核量多,各有4株(1.19%)、59株(17.61%)、238株(71.04%)和34株(10.15%)。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1融合群的ⅠA亚群,即AG-1ⅠA。从中随机选取50个菌株进行菌丝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介于713个。对其中270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2个致病型,分别为208株(77.04%)和62株(22.96%),未发现弱致病力菌株。综合分析表明,所测菌株的致病型与菌丝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数量各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张爱萍[8](2010)在《中国部分地区草坪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及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草坪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由于不当的水肥管理和修剪,草坪丝核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在对病害的防治中,提倡综合防治,而生物防治,尤其是拮抗木霉在土传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尤为显着。本研究对山东省青岛、东营、泰安、上海市、广东省广州等地的草坪丝核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筛选出了对优势融合群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株。具体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山东省青岛、东营、泰安、上海市、广东省广州等地采集草坪丝核菌病害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菌株获得48个丝核菌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WAG-Z、AG1-IA、AG4-HG-I融合群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P、AG-L融合群构成,其中WAG-Z群出现频率最高,占全部菌株的70.83%,为优势融合群;其次是AG-A群,占14.59%;再依次为AG1-IA群,占分离菌株的8.34%;AG4-HG-I、AG-P和AG-L群均有1个菌株,均占分离菌株的2.08%。另外AG-P群、AG-L群和AG-A群是国内外首次从草坪上分离得到的三个融合群。2.分离获得的草坪丝核菌,其菌丝经DAPI染色后制成玻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草坪丝核菌的细胞核相大致分两种:多核和双核,其中AG1-IA融合群的菌株细胞核数目多为5-11个;AG4-HG-I融合群的菌株细胞核数目为3-10个;WAG-Z融合群的菌株核相较为复杂,有单核细胞、双核细胞及多核细胞,其中以多核为主;AG-P、AG-L和AG-A融合群的菌株均为双核。3.利用5.8SrDNA-ITS区序列分析法,对草坪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所有测试菌株其5.8S rDNA序列高度保守,ITS1、ITS2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隶属不同融合群或不同亚群的菌株其5.8S rDNA-ITS区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相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的一致性较高,利用此基因序列对丝核菌不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菌株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和鉴定。4.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初筛木霉菌株的生长速度、耐性、产孢量、抗生作用等8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05-037的灰色关联度ri=0.9064最大,其次是T05-066和T05-048菌株,其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714和0.8712。表明T05-037、T05-066、T05-048这三个木霉菌株的综合性状与构建的理想的参考菌株接近程度大,是比较理想的拮抗丝核菌的木霉生防菌株。其中,T05-037菌株的综合评价结果最好。5.本试验筛选获得的优良木霉菌株T05– 037,利用形态分类学的方法初步将其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方法评价木霉菌株T05-037对隶属不同融合群丝核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05-037木霉菌对供试的分属4个不同融合群的丝核菌菌株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5.52%-64.49%),其中T05-037菌株对属于WAG-Z融合群的丝核菌菌株抑制率最高,说明木霉菌株T05–037对草坪丝核菌病害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陈健华,邢锦城,张茸茸,张旭,陈怀谷,马鸿翔[9](2010)在《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类鉴定研究》文中指出为明确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2008年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仪征市、安徽省六安市及河南省临颖县、温县采集并分离纯化得到30株小麦纹枯病病原菌,从中选择6个代表性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病原菌在pH在4~9内均可以生长,以pH为5时生长速度最快;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以22.5℃最适;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SA培养基、PDA培养基、改良PDA培养基、查彼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高邮纹枯病菌生长最快,菌丝较粗;扬州、仪征、临颖和温县纹枯病菌生长相对较慢,菌丝较细、稀疏;六安纹枯病菌生长最慢,菌丝较粗,稍密。番红O-KOH染色结果表明,扬州、仪征、临颖和温县纹枯病菌为双核丝核菌,高邮和六安纹枯病菌为多核丝核菌。丝核菌专化性PCR检测结果表明扬州、仪征、临颖和温县菌株为禾谷丝核菌。

李荣同,龚光禄,陈连水,包水明,杜伟,廖成宁[10](2009)在《菌核侧耳单双核菌丝染色鉴定初探》文中指出以菌核侧耳为材料,对菌丝染色技术的研究表明,液体培养菌丝方便且效果好;F.A.A固定液渗透力强,固定时间短;Gymea染液染出的菌丝,可明显地观察到菌丝隔膜和细胞核数目,也可清晰地反映出是否存在锁状联合,从而稳定可靠地鉴定出单双核菌丝。

二、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高山红景天立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药剂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症状观察
        1.2.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1.2.3 致病性测定
        1.2.4 病菌的培养学性状观察
        1.2.5 细胞核染色
        1.2.6 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的测定
        1.2.7 病原菌r DNA-ITS区序列分析
        1.2.8 病原菌的药剂敏感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观察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 纯化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4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形态学鉴定
    2.5 菌丝融合群的测定
    2.6 r DNA-ITS区序列分析
    2.7 菌丝融合群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3 结论与讨论

(3)吉林省主要药用植物丝核菌属真菌病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丝核菌分类
        1.1 丝核菌的形态学分类特征
        1.2 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分类
        1.3 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吉林省道地中药材根部病害研究现状
        2.1 吉林省道地中药材根病的研究情况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人参、景天等根病丝核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景天立枯病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融合群丝核菌杀菌剂敏感性比较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寄主不同菌丝融合群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融合群rDNA-ITS序列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井冈霉素的高温处理
    1.4 菌丝生长和培养性状的观察
    1.5 菌核形成与形态的观察
    1.6 菌核干质量的测定
    1.7 菌丝细胞核数目的计算
    1.8 液体培养时井冈霉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处理对井冈霉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2.2 井冈霉素的毒力回归方程
    2.3 井冈霉素对病菌培养性状的影响
    2.4 井冈霉素对菌核形态和干质量的影响
    2.5 井冈霉素对菌丝细胞核形成的影响
    2.6 液体培养条件下井冈霉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5)江苏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纹枯病的系统研究
        1.1 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简史
        1.2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生物学
        1.2.1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分类简史
        1.2.2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形态学分类
        1.2.3 立枯丝核菌(R.solani)及其融合群分类
        1.3 病原菌的遗传特性
        1.3.1 生活习性
        1.3.2 为害症状
        1.3.3 菌株来源的多样性
        1.3.4 致病性差异与生理分化
        1.4 病菌的遗传变异机制
        1.4.1 细胞核数目
        1.4.2 菌丝融合现象
        1.4.3 重组
        1.4.4 迁移
        1.4.5 突变
        1.4.6 寄主定向选抒
        1.5 抗水稻纹枯病研究
        1.5.1 抗性种质资源
        1.5.2 抗性遗传研究
        1.6 病菌与寄主互作
    2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技术
        2.1 群体的遗传结构
        2.2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技术
        2.2.1 致病性(pathogenicity)
        2.2.2 群体遗传标记的类型
        2.2.3 DNA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菌株
        1.2 试剂
        1.2.1 培养基
        1.2.2 菌丝细胞核染色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水稻纹枯病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3.2 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及细胞核核相测定方法
        1.3.3 菌株间融合群判定
    2 结果
        2.1 水稻纹枯病原菌菌株采集及分离纯化
        2.2 水稻纹枯病原菌细胞核数目
        2.3 菌株形态学分类
        2.4 水稻纹枯菌菌株间菌丝融合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纹枯病菌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 病原菌生长速率测定
        1.3 病原菌在PSA平板上的生长学特性观测
        1.4 致病力接种测定
        1.4.1 离体接种方法
        1.4.2 活体接种法(嵌入接种法)
        1.5 水稻纹枯菌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1.5.1 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和调查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生长速率的测定
        2.3 病原菌在PSA平板上的生长学特性观测
        2.4 致病力测定
        2.4.1 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离体致病力
        2.4.2 菌株盆栽致病力平均病级的比较及相互差异
        2.4.3 水稻纹枯菌致病力遗传分化的初步研究
        2.5 菌株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江苏省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DNA的提取
        1.2 ISSR反应体系
        1.2.1 筛选ISSR引物
        1.2.2 PCR反应体系
        1.2.3 PCR反应程序
        1.3 RAPD反应体系
        1.3.1 RAPD引物筛选
        1.3.2 PCR反应体系
        1.3.3 PCR反应程序
        1.4 谱带的记录与数据处理
        1.5 数据分析
        1.6 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ISSR-PCR扩增图谱及条带结果
        2.2 聚类分析
        2.3 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2.4 菌株RAPD扩增结果
        2.5 菌株RAPD扩增与ISSR-PCR聚类结果比较
        2.6 ISSR和RAPD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河南省苹果新病害——丝核菌叶枯病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植物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引物
        1.1.5 供试染色液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 病菌致病性测定
        1.2.3 病原菌的鉴定
        (1) 病原菌形态观察
        (2) 细胞核数目观察
        (3) 菌丝融合群的测定
        (4) 分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症状
    2.2 病原菌分离
    2.3 致病性测定结果
    2.4 病原菌形态特征
    2.5 细胞核数目的测定及融合群观察
    2.6 分子鉴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7)华南3省(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纹枯病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的分离
    1.2 培养性状观测
    1.3 菌丝融合群测定
    1.4 菌丝细胞核染色
    1.5 致病力测定
        1.5.1 供试水稻品种
        1.5.2 接种方法
        1.5.3 病情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 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
        2.2.1 菌丝生长速率
        2.2.2 菌落颜色
        2.2.3 菌核数量
    2.3 菌丝的细胞核染色结果
    2.4 菌丝的融合群测定结果
    2.5 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8)中国部分地区草坪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及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坪丝核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1.1.1 草坪丝核菌病害的症状
        1.1.2 病原菌
        1.1.3 发病规律
        1.1.4 防治措施
        1.1.4.1 选用抗病品种
        1.1.4.2 栽培技术措施
        1.1.4.3 物理防治
        1.1.4.4 化学防治
        1.1.4.5 生物防治
    1.2 丝核菌的分类
        1.2.1 丝核菌的国际分类框架
        1.2.1.1 多核丝核菌融合群的划分
        1.2.1.2 双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立枯丝核菌的分类研究
        1.2.2.1 DNA 中G+Cmol%含量分析用于立枯丝核菌种群鉴定
        1.2.2.2 DNA 指纹技术用于立枯丝核菌分类学研究
        1.2.2.2.1 RFLP 用于分离物所属融合群鉴定
        1.2.2.2.2 ARDRA 用于分离物所属融合群鉴定
        1.2.2.2.3 AFLP 用于探索融合群产生的原因
        1.2.2.2.4 RAPD 用于融合群的划分
        1.2.2.2.5 SSR 用于立枯丝核菌系统发育研究
        1.2.2.3 特异性 PCR 扩增鉴定病原菌-立枯丝核菌
        1.2.2.4 直接测序法进行融合群划分和遗传关系研究
    1.3 木霉生防作用研究进展
        1.3.1 拮抗木霉的主要种类
        1.3.2 木霉菌的拮抗对象
        1.3.3 拮抗机制
        1.3.3.1 竞争作用
        1.3.3.2 重寄生作用
        1.3.3.3 抗生作用
        1.3.3.4 诱导植物抗性作用
        1.3.3.5 水解酶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
        1.3.3.6 保护酶增强植物抗病性
        1.3.3.7 毒性蛋白作用
        1.3.3.8 协同拮抗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株的采集和鉴定
    2.2 菌株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2.3 菌丝融合群测定
    2.4 供试菌株DNA 的提取
        2.4.1 提取试剂
        2.4.2 DNA 提取步骤
    2.5 草坪丝核菌的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
        2.5.1 PCR 扩增
        2.5.2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
        2.5.3 回收产物检测
        2.5.4 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
        2.5.4.1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2.5.4.2 转化
        2.5.4.3 单克隆检测
        2.5.5 序列测定及分析
    2.6 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
        2.6.1 木霉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2.6.2 平板对峙培养
        2.6.3 木霉耐性的测定
        2.6.3.1 耐温性
        2.6.3.2 耐酸碱性
        2.6.3.3 耐药性
        2.6.4 产孢量
        2.6.5 抗生作用
        2.6.6 数据处理
    2.7 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形态鉴定
    2.8 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生防效果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省市草坪丝核菌的融合群组成和分布
    3.2 草坪丝核菌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3.2.1 培养性状观察
        3.2.2 菌株的核相观察
    3.3 草坪丝核菌的5.8S rDNA-ITS 区序列分析
        3.3.1 PCR 扩增结果
        3.3.2 序列的比较分析
    3.4 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
        3.4.1 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4.2 木霉菌株其它性状的测定结果
        3.4.3 供试菌株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过程
        3.4.4 灰色关联分析
    3.5 木霉菌株T05-037 形态鉴定
    3.6 木霉菌株T05-037 对草坪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关于五地草坪丝核菌的融合群组成
    4.2 关于丝核菌的细胞核染色
    4.3 草坪丝核菌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结果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9)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染色液
    1.2 方法
        1.2.1 病菌分离与纯化
        1.2.2 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观察
        1.2.3 细胞核数目观察
        1.2.4 小麦纹枯病菌DNA提取
        1.2.5 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病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2.2 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的比较
    2.3 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生长速度比较
    2.4 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p H值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比较
    2.5 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数目的观察
    2.6 小麦纹枯病菌PCR检测
3 讨论

(10)菌核侧耳单双核菌丝染色鉴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试验步骤
        1.4.1 菌丝获得
        1.4.2 菌丝培养方法
        1.4.3 试验流程
    1.5 试验方法
        1.5.1 不同固定液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1.5.2 不同染色时间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1.5.3 不同染液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1.5.4 不同方法培养的菌丝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固定液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2.2 不同染色时间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2.3 不同染液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2.4 不同方法培养的菌丝对菌丝染色鉴定的影响
3 讨论

四、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J]. 陈媛媛,谭海文,卢燕回,黎起秦,林纬,袁高庆. 广东农业科学, 2016(10)
  • [2]高山红景天立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药剂敏感性[J]. 白庆荣,谢昀烨,姜旭宇,孙慧颖,高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1)
  • [3]吉林省主要药用植物丝核菌属真菌病害研究[D]. 谢昀烨.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4]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 杨媚,杨迎青,李明海,舒灿伟,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5]江苏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荷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6]河南省苹果新病害——丝核菌叶枯病病原鉴定[J]. 任飞娟,常聚普,贺伟,乔趁峰,郭利民,赵俊芳. 中国果树, 2011(04)
  • [7]华南3省(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J]. 邹成佳,唐芳,杨媚,贺晓霞,李献军,周而勋.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2)
  • [8]中国部分地区草坪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及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D]. 张爱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 [9]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类鉴定研究[J]. 陈健华,邢锦城,张茸茸,张旭,陈怀谷,马鸿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10]菌核侧耳单双核菌丝染色鉴定初探[J]. 李荣同,龚光禄,陈连水,包水明,杜伟,廖成宁. 食用菌, 2009(06)

标签:;  ;  ;  ;  ;  

丝核菌核染色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