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八味地黄汤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

加味八味地黄汤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

一、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吕章明[2](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杉醇是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在使用中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化疗中止,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目前针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周围神经病变成为应用紫杉醇化疗时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因素,是现代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课题组在“方证相应”学说指导下,通过多层次证实主治“血痹”的经典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对紫杉醇所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作用,并试图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第一部分进行了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紫杉醇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血痹”与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的关联,并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组成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第二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该部分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及其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从中鉴定出103个化合物,39个原型成分,以及与原型成分关联度较高的46个代谢产物。本论文第三部分是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采用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可抑制紫杉醇所致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减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坐骨神经神经元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同时,通过CFPAC-1荷瘤裸鼠及肿瘤细胞实验考察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无显着性影响。本论文第四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共同靶点,并进行PPI网络分析、C-T网络分析、T-P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与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该部分选择炎症相关性的TLR4/Nf-κB通路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的P13K/Akt-Nrf2通路开展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下调紫杉醇致神经病变大鼠DRG组织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同时激活PI3K/Akt-Nrf2通路,这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本论文第五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大鼠肠道菌群DNA的提取、扩增和16S rDNA测序,分析数据后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小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脱硫弧菌、拟杆菌等四个菌科丰度的改变。功能预测发现紫杉醇主要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氨基酸代谢,其中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代谢通路的变化最为显着,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这些氨基酸的代谢异常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系统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通过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从动物、组织、分子等水平证明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且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和激活PI3K/Akt-Nrf2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所介导。此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显着改善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可能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本论文实验结果可为为临床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亦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药理学基础。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张昭昉[4](2015)在《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现在台湾岛上2300万居民,除了原本就生长于此地的原住民外,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国大陆迁移来此的移民后裔。第一次大量的移民是在400年前明朝末年时郑成功带领了剩余明朝的军民移至台湾,而第二次大量的移民则是在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来了200万军民。故在这数百年间大大小小的移民潮也将内的文化带入台湾,当然也包括了中医的伤骨科治疗技术「但随着台湾近几十年间的高度开发,迅速的将台湾从农业劳动的社会转型成工商业甚至以商业为主的社会。再加上台湾全民健保制度对中医伤骨科的给付限制,造成现在台湾中医伤骨科求诊患者病形的改变,从以往多为骨折、脱臼等硬性损伤慢慢改变到以筋肉酸痛麻痹的软性损伤。研究方法第一步:查寻现有台湾伤骨科之发展过程及医师培养制度。第二步: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下,对中医伤骨科治疗给付的限制及药物方剂给付的规范。第三步:访谈在台湾伤骨科具有权威的专家,并记录其对中医伤骨科病的治疗方式及建言。第四步:内地大陆伤骨科多见的疾病和台湾伤骨科多见的疾病及治疗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1.因社会结构差异造成台湾中医伤骨科和大陆中医伤骨科的疾病种类及治疗方式不同。2.因医疗保险制度造成大陆和台湾对中医伤骨科的疾病种类及治疗方式的不同。

梁红兵,杨铭魁,赵伟华[5](2003)在《基于反馈规则学习的医学文献主题自动标引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就中医药文献的自动标引研究,提出并开发了一个基于规则学习的主题自动标引系统。该系统从文献的题名中抽取并识别主题模式,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医学科技文献的自动标引中涉及主/副题词的组配问题,并避免了基于词频处理的自动标引中存在的中文分词的障碍。开发完成的自动标引系统初期版本在大量中医药文献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付成志[6](2000)在《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坐骨神经痛中医又称痹证,是指腰背僵痛,而又并发一侧下肢疼痛的一种综合征。病因主要是肾气不足,肾精不能濡养经脉,而致腰脊气血运行不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以致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近5年来我所应用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法取得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

刘赟[7](2014)在《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及构建基于“方—疾病—体质”的研究和诊治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分别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特征和体质特征进行方证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快捷地使用本方进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理解方、证、疾病、体质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2.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对当归四逆汤的病因病机、组方、药物功效、剂量、后续治疗、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理论研究。3.通过检索“中医方剂知识库”数据库网站,收集整理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类方和同名异药方,并对其病机、治法进行阐述,总结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规律。4.通过对数据库中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提取诊断、症状、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用“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把握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特征。5.通过临床观察服用当归四逆汤人群的体质情况,对其服药后的主要症状进行疗效评分,对比有效及无效的病例特点,以了解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等体质特征,同时补充和验证文献研究部分中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结果。结果:1.“方—疾病—体质”模式研究在“方—疾病—体质”模式中,“方”指一套对应治疗某种病机的治疗方案,“疾病”和“体质”都属于方证相应中“证”的范畴,指能够反映病机的一切证据,其中区分为疾病和体质特征。“体质”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疾病”指与疾病相关的症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方、疾病、体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临床诊治所需不可或缺的部分。2.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结果(1)组方研究当归四逆汤中的主药为当归、桂枝、细辛、炙甘草、白芍、大枣,而通草、木通、赤芍作为佐药使用。主药中当归、桂枝、细辛为一组起着温肝散寒、通经活血的作用,炙甘草、白芍、大枣为另一组起着补血滋阴、健脾补中的作用,佐药中通草、木通、赤芍有通下泻热的作用。(2)剂量研究当归四逆汤原方药物中当归的最大用量为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桂枝的最大用量为100克,最小用量为3克,平均12克;细辛的最大用量为6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6克;炙甘草的最大用量为3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白芍的最大用量为75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大枣的最大用量为1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30克;通草的最大用量为38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木通的最大用量为2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3)剂数研究本方的起效较快,并且可以安全地长期服用。根据疾病的不同,所需要服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剂数差异较大。在中医疾病方面,脱疽病、皮痹病、中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疝气病、胃脘痛病、腹痛病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在西医疾病方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雷诺氏病、末梢神经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颈椎病、神经性头痛、冠心病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4)药症关系研究发现的药症关联规律为:大枣和白芍与面色少华、桂枝与皮肤肿胀、炙甘草与舌质淡白、通草与肢体活动受限和身体乏力倦怠、细辛与怕冷恶风相关联。(5)原方加减药物规律文献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4条类方、29条组成方、4条同名异药方。通过对类方和组成方的药物和主治分析,得出的临床常用加减方法如下。①减少药物规律当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当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当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当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②增加药物规律在加强本方疗效方面,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6)合用药物当归四逆汤最有价值的合用药物是:黄芪、赤芍、附子、生姜、吴茱萸、川芎、鸡血藤、牛膝、红花、丹参、桃仁、干姜、白术、地龙、党参、防风、茯苓、香附、乌药、乳香、没药、小茴香、木瓜、蜈蚣、独活、延胡索、羌活、益母草。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黄芪、附子”、“吴茱萸、生姜、川芎”、“牛膝、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7)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常配合药物外洗和药物热气熏蒸,同时可加酒、加红糖、加吴茱萸生姜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合并用方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二仙汤、养血荣筋丸、理中汤、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吴茱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四妙勇安汤、补阳还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物汤、桂枝茯苓丸、香附丸、理中丸、归芍六君汤、保元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过敏煎、附子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小柴胡汤、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肾气丸、四逆散四逆汤交替服、葛根汤、海藻玉壶汤等。(8)后续治疗当归四逆汤的后续治疗,主要体现在补充治疗和固本培元两方面。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治法:温补肾阳、温补脾阳、温化寒湿、滋阴养血、疏肝解郁、引火潜阳。3.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的研究结果(1)诱发因素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诱因大多与体虚受寒有关。体虚的情况包括产后、经期、外伤、剧烈活动后、过度劳累、人流后、感冒后、同房后、酒后、手术后、产后、手淫时、受惊吓、悲痛过度后、熬夜、精神及工作压力大等。受寒的情况包括常年居寒湿之处、淋雨、吃冷饮过多等。(2)病机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位于厥阴肝经,病性为寒凝、血虚、血瘀、阳虚,四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3)病程情况当归四逆汤既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4)病种情况当归四逆汤治疗的西医病种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科、神经科、外科、妇科、心脏科、骨科、风湿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男科、儿科、肾科、血液科、五官科等。其中西医诊断以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原发性痛经、冻疮、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继发性痛经、肩周炎、硬皮病最为常见。中医病种方面,最常见的中医诊断是:痹病、痛经病、头痛病、冻疮病、胸痹、寒厥病、皮痹病、瘾疹病、腹痛病、腰痛病、胃脘痛病。(5)疾病相关特征与疾病相关的特征症状有:肢体疼痛或麻木或僵硬或酸或活动受限、症状遇冷则重遇热则轻、头晕目眩、头痛、面麻、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或肿胀、恶心呕吐、纳呆、腹疼痛、月经量少、经期推后、月经色暗夹瘀血。(6)疗效较好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好的症状包括:腰痛、情绪低落、口腔溃疡、便秘、纳呆、鼻塞流涕、气短、嘴麻、恶心呕吐、肠鸣、痛经、汗多、咽部堵塞不适感、颈紧、颈痛、筋痛、胸胁胀痛、腹部冷、腹痛、手脚心汗出、月经期发热、情绪抑郁、情绪焦虑、消瘦、黑礞、关节疼痛、胃饱不觉饿、夜尿多、大便烂、怕冷、乏力、心悸、肢体麻木、胃不适感、月经有血块、精神疲倦、失眠、头痛。(7)疗效较差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差的症状包括:头晕、腰酸、月经延迟、肩背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记忆力差、胃胀、月经色暗、脱发、情绪不稳定、梦多、自汗、白发、头胀、耳鸣、面色无华、面色萎黄、痤疮、三叉神经痛、痰多、抽搐发作、心烦、胸闷、下肢胀痛、便后不爽、月经期头痛、不育、脸麻。(8)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溏泄泻、发热,停药后可迅速消失。4.当归四逆汤体质特征的研究总结(1)性别及年龄当归四逆汤对女性患者比男性更为常用。在主症的总疗效方面,临床研究发现男、女患者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在年龄方面,无论老少皆可以服用,年龄层次主要集中于中年,而主症总疗效方面提示年龄较大的比年轻的会更为有效。(2)中医体质情况从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体质情况来看,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瘀血质较常使用当归四逆汤,而痰湿质、特禀质、阴虚质、湿热质则较少使用。研究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当归四逆汤在哪个体质类型中使用更有效,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行研究。(3)体质相关特征外观特征:形体偏瘦比偏胖为多、面色少华、皮肤面色晦暗或晄白或萎黄、口唇紫暗或色淡、爪甲无华苍白或青紫。精神状态:精神疲倦、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倦怠乏力,睡眠不佳。好发症状:容易感冒、怕冷恶风、易汗出、肢体冷、少腹或前阴冷感、大便溏。特征舌象:舌质淡白或淡暗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苔少。特征脉象:脉细、脉沉、脉弱、脉弦、脉涩。结论:1.初步构建了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特征的方证研究表明,此研究模式基本涵盖了辨证论治所需的要素,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帮助。2.以“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运用当归四逆汤的流程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符合疾病和体质特征患者既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无论处于疾病的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在疾病好转痊愈后,也可以辨证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体质调理。(2)符合体质患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无明显的疾病症状及体征,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可服用当归四逆汤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质调养。(3)符合体质不符合疾病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但是临床表现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则患者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同时合用其他方剂或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4)符合疾病特征不符合体质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但是体质特征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体质。则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5)疾病和体质特征都不符合患者既不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不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此患者禁忌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

葛晓舒[8](2012)在《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疗痹病的验方进行了收集汇总,并按照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进行了证治规律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痹”的病证性质,认为“痹”属于病名,并讨论、梳理了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第二部分总结了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包括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现代湘医对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等,汇总了湖湘医家治痹的经验。第三部分将收集到的湖湘医家治痹验方按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统一了格式,对用方特色进行了按语总结。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的病证规律、方药规律,湖湘医家治痹特色和常用治法、证型、治方。

黄波[9](2008)在《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文中认为1目的对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2方法与结果2.1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概述根据随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黄教授着作、演讲等内容,对黄煌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首先回顾了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摸索时期和成就期。其间受早年师承的影响、史学研究的启迪,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接受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最终选定了以经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医以来,黄煌教授一直秉承着务真求实,注重疗效,择善而从,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在经方的研究思路上,他重视史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学术经验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倡导方证相应,提出方证相应是仲景学说的精华,从方证药证入手是中医入门的捷径;他认为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在于缺少规范,他提倡中医学要从相对规范的部分也就是经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主张医学术语的规范化,呼吁国家尽快对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必要的梳理,同时,能够提出一批让老百姓能够正确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标准或参照指标;在临床工作中,他以“看人的病”与“看病的人”作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指出必须将目光关注在“病的人”才能保持并发扬中医学的特色。黄煌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两方面。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黄教授认为古代的方证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我们必须立足临床,强调经方的现代应用,破译出经方的现代应用指征,要力求用完整的、用规范的语言,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表述。黄教授的方证相应学说以“方-病-人”三要素为主体,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而人则是具备某种心理特征、生活背景、体质特征的个体。在经方体质学说中,黄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方人”、“药人”的概念,即直接以某方或某药冠名于体质,诊断即治疗,大大提高了临证用方的准确性,增强了用药处方的安全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黄煌教授还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经方诊断方法。他结合各类体质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征,重视整体望诊对用药的指导作用,继承并发扬了朱莘农先生的喉诊,实事求是看待传统“脉诊”和“舌诊”在临床中的价值,继承了张仲景并选择性地吸收了日本腹诊精华,他还结合门诊的实际情况独创了腿诊诊法,总结出腿部的不同表现对具体方证的指导意义。2.2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下篇运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对黄煌教授2004.11-2007.10三年间临床病案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其常用经方的用药经验,分析了经方治疗常见病的思路,附篇展示了黄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技艺并通过按语对其思路进行了剖析,以体现其学说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常用经方的整理方面,首先统计了每张方适用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等;其次通过统计临床应用中该方的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分析该方与现代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该方的疾病谱分布;通过对使用该方的患者所表现的常见症状的频次统计,归纳该方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及不同指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合方情况及相关疾病谱,寻找不同方剂之间的联系;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药物的加减情况,体现了黄煌教授注重经方加减、讲究结构、进退有度的特色,力求达到丝丝入扣、精细绵密,达到方证相应的思想;通过统计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寻找剂量与疾病、体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每方比较规范的方证假说并对每方的体质要求和假说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清晰、客观、实用。同时对类似方剂进行了鉴别分析,最后结合临床疗效反馈,对每方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估。此部分主要探讨了9张仲景方及1张黄教授自创方(四味健步汤)。在常见病的整理方面,以病为纲,从疾病简述、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用方经验、典型病案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疾病简述部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该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经方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部分对黄煌教授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经方进行了频次统计,并对其常用合方及加味药物进行了阐述;用方经验部分总结了黄教授治疗该疾病的常用处方以及用药指征;典型病例部分选取代表性的临床病案以印证用药思路,反映学术特色。本章所讨论的疾病涉及到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胃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肠道易激综合症、尿路感染、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失眠、恶性肿瘤、痛经、痤疮等13种。黄教授擅长用经方治疗那些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或明显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本文另外选取了临床疗效显着并能体现经方特色的35个疑难病例作为附篇,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剖析,以从个案的角度展现黄教授注重体质、强调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诊断方法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3结论黄煌教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现代经方临床家,他秉师承、研仲学、融中日、贯中西、汇古今,他继承了中医学中最具临床价值的部分——经方,吸收了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学说,并在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上作出了初步的尝试。他注重临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研究。

二、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及防治策略
        1.1 中医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2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策略
        1.3 讨论
    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征
        2.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2.3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2.4 讨论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药及主治考证
        3.1 原方出处及主要内容
        3.2 用药特点和制方结构
        3.3 主治血痹的名实考证
        3.4 现代研究与应用
        3.5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及处理方法
        2.2 液质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化学成分解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造模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血清和组织样品收集
        2.4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2.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
        2.6 尼氏染色实验
        2.7 透射电镜实验
        2.8 免疫荧光实验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
        2.10 MDA-MB-231、CFPAC-1细胞实验
        2.11 CFPAC-1荷瘤裸鼠实验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机械痛、热痛敏感性及体重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5 网络药理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调控网络分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TLR4/Nf-KB和PI3K/Akt-Nrf2通路的调节作用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2 大鼠粪便收集
        2.3 菌群总DNA抽提与目的片段扩增
        2.4 文库构建与测序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及特异性菌株的发现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途径的预测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骨伤科
        1.1.2 中医与西医的竞合
        1.1.3 成为优良中医师的条件
        1.1.4 全民健康保险
        1.1.5 两岸中医文化
    1.2 研究目的
    1.3 名词释义
        1.3.1 气血
        1.3.2 筋骨
        1.3.3 经络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沿革
        2.1.1 三国、两晋时期、南北朝时代(公元220至581)
        2.1.2 (公元581至618年)
        2.1.3 唐代(公元618至907年)
        2.1.4 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
        2.1.5 明代清代(公元1368至1911年)
        2.1.6 清末至民国初年(近代)
        2.1.7 台湾骨伤科名医
        2.1.8 进入20世纪
    2.2 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流派
    2.3 台湾中医之医疗院所
        2.3.1 医疗院所之设置
        2.3.2 历年医疗诊所数量之统计
        2.3.3 历年医疗诊所件数与费用之统计
    2.4 民众对中医之需求
    2.5 中西医共治
        2.5.1 病症观点中西医不同
        2.5.2 全力推动整合医学
    2.6 骨伤科的诊治
        2.6.1 辨证诊断
        2.6.2 健保给付的中药方剂
        2.6.3 健保给付的中医骨伤科方剂
第三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
    3.1 研究架构
    3.2 研究对象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列举台湾常见之中医骨伤科疾病,知名中医师之治疗方法
    4.2 大陆中医骨伤科常见治疗方式
    4.3 北较台湾中医骨伤科和大陆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
    4.4 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1 “方—疾病—体质”模式的方证研究目的
        1.1.2 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研究目的
    1.2 “方证相应”的理论研究
        1.2.1 “方”的概念
        1.2.2 “证”的概念
        1.2.3 “疾病”的概念
        1.2.4 “体质”的概念
        1.2.5 “方证相应”的背景研究
        1.2.6 “方”与“体质”的关系
        1.2.7 “证”与“体质”的关系
    1.3 当归四逆汤的中医理论研究
        1.3.1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
        1.3.2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论述
        1.3.3 当归四逆汤证的后续治疗
        1.3.4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研究
        1.3.5 当归四逆汤的组方研究
        1.3.6 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的用量
    1.4 当归四逆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4.1 有效成分研究
        1.4.2 外科疾病
        1.4.3 妇科疾病
        1.4.4 心血管疾病
        1.4.5 皮肤科疾病
        1.4.6 骨科疾病
        1.4.7 神经科疾病
    1.5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实验研究
        1.5.1 妇科疾病
        1.5.2 骨科疾病
        1.5.3 皮肤科疾病
        1.5.4 神经科疾病
        1.5.5 肾泌尿科疾病
        1.5.6 外科疾病
        1.5.7 消化科疾病
        1.5.8 心脏科疾病
        1.5.9 肿瘤科疾病
        1.5.10 儿科疾病
        1.5.11 中医疾病
        1.5.12 男科疾病
    1.6 社会网络分析介绍
        1.6.1 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
        1.6.2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内涵
        1.6.3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研究目的
        1.6.4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个体属性参数
第二章 组成方及类方文献研究部分
    2.1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和类方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
    3.1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目的
    3.2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方法
        3.2.1 研究范围及方法
        3.2.2 医案纳入标准
        3.2.3 医案排除标准
        3.2.4 资料收集
        3.2.5 资料整理
        3.2.6 资料的录入、统计
    3.3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果
        3.3.1 医案文献整理情况
        3.3.2 患者一般情况
        3.3.3 总病程情况
        3.3.4 服药剂数
        3.3.5 中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6 西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7 西医病种
        3.3.8 中医病种
        3.3.9 诱发因素
        3.3.10 症状频数分析
        3.3.11 脉象频数分析
        3.3.12 舌象频数分析
        3.3.13 药物频数与药量分析
        3.3.14 合并疗法和用药
        3.3.15 症状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6 药物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7 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制分析
        3.3.18 药物的聚类分析
    3.4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论
        3.4.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小结
        3.4.2 当归四逆汤疾病特征的研究小结
        3.4.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3.4.5 医案文献研究的总结
第四章 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合格受试者的确立
        4.2.2 干预方案
        4.2.3 观察指标
        4.2.4 观察时间
        4.2.5 患者依从性的保障
        4.2.6 质量控制
        4.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4.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体质分布分析
        4.3.3 病种的频数分布
        4.3.4 患者的主要症状总疗效情况
        4.3.5 主症的总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4.3.6 主症的总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4.3.7 患者单个主症的疗效情况
        4.3.8 体质量表中各体质因素得分与主症总疗效的关系
        4.3.9 各体质类型中主症的总疗效情况
        4.3.10 不良反应观察
    4.4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研究小结
        4.4.1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4.4.2 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研究小结
        4.4.4 临床研究总结
结语
    5.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总结
        5.1.1 组方研究
        5.1.2 剂量研究
        5.1.3 剂数研究
        5.1.4 药症关系
        5.1.5 原方加减药物规律
        5.1.6 合用药物
        5.1.7 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
        5.1.8 后续治疗
    5.2 当归四逆汤所患疾病特征的研究总结
        5.2.1 诱发因素
        5.2.2 病机
        5.2.3 病程情况
        5.2.4 病种情况
        5.2.5 疾病相关症状
        5.2.6 疗效较好的症状
        5.2.7 疗效较差的症状
        5.2.8 不良反应
    5.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总结
        5.3.1 性别及年龄
        5.3.2 中医体质情况
        5.3.3 体质相关症状
    5.4 “方—疾病—体质”模式治疗方案
        5.4.1 适用当归四逆汤的疾病诊断
        5.4.2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
        5.4.3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8)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中医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
    1.1 中医文献中“痹”的病证性质
    1.2 中医痹病的内涵与分类体系
    1.3 古代痹病论治理论的发展
2 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
    2.1 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
        2.1.1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治痹思想
        2.1.2 郑玉坛《大方脉》治痹思想
        2.1.3 魏瑶《雪堂公医学真传》治痹思想
        2.1.4 鲍相璈《验方新编》治痹方
        2.1.5 萧琢如《遯园医案》治痹思想
        2.1.6 郑守谦《全体病源类纂》论痹病缘由
        2.1.7 邹亦仲《邹亦仲医案新编》治痹思想
        2.1.8 何舒《病因证治问答》治痹思想
    2.2 现代湘医对痹病治疗的探讨
        2.2.1 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
        2.2.2 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
        2.2.2.1 痹病总体辨治原则与方法
        2.2.2.2 对骨关节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3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4 对痛风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5 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6 对肩臂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7 对腰腿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8 对坐骨神经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2.2.2.9 对痹痿证的辨治用药探讨
        2.2.3 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
3 湖湘痹病验方分类整理
    3.1 行痹
        3.1.1 寒湿阻滞证方
        3.1.2 风湿阻滞证方
        3.1.3 湿热阻滞证方
    3.2 着痹
        3.2.1 风湿阻滞证方
        3.2.2 寒湿阻滞证方
        3.2.3 风湿瘀阻证方
        3.2.4 脾虚湿阻证方
        3.2.5 湿热阻滞证方
    3.3 痛痹
        3.3.1 寒湿阻滞证方
        3.3.2 风湿阻滞证方
        3.3.3 寒热错杂证方
        3.3.4 湿热阻滞证方
        3.3.5 风痰血瘀证方
    3.4 热痹
        3.4.1 湿热阻滞证方
        3.4.2 瘀热阻滞证方
    3.5 皮痹
        3.5.1 寒湿阻滞证方
        3.5.2 湿热蕴结证方
        3.5.3 瘀血阻络证方
        3.5.4 脾肾两虚证方
        3.5.5 肝肾两虚证方
    3.6 脉痹
        3.6.1 寒湿阻滞证方
        3.6.2 阳虚寒凝证方
        3.6.3 寒凝血瘀证方
        3.6.4 热毒血瘀证方
    3.7 肉痹
        3.7.1 寒湿阻滞证方
        3.7.2 脾虚湿阻证方
        3.7.3 气血两虚证方
        3.7.4 寒热错杂证方
    3.8 筋痹
        3.8.1 寒湿阻滞证方
        3.8.2 瘀血阻络证方
        3.8.3 痰湿阻滞证方
        3.8.4 肝肾两虚证方
        3.8.5 气血两虚证方
    3.9 骨痹
        3.9.1 阳虚寒凝证方
        3.9.2 痰湿阻滞证方
        3.9.3 肝肾两虚证方
        3.9.4 气血两虚证方
    3.10 痛风
        3.10.1 寒湿阻滞证方
        3.10.2 瘀热阻滞证方
        3.10.3 湿热阻滞证方
    3.11 尫痹
        3.11.1 寒湿阻滞证方
        3.11.2 湿热瘀阻证方
        3.11.3 痰湿阻滞证方
        3.11.4 肾虚寒凝证方
        3.11.5 瘀血阻络证方
        3.11.6 气血两虚证方
    3.12 虚痹
        3.12.1 气血两虚证方
        3.12.2 肾虚寒凝证方
        3.12.3 肝肾两虚证方
        3.12.4 脾肾两虚证方
        3.12.5 血虚筋痿证方
    3.13 顽痹
        3.13.1 痰湿阻滞证方
        3.13.2 瘀热阻滞证方
        3.13.3 瘀血阻络证方
4 湖湘医家痹病证治规律
    4.1 湖湘医家治痹病证规律
        4.1.1 病——方对照,各类痹病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4.1.2 证——方对照,各类证型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4.2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规律
        4.2.1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概况
        4.2.2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组方规律
        4.2.2.1 药类组成及药物使用频次
        4.2.2.2 湖湘医家痹病常用药对
        4.2.2.3 对传统经方、名方的使用
    4.3 湖湘痹病治疗特色
        4.3.1 首重痛痹,寒湿阻滞证方多
        4.3.2 温阳散寒祛湿为大法
        4.3.3 痹病实证注重调和营卫气血
        4.3.4 重视虚实辨证,虚实夹杂证治方多
        4.3.5 重视养血益气,立方多用柔润之物
        4.3.6 湿热痹重燥湿与解毒
        4.3.7 久痹重视从瘀血论治
        4.3.8 久痹顽痹重视从脏腑虚损论治
        4.3.9 重视藤类药物和湖湘草药运用
    4.4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的常用内治法
        4.4.1 温阳散寒法
        4.4.2 清热解毒法
        4.4.3 清热利湿法
        4.4.4 攻补兼施法
        4.4.5 活血化瘀法
        4.4.6 补益肝肾法
        4.4.7 柔肝熄风法
        4.4.8 虫药搜剔法
    4.5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常见证型与治法方药
    4.6 外治法的特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湖湘痹病验方收集来源(书籍类)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湖南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概要
    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上篇 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
    第一章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演变
        1.1.1 启蒙期
        1.1.2 摸索期
        1.1.3 成熟期
        1.2 治学态度
        1.2.1 务实求真,注重疗效
        1.2.2 择善而从,与时俱进
        1.3 研究思路
        1.3.1 重视史学研究
        1.3.2 倡导方证相应
        1.3.3 强调医学规范
        1.3.4 着眼于病的人
    第二章 黄煌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内容
        2.1 方证相应学说
        2.1.1 方证相应学说的源流
        2.1.2 方证相应说的基本内容
        2.1.3 倡导方证相应学说的意义
        2.2 经方体质学说
        2.2.1 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
        2.2.2 《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学思想
        2.2.3 方人药人学说
        2.2.4 方人药人说的意义
        2.3 经方特色诊疗方法
        2.3.1 关于整体望诊
        2.3.2 关于喉诊
        2.3.3 关于舌诊
        2.3.4 关于脉诊
        3.3.5 关于腹诊
        2.3.6 关于腿诊
        2.3.7 经方诊疗流程
下篇 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
    第一章 概述
        1.1 病案概况
        1.1.1 年龄分布特点
        1.1.2 病案处方分布
        1.1.3 病案疾病谱分布
        1.2 分析目的
    第二章 常用经方应用经验
        2.1 桂枝汤
        2.1.1 概况
        2.1.2 疾病谱
        2.1.3 症状特点分析
        2.1.4 症状讨论
        2.1.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1.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1.7 用药特点
        2.1.8 方证转化
        2.1.9 疗效评价
        2.2 葛根汤
        2.2.1 概况
        2.2.2 疾病谱
        2.2.3 症状特点分析
        2.2.4 症状讨论
        2.2.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2.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2.7 用药特点
        2.2.8 方证转化
        2.2.9 疗效评价
        2.3 小柴胡汤
        2.3.1 概况
        2.3.2 疾病谱
        2.3.3 症状特点分析
        2.3.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3.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3.6 用药特点
        2.3.7 方证转化
        2.3.8 疗效评价
        2.4 四逆散
        2.4.1 概况
        2.4.2 疾病谱
        2.4.3 症状特点分析
        2.4.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4.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4.6 用药特点
        2.4.7 方证转化
        2.4.8 疗效评价
        2.5 大柴胡汤
        2.5.1 概况
        2.5.2 疾病谱
        2.5.3 症状特点分析
        2.5.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5.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5.6 用药特点
        2.5.7 方证转化
        2.5.8 疗效评价
        2.6 半夏厚朴汤
        2.6.1 概况
        2.6.2 疾病谱
        2.6.3 症状特点分析
        2.6.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6.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6.6 用药特点
        2.6.7 方证转化
        2.6.8 疗效评价
        2.7 炙甘草汤
        2.7.1 概况
        2.7.2 疾病谱
        2.7.3 症状特点分析
        2.7.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7.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7.6 用药特点
        2.7.7 方证转化
        2.7.8 疗效评价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2.8.1 概况
        2.8.2 疾病谱
        2.8.3 方证分析
        2.8.4 症状讨论
        2.8.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8.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8.7 用药特点
        2.8.8 方证转化
        2.8.9 本方疗效
        2.9 五苓散
        2.9.1 概况
        2.9.2 疾病谱
        2.9.3 症状特点分析
        2.9.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9.5 本方的体质
        2.9.6 用药特点
        2.9.7 方证转化
        2.9.8 本方疗效
        2.10 四味健步汤
        2.10.1 概况
        2.10.2 疾病谱
        2.10.3 症状特点分析
        2.10.4 方证归纳
        2.10.5 用药特点
        2.10.6 疗效评价
    第三章 常见病经验整理
        3.1 慢性支气管炎
        3.1.1 简述
        3.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3 用方经验
        3.1.4 典型病案
        3.2 高血压病
        3.2.1 简述
        3.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2.3 用方经验
        3.2.4 典型病案
        3.3 心脏瓣膜病
        3.3.1 简述
        3.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3.3 用方经验
        3.3.4 典型病案
        3.4 慢性胃炎
        3.4.1 简述:
        3.4.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4.3 用方经验
        3.4.4 典型病案
        3.5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5.1 简述
        3.5.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5.3 用方经验
        3.5.4 典型病案
        3.6 肠道易激综合征
        3.6.1 简述:
        3.6.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6.3 用方经验
        3.6.4 典型病案
        3.7 尿路感染
        3.7.1 简述
        3.7.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7.3 用方经验
        3.7.4 典型病案
        3.8 糖尿病
        3.8.1 简述
        2.8.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8.3 用方经验
        3.8.4 典型病案
        3.9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9.1 简述
        3.9.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9.3 用方经验
        3.9.4 典型病案
        3.10 失眠
        3.10.1 简述:
        3.10.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0.3 用方经验
        3.10.4 典型病案
        3.11 恶性肿瘤
        3.11.1 简述
        3.1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1.3 用方经验
        3.11.4 典型病案
        3.12 痛经
        3.12.1 简述:
        3.1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2.3 用方经验
        3.12.4 典型病案
        3.13 痤疮
        3.13.1 简述
        3.1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3.3 用方经验
        3.13.4 典型病案
    第四章 讨论
        4.1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方药的功效和主治
        4.2 重视药物的剂量和配伍
        4.3 注重经方的加减法
        4.4 探索经方的剂型
        4.5 善于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
        4.6 注重经方的疗效评价
展望
参考书目
附录 黄煌教授临证疑难病案解析
    5.1 支气管哮喘案
    5.2 支气管扩张案
    5.3 顽固性胸痛案
    5.4 慢性心功能不全案
    5.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案
    5.6 下肢深静脉血栓案
    5.7 不明原因腹部胀痛案
    5.8 结肠息肉术后大便乏力案
    5.9 输尿管结石案
    5.10 肾癌术后调理案
    5.11 高脂血症案
    5.12 急性痛风疼痛案
    5.13 干燥综合征案
    5.14 带状疱疹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案
    5.15 糖尿病肾病案
    5.16 神情恍惚嗜睡案
    5.17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
    5.18 老年脑梗后失眠案
    5.19 双相情感障碍案
    5.20 干燥综合征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5.2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5.22 溶血性贫血案
    5.23 口腔扁平苔藓案
    5.24 口腔粘膜白斑案
    5.25 慢性唇炎疼痛开裂案
    5.26 老外闭经案
    5.27 多囊卵巢综合征案
    5.28 慢性前列腺炎案
    5.29 疝气手术后下腹坠胀案
    5.30 混合痔术后盗汗尿频案
    5.31 肺淋巴管肌瘤病
    5.32 小儿过敏性紫癜案
    5.33 小儿多动综合征案
    5.34 小儿过敏性鼻炎案
    5.35 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案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吕章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D]. 张昭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5]基于反馈规则学习的医学文献主题自动标引系统[J]. 梁红兵,杨铭魁,赵伟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19)
  • [6]八味地黄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J]. 付成志. 中国乡村医药, 2000(01)
  • [7]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D]. 刘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D]. 葛晓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加味八味地黄汤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1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