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万象市2号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兴[1](2019)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行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学术意义,完善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景观研究类型,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实践意义,关注地域性这一区别区域的最本质特征,有助于差别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制定,更好地完成当前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为今后其他类似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本文将切入点放在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是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框架,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章是北部湾地区地域性特色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4章是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道路植物景观的设计建议,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文献综述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布局阶段,在规划定位上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空间性质上注重性质的一致性;生态上注重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建设目标上,要目标明确,不能朝令夕改;景观特色上,要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及形式的创新。在详细设计阶段,包括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在气候上注重防台风;地形上注重削土降坡、填土增坡,美化地形;土壤上注重客土回填,改良土质;空间尺度上注重因地制宜;种植结构上注重乔灌搭配;在色彩和季相上,注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观花观果及彩叶植物的合理运用;遮荫防晒上,注重冠大荫浓深根性乔木的运用;养护上,在粗放管理的区域选用易生易长的植物品种,在精细管理的区域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李慧杰[2](2018)在《基于SWMM的填海区雨水资源利用措施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不足的限制,填海造陆成为普遍现象。填海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生态模式,不仅存在着一般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不足、洪水频发、城市内涝等问题,还存在着由于海水入侵、地下水位波动所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地下结构物易腐蚀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雨水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既可以收集起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又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蓄渗措施增大雨水下渗改善土壤盐渍化问题。目前,传统的市政雨水排放模式落后,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海绵城市”这一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发展,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在建设环境友好型雨水利用排放系统方面展现出独有的优势。运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思想改善区域环境对填海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作为指导,利用SWMM-暴雨洪水模拟软件为研究区建立了具有区域适用性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提出了填海区LID设施的初选指标体系,基于经济效益、减排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最优的原则构建了LID设计方案的优选方法,并以大连市新机场填海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进行了LID雨水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优选。首先,通过分析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土地利用、土壤条件、降雨等实际情况,根据研究区管网特性以及下垫面性质建立SWMM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敏感度高的参数对模型检验,分析参数合理性以确定最终模型参数;其次,根据填海区场地和下垫面特性建立LID初选指标,初选适用于研究区的LID设施,利用SWMM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单项LID设施的设计与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产汇流分析;再次,从经济效益、减排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因子进行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LID设施组合方案的优选指标体系;最后,在研究区域内对各项LID设施进行雨水利用系统的组合方案设计,进行方案的优选以及量化评价。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LID雨水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LID为设计理念的填海区雨水利用系统的方案设计,从场地规划、LID设施的选择等设计层面进一步完善了新型雨水系统的设计体系;建立了大连市填海区新型雨水系统的SWMM模型,为当地类似工程评估提供源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了设计方案评价优选,为研究区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3](2014)在《基于湿热气候的老挝沥青路面分区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老挝沥青混合料设计没有统一的规范,而且调查发现老挝路面的病害主要是由于雨量过多和高温引起的水损害和车辙,考虑老挝的湿热气候特点,开展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对老挝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老挝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老挝湿热系数的概率分布状况,绘制了基于湿热系数的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通过对老挝的年降雨量分析发现年降雨量普遍在2000mm以上,沥青路面会由于行车荷载而形成的动水压力作用造成严重的损害,针对沥青路面的动水冲刷破坏机理及评价方法的不足,使用相对简易的动水冲刷试验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采用CT扫描技术和红外光谱对试件进行试验,分析了动水冲刷前后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率和材料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动水冲刷仪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的可行性。并根据动水冲刷系统提出适合老挝的沥青路面水稳定性评价方法。分析影响水稳定性的主要内在因素,然后通过动水冲刷试验、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和静态模量试验,得出不同沥青混合料在水稳定性较佳时的最佳体积参数,推荐出适合老挝的常规水稳定性评价方法,参考SUPERPAVE的指导思想按照路面水稳定性对此提出基于老挝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分析沥青路面在不同阶段产生永久变形的原因,提出新的高温评价指标和方法;针对沥青混合料高温评价体系,提出了与气温、交通量、路面结构力学状况、结构层位等相关联的混合料高温性能指标,评价指标采用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动稳定度标准和车辙深度标准。
周钟铭[4](2014)在《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知识竞争日渐成为竞争焦点。作为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的载体,高校纷纷扩大校园建设规模,以解决日益庞大的师生群体,缓解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校园环境压力,新校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力求为校园人群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一系列建设问题随之而来,如新校区景观整体性的缺失,校园文脉的断裂,建设工期短导致施工粗糙等。在社会建设大环境背景下,新校区如何传承校园历史文脉,新校区景观建设如何坚持与时俱进,新校区景观如何满足校园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求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充分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满足校园人群对校园景观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和活力的校园景观环境。本文在国内外校园景观理论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对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总结了高校校园景观形成的环境因素和所包含的景观构成元素,结合高校新老校区的识别性与整体感的分析比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归纳总结解决方法,并探讨研究了校园景观中公众参与的意义与方法,对校园景观各功能分区景观元素设计方法进行论述,从而分析得出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的实践项目,论证设计手法的可指导性,并希望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能促进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向着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未来发展。
袁鹏[5](2014)在《水侵城市土质路基地面塌陷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中发生了多起地面塌陷安全事故,该事故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地陷会吞噬来往的人员和车辆,同时还会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城市土质地层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相似理论、伯努利原理、ANSYS有限元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城市道路下伏空洞与管线渗漏侵蚀之间的关系,了解渗流水的流量、管线断裂间距、冲蚀时间等因素与地下空洞发展扩张的几何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道路塌陷的力学机理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为以后防治此类灾害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物理相似试验,使用半结构模型的试验方法,在流量约为230ml/s的情况下,分别研究了排水管线和给水管线在断裂之后流水侵蚀路基致地下空洞的规律。认为排水管线一般会在地下形成一个较扁平的椭球形空洞,其侵蚀速度最快的时候有近1.7m/h;另一方面,给水管线断裂之后由于巨大的压力,往往会出现大面积地表积水的现象。之后,为了解地面塌陷的力学机理,结合ANSYS有限元技术,分析了地面塌陷时其地表的沉降量、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的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地下空洞的长度的增加,地表的沉降量增加,地表形成的沉陷漏斗也越深,最终在某一长度的时候发生的整体的塌陷;在数值模拟中,地下空洞埋深为3m、长度约为15m时出现整体塌陷;本文还认为地面塌陷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整体会呈现一个圆柱形剪切破坏塌陷面;城市道路塌陷前的征兆表现为地表的位移迅速的发展和地表裂缝产生。再后,运用数值模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在已知地下空洞(3m埋深)在某一临界跨度时会发生整体地面塌陷的情况下,研究了各主要影响因数的对该临界埋深的影响。主要结论:影响城市道路塌陷临界长度的因素中,折减系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宽长比,最后为高长比;在短边长度一定的时候,可以认为越是扁平狭长的地下空洞越是容易出现地面塌陷。最后,对比了有硬化层和无硬化层地层条件地面塌陷的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硬化层的作用在于提高了整个地层的刚度,使得整个路面结构在不利荷载条件下更加的平整,行车过程中体验更加舒适,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土层的承受的荷载值,因此路基在下伏空洞的情况更容易被压坏土基,在事实上更容易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6](201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桂政办发[2013]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王莹莹[7](2012)在《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公路桥梁调查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重大件运输作为一个特殊的运输领域,是交通运输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件货物精度要求高,尺寸庞大,单件重量最高可达数百吨,而这些远远超过了公路桥梁的规范标准,对公路的路宽、桥梁荷载能力、转弯半径及悬空物净空等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重大件货物的运输,必须提高某些地区公路与桥梁的通行条件,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设大件运输公路桥梁已成为我国公路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对大件运输公路桥梁的通过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大件运输的流程程序,以此来指导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公路桥梁的调查工作。其次,立足于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线路中G210陕蒙界至西安豁口十字(K198+900~K915+625)段进行公路桥梁、隧道、跨线桥及收费站现状详细调查,判定线路是否能够适应大件运输。同时,通过对公路技术要求计算,提出适应大件运输的三级以上公路,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路面平整、交通设施齐全、路基宽7.5米、有效路面宽6.0米、路线纵坡度小于6%、转弯半径大于60米。基于技术标准对个别不满足大件运输公路的路段,提出了相应的改建建议。再次,根据分跨径拟合弯矩及剪力的活载效应比值曲线和活载效应比值增幅s的公式计算,得出:将现有桥梁荷载等级从原设计荷载提高至公路Ⅰ级,应满足M<6%及Q<8%的条件,才能保证结构安全。对于因提高荷载等级引起活载效应比值增幅超过既定范围的桥梁,提出相应的不同加固方法。最后,对大件运输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障碍物,如隧道、跨线桥、收费站、架空电力设备、交通标志提出了处理方法。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8](2010)在《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老挝国内环境、经济及技术水准限制,老挝目前高等级道路较少,尚无修筑高速公路,主要依靠项目修筑国经验,国内技术规范仅为简单的直接引用,对是否适应于老挝国情并未进行研究,因此国内自主公路研究经验及技术缺乏;随着老挝交通量增加及道路使用者要求,有必要对适用于老挝特定环境的高等级公路修筑技术进行研究,为未来老挝高等级公路修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在对美国SHRP气候分区方法及中国沥青路面气候分区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挝特定气候条件,提出了基于湿热系数的气候分区方法,并对老挝代表性省份进行了气候分区;根据上述气候分区结果,提出了适用于老挝的沥青选择方法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指标建议;通过对老挝沥青及集料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使用经验及老挝实际情况,提出了集料及沥青的技术要求;根据老挝多雨气候条件,沥青路面必须具备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本文提出采用72h残留稳定度试验、两次冻融循环劈裂强度试验及冻融劈裂强度试验三项来综合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采用中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AC-13型级配中值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油石比、空隙率及粉胶比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气候分区的空隙率指标要求,并进一步建议了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积指标要求。
韩健,赵健,李鹏亮[9](2009)在《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了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的级配设计对路面质量的影响,提出混合料在设计、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周建昆[10](2011)在《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公路建设工程引发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工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工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也正在成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和行业,并逐渐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复杂而又独特,随着国家西部建设事业的推进,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然而近年修建云南元(元江)磨(磨黑)高速公路、楚(楚雄)大(大理)高速公路、水(水富)麻(麻柳湾)高速公路的实践表明,云南公路建设的外围大环境差(包括气候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形条件险峻、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人文环境差异等)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外在条件决定了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必然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云南省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引入工程建设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以使广大风险管理人员能统观全局,科学管理,实现风险效益的最优化。本文以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及风险决策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初步分析了云南山区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的主要风险,说明了论文研究内容的必要性。(2)根据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按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工程建设的不同结构类型,提出了适用的风险辨识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为例,对该线路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统计,论证了该工程的主要风险事故及可能的风险源。(3)针对云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特点,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云南省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对策;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第11标段建设工程为例,对工程可能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用层次分析等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得到该标段风险权重值,并依据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确定风险综合评价等级。(4)从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角度出发,建立了云南省高速公路岩堆边坡风险评价体系,并以在建的云南水麻高速公路14标K68+890~+990滑坡岩堆边坡为例,进行了滑坡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此边坡的风险等级为Ⅲ级。(5)解释了风险决策的重要意义,指出在工程方案决策时,应考虑方案的风险,介绍了风险决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结合风险控制措施讨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风险控制效益。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第6标段建设工程石桥隧道的方案风险决策为例,从成本风险、工期风险、环境风险三个方面,对隧道建设方案和明挖路堑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路堑方案的决策值为0.71,隧道方案的决策值为0.62,并建议优先选择隧道方案。实践表明,引入工程风险决策机制对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实现风险效益最优化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云南省公路工程风险评价及风险决策理论方法研究,对在建公路工程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将有助于对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工程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节约防灾减灾工程费用。
二、浅谈万象市2号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万象市2号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 |
2.1.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 |
2.1.3 地域特色 |
2.1.4 案例选择——钦州港龙泾大道 |
2.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和实践 |
2.2.1 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2.2.2 相关研究 |
2.2.3 相关实践 |
2.2.4 小结 |
2.3 国外研究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2.5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现状和问题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1 广西北部湾地区概况 |
3.1.2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
3.1.3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与问题分析 |
3.1.4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的提取 |
3.2 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策略的提取 |
3.2.1 要素提取 |
3.2.2 策略的提出 |
3.3 布局阶段的规划策略 |
3.3.1 应对规划定位的规划策略 |
3.3.2 应对建设目标的规划策略 |
3.3.3 应对空间性质的规划策略 |
3.3.4 应对周边生态的规划策略 |
3.3.5 应对景观特色的规划策略 |
3.4 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 |
3.4.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3 行道树绿带设计策略 |
3.4.4 路侧绿带设计策略 |
3.4.5 滨水特色设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植物景观设计 |
4.1 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
4.2 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设计概述 |
4.2.1 现状和问题分析 |
4.2.2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问题分析 |
4.3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的植物景观布局阶段的规划设计 |
4.3.1 设计要求 |
4.3.2 设计原则 |
4.3.3 绿化设计 |
4.4 道路植物景观布局规划 |
4.4.1 规划定位的策略 |
4.4.2 空间性质规划 |
4.4.3 周边生态规划设计 |
4.4.4 建设目标规划 |
4.4.5 景观特色设计 |
4.5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详细设计阶段设计 |
4.5.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 |
4.5.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 |
4.5.3 行道树绿带设计 |
4.5.4 路侧绿带设计 |
4.5.5 滨水特色设计 |
4.6 设计策略应用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基于SWMM的填海区雨水资源利用措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关于填海造陆的国内外研究 |
1.2.2 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与内涵 |
1.2.3 国外低影响开发研究现状 |
1.2.4 国内低影响开发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SWMM模型构建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区域基本情况 |
2.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
2.1.3 地形及土地利用 |
2.1.4 土壤与地质特征 |
2.1.5 降雨雨型特征分析 |
2.1.6 排水现状及排水体制 |
2.2 研究区模拟模型选择与SWMM模型构建 |
2.2.1 模型选择与概化 |
2.2.2 SWMM模型原理与计算方法 |
2.2.3 研究区管网及子汇水区建模 |
2.3 研究区SWMM模型参数设置 |
2.3.1 SWMM模型水文水力参数 |
2.3.2 SWMM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2.3.3 SWMM模型参数合理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LID单项设施设计 |
3.1 LID设施初选 |
3.1.1 LID设施初选指标 |
3.1.2 研究区场地条件分析 |
3.2 单项LID设施在SWMM中的参数设计 |
3.2.1 下沉式绿地 |
3.2.2 透水铺装 |
3.2.3 绿色屋顶 |
3.2.4 生物滞留设施 |
3.2.5 生态草沟 |
3.2.6 雨水储存设施 |
3.3 单项LID设施产汇流模拟及结果分析 |
3.3.1 研究区用地归类 |
3.3.2 单项LID设施产汇流模拟 |
3.3.3 区域LID产汇流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LID设施组合方案的效益评价方法 |
4.1 LID组合方案效益分析 |
4.1.1 经济效益 |
4.1.2 减排效益 |
4.1.3 生态效益 |
4.2 方案效益评价方法 |
4.3 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
4.3.1 LID设施的成本构成 |
4.3.2 LID设施的运行效果 |
4.4 减排效益评估方法 |
4.5 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
4.5.1 雨水下渗率与地下水函数关系 |
4.5.2 LID设施的景观评价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区LID设施组合方案设计与比选 |
5.1 研究区方案设计 |
5.1.1 降雨条件 |
5.1.2 方案设计 |
5.2 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5.2.1 各方案成本计算 |
5.2.2 各方案径流分析 |
5.2.3 各方案下渗对比 |
5.3 研究区方案评价 |
5.3.1 层级结构构建 |
5.3.2 建立判断矩阵 |
5.3.3 层次单排序 |
5.3.4 层次总排序 |
5.3.5 一致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湿热气候的老挝沥青路面分区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及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老挝当前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1.3.2 国外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1.3.3 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
1.3.4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 |
1.3.5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挝国家沥青路面使用状况与环境分析 |
2.1 老挝公路概况 |
2.1.1 国家概况 |
2.1.2 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
2.1.3 公路网规划及现有成就 |
2.2 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2.3 老挝沥青路面使用环境调查与分析 |
2.3.1 交通量和轴载调研[51]分析 |
2.3.2 超载调查分析 |
2.3.3 老挝地区沥青路面气候条件(降雨量、气温) |
2.4 老挝地区沥青路面主要病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研究 |
3.1 国家调研情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3.1.2 万象市的气候调查研究 |
3.1.3 老挝气候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老挝湿热系数的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
3.3 老挝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
3.3.1 老挝气候分区原则 |
3.3.2 老挝气候分区指标体系 |
3.3.3 老挝气候分区命名及区划图 |
3.4 选择老挝的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动水冲刷的评价方法研究 |
4.1 老挝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主要原因 |
4.1.1 老挝与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情况对比 |
4.1.2 老挝沥青路面水损害研究 |
4.2 沥青路面动水冲刷测试系统的开发 |
4.3 沥青路面动水冲刷试验的测试方法研究 |
4.3.1 动水冲刷测试方法与指标分析 |
4.3.2 动水冲刷试验参数设置 |
4.4 沥青路面动水冲刷试验的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 |
4.4.1 动水冲刷仪的试验机理与实际路面冲刷情况的适宜性分析 |
4.4.2 动水冲刷试验的老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挝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标准与设计 |
5.1 常规水稳定性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常规水稳定性试验方法的对比分析 |
5.1.3 基于常规水稳定性试验的老挝水稳定性评价指标分析 |
5.2 水稳定性的评价标准 |
5.2.1 冻融劈裂试验评价标准研究 |
5.2.2 动水冲刷试验评价标准研究 |
5.3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内在影响因素 |
5.3.1 材料性质的影响 |
5.3.2 空隙率与水稳定性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
5.3.3 空隙率与沥青混合料静态模量的关系 |
5.4 基于老挝水稳定性的沥青混合料设计 |
5.4.1 沥青材料指标要求 |
5.4.2 集料指标要求 |
5.4.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要求及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挝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标准与设计 |
6.1 高温稳定评价方法与指标 |
6.2 抗剪强度容许值研究 |
6.2.1 车辙预估模型的确定 |
6.2.2 车辙累积计算方法 |
6.3 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容许值研究 |
6.3.1 车辙预估模型的确定 |
6.3.2 车辙深度与动稳定度的关系 |
6.4 基于高温稳定性的老挝沥青混合料设计 |
6.4.1 沥青路面高温性能的检验方法 |
6.4.2 交通分级 |
6.4.3 老挝车辙气温分区 |
6.4.4 老挝沥青面层材料抗剪强度标准确定 |
6.4.5 老挝混合料车辙深度标准的初步计算 |
6.4.6 老挝国家车辙试验标准的推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
1.3 相关概念研究 |
1.3.1 高校校园景观概念界定 |
1.3.2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概念界定 |
1.3.3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类型界定 |
1.4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对于校园人群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 |
1.5.1 本文研究方法 |
1.5.2 基本框架 |
第二章 高校校园景观发展历程及新校区景观的现状问题 |
2.1 高校及校园景观发展历程回顾 |
2.1.1 西方高校及其景观的发展历程简述 |
2.1.2 我国高校及其景观的发展历程简述 |
2.1.3 高校景观发展历程总结 |
2.2 高校校园景观形成的因素 |
2.2.1 高校校园景观形成的物质环境因素 |
2.2.2 高校校园景观形成的精神环境因素 |
2.3 高校景观构成要素 |
2.3.1 软质景观因素 |
2.3.2 硬质景观因素 |
2.4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现状问题研究与评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及优秀案例研究 |
3.1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
3.1.1 杨·盖尔提出的“交往与空间”理论 |
3.1.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的“人性场所”概念 |
3.1.3 校园景观空间中的环境心理学 |
3.1.4 校园景观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
3.2 高校新校园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研究 |
3.2.1 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规划设计 |
3.2.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新校区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层次 |
4.1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理念 |
4.1.1 明确功能作用 |
4.1.2 充分展现校园特色 |
4.1.3 坚持可持续发展 |
4.2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
4.2.1 安全原则 |
4.2.2 功能原则 |
4.2.3 整体性原则 |
4.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2.5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原则 |
4.2.6 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
4.2.7 最效率原则 |
4.2.8 多样化原则 |
4.3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层次 |
4.3.1 从社会发展大背景环境下的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
4.3.2 校园景观规划方针指导下的设计层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新校区文化内涵营造及公众参与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 |
5.1 高校校园新老校区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5.1.1 承载着高校历史的老校区 |
5.1.2 缺乏识别性与归属感的高校新校区 |
5.2 新校区的文化内涵的表现 |
5.2.1 校园场所的参与性与整体感 |
5.2.2 校园文化内涵反应景观个性 |
5.3 高校新校区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
5.3.1 尊重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展现 |
5.3.2 强调对校园发展历史的尊重 |
5.3.3 深化对校园文化传统的延续 |
5.4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中公众参与方法的应用 |
5.4.1 公共参与的概念 |
5.4.2 校园规划公共参与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5.4.3 校园公众参与的意义 |
5.4.4 校园公众参与的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方法 |
6.1 绿色景观 |
6.1.1 绿色景观的定义 |
6.1.2 高校新校区绿色景观功能作用 |
6.1.3 不同功能分区的绿色景观设计方法 |
6.1.4 绿色景观配置方式 |
6.2 水体景观 |
6.2.1 水体景观的定义 |
6.2.2 高校新校区水体景观功能作用 |
6.2.3 高校新校区水体景观设计方法 |
6.2.4 水体景观种类运用 |
6.3 硬质景观 |
6.3.1 硬质景观的定义 |
6.3.2 高校新校区硬质景观功能作用 |
6.3.3 高校新校区硬质景观的种类及其设计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践案例研究:南京医科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 |
7.1 项目基本概况 |
7.2 规划设计目标 |
7.3 基地分析 |
7.3.1 基地用地现状 |
7.3.2 基地周边环境 |
7.3.3 日照条件分析 |
7.4 项目核心问题 |
7.5 规划设计愿景及设计理念 |
7.6 设计表现手法 |
7.6.1 重点打造景观节点 |
7.6.2 坚持低影响开发 |
7.6.3 强化校园文化内涵 |
7.6.4 强化公众参与 |
7.7 总体方案构思 |
7.7.1 空间结构 |
7.7.2 方案设计说明 |
7.8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水侵城市土质路基地面塌陷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技术基础 |
2.1 相似理论 |
2.2 有限单元法 |
2.3 材料单元模型与本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水侵路基致地面塌陷的物理模型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相似模型设计 |
3.3 自来水流量的测量的校准 |
3.4 试验所采用的材料配比 |
3.5 试验台架 |
3.6 试验安排 |
3.7 试验过程 |
3.8 试验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水侵路基地面塌陷的物理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测试方法 |
4.3 试验安排 |
4.4 试验过程 |
4.5 出水口自由流水侵蚀土体全过程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水侵路基空洞路面结构塌陷规律的数值分析 |
5.1 概述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3 试验安排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影响的地下空洞垮塌临界跨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6.1 概述 |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6.3 试验安排 |
6.4 试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层对路面塌陷影响的数值分析 |
7.1 概述 |
7.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7.3 模型参数与试验安排 |
7.4 试验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公路桥梁调查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件运输公路桥梁影响因素分析 |
2.1 大件运输的特点 |
2.1.1 大件运输的定义 |
2.1.2 大件运输与一般运输的主要差别 |
2.2 影响大件运输线路的主要因素 |
2.2.1 技术性因素 |
2.2.2 安全性因素 |
2.2.3 经济性因素 |
2.3 大件运输流程确定程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公路桥梁调查分析 |
3.1 省内公路网现状 |
3.2 既有公路现状及运营状况 |
3.2.1 G210 线既有公路现状调查 |
3.3 公路平纵指标描述的归类 |
3.4 桥梁结构类型及跨径分类统计 |
3.4.1 G210 陕蒙界至西安豁口十字(K198+900~K915+625) |
3.5 影响桥梁承载力病害调查统计 |
3.5.1 影响梁(板)式桥梁承载力的病害 |
3.5.2 影响拱桥桥梁承载力的病害 |
3.6 沿线净空障碍物调查统计 |
3.6.1 沿线隧道现状 |
3.6.2 沿线跨线桥现状 |
3.6.3 国道 210 线道路收费站具体状况 |
3.6.4 沿线架空电力、电讯、交通标志、监控设施障碍物等现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件运输公路建设的要求及改建措施 |
4.1 大件运输对公路的技术要求 |
4.1.1 适应大件运输公路曲线半径与路面宽度的计算 |
4.1.2 满足净空要求的计算 |
4.1.3 通过大件运输车辆爬坡能力计算车辆克服的最大纵坡度 |
4.2 大件运输公路改建措施 |
4.2.1 相对高差较小半径小于 60m 路段的改建措施 |
4.2.2 相对高差较大曲线内侧需加宽的路段改建措施 |
4.2.3 小半径回头曲线的路段改建措施 |
4.2.4 纵坡度大于 6%的路段改建措施 |
4.2.5 小半径曲线桥梁前后路段内改建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检算方法及加固措施 |
5.1 梁板式桥梁检算方法 |
5.2 拱桥承载能力判定建议 |
5.3 桥梁加固方法 |
5.3.1 梁(板)式桥梁粘贴钢板加固法 |
5.3.2 梁(板)式桥梁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5.3.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5.3.4 梁板式桥梁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
5.3.5 拱桥原拱圈下衬拱圈加固法 |
5.3.6 拱桥主拱圈新增拱肋 |
5.3.7 桥台结构加固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件运输其他障碍物处理方法 |
6.1 隧道净空不足的处理方法 |
6.2 跨线桥净空不足的处理方法 |
6.3 阻碍大件运输通过的收费站改造措施 |
6.4 沿线其他障碍物的处理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老挝的国家概况 |
1.1.2 老挝的公路概况 |
1.1.3 已通车公路的病害及发展方向 |
1.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 |
2.1 老挝的气候区域特点 |
2.1.1 老挝5省区气候资料分析 |
2.1.2 老挝5省的气温、降雨量气候要素的分析 |
2.2 美国方法 |
2.2.1 SHRP PG分区的方法 |
2.2.2 美国气候分区方法 |
2.2.3 老挝气候与美国气候对比 |
2.3 中国方法 |
2.3.1 中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气候分区方法 |
2.3.2 中国气候分区方法 |
2.4 适用于老挝的气候分区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挝结合料的适应性研究 |
3.1 老挝目前所用的沥青种类及技术要求调查 |
3.1.1 老挝目前主要使用的沥青种类调查 |
3.1.2 老挝现使用的沥青指标 |
3.2 中国的沥青技术要求 |
3.2.1 中国道路沥青选择要求 |
3.2.2 中国道路沥青技术要求 |
3.3 美国SHRP沥青技术要求 |
3.4 适用于老挝国家沥青选择及技术要求研究 |
3.4.1 适用于老挝国家沥青等级选择方法 |
3.4.2 老挝沥青指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矿料的适应性研究 |
4.1 目前国家所用的矿料调查 |
4.1.1 粗集料 |
4.1.2 细集料 |
4.1.3 填料 |
4.1.4 老挝石料的岩性分析 |
4.2 目前老挝参考的集料标准 |
4.3 参考中国的集料规范广东要求 |
4.3.1 总体结构说明 |
4.3.2 矿料技术要求 |
4.3.3 级配技术要求 |
4.4 适用于老挝的沥青混合料集料技术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指标研究 |
5.1 本章研究内容 |
5.1.1 技术路线 |
5.1.2 试验方案设计 |
5.1.3 本文特殊试验方法简介 |
5.2 原材料技术性能 |
5.2.1 矿料技术性能指标 |
5.2.2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
5.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标 |
5.4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5.4.1 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研究 |
5.4.2 沥青混合料72h残留稳定度研究 |
5.4.3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研究 |
5.4.4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 |
5.5 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下面层AC-25的级配设计分析 |
3 中面层AC-20的级配设计分析 |
4 表面层AC-13的级配设计分析 |
5 质量影响分析 |
6 结论 |
(10)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典型风险事故案例 |
1.1.2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特点 |
1.1.3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面临的工程风险问题 |
1.2 工程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领域风险评价与决策管理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1 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1.2 风险等级标准 |
2.2 风险评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
2.3 风险评价的步骤 |
2.4 主要风险评价依据 |
第三章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辨识 |
3.1 概述 |
3.2 工程建设各阶段风险辨识与分析 |
3.3 工程建设不同结构类型施工风险辨识 |
3.4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风险现场调研及事故统计 |
3.4.1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概况 |
3.4.2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因素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与控制 |
4.1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方法 |
4.2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 |
4.2.1 一般工程风险接受准则 |
4.2.2 工程建设期风险接受准则 |
4.2.3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期风险接受准则模型 |
4.3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措施 |
4.3.1 一般控制措施 |
4.3.2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措施 |
4.4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11 标段建设风险评价 |
4.4.1 水麻高速公路第11 标段工程概况 |
4.4.2 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评价流程 |
4.4.3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11 标段风险分析与计算 |
4.5 小结 |
第五章 云南高速公路岩堆体边坡滑坡风险评价 |
5.1 概述 |
5.1.1 公路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5.1.2 国内外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实例 |
5.1.3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危害统计 |
5.2 岩堆边坡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5.2.1 概述 |
5.2.2 滑坡风险评价方法 |
5.3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滑坡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决策 |
6.1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决策方法和流程 |
6.1.1 工程风险决策评价方法 |
6.1.2 风险决策程流程 |
6.2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效益分析 |
6.2.1 工程风险控制基本对策 |
6.2.2 工程风险控制效益分析 |
6.3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6 标段石桥隧道的方案风险决策 |
6.3.1 路堑方案成本及工期预测 |
6.3.2 连拱隧道方案成本及工期预测 |
6.3.3 两方案的环境评价 |
6.3.4 方案决策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浅谈万象市2号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D]. 曾祥兴. 广西大学, 2019(06)
- [2]基于SWMM的填海区雨水资源利用措施方案研究[D]. 李慧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3]基于湿热气候的老挝沥青路面分区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 长安大学, 2014(04)
- [4]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研究[D]. 周钟铭.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5]水侵城市土质路基地面塌陷机理的研究[D]. 袁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3)
-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3(19)
- [7]陕西省南北大件运输公路桥梁调查分析与研究[D]. 王莹莹. 长安大学, 2012(07)
- [8]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D].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 长安大学, 2010(03)
- [9]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质量的影响分析[J]. 韩健,赵健,李鹏亮.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10)
- [10]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 周建昆.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