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全民健身运动调查分析

内蒙古西部全民健身运动调查分析

一、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波[1](2021)在《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影响下,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愈加强烈。探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挖掘体育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厘清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搭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有利于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基于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域外经验、耦合机理、耦合效应、效应测度、实证分析等维度,搭建一个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及其效应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是通过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影响因素、互动内涵、联结方式等因素串联起来。其中,现实条件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贡献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市场主体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影响因素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向好。互动内涵是以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为要求,以增进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以呈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为特征,以实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联结方式是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二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通过互动方式、呈现形式以及评价方式3个层面体现出来。其中,互动方式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驱动产业规模扩大、产业贡献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基础夯实、市场主体扩大。呈现形式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方式是关联耦合效应评价和耦合协调效应评价。三是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由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以及体育市场主体等5个一级指标,体育产业总产值、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体育服务业占比、人均体育消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企业数等8个二级指标构成。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等4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重、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13个二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测度的2种形式,即关联耦合效应测度和耦合协调效应测度。四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发展态势,体现在2014—2017年为较强关联耦合阶段、2018年为中等关联耦合阶段。体育产业各子系统与城市化各子系统也存在着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具体体现在2014—2016年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与体育产业的关联耦合程度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2016年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体育市场主体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五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状况和协调状况都呈现相对较平稳变化态势,并存在2014—2018年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程度高于协调程度。2014—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由失调发展至协调,且存在2014—2017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

米中伟[2](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健康根基,“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与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发展方式指明了道路,同时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体育运动。基于此,本研究以包头市南海冰雪节作为切入点,就目前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南海冰雪节基本现状,总结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与特点,对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机制与建议。在本研究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依据,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冰雪节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详细研究。第三章制定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章主要从南海冰雪节的形成与演进,实施过程与内容等方面做了分析,得出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南海冰雪节的基本现状,确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接着对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包括策划准备,组织实施与管理,规模与发展速度,项目开发,设施,文化价值,游客满意度等几个维度,为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五章总结了分析得出的结果,并形成结论。认为,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促进因素具体表现为:健康中国政策的发布助力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新型游乐项目与文化产品开发是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设施设备是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游客构成与需求多样化影响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游客满意度为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阻碍因素表现为: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发展方式仍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现有可提供服务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冰雪文化满意度形成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路径,包括加强设施建设,弥补设施缺陷,持续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并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运用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加强科技投入与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持续落实我国体育改革路线,发挥管理体制优势,坚持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整等。第六章主要从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出发,认为可持续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后续跟进与研究。

朱启墨[3](2021)在《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我国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逐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中部地区大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且中部地区各省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中江西在中部地区各省中相对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对江西全民健身服务供需现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现状和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手段,以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描述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与欧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与不足,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调研发达国家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现状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具有完善的法制化管理及相关政策,形成了多部门协调配合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制度,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有效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注重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设置完善了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制度,同时还注重培养民众终身体育意识,关注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兴建了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为居民的健身提供了场地和设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供需不足的问题,如,体育资金体系不完善,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如国家规定彩票公益金是要投入到体育建设之中,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6.02%的单位能按规定投入;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偏低,体育场地分布不合理,如国家提出“15分钟健身圈”,但仍有41.91%的居民无法在15分钟之内到达健身活动区域;虽然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数量严重不足,社会指导员只占全省总人数的1.7‰,低于国家标准的2‰,且层次不高,无法全方位指导等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大众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帮助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解决供需中存在问题的建议:(1)高质量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参与机制;(2)高质量分配体育资金流向,创新资金监管制度;(3)高质量统筹体育设施配置,创新设施利用效能;(4)高质量凝练体育活动内容,创新体育组织体系;(5)高质量建设健身指导体系,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机制;(6)高质量构建大数据宣传体系,创新体育信息传递手段;(7)高质量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创新政策落实保障机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手段有效改善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现状。

郭书畅[4](2020)在《体育事业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体育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体育事业发展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体系份额提升的支撑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关注聚焦在中国体育事业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动力因素,并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向全民化靠拢,但国民体质的发展存在着提高缓慢,部分地区不升反降,地区差异明显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的情况分析,有利于推进国民体育的进程,从而实现以国家为主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向全民为主导的转变。所以本文以各省体育事业发展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31个省自2005年起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时期(2000年为基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体育事业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本文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展开,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梳理相关理论,系统地剖析体育事业发展对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影响的机制及其影响路径。在实证部分,结合我国体育法的归类和专家访谈法,确定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各层级的指标赋予权重,计算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将测算得出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数据与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数据、其余控制变量的数据进行chow检验与Hausman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为实证模型。因此,通过采用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对2005年、2010年和2014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对国民体质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国民体质有正向影响,主场优势可以显着的促进我国国民体质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人均消费的提高对我国国民体质的提高有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及国民体质改善的政策建议,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国民体质的可行性提供可借鉴的实证经验。

王晴[5](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尚峻宇[6](2020)在《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居民对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转变为精神文化追求,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背景下,广场舞伴随这种潮流应运而生,广场舞因不受年龄、性别、运动基础的限制、动作简单易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就近就便等特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新形式。本文以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社区的部分参与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参与者参与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关于参与者锻炼的组织形式、场地分布、特点内容、以及阻碍日照市广场舞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广场舞指导员和领舞者以及组织者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运动的指导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际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的现状和制约广场舞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日照市广场舞运动的进一步更好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参与者离退休人员为主,女性参与者占调查人数的88.45%,男女比例失衡,锻炼消费水平低,参与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2)参与者参与目的是强身健体、减肥塑形、参与的舞种多是秧歌舞和现代舞。(3)参与者锻炼时间在晚上居多,练习时间集中在60-90分钟,每周练习次数在5-7次,练习时轻微出汗为主,且能持之以恒的参与锻炼。大多参与者能参加过表演及比赛,音乐节奏中等节奏为主,锻炼后体质增强、睡眠改善,愉悦感增加、寂寞感减少。(4)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者,现有广场舞指导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对练习者的健康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分析。(5)场地条件、季节气候问题、噪音扰民等问题都是制约广场舞积极发展的难点。需要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广场舞的开展。针对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营造多元的锻炼氛围、适当的练习场地、引导科学的锻炼方式、组织表演、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对策。

张婷婷[7](2019)在《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升,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旅游成为我国民众日常生活常态化的重要选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并且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国民休闲旅游新阶段。近年来,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朝阳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紧紧抓住体育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提高体育旅游发展重视度,推动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体育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常见,尤其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创新、体育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体育旅游作为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蒙古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概述了全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体育旅游概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介绍了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情况、体育旅游市场情况、体育旅游类型情况以及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和特征,然后,指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具体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1)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民族旅游资源,还有文化旅游资源;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初步形成了分别以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区、赤峰市和锡林浩特市为中心旅游市场。(2)内蒙古体育旅游类型日渐多元化,主要有草原沙漠观光体验型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体育旅游、森林狩猎体育旅游、冰雪滑翔体育旅游以及红色体育旅游五种类型。(3)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增大,主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丰富性与时节性、其它资源的良好配套性以及多功能性等特征。(4)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仍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体育旅游市场开拓不足、体育旅游产品推介不足以及体育旅游基础保障不足四大方面。(5)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策略,主要包括草原生态旅游、民族传统节会旅游、养生旅游以及“互联网+”与体育旅游的有机结合四方面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策略。(6)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保障措施,内蒙古体育旅游若想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需要政府支持引导、优化产业环境、多渠道宣传推广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中需要提供的保障措施。

朱焱[8](2019)在《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体育资源是大众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效率低等矛盾问题依然凸显。因此,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改进资源配置策略、提升资源供给水平,对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大众体育健身需求、解决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为问题导向,以公共产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的论证基础,从公共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9项的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6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实际发展情况数据为实证依据,通过运用熵权综合评价、基尼系数分解、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地理位置所属的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与西北等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水平、均衡配置水平、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求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现实状况、发展规律、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策略。(1)从综合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依然明显。其中,综合配置水平最高的是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区,再次是华北地区,其余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依次为东北、华中、西北与西南等地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低配置水平省份占比较高,若按当前资源配置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长期处在低配置水平和中低水平之间。(2)从均衡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明显,全国资源均衡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4914。其中,处于最优均衡配置的是华中地区;处于比较均衡配置的是东北地区;处于相对均衡配置的是西南、华北与西北地区;处于非均衡发展的是华南与华东地区。区域及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是导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3)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处于逐年下降状态,年均下降率为7.6%。其中,华东、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有效状态(≥1);东北、西北与西南等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无效状态(<1)。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过低是导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无效配置的最主要原因。(4)从优化配置情况看,除华中与华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处于较低优化配置状态。其中,东北、西南与西北区域,处于均衡低效率配置状态;华东与华南区域处于非均衡高效率配置状态。中西部地区资源综合水平偏低,多元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东部地区资源非均衡发展明显,资源存量及增量速度差距较大;西北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区域资源配置方式不尽合理;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差,资源配置的均衡与效率不兼顾是导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低的重要成因。根据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提出:(1)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提升公共体育资源整体供给水平;(2)调节政府与市场公共体育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等策略。具体实施方案为:1)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2)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3)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4)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5)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6)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7)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8)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邱鹏[9](2019)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与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事业投入的力度,公共体育服务投入的规模、结构与效率的评价与管理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各项公共体育服务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省级政府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我国体育财政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资金使用不明确等问题日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为了全面分析与评价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情况,本研究是以我国“十二五”期间(2011-2015)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规模、结构、效率与均等化情况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状况,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绝对规模总体上是呈增长的态势,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既有增长也有下降;从相对规模来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逐年下降,与科教文卫财政支出相比,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所占的比例最低,且呈下降的趋势。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中央政府体育财政支出较少,地方政府体育财政支出过多;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均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经费支出差距较大,2015年人均体育事业支出最高的北京达到103元,而最低的河南只有7元;我国东部人均体育事业支出最高,其次是东北和西部,最低是中部地区;近几年各个区域人均体育事业支出比较来看,西部与中部逐渐缩小与东部、东北部的差距。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总体偏低。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只有4个省份处于有效,技术效率有13个省份达到有效,从规模报酬来看全国26个省份属于规模报酬递减,表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整体的产出效益偏低。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投入较多,但产出水平却令人堪忧,投入与产出水平不相匹配。从区域综合效率看,我国中部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876,处于区域领先的位置,其次是东北为0.649,再次是西部为0.492,最后是东部为0.4835。4.各省市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方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均等化水平最高,表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与地方人口的数量匹配程度最高;社会体育组织均等化水平次之,体育事业支出均等化水平排在第三,新增体育场地面积和参加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排在第四和第五,社会体育指导员排第六,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均等化水平最低,区域间泰尔指数较大波动是造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王佳[10](2019)在《“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和研究价值。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实施途径。它对解决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具有研究价值。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在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仍在新时期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但是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陕西省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1898.81亿元,仅比上年增长8.0%,这样的成绩单显然不能让人民满意。为突破此种困境,陕西省政府大胆创新,提出了“大西安”发展理念,旨在通过区域联合形式,充分发掘自身优势资源,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构建以体育为主要元素的特色小镇,希望以体育特色小镇方式促进体育与各个产业间融合,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大西安”区域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政府部门仅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对如何开发“大西安”地区特色资源,如何利用好当地的优势资源促进体育小镇发展并没有具体指导方案,各个地区的体育小镇建设均处于摸索阶段,导致小镇建设质量水平良莠不齐,体育小镇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小镇建设中层出不穷的问题,陕西省政府亟待一个梳理自身优势资源,具有可操作性的体育特色小镇规划方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的生产要素和用户需求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运用要素禀赋、供需理论、管理职能等理论思想,根据现有其他省份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经验,避免特色同质化、换包装、政府赤字化、概念化等突出问题,分析陕西省政府提出的五色体育特色小镇规划的可行性,并根据其共性特点,提出小镇建设原则,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找准客户需求,规划不同体育特色小镇类型的布局,开发针对顾客消费需求的体育特色项目及相关体育特色产品。结论:1.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打造“红、绿、蓝、白、黄五色”体育特色小镇整体规划,分析“大西安”地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优势资源,即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水土资源、气候条件、生物因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人口习俗、交通要素、体育基础),并提出了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创新性、科技性、渐进性、绿色生态性、实施标准化、针对性的六大实施原则。2.重点建设以革命教育为基础的红色体育小镇、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体育小镇、以科技为基础的蓝色体育小镇和以滑雪为基础的白色体育小镇,第二批规划建设以农业为基础的黄色体育小镇。红色体育小镇拟规划建设于西安市东南部蓝田县、富平县,以习仲勋陵园、汪锋故居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为依托,针对不同年龄阶层开发红色历史主题馆,革命人物角色扮演,鼓励年轻人从项目中体味革命场景,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其参与红色体育旅游的积极性;灵活利用多媒体形式,以图片、视频、讲座等形式普及历史知识;为团队开设军训、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长期活动,以队员间相互合作达到组织内部破冰、增进集体凝聚力的目的。绿色体育小镇拟规划建设于南部长安区和东部临潼区,利用得天独厚的秦岭山脉(长安翠华山地质景区、临潼骊山景区)及沿线秦岭七十二峪口优势,举办户外越野大赛、极限运动比赛,吸引周边城镇游客乃至全国各地游客前往参与体育活动,开发健步走/慢跑步道和户外漂流等项目,盘活水上乐园等已有设施,将水资源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吸引游客前往。蓝色体育小镇拟规划建设于东北部阎良区和灞桥区及西南部鄂邑区,紧抓第十四届全运会契机,利用国际港交通便利优势,建设国际港务区体育健康小镇,打造全民科技健身项目;利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以航空运动、极限运动为代表的科技体育项目,加大对中小学航空运动普及和教育工作力度,促进航空运动普及化和平民化;利用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优势,培养社会指导员、康复理疗师、运动处方师等新兴科技产业人才,打造科学健身模式,提供为公众开具运动处方等新型理疗康复形式。白色体育小镇拟规划建设于东南部蓝田县白鹿原和翠华山地区,通过扩建现有的滑雪场面积和更新场地设施(白鹿原滑雪场和翠华山滑雪场),丰富滑雪滑冰产品类型,吸引周边的消费者参与。打造白鹿原户外卡丁车俱乐部、真人CS俱乐部等户外项目,吸引团队到白鹿原进行消费体验,同时将白鹿原民俗村、白鹿仓景区的民俗资源有效结合,开发餐饮、娱乐、培训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小镇。虽然“大西安”地区乡村地域广阔,现代农业发展较好,但当地缺乏相应的民俗体育基础,交通情况较差,配套的基础设施也不十分齐全,所以暂缓建设政府提出的“黄色体育小镇”。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体育及相关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体育产业、城市化与相关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耦合、机理、关联耦合与耦合协调
        2.1.2 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系统
        2.1.3 城市化与城市化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二元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域外经验: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分析
    3.1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演进特征
        3.1.1 英美日体育产业演进特征
        3.1.2 英美日城市化演进特征
    3.2 英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2.1 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2.2 英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3 美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3.1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3.2 美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3.4.1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3.4.2 日本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5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3.5.1 培育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基础
        3.5.2 提升经济贡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外核
        3.5.3 发展主导产业: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内核
        3.5.4 强化市场主体: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保障
    3.6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本土借鉴
        3.6.1 耦合内在前提:体育产业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演进
        3.6.2 耦合外在前提:城市化演进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3.6.3 耦合内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内部要素的影响
        3.6.4 耦合外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耦合机理: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分析
    4.1 体育产业和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4.1.1 体育产业的演进历程
        4.1.2 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4.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4.2.1 体育产业发展现实状况
        4.2.2 城市化发展现实状况
    4.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基础
        4.3.1 联结的理论支撑
        4.3.2 体育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与外部经济效应
        4.3.3 城市化:服务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4.4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4.4.1 政治因素:政策和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
        4.4.2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不断优化
        4.4.3 社会因素: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等不断向好
        4.4.4 科技因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不断渗透
    4.5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互动内涵
        4.5.1 耦合要求: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4.5.2 耦合重点: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
        4.5.3 耦合特征: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
        4.5.4 耦合目的: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4.6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方式
        4.6.1 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4.6.2 城市化: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
    4.7 本章小结
5 耦合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效应分析
    5.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互动方式
        5.1.1 体育产业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5.1.2 城市化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呈现形式
        5.2.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经济效益
        5.2.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5.2.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生态效益
    5.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评价方式
        5.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耦合效应评价
        5.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效应测度: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耦合效应测度
    6.1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1.1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1.3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6.1.4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6.1.5 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6.1.6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6.2 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2.1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2.3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6.2.4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6.2.5 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6.2.6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6.3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与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6.3.1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
        6.3.2 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6.4 本章小结
7 关联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分析
    7.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选取
        7.1.2 数据来源
        7.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7.2 实证分析
        7.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7.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中等或较强关联耦合关系
        7.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
    7.4 讨论与启示
        7.4.1 以增强体育产业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两系统关联耦合发展
        7.4.2 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7.4.3 以推进经济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7.5 本章小结
8 协调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
    8.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8.1.1 指标选取
        8.1.2 数据来源
        8.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8.2 实证分析
        8.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8.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呈现上升态势
        8.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有从失调向协调发展态势
    8.4 讨论与启示
        8.4.1 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8.4.2 促进体育产业融入城市的经济、空间、社会等发展之中
        8.4.3 促进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贡献、基础等发展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3 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
    1.2 选题依据
        1.2.1 政府对第三产业的重视助力“南海冰雪节”
        1.2.2 物质条件提高促进精神文化需求
        1.2.3 南海冰雪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2.4 国内关于西北地区冰雪节的研究不是特别丰富
        1.2.5 预调研过程中发现该研究的操作相对容易
        1.2.6 开展对冰雪节的研究有助于和世界冰雪运动接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1 国外相关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冰雪节开展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国内相关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
        2.2.2 国内冰雪节文化内涵的研究
        2.2.3 国内冰雪节社会价值的研究
        2.2.4 国内冰雪节产业开发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SWOT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海冰雪节形成与演进
    4.2 南海冰雪节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
        4.2.1 南海冰雪节的主要实施过程
        4.2.2 南海冰雪节主要内容
    4.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状
        4.3.1 南海冰雪节游客基本现状分析
        4.3.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
        4.3.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劣势(weakness)
        4.3.4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4.3.5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s)
    4.4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1 南海冰雪节策划准备
        4.4.2 南海冰雪节组织实施与管理
        4.4.3 南海冰雪节规模与发展速度
        4.4.4 南海冰雪节项目开发
        4.4.5 南海冰雪节设施状况
        4.4.6 南海冰雪节文化价值
        4.4.7 南海冰雪节游客满意度
5 研究结论与发展路径
    5.1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
        5.1.1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
        5.1.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具有必要性
        5.1.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阻碍因素
    5.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5.2.1 持续推进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
        5.2.2 坚持完善管理体制
        5.2.3 注重新型项目的开发
        5.2.4 加强设施建设,弥补设施缺陷
        5.2.5 有针对性地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问卷
附件二 关于南海公园冰雪节有关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件三 专家效度评价表

(3)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迈向体育强国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2.2 迈向健康中国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2.3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构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全民健身
        2.1.2 公共服务体系
        2.1.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全民健身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2.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对德国大众体育的研究
        2.3.2 对日本大众体育的研究
        2.3.3 对美国大众体育的研究
    2.4 综述小结
    2.5 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3.2.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3.2.3 具体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4.结果与分析
    4.1 欧美国家大众健身服务发展趋势及经验
        4.1.1 德国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2 美国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3 日本大众健身服务现状
        4.1.4 研究德国、美国、日本大众健身公共服务的经验启示
    4.2 中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的供需现状
        4.2.1 体育资金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2 场馆设施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3 体育活动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4 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5 体育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
        4.2.6 体育政策法规执行与监督现状与分析
    4.3 江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1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低
        4.3.2 资金体系不完善,基本建设投入难保障
        4.3.3 体育场馆分布不合理,设施使用效率低
        4.3.4 组织体系不健全,体育活动普及率低
        4.3.5 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健身质量难以保障
        4.3.6 信息配置不合理,宣传手段较单一
        4.3.7 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效果差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体育事业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2.1 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相关研究
        1.2.2 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相关研究
        1.2.3 群众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相关研究
        1.2.4 学校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 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体育事业发展
        2.1.2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2.1.3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2.2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设
        2.2.1 竞技体育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机理
        2.2.2 群众体育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机理
        2.2.3 学校体育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机理
3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设计与评价分析
    3.1 评价指标的预选
    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
        3.3.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3.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4 我国各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结果
        3.4.1 全国31个省市区体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评价结果
        3.4.2 全国31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整体水平评价结果
        3.4.3 全国31个省市区群众体育发展整体水平评价结果
        3.4.4 全国31个省市区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水平评价结果
4 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4.2 实证研究的设计
        4.2.1 检验方法说明
        4.2.2 计量模型设计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4.3.2 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实证结果分析
        4.3.3 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实证结果分析
        4.3.4 群众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实证结果分析
        4.3.5 学校体育发展影响国民体质的实证结果分析
        4.3.6 东中西部地区检验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5)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1.4 研究不足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资料法
        1.5.2.2 实地调查法
        1.5.2.3 问卷调查法
        1.5.2.3 数理统计法
        1.5.2.5 专家访谈法
        1.5.2.6 SWOT-PEST分析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舞蹈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2.1.3 SWOT-PEST分析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3.1.1 环境界定
        3.1.2 模型确立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3.2.1 政治优势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3.2.2 经济优势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3.2.3 社会优势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3.2.4 技术优势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3.3.1 政治劣势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3.3.2 经济劣势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3.3.3 社会劣势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3.3.4 技术劣势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3.4.1 政治机遇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3.4.2 经济机遇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4.3 社会机遇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3.4.4 技术机遇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3.5.1 政治挑战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3.5.2 经济挑战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3.5.3 社会挑战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3.5.4 技术挑战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新目标的需要
        1.1.2 广场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新形式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广场舞的概念
        2.1.2 中老年人概念
        2.1.3 社区体育概念
    2.2 广场舞的开展现状研究
        2.2.1 开展现状研究
        2.2.2 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2.3 与广场舞相关的调查分析研究
    2.3 广场舞的特征和价值研究
    2.4 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生理与心理的影响研究
        2.4.1 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生理的影响研究
        2.4.2 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心理的影响研究
    2.5 广场舞发展趋势的研究
    2.6 广场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基本情况
        4.1.1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情况
        4.1.2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的性别情况
        4.1.3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职业情况
        4.1.4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文化程度
        4.1.5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月收入情况
    4.2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的锻炼情况
        4.2.1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后的身心变化
        4.2.2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的动机
        4.2.3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态度及行为表现形式
        4.2.4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的组织形式及场地分布
        4.2.5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的内容
        4.2.6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的音乐类型选择
        4.2.7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的时间段
        4.2.8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锻炼的时长、参与频率及强度
        4.2.9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参与表演与比赛的情况
        4.2.10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经费来源与锻炼消费的调查
        4.2.11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对锻炼的指导需求
        4.2.12 日照市广场舞参与者活动年限
5 日照市广场舞指导者的基本情况
    5.1 广场舞指导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情况
    5.2 广场舞指导者的专业水平情况
    5.3 日照市广场舞指导者指导年限
    5.4 日照市广场舞指导者参加比赛级别及受培训情况
6 广场舞对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
    6.1 社区文化的含义
    6.2 广场舞对在社区文化发展的价值
        6.2.1 心理学角度看广场舞在社区文化中的价值
        6.2.2 生理学角度看广场舞在社区文化中的价值
        6.2.3 从社会学角度看广场舞在社区文化中的价值
7 日照市广场舞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1 场地受限
    7.2 缺乏专业的指导员、健身知识
    7.3 季节气候
    7.4 噪音扰民
    7.5 锻炼氛围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7)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体育旅游概要
        1.2.1 体育旅游的概念
        1.2.2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1.2.3 体育旅游的特点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创新点
2.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2.1 内蒙古体育旅游概况
        2.1.1 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情况
        2.1.1.1 自然资源分析
        2.1.1.2 文化资源分析
        2.1.1.3 经济资源分析
        2.1.2 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情况
    2.2 内蒙古体育旅游类型
        2.2.1 草原、沙漠观光体验型的体育旅游
        2.2.2 休闲度假型的体育旅游
        2.2.3 骑马、狩猎、射击等项目
        2.2.4 冰雪、滑翔等体育项目
    2.3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及其特征
        2.3.1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现状
        2.3.2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特征
3.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不足
        3.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偏低
        3.1.2 体育旅游产品精细程度偏低
        3.1.3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矛盾
        3.1.4 部分民族体育项目被遗忘和忽视
    3.2 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开拓方面不足
        3.2.1 体育旅游市场不规范
        3.2.2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不全面深入
        3.2.3 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存在局限性
    3.3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品推介方面不足
        3.3.1 体育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3.3.2 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力差
        3.3.3 体育旅游推介人员素质低
    3.4 内蒙古体育旅游基础保障方面不足
        3.4.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4.2 交通条件不便利
        3.4.3 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3.5 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
4.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体育旅游合作交流,制定长远规划
    4.2 加大宣传力度
    4.3 培养高素质体育旅游人才
    4.4 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5.内蒙古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5.1 草原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1.1 发挥草原生态旅游优势
        5.1.2 遵循需求导向开发草原体育旅游产品
    5.2 民族传统节会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2.1 依托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体育旅游
        5.2.2 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旅游
        5.2.3 打造精品化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5.3 养生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3.1 依托生态养生庄园发展体育旅游
        5.3.2 依托温泉度假区发展体育旅游
    5.4 “互联网+”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4.1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5.4.2 树立多元化体育旅游品牌
    5.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5.1 充分挖掘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5.5.2 推动创意要素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5.3 大力开发红色体育旅游资源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公共体育资源相关概念及分类标准
        1.2.2 公共体育资源开发管理及配置方式
        1.2.3 公共体育资源水平评价及评估方法
        1.2.4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问题
        1.2.5 国内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区域
        2.1.2 公共体育资源
        2.1.3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
        2.1.4 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3.1.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思想
        3.1.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2.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
        3.2.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经验预选
        3.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专家筛选
        3.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客观赋权
    3.4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具体释义
        3.4.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3.4.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评价指标
        3.4.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评价指标
        3.4.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评价指标
4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分析
    4.1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分析
        4.1.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4.1.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4.1.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4.1.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4.2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4.2.1 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4.2.2 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4.2.3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未来发展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分析
    5.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分析
        5.1.1 区域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5.1.2 区域公共体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5.1.3 区域公共体育财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5.1.4 区域公共体育组织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5.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异
        5.2.1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整体差异
        5.2.2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内差距
        5.2.3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间差距
        5.2.4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距成因
    5.3 本章小结
6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6.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分析
        6.1.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
        6.1.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6.1.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6.1.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趋势
    6.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
        6.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数据
        6.2.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2.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策略改进
    7.1 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以提高资源供给水平
        7.1.1 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7.1.2 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
        7.1.3 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7.1.4 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
    7.2 调节政府与市场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7.2.1 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
        7.2.2 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
        7.2.3 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
        7.2.4 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创新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研究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公共管理理论
        1.4.2 公共选择理论
        1.4.3 公共财政理论
        1.4.4 新公共服务理论
        1.4.5 社会治理理论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比较分析法
        2.2.3 逻辑推理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体制变迁与现实考察
    3.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体制变迁分析
        3.1.1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
        3.1.2 我国体育财政体制的变迁
    3.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体制的现实考察及存在问题
        3.2.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体制现状分析
        3.2.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体制存在问题
4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启示与借鉴
    4.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1.1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1.2 德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1.3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1.4 澳大利亚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1.5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4.2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主要特征
        4.2.1 投入主体与经费来源多元化
        4.2.2 体育财政重点投入群众体育,且层级明确、条理清晰
        4.2.3 重视社会体育组织的培育并提供税收优惠
        4.2.4 注重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与普及
        4.2.5 重视弱势群体的体育帮扶
    4.3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5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规模分析
    5.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绝对规模分析
    5.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相对规模分析
        5.2.1 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与科教文卫财政支出比较分析
        5.2.2 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与国家财政支出比较分析
        5.2.3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分析
        5.2.4 各省市区公共体育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分析
6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6.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6.2 中央与地方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6.3 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7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分析
    7.1 研究模型选择
        7.1.1 DEA模型
        7.1.2 Malmquist指数
        7.1.3 Tobit回归模型
    7.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7.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
        7.3.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分析
        7.3.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的投影分析
        7.3.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7.4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
        7.4.1 2011-2015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总体分析
        7.4.2 2011-2015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不同效率指数分析
    7.5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
8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实证分析
    8.1 研究工具
    8.2 数据准备
    8.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总体差异结果分析
        8.3.1 2011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结果分析
        8.3.2 2012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结果分析
        8.3.3 2013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结果分析
        8.3.4 2014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结果分析
        8.3.5 2015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结果分析
    8.4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均等化区域差异结果分析
        8.4.1 地方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泰尔指数
        8.4.2 体育事业支出—泰尔指数
        8.4.3 社会体育组织—泰尔指数
        8.4.4 社会体育指导员—泰尔指数
        8.4.5 国民体质监测站—泰尔指数
        8.4.6 参加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泰尔指数
        8.4.7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泰尔指数
9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优化对策
    9.1 转变政府行政理念,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思想
    9.2 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保障制度
    9.3 调整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结构
    9.4 扩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经费来源
    9.5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10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要素禀赋理论
    2.2 供需理论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供应链理论(服务蓝图模型)
    2.3 管理职能理论
第3章 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实践经验
    3.1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开发经验
    3.2 国外小镇建设开发经验
第4章 研究综述
    4.1 国内研究综述
        4.1.1 关注度
        4.1.2 特色小镇运行机制的研究
    4.2 国外研究综述
        4.2.1 小城镇研究
        4.2.2 体育特色小镇种类
第5章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要素禀赋
    5.1 相关政策
        5.1.1 国家政策导向
        5.1.2 “大西安”政策导向
    5.2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要素分析
        5.2.1 自然环境要素
        5.2.2 人文环境要素
第6章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原则
    6.1 创新性
    6.2 科技性
    6.3 渐进性
    6.4 绿色生态性
    6.5 实施标准化
    6.6 针对性
第7章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7.1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资源和体育特色小镇类型与布局
        7.1.1 体育+红色革命资源
        7.1.2 体育+山水类资源
        7.1.3 体育+交通科技类资源
        7.1.4 体育+气候地形资源
        7.1.5 体育+农业乡村类资源
    7.2 “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客户需求与项目开发
        7.2.1 重点建设项目
        7.2.2 暂缓建设项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不足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D]. 任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D]. 米中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国际大众健身服务趋势与我国中部地区全民健身供需现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为例[D]. 朱启墨.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体育事业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郭书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日照市中老年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尚峻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D]. 张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12)
  • [8]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D]. 朱焱.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研究[D]. 邱鹏.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大西安”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研究[D]. 王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内蒙古西部全民健身运动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