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式车用里程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勇[1](2020)在《某车型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关键部件开发及仿真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国内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关注重心都是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控制,这促使车载发动机技术和尾气后处理技术得到了质的提升,有效地控制了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然而据统计,2018年我国使用挥发性燃料的汽油车保有量已占机动车总保有量的近90%,突破了2亿辆,随之带来的则是更严重的汽油蒸发排放问题,而新实施的国六排放法规也对车辆蒸发污染物的排放做出了严格限制,故对汽油车而言,开发一套能控制蒸发排放、有效回收油气并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显的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某车型满足国六排放法规的燃油系统展开,对其燃油系统的关键部件的开发设计,加油特性CFD仿真分析和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汽油车蒸发排放产生的机理和不同油气回收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然后本文基于某车型,根据相关设计要求,设计了一套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具体阐述了加油口盖、多功能控制阀、止回阀、燃油箱、活性炭罐和加油管等燃油系统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材料选择和关键参数的确定,同时对燃油系统进行了空间布置和蒸发排放物限值的分配。其次,本文建立了加油管三维非稳态气液两相流模型,使用流体仿真软件F luent,在验证模型可靠和网格独立性之后,分别模拟分析了加油枪加油速度、加油枪类型(加油枪插枪深度)和加油管首弯半径这三个关键因素对加油管加油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9m/s、3.07m/s和3.73m/s这三种加油速度下,随着加油速度的增大,加油管内更易形成液封,但在加油管出口处油液的涡流强度也会增大,对燃油箱内的油液扰动也更强烈,这将导致产生更多的油气;较ZVA-Slimeline2(插枪深度105mm)加油枪,使用OPW-12VW(插枪深度80mm)加油枪加油时,油液无法在加油管内形成液封且更易发生回流反喷,导致加油枪提前跳枪(PSO),此类插枪深度较短的加油枪对加油管油管头设计要求更高;在加油管首弯半径为70mm、80mm、90mm、100mm、110mm和120mm这六种情况下,随着加油管首弯半径的增大,油液流动顺畅性和对加油管的液封性能先得到改善后又恶化,具体表现为在70mm、80mm和120mm首弯半径时,加油管内油液易发生回流和反涌,且油液液封效果差,在90mm、100mm和110mm首弯半径时,加油管内油液流动平顺,无任何加油问题,且液封效果良好,故为了保证油液在加油管内加油顺畅且有效形成液封,合理的首管半径范围应为90mm至110mm。最后,对加装本文设计燃油系统的车辆进行了国六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Ⅳ型试验)和加油过程污染物排放试验(Ⅶ型试验),得到的最终污染物排放值分别为0.295g和0.012g/L,均小于各自试验要求限值,符合国六蒸发排放标准。
全琦[2](2019)在《摩托车液晶仪表的设计与实验》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液晶仪表开始慢慢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可。但是,市场上液晶仪表款式多样功能繁杂,仪表的外形设计是否高效、稳定和安全却缺乏研究,无形中影响驾驶员的视觉效率和驾驶安全。考虑广大摩托友对仪表的安全、高效和宜人性追求越来越高,开展以提高摩托车仪表视觉认读效率和精度的设计研究。本文主要以客户的视觉角度为出发,第一步通过眼睛视觉接受机理分析人类视觉产生的原理,调查人类的视觉距离、视觉角度和各个视觉区域最佳放置内容,并获得视觉范围的计算公式。同时分析光学色谱中光波波长对于眼球的刺激强度和各种颜色对于人类的心理影响等,为后续空间布局做好铺垫。第二步制作功能需求调查表,利用区域4s店派发调查问卷了解市场用户对于仪表各项功能的需求度,并选择性使用液晶屏、指示灯和机械盘,让各项功能的显示效率最大化。第三步调查和参考市场各类主流摩托车品牌仪表的设计风格,结合自身车型的整体风格,设计出独特风格的外观轮廓造型。同时利用人机工程学,合理设计液晶屏显示内容、转速表图形方案和各类指示灯空间布局等,初步设计出符合人类视觉信息的仪表造型方案。第四步通过设计视觉认读反应速度试验,对仪表显示信息内容的认读效率和精度与市场仪表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反应时间平均值和标准差等,判断仪表造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优化设计方案。第五步在选择设计方案部件时,考虑其稳定性、可靠性和视觉最优性进行分析选择,明确实物方案后进一步对样件进行试验分析。最终通过样件的测试判定方案达成。全文都围绕视觉效率的最大化进行开展,找到影响视觉效率的关键点和特性。市场调研和问卷调查尽量收集不同年龄段、不同驾驶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让数据更加完善齐全。视觉试验模拟真实路况测试,通过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等公式分析,让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设计方案的确定也为未来仪表多元化的设计提供思路和方向。
吕立亚[3](2018)在《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再生制动系统(RBS)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电机将汽车制动或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是车辆最基本的主动安全控制系统,通过机-电-液系统自动控制制动器摩擦力的大小,使车轮不被抱死并保持在最佳滑移率附近。RBS的引入为汽车制动或减速过程提供了能量转换新形式和电力制动新途径。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电动汽车PMSM电机SVPWM三相整流制动力矩控制方法、串并联结构可变复合能量存储装置、再生制动过程中路况识别与ABS集成控制,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制动安全性,并提高了再生制动过程的能量回收效率,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优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电动汽车PMSM电机工作特性并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PMSM电机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机制动力矩控制方法;根据PMSM电机功率、力矩与效率特性,提出了基于SVPWM三相整流最佳力矩、最佳功率控制的再生制动力矩控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其特点是只需控制SVPWM的整流电流值即可实现电机制动功率与电机制动力矩的动态控制,为电机制动功率流控制提供了实现途径。2、研究了电动汽车制动过程中PMSM电机、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的工作特性,指出了典型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并联、串联可控的动力锂电池与超级电容复合能量存储方案与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超级电容充电电流PI负反馈控制的电机制动力矩控制模型,其特点是通过对复合能量存储装置与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参数的测量与控制,即可以实现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与电机制动力矩的控制;提出了基于PMSM电机制动功率流的电动汽车制动力矩动态分配策略,为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案。3、分析了电动汽车ABS控制策略,提出了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方案;建立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数学仿真模型,并对基于PMSM电机制动功率流的再生制动力矩分配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提出了基于路况模糊识别的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建立了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数学模型,提出了再生制动路况模糊识别算法;仿真验证了基于路况识别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集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本文路况调整的再生制动仿真过程中,车辆滑移率能控制在最佳滑移率附近,能量回收率提高了14.2%。4、研究了基于路况识别算法的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的验证方法,开发了具有路况调整功能的再生制动试验平台,包括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复合能量存储系统、惯性质量模拟系统、制动行程模拟系统等;设计了基于磁粉离合器的激磁电流的动态调节,实现了对再生制动过程中不同路面附着系数模拟的试验方法;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不同制动强度、不同附着系数情况下的再生制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BS路况识别算法能对路面附着系数实时识别,并能实现不同路况下的再生制动力矩动态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在不同路况下均可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并缩短了制动时间与距离。
任晓莉[4](2016)在《电子式车用里程表原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仪表实时反映汽车的运行参数,使驾驶员及时了解整车运行状态,对整车的安全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题使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采用LED动态数码显示器件,设计了一种新型数字式智能车用里程表,对车速、行驶里程进行实时测量和显示;同时还可以实现限速、报警等功能。该里程表最大优点是采用串行EEPROM芯片CAT24WC02实现掉电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保存。具有结构简洁、体
李文静[5](2015)在《公交车用柴油机降油耗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汽车带来的便捷服务。然而,急剧增加的机动车数量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如何节能减排将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城市公交车为研究对象,从柴油机性能匹配和降附件功耗出发,寻求有效降低车辆燃油消耗的技术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公交车在市内和郊区的行驶路谱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公交车柴油机油耗、转速和油门开度分布,结果发现公交车柴油机主要在中低转速、中低负荷工况工作。(2)在柴油机上采用小惯量增压器,并通过性能试验对比,发现采用小惯量增压器能有效改善柴油机在中低转速、中低负荷时燃油消耗。通过对柴油机在整车上的热平衡计算以及柴油机附件消耗功对比,特别是柴油机采用直连风扇、电子硅油风扇、电磁风扇时的消耗功对比分析发现,采用电磁风扇在满足车辆热平衡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柴油机风扇附件消耗功,从而降低整车油耗,并且可以有效管理柴油机冷却系统,使柴油机长期处于最优热负荷工况。(3)通过在柴油机上采用不同增压器和配置不同风扇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小惯量增压器和电磁风扇技术后,整车油耗比原状态省油35%。
尚峰斌[6](2012)在《车速里程表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各种汽车里程表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不同传感器的优缺点对比。
杨成[7](2012)在《一种CAN总线全电子车用仪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仪表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当前全电子式的汽车仪表代替机械式和电气式的汽车仪表已经成为现实,未来汽车仪表的发展以CAN总线的仪表为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对汽车仪表发展做了阐述后,研究了当前车身的总线技术,剖析了国内某重要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CAN总线轿车仪表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款CAN总线的全电子步进电机式汽车组合仪表。硬件上采用了飞思卡尔汽车级仪表专用芯片MC9S12H512为中央处理器,以恩智浦TJA1040和TJA1041为收发器的硬件平台。软件上分析了汽车仪表设计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仪表软件的模块化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对硬件的抗干扰能力和软件的符合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深入考虑,通过设计和测试的结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达到了既定的设计要求并通过了相关的测试。由于在设计中进行了平台化的考虑,今后只需对软件进行针对性的升级和改进,就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平台的移植,为今后相类似的全电子式汽车仪表提供了完整可靠的应用解决方案和经验。并能通过软件升级在此基础上建立功能更强大的更复杂的系统;该系统为现在中高端汽车仪表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陈建海[8](2011)在《车用仪表行业发展综述——车用仪表行业五年规划转换之际》文中认为我国车用仪表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产品产量、开发能力、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同步发展。
魏鹿义[9](2010)在《微型车用低成本组合仪表设计》文中指出介绍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的最新技术,通过低成本设计方案,怎么样开发出一款性能稳定、故障率低、成本低且适合微型车用的电子式组合仪表。
李海林[10](2008)在《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汽车仪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能集中、直观、迅速地反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动态指标,如行驶速度、里程、电系状况、制动、压力、发动机转速、冷却液温度、油量、指示灯状态,它是驾驶员能够直接了解汽车状况的一个窗口,为驾驶员正确使用汽车及安全驾驶提供了保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汽车制造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微处理器在汽车上的应用,能使得各种数据的处理进一步加快,从而提高了实时性。相对于传统的动磁式和动圈式机芯汽车仪表的体积大、可靠性差、准度低的缺点,用步进电机来驱动指针的汽车仪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指示准确、兼容性和通用性强、生产和检测工艺简单等优点,该类仪表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仪表的发展趋势。在对新型汽车传感器、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还有单片机控制技术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汽车仪表工作原理,设计一个由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指针的汽车组合电子仪表。该组合仪表采用统一的步进电机结构,所有传感器采集的车速、转速、燃油的模拟或数字信号量全部转换成驱动步进电机的数字信号,由单片机处理完后,将驱动量信号输送到各自的步进电机指示仪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式汽车组合仪表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准确的显示车速、转速、燃油、机油压力等信息,还增强了仪表的适应性,其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式车用里程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式车用里程表(论文提纲范文)
(1)某车型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关键部件开发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汽油车燃油蒸发排放机理及回收技术 |
1.2.1 汽油车燃油蒸发排放机理 |
1.2.2 油气回收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开发 |
2.1 燃油系统关键部件开发 |
2.1.1 加油口盖的设计 |
2.1.2 塑料燃油箱上多功能控制阀(MFCV)的设计 |
2.1.3 塑料燃油箱上止回阀(ICV)的设计 |
2.1.4 塑料燃油箱的设计 |
2.1.5 活性碳罐的设计 |
2.1.6 塑料加油管的设计 |
2.2 燃油系统的布置 |
2.3 燃油系统蒸发排放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油管加油特性的仿真研究 |
3.1 仿真假设 |
3.2 仿真求解过程 |
3.2.1 流体域控制方程 |
3.2.2 湍流模型 |
3.2.3 流体域提取和网格划分 |
3.2.4 边界条件 |
3.2.5 相关求解参数设置 |
3.3 仿真验证 |
3.3.1 预仿真 |
3.3.2 加油试验验证 |
3.3.3 网格独立性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加油过程油液流动顺畅性和液封的形成 |
3.4.2 加油枪加油速度对加油管加油特性的影响 |
3.4.3 加油枪类型对加油管加油特性的影响 |
3.4.4 加油管首弯半径对加油管加油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车污染物排放试验 |
4.1 试验车辆状态 |
4.2 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Ⅳ型试验)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过程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加油过程污染物排放试验(Ⅶ型试验) |
4.3.1 试验设备 |
4.3.2 试验过程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摩托车液晶仪表的设计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视觉效果影响行驶安全 |
1.1.2 科技创新需重新定义仪表 |
1.1.3 用户对仪表视觉造型的需求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设计 |
1.2.2 摩托车仪表未来发展的要求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1.4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机构对摩托车仪表显示的研究 |
1.4.2 国内摩托车仪表显示信息的相关研究 |
1.5 课题研究线路和方法 |
1.5.1 本文的研究线路 |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3 本文设计方案路线 |
第二章 人类视觉接收和解析理论研究 |
2.1 视觉传递过程 |
2.1.1 视觉传送步骤 |
2.1.2 人类的眼睛构造 |
2.2 视觉传送的影响因素 |
2.2.1 光特性 |
2.2.2 眼球视觉范围 |
2.2.3 眼睛视觉特性 |
2.2.4 信息认知的影响因素 |
2.3 颜色对人类感知的心理学 |
2.3.1 颜色的冷暖 |
2.3.2 颜色的远近感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摩托车仪表的视觉显示研究 |
3.1 摩托车液晶仪表的设计要求 |
3.1.1 仪表盘的设计内容 |
3.1.2 仪表盘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仪表功能调查问卷和用户需求分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问卷回收与分析 |
3.3 仪表盘的视觉距离和空间布局 |
3.3.1 视觉距离 |
3.3.2 空间布局 |
3.4 仪表盘的图文设计规律 |
3.4.1 仪表盘的图文设计规律 |
3.4.2 仪表转速刻度盘的设计 |
3.4.3 仪表盘数字设计 |
3.5 仪表盘的造型设计要求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摩托车仪表外观造型方案设计 |
4.1 摩托车仪表造型风格设计分析 |
4.2 摩托车仪表的空间布局分析 |
4.2.1 仪表功能布局设计 |
4.2.2 摩托车液晶仪表内容的选用 |
4.3 摩托车仪表的图形选择和尺寸大小 |
4.3.1 转速表图形的选择 |
4.3.2 转速表指针的设计 |
4.3.3 摩托车仪表的大小距离 |
4.4 摩托车仪表的方案设定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仪表的设计试验和方案确定 |
5.1 仪表试验设计的分析工具 |
5.2 摩托车仪表试验的条件 |
5.3 仪表读取效率试验设计 |
5.3.1 试验一:仪表的外观方案选择 |
5.3.2 试验二:车速认读效率和精度对比 |
5.3.3 试验三:车转速认读效率和精度对比 |
5.3.4 试验四:仪表指示灯认读效率 |
5.4 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5.4.1 外观第一直接感知 |
5.4.2 速度值的认读效率与精度对比 |
5.4.3 转速值的认读效率与精度对比 |
5.4.4 仪表指示灯认读效率 |
5.5 仪表造型设计改良方案与试验 |
5.5.1 仪表造型设计改良方案 |
5.5.2 优化方案的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仪表外观造型的硬件方案和试验 |
6.1 仪表硬件对视觉方案的影响因素 |
6.2 摩托车仪表硬件选择和电路设计 |
6.2.1 转速表硬件选择与设计 |
6.2.1.1 转速表机械部分的选择 |
6.2.1.2 转速表电路设计 |
6.2.2 液晶显示屏的方案选择和电路设计 |
6.2.2.1 液晶屏方案选择 |
6.2.2.2 液晶屏电路设计 |
6.2.3 信号指示灯的方案选择和电路设计 |
6.2.4 摩托车仪表硬件部分的确定 |
6.3 液晶仪表硬件的试验项目 |
6.3.1 仪表指针响应时间测试 |
6.3.2 液晶仪表指针特性项目 |
6.3.3 液晶屏和指示灯可视度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RBS研究现状 |
1.2.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电动汽车RBS与ABS典型结构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电机制动功率流的RBS控制策略研究 |
2.1 电动汽车RBS工作原理 |
2.1.1 典型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分析 |
2.1.2 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性能比较 |
2.1.3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工作原理 |
2.1.4 典型电动汽车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
2.1.5 电动汽车制动力矩分配影响因素 |
2.2 PMSM电机与三相整流器工作特性 |
2.2.1 PMSM电机数学模型 |
2.2.2 三相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3 三相SVPWM整流器设计 |
2.3 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系统设计 |
2.3.1 典型电动汽车双能量存储结构分析 |
2.3.2 双DC/DC复合能量存储结构设计 |
2.3.3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其BMS |
2.3.4 超级电容与DC/DC变换器 |
2.4 基于PMSM电机功率流的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
2.4.1 电动汽车制动功率需求分析 |
2.4.2 电动汽车RBS制动力矩分配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及其仿真研究 |
3.1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策略 |
3.1.1 电动汽车ABS控制策略分析 |
3.1.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设计 |
3.2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系统建模 |
3.2.1 电动汽车单轮制动系统模型 |
3.2.2 机械液压制动器模型 |
3.2.3 路面轮胎模型 |
3.2.4 PMSM电机模型 |
3.2.5 超级电容器模型 |
3.2.6 SVPWM三相整流器模型 |
3.2.7 DC/DC控制器电流PI反馈控制模型 |
3.3 再生制动路况模糊识别与制动力矩分配 |
3.3.1 再生制动单轮动力学分析 |
3.3.2 路况模糊识别 |
3.3.3 RBS与ABS集成控制模块 |
3.3.4 电机制动力矩动态分配策略 |
3.4 RBS与ABS集成控制仿真与分析 |
3.4.1 常规再生制动过程仿真 |
3.4.2 路况突变制动过程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平台设计 |
4.1 再生制动试验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4.2 PMSM电机及其控制器 |
4.2.1 PMSM驱动电机 |
4.2.2 PMSM电机整流控制系统 |
4.3 复合能量存储装置及其控制器 |
4.3.1 动力电池组及其BMS |
4.3.2 动力电池BMS控制系统设计 |
4.3.3 超级电容及其均衡系统 |
4.3.4 双向DC/DC变换器选型 |
4.4 液压制动与传动系统设计 |
4.4.1 制动行程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 |
4.4.2 制动行程模拟系统 |
4.4.3 RBS试验平台传动系统设计 |
4.5 车辆惯性质量模拟系统设计 |
4.5.1 惯性飞轮组分级方法 |
4.5.2 惯量模拟系统参数 |
4.6 道路附着系数模拟系统 |
4.7 试验平台测控系统 |
4.7.1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7.2 控制信号输出电路 |
4.7.3 通信系统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试验研究 |
5.1 磁粉离合器路况模拟试验 |
5.2 制动踏板行程模拟器控制试验 |
5.3 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 |
5.3.1 轻度再生制动试验 |
5.3.2 中度再生制动试验 |
5.4 再生制动集成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课题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公交车用柴油机降油耗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车降油耗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车辆行驶工况分析 |
2.1 城市公交车辆行驶路谱分析 |
2.2 城市市郊车辆行驶路谱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柴油机降油耗措施应用分析 |
3.1 小惯量增压器降油耗分析 |
3.1.1 增压器概述 |
3.1.2 增压器匹配试验研究 |
3.1.3 柴油机配不同增压器燃油经济性对比 |
3.1.4 车辆配套油耗分析 |
3.2 电子控制风扇降油耗分析 |
3.2.1 电子控制风扇概述 |
3.2.2 配套风扇及其工作原理 |
3.2.3 柴油机匹配风扇计算 |
3.2.4 风扇匹配台架性能实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降油耗措施整车实验研究 |
4.1 整车油耗实验平台 |
4.2 实验装置 |
4.2.1 质量流量计 |
4.2.2 车速里程表 |
4.3 整车油耗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一种CAN总线全电子车用仪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分析 |
2.1 汽车内总线及通讯协议介绍 |
2.2 CAN 网络测试系统 |
2.2.1 单元测试 |
2.2.2 集成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 |
3.1.1 车速表功能需求 |
3.1.2 转速表功能需求 |
3.1.3 水温表功能需求 |
3.1.4 燃油表功能需求 |
3.1.5 软件控制的报警指示灯需求 |
3.1.6 液晶显示屏的显示需求 |
3.1.7 CAN信号解析需求 |
3.2 网络管理需求 |
3.3 性能需求 |
3.3.1 可靠性 |
3.3.2 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概述 |
4.2 系统的硬件环境 |
4.2.1 硬件系统环境 |
4.2.2 电源电路模块设计 |
4.2.3 CAN接口模块设计 |
4.2.4 数字信号接口模块设计 |
4.2.5 模拟信号接口模块设计 |
4.2.6 电压检测电路模块设计 |
4.2.7 驱动电路模块设计 |
4.3 开发支持环境 |
4.4 系统部分功能的策略设计 |
4.4.1 瞬时油耗策略 |
4.4.2 平均油耗策略 |
4.4.3 平均车速策略 |
4.4.4 续行里程策略 |
4.5 系统任务模块化设计 |
4.5.1 运行模式控制任务设计 |
4.5.2 AD采样处理任务设计说明 |
4.5.3 ROM读写任务设计说明 |
4.5.4 MC目标参数计算任务设计说明 |
4.5.5 CAN通讯处理任务程序设计说明 |
4.6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功能测试与环境试验验证 |
5.1.1 软件测试 |
5.1.2 功能测试 |
5.1.3 CAN总线测试 |
5.1.4 组合仪表型电磁兼容试验 |
5.1.5 组合仪表整车静态及动态试验 |
5.2 相关的试验设备清单 |
5.3 试验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系统性能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车用仪表行业发展综述——车用仪表行业五年规划转换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状况 |
产品发展趋势 |
技术发展方向 |
1.汽车仪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
2.新型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 |
3.仪表产品技术和质量 |
行业结构调整 |
(9)微型车用低成本组合仪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组合仪表的技术发展 |
2 组合仪表的基本构成 |
3 微型车用低成本组合仪表设计 |
3.1 组合仪表结构设计 |
3.2 多功能回零杆程序设计 |
3.2.1 小记里程清零程序设计 |
3.2.2 时钟调整程序设计 |
3.3 组合仪表连接器设计 |
4 小结 |
(10)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仪表的作用与地位 |
1.2 我国汽车仪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汽车仪表的历史 |
1.2.2 汽车仪表的现状 |
1.2.3 汽车仪表的发展趋势 |
1.3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主要技术 |
1.3.1 第三代汽车仪表 |
1.3.2 第四代汽车仪表 |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组合仪表电子技术基础 |
2.1 电子技术在汽车仪表技术中的应用 |
2.2 汽车组合仪表的基本结构 |
2.2.1 电子式转速表 |
2.2.2 车速表 |
2.2.3 里程表 |
2.2.4 水温表 |
2.3 基于步进电机的汽车组合仪表技术基础 |
第三章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硬件设计 |
3.1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目标 |
3.2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技术路线 |
3.3 汽车组合仪表中关键器件的选择 |
3.3.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3.3.2 步进电机的选择 |
3.3.3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择 |
3.4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中主要电路的设计 |
3.4.1 车速里程表 |
3.4.2 发动机转速表 |
3.4.3 燃油表 |
3.4.4 机油压力表 |
3.5 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 |
3.5.1 设计的基本思想 |
3.5.2 组合仪表的设计框图 |
3.5.3 组合仪表电路原理图 |
3.5.4 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汽车组合仪表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思想 |
4.1.1 语言选择 |
4.1.2 程序的模块化设计 |
4.2 主程序的设计 |
4.2.1 初始化模块 |
4.2.2 主程序模块 |
4.2.3 中断处理模块 |
4.3 主要子程序的设计 |
4.3.1 指针驱动子程序设计 |
4.3.2 车速里程表子程序 |
4.3.3 燃油表子程序 |
4.3.4 转速表子程序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电子式车用里程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车型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关键部件开发及仿真研究[D]. 王建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2]摩托车液晶仪表的设计与实验[D]. 全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D]. 吕立亚.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4]电子式车用里程表原理与应用[J]. 任晓莉.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6(04)
- [5]公交车用柴油机降油耗的研究和应用[D]. 李文静. 湖南大学, 2015(03)
- [6]车速里程表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J]. 尚峰斌. 汽车实用技术, 2012(10)
- [7]一种CAN总线全电子车用仪表的设计与实现[D]. 杨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8]车用仪表行业发展综述——车用仪表行业五年规划转换之际[J]. 陈建海. 现代零部件, 2011(02)
- [9]微型车用低成本组合仪表设计[J]. 魏鹿义. 汽车电器, 2010(09)
- [10]汽车组合电子仪表的设计与实现[D]. 李海林.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