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份杀虫剂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

双组份杀虫剂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

一、杀虫剂二元混用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关朝阳[1](2021)在《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文中提出降香黄檀(Dalbergiao odorifera T.Chen),又名海南黄花梨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用材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双线卷裙夜蛾为降香黄檀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区域性暴发严重。常采用化学手段对其进行防控,但是易出现抗药性、害虫再猖獗,污染环境等问题。球孢白僵菌能有效防控害虫又对环境影响弱,但会存在速效性差的缺点,利用其与高相容性的杀虫剂进行合理混配,可以提高药效和防治效率,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对生态环境友好。本论文研究利用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HB-P-04的孢子粉,研制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并进行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测定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的相容性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建立以白僵菌杀虫剂与无公害药剂合理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效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通过对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助剂的筛选,得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配方为3%孢子粉,10%溶剂油葵花籽油,2.5%乳化剂Triton X-10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0.35%增黏剂黄原胶,0.7%紫外保护剂纳米ZnO,0.1%抗氧化剂维生素C,82.35%蒸馏水。对配制的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质量指标检测后表明,该悬乳剂配方符合各项质量指标为合格品。使用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1×107孢子/ml的使用浓度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有效死亡率为75.56%,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在林间试验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相对防效在15 d时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通过测定九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白僵菌菌株HB-P-04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浓度的高氯氟铃脲、甲维盐、吡虫啉、苦参碱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好,并测定四种杀虫剂处理白僵菌的胞外蛋白酶含量,发现低浓度的苦参碱、吡虫啉对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生的抑制能力较弱,相容性良好。测定低浓度的杀虫剂与白僵菌混用的协同增效配比,发现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4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223.48,白僵菌与吡虫啉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1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168.44,均显示出了明显增效作用。(3)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通过研究白僵菌与两种杀虫剂使用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协同增效作用,发现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24 h后苦参碱处理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 d的校正死亡率为92.86%。苦参碱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5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2.10%,相对防效达到86.42%。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12h后吡虫啉处理均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d的校正死亡率为91.07%。吡虫啉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6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6.78%,相对防效达到89.97%。两个混用剂处理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阶段防效均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阶段防效。且15 d时的相对防效远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白僵菌与苦参碱、吡虫啉的混用方案能有效提高白僵菌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控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的虫口密度。

周雯[2](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李蕾[3](2021)在《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文中认为菜青虫是鳞翅目粉蝶科菜粉蝶的幼虫,为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黄绿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是八角茴香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为了明确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单用与混用对菜青虫的毒力,本研究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50)反式茴香脑与Mf82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毒杀效果;同时,测定了菜青虫经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处理后其细胞免疫系统中血细胞数量和体液免疫系统中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以了解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机理,为将其开发为植物源杀虫剂与真菌杀虫剂并联合应用于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以1.5×107孢子/m L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孢子悬浮液浸渍处理2龄菜青虫5 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91.89%;以5.0 mg/m L和7.5 mg/m L浓度的反式茴香脑浸渍处理2龄菜青虫2 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68%和97.56%。2.反式茴香脑对黄绿绿僵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将半致死浓度的反式茴香脑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子悬浮液分别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合物中所占比例增大其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2∶8和1∶9混合后的更高。3.菌药混合处理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悬液(1.5×104、1.5×105、1.5×106、1.5×107和1.5×108孢子/m L)以体积比5∶5、4∶6和3∶7处理,试虫死亡率高于两者以2∶8和1∶9混合处理,共毒系数分别为287、108和83,表明具有增效与相加作用;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的致死中时(LT50)也比单用黄绿绿僵菌的LT50短。4.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f82菌株孢悬液混合处理试虫,菜青虫血细胞数量与黄绿绿僵菌浓度具正比关系,真菌浓度越高,血细胞总数越多;不同时间段各个处理组之间血细胞数量存在差异,菌药混合处理下昆虫血细胞数量随着混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比重增大而增加,混合处理中血细胞数量大小为:5∶5﹥4∶6﹥3∶7,各处理组在12 h后血细胞数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开始被激活;在处理24 h后血细胞数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高水平。在菜青虫被侵染的整个过程中,血细胞数量先增后减,细胞免疫先被激活后受到抑制,昆虫血细胞数的差异受真菌浓度与反式茴香脑剂量的共同影响。5.菜青虫受黄绿绿僵菌侵染后,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先升高后下降,表明真菌可抑制菜青虫酚氧化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随孢子浓度升高而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组;菌药联合处理试虫不同时间后,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黄绿绿僵菌单用和对照组,LC50浓度的反式茴香脑与菌株Mf82混合处理各组酚氧化酶活力大小为:5∶5﹥4∶6﹥3∶7,各混合处理组酚氧化酶活力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菌药联用进一步抑制了菜青虫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均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且低浓度的反式茴香脑能够加速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侵染,缩短侵染时间,菌药联用可以协同抑制菜青虫先天免疫系统而起增效作用。因此,反式茴香脑和黄绿绿僵菌均具有开发成生物制剂用于对害虫进行高效安全绿色防控的潜力。在联合应用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防治菜青虫时应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混合比例,即菌药混合比为5∶5、4∶6或3∶7。

刘雪梅[4](2021)在《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SR品系棉蚜为对象,建立了棉蚜SR品系的交互抗性谱和对螺虫乙酯复配药剂进行了筛选。此外,基于前期棉蚜对螺虫乙酯抗性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选定了9个P450和UGT基因,运用转基因果蝇技术探究了棉蚜对螺虫乙酯和α-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证实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了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在已有的螺虫乙酯抗性棉蚜基础上,通过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倍数更高的螺虫乙酯抗性品系棉蚜(SR)。与SS相比,SR品系成蚜和三龄若蚜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1466.3和32.98。同时,棉蚜SR品系对α-氯氰菊酯(15.12倍)产生中水平交互抗性(10.0<RR<100.0),而对杀扑磷(6.63倍)、氟氯氰菊酯(5.59倍)和吡虫啉(7.47倍)产生低水平交互抗性(5.0<RR<10.0)。但是,棉蚜SR品系对啶虫脒、乙酰甲胺磷、联苯菊酯、灭多威、氧化乐果、毒死蜱、顺式氰戊菊酯、噻虫嗪、氟啶虫胺腈、噻虫胺、甲维盐、阿维菌素、呋虫胺、溴虫腈、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没有产生交互抗性(RR<5.0)。通过构建转基因果蝇品系,运用转基因果蝇技术探究棉蚜对螺虫乙酯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证实了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荧光结果和翅型鉴定显示,CYP380C6、CYP6CY7、CYP6DA2、CYP4CJ1、UGT344M2、UGT341A4、UGT344B4、UGT344D6、CYP6CY21均在果蝇中肠中特异性过表达。翅型鉴定表明,9个基因均在果蝇全身过表达。确认以上9个基因都在中肠或全身表达后,测定转基因果蝇对螺虫乙酯或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当CYP380C6、CYP6CY7、CYP6DA2、CYP4CJ1、UGT344M2和UGT344D6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过表达时,该果蝇品系的死亡率在螺虫乙酯浓度为20000μg/m L时显着性降低,这说明果蝇中肠参与了这6个基因介导的螺虫乙酯耐药。进一步地,当这6个基因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过表达时,测定其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当CYP380C6和CYP6CY7在果蝇中肠特异性表达时,该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LC50显着增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4.36和3.71,说明这2个基因的过表达增加了果蝇对α-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当CYP6DA2、CYP4CJ1和UGT344D6在果蝇全身过表达时,该果蝇品系的死亡率在螺虫乙酯浓度为20000μg/m L时显着性降低,说明果蝇全身参与了这3个基因介导的螺虫乙酯耐药。Esg/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直翅果蝇对螺虫乙酯和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证明棉蚜P450和UGT基因参与了螺虫乙酯抗性的形成。以螺虫乙酯为主药剂,筛选其与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复配药剂。螺虫乙酯和3种杀虫剂协同毒力指数分别为毒死蜱(26.75)、啶虫脒(29.87)和阿维菌素(25.53),这表明螺虫乙酯分别和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复配具有一定增效作用。当螺虫乙酯和毒死蜱、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9(185.965)、1:49(449.974)和1:19(158.757)时共毒系数最大。研究螺虫乙酯抗性棉蚜对其它种类杀虫药剂的交互抗性和筛选螺虫乙酯复配药剂,对田间科学合理用药、延长杀虫剂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棉蚜P450和UGT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增加已被证实与螺虫乙酯抗药性有关,但在棉蚜中它们的直接功能验证仍然缺乏。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果蝇模型实现了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为抗性棉蚜的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魏超月[5](2020)在《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已有超过5000年的栽培历史。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杂草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不仅与大豆争夺光照、养分、水分以及空间等生长资源,同时还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是制约我国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模式的调整、种植制度的改变以及施肥、除草剂使用等农事操作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速度加快。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黑龙江省大豆田两大恶性杂草,发生量大,繁殖率高,对大豆生长危害严重,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大豆田杂草种类繁多且群落结构复杂。为此,我们通过对哈尔滨市周边6个乡镇大豆田杂草的发生危害进行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的优势杂草种群;分析了不同密度和共存时间下优势杂草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筛选获得了防除优势杂草的新型除草剂混用配方,以期得出符合大豆田杂草实际发生情况的防除指标和除草剂混用配方,为大豆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进一步分析了优势杂草群落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机构、叶绿素荧光淬灭等方面初步明确优势杂草引起大豆产量下降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规律调查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常见杂草有共计24种,隶属13科。其中,阔叶杂草18种占75.00%,禾本科杂草6种占25.0%;一年生杂草19种,占79.17%,多年生杂草5种,占20.83%。相对多度10以上的杂草共计8科12种,其中稗草和酸模叶蓼的相对多度达30以上,为该地区大豆田的杂草优势种群。2.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随着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的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空荚率呈上升趋势,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稗草和酸模叶蓼混种时对大豆的产量的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且二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酸模叶蓼对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9,相比稗草高出43.43%。分别对杂草密度、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Y=0.685x1.046(R2=0.898;F=87.646;P=0.000)对稗草+酸模叶蓼混合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二次曲线函数Y=-0.01x2+1.899x-24.134(R2=0.995;F=193.542;P=0.005)则对混合杂草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根据当地大豆生产水平,计算得出人工防除大豆田杂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12.23%-18.35%,稗草和酸模叶蓼互作时的经济阈值为15.73-23.18株/m2,防除临界期为13.7-21.6天。3.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1)本研究首先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了不同叶龄稗草和酸模叶蓼对大豆田常用茎叶处理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杂草叶龄下5种防治禾本科杂草药剂的ED50为:恶草酸>精喹禾灵>烯草酮>喹禾糠酯>精吡氟禾草灵;3种防治阔叶杂草药剂的ED50为: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灭草松;ED50随杂草叶龄的增加而增加。(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3种除草剂二元混用对稗草、酸模叶蓼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混用均有增效作用。在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有效成分1:3,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时混用除草效果最好。安全性试验表明,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混用剂量900 g a.i./ha对大豆鲜重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试验剂量均对供试大豆品种安全。4.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法测定了不同杂草密度和种群下,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杂草总密度的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Rubisco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杂草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酸模叶蓼单独种植下的大豆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Rubisco活性等下降幅度最大,稗草+酸模叶蓼混合种植次之,稗草单独种植最低。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结荚期变化不显着。可见,酸模叶蓼和稗草通过降低大豆的Rubisco酶活性、光合能力及光能转化效率,是导致大豆产量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

窦天琪[6](2020)在《纳米乳农药新剂型研究及质量稳定性测定》文中认为纳米乳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它的特点是:黏度低、乳滴粒径在1100 nm、易于制备,可加强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了达到病、虫兼治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农药原药的多方筛选最终选用杀虫剂啶虫脒和杀菌剂嘧霉胺进行新剂型的研制,经过对有机溶剂、乳化剂、防冻剂等成分进行有效、经济、实用的筛选,最终制备形成新剂型纳米乳制剂-7%啶·嘧纳米乳。并对其稳定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田间试验。利用染色法鉴别7%啶·嘧纳米乳的结构类型为水包油型(O/W),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啶·嘧纳米乳纳米乳的有效成分含量为7%。经外观判断、离心后观察、热储试验、低温处理、抗冻试验、浊点测定、强光照射等指标试验检验了7%啶·嘧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试验中,均保持澄清透明,无分层与沉淀,流动性和乳化性都无变化,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合格。同时应用7%啶·嘧纳米乳制剂对棉花苗期蚜虫和立枯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啶·嘧纳米乳是一个有效防控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制剂。该制剂新颖、安全、环保、工艺简单,稳定性优良,毒性低,污染小,吸收率好,利用率高,可达到产业化生产。本研究也为7%啶·嘧纳米乳制剂进行农药登记时提供依据,亦可作为新剂型标准制定时的参考。

付彩青[7](2020)在《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小菜蛾(Plutellda xylostella L.)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较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的害虫。在农业上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常年大量使用同种药剂,造成小菜蛾抗性快速发展,防控比较困难。西藏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量大,小菜蛾发生普遍且严重,但对小菜蛾的抗性程度尚不明确。本次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对西藏6个地点的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常用药剂的抗性测定,并进行了马来酸二乙酯、增效醚、磷酸三苯酯这三种增效剂与阿维菌素混配的室内毒力测定,以便杀虫剂发挥最佳药效。在抗药性测定结果基础上,通过对两种不同药剂混配的试验,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合理组合。本次研究明确了西藏6个地点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控小菜蛾制定合理可行策略,从而降低农药的过量使用,使杀虫剂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西藏地区谢通门县、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日喀则市、林芝镇、米林县、拉萨市6个地点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吡虫啉、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5种药剂的抗药性程度。结果表明: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生产实践中常用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各不相同。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谢通门县、林芝镇、拉萨市、米林县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日喀则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水平,抗性倍数达224.872倍;各地小菜蛾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最低,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水平表现为敏感下降,其余4个地点对噻虫胺的抗性均属于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属低水平抗性,为15.178倍,谢通门县、日喀则市、米林县、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处于中等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呈高水平抗性,农场实习基地、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呈中等水平抗性;林芝镇、米林县、谢通门县、日喀则市4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处于高水平抗性,拉萨市、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处于中等抗性水平。(2)测定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3种增效剂与杀虫剂阿维菌素复配后的增效作用,筛选出理想增效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马来酸二乙酯(DEM)混配时,有效成分比为1:1时,毒效比最大,为2.08,且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增效倍数可达2.53。阿维菌素分别与磷酸三苯酯(TPP)和增效醚(PBO)混配,有效成分比都为1:5时,毒效比最高,且都为2.00。阿维菌素与PBO有效成分比为1:5混配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增效效果不太明显,增效比仅为1.01。(3)在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都处于高水平抗性的氰戊菊酯杀虫剂,与其它3种(噻虫胺、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混配组合,对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联合毒力测定,初步选取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组合,并且作进一步筛选,找到两种杀虫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与吡虫啉两种杀虫剂混配后各处理组对小菜蛾的毒力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氰戊菊酯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处理组(2)(5)(有效成分含量为1273.324+34.646、848.882+138.584)对小菜蛾3龄幼虫表现为相加作用,剩余9组处理均表现为拮抗作用。而氰戊菊酯与噻虫胺混配时,处理组(4)(6)(9)(10)(有效成分含量为990.363+50.473、707.402+84.122、282.961+134.595、141.480+151.420)这4个处理组对小菜蛾3龄幼虫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因子分别为81.69、60.15、67.74、86.89。其中氰戊菊酯+噻虫胺(141.480+151.420)、氰戊菊酯+噻虫胺(282.961+134.595)两种药剂混用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增效作用较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126.23、130.25。

张昆[8](2020)在《麦田麦长管蚜高效用药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属半翅目蚜科,不但刺吸为害小麦叶片和穗部,还可分泌蜜露造成小麦煤污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是山东麦区麦蚜的优势种群。目前对麦长管蚜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普遍存在农药过量使用、农药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探索减药增效新途径,本研究通过药剂筛选、直接减药、混配减药为选择防治麦长管蚜药剂及用量提供参考;同时,对3种植保机械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对比,为植保机械的选择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菊酯类杀虫剂24 h毒力最高,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联苯菊酯LD50分别为0.000004 mg/L和0.000318 mg/L;吡虫啉和吡蚜酮24 h毒力较低,分别为32.941 mg/L和285.303 mg/L。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田间10%联苯菊酯EW、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在田间按20 mL/667m2防治麦长管蚜,速效性强,且持效性较好;50%吡蚜酮WG、1.8%阿维菌素SC、22%氟啶虫胺腈SC、22.4%螺虫乙酯SC分别按6 g/667m2、40 mL/667m2、10 mL/667m2、20 mL/667m2防治麦长管蚜,速效性一般,持效性强,防效高。0.3%苦参碱AS和0.5%藜芦碱AS分别按150 mL/667m2、100 mL/667m2防治麦蚜速效性较好,持效性差,可以用于应对作物即将收获前的害虫爆发。2、农药减量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50%吡蚜酮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按6g/667m2和10 mL/667m2防治麦长管蚜,即在田间标准浓度范围的最低浓度基础上直接减量33%,对防效无显着影响。22%氟啶虫胺腈SC与0.3%苦参碱AS、50%吡蚜酮WG、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按不同比例减量混配,均能在药后714 d保持良好的防效;22%氟啶虫胺腈SC 10 mL/667m2与0.3%苦参碱AS 75 mL/667m2混配使用,可以减少25%的化学成分用量,且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性;22%氟啶虫胺腈SC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按(10 mL+10 mL)/667m2或(5 mL+15 mL)/667m2混配使用,可以减少44.32%66.48%的有效成分用量,且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性。3、对3种植保机械喷雾性能评价:无人机雾滴粒径小但是密度过低,雾滴穿透性中等,均匀性好,机械稳定性差,雾滴漂移严重。喷杆喷雾机雾滴密度大,但雾滴粒径较大,雾滴穿透性强,但均匀性差,机械稳定性强,药液流失严重。电动喷雾器雾滴密度大且雾滴粒径较小,适合喷触杀性杀虫剂;雾滴穿透性差,均匀性介于其他两种机械,稳定性差;沉积率较高且用水量低于喷杆喷雾机,药液流失较严重,雾滴漂移少。

陈诚[9](2019)在《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延缓杀虫剂的抗药性和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本研究通过筛选出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最佳配比的复配比例,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来探究复配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以期达到高效经济地防治小菜蛾的目的。另外,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探究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按推荐剂量低值(X)的0.50倍、0.75倍、1.00倍的剂量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确定有效剂量的范围,为杀虫剂的减量提供依据。论文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虫法对小菜蛾3龄幼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处理48h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LC50值为4.839 mg·L-1,1.3%苦参碱水剂的LC50值为63.791 mg·L-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结果表明,当4.5%高效氯氟氰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的配比为6:4时,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达到265。(2)将最佳配比的复配剂的250倍液,500倍液,1000倍液与对照药剂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和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进行了田间防治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混剂的3个处理剂量的防效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对照药剂。本试验中,1.3%苦参碱水剂和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复配后药剂毒力增强,复配剂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增效并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综合考虑成本和药效,建议田间每667 m2,推荐用量为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复配剂的1000倍液,施药方式为喷雾。(3)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按0.50X、0.75X、1.00X、1.50X剂量对小菜蛾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效均为85%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仅在1.50X条件下防效高于85%,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药后7d,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0.50X、0.75X、1.00X的3种处理剂量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为69.72%,79.55%,80.81%。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能在降低剂量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白从强[10](2019)在《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文中认为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中,恶性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对小麦田主要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程度已十分严重,这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目前已在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CT区基因中发现了 5个位点6种氨基酸突变。为系统性地研究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化学防除技术,本文首先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单剂;其次研究了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助剂增效减量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单剂进行复配,筛选出3个复配剂配方配比,并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复配剂对小麦田其它杂草的毒力和对小麦的安全性。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详细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相关除草剂(包括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和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镇麦9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小麦田常用的茎叶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和土壤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新型的茎叶处理药剂环吡氟草酮和土壤处理药剂氟噻草胺、特丁净(以上均为小麦田除草剂)对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土壤处理药剂吡氟酰草胺对Ile-2041-Asn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在非小麦田除草剂中,土壤处理药剂吡唑草胺、丙草胺、恶草酮、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对5种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由于对供试小麦选择性指数较低,因此这些药剂均不能应用于小麦田中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助剂激健、安融乐和Silwet 806对3种除草剂异丙隆、绿麦隆和甲基二磺隆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最佳增效剂量下的减量作用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增效剂量下,Silwet 806对异丙隆、绿麦隆减量作用最为明显,激健和安融乐对异丙隆、绿麦隆有一定程度的减量作用,而3种助剂均不能使甲基二磺隆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除效果增加到非常显着的水平;异丙隆+Silwet 806和绿麦隆+Silwet 806是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最佳增效减量组合,但Silwet 806与异丙隆混用会显着增加药剂对供试小麦幼苗鲜重抑制率,使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下降,而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不改变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对其增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添加Silwet 806后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显着降低,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显着降低,药液在叶面的干燥时间显着缩短,药液在叶面的沉积量显着增加,且相较与绿麦隆单剂,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的处理在5d后日本看麦娘体内叶绿素含量开始显着降低。为了提高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效,防止其抗性加重和产生多抗性,并扩大杀草谱,有效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本研究在单剂筛选的基础上以抗性日本看麦娘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和啶磺草胺+异丙隆3种复配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利用等效线法对其复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复配均对抗性日本看麦娘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最终确定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的最佳配比为1:9,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14,啶磺草胺: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74。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了复配剂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1:9)在720-840g a.i./ha的剂量下、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1:14)在600-720g a.i./ha的剂量下和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1:74)在600-700g a.i./ha的剂量下均可有效防除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多抗性的看麦娘、抗精恶唑禾草灵的菵草和多花黑麦草,繁缕、野老鹳草和播娘蒿,并且均对供试小麦生长安全,此外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和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还对猪殃殃有较好的鲜重抑制效果,而3种复配剂均对大巢菜的鲜重抑制效果一般。本研究在RNA干扰的理论基础上,选取了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为转染方法,以PDS基因为靶标基因,克隆了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并选取其中部分片段作为干扰片段构建了以BSMV为载体骨架的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研究了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及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新生叶的表型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其新生叶出现白化现象;而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和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 载体后其新生叶均未出现白化现象。

二、杀虫剂二元混用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虫剂二元混用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降香黄檀概述
    1.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
    1.3 白僵菌研究进展
        1.3.1 白僵菌分类及致病机理
        1.3.2 白僵菌致病力影响因素
        1.3.3 白僵菌制剂研究
    1.4 虫生真菌和杀虫剂的联合应用
        1.4.1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1.4.2 真菌杀虫剂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联合应用
    1.5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目的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制备
        2.2.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2.2.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2.2.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2.2.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2.2.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2.2.7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整体质量指标检测
        2.2.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质量指标
        2.3.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2.3.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2.3.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2.3.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2.3.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2.3.7 球孢白僵菌悬乳剂的研制
        2.3.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
        2.3.9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2.4 小结与讨论
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虫源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3.2.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3.2.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3.3.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3.3.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4 小结与讨论
4 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虫源
        4.1.3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4.2.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防效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4.3.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杀虫剂林间混合使用的防效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2.1 概况
        2.2 存在问题
        2.2.1 过度依赖农药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3.1 概况
        3.2 存在问题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设计
        2.2.2 数据来源
        2.3 模型选择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3.2.2 模型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1.1 登记农药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2.1 登记农药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4 讨论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2 试验设计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4 讨论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3)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菜粉蝶的防治现状
        1.1.1 化学防治的影响
        1.1.2 菜粉蝶的其他防治措施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前沿
        1.2.1 昆虫病原真菌研究进展
        1.2.2 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与应用
        1.3.2 植物源杀虫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杀虫潜力
        1.3.3 反式茴香脑
    1.4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剂联合防治及菌药相容性研究
        1.4.1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剂联合防治应用
        1.4.2 昆虫病原真菌与杀虫药剂的相容性
    1.5 昆虫对外源物质识别及免疫
        1.5.1 昆虫识别外源物
        1.5.2 昆虫的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反应
        1.5.3 杀虫剂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
        1.5.4 昆虫的体液免疫与酚氧化酶系统
        1.5.5 杀虫剂对昆虫酚氧化酶的影响
        1.5.6 杀虫剂联合作用对昆虫免疫的影响
    1.6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昆虫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黄绿绿僵菌Mf82 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2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3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
        2.2.4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孢子萌发影响的测定
        2.2.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生物测定
        2.2.6 血淋巴提取方法
        2.2.7 血细胞数量的测定
        2.2.8 酶液制备
        2.2.9 酚氧化酶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校正死亡率
    3.2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的校正死亡率
    3.3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反式茴香脑对菌株Mf82 孢子萌发的影响
    3.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杀虫效果
    3.6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合使用对菜青虫的毒力
    3.7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血细胞总数的影响
        3.7.1 菜青虫血细胞形态及所占比例
        3.7.2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影响菜青虫血细胞总数
    3.8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黄绿绿僵菌感染菜青虫的操作方法
    4.2 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毒力
    4.3 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杀虫活性
    4.4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的相容性
    4.5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
    4.6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对菜青虫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4.7 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联用菜青虫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棉蚜概述
        1.1.1 棉蚜的繁殖及危害
        1.1.2 棉蚜的防治
    1.2 螺虫乙酯
        1.2.1 螺虫乙酯及其作用机理
        1.2.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1.3 杀虫剂复配
        1.3.1 杀虫剂复配概述
        1.3.2 螺虫乙酯复配研究进展
    1.4 昆虫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4.1 昆虫的抗药性机制概述
        1.4.2 细胞色素P450
        1.4.3 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1.4.4 昆虫对螺虫乙酯抗药性研究
    1.5 果蝇转基因技术
        1.5.1 GAL4/UAS系统
        1.5.2 转基因果蝇模型
        1.5.3 GAL4/UAS系统在转基因果蝇模型的应用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抗性选育和棉蚜SR品系对其他杀虫剂交互抗性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棉蚜品系与寄主
        2.1.2 供试药品与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棉花幼苗的种植与水培
        2.2.2 棉蚜SR品系的筛选
        2.2.3 生物测定方法(LC_(50))
    2.3 实验结果
        2.3.1 棉蚜SS和SR品系对螺虫乙酯敏感性测定
        2.3.2 棉蚜SR品系对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谱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果蝇品系与质粒
        3.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1.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P450s和UGTs转基因果蝇模型建立
        3.2.2 转P450s/UGTs果蝇品系的获得
        3.2.3 果蝇的饲养方法
        3.2.4 P450s和UGTs转基因果蝇对螺虫乙酯的抗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幼虫荧光鉴定'>3.3.1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幼虫荧光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3.3.2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3.3.3 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翅型鉴定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3.3.4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3.3.5 Esg>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α-氯氰菊酯的敏感性
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3.3.6 Act5>UAS-P450s/UGTs果蝇品系对螺虫乙酯的敏感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螺虫乙酯复配药剂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棉蚜品系与寄主
        4.1.2 供试药品与仪器
        4.1.3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棉花幼苗的种植与水培
        4.2.2 杀虫剂的酸碱性
        4.2.3 螺虫乙酯复配药剂的筛选
    4.3 实验结果
        4.3.1 杀虫剂的酸碱性
        4.3.2 种单剂对SR品系棉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4.3.3 螺虫乙酯和其他3种杀虫剂复配对棉蚜 SR品系的协同毒力指数(c.f)
        4.3.4 增效组合不同配比对棉蚜SR品系的生物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生产与大豆田杂草发生概况
        1.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其危害
        1.1.3 稗草、酸模叶蓼的发生与危害
        1.1.4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主要防治技术及化学防除现状
    1.2 杂草与大豆的竞争作用
        1.2.1 作物与杂草竞争概述
        1.2.2 杂草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杂草密度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除草剂的混用
        1.3.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3.2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和仪器
        2.1.2 供试植物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田杂草的种类与调查
        2.2.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2.3 防除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混用配方筛选
        2.2.4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分析
    3.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共存时间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3 以稗草和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研究
        3.3.1 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3.3.2 恶草酸+氟磺胺草醚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3.3 恶草酸+灭草松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4 稗草与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2 防除稗草和酸模叶蓼的除草剂混用配方筛选
    4.3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纳米乳农药新剂型研究及质量稳定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乳的基本概述
    1.2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1.3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1.3.1 混合膜理论
        1.3.2 增溶理论
        1.3.3 界面膜-液晶体理论
        1.3.4 热力学理论
    1.4 啶虫脒研究进展
        1.4.1 啶虫脒的性质及应用
        1.4.2 啶虫脒的来源及特点
        1.4.3 啶虫脒农药研究
        1.4.4 啶虫脒的作用机制
    1.5 嘧霉胺研究概况
        1.5.1 嘧霉胺性质及应用
        1.5.2 嘧霉胺农药研究
        1.5.3 嘧霉胺的作用机制
        1.5.4 嘧霉胺存在的问题
    1.6 复配药剂制备研究过程
    1.7 农药纳米乳的特点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
第2章 7%啶·嘧纳米乳配方的筛选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7%啶·嘧纳米乳配方的筛选
        2.2.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第3章 7%啶·嘧纳米乳稳定性测定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器材
        3.1.2 试验方法
        3.1.3 透明温度区域的测定
        3.1.4 纳米乳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7%啶·嘧纳米乳及其结构类型的鉴别
        3.2.2 透明温度区域的测定
        3.2.3 纳米乳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
第4章 7%啶·嘧纳米乳的田间试验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棉花出苗情况
        4.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棉花立枯病的影响
        4.2.3 不同药剂处理对棉花苗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菜蛾的基本概况
    1.2 小菜蛾的饲养
        1.2.1 叶片离体法
        1.2.2 甘蓝苗活株法
        1.2.3 结球甘蓝饲养法
        1.2.4 萝卜苗蛭石法
        1.2.5 人工饲料法
        1.2.6 小菜蛾饲养环境的研究
        1.2.7 寄生天敌对小菜蛾的影响
    1.3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1.3.1 目前小菜蛾的抗药性概况
        1.3.2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药剂的抗药性
        1.3.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1.3.4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1.3.5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1.3.6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1.3.7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类药剂的抗药性
        1.3.8 小菜蛾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药性
    1.4 农药混配对于防治小菜蛾的应用
        1.4.1 农药混配研究现状
        1.4.2 农药混配的原则
        1.4.3 溴氰菊酯与有机磷农药的混配效果
        1.4.4 阿维菌素和乙酰甲胺磷的混配效果
    1.5 农药增效剂的应用
        1.5.1 农药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1.5.2 植物油
        1.5.3 生物碱类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菜蛾饲养
    2.1 饲养小菜蛾植物的栽培
    2.2 供试虫源
    2.3 人工饲养条件
    2.4 饲养过程
        2.4.1 幼虫饲养
        2.4.2 成虫饲养
第三章 西藏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测定
    3.1 供试虫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供试药剂
    3.2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3.3 数据计算方法
    3.4 抗药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毒效比与增效比的测定
        4.1.4 数据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毒效比
        4.2.2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两种杀虫剂复配对小菜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2 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5.2.1 初步筛选两种药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5.2.2 两种药剂最佳配比筛选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初步筛选2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5.3.2 两种杀虫剂混配最佳配比组合的筛选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麦田麦长管蚜高效用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麦长管蚜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1.1.1 麦长管蚜危害
        1.1.2 麦长管蚜防治措施
    1.2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及防治现状
    1.3 化学农药减施增效
        1.3.1 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现状
        1.3.2 化学农药减施增效途径
    1.4 农药混配增效
        1.4.1 内吸性农药与触杀性农药混配
        1.4.2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
        1.4.3 不同作用机制农药混配
    1.5 植保机械在麦田防治中的应用
        1.5.1 植保机械与防效
        1.5.2 植保无人机
        1.5.3 担架式喷杆喷雾机
        1.5.4 电动喷雾器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植保机械
    2.2 试验方法
        2.2.1 高效靶标药剂筛选
        2.2.2 农药减量化应用研究
        2.2.3 3种植保器械喷雾性能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效靶标药剂筛选
        3.1.1 室内毒力测定
        3.1.2 田间喷雾测定12 种农药对麦长管蚜防效
    3.2 农药减量化应用研究
        3.2.1 12种药剂田间减量效果评价
        3.2.2 氟啶虫胺腈与不同药剂混配后田间效果评价
    3.3 三种植保器械喷雾性能评价
        3.3.1 不同植保器械在小麦植株不同垂直高度上的分布
        3.3.2 不同植保机械的稳定性对比
        3.3.3 不同植保机械的雾滴均匀性
        3.3.4 不同植保机械的相对雾滴沉积率
4 讨论
    4.1 12种药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3 植物源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4 吡啶类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5 抗生素类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6 砜亚胺类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1.7 季酮酸类杀虫剂在麦蚜防治中的应用
    4.2 氟啶虫胺腈混配减量研究
    4.3 3种植保器械在麦田防治中叶面喷雾性能评价
5 结论
    5.1 12种药剂麦田减量高效用药研究
    5.2 麦田用药器械评价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菜蛾的研究概况
    1.3 苦参碱的研究概况
    1.4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研究概况
    1.5 农药混配
        1.5.1 农药混配的发展与现状
        1.5.2 农药复配的原则
        1.5.3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复配
        1.5.4 农药混配后发生的作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单剂毒力测定
        2.2.2 混合农药的最佳配比筛选
        2.2.3 田间药效试验
        2.2.3.1 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剂型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2.2.3.2 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与1.3%苦参碱水剂复配的田间药效试验
        2.2.4 盆栽药效试验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3.2 混配农药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3.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4 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小菜蛾幼虫的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3.5 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及防除情况
        1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
        2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的防控现状
    第二节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现状
        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机理研究
        2.1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靶标抗性机理
        2.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非靶标抗性机理
        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研究现状
        3.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3.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多抗性研究现状
    第三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
        1.2 除草剂助剂的功能
        1.3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2 除草剂助剂的增效机制
        3 除草剂助剂的使用风险及发展方向
    第四节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复配的原则
        2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研究进展
        1 RNA干扰技术概述
        1.1 RNA干扰技术的作用机制
        1.2 引发RNA干扰机制的技术方法
        2 RNA干扰技术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应用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1.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1.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
        2.2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减量作用
        2.3 助剂与3种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有机硅助剂Silwet 806对除草剂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机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2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与杂草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2.3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沉积量的影响
        2.5 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对杂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2.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1.3 数据处理
        1.3.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3.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3.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3 啶磺草胺+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
        2.2.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3 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1.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
        1.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1.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结果
        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杀虫剂二元混用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D]. 关朝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3]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及免疫应答机制初探[D]. 李蕾.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棉蚜P450和UGT介导的螺虫乙酯抗性功能验证及复配药剂的筛选[D]. 刘雪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5]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D]. 魏超月.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纳米乳农药新剂型研究及质量稳定性测定[D]. 窦天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7]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D]. 付彩青. 西藏大学, 2020(12)
  • [8]麦田麦长管蚜高效用药技术研究[D]. 张昆.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9]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苦参碱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治作用研究[D]. 陈诚.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D]. 白从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双组份杀虫剂联合作用的药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