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于华鑫[1](2021)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疫情状况有力的证明了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我国所设计与运行的防疫法律体系并没有很好地适用,出现下级单位执行力不够,行政机关有法不依等现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医疗卫生教育和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分担我国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疫法课程是学校承担教育任务应承担的课程责任。防疫法课程前景,可以从中等教育延展到高等教育。防疫法课程设计要充分把握好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深入且有层次的设计,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终身性、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从学校教育的整体来看,学校是最重要的载体,课程实施是学校进行教育的手段。课程的开始阶段就是课程设计,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从课程设计开始的。本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1)防疫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2)如何构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研究以我国疫情期间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需要为背景,将学科发展贯穿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防疫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厘清防疫法课程相关问题。本研究回应当下社会的需要,试图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设计研究”作为论题,论述了防疫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对防疫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实现防疫法课程设计理论的可行性。研究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课程、课程设计;根据梳理情况,列出防疫法课程设计研究问题。研究的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开设防疫法课程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第三部分对防疫法课程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进行了论述以及对防疫法课程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依据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总指引,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划分;以“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一致”的观点制定课程策略、课程评价。本研究最终实现构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理论基础的目标,将其作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实际教学中防疫法实施的指导基础。
郑忆春[2](2020)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教育及相关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不断地加深。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仍普遍存在着带着“职高”帽子而走普高路线的现象,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基于技能型或职业性目标,而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课程设置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性课程的开设为主,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校现实教育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仅从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环节中是否植入和如何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视角,对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做初步的探讨。本文选取了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几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在校学生,主要了解了学生对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培养总体状况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对内蒙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探讨性地了解了学校校领导和学校一线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开设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和如何开设研学旅行课程等方面的建议。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与自己的预期差距比较大,希望学校能在个人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一线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开设研学旅行课程十分必要,并希望以学校教育中植入研学旅行课程为契机,推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对策建议:第一是,研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制定明确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第二是,编制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效性;第三是,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内容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第四是,建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校及教师、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和学生家长等多方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经费保障、教学组织实施、教育安全运行的保障机制。
陈俊竹[3](2020)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需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做为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势头。近年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活动中医患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日趋显着。作为新兴的一门既包含医学专业知识,又包含法律法规的卫生法学可以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医护卫生工作中需要承担那些义务,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依法行医、规范行医,以及依法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卫生法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国卫生法学的萌芽阶段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医学院校才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专业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于此问题研究成果不多,欠缺专门性系统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即便外国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比如美国、日本的卫生法学教学模式已日趋完善,但也并不适合我国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实发展需要。本文主要用了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所研究的内容有宏观上的把握和认识,同时综合其中的多方面观点,引用其中具有价值的内容;第二,调查法,从研究课题的需要出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具体了解卫生法学的教学情况,对卫生法学授课老师、在校学生、已就业学生分别开展针对性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奠定信息基础。本文以日照市卫生学校调研和对职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从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课程设置,授课教师,中职学生自身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究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卫生法的不稳定性,学校对卫生法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体系不成熟等。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提出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提高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完善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革教学模式。由此,可以极大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依法行医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化解、处理医疗纠纷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医疗卫生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疗技术人才。
邹佳颖[4](2020)在《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获取新知、分析并解决问题等实现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无疑给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教育带来了生机。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产业大军的重要阵地,加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法律教育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校园的建设。但当前我们也面临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进行法律教育,但基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校园违法违纪行为时常发生,长期以往,不仅不利于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会危害社会。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开展中职法律教育成为当前学校、社会甚至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PBL教学法作为近几年被广泛推广与运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在教学中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深层次能力的教学理念符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法律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出发,特此尝试将PBL教学法与中职法律教育相融合,将新型的PBL教学法引入法律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中职生未来的发展,以此来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与教学实践展开研究,绪论主要论述论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所在、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新意。第一部分是对PBL教学法进行认识介绍,第一节是对PBL教学法的起源与内涵进行分析,第二节分别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PBL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在理论上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中职法律教育对PBL教学法的目标定位。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上开始探索中职法律教育中的PBL教学课例应用,以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为例,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索PBL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第四部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发现PBL教学法有利于中职法律教育的教学应用,值得推广,但同时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存在不足。第五部分结合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不断完善PBL教学法在我国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理念,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冯明丛[5](2020)在《论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 ——以广西某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凭借着强大的学习力、超凡的记忆力、高效的工作能力不断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在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改变后,纷纷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的重要竞争战略。截至目前,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不断改变。此时,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深刻变革,并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从教育入手,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否则,在囊括着各种智能化工具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会陷入人工智能的沼泽,在人工智能不断地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变更时,人类将变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奴隶。在众多教育种类中,为国家培养初级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深受人工智能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挑战。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提高了中职人才的工作效率,但也促使人类思考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在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是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培养流水线上智能机器将替代的“机器人”,而是应该培养有AIQ思维、有创新能力、有特色、有价值追求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我们应该从新的概念向度来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该研究正是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层面立论,研究首先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现状与影响,逐步延伸到教育领域,最终落脚到中等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职业流变、文化变异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育阶段学习的固定知识遭受贬值,也使职业能力受到质疑,最终使中职人才学无所成、毕业后无处容身。该研究从人工智能对于中职教育提出的挑战入手,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何变革的问题,确立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国家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调整方向;解读国家政策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调整的支持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思考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变革。再次,在通过国家政策和现状描述,并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之后,确定中职教培养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进行变革之后,文章进一步后推人工智能时代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将要变革成何样,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具体规格,具体规格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知识与能力,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中职人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具体规格;另一部分是思维与情感态度,人工智能时代的中职教育更讲求“学而为人”的思想,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何种思维及态度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两部分相辅相成,集中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调整的具体规格。最后,为了检验并发现在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变革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笔者以广西容县某中职学校为例,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了解了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然后该研究将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预设的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目标是否合适,并对预设中不合适之处进行了修改。最后,在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规格确定之后,笔者着重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如何变革的现实途径,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明晰了各部分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教育目标具体规格实现所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中职教育目标调整的实现路径及建议。
郝钢[6](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类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先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佳的问题。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将会大大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工作软实力,更好的奉献于社会。本文以哈尔滨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和实践相脱节及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学生存在忽视职业道德修养、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维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因素来看,因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公民整体的公德意识水平下降,趋利忘义行为屡见不鲜;网络环境四通八达,不良信息进入学生视线越来越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缺少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方向。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够健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同时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不稳定不精干。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学生本人对职业道德认识肤浅,道德认识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工作环境需求,也是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建议:要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在宏观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发挥企业的优势力量,加强社会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增强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尽好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在中观学校层面上,应提升有关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德育教师评价体系;在微观个人层面上,应鼓励学生主动反思不足促进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观。
许珂[7](2019)在《高中音乐艺考生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创新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历程中,招生形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当前,大量高考学子和家长,试图利用艺考培训走上升学“捷径”,实现上大学、考名校的目标,艺考变成多数学子考取大学的“敲门砖”。过于功利的升学规划,导致艺考教育普遍存在“唯高考”的现象,高中音乐教育更多的是针对音乐高考生,完成教学大纲任务,非音乐高考生的天赋、兴趣、学习诉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音乐学习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地诠释。音乐专业是众多艺术课程,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但学习门槛较高的学科,其重要原因——要求音乐学习者具备较强的音乐天赋,而对于乐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视唱练耳的接受程度,正是检验学习者是否具备深入学习音乐的专业能力。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当今社会更需要多元化的新型人才,不再局限于单一职业的需求,“技多不压身”等观念深入人心,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当中,多掌握一门技能也成为了人才竞争的一项资本。越来越多“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家长,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非常注重音乐才艺的培养,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声乐、古筝等等音乐项目,同时也在日后音乐艺考的学习道路上,提前夯实了基础。本省音乐艺术考试中,主项(即声乐或器乐)占艺考分数的70%,乐理与视唱练耳占30%(其中乐理占8%,视唱占8%,练耳占14%)。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每位音乐艺考生必备、必学、必考的项目,又由于很多少儿培训机构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小三门”(乐理和视唱练耳)的培养不重视乃至忽略,或是对“小三门”的教学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导致很多音乐专业的中学生在艺考阶段,“小三门”还停留在刚起步的水平。所以,对于中学音乐艺考生的“小三门”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这三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相较于声乐或器乐这种注重实践性的学习,就稍显得乏味一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重视和探讨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学音乐艺考生不仅要投入精力学习音乐专业,还要兼顾文化课复习,时间尤为宝贵。声乐专业的学生每天需要做嗓音练习,器乐学生更要保证固定的数个小时熟练自己的专业。这是对从事乐理和视唱练耳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既要合理科学分配学生学习时间板块,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在年末至年初的艺术考试中取得佳绩。这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乐理和视唱练耳课堂上,将自身所学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每一名音乐艺考生,只有使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创新的意识,以及在该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才能保证所教授的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结合主项专业,起到如虎添翼甚至雪中送炭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音乐教育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与此同时,笔者把从事六年的教学经验与之相结合,通过对现阶段三四线城市、县级中学考察,与当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访谈、交流,并分析现状,将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案,罗列出来与读者共享。
刘南萍[8](2019)在《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不断地冲击着大学课堂教学,大学教学组织形式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正式进入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共存的后班级授课制阶段。后班级授课制阶段的到来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且伴随着高校教学质量下降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双重冲击,课堂讲授法因发展受到限制而陷入危机和困境之中。尽管如此,当前也并没有其他任何教学方法能取代讲授法在教学中的地位,讲授法依旧是后班级授课制阶段高等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通过对讲授法的使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探究,为我们对讲授法形成科学的认识,提出高校有效使用讲授法的对策或措施,以及了解讲授法久经指责而不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论文构建了讲授法发展的分析框架,综合采用历史与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讲授法在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对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讲授法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讲授法教学效果的建议。总体而言,有关后班级授课时代讲授法的现状及发展的研究结论如下:(1)讲授法久而不衰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首先是前班级授课制时代的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讲授法能有效、快速地传授道德规范,深受教师欢迎;其次是班级授课制时代的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讲授法以能大量的、系统地传授结构化的知识而得到推广;最后是后班级授课制阶段教育心理学崛起、师生关系转化、教育技术兴起,讲授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地限制与挑战,但膨胀化的科学知识需要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讲授法有其存在的根本。(2)虽然后班级授课制阶段高校课堂教学中讲授法因误用受到批判,但学生对讲授法的整体满意度不低,且讲授法仍旧是高校中使用最多、最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之所以被视为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三:一是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讲授法以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二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讲授法以教师作为主导者;三是知识数量愈发增加,讲授法能有效地传递系统性知识。(3)在了解讲授法历史演变和后班级授课制阶段的讲授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讲授法认识和使用现状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有效应用讲授法几点措施:恰当确定、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讲究语言艺术;正确把握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合理控制教学时间。后班级授课制阶段高校课堂讲授法的改革,要在深入了解讲授法的适用条件和使用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构建有效课堂,从根本上帮助讲授法摆脱困境,提高教学效果。
张雨荷[9](2019)在《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政教育以管理家庭事务及经营家庭关系为主,对人的衣食住等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指导,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价值。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家政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1947年,日本正式确立了家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自此之后,家政教育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不断前进,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高等家政教育体系。本研究以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二战之后,经过七十年的不断改革,日本女子大学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家政教育体系。日本女子大学通过开设多样的家政教育学部,制定兼顾多重主体需求的培养目标,提供多种类型的家政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家政人才。家政学部通过严格的招生制度选拔学生,设置多元的家政教育学科和课程,聘用多学科背景的“双高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家政教育质量的提高。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家庭生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生活能力,指导其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通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家政人才,参与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对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研究发现,日本女子大学注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整高等层次家政教育学科结构和内容,并且重视理论研究,确保家政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受到“家国同构”观念的影响,家庭在社会运转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职能,家政人才需求极为迫切;故而,我国家政教育体系亟待建立,本土化的高等家政教育应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当强化对于家政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其次,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家政教育科系和课程,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大批家政人才;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家政教育的专门高等院校,培养家政人才;另外,设立全国性的家政学研究组织和机构,通过教学和研究促进家政教育的发展。通过以上举措促进高等家政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家政人才基础。
刘林[10](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X卫生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12月《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中等护理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中等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是我国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应该消失或者撤销。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护理模式的变化和用人单位学历门槛的提高都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我国的护理现状和国情决定了中等护理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通过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培养质量,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从而尽快为我国输送一批高质量的中等护理人才。首先,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西安X卫生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和部分省市的护士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院校合作、师资队伍、实习实训与就业升学等进口到出口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大背景阐释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学校整体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目标与市场融合度不高、课程设置中技能课和人文素养课数量明显不足、学生就业观不成熟且实际就业率不高、学校实践资源匮乏、“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培训太少、教师授课方式滞后等问题。然后从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职业教育行业管的局限、“三阶段”培养模式的局限、分类考试制度的完善等国家层面;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生源保护与有偿招生等社会层面;未深入了解市场反馈、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院校合作不紧密、就业指导不完善等学校层面;教师职业感倦怠等教师方面阐释造成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西安X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访谈中一线护士和学校领导提出的对策建议以及国内外护理教育可借鉴的做法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主要从提高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提高课程设置与教材教法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加强实习实训与就业升学针对性和质量、办学模式多样化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总之,在各项国家政策支持、医护比缺口大、护理人才易于流失、现代教育体系和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等社会大背景下,以及护理专业的特殊性都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研究主要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院校合作、师资队伍、就业升学与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但文章主要是以西安X卫生学校为例,分析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尚不能代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所以提出的发展对策不够全面,仍存在不足,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起到基础性的参考作用。
二、从中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课程 |
2.课程设计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
(一)防疫法课程开设是社会教育的需要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对防疫法律知识的迫切需求 |
(三)防疫法课程是弥补防疫教育缺失现状的关键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概说 |
(一)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教育之品格 |
1.防疫法课程表现形式: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 |
2.防疫法课程的内涵 |
3.防疫法课程的特征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实施基础 |
1.防疫法课程实施的教育基础 |
2.防疫法课程实施的生源基础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设计探讨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目标设计 |
1.防疫法课程目标概述 |
2.防疫法课程目标的特征 |
3.防疫法课程的培养目标 |
4.防疫法课程目标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内容设计 |
1.防疫法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
2.课程章节目标的细分构想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实施策略设计 |
1.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2.课程形式的设定 |
3.防疫法课程传输系统的选择 |
4.丰富防疫法课程的教学策略 |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评价设计 |
1.课程评价理念 |
2.实施课程评价的主体 |
3.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
4.课程评价的标准 |
5.课程评价的步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2)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标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标 |
3、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一)研学旅行与研学旅行课程 |
1、研学旅行 |
2、研学旅行课程 |
(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 |
三、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调查概述 |
2、调查组织方法 |
3、调查对象和样本分布 |
4、问卷内容分布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1、分析方法 |
2、分析内容 |
3、总体评价及结论 |
四、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开设状况调研 |
(一)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
1、调研对象的选择 |
2、基本调研内容 |
3、主要调研方法 |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
1、调研结果 |
2、分析及结论 |
五、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
(一)研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制定明确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 |
1、培养目标 |
2、教育教学模式 |
(二)编制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效性 |
1、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本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专职研学旅行导师 |
2、高校研学旅行与服务专业毕业生作为专职研学旅行导师 |
3、社会机构转型研学旅行导师培训机构 |
(三)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内容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
1、教学内容设计 |
2、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组织及实施 |
3、基地建设 |
(四)建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校及教师、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和学生家长等多方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经费保障、教学组织实施、教育安全运行的保障机制 |
小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状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
1.卫生法学教材中医学知识与法学知识相分离 |
2.卫生法学教材内容繁多 |
3.卫生法学教材中引用的案例有待更新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
1.卫生法学课程的课时较少,缺乏系统性 |
2.卫生法学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
3.课程设置与实践缺乏必要联系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
1.授课教师备课吃力,专业度不高 |
2.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老师积极性不高 |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低 |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
1.以填鸭式、“分离式”教学方法为主 |
2.缺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方法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我国卫生法的立法方面 |
1.我国的卫生法是一个体系,没有专门法 |
2.卫生法律法规修订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
1.对卫生法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准确 |
2.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保障条件不足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
1.专业型、复合型教师严重不足 |
2.授课教师存在“一职多能”现象 |
3.任用的实习代课老师中存在素质不高问题 |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生源素质不高 |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招生入学门槛低 |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不成熟 |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体系不成熟 |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晰 |
2.卫生法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
3.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 |
(一)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 |
1.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
2.教学中减少晦涩文字的篇幅 |
3.增加图片内容和最新案例 |
(二)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 |
1.完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
2.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考核机制 |
(三)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 |
1.构建精通医学和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
2.培养提升教师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 |
(四)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
2.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
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转化成新兴趣 |
(五)改革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 |
1.增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
2.丰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
3.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实践教学相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
2.改革中职法律教育的迫切要求 |
(二)研究基础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对比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PBL教学法的认识 |
(一)PBL教学法 |
1.PBL教学法起源 |
2.PBL教学法内涵 |
(二)PBL教学法相关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合作学习理论 |
4.发现学习理论 |
二、中职法律教育对PBL教学法的目标定位 |
(一)教师传授导师化 |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 |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
三、中职法律教育中的PBL教学课例应用 |
(一)课例“维护劳动权益”运用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
1.课前准备 |
2.教学设计 |
(二)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教学效果 |
1.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
2.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
四、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反思 |
(一)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可取之处 |
1.中职法律课程特点 |
2.PBL教学法与中职法律教育相契合 |
(二)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
1.学生对PBL教学法力不能及 |
2.教师难以驾驭PBL教学法 |
3.学校对中职法律教育缺乏支持 |
五、完善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对策 |
(一)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 |
1.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与课堂 |
2.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
(二)完善教师教学理念与自我成长 |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PBL教学理念 |
2.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三)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与教学创新 |
1.完善教学设备,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
2.创新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 ——以广西某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热点启发 |
2.我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人工智能 |
2.人工智能时代 |
3.中等职业教育 |
4.培养目标 |
5.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
(四)理论基础 |
1.人工智能理论 |
2.“职业带”理论 |
3.终身教育理论 |
4.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五)文献综述 |
1.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发展的研究综述 |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综述 |
3.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综述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概述 |
(一)人工智能的特征 |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
1.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
2.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三)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变革的表征 |
1.社会生活方式被改变 |
2.职业流变 |
3.文化变异 |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挑战 |
(一)知识层面—固定的初级知识迅速贬值 |
(二)能力层面—初级职业能力将受到质疑 |
(三)情意层面—初、中级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将受到威胁 |
1.学无所成 |
2.无处容身 |
四、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1.教育目标分类相关理论的引领 |
2.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
(二)现实依据 |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现状 |
2.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现状分析 |
五、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变革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主义经济层面 |
1.生产力 |
2.生产关系 |
(二)社会结构的层面 |
1.就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职业流变 |
2.人伦关系 |
(三)中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
1.学习心理 |
2.情感心理 |
3.就业心理 |
六、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的规格重建 |
(一)知识与能力 |
1.知识层面 |
(1)知识复合 |
(2)个性化的知识学习 |
2.能力层面 |
(1)创新能力 |
(2)跨领域的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 |
(3)美感能力 |
(4)价值追求能力 |
(5)情感表达能力 |
(二)思维与情感态度 |
1.具有AIQ思维 |
2.具有文化敏捷性 |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
4.具有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
七、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变革的实践探索 |
(一)广西玉林A中职学校 |
1.案例说明 |
2.学校简介 |
(二)人工智能时代广西玉林A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现状调查 |
1.A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
2.A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培养途径 |
3.A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培养效果 |
(三)人工智能时代广西玉林A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分析 |
1.特色 |
2.不足 |
八、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变革的实现路径 |
(一)国家层面:做好人工智能时代的方向性指引 |
1.充分调研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需求 |
2.按照实际的需求情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做出规划 |
3.合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以便于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
(二)区域层面:政校企联动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 |
1.当地政府搭建好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专业企业的对接桥梁 |
2.校企合作对中等职业人才进行直接培养和输送 |
(三)学校层面: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 |
1.专业设置应紧跟时代步伐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
2.课程目标设置要灵活地满足实际生活 |
3.教学模式和方法要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
4.引进、建设专业型师资队伍 |
九、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细化一览表 |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新增专业 |
附录三 校领导、教师及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问题的确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职业教育 |
(三)职业道德教育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生活教育理论 |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结果 |
(一)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
(三)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
(四)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 |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合理,缺乏优质教材 |
(三)德育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
二、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忽视职业道德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不佳 |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分析 |
(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三)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
二、学校因素分析 |
(一)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
(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缺乏时效性 |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精干的师资力量 |
三、学生因素分析 |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
(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肤浅 |
第五章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
(一)发挥企业的优势力量 |
(二)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
(三)增强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 |
二、学校层面的策略 |
(一)提升相关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三、学生个人层面的策略 |
(一)主动反思促进自身发展 |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音乐艺考生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创新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
2 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常见教学方法 |
2.1.1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
2.1.2 柯达伊教学法 |
2.1.3 奥尔夫教学法 |
2.1.4 铃木教学法 |
2.1.5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
2.2 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法 |
2.2.1 乐理的基本概念 |
2.2.2 乐理的教学方法 |
2.3 视唱练耳教学法 |
2.3.1 视唱练耳的基本概念 |
2.3.2 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 |
3 高中艺术特长生音乐基础理论及视唱练耳教学现状 |
3.1 高中音乐艺考生分类 |
3.2 高中音乐艺考生发展前景 |
3.2.1 音乐型人才市场需求扩大 |
3.2.2 音乐独立院校提供人才支撑 |
3.2.3 存在问题 |
3.2.4 改进措施 |
3.3 高中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
3.3.1 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众多 |
3.3.2 高中音乐教学模式陈旧 |
3.3.3 高中学校缺乏足够重视 |
3.3.4 高中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
3.3.5 高中音乐教材有待升级 |
3.4 高中音乐艺考生乐理和视唱练耳的学习现状 |
3.4.1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
3.4.2 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
3.4.3 音乐教学模式固化 |
3.4.4 缺乏系统理论研究 |
3.5 原因分析 |
3.5.1 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 |
3.5.2 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
3.5.3 缺乏音乐教师长期培训体系 |
3.5.4 高中音乐教材编排枯燥乏味 |
3.5.5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
3.6 建议措施 |
3.6.1 重视教学 |
3.6.2 政府监督 |
3.6.3 学校重视 |
3.6.4 正确引导 |
3.6.5 提升素养 |
4 基于高中音乐艺考生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实战应用 |
4.1 兼收并蓄 |
4.2 优化结构 |
4.3 融合声乐学习 |
4.4 注重文化培养 |
4.5 大量实操训练 |
4.6 培养审美能力 |
4.7 丰富教学手段 |
4.8 举办实践活动 |
4.9 完善评价体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转变观念 |
5.2.2 资金注入 |
5.2.3 优化师资 |
5.2.4 拓展校园艺术活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讲授法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和本研究的出发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目标 |
1.4.1 文献法 |
1.4.2 历史与比较研究法 |
1.4.3 问卷法 |
1.4.4 访谈法 |
1.5 基础概念界定 |
1.5.1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 |
1.5.2 高等教育 |
1.5.3 教学方法 |
1.5.4 讲授法 |
1.6 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讲授法在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历史演变 |
2.1 前班级授课制阶段的讲授法 |
2.1.1 前班级授课制阶段我国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1.2 前班级授课制阶段西方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1.3 前班级授课制阶段中西方讲授法的发展比较 |
2.2 班级授课制阶段的讲授法 |
2.2.1 班级授课制阶段我国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2.2 班级授课制阶段西方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2.3 班级授课制阶段中西方讲授法的发展比较 |
2.3 后班级授课阶段的讲授法 |
2.3.1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中国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3.2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西方讲授法的发展变式及特征 |
2.3.3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中西方讲授法的发展比较 |
第3章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
3.1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1.1 资料来源 |
3.1.2 问卷调查 |
3.1.3 访谈调查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高校学生对讲授法的认识现状 |
3.2.2 高校讲授法的使用现状 |
3.2.3 高校学生对讲授法的满意度情况 |
3.2.4 高校学生对讲授法的改进措施意见 |
3.3 存在问题与讨论 |
3.3.1 学生对讲授法的定义有一定的认识但仍不够正确 |
3.3.2 学生对讲授能达成的教育目的和能传授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认识 |
3.3.3 教师和学生:学生对讲授法的满意层面较为狭窄 |
第4章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4.1 讲授法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比较及引发的思考 |
4.1.1 教学目的的特点:传授系统性知识 |
4.1.2 教学内容的特点:系统性、结构化间接知识 |
4.1.3 教师与学生的特点 |
4.2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受到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4.2.1 教学目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讲授法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矛盾 |
4.2.2 教学内容:知识数据化、碎片化和讲授法系统传授结构性知识的矛盾 |
4.2.3 教师与学生:“以学习者中心”新型师生关系和讲授法教师主导的矛盾 |
4.2.4 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拓宽和讲授法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矛盾 |
4.3 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应变策略 |
4.3.1 完善讲授法 |
4.3.2 与其他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相结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 日本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 女子大学 |
(二) 家政学 |
(三) 家政教育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日本高等家政教育的历史变迁 |
一、高等家政教育的奠基期 |
(一) 家政教育的自由发展时期 |
(二) 家政教育的战时过渡时期 |
二、高等家政教育的创立期 |
(一) 女子大学家政学部的建立 |
(二) 日本家政学会的设立 |
三、高等家政教育的发展期 |
(一) 学科体系规范和专业化 |
(二) 学部和学科名称的探讨 |
第三章 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现状 |
一、多样的家政教育学部 |
(一) 日本女子大学的家政学部 |
(二) 日本女子大学的人间生活学部 |
二、严格的招生制度 |
(一) 统一标准的全国考试 |
(二) 单独的学校招生考试 |
三、明确的培养目标 |
(一) 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女性 |
(二)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 |
四、雄厚的师资力量 |
(一) “双高型”特色的教师团队 |
(二) 学科背景多样的教师队伍 |
五、综合性的学科和课程 |
(一) 标准明确的五大学科群 |
(二) 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 |
第四章 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特点 |
一、培养目标兼顾多重主体需求 |
(一) 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 照顾女性的角色需求 |
二、学科设置与时俱进 |
(一) 学科内涵日益广阔 |
(二) 学科体系不断专业化 |
三、课程设置模式合理 |
(一) 课程结构由浅入深 |
(二) 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
四、教学设计扶放有度 |
(一)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
(二) 教学活动注重实践 |
五、家政教育体系完整 |
第五章 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
一、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的评价 |
(一) 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女子高等家政教育 |
(二) 重视理论研究,促进家政教育发展 |
(三) 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成效显着 |
二、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强化对于家政教育的理解和重视 |
(二) 制定满足多方面需要的培养目标 |
(三) 开设系统的家政教育科系和课程 |
(四) 增加进行家政教育的专门高等院校 |
(五) 设立全国性的家政学研究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X卫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家对中等护理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
1.1.2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中等护理教育提供平台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国内护理专业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国外护理专业发展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中等职业学校 |
1.5.2 护理教育 |
1.5.3 专业发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现状分析 |
2.1 问卷的编制 |
2.1.1 问卷的构成 |
2.1.2 问卷的发放 |
2.1.3 问卷的回收 |
2.2 全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
2.3 西安X卫生学校的发展历程 |
2.4 西安X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现状分析 |
2.4.1 生源分析 |
2.4.2 培养目标分析 |
2.4.3 课程设置分析 |
2.4.4 院校合作分析 |
2.4.5 师资队伍分析 |
2.4.6 实习与就业分析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1 学校生源整体质量不高 |
3.1.2 培养目标与市场融合度不高 |
3.1.3 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校本教材 |
3.1.4 “双师型”教师不足且培训时间太少 |
3.1.5 学校实习实训资源匮乏 |
3.1.6 学生就业观不成熟且实际就业率不高 |
3.2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国家层面的原因分析 |
3.2.2 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
3.2.3 学校层面原因分析 |
3.2.4 教师层面原因的分析 |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
4.1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 |
4.1.1 政府应健全招生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
4.1.2 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偏见 |
4.2 培养目标要注重层次性和市场需求 |
4.3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
4.3.1 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要求 |
4.3.2 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 |
4.3.3 教材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
4.4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 |
4.4.1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4.4.2 聘请有经验的护士,提高外聘教师数量和质量 |
4.5 提高实习实训与就业升学的针对性和质量 |
4.5.1 多渠道融资更新实训设备 |
4.5.2 实习实训要符合现代医学模式 |
4.5.3 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科室和指导教师 |
4.5.4 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
4.5.5 对就业升学实行分流指导 |
4.6 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4.6.1 中高职联合培养,区分中护生与普高生的培养模式 |
4.6.2 升格发展大专护理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致谢 |
四、从中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防疫法课程设计研究[D]. 于华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D]. 郑忆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D]. 陈俊竹.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邹佳颖. 曲阜师范大学, 2020(12)
- [5]论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 ——以广西某中职学校为例[D]. 冯明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 郝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7]高中音乐艺考生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创新与探索[D]. 许珂.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后班级授课制阶段讲授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 刘南萍.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9]日本女子大学家政教育研究[D]. 张雨荷.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X卫生学校为例[D]. 刘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