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C卡在智能住宅中的“一卡通”

浅谈IC卡在智能住宅中的“一卡通”

一、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论文文献综述)

吕潇[1](2016)在《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能化楼宇建设已经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得到普及。楼宇的智能化建设是通过综合布线来实现的。针对建设项目的不同需求,研究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实现方案对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某项目的综合布线系统为依托,探索综合布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楼宇智能化建设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智能化楼宇建设规范及综合布线基本原理,根据拟建设项目应用需求,给出了包括生产管理综合楼(地上九层)、宿舍楼(地上六层)、分析化验楼(地上四层)、公共停车场(地下一层)等主体建筑群的智能化建设目标,分析了该建筑群的综合布线系统模型及设计原则;其次,基于综合布线系统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确定了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进而完成了面向上述建筑群体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器及存储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智能机房、停车场及门禁一卡通系统及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方案,选取相关设备,完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完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办公大楼线路、路由、管理控制、中心机房应用等测试,对所有系统进行了运行调试,结果表明,各系统运行正常,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孔维东[2](2014)在《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于城市人口骤增和城市土地的愈发稀缺,高层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社区由于建筑密集,人口集聚,在灾害面前愈发脆弱,而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防灾单元,社区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安全。但是,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普遍缺乏系统的防灾规划设计与建设,大部分高层社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灾害,极易引起灾害的扩大和蔓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减灾改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解析,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了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现状情况与防灾问题,分析了居民灾时的行为心理和应急反应,建构了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防灾改造系统,并初步归纳了防灾改造关键指标,以指导具体的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其次,文章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理念,结合高层社区防灾空间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适宜的防灾改造策略,并在既有高层社区改造探索中,始终贯穿平灾一体化理念。再次,文章结合实际高层社区案例,利用FDS等分析其灾害机理和防灾救灾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层住宅常态防灾减灾改造策略,并探索了高层住宅防灾减灾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最后,本文还归纳了既有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优化策略。综上,笔者综合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灾害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灾害特性和致灾机理;通过对研究对象各构成要素的整合分析,归纳出系统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策略;并将工程性防灾技术与非工程性防灾措施相结合,形成整合型社区防灾减灾体系。

马淑军[3](2014)在《ZH物业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业地产在我国住房结构里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商业化运营的物业管理公司从数量和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迫使物业管理企业间的竞争在加剧,为了很好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升公司的效益水平,鞍山ZH物业管理公司寻求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转变。本文通过对ZH物业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后发现ZH物业公司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成本高、缺乏利润增长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物业费用收取困难、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企业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促使ZH公司寻求企业的战略转型。通过对ZH物业公司的环境进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以后认为ZH物业公司在现阶段适宜于采用水平多元化的战略转型,通过水平多元化的扩展,进而带动对其余产业的扩展,提出了企业的多元化路径和保障多元化实现的保障措施等。

赵明娜[4](2013)在《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住宅区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业的深入,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区开始备受人们的关注。建立起一套公正、客观、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可以切实的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国内外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研究也有不少,但是目前业界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大都停留在环境保护的技术层面上,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后有关经济评价研究尚很薄弱。另外,评价对象主要是建筑单体,很少对住宅区的整体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正是围绕绿色建筑评价这一主题,重点从经济性的角度,基于费用效益分析,对绿色住宅区进行评价。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绿色住宅区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出了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框架、主要内容、评价方法、评价阶段划分和最终评价结果的输出形式等。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包括项目从规划设计一直到回收拆除的全过程各指标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识别和估算,即对指标进行经济特征上的定量化,再对估算值进行折现计算,利用折现值确定各指标的费用效益比。在综合评价前确定指标的权重,以主客观赋权法优势互补的原则,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得到更为合理的指标权重值。综合评价建模时则采用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系统分析方法,以此来确定绿色住宅区的经济效益等级,具体计算时只需将各指标的量化值也就是各指标的费用效益比代入模型就可得出定性的评价结果。文章最后一部分通过实例来验证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绿色住宅区市场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王超[5](2011)在《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居住、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功能在商业综合体中交叉组合,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共同作用使商业综合体成为一种高效率的复合型地产。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综合体作为商业地产的典型代表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并逐渐演变成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开发模式。同时,社会实际的需要,大量集中的人口,不仅给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为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支持力。本课题研究的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机制,首先建立在市场信息充分的前提下,对于商业综合体项目的信息,包括规范及政策的影响、商业性能信息、成本信息等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熟知各目标的影响因素,然后进一步开始对多目标的平衡进行评价,对商业综合体的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在了解目标影响因素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针对需求的不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影响因素对目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权重。该过程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对目标影响很大的元素,进行特别关注,对目标影响较小的元素进行优化处理。整体上,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综合体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联系,充分全面的概括目标所受到的影响限制以及影响大小。最后目标平衡机制对于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在于根据各目标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由多目标平衡机制,分析达成此目标的各影响因素对其他目标的影响,对于相互促进的目标尽量促成实施,对于产生矛盾的目标则根据影响权重分析,采取目标之间的相互妥协,或者舍弃某些不重要目标,突出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市场信息越充分,影响因素的多少以及权重了解的越全面,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定位以及着重突出的特色越清晰,目标平衡机制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对于决策者就能提供越多有价值建议。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建立多目标的矩阵式平衡理论模式;二,针对商业地产的平衡机制以及AHP方法的运用;三,商业综合体多功能空间组合的设计方法;四,基于国内最新商业地产全过程的实证研究。本项目交叉引用各学科理论知识,分析了综合体项目各建设目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综合分析中多目标平衡机制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应用与影响。

刘莹[6](2006)在《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非接触式IC卡是IC卡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它是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非接触式IC卡具有操作快捷、抗干扰性强、工作距离远、安全性高、便于“一卡多用”等特点,在门禁控制、自动收费、身份识别等领域具有接触式IC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非接触式IC卡己广泛应用于小区建设中,成为小区一卡通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卡器是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发卡器向小区用户发放进出入各种门禁的小区用户卡。而发卡器的功耗和抗干扰性能是评价发卡器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在对发卡器的设计中,从功耗和抗干扰性能上作了一些改进。 本论文首先对非接触式IC卡进行了概述,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两大非接触式IC卡技术:LEGIC技术和MIFARE技术进行了对比;紧接着重点介绍了Philips公司的MIFARE技术,对MIFARE卡的内部结构、功能组成、存储结构以及MIFARE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组件MF RC500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随后介绍了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基本模块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阐述了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中发卡器配制的配置卡与用户卡的功能,给出了发卡器的部分硬件电路图,并给出了PC机与发卡器通信的通信协议和发卡器配制两种卡的工作流程图。该发卡器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PIC16F876单片机,结合软件方面适时的开启和关闭RF场,使整个发卡器具有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对于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本论文采用Delphi作为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界面开发平台,重点介绍了VaComm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包括接口通信协议和程序流程图以及串口收发模块的部分程序。VaComm是一种新型绿色控件,可移植性非常好,能安全、可靠、稳定并快捷的对串口通信进行控制;本论文最后以登录系统界面为例,介绍了Delphi连接后台数据库Access的方法,以及Access数据库的优点。 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发卡器配制配置卡和用户卡的部分程序源代码。

徐永献[7](2004)在《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及其建筑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开发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内容。由于居民的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拥有一个可以居住的住所并不是全部内容,住所所在的社区还要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场所感,满足居民的人际交往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好居民居住问题是摆在所有城市建设者前的一个大课题。 本文以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为出发点,并结合建筑策划的概念和涵义,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居住区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入手,对社区规划设计中的物质规划内容和塑造社区交往场所分别进行概括;接着提出在城市居住社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引入建筑策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现代城市居住区的使用主体的特点及需求进行模式分析,将社区发展理论纳入其中,然后结合实例论述居住社区的空间形态规划特征,引入建筑策划程序对显性物质空间构成要素和隐性社会空间构成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作为建设开发的前期准备。 同时论文从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分析阐述了居住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及其与城市的内在联系,从综合的角度探讨了建筑策划理论对于城市居住社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意义,初步从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以及住宅设计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原则和对策,以此作为本论文的最终成果,并期望能对城市居住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包仁表[8](2000)在《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解决居住问题到舒适型住宅,进而智能化住宅小区必将是发展方向。所谓智能化住宅小区它应有以下几项功能:住区计算机局域网,住区用户能耗远程计量网,安全与设备监视网,住区局域电话网,可接收卫星电视与转发城市有线电视,并可提供点播电视服务网,停

二、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论文提纲范文)

(1)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
        1.3.1 国际标准简介
        1.3.2 美国标准简介
        1.3.3 国内常用标准简介
        1.3.4 综合布线其他相关标准简介
    1.4 研究内容
2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2.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特点及优点
        2.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2.2 综合布线系统网络协议
        2.2.1 SNMP协议
        2.2.2 CMOT协议
        2.2.3 CMIS/CMIP协议
        2.2.4 LMMP协议
    2.3 网络拓扑发现
    2.4 网络故障管理
        2.4.1 网络故障管理概述
        2.4.2 智能布线网络的故障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综合布线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
    3.1 概述
        3.1.1 项目概况
        3.1.2 建设目标
    3.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3.2.1 设计概况
        3.2.2 设计原则
        3.2.3 方案设计
    3.3 基础网络平台设计
        3.3.1 设计原则
        3.3.2 网络系统设计
        3.3.3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3.3.4 安全系统设计
    3.4 服务器系统设计
        3.4.1 服务器平台的要求
        3.4.2 应用服务器选型及配置
    3.5 中心机房系统
        3.5.1 总体设计
        3.5.2 工程概况、工程分项及综合说明
        3.5.3 接地系统设计
        3.5.4 KVM系统
    3.6 停车场系统
        3.6.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3.6.2 系统解决方案及技术描述
        3.6.3 使用流程
4 项目实施方案及系统测试
    4.1 项目实施方案
        4.1.1 网络系统内容介绍
        4.1.2 网络项目的实施原则
        4.1.3 网络系统规划
        4.1.4 局域网规划
        4.1.5 网络实施过程规程
        4.1.6 网络实施
    4.2 系统测试
        4.2.1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概述
        4.2.2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拓扑
        4.2.3 项目设备汇总
        4.2.4 综合办公大楼线路测试
        4.2.5 路由测试
        4.2.6 管理控制测试
        4.2.7 中心机房应用测试
        4.2.8 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高层社区
        1.2.2 社区灾害
        1.2.3 防灾社区
        1.2.4 社区防灾系统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论文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灾害挑战
    2.1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的发展历程
        2.1.1 高层社区萌芽时期——二十世纪30年代—60年代
        2.1.2 高层社区发展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90年代
        2.1.3 高层社区成熟时期——二十一世纪以来至今
    2.2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以及其在防灾方面的不足
        2.2.1 我国高层社区相关规范的演变
        2.2.2 我国高层社区现行规范关于防灾方面的不足
    2.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3.1 城市灾害种类
        2.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
        2.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特征
    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面临的灾害挑战
        2.4.1 受灾元素复杂多样,难于有效设防
        2.4.2 高度密集的建筑和人口致使其安全容量过载,缺乏对于防灾空间的系统规划与建设
        2.4.3 受灾后难于扑救
        2.4.4 应急疏散组织困难
第三章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与分析
        3.1.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目的和内容
        3.1.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情况
        3.1.3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基础性调研结果分析
    3.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与居民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分析
        3.2.1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目的和内容
        3.2.2 问卷调研方法
        3.2.3 问卷调研信息统计
        3.2.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2.5 社区居民灾时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特性分析
    3.3 我国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3.3.1 既有高层社区规划与建设缺乏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3.3.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考虑不足,普遍需要进行专项防灾改造
        3.3.3 社区灾害管理与救援权责不明,居民防灾意识淡薄,社区非工程化防灾也有待提升
    3.4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原则
        3.4.1 与其他更新改造结合的整体原则
        3.4.2 以防为本,防、抗、避、救相结合原则
        3.4.3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集约原则
        3.4.4 立足国情的经济适用原则
        3.4.5 可持续与智能化原则
        3.4.6 平灾结合,应时而变的原则
        3.4.7 遵循居民的行为模式原则
    3.5 建构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
        3.5.1 进行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区域防灾结构的调查研究
        3.5.2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主要灾害与致灾因子的评估
        3.5.3 确定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改造系统关键性指标
第四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策略研究
    4.1 引入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理念
        4.1.1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概念解析
        4.1.2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的构成及其防灾机能
        4.1.3 社区防灾空间系统改造的主要依据
        4.1.4 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特性分析
    4.2 宏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规划改造
        4.2.1 进行高层社区区位环境调查与分析
        4.2.2 进行既有高层社区土地利用场地安全评价
        4.2.3 既有高层社区空间结构与形态防灾改造策略
    4.3 中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体系防灾改造
        4.3.1 灾害隔离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2 防救灾通道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3 应急避难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4 生命线工程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5 消防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3.6 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系统防灾改造策略
    4.4 微观层面优化策略——既有高层社区防救灾设施体系防灾改造
        4.4.1 环境要素防灾改造策略
        4.4.2 防救灾设备设施改造策略
        4.4.3 防救灾标识系统改造策略
    4.5 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空间系统平灾一体化改造策略
        4.5.1 结合防灾轴线组织防灾分区,塑造间隙式防灾空间结构
        4.5.2 保障社区防灾空间的整体结构性,形成疏散避难体系
        4.5.3 构建功能复合的用地结构,推广平灾转化的设备设施
第五章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物防灾改造策略研究
    5.1 软件模拟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灾时情景与人员安全疏散过程
        5.1.1 FDS软件简介
        5.1.2 模型中安全疏散的基本原则与疏散时间计算方法
        5.1.3 软件实例模拟与安全疏散计算
        5.1.4 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5.2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内部空间防灾改造策略
        5.2.1 既有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2.2 既有高层住宅套内空间的防灾改造策略
    5.3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结构防灾改造策略
        5.3.1 依据新的抗震规范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结合建筑立面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制定加固措施,确定加固方案
        5.3.2 老旧高层住宅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5.4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材料防灾改造策略
        5.4.1 既有高层住宅的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4.2 既有高层住宅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防灾改造策略
    5.5 既有高层社区建筑设备设施防灾改造策略
        5.5.1 既有高层住宅基本设备设施的防灾改造策略
        5.5.2 既有高层社区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生态化发展趋势
第六章 城市既有社区防灾管理与救援系统优化研究
    6.1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预警系统设置
        6.1.1 建立社区防灾信息综合平台
        6.1.2 完善社区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
    6.2 优化既有高层社区灾害管理与指挥系统
        6.2.1 建立相应层次的社区防救灾管理与指挥中心
        6.2.2 制定完备的社区应急预案
        6.2.3 建立专业化社区应急救援队伍
    6.3 发展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6.3.1 加强公众参与,建立非专业化社区救援组织
        6.3.2 拓展志愿者服务内容
        6.3.3 加强居民防灾教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行为心理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
    附录二 城市既有高层社区居民灾后应急反应调研问卷答题结果统计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ZH物业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物业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1.3.2 国内物业管理的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点
2 物业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物业管理的概念
        2.1.1 广义的物业管理
        2.1.2 狭义的物业管理
        2.1.3 物业管理概念从狭义向广义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战略管理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2.2 企业战略的层次结构
        2.2.3 战略管理体系及分析方法
    2.3 多元化战略
        2.3.1 多元化动因分析
        2.3.2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基本条件
        2.3.3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风险
3 ZH 物业公司概况及经营现状分析
    3.1 ZH 物业公司的简介
        3.1.1 ZH 物业公司的职能结构
        3.1.2 ZH 物业公司各个部门人员结构
        3.1.3 ZH 物业公司人员年龄结构
    3.2 ZH 物业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2.1 ZH 物业公司经营现状
        3.2.2 ZH 物业公司存在的问题
4 ZH 物业公司环境与战略分析
    4.1 ZH 物业公司宏观环境的 PEST 分析
        4.1.1 政策法律环境(Politics and Law)
        4.1.2 经济环境(Economics)
        4.1.3 社会人文环境(Society)
        4.1.4 技术环境(Technology)
    4.2 ZH 物业公司的 SWOT 分析
        4.2.1 优势(Strengths)
        4.2.2 劣势(Weaknesses)
        4.2.3 机会(Opportunities)
        4.2.4 威胁(Threats)
    4.3 区域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分析
        4.3.1 坚持以小区物业为主的经营战略
        4.3.2 经营战略多专注于对成本的控制
    4.4 ZH 物业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分析
        4.4.1 ZH 物业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目标
        4.4.2 ZH 物业公司多元化战略的步骤分解
        4.4.3 ZH 物业公司多元化经营着手点
5 ZH 物业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5.1 明确实行水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5.1.1 对鞍山的小区物业进行整合
        5.1.2 进军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领域
        5.1.3 承接全方位、多领域的外包服务
        5.1.4 多元化业务的内在相关性和支撑性
    5.2 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5.2.1 对业主进行期望管理
        5.2.2 加强物业服务流程管理
        5.2.3 建立顾客满意体系
    5.3 向广义物业管理转型
        5.3.1 建立资产管理公司
        5.3.2 设立投资管理公司
    5.4 通过战略重组向其他领域延伸
6 ZH 物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条件
    6.1 确保物业收费率
        6.1.1 大力宣传物业管理为小区和业主带来的益处
        6.1.2 努力做到让业主对物业公司服务的认可
        6.1.3 物业公司和业主信誉采取公示制度
        6.1.4 对无理极端业主采取法律手段维护物业公司尊严及合法权益
    6.2 建立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
    6.3 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6.3.1 加强物业现代沟通理念教育
        6.3.2 与业主进行有效沟通
    6.4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4.1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
        6.4.2 加大对人员的培训
        6.4.3 调动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6.5 加强企业品牌与文化建设
        6.5.1 树立企业自身品牌优势
        6.5.2 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住宅区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色住宅区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色住宅区评价研究现状
        1.2.3 全寿命周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住宅区的内涵
        2.1.1 绿色住宅区的概念
        2.1.2 绿色住宅区的特点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2.2.2 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2.2.3 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划分
        2.2.4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特点
    2.3 建筑项目经济评价
        2.3.1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
        2.3.2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2.4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2.4.1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
        2.4.2 费用效益分析的特点
        2.4.3 费用效益分析的流程
第3章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
    3.1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指标的划分
        3.2.2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量化工具
        3.2.3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3.3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效益识别
        3.3.1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识别
        3.3.2 绿色住宅区的效益识别
    3.4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效益的估算
        3.4.1 绿色住宅区的费用的估算
        3.4.2 绿色住宅区的效益的估算
第4章 绿色住宅区的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模计算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4.1.2 改进的 TOPSIS 方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确定权重的原理
        4.1.3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各层指标权重的计算
    4.2 灰色系统理论的介绍
        4.2.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4.2.2 灰色系统理论的内容
        4.2.3 灰色系统分析的优点
    4.3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的评价体系分析
        4.3.1 灰色聚类评价理论简介
        4.3.2 灰色聚类评价法在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中的可行性
        4.3.3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价
    4.4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4.4.1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4.4.2 绿色住宅区经济评价标准确定
第5章 绿色住宅区经济效益评价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项目各参数的选取
    5.3 各阶段效益费用的识别和估算
        5.3.1 节地与场地资源的利用
        5.3.2 节能与能源的利用
        5.3.3 节水与水资源的利用
        5.3.4 节材与材料资源的利用
        5.3.5 室内外环境
        5.3.6 运营管理
    5.4 经济效益的评价及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商业地产爆发式增长的多层面背景
        1.1.3 商业综合体——城市职能高度集中化的物质载体
    1.2 以往研究
        1.2.1 不同视角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
        1.2.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3 问题思考与研究定位
        1.2.4 存在的难点
    1.3 研究方法与途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策略
        1.3.4 论文的创新点
2 商业综合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兴起与发展
        2.1.1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兴起
        2.1.2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发展
        2.1.3 现代商业综合体建设主要观点
    2.2 国内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2.2.1 我国商业地产主要发展过程
        2.2.2 我国商业综合体发展的表现
        2.2.3 我国商业综合体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
    2.3 综合体相关研究理论
    2.4 近期及未来商业综合体的演化趋势
    2.5 国内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
    2.6 小结
3 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理论建构与解析
    3.1 多目标平衡理论基础来源与建构
    3.2 基本目标——基于长期持有物业的生意体系
        3.2.1 商业回报构成因素
        3.2.2 最优化回报率研究
    3.3 财务目标——基于成本优化控制的管控体系
        3.3.1 成本的主要构成
        3.3.2 成本控制对项目多方影响率分析
        3.3.3 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3.4 商业目标——基于招商与营运的综合商业管理体系
        3.4.1 招商推广的策略与设计互动研究
        3.4.2 营运与物业管理对设计和施工的功能性要求
    3.5 设计目标——基于多功能与复杂空间网络的建筑体系
        3.5.1 复合空间的演化
        3.5.2 子空间的相互关联
        3.5.3 建筑、交通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3.5.4 建筑与空间组合研究
        3.5.5 设计规范与超限系统化论证评估
    3.6 环境目标——基于绿色节能技术的营造体系
        3.6.1 绿色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3.6.2 绿色综合体的机电设备
        3.6.3 绿色综合体的建筑材料与构造
    3.7 工程目标——基于时间进度与安全施工的施工体系
        3.7.1 综合体项目的拆迁、清租对工期与施工的影响
        3.7.2 工期规划技术与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3.7.3 安全施工管理
    3.8 商业综合体规划多目标平衡综合评价
        3.8.1 商业综合体项目主要评价方法及理论
        3.8.2 商业综合体项目主要评价指标
        3.8.3 商业综合体的评价体系
    3.9 AHP数学模型在多目标平衡评价体系中的运用
        3.9.1 AHP理论与方法来源
        3.9.2 AHP计算分析过程
        3.9.3 AHP实际案例应用分析
    3.10 小结
4 商业综合体规划的多目标平衡机制
    4.1 多目标相互关联性
        4.1.1 平衡机制的基本出发点——以商业回报为基础
        4.1.2 招商运营满足商业回报长远发展需求
        4.1.3 成本控制对建筑与施工体系的直接化限制作用
        4.1.4 建筑优化设计以提供优越的硬件设施条件
        4.1.5 绿色节能对综合体形象定位的增值作用
        4.1.6 施工体系与招商运营综合协调性关系
        4.1.7 各目标阶段的相互牵制性影响
    4.2 多目标的矩阵式相互影响的直接表现
        4.2.1 业态分布配比的合理性表现
        4.2.2 顾客购物休闲的舒适度评价
        4.2.3 各阶段目标完成状况的匹配度调查
        4.2.4 绿色环保建筑的体现与形象增值度反应
        4.2.5 AHP递阶层次结构多元化重组分析
    4.3 综合体规划平衡机制水平评价
        4.3.1 平衡机制水平评价目的
        4.3.2 多目标的矩阵式平衡理论评价策略
        4.3.3 评价方法与步骤
    4.4 综合体规划平衡机制的协同机制
        4.4.1 经济导向
        4.4.2 政策引导
        4.4.3 文化渗透
        4.4.4 规划与建筑设计制度建设
        4.4.5 综合体规划协同机制AHP分析
    4.5 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机制的影响
        4.5.1 城市新型概念的推广
        4.5.2 空间集聚与促动发展
        4.5.3 社会潮流的推动发展
    4.6 小结
5 建筑设计周期的若干目标平衡机制
    5.1 主力店规划与设计
        5.1.1 百货店建筑设计
        5.1.2 超市建筑设计
        5.1.3 影院建筑设计
        5.1.4 大型娱乐设施建筑设计
        5.1.5 次主力店建筑设计
        5.1.6 国际一线品牌旗舰店建筑设计
        5.1.7 餐饮建筑设计
    5.2 中庭规划与设计
    5.3 酒店及公寓规划与设计
    5.4 写字楼规划与设计
    5.5 地下车库规划与设计
    5.6 设备用房规划与设计
    5.7 住宅规划与设计
    5.8 AHP在建筑设计周多目标平衡体系的分析应用
    5.9 小结
6 商业综合体项目前期策划与后期配合
    6.1 项目策划与定位
    6.2 土地获取与前期概念规划
    6.3 政府的介入与顾问机构的介入
    6.4 拆迁、清租与工期规划
    6.5 建筑设计如何配合招商策略与推广策略
    6.6 设计变更与工程变更
    6.7 建筑设计如何配合销售策略与交付
    6.8 营运与维护过程中的使用后评估
    6.9 项目全流程AHP分析
    6.10 小结
7 结论
    7.1 多目标平衡的综合解析
    7.2 全寿命周期项目建设与运营反馈机制的关联性
    7.3 多目标平衡机制与其创新点的综合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个人简历以及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IFARE1非接触式IC卡
    2.1 IC卡简介
        2.1.1 IC卡的分类
        2.1.2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2.2 MIFARE1卡介绍
        2.2.1 MIFARE1卡结构及功能组成
        2.2.2 MIFARE1卡存储结构
        2.2.3 MIFARE1卡与读写器的通讯
    2.3 非接触式IC卡国际标准
        2.3.1 ISO/IEC 14443-1物理特性
        2.3.2 ISO/IEC 14443-2射频能量和信号接口
        2.3.3 ISO/IEC 2nd CD 14443—3初始化和防冲突
第3章 MF RC500介绍
    3.1 MF RC500的特性
    3.2 MF RC500的应用
    3.3 MF RC500的内部结构
    3.4 MF RC500的主要引脚
    3.5 MF RC500与CPU的接口
    3.6 与MIFARE CLASSIC有关的内容
        3.6.1 CRYPTO1:卡验证
        3.6.2 启动卡的验证
        3.6.3 卡验证的第二部分
    3.7 MF RC500的天线设计
    3.8 MFRC500与MIFARE卡的通信
第4章 串行通信接口
    4.1 RS—232C总线标准
        4.1.1 RS—232C总线标准接口
        4.1.2 RS—232C电气特性
        4.1.3 RS—232C电平转换
        4.1.4 计算机与终端的RS—232C连接图
    4.2 RS—485标准
    4.3 RS—232/485接口卡
第5章 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发卡器设计
    5.1 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简介
        5.1.1 “一卡通”的概念
        5.1.2 智能门禁控制系统的基本定义
        5.1.3 小区“一卡通”系统结构
        5.1.4 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基本模块
        5.1.5 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5.1.6 门禁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
    5.2 发卡器的设计
        5.2.1 发卡器简介
        5.2.2 PIC16F876单片机简介
        5.2.3 波特率与通信协议
        5.2.4 发卡器内部数据存放格式
        5.2.5 发卡器硬件电路图
        5.2.6 发卡器的程序流程图
        5.2.7 降低发卡器功耗以及增强抗干扰性的措施
    5.3 IC卡读卡器的工作流程图
第6章 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上位机设计
    6.1 DELPHI基础
    6.2 VaComm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6.2.1 VaComm控件介绍
        6.2.2 接口通信协议
        6.2.3 PC机接口程序流程图
        6.2.4 VaComm编程实现
    6.3 PC机管理软件
    6.4 后台数据库
        6.4.1 Acess简介
        6.4.2 Delphi连接Access数据库
        6.4.3 后台数据库的维护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卡器配制配置卡和用户卡部分程序代码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及其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建筑策划的引入
    1.3 建筑策划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对城市居住社区进行建筑策划的意义
第2章 社区概念的理论综述和相关问题界定
    2.1 城市居住社区的社会学意义
    2.2 研究对象、方法和局限
第3章 城市居住社区的物质内容策划
    3.1 居住社区选址、布局和空间结构
    3.2 道路系统和交通设施
    3.3 环境景观规划和设计
    3.4 住宅建筑设计、组合及其风格
    3.5 社区智能化管理
第4章 城市居住社区的交往空间内容策划
    4.1 生活场所感的基本特征
    4.2 社区居民户外行为研究及场地设计
    4.3 场所的领域划分和空间序列
第5章 城市居住社区建设的策划方法研究
    5.1 社会学方法的应用
    5.2 数位技术的运用
第6章 城市居住社区的建筑策划分析
    6.1 建筑策划的基地情报收集阶段
    6.2 建筑策划的市场评估阶段
    6.3 建筑策划的概念设计指导阶段
    6.4 建筑策划的概念设计评估阶段
    6.5 小节
第7章 案例研究
    7.1 广州碧桂凤凰城居住社区
    7.2 武汉丰泽园居住社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2]城市既有高层社区防灾系统改造策略研究[D]. 孔维东. 天津大学, 2014(05)
  • [3]ZH物业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马淑军. 辽宁科技大学, 2014(02)
  • [4]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住宅区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D]. 赵明娜.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5]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D]. 王超. 浙江大学, 2011(12)
  • [6]小区“一卡通”门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莹.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7]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及其建筑策划研究[D]. 徐永献. 武汉大学, 2004(05)
  • [8]浅议智能住宅建筑IC卡“一卡通”[J]. 包仁表. 浙江建筑, 2000(S1)

标签:;  ;  ;  ;  ;  

浅谈IC卡在智能住宅中的“一卡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