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股蓝栽培试验中二种硒(Se)肥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飞[1](2017)在《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探讨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艾蒿水提物(AAE)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为艾蒿水提物在肉鸡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1日龄爱拔益加(AA)雏鸡192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半)。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试验基础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3个处理组的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000、2000 mg/kg的艾蒿水提物。试验期42d,分前、后期,各21 d。试验共包括三个部分:1.试验—通过对肉仔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和免疫细胞因子的含量研究了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00 mg/kg添加组的42日龄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21和42日龄,3个AAE添加组的免疫细胞因子IL-1β、IL-2和IL-4含量显着增加(P<0.05)。2.试验二通过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肝脏、脾脏和小肠iNOSmRNA的表达,探讨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1日龄时,10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NO含量显着升高(P<0.05);同时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十二指肠和回肠iNOS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42日龄时,3个AAE添加组的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及空肠iNOS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3.试验三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0mg/kg添加组的21日龄血清T-SOD活性显着升(P<0.05)。(2)21日龄时,2000 mg/kg添加组的回肠T-AOC水平显着升高(P<0.05);42日龄时,500和1000 mg/kg添加组的空肠和回肠及2000 mg/kg添加组的肝脏T-AOC水平显着升高(P<0.05)。(3)21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小肠以及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肝脏、十二指肠和回肠CAT mRNA表达量及其活性显着升高(P<0.05);42日龄时,1000 mg/kg空肠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2000mg/kg添加组的肝脏和回肠CAT活性显着降低(P<0.05)。(4)21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十二指肠、空肠GSH-Px活性及肝脏GSH-Px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1000 mg/kg添加组的小肠和2000 mg/kg添加组的肝脏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42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肝脏GSH-Px活性及其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回肠GSH-Px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GSH-Px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1000 mg/kg添加组的空肠GSH-Px活性及十二指肠GSH-Px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2000 mg/kg添加组的空肠GSH-Px活性显着降低(P<0.05)。(5)21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十二指肠T-SOD活性及其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空肠T-SOD活性及回肠SOD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回肠SOD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42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肝脏、空肠T-SOD活性显着升高,十二指肠及其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1000mg/kg添加组的回肠T-SOD活性及其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十二指肠SOD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2000 mg/kg添加组的回肠T-SOD活性显着升高,但肝脏T-SOD活性显着降低(P<0.05)。(6)42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T-AOC水平和T-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T-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但2000mg/kg添加组的T-AOC水平显着降低(P<0.05)。(7)21日龄时,2000 mg/kg添加组显着降低SOD mRNA 表达量(P<0.05);42 日龄时,500 mg/kg 添加组的 SOD 和 GSH-Px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1000 mg/kg添加组的CAT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8)21和42日龄时,血清和组织中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显示:(1)日粮中添加AAE可通过提升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细胞因子浓度、NO含量和iNOS活性及小肠iNOS mRNA表达等途径促进免疫功能;(2)日粮中添加AAE可增加血清和组织中的T-AOC和CAT、T-SOD和GSH-Px活性及其mRNA表达,从而降低MDA含量,改善抗氧化功能。
徐强[2](2016)在《黑龙江省土壤硒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缺硒比较严重的省份,位于全国低硒带的始端。本文以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全省采集400余个农业土壤0-20 cm耕层样品及主要类型土壤剖面20个(剖面各发生层次土样67个),分析测定了土壤全硒含量背景值,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将土壤硒分为可溶态硒、交换态硒、酸溶态硒、有机态硒和残渣态硒五个形态,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全硒和硒形态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黑龙江省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0080.660mg kg-1,平均值为0.147 mg kg-1,总体上处于缺硒及潜在缺硒土壤范畴,几乎不存在高硒土壤与硒毒土壤。不同类型土壤中以盐碱土含硒量最低(0.097 mg kg-1),而泥炭土最高(0.273 mg kg-1);硒在土壤剖面中主要呈现表聚型分布,也有少数呈现双峰型和心土聚集型分布。(2)不同行政区域以大兴安岭地区为最低(0.115 mg kg-1),小兴安岭山地最高(0.198 mg kg-1);不同行政市以大兴安岭地区最低(0.115 mg kg-1),黑河市为最高(0.228 mg kg-1)。(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粘粒含量对土壤Se含量有显着的影响,与土壤酸碱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全省耕层土壤SOC、粘粒含量与p H值对土壤Se的影响十分重要,另外土壤成土母质和地形也是影响硒分布的重要因素;而土壤SOC含量对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黑龙江省农业土壤各结合态硒中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8.1650.5%和26.3270.90%,酸溶态占0.8033.97%,而水溶态与交换态仅占0.707.18%和0.759.37%。水溶态与交换态硒含量低是导致黑龙江省地区硒的生物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各形态硒的含量和分解转化方向。土壤有效铁对于除残渣态硒之外的四种形态硒均具有较强的直接正效应。在土壤各性质中,土壤有效铁、锰和粘粒以及它们间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硒在各个形态中的分配,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SOC、p H等其它性质主要通过正或负的间接作用影响硒形态。土壤全硒方面,土壤有效铁、锰及粘粒含量对全硒有较强的直接影响作用,但土壤SOC和p H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可忽略。
李柯妮[3](2016)在《桔梗干旱高温胁迫及微量元素营养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为桔梗科植物,干燥根入药,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等功效,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本文针对桔梗种子萌发过程中易发生“落干”现象,研究适合桔梗种子萌发的保水方式;根外喷施外源物质以缓解炎热天气对桔梗叶片造成的伤害;根据主要栽培产地的土壤微量元素缺失状况,研究Cu、B、Se、Mo4种微量元素肥料对桔梗产量品质的影响。1.干旱胁迫下,混施1 g保水剂、1 g保水剂与9 gNa基膨润土或者1.5 g保水剂与12 gNa基膨润土混施以及混施1 g保水剂与9 g Ca基膨润土均可显着提高桔梗种子的萌发,促进根系的生长速率,增加叶片中的相对含水量,增强叶片SOD、CAT酶活性,提高叶片游离脯氦酸、可溶性多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干旱胁迫对细胞膜的破坏,有效降低了相对电导率,同时,处理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了叶片产生光合色素的能力,有效增加ASA、GSH的含量,可减轻干旱造成的氧化胁迫,但随着混施浓度的增大,桔梗叶片适应干旱胁迫的能力则会下降。2.6 mmol·L-1 CaCl2和1.5 mmol·L-1 SA可显着增强桔梗叶片SOD、CAT酶活性,提高叶片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效减少高温胁迫对细胞膜的破坏,显着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处理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效率,有效增加ASA、GSH的含量,缓解高温造成的氧化胁迫,但随着浓度的增大,桔梗叶片适应高温胁迫的能力则会下降。3.Cu2+可显着提高桔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强桔梗的光合能力,其中以150mg·L-1Cu2+处理最好。在150mg·L-1Cu2+处理下,桔梗叶片MDA含量为最低,可溶性蛋白质、SOD、CAT酶活性及根系的总黄酮含量、多糖和桔梗皂苷D含量均为最高,且不同的Cu2+浓度对根部的Cu、Zn、Mn、Fe、Ca的含量积累影响显着,但随着Cu2+浓度的增大,在250 mg·L-1时,显着降低桔梗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抑制桔梗皂苷D的积累。4.在150-200mg·L-1的Mo042-处理下,可显着桔梗叶片MDA含量达到最低值,可溶性蛋白质、SOD、CAT酶活性及根系的总黄酮含量、多糖和桔梗皂苷D含量均为最高,显着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氨基酸含量,避免其产生过多的亚硝酸盐而对人体造成危害,且不同的Mo042-浓度对根部的微量元素含量积累影响显着,但随着Mo042-浓度的增大,在250 mg·L-1时,抑制了桔梗根系内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积累。5.在50-100 mg·L-1的B033-处理下,桔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桔梗皂苷D含量均为最高,对桔梗植株株高、根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强了桔梗体内抗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桔梗的生长代谢,且不同的B033-浓度对根部的微量元素含量积累影响显着,但随着BO33-浓度的增大,在150 mg·L-1时桔梗叶片出现了轻度的黄化现象,200 mg·L-1时,桔梗叶片已经大面积黄化,且明显对桔梗的生物膜系统造成了伤害。6.硒肥可显着增强桔梗的光合能力,其中以10-15 mg·L-1 Se032-处理最好,桔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Vc含量以及根部中氨基酸含量均为最高,显着提高了桔梗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了硝酸还原酶含量,提高了有机硒的转换率,促进了桔梗皂苷D的形成与积累,且不同的Se032-浓度对根部的微量元素含量积累影响显着,但随着SeO32-浓度的增大,在25 mg·L-1时,桔梗根系内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均逐渐增加,对其它微量元素含量的积累造成了抑制作用。7.硒硫对桔梗的SOD和CAT活性影响没有显着规律性与差异性。在低硫低硒(2 mmol·L-1+15mg·L-1)的处理下可显着增强桔梗的光合能力,与CK相比低硫处理(2 mmol·L-1)下,不同浓度硒处理下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桔梗根长与根粗,降低了 MDA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桔梗维生素C与桔梗多糖的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在低硫浓度(2 mmol·L-1)下随硒浓度升高而降低,在低硫高硒(2 mmol·L-1+25 mg·L-1)处理下,有机硒含量达到最大值,硫含量显着低于CK。一定浓度的硒硫配施可显着增加桔梗根系内铜、锰、锌、硼、钼的含量,且降低了铁元素的积累,对钙元素的积累无显着性影响。
杨德平[4](2014)在《湖北恩施野生植物富硒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对恩施州所产野生植物碎米荠、魔芋、葛、薇采、绞股蓝、红三叶草及野生中药材在富硒方面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相应富硒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消息。
王晶[5](2012)在《绞股蓝中硒含量分析及富硒绞股蓝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绞股蓝属Gynostemma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草入药,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降压降脂,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而绞股蓝多糖作为绞股蓝中较高活性成分之一,在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意义。硒是人体必需的16种微量元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硒在抗氧化、拮抗重金属、防癌、抗癌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都处于缺硒的环境。而人体内的硒主要来自于食物,不能自主合成,由此可见为人体补硒,迫在眉睫。硒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方式,即无机硒和有机硒。无机硒在人体中不容易被利用,有机研能更好的被人体所吸收。目前,富硒保健品的开发,尤其是富硒植物多糖的开发与利用,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也为提高我国乃至世界缺硒人群体内的硒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本实验主要对全国10个省份产绞股蓝中硒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并从硒和土壤,硒同砷、汞元素的相关性来评判绞股蓝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硒对绞股蓝个体的影响作用。以此筛选出富硒绞股蓝品种,并对其多糖的相关生物活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安康产野生绞股蓝及不同品系栽培绞股蓝中硒含量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绞股蓝各器官中Se含量有显着差异,这对于我们选择绞股蓝的收获部位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目前GAP基地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系对比显示,在相同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式下,四倍体4号九月份的Se含量超过了1mg·kg-1,可作为富硒绞股蓝的待选品系,值得深入研究。2.分别对陕西、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重庆、江西、贵州、河南10个省采集的野生及栽培绞股蓝中硒含量进行检测,结合其根际土壤中硒含量分析得出,野生各叶型绞股蓝中硒主要来源于土壤,而栽培种绞股蓝可能由于人为施肥、环境中大气沉降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植物中硒含量变化并不完全依赖于土壤中硒含量。3.分别对10个省采集的野生及栽培绞股蓝绞股蓝中砷、汞元素进行检测,分析绞股蓝中硒对砷、汞元素的拮抗作用,但是分析结果显示其并不具有相关性。可能由于绞股蓝中硒对重金属的拮抗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从含量上来进行分析,还要考虑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沉降,以及植物自身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这部分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4.分别研究了绞股蓝多糖(GMP)和富硒绞股蓝多糖(Se-GMP)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对Fe3+的还原能力。结果显示:GMP和Se-GMP均对自由基有相对强的清除作用,对Fe3+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Se-GMP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高于GMP,甚至在2.4mg-mL-1浓度下,Se-GMP对·OH自由基的清除效率达到了91.8%,非常接近Vc的清除率97%。表明Se-GMP在清除·OH自由基方面有良好的发展潜力。5.分别研究了GMP和Se-GMP的排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经灌胃给予小鼠绞股蓝多糖50、100、200mg-kg-130d,三个剂量虽显着降低了小鼠全血铅含量,但对肝组织中铅含量的降低作用不大,并不能使铅含量降低到正常水平。而经灌胃给予小鼠富硒绞股蓝多糖50、100、200mg-kg-130d,三个剂量均能显着降低小鼠全血铅、肝组织铅含量。并且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说明富硒绞股蓝多糖对动物具有一定的促进排铅功能。这一结果也为排铅保健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伟[6](2010)在《富硒平菇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硒元素对人体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癌等功效,近年来开发富含有机硒的补硒食品及药品已成为食品科学、医药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对富硒平菇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菌株筛选、生产工艺的研究、液体菌种培养基优化、富硒平菇子实体急性毒性实验、富硒平菇子实体提高免疫力、抗氧化及抗肿瘤药理实验及产品开发。采用平板和摇瓶培养两种方式对10株优良菌株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P5和P9菌株在平板培养基中长势良好,菌落直径大;P1、P5、P9在三种富硒液体培养基中均长势好,菌球干重大。由于P5菌株在黄豆粉培养基中菌球大小均匀,接种至含硒栽培料后发菌速度较快,因此选用P5菌株为本实验研究菌株。在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富硒平菇的对比实验中设置了6个硒浓度。在此6个硒浓度下液体菌种栽培所得子实体平均干重比固体菌种栽培分别高出12.15%、17.13%、14.91%、11.83%、7.27%、15.15%,平均周期比固体菌种栽培分别短18.37%、16.67%、19.34%、18.93%、15.19%、28.69%。用液体菌种栽培富硒平菇有较大优势。对栽培料和液体菌种中硒浓度对富硒平菇子实体干重、富硒量、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料中硒浓度是平菇子实体中有机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栽培料中添加低浓度(20μg/g)和中浓度(50μg/g)无机硒能提高平菇子实体干重,添加高浓度(80μg/g)无机硒降低平菇子实体干重,子实体中有机硒含量随着栽培料中硒浓度提高而上升;液体菌种中添加低浓度(20μg/g)和中浓度(50μg/g)硒能提高平菇子实体干重,添加高浓度(80μg/g)硒降低平菇子实体干重,子实体中有机硒含量随着菌种中硒浓度提高而上升;硒对平菇子实体干粉的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影响较小,无明显规律。对富硒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为葡萄糖2%,黄豆粉3%,KH2PO40.1%,MgSO4·7H2O 0.05%。对此培养基组合进行验证,结果得到的P5菌球干重为1.62g/100ml,比优化前提高了43.36%;菌丝体中硒含量为268.47μg/g,比优化前提高了33.65%。对实验所得富硒平菇子实体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以最大剂量给药后14日内对照组与给药组小鼠均无死亡,主要脏器无病变。小鼠灌胃富硒平菇子实体最大耐受量大于6154mg/kg,根据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属于无毒级物质。对富硒平菇子实体提高小鼠免疫力、抗氧化作用及抗癌作用进行了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低、中、高三个水平的富硒平菇子实体组的小鼠脏器指数均高于蒸馏水组、亚硒酸钠溶液组和不加硒普通平菇组;富硒平菇子实体的水提液、80%甲醇提取液和75%乙醇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74.80%、70.13%和70.16%,均显着高于市售普通平菇子实体和液体发酵富硒平菇菌丝体干粉;富硒平菇子实体处理组小鼠全血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亚硒酸钠处理组、普通平菇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及亚硒酸钠处理组、普通平菇处理组;当配药浓度为0、0.0004、0.004、0.04、0.4和4μM时,富硒平菇子实体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抑制率分别高出普通平菇子实体15.18%、301.92%、182.26%、78.96%、15.96%,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对鼻咽癌高分化细胞株CNE-1抑制率分别高出普通平菇干粉21.20%、245.00%、181.69%、83.23%、17.47%,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富硒平菇子实体可显着提高小鼠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和鼻咽癌高分化细胞株CNE-1抑制率明显高于普通平菇干粉。对富硒平菇子实体中主要成分及无机元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富硒平菇子实体中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粗纤维、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达到20.02%、2.24%、12.84%、11.68%、6.34%、6.87%,重金属含量检测均低于国家标准,有益微量元素中钙元素含量较高。在以上试验基础上,生产出富硒平菇胶囊(商品名:延年),制定了企业标准,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宁夏兆丰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的名义报批了强化营养食品批号,宁卫食证字2009第640100 SQ002号,企业标准:Q/NZFT 0006S—2009,并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郭孝[7](2010)在《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文中指出硒和钴是动植物重要的微量元素,不但对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有显着的影响,而且也是畜禽生产中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畜产品品质有重要影响。黄河中下游牧草生产基地和绿色奶业示范带多在黄河滩区及黄河故道,土壤多属砂质瘠薄型,硒钴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尤其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当地的草畜生产,也影响到草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2006~2009年,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及沿岸地区,进行了苜蓿微量元素田间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硒、钴肥料土壤基施后通过在土壤-牧草-饲料-动物链(Soil-Pasture-Feed -Animal Chain,SPFAC)中的传导,对土壤肥力、牧草生长、饲草营养水平、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等的影响,进而探讨硒、钴在合理基施的情况下,通过SPFAC,达到既提高草畜生产水平、又能生产出营养全面且富硒钴的动物产品,实现土壤、牧草、饲料、动物等多级增效的目的,对保证优质牧草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硒、钴施用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单施硒肥能够促进0~20 cm土层中根系根瘤菌的生长,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不显着;单施钴肥对0~20 cm土层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影响均不显着;硒钴配施不但能够提高0~20 cm土层中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提高速效钾含量,其中,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9 %、7.2 %和7.1 %。2.硒、钴施用对苜蓿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硒、钴的单施和合理配施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苜蓿生长,提高苜蓿饲草产量,改善饲草营养水平以及增加饲草中Se、Co、Mo、Cu、B、Fe、Mn、Zn等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1)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能够提高苜蓿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和氮代谢水平,而且能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能力,提高苜蓿的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增产效果显着,青干草可增产8.06 %,果实千粒重可提高12.85 %。(2)对苜蓿的抗病性的影响硒、钴配合基施对开花-结实期紫花苜蓿的锈病、普通叶斑病、夏季黑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硒(765 g/hm2)和钴(762 g/hm2、1548 g/hm2)分别配合基施下,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生长季节内锈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4.7 %和31.6 %,叶斑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2.7 %和25.2 %,苜蓿夏季黑茎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19.0 %和25.2 %。另外,硒、钴配施对预防根腐病也有一定效果,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1548 g/hm2配合基施下,发病率可平均降低19.8 %,其中在结荚-成熟期防病效果最佳。(3)对苜蓿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对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影响不显着,饲用价值得到了提高。其它硒、钴配施组合能显着地提高牧草中粗纤维含量,降低粗脂肪含量,对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着。(4)对苜蓿中硒钴含量的影响施用硒或钴肥料均能相应地提高苜蓿青干草中硒或钴含量;在供试施肥量范围内,硒施用量与苜蓿青干草中硒的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施用钴量超过一定量后,苜蓿青干草中钴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虽然单施硒对草中钴积累量影响不大,但硒钴混合肥料可显着提高牧草钴的积累量,肥料中硒量越高草中钴的积累量越多。硒钴的合理配施还能显着提高苜蓿对硒钴的利用率,提高从肥料无机硒向牧草有机硒的转化率,从而增强牧草中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的情况下,其配合施用有效地提高苜蓿青干草硒的含量,比对照高1097.52 %,比单施硒高69.39 %;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其混合肥料对提高苜蓿青干草的钴含量效果最有效,比对照高144.44 %,比单施钴高27.02 %。(5)对苜蓿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硒钴混合肥料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其中Mo的提高幅度最大,为142.34 %~476.20 %、其次为Fe、Mn和Zn,分别提高了48.16 %~59.45 %、32.88 %~41.66 %和37.10 %~96.39 %。Cu和B的提高幅度最小,分别为13.43 %~37.33 %和14.60 %~39.67 %。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6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佳水平。3.硒、钴通过SPFAC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的饲料中,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简称为富微牧草),不仅能提高畜禽日粮中Se和Co的含量,而且也能提高日粮中Zn、Mo、B、Cu、Fe和Mn等微量元素含量。在供试的各个动物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生产的)效果最理想,在以上动物日粮中富微牧草适宜添加量为5 %~15 %。另外,该文利用硒钴配合基施生产的富微牧草,进行了饲料化技术研究,制定了富微牧草在以上4种动物日粮中的配制技术。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饲料利用及产品质量的影响采用隔离养殖法,研究了用富微牧草配制的高微饲料日粮对3.5岁荷斯坦奶牛、50日龄杜泊羊、40日龄新西兰大白兔,35日龄三黄鸡和6周龄Wister大白鼠等动物生长性能、饲料转化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制定了具体的利用技术。(1)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以及Wister大白鼠的饲料中适当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3种富微牧草均可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饲料转化率。其中在三黄鸡的日粮中添加5 %的富钴和10 %的富硒钴苜蓿草粉后,雏鸡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9.0 %和26.2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21.2 %和29.5%;在新西兰大白兔的日粮中添加10 %的富钴和富硒钴苜蓿草粉后,幼兔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2.4 %和11.0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7.6 %和6.1 % ;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5 %的富硒苜蓿青干草后,饲料转化率可提高13.9 %;在杜泊羊的日粮中添加15 %的富硒和10 %的富硒钴苜蓿青干草后,饲料的转化率可分别提高28.3 %和27.7 %。另外,在Wister大白鼠的日粮中添加4 %和6 %的富硒苜蓿草粉,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大白鼠的胃蛋白酶的活力、减少饲料在胃内的残留率,提高小肠对饲料的推动力,有利于饲料的转化与利用,日均增重分别提高了14.9 %和12.7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8.5 %和9.0 %,并且安全无副作用。(2)硒、钴通过SPFAC对奶产品品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富硒苜蓿青干草会明显降低牛奶中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但对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能显着地提高牛奶中乳脂的含量,提高幅度为22.2 %,但会显着降低牛奶中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对乳蛋白的含量影响不大。(3)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肉产品品质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的日粮中添加富微牧草青草(或草粉)对肉产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显着的,但能适当提高肉产品中Fe、Cu和Zn的含量,显着提高肉产品中Se的含量,肝脏对微量元素的富积效果好于其他部位。(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产品中硒积累量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及Wister大白鼠等动物日粮中适当添加富硒和富硒钴苜蓿草粉,能显着地提高这些动物产品中骨骼肌、肝脏、心脏和肾脏中硒的含量和积累量,在动物产品中肌肉中硒的积累量最多,肝脏的硒浓度最高,动物产品中硒的积累量与土壤施硒量以及牧草中硒的积累量3者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由于动物对饲料中的硒有很强的富积能力,所以富微苜蓿草不适宜在日粮中连续添加,而应该根据动物生长特点和需要间隔利用,做到既经济又高效。本文通过研究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传导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分析二者在土-草-饲-畜系统的多级增益效应及相应技术,明确了“土-草-饲-畜”(SPFAC)中涉及牧草种植、饲料添加及动物养殖等环节的中硒、钴微量元素应用的关键技术与指标参数,建立了一套解决动物微量元素营养问题的技术途径,即通过在土壤基施硒、钴肥料,使矿物态硒钴富集到牧草体内转化为有机态,根据动物营养需要,把富集硒钴的牧草进行饲料化应用,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畜产品,体现了增产提质、食品安全、生态健全和物质良性循环的理念。
曾分有[8](2007)在《富硒红三叶草的生理功能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Selenium,Se)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等重要生物学功能。本研究评价了新型植物有机硒源——富硒红三叶草的营养和药理价值,比较研究了富硒与普通红三叶草的体外抑菌效果,并对富硒红三叶草和亚硒酸钠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得到以下结果:1营养和药理价值评价富硒红三叶草最佳刈割期地上部分植株粗蛋白含量为19.15%,极显着高于普通红三叶草中的粗蛋白含量;总异黄酮的含量为2.14%,显着高于普通红三叶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硒含量高达12.064 mg/kg,其中有机硒占总硒含量的85.73%。可见,富硒红三叶草的营养和药理价值比普通红三叶草更高,是极具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的植物有机硒源。2体外抑菌效果富硒红三叶草对猪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7%和0.5%,普通红三叶草的为1.0%和0.7%,说明红三叶草富硒后能增强对仔猪腹泻主要致病菌株的抑制作用。3生理功能研究①0.1~0.3 mg/kg硒添加水平的富硒红三叶草和亚硒酸钠均能优化小鼠一般体征和显着提高小鼠生长性能,且前者效果优于后者。从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角度出发,0.3 mg/kg硒添加水平为富硒红三叶草最佳水平。②适宜硒添加水平的富硒红三叶草和亚硒酸钠能显着提高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GSH-Px和SOD酶活,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MDA含量,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作用。0.3 mg/kg硒添加水平为富硒红三叶草抗氧化作用最佳水平。③富硒红三叶草能增强昆明小鼠免疫调节能力,其不同硒添加水平对免疫器官的增重变化规律与抗氧化作用基本一致,但与亚硒酸钠的效果差异不大。
王洁[9](2007)在《秦巴硒菇硒蛋白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巴硒菇硒蛋白多糖有较好的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硒蛋白多糖可显着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较强地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可促进小鼠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生成,改善其造血功能;是较好的抗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以及有很好的排铅能力。本文首次以秦巴硒菇为原料,对其硒蛋白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秦巴硒菇粗多糖,并使用蒽酮-硫酸法对多糖含量进行分析。在热水浸提秦巴硒菇多糖工艺研究中,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及浸提次数对多糖含量和多糖得率的影响,从而确定秦巴硒菇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此时所得多糖含量为54.53%、多糖得率为10.16%;在醇沉工艺中,考察了浸提液浓缩体积、乙醇加入倍数、浸提液pH以及加入NaCl量对秦巴硒菇多糖沉降率的影响,确定最佳醇沉工艺条件,所得多糖含量升高至79.79%,多糖得率升至12.14%。其次,本文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Sevag法除蛋白工艺。考察了氯仿与正丁醇体积比、样品与氯仿–正丁醇二元体系体积比以及混合振荡时间对蛋白去除率及多糖损失率的影响。秦巴硒菇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约为3.4%,通过Sevag法处理后,多糖损失较多,多糖含量有所下降,研究认为秦巴硒菇粗多糖不宜采用Sevag法除蛋白。最后,为降低有机硒的损失,本文对含硒量较高的硒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对硒含量和硒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秦巴硒菇硒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硒提取率升高至21.92%。
易春艳[10](2006)在《天然富硒植物中硒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初步分析》文中认为多糖和硒对许多疾病都有防治作用,近年来对多糖和硒的活性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将多糖与硒有机结合成为硒多糖,在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天然富硒植物中的硒多糖因其具有吸收利用率高,安全无毒等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本论文对近年来植物多糖和硒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表征鉴定和生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富硒矿床上常见的多糖类植物—南瓜、魔芋、绞股蓝、洋姜、麦冬为原料,提取粗多糖,测定其中多糖和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南瓜中硒的含量较高,测得南瓜样品中硒含量为19.48ug/g,多糖含量为11.6%,选择南瓜作进一步研究。 2.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次数对热水法提取南瓜硒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料液比,时间的影响最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20的料液比,在70℃水浴条件下,提取2次,每次1h,多糖提取率达2.790%,硒含量为20.21ug/g。 3.采用甲醇回流脱脂、热水提取、离心、Sevage法除蛋白、透析、乙醇反复沉淀,真空冷冻干燥沉淀等步骤逐步分离纯化南瓜硒多糖,得到白色和黄褐色两种颗粒状样品,对二者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用红外和拉曼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两种颜色物质的谱图完全重合,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均为多糖类物质。测得纯化后的南瓜硒多糖样品中多糖含量为33.7%,硒含量为46.08ug/g。 4.采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Sephadex G-200对分离纯化所得的南瓜硒多糖样品进一步分级纯化,分离出组分Ⅰ和Ⅱ,用紫外和圆二色谱对二者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用红外光谱对多糖含量较高的组分Ⅰ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组分Ⅰ的组成单糖以葡萄糖为主。
二、绞股蓝栽培试验中二种硒(Se)肥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栽培试验中二种硒(Se)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的定义 |
1.1.2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的生物学功能 |
1.1.3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1.1.4 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前景 |
1.2 艾蒿 |
1.2.1 艾蒿概况 |
1.2.2 艾蒿的化学成分 |
1.2.3 艾蒿的生物学功能 |
1.2.4 艾蒿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与研究展望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NO免疫调节途径相关指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 |
3.1 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论文总体结论 |
5 展望 |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黑龙江省土壤硒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岩石中的硒 |
1.2.2 土壤中的硒 |
1.2.3 植物硒代谢与农产品富硒 |
1.2.4 硒与人体健康 |
1.2.5 硒的影响控制因素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 |
1.4.1 黑龙江省土壤硒背景值调查 |
1.4.2 土壤硒形态及其影响控制因素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3.2 土壤全硒的测定 |
2.3.3 土壤硒形态分级 |
2.3.4 硒测定条件 |
2.4 数据处理与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土壤全硒情况 |
3.1.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
3.1.2 黑龙江省表层土壤硒含量 |
3.1.3 黑龙江省土壤硒分布 |
3.1.4 影响土壤全硒含量及其分布的因素 |
3.2 黑龙江省土壤硒形态 |
3.2.1 供试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
3.2.2 土壤中各形态硒含量与分布 |
3.2.3 土壤中各形态硒含量间相互关系 |
3.2.4 基于通径分析的土壤理化性质对各形态硒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土壤理化性质对黑龙江省土壤全硒的影响 |
4.2 土壤理化性质对黑龙江省土壤各形态硒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结论 |
5.1.1 黑龙江省农业土壤硒含量状况 |
5.1.2 土壤理化性质对硒形态的影响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桔梗干旱高温胁迫及微量元素营养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桔梗的研究概况 |
1 桔梗本草考证 |
1.1 品种来源考证 |
1.2 桔梗资源分布现状 |
2 桔梗化学成分 |
2.1 桔梗皂苷 |
2.2 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成分 |
2.3 多糖 |
2.4 脂肪酸 |
2.5 氨基酸 |
2.6 其它 |
3 桔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3.1 祛痰止咳及抗炎作用 |
3.2 保肝作用 |
3.3 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
3.4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5 治疗糖尿病作用 |
3.6 其他药理作用 |
4 桔梗生物学特性 |
5 栽培生理 |
第二节 干旱与高温胁迫对植物影响 |
1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1.3 保水剂与膨润土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
2 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 |
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2.3 Ca~(2+)和水杨酸对植物抗热性性的影响 |
第三节 微量元素对植物生理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
1 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营养功能和作用 |
1.1 铜(Cu)的营养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 钼(Mo)的营养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 硼(B)的营养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 硒(Se)的营养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 微量元素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第四节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干旱高温胁迫下桔梗抗逆性研究 |
第一节 保水技术对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保水方式对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与种子活力的影响 |
2.2 不同保水方式对干旱胁迫下桔梗幼苗根长与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2.3 不同保水方式对干旱胁迫下桔梗幼苗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 不同保水方式对桔梗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Ca~(2+)和SA对高温胁迫下桔梗抗逆及光合生理指标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a~(2+)和SA对桔梗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的影响 |
2.2 Ca~(2+)和SA对桔梗叶片SOD、CAT、ASA、GSH活性的影响 |
2.3 Ca~(2+)和水杨酸对桔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4 Ca~(2+)和水杨酸对桔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微肥对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一节 铜处理对桔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铜对桔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铜对桔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铜对桔梗生物量的影响 |
2.4 铜对桔梗ASA、总黄酮、桔梗多糖、桔梗皂苷D的影响 |
2.5 铜对桔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钼处理对桔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钼对桔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钼对桔梗氮代谢的影响 |
2.3 钼对桔梗光和特性的影响 |
2.4 钼对桔梗生物量的影响 |
2.5 钼对桔梗ASA、总黄酮、桔梗多糖、桔梗皂苷D的影响 |
2.6 钼对桔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硼处理对桔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硼对桔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硼对桔梗氮代谢的影响 |
2.3 硼对桔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 硼对桔梗生物量的影响 |
2.5 硼对桔梗ASA、总黄酮、桔梗多糖、桔梗皂苷D的影响 |
2.6 硼对桔梗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硒处理对桔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硒对桔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硒对桔梗氮代谢的影响 |
2.3 硒对桔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 硒对桔梗生物量的影响 |
2.5 硒对桔梗ASA、总黄酮、桔梗多糖、桔梗皂苷D的影响 |
2.6 硒对桔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7 硒对桔梗硒含量及硫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节 硒硫配施对桔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硒硫配施对桔梗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 硒硫混施对桔梗氮代谢的影响 |
2.3 硒硫混施对桔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 硒硫混施对桔梗生物量的影响 |
2.5 硒硫混施对桔梗ASA、总黄酮、桔梗多糖、桔梗皂苷D的影响 |
2.6 硒硫混施对桔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7 硒硫混施对桔梗硒含量及硫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湖北恩施野生植物富硒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碎米荠的富硒研究 |
(1) 含硒量与营养成分 |
(2) 富硒特性 |
(3) 外源硒的作用 |
(4) 硒的赋存形式 |
(5) 其它方面的研究 |
魔芋的富硒研究 |
(1) 魔芋硒富集特性 |
(2) 魔芋硒的赋存形式 |
中药材的富硒研究 |
(1) 恩施中药材含硒量研究 |
(2) 富硒“板党”的研究 |
(3) 富硒缬草的研究 |
其它野生植物富硒方面的研究 |
(1) 葛 |
(2) 薇菜 |
(3) 绞股蓝 |
(4) 红三叶草和荸荠 |
(5)绞股蓝中硒含量分析及富硒绞股蓝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 |
1.1.1 绞股蓝简介 |
1.1.2 绞股蓝的药用价值研究概况 |
1.1.3 绞股蓝的开发应用 |
1.2 硒元素的研究概况 |
1.2.1 硒的研究历程 |
1.2.2 硒的公布 |
1.2.3 硒的分析测定方法 |
1.2.4 硒的生理功能 |
1.2.5 硒的毒理作用 |
1.3 富硒植物多糖的开发与研究 |
1.3.1 富硒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及应用 |
1.3.2 富硒多糖的开发应用前景展望 |
1.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绞股蓝中硒元素的测定方法研究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材料 |
2.3 硒元素检测方法研究 |
2.3.1 Se元素标准使用液的配制 |
2.3.2 样品消解条件的优化 |
2.3.3 仪器工作条件的优化 |
2.3.4 氢化条件的优化 |
2.3.5 方法学考察 |
2.4 硒元素检测方法确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线性关系考察 |
2.5.2 野生绞股蓝样品硒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2.5.3 栽培绞股蓝样品硒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绞股蓝及其根际土壤中硒含量分析比较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前处理 |
3.2.2 样品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地野生绞股蓝及其根际土壤中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不同产地栽培绞股蓝及其根际土壤中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绞股蓝中硒元素和砷、汞元素相关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4.3.2 样品的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野生绞股蓝中硒与砷、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4.4.2 栽培种绞股蓝中硒与砷、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硒绞股蓝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2 对·O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的检测 |
5.3.3 对还原力的检测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评价 |
5.4.2 对羟基自由基(·OH)清除作用的评价 |
5.4.3 对还原力的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富硒绞股蓝多糖的排铅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受试药品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动物材料与试剂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设计 |
6.3.2 实验方法 |
6.3.3 样品测定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6.4.2 对小鼠血液和肝脏中铅含量的影响 |
6.4.3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富硒平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富硒平菇菌株的筛选 |
4.1.1 平板筛选菌落直径大小的测定 |
4.1.2 摇瓶筛选菌球平均干重的测定 |
4.2 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富硒平菇的比较 |
4.3 栽培料及液体菌种培养基中硒浓度的确定 |
4.3.1 栽培料及菌种中硒含量对 P5 平菇平菇子实体干重的影响 |
4.3.2 栽培料及菌种中硒含量对 P5 平菇平菇子实体富硒量的影响 |
4.3.3 栽培料及菌种中添加硒对子实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4 栽培料及菌种中添加硒对子实体粗多糖含量的影响 |
4.4 富硒平菇液体菌种含硒培养基优化 |
4.4.1 富硒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优化单因素试验 |
4.4.2 培养基优化正交实验 |
4.5 富硒平菇子实体急性毒性实验 |
4.6 富硒平菇子实体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癌的药理实验 |
4.6.1 富硒平菇子实体灌胃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6.2 富硒平菇子实体抗氧化 DPPH 模型体外实验 |
4.6.3 富硒平菇子实体对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4.6.4 富硒平菇子实体对肺腺癌和鼻咽癌高分化细胞株抑制率实验 |
4.7 富硒平菇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
4.7.1 主要成分分析 |
4.7.2 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检测 |
4.8 富硒平菇胶囊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确立 |
4.8.1 生产工艺的确立 |
4.8.2 质量标准的确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件 |
(7)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硒、钴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有效性 |
1.2 硒和钴的营养学研究 |
1.2.1 硒钴植物营养学研究 |
1.2.2 硒钴动物营养学研究 |
1.3 硒钴的病理学研究 |
1.3.1 硒钴的植物病理学研究 |
1.3.2 硒钴的动物病理学研究 |
1.4 硒、钴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
1.5 硒钴在土壤-牧草-饲料-家畜系统中施用、传输及其效应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牧草试验 |
3.2.2 动物试验 |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1 游离脯氨酸 |
3.3.2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
3.3.3 叶片中钾素含量 |
3.3.4 叶绿素含量 |
3.3.5 叶面积比 |
3.3.6 净同化率 |
3.3.7 绝对生长率(AGR) |
3.3.8 相对生长率(RGR) |
3.3.9 感病率 |
3.3.10 产草量 |
3.3.11 根瘤量 |
3.3.12 苜蓿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 |
3.3.13 苜蓿干草(草粉)饲料化处理以及在动物日粮中的配制 |
3.3.14 饲料转化率的测定 |
3.3.15 胃内残留率(GRR)和小肠推进率(PPSI) |
3.3.16 胃蛋白酶活力 |
3.3.17 产奶量 |
3.3.18 动物体态 |
3.3.19 畜产品中营养成分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硒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 硒钴对与苜蓿氮代谢和光合代谢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
4.2.1 硒钴对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R)含量的影响 |
4.2.2 硒钴对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硒钴对与苜蓿抗性生理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
4.3.1 硒钴对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2 硒钴对叶片内钾含量的影响 |
4.3.3 硒钴对苜蓿病害的影响 |
4.4 硒钴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4.4.1 硒钴对苜蓿叶面积比(LAR)与净同化率(NAR)的影响 |
4.4.2 硒钴对绝对生长率(AGR)与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 |
4.4.3 硒钴对对苜蓿根瘤的影响 |
4.4.4 硒钴对花期苜蓿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4.4.5 硒钴对苜蓿果实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
4.5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水平的影响 |
4.5.1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硒钴积累量和利用率的影响 |
4.5.2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6 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日粮营养成分的影响 |
4.7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对动物生长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
4.7.1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4.7.2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
4.7.3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硒、钴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5.1.2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抗逆性的影响 |
5.1.3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1.4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5.1.5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硒和钴的吸收、转化、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
5.1.6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5.1.7 硒钴对紫花苜蓿草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
5.1.8 硒、钴对动物产品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
5.1.9 硒、钴对动物生长与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
5.2 讨论 |
5.2.1 关于硒、钴对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
5.2.2 关于硒钴对饲料及动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
5.2.3 关于SPAC/SPFAC 系统中硒钴营养调控机理 |
5.3 今后的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1. 创新点 |
2.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 攻读博士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
5.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
6.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 |
7.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荣誉 |
(8)富硒红三叶草的生理功能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概况 |
1.1 硒的研究历史 |
1.2 硒的营养生物学功能 |
1.3 硒对微生物的抑制和抑制增效作用 |
1.4 硒的形态与生物学效应 |
2 植物有机硒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体内硒的吸收与转化 |
2.2 植物有机硒的赋存形态 |
2.3 植物有机硒的应用 |
3 红三叶草研究进展 |
3.1 红三叶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
3.2 红三叶草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4 本研究选题依据 |
第二章 富硒红三叶草营养和活性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三叶草主要营养成分 |
2.2 红三叶草主要活性成分 |
2.2.1 红三叶草总异黄酮 |
2.2.2 硒在红三叶草中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 |
3 讨论 |
3.1 富硒红三叶草营养和药理价值评价 |
3.2 富硒红三叶草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分布 |
3.3 富硒红三叶草作为植物有机硒源开发的价值 |
第三章 富硒红三叶草对猪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硒红三叶草和普通红三叶草的体外抑菌效果 |
2.2 富硒红三叶草和普通红三叶草对猪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体外抑菌的变化趋势 |
3 讨论 |
3.1 硒及硒化合物对微生物的抑制机理 |
3.2 富硒植物抑菌增强作用 |
3.3 富硒红三叶草在作为防治腹泻、调节免疫力的富硒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发中的价值 |
3.4 体外体内抑菌效果的不一致性 |
第四章 富硒红三叶草对小鼠一般体征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硒源添加水平的确定 |
1.3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4 B_0普通红三叶草对照组设计依据 |
1.5 饲养管理 |
1.6 一般体征和异常生理反应的观察 |
1.7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
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日采食量的影响 |
2.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日增重的影响 |
2.2.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料重比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硒红三叶草作为富硒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
3.2 富硒红三叶草有机硒的毒性及其对小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
3.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硒源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硒水平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 富硒红三叶草提高小鼠生长性能的机理探讨 |
第五章 富硒红三叶草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硒源添加水平的确定 |
1.3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4 饲养管理 |
1.5 血清和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1.6 免疫功能初步评价 |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硒源和硒添加水平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1.1 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GSH-Px酶活力 |
2.1.2 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SOD酶活力 |
2.1.3 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MDA含量 |
2.2 不同硒源和硒添加水平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硒红三叶草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富硒红三叶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硒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秦巴硒菇硒蛋白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多糖的来源 |
1.1.1 植物多糖 |
1.1.2 动物多糖 |
1.1.3 海藻多糖 |
1.1.4 微生物多糖 |
1.2 多糖研究概述 |
1.3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 多糖的提取分离 |
1.4.1 多糖提取分离概述 |
1.4.2 多糖的提取方法 |
1.4.3 多糖的分离 |
1.5 硒及其化合物 |
1.5.1 硒的概述 |
1.5.2 硒多糖 |
1.5.3 硒蛋白 |
1.6 秦巴硒菇研究现状 |
1.7 本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秦巴硒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试剂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多糖的溶剂浸提及醇沉原理 |
2.2.1 多糖溶剂浸提原理 |
2.2.2 多糖醇沉原理 |
2.3 实验装置与步骤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实验步骤 |
2.4 多糖含量分析测试方法 |
2.4.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4.2 蒽酮–硫酸试剂的制备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4 提取物的多糖含量测定 |
2.4.5 计算公式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秦巴硒菇多糖浸提工艺研究 |
2.5.2 秦巴硒菇多糖醇沉工艺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秦巴硒菇脱蛋白工艺研究 |
3.1 试剂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Sevag除蛋白原理 |
3.3 实验因素水平及步骤 |
3.3.1 考察因素和水平 |
3.3.2 实验步骤 |
3.4 多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分析测试方法 |
3.4.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4.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样品与氯仿-正丁醇体积比的影响 |
3.5.2 氯仿–正丁醇体积比的影响 |
3.5.3 振荡时间的影响 |
3.5.4 延伸实验 |
3.6 除蛋白前后实验结果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秦巴硒菇硒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
4.1 试剂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步骤 |
4.2.1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
4.2.2 硒的赋存形态分析 |
4.2.3 硒蛋白提取工艺条件考察 |
4.2.4 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
4.2.5 硒蛋白提取方案比较 |
4.3 硒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分析测试方法 |
4.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3.2 硒含量的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蛋白质等电点的确定 |
4.4.2 硒的赋存形态考察结果 |
4.4.3 硒蛋白提取工艺 |
4.4.4 硒蛋白提取方案比较结果 |
4.4.5 多糖提取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天然富硒植物中硒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1 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 |
1.2.2 植物多糖的纯化 |
1.2.3 植物多糖的表征鉴定 |
1.2.4 植物多糖的生理活性 |
1.3 硒多糖的研究概况 |
1.3.1 硒多糖的来源及分离纯化 |
1.3.2 硒多糖的初步分析 |
1.3.3 硒多糖的生理活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天然富硒多糖植物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3.2 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
2.3.3 硒含量测定结果 |
2.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2.3.5 对照试验收率及精密度 |
2.4 结论 |
第三章 南瓜硒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多糖含量的计算 |
3.3.2 单因素试验 |
3.3.3 正交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3.3.4 南瓜硒多糖最佳提取条件的提取率 |
3.4 结论 |
第四章 南瓜硒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初步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evage法除蛋白 |
4.3.2 透析 |
4.3.3 醇沉 |
4.3.4 南瓜硒多糖的初步表征 |
4.4 结论 |
第五章 南瓜硒多糖的初步分级及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2.3 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Sephadex G-100分离南瓜硒多糖 |
5.3.2 Sephadex G-200分离南瓜硒多糖 |
5.3.3 紫外光谱分析 |
5.3.4 圆二色谱分析 |
5.3.5 红外光谱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绞股蓝栽培试验中二种硒(Se)肥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赵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2]黑龙江省土壤硒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徐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3]桔梗干旱高温胁迫及微量元素营养调控研究[D]. 李柯妮.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2)
- [4]湖北恩施野生植物富硒产品开发研究[J]. 杨德平. 致富时代, 2014(01)
- [5]绞股蓝中硒含量分析及富硒绞股蓝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D]. 王晶.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6]富硒平菇的研究[D]. 王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4)
- [7]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D]. 郭孝.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8]富硒红三叶草的生理功能及其机制探讨[D]. 曾分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9]秦巴硒菇硒蛋白多糖提取工艺研究[D]. 王洁.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天然富硒植物中硒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初步分析[D]. 易春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