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平[1](2021)在《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多,科学合理的选择基坑支护方案在控制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经济成本上尤为重要。在石家庄某深基坑工程案例的研究背景下选择土钉墙和桩锚组合两种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稳定性分析验算。针对桩锚组合和土钉墙两种支护方案,将Plaxis 3D数值模拟的结构变形与实际工程监测的支护结构变形进行对比,验证实际工程中选择桩锚支护的优势和合理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实际工程的基础上,选择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支护进行稳定性分析。(2)选用Plaxis 3D岩土工程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别模拟土钉墙和桩锚组合两种支护方案。结合模拟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云图,给出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3)以第一层最北侧边上土钉T1和第一层中间的土钉T2为例,分析研究开挖过程中土钉受力情况。随着基坑的开挖和土钉墙的设置,土钉的轴力从顶部向尾部逐渐扩展;中间土钉所受的力明显高于边上土钉。(4)通过对比分析监测数据值和两种支护方案的模拟值发现,桩锚组合支护结构更加安全,验证了该项目选择桩锚组合支护的安全性,同时也说明了plaxis 3D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张传虎[2](2021)在《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急剧性增加,城市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也随之日益减少。“十四五”前期我国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发挥各地优势,逐步向城镇化方向进展,进一步优化重大基础建设,这便驱使现代城市建设要向高层建筑、大型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方面进行发展,深基坑应用越加广泛。但近年来由于基坑支护方式选择的不严谨,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工程事故或资源的浪费,目前针对深基坑去探讨一类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支护结构有着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存在此类问题的背景下,选择开挖深、影响范围广、支护成本高的西宁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实例,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比较分析适用于深基坑的各种围护和支撑结构的特点及优劣的基础上,结合西宁某深基坑的地质、水位及周边建筑物等要素特点,对该深基坑进行支护结构设计。选择适用于本基坑施工支护的不同方案,利用经验加权评分法对几种适合方案进行优选,确定合适的支护方案。(2)在支护方案确定之后,利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优选方案进行定量分析,验算了优选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介绍土钉墙的施工步骤及受力原理,采用合理的降水方案,避免地下水对基坑开挖产生影响。(3)针对西宁某深基坑开挖过程,采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对该基坑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分析基坑周围土体沉降、水平位移、土钉轴力以及坑底抗隆起等基坑变形和受力特点,验证了该工程选型思路的可行性以及关键参数确定的合理性。同时利用该软件对基坑支护方式进行细节优化,分析出这些细节因素对基坑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理出土钉长度、角度等对基坑支护安全影响的规律,找到一个最优方案。(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整理,同时将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验算设计过程中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实时对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因前期勘察不到位而引发基坑事故。该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及优化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类似的复杂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提供借鉴。图[69]表[10]参[61]
潘建邦[3](2021)在《某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参数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沈阳市某综合楼为工程背景对土钉墙支护、桩锚支护两种支护形式进行研究。首先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设计此基坑工程方案,检测变形是否满足安全需求,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后,利用PLAXIS对两种支护方式进行参数调整,分析各参数变化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程度,并找到监测报警值的临界点及分析趋于变形稳定的参数的变化曲线,为此类基坑工程设计给出合理的建议。论文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比较深基坑支护中各种支护形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着重研究更适合该工程的土钉墙支护形式与桩锚支护形式。(2)针对沈阳市某综合楼深基坑工程,通过结合该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技术的成熟度选用了对该工程更适合的桩锚及土钉墙两种支护方案。利用理正软件选用这两种支护方案对该基坑工程进行方案设计,分别得到了更安全、经济的设计方案,然后从结构稳定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对两种设计方案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对。土钉墙支护相较于桩锚支护,抗隆起稳定性更安全而且施工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更小,但在整体稳定性方面不如桩锚支护。(3)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沈阳市某综合楼深基坑工程的基坑剖面模型,分析了支护桩的嵌固长度变化及锚杆总长度的变化对桩锚支护体系的影响;模拟结果得出水平与竖向位移相对较小,在基坑监测的规范预警临界值上下变化。在土钉墙支护部分,首先研究了土钉长度变化,发现降低该参数对支护结构性能所造成的影响依然不大,没有达到破坏的程度,安全储备较高。因此又分析了土体的粘聚力参数变化对土钉墙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应力变化、位移变化、塑性点分布等因素,找到了粘聚力变化使土体发生破坏的临界点,所以粘聚力的变化对基坑工程的安全影响是很大的,常见的导致粘聚力的变化因素就是含水率的变化,所以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排水的设计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并且不要在雨季施工。
侯童非[4](2020)在《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变形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钉支护技术以其快速、便捷、经济等独特优点已在深基坑支护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其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安全性,人们在很多工程实践中采用阶式土钉墙支护形式。由于土钉支护体系是由土体和支护结构组成,其加固机理较复杂,因此阶式土钉墙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工程实践,尤其是基坑开挖各阶段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很难准确把握。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以保定市雨水泵站深基坑工程为例,得出坡顶变形、土体应力及土钉应力的变化规律,判别了阶式土钉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有限元法与理正计算值、基坑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能对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帮助,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通过分析整理资料,系统论述了土钉支护体系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土钉支护技术和阶式土钉墙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重点阐述了阶式土钉墙支护设计方案,并采用理正软件对保定市乐凯大街雨水泵站东北侧泵房进行了整体稳定性计算。根据该基坑的岩土勘察报告和支护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了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开挖支护阶段坡顶变形、土体应力及土钉轴力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因素对阶式土钉墙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理正软件与有限元软件所得出的安全系数。以该工程为背景,详尽介绍了施工监测的目的、意义及方案设计。选取了该基坑六个方位测点,在开挖支护阶段对坡顶面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做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阶式土钉墙支护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指导基坑施工。研究分析表明:开挖至台阶处时,坡顶变形的模拟值和监测值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加大,且增长速率达到最快;坑壁台阶处有明显开挖压力差,越靠近应力等值线,该处应力梯度变化越明显;台阶附近处土钉的轴力值最大,且土钉前段有应力集中现象;开挖至台阶处后,坡顶变形的模拟与实测对比曲线出现较大偏差,但曲线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冯晶[5](2020)在《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高层建筑逐渐向地下深、地上高的趋势发展,深基坑工程逐渐兴起。深基坑工程随着在开挖规模和深度上不断增加,其施工难度和存在的风险也逐渐的增大。一旦产生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民生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且延误施工工期,还将引发周边建筑物倒塌和地下管网破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论文通过对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研究,以期提出预防深基坑工程事故的有效措施,优化深基坑工程施工管理环境和风险防控。深基坑施工是集开挖、支护和监控量测为一体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施工条件艰苦、工艺复杂,存在许多威胁深基坑正常施工的风险。论文主要采用的深基坑风险分析过程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1)在风险识别环节,建立了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原理的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识别出了深基坑施工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风险、土钉墙支护风险、预应力锚索风险、基坑支护监测风险和周边环境等风险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其中,深基坑施工阶段潜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勘察范围和深度不足、试验结果不准确、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单纯以勘查报告为依托;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主要风险因素是:定位放线偏差、护筒埋置偏差、桩孔偏移倾斜和孔底沉渣过多;土钉墙支护方案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土钉成孔布置、土钉杆体放置和孔内注浆和喷射混凝土;预应力锚索施工主要风险因素为:杆体设置、孔内注浆和锚杆张拉等;基坑支护监测阶段主要的风险因素有:监测力度过低、监测预报不及时和检测精度不足。(2)在风险评估环节,通过优化模糊隶属度的确定方法,建立了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以庆阳市西峰区紫峰大厦深基坑支护工程作为风险评价对象,依据风险识别结果矩阵,对深基坑支护工程从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每个风险因素集进行了专项评估,得出了专项风险等级,并对每个专项评估结果最为风险指标进行总体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出整个项目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结果显示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风险、预应力锚索风险、基坑支护监测风险处于Ⅳ级(高)风险,其他风险要素都处于中等风险;项目总体风险介于中等风险与高风险之间。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施工风险的应对措施。
马驰,周晓益,孙健,何丛飞[6](2020)在《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房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深基坑支护质量是影响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深基坑支护质量的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深基坑的支护结构类型,并总结了常见的三种支护技术方法,为提高深基坑支护质量提供参考。
赵蜀健[7](2020)在《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显着的特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不断攀升、人口密度日益增大。这种特点代表着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与挑战:城市土地资源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种需求使得当下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并且朝着更深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这也导致了很多基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出现基坑二次支护或加固支护的情况。本文以成都市“领地·环球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为依托。该基坑工程原支护分段采用悬臂桩和放坡网喷,但开挖过程中发生设计深度变更,因原基坑悬臂桩已经完成且已经挖至原设计坑底,所以在已有原支护桩的部分进行二次支护后继续开挖,在基坑无原支护桩部分重新设计新桩。二次支护采取了在原桩为悬臂桩的情况下,在原桩上打锚索及原桩底部以下加设土钉墙、在原桩中间位置直接拼接新桩两种方法。论文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基坑设计计算,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基坑整体三维数值模拟,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经过以上研究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作如下总结:(1)对项目基坑进行设计计算。首先选取、确定参数,之后对原悬臂桩加设锚索及土钉墙、在原悬臂桩中部位置直接拼接新桩这两种二次支护方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并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初步分析两种二次支护方法。(2)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在介绍基坑建模参数之后,运用Midas软件进行基坑建模,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设计计算时采用的计算方式是否恰当,并最终确定两种二次支护方式可行性及其效果。(3)深入研究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多个模型,来模拟不同接桩位置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和新旧排桩间距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情况下的位移和新旧桩间连接梁受力进行了分析。
程志和[8](2020)在《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软土区出现了大量浅基坑工程。由于浅基坑开挖深度不深,支护意识薄弱,极易导致工程事故发生。常规的排桩支护结构存在桩间距受桩间土体滑移失稳的限制,安全系数相对较低,基坑稳定性差,而土钉墙的支护变形难以有效控制、支护深度有限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建筑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临时性的软土浅基坑支护中。毛竹是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易降解,同时强度短期相对稳定的建筑材料。在此背景下,本文选用毛竹管作为支护体系主要材料,为研究竹桩-锚杆体系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工作机理、受力状态、变形特征,开展了两组室内模型试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在常规单排桩-土钉复合支护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单排竹桩与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作用下的基坑开挖、分步加载的过程。揭示了各阶段中单排竹桩与土钉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过程。研究发现,桩体变形类似悬臂梁受荷弯曲,弯矩过渡点临近于开挖面处,并随开挖深度增加逐渐下降,竹桩中下区域受弯明显。土钉轴力呈“中间大、两边小”枣核型分布,最大轴力出现在土钉的中部区域,土钉轴力变化与开挖深度和加载量呈正比。开挖阶段地表沉降较小,而加载阶段的沉降值随荷载增加逐渐增大,最大沉降值为1.35mm,且在合理的沉降区间内。(2)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作用下的基坑开挖、分步加载的过程。在与单排桩复合支护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中,分析了齿状布设的竹桩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研究发现,基坑底面以上,桩后土压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基坑底面以下,土压力波动幅度较小,其加载阶段的桩后土压力增量和变化幅度整体要小于单排桩复合支护体系。桩中区域的桩顶位移要大于两侧桩体位移,齿状竹桩复合支护体系的最大沉降量为0.87mm,得出新桩型复合支护设计对桩顶水平位移和基坑沉降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强。齿状竹桩支护体系中的桩体的宏观变形小、压弯分布均匀,弯矩值远小于单排桩的弯矩最大值,可以抵抗更多侧向荷载。土钉的置入对沉降和面层位移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改善了土中应力场分布,提高了基坑整体强度,总体上新桩型支护体系中的土钉锚固作用要好,基坑稳定性强。(3)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支护体系在理想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承载特性。研究发现,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和规律特征相吻合。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大大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对控制基坑沉降、桩顶位移、面层水平移动具有良好的约束能力。同时桩体和土钉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改善了土体中应力场的分布,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以及基坑的稳定性,有力的说明了新型支护体系在软土浅基坑领域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是一种较优的支护形式。
张宇婷[9](2020)在《镇江悦都荟深基坑支护结构抢险加固设计与施工监测》文中研究指明为保证城市化进程下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深基坑工程逐渐成为工程类问题的研究热点,如何在保证深基坑安全稳定的同时满足经济性的要求,这使得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成为实际工程中的的重难点问题。本文以镇江悦都荟2#楼深基坑为背景,介绍了该项目烂尾8年,原支护结构远超使用年限早已失效,同时又在基坑北侧人行道路面下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下,基坑出现险情。应对险情,立即对P-N段进行土方反压回填,且同时对基坑边坡降土卸荷;对人行道下沉部位进行浇筑混凝土灌实,并配合市政管网单位对下沉部位地面进行机械拆除、土方挖运卸荷。按设计要求,针对现在的情况,制定了 P~N段深基坑支护结构抢险加固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介绍了几种常见支护结构的优缺点、适用条件。结合镇江悦都荟的实际情况,包括地质勘察报告、设计要求以及周围现场环境等,提出两种支护结构抢险加固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初步选择了深基坑支护方案。2)利用理正软件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设计,确定了支护体系的施工参数,并对稳定性进行了计算,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确定最终的支护结构施工方案:坑内采用Ⅳ型12m长拉森钢板桩加一道旋喷锚索及一道斜撑进行支护处理,平台上采用护坡土钉进行加固。3)针对P~N段此区域采取的支护结构,本文介绍了施工工序、基坑开挖步骤、降排水措施。并实施了符合该工程需求的基坑监测方案,确定了监测内容、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监测点的布置和对监测数据的采集,为深基坑加固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4)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该深基坑采取的加固方式有效避免了险情的加剧,对周边环境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害,说明此支护加固方式安全可靠,确保了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本基坑出现险情提出的应急措施,以及支护结构抢险加固设计给有类似情况的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图[29]表[26]参[41]
张欢[10](2020)在《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深基坑的支护技术现在已屡见不鲜,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土质的基坑都有着较为成功的案例以及经验,可以说部分工程俨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善。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如下:1、区域性比较强、综合性比较强;2、土层的开挖与边坡的支护方式无法契合;3、边坡的施工无法满足设计、规范要求;4、施工过程与设计的差异太大。本课题结合延吉地区相关地质勘测和室内试验数据同时将周围环境等其他不同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考虑,对深基坑支护方法的选择、设计和施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如下:延吉地区的特殊岩土的属性给延吉地区深基坑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这给延吉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对于延吉地区的深基坑支护项目,必须适应当地情况,并制定与区域的土壤特征和工程需要相适应的支护计划,并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同时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给基坑的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研究适用于延吉地区的经济合理的支持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大量文献的参考和实际调查,总结了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工程技术形式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延吉地区常用支护形式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方法,适用性以及优缺点。通过工程实例,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荷载情况和现场的物理条件,选择力学性能等相关参数,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设计具体的支护形式。通过现场变形的监测,沉降监测和监测的结果来分析,从而获得基坑顶部的水平的方向和沉降变形的特点,并作为依据对它的变形进行进一步的预测。
二、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桩锚组合支护结构和土钉墙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1.3.3 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土钉墙和桩锚支护的设计理论 |
2.1 土钉墙支护的基本原理 |
2.1.1 土钉墙的作用机理 |
2.1.2 土钉墙支护计算分析 |
2.1.3 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 |
2.2 桩锚组合支护的基本原理 |
2.2.1 桩锚组合支护的作用机理 |
2.2.2 桩锚支护计算分析 |
2.2.3 桩锚支护稳定性验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钉墙和桩锚支护稳定性计算分析及基坑监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概况 |
3.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3.3.1 设计条件 |
3.3.2 设计参数 |
3.4 基坑支护稳定性计算分析 |
3.4.1 土钉墙支护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
3.4.2 桩锚组合支护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
3.5 基坑监测 |
3.5.1 监测目的 |
3.5.2 监测内容 |
3.5.3 监测工作部署 |
3.5.4 监测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基坑受力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4.1 Plaxis3D软件介绍 |
4.1.1 各种单元模拟 |
4.1.2 土体硬化模型 |
4.2 Plaxis3D模型的建立 |
4.2.1 参数选取 |
4.2.2 桩锚组合支护模型 |
4.2.3 土钉墙支护模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数值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4.3.2 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4.3.3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4.4 桩锚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4.4.1 桩径的优化 |
4.4.2 桩的嵌固深度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深基坑研究现状 |
1.3.1 深基坑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土钉墙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稳定性计算理论 |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 |
2.1.1 自然放坡 |
2.1.2 土钉墙支护 |
2.1.3 地下连续墙+内支撑 |
2.1.4 SWM工法桩 |
2.1.5 钻孔灌注桩+锚杆支护结构 |
2.2 深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 |
2.2.1 静止土压力 |
2.2.2 朗肯土压力 |
2.3 深基坑变形分析 |
2.3.1 围护结构变形分析 |
2.3.2 深基坑抗隆起分析 |
2.3.3 地表沉降分析 |
2.3.4 抗管涌分析 |
2.4 支护结构计算理论 |
2.4.1 弹性地基梁法 |
2.4.2 经典法 |
2.4.3 有限单元法 |
第三章 基坑工程概况及支护方案的选择 |
3. 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及周边环境介绍 |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3 基坑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的确定 |
3.1.4 基坑超载参数确定 |
3.2 施工方案的影响因素 |
3.2.1 设计方案要有安全可靠性 |
3.2.2 考虑施工的便利性 |
3.2.3 在基坑安全可靠的基础追求经济合理 |
3.2.4 考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3.2.5 满足施工工期要求 |
3.3 采用经验加权评分法优选方案 |
3.3.1 基本原理 |
3.3.2 确定基坑支护的重要度权数 |
3.3.3 评定各方案对各评价项目的满足程度评分 |
3.3.4 计算各方案的评分权数和及选出最优方案 |
3.4 工程支护方案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支护方案的定量分析与土钉墙施工要点 |
4.1 利用理正深基坑对基坑支护方案定量分析 |
4.1.1 理正深基坑软件F-SPW介绍 |
4.1.2 土钉墙支护方案定量分析 |
4.2 基坑开挖步骤 |
4.2.1 基坑降水 |
4.2.2 做好土方开挖的前期准备工作 |
4.2.3 分层开挖的施工工序 |
4.3 土钉墙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 |
4.4 土钉墙支护施工 |
4.4.1 施工准备 |
4.4.2 施工步骤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坑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 |
5.1 MIDAS/GTS NX有限元程序概述 |
5.1.1 MIDAS/GTS NX软件介绍 |
5.1.2 MIDAS/GTS软件的操作步骤 |
5.2 模型建立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模型尺寸 |
5.2.3 网格划分 |
5.2.4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
5.2.5 边界条件确定 |
5.3 土钉支护过程的模拟分析 |
5.3.1 基坑开挖施工模拟 |
5.3.2 初始应力分析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水平位移 |
5.4.2 坑底隆起与周围地表沉降 |
5.4.3 应力状态分析 |
5.4.4 土钉轴力分析 |
5.5 支护结构方案优化 |
5.5.1 基坑支护优化阶段 |
5.5.2 基坑支护优化内容 |
5.5.3 土钉长度优化 |
5.5.4 土钉角度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6.1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
6.1.1 基坑监测的目的、原则 |
6.1.2 监测的内容 |
6.1.3 监测的方法 |
6.1.4 基坑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
6.2 深基坑有限元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1 水平位移分析 |
6.2.2 地表沉降分析 |
6.2.3 附近道路沉降分析 |
6.2.4 土钉轴力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某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参数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内容与设计原则 |
1.2.1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
1.2.2 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 |
1.2.3 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适用条件 |
2.1 几种支护结构类型 |
2.1.1 土钉墙支护结构 |
2.1.2 桩锚支护结构 |
2.1.3 连续墙支护结构 |
2.1.4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结构 |
2.1.5 内支撑支护结构 |
2.2 几种支护结构适用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利用理正软件对两种基坑支护方案进行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2 场地地震效应 |
3.2 基坑支护方案的初选 |
3.3 基坑支护设计 |
3.3.1 土钉墙支护结构方案设计 |
3.3.2 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3.4 土钉墙支护和桩锚支护对比 |
3.4.1 施工工艺方面 |
3.4.2 对周围环境影响方面 |
4 利用PLAXIS对两种深基坑支护结构性能的研究 |
4.1 PLAXIS软件简介 |
4.2 模型建立 |
4.3 两种支护方式下参数变化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 |
4.3.1 桩锚支护方式下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
4.3.2 土钉墙支护方式下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
4.4 施工监测数据对比 |
4.4.1 地表沉降 |
4.4.2 支护桩体水平位移 |
4.4.3 支护桩体竖向位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变形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土钉支护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钉支护体系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 |
1.2.2 土钉支护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阶式土钉墙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与变形特征 |
2.1 土钉的作用机理 |
2.1.1 土钉的受力特征 |
2.1.2 土钉支护的作用机理 |
2.1.3 阶式土钉墙的受力机理 |
2.2 土钉支护的变形特征 |
2.3 土钉支护的破坏模式 |
2.3.1 土钉支护破坏类型 |
2.3.2 土钉支护破坏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阶式土钉墙深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
3.1 工程概况 |
3.2 地质和现场环境情况 |
3.2.1 工程地质情况 |
3.2.2 各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
3.2.3 水文地质条件及场地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
3.2.4 不良地质现象 |
3.3 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方案设计 |
3.3.1 基本支护参数设计 |
3.3.2 土钉参数设计 |
3.3.3 支护剖面设计模型 |
3.3.4 研究区段参数设计 |
3.4 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 |
3.4.1 整体稳定性计算 |
3.4.2 土钉承载力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阶式土钉墙施工阶段模拟分析 |
4.1 Midas/GTS软件介绍 |
4.1.1 Midas/GTS软件特点 |
4.1.2 Midas/GTS软件操作步骤 |
4.2 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尺寸 |
4.2.2 网格划分 |
4.2.3 计算参数选取 |
4.2.4 边界条件确定 |
4.2.5 分析设置 |
4.3 阶式土钉墙施工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模拟开挖工况 |
4.3.2 初始应力状态分析 |
4.3.3 施工阶段土体位移分析 |
4.3.4 施工阶段土体应力分析 |
4.3.5 施工阶段土钉内力分析 |
4.4 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稳定性因素对比分析 |
4.5 有限元软件与理正软件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施工监测 |
5.1 监测目的及意义 |
5.2 监测方案设计 |
5.2.1 监测项目 |
5.2.2 监测依据 |
5.2.3 监测实施方法 |
5.2.4 监测周期 |
5.2.5 监测项目预警值的确定 |
5.2.6 监测仪器设备 |
5.3 监测结果分析 |
5.3.1 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
5.3.2 基坑坡顶沉降监测分析 |
5.4 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风险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事故分析 |
2.2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遵循的原则 |
2.2.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2.2.2 风险评估的方法 |
2.2.3 遵循的原则 |
2.3 论文采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
2.3.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2 风险评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过程及风险因素清单 |
3.1.1 风险识别过程 |
3.1.2 风险因素分解及清单 |
3.2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1 深基坑工程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指标的建立 |
3.3 深基坑支护过程风险识别 |
3.3.1 深基坑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3.3.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3.3.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施工支护风险评估 |
4.1 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评估指标 |
4.2 施工阶段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地层概况 |
5.1.3 基坑支护方案简要说明 |
5.2 深基坑工程施工阶段专项风险评估 |
5.2.1 深基坑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评估 |
5.2.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评估 |
5.2.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
5.3 深基坑支护施工期支护总体风险评估 |
5.4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1 勘查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2 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3 施工阶段风险应对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
2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关键技术分析 |
3 结束语 |
(7)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支护二次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地层岩性 |
2.1.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2.2 基坑原设计及变更方案 |
2.2.1 基坑支护设计原方案 |
2.2.2 基坑支护设计变更方案 |
2.3 基坑监测概况 |
2.3.1 监测内容及监测设备 |
2.3.2 监测布置 |
2.3.3 部分监测结果 |
2.3.4 监测结果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坑二次支护设计方案分析研究 |
3.1 工程支护方式简介 |
3.1.1 放坡 |
3.1.2 土钉墙支护 |
3.1.3 排桩支护 |
3.1.4 锚索支护 |
3.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软件及基本理论 |
3.2.1 二次支护设计计算分析软件介绍 |
3.2.2 土压力理论及计算 |
3.2.3 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 |
3.2.4 库伦土压力计算理论 |
3.2.5 整体稳定性计算 |
3.2.6 抗倾覆及抗隆起稳定性计算 |
3.3 变更方案计算分析 |
3.3.1 基坑GHIJA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3.2 基坑ABCDE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3.3 基坑FG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dias GTS NX基坑二次支护模拟 |
4.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软件建模分析流程 |
4.3 建立三维模型和材料参数选取 |
4.3.1 模型尺寸选取 |
4.3.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
4.3.3 材料参数选取 |
4.3.4 模型约束 |
4.3.5 施工工况确定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1 基坑GHIJA段数值模拟结果 |
4.4.2 基坑ABCDE段数值模拟结果 |
4.4.3 基坑FG段数值模拟结果 |
4.5 基坑FG段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进一步分析 |
4.5.1 基坑FG段新旧桩间连接梁轴力分析 |
4.5.2 基坑FG段接桩高度影响分析 |
4.6 基坑ABCDE、FG、GHIJA段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软土层基坑支护研究进展 |
1.2.1 理论分析 |
1.2.2 试验研究 |
1.2.3 数值计算 |
1.2.4 工程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桩-土钉墙复合结构工作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
2.1 工作机理 |
2.1.1 土钉工作机理 |
2.1.2 支护桩工作机理 |
2.1.3 桩-土钉协同作用 |
2.2 基坑稳定性分析 |
2.2.1 整体稳定性分析 |
2.2.2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2.2.3 基坑渗流稳定性分析 |
2.3 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2.3.1 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2.3.2 抗倾覆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压实度试验 |
3.1 击实试验 |
3.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1.2 试验方案设计 |
3.1.3 试验结果 |
3.2 环刀法测定压实度 |
3.3 本章小结 |
4 桩-土钉复合结构模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相似理论 |
4.3 试验装置及材料选取 |
4.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2 材料选取 |
4.4 试验方案设计 |
4.4.1 基坑设计 |
4.4.2 测量方案 |
4.4.3 试件标定与试验土参数测定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土压力分析 |
4.5.2 桩体受力特征 |
4.5.3 桩顶位移与沉降分析 |
4.5.4 土钉轴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
5.2.1 计算原理 |
5.2.2 本构模型 |
5.3 数值计算求解流程 |
5.4 桩-土钉复合结构支护体系模型构建 |
5.4.1 基本假定 |
5.4.2 建模过程 |
5.4.3 参数设定 |
5.4.4 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 |
5.5 单排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1 基坑位移场分析 |
5.5.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5.6 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 |
5.6.1 基坑位移场分析 |
5.6.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5.7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镇江悦都荟深基坑支护结构抢险加固设计与施工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设计发展现状 |
1.2.2 基坑工程监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优选及设计理论 |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分类 |
2.1.1 放坡开挖支护 |
2.1.2 地下连续墙支护 |
2.1.3 钢板桩支护 |
2.1.4 深层搅拌桩支护 |
2.1.5 土钉墙支护 |
2.1.6 内支撑支护 |
2.2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理论 |
2.2.1 水平变形 |
2.2.2 竖向变形 |
2.3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 |
2.3.1 支护结构设计极限状态 |
2.3.2 安全等级划分 |
2.3.3 支护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
2.4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
2.4.1 极限平衡法 |
2.4.2 弹性地基梁法 |
2.4.3 有限元法 |
2.5 本章小结 |
3 悦都荟2#深基坑抢险加固设计计算 |
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
3.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3.3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3.4 排桩抢险加固设计 |
3.4.1 基坑剖面设计简图 |
3.4.2 设计参数 |
3.4.3 各工况内力计算结果 |
3.4.4 嵌固深度计算 |
3.4.5 整体稳定性计算 |
3.4.6 抗倾覆性计算 |
3.4.7 抗隆起计算 |
3.5 土钉墙抢险加固设计 |
3.5.1 土钉墙剖面设计简图 |
3.5.2 设计参数 |
3.5.3 整体稳定性计算 |
3.5.4 抗拔承载力计算 |
3.5.5 受拉承载力计算 |
3.5.6 混凝土面层计算 |
3.5.7 抗隆起计算 |
3.6 支护结构参数图 |
3.7 本章小结 |
4 悦都荟2#深基坑支护抢险加固施工 |
4.1 施工准备 |
4.2 钢板桩施工 |
4.2.1 钢板桩的施工顺序 |
4.2.2 钢板桩的检验、吊装、堆放 |
4.2.3 钢板桩施工方法 |
4.3 预应力旋喷锚索施工 |
4.3.1 施工参数 |
4.3.2 预应力旋喷锚索施工步骤 |
4.4 护坡土钉施工 |
4.4.1 护坡土钉的施工顺序 |
4.4.2 土钉的施工 |
4.4.3 喷射混凝土面层 |
4.5 钢管支撑施工 |
4.6 基坑排水 |
4.7 基础土方开挖 |
4.8 钢板桩拔除 |
4.9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监测支护分析 |
5.1 基坑监测的重要性、目的 |
5.2 基坑监测的依据及内容 |
5.3 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
5.4 监测点布置 |
5.5 监测报警指标与应急措施 |
5.6 监测数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基坑工程的发展途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深基坑工程的新技术 |
1.4 深基坑工程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1.4.1 设计问题 |
1.4.2 施工问题 |
1.4.3 结语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常用基坑支护形式 |
2.1 悬臂桩支护结构 |
2.1.1 悬臂式支护形式概述 |
2.1.2 作用机理及受力分析 |
2.2 土钉支护结构 |
2.2.1 土钉支护形式概述 |
2.2.2 土钉支护的受力分析及其工作机理 |
2.3 复合土钉墙支护 |
2.4 桩锚支护结构 |
2.4.1 桩锚支护形式概述 |
2.4.2 作用机理与受力分析 |
2.5 各种支护结构之间的适用性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支护形式在延吉地区工程中的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设计参数 |
3.3 施工方案 |
3.4 桩间及岩石坡面喷射砼 |
3.5 基坑降水施工 |
3.6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4.1 基坑变形监测意义 |
4.2 监测工作目的和内容 |
4.3 基准点、观测点的设置 |
4.4 基坑护壁桩的位移观测 |
4.5 报警值 |
4.6 质量保证措施 |
4.7 质量控制 |
4.8 本文实例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D]. 陈艳平. 河北大学, 2021(09)
- [2]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D]. 张传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某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参数化分析[D]. 潘建邦.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阶式土钉墙支护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变形监测分析[D]. 侯童非. 河北大学, 2020(02)
- [5]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D]. 冯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6]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 马驰,周晓益,孙健,何丛飞. 工程技术研究, 2020(18)
- [7]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D]. 赵蜀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D]. 程志和.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镇江悦都荟深基坑支护结构抢险加固设计与施工监测[D]. 张宇婷.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欢.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