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测定环境和生物样品中铝的吸光度和荧光分析方法的进展

用于测定环境和生物样品中铝的吸光度和荧光分析方法的进展

一、环境与生物样品中铝测定的吸光光度和荧光光度分析方法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华[1](2011)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2001-2005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文献和某些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放射化学和电化学法等。引用文献301篇。

蔡燕燕,赵燕芳,李茹,辛晓东,韩颜颜,张诺,魏琴[2](2009)在《光度法在铬(Ⅵ)测定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2006-2009年光度法在铬(Ⅵ)测定中的研究进展.现今测定铬(Ⅵ)的光度法主要包括吸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流动注射光度法和共振光散射光谱法.这2种光度法在铬(Ⅵ)的测定分析中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试剂稳定性差、选择性较差等缺点,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剂消耗量少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随着分析方法的改进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铬(Ⅵ)光度分析方法将逐步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杨清玲[3](2008)在《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分析技术。由于它们的高灵敏度和简易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其研究和应用已涉及蛋白质、核酸、多糖类等生物大分子、药物、有机物的分析和纳米微粒的研究。近年来此项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分析应用研究逐渐增多,表明RRS和RNLS法在环境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成为扩展这一技术分析应用的新领域和发展环境分析的新途径。为此我们选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氢和氯化物及铝和汞等金属离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发展用RRS和RNLS法测定环境中上述物质的新体系和新方法。1、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1)盐酸氯丙嗪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0~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盐酸氯丙嗪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却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与此同时也观察到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增强。最大RRS峰分别位于277、369和278 nm处,而它们的SOS峰均在548 nm附近,最大FDS峰均在393 nm附近。其中RRS法灵敏度最高,它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检出限分别为0.018、0.046和0.200μg·mL-1,而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6~10.0、0.15~15.0和0.67~12.5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吸收、荧光、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据此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新方法。(2)Co(Ⅱ)-5-Br-PADAP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3.0的BR缓冲溶液中,钴(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5-Br-PADAP,HL)反应形成紫红色螯合阳离子,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不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增强。当钴(Ⅱ)-5-Br-PADAP螯合阳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用时,仅能与SDBS进一步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并引起RRS的显着增强,而不与SDS和SLS产生类似反应。离子缔合物的RRS峰分别位于306nm、370nm和650nm处,在一定范围内RRS增强(ΔI)与SDBS浓度成正比,当用650nm处测量时,其检出限为0.043μg·mL-1,线性范围为0.14~7.00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据此发展了一种在一定量SDS和SL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选择性测定SDBS的新方法,方法灵敏、简便、快速,用于天然水和污水中SDBS的测定,能获得满意结果。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Co(Ⅱ)-钴试剂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3.0的BR缓冲溶液中,钴(Ⅱ)与钴试剂(5-Cl-PADAB,L)反应形成螯合物阳离子[CoL2]2+,当它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时,仅能与SDBS反应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CoL2][SDBS]2},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在水的挤压作用下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进一步聚集形成纳米微粒{[CoL2][SDBS]2}n(平均粒径为30nm)。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而SDS和SLS则不产生类似反应,也不导致RRS的明显变化,因此可用于在SDS和SLS等存在下选择性测定SDBS,当用516 nm作为检测波长测定SDBS时,其线性范围为0.05~6.00μg·mL-1,检出限为0.015μg·mL-1。文中研究了反应体系的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因此,基于离子缔合物纳米微粒{[CoL2][SDBS]2}n的形成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SDBS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氯化氢和氯化物的研究(1)Ag+-Cl--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5~4.4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反应形成AgCl。当Ag+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进一步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3nm、349nm和564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RRS最灵敏,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是0.006~1.90μg·mL-1,检出限为1.9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1~0.33 mg·m-3,检出限为3.30×10-4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8~2.00 mg·m-3,检出限为2.00×10-3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Ag+-Cl--二卤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2~6.2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进一步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二卤代荧光素(二氯荧光素、二溴荧光素和二碘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中以二氯荧光素体系最灵敏。二氯荧光素体系的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4 nm、349 nm和564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RRS法最灵敏,FDS法次之。三种方法(RRS、FDS和SOS法)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1.94μg·mL-1、0.030~2.20μg·mL-1和0.074~1.94μg·mL-1;检出限分别为1.7 ng·mL-1、8.9 ng·mL-1和22.1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1~0.333mg·m-3、0.005~0.375 mg·m-3和0.012~0.333 mg·m-3;检出限分别为3.0×10-4mg·m-3、1.5×10-3mg·m-3和3.8×10-3 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2.00 mg·m-3、0.031~2.25 mg·m-3和0.074~2.00 mg·m-3;检出限分别为1.8×10-3mg·m-3、9.2×10-3mg·m-3和2.2×10-2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Ag+-Cl-多取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3.2~5.7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离子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多取代荧光素(曙红B、曙红Y、虎红、荧光桃红、乙基曙红)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虽仅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中以曙红B体系最灵敏。曙红B体系的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15 nm、349nm和564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D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FDS法最灵敏、RRS法次之。三种方法(RRS、FDS和SOS法)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5~1.22μg·mL-1、0.004~2.92μg·mL-1和0.01~1.94μg·mL-1;检出限分别为1.5 ng·mL-1、1.2ng·mL-1和3.9 ng·mL-1。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氯化氢(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 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08~0.21mg·m-3、0.0007~0.50 mg·m-3和0.002~0.33 mg·m-3;检出限分别为2.50×10-4mg·m-3、2.00×10-4mg·m-3和6.70×10-4 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10L时,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5~1.25 mg·m-3、0.004~3.00 mg·m-3和0.01~2.00 mg·m-3;检出限分别为1.50×10-3mg·m-3、1.20×10-3mg·m-3和4.00×10-3mg·m-3。本文研究了[AgCl.Ag.HL]n纳米微粒对吸收、荧光、RRS和RLN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3、铝(Ⅲ)-铬偶氮酚K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5.8~6.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铝(Ⅲ)离子与铬偶氮酚KS(CALKS,H2L)形成螯合阴离子,能进一步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反应形成疏水性的三元离子缔合物Al(OH)[H2L(CP)4]2,此离子缔合物在水相的“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能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50 nm的纳米微粒{Al(OH)[H2L(CP)4]}n,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光谱分别位于277 nm、550 nm和350 nm处。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强度与铝(Ⅲ)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三种方法测定Al(Ⅲ)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76~30.0 ng·mL-1和0.23 ng·mL-1(RRS)、0.73~35.0 ng·mL-1和0.22 ng·mL-1(SOS)以及1.03~35.0ng·mL-1和0.31 ng·mL-1(FDS)。本文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当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试验了共存离子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据此发展了用铬偶氮酚KS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的灵敏、简便、快速测定Al(Ⅲ)的新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中Al(Ⅲ)的测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4、汞(Ⅱ)-碘化物-溴化十四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在pH 1.8~6.0的Britton-Robinson(BR)的缓冲溶液中,Hg(Ⅱ)与适当过量的I-生成[HgI4]2-配阴离子,此时仅能引起RRS光谱和RNLS光谱的微小变化;当加入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之后,[HgL4]2-配阴离子能与TPB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10 nm的纳米微粒。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以及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着增强,其最大RRS、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66 nm、390 nm和570 nm处。三种散射增强(ΔIRRS、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Hg(Ⅱ)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Hg(Ⅱ)的测定。其中以RRS最灵敏,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03~0.125μg·mL-1(RRS)、0.003~0.100μg·mL-1(FDS)和0.004~0.100μg·mL-1(SOS);检出限分别为0.8 ng·mL-1(RRS)、0.9 ng·mL-1(FDS)和1.2 ng·mL-1(SOS)。本文还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RS、SOS和FD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还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机理。该方法用于地表水和污水及大气降水中汞的测定,结果满意。

陈国和[4](2006)在《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金属元素的分析在现代医学、药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金属离子中有些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镍等,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其含量超过一定的数值就会产生毒性作用;而有些金属离子对人体而言则是有毒的,如铅、汞、镉、砷等,这些金属离子化合物不仅毒性高,而且还会在各种有机体中积累,产生蓄积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近年来,痕量金属的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测定金属离子的分析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特点,但是它们所需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冗长费时、操作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方法不适宜进行现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人类可以开发自然资源的巨大宝库。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巨大

李在均[5](2004)在《新苯基荧光酮试剂合成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苯基荧光酮类试剂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因而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微量元素分析,但现有试剂存在缺陷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强烈要求合成新的苯基荧光酮衍生物。本论文研究了新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合成、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及相关的机理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设计并合成了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二羟基苯基荧光酮、三羟基苯基荧光酮、邻香草醛荧光酮、2’-羟基-4’-N,N’-二乙基苯基荧光酮、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和3’,5’-二溴-4’-羟基苯基-4,5-二溴荧光酮七种新的分析试剂;对传统合成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使苯基荧光酮试剂的产率均有明显提高;采用元素分析、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和电喷雾质谱(EIS)完成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邻香草醛荧光酮和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的组成与结构表征。用差热分析(DSC)研究试剂的热稳定性。从DSC谱图上可以清楚地找到试剂的熔解吸热峰,所得熔点数据与熔点仪测定结果相一致;利用量子化学软件计算得试剂分子的电荷分布和最佳构型,结果表明分子结构明显影响它试剂的电荷分布和最佳构型;采用Klygin公式计算试剂在水溶液中的逐级离解常数,并结合分子电荷分布推测出试剂在水中的离解过程。详细研究了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邻香草醛荧光酮和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试剂与钼、铁、铀、铝、锡、锗和钨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最佳条件和金属配合物的特性,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光度和荧光方法。这些新方法包括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食品和植物中微量钼、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微生物胞液中钼、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生物样品中微量铁、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杀虫剂-Ferbam残留量、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水中痕量铀、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测定食品中微量锗、邻香草醛荧光酮测定食品中微量铝、邻香草醛荧光酮测定食品中微量锡和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法评估人体血浆蛋白结合钨能力。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方法在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主要分析性能上有明显提高,并在实践中获得较好的应用。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提出合成反应机理模型。芳醛和偏三酚三乙酸酷合成苯基荧光酮过程分为五步完成,其中芳醛的质子化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基于电荷分布结果确定了试剂分子的功能团,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得到金属配合物的分子结构;提出表面活性剂增敏作用的理论模型“分子聚集一离子缔合”,该理论能较好地解释苯基荧光酮类试剂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增敏作用的关系;实验证实锗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体系高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是高浓度磷酸对金属离子的掩蔽作用;草酸加快锡与邻香草醛显色反应速度是由于参与并形成了多元配合物;钨对二澳轻基苯基荧光酮溶液荧荧光熄灭符合Stem一Volmer关系式,表明荧光熄灭属静态熄灭型,即是因为形成稳定钨配合物。

姜玮[6](2003)在《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导数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稀土元素由于具有特殊的4f电子结构,因而具有特殊的电学、光学、磁学和化学性质,某些稀土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这使稀土元素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和海洋科学六大新科技群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稀土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相似,对于稀土混合物而言,难有单一稀土元素的专一化学反应,故单一稀土元素分析至今仍旧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难题。稀土元素同某些有机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通常表现出优异的光吸收和荧光特性。这种特性受到分析化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于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的光吸收和荧光特性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日渐增多。这些具有优异光吸收和荧光特性的配合物体系被用于稀土元素和有机配体的分析测定,或作为荧光探针用于临床化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等。本文以稀土元素配位化学为基础,以导数吸收光谱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为研究手段,利用新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凝血类杀鼠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和大环化合物冠醚与金属离子突出的配位能力,以分析应用为目标,系统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同稀土元素形成的配合物的光吸收和荧光特性,通过对体系实验条件的优化,使体系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敏度得到显着改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稀土元素和药物导数吸收光度和荧光光度分析方法,并对荧光增强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在第一章中,首先对稀土元素吸收光谱分析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评述。随后简要介绍了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的发光机制和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详细评述了近年来发现的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体系,以及在稀土元素和有机化合物分析测定,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作为检测手段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稀土配合物的光吸收和荧光体系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第二章中,采用普通和导数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存在下,研究了稀土元素钕,镨,钬,铒氟罗沙星配合物4f电子跃迁吸收光谱特性。研究发现,稀土元素镨、钕、钬、铒同氟罗沙星和CPC形成的三元配合物

吴辛友,童坚,佟伶,李满芝[7](2003)在《钼的分析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评述了近十年(1991-2002)钼的分析进展包括了化学分离和化学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引用文献167篇。

阎永胜[8](2004)在《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分离、富集技术的综述,尤其是对固—液分离富集技术(离子交换树脂为固相分离介质)与光谱法联用(树脂相光谱法)及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技术(惰性气体为动力)与光谱法联用(溶剂浮选光谱法)的综合研究发现:固相光谱法和溶剂浮选光谱法作为一种分离/富集技术与光谱法联用,具有集分离、富集、增敏、测定于一体的特点,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特别适用于复杂样品、高纯物质低含量杂质及低组分环境水样的分析。(1)传统的固体光度法(以树脂相光度法为例)需特制1mm比色皿,且需在比色皿底部打一小孔(以放出液体防止散射),操作繁琐,装皿困难且因树脂水射散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加之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使本方法推广应用受限制。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一种新的操作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使树脂相光度法的推广及应用由可能变成现实,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即通过缩小树脂颗粒增加树脂的粘着性(湿体)和吸附面积(进而提高吸附效率),通过在石英上制作薄层以克服传统树脂相光谱法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制作薄层简化了操作手段,克服了散射因素,使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进一步提高。本课题通过自提出新方法—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广泛地在低含量组分分析中特别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应用,验证方法的可靠性,为大面积推广建立广泛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传统的树脂相光度法的建立,对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机理的研究不十分清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验预先设计上往往是盲目的,容易失败。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的详尽机理,增强了实验前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是由于捕集离子与被测离子配位后又与离子交换树脂缔合(或同时进行)形成三元或多元等离子对缔合体系所至,进而提高最方法灵敏度(增敏),由于缔合体系形成使某些体系分子吸收光谱红移。本课题通过条件实验找出了影响离子交换与吸附的热力学因素(如温度、树脂粒度、树脂用量、定容体积、吸附时间、晾干时间等),以创造最佳测定条件提高方法灵敏度,并应用于环境样品中Fe、Co、Cu、Ca、Mg、Si、P、Bi、Cr、Mo等元素的测定。 <WP=5>本课题如能进一步延深,可进一步推广到其它固体吸附材料中应用如(纳米TiO2,SiO2)进而建立新的薄层固相新光度法;并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应用于杂多酸催化剂的离子交换负载,进而研制出离子交换树脂负载杂多酸催化剂以应用于有机合成。(2)传统的浮选光谱法(主要是光度法)系指通过振荡使样品中被测离子或元素化合物与捕集剂结合,在两相界面中生成第三相(一般是固体),然后通过洗涤、再溶解方法利用光谱法实施对被测组分的测定,操作步骤繁琐,误差传递过程多,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本研究通过惰性气体为动力来代替传统的振荡为动力,利用配位化合物在气-液两相界面中的表面效应,实施被测物质在两相间转移,通过控制气体流量使体系不生成第三相,只在上层生成溶于有机溶剂的真溶液,进而大大减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由于借助于气泡实现相转移,克服了萃取浮选(振荡)与相比有关、富集倍数有限,进而获得了高的灵敏度。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气体浮选流程,实施高富集倍数分离(与相比无关),并减少了有机溶剂用量,以克服传统萃取浮选试剂用量大、萃取效率低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惰性气体在两相间分配的作用机理,以减少实验盲目性,增强预见性,并应用于环境中Cr、Mo、Pb、Mn、Cu、Se、I-、烟碱、Vc、SO32-等元素和化合物的测定。本课题成果进一步应用可代替传统萃取方法,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可大大节省有机溶剂用量,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特别是在食品营养物质提取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亦可用于污水或其它环境样品中某些成分的定向捕集浮选。

黄应刚,何北海,肖萍[9](2001)在《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原理及仪器开发》文中提出本文简要概括了造纸湿部浆料系统及白水中铝离子浓度的检测方法 ,着重介绍了本实验室正在研制的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仪的原理、功能 ,展望了该仪器的应用前景

黄应刚,何北海[10](2001)在《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原理及仪器开发》文中指出简要概括了造纸湿部浆料系统及白水中铝离子浓度的检测方法,着重介绍了本实验室正在研制的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仪的原理、功能,展望了该仪器的应用前景。

二、环境与生物样品中铝测定的吸光光度和荧光光度分析方法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与生物样品中铝测定的吸光光度和荧光光度分析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元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重量法和滴定法
3 分光光度法
    3.1 单一稀土简单离子光度法
    3.2 稀土络合物光度法
        (1) 偶氮胂类显色体系
        (2) 偶氮氯膦类显色体系
        (3) 其它类显色体系
    3.3 褪色法及动力学光度法
    3.4 多元络合物光度法
    3.5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3.6 计算光度法
    3.7 分离与富集方法的应用
    3.8 非稀土测定
4 荧光光度法
5 原子吸收法
    5.1 稀土元素的测定
    5.2 非稀土杂质的测定
6 发射光谱法
7 质谱法
8 X-射线荧光光谱法
9 电化学分析法
10 放射化学分析法
11 离子色谱法
12 气体分析

(2)光度法在铬(Ⅵ)测定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光光度法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3 荧光光度法
4 原子吸收光谱法
    4.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4.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4.3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
5 流动注射光度法
6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7 结束语

(3)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分析在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环境分析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分析方法
        2.1 环境分析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特点
        2.2 主要分析方法
    3.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3.1 瑞利散射和共振瑞利散射
        3.2 共振非线性散射
        3.3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分析方法
        3.研究新的RRS和RNLS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 盐酸氯丙嗪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反应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三节 Co(Ⅱ)-5-Br-PADAP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三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四节 Co(Ⅱ)-钴试剂螯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的RR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物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氯化氢和氯化物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氯化氢和氯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氯化氢和氯化物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氯化氢及水中氯化物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Ag~+-Cl~--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三节 Ag~+-Cl~--二卤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第四节 Ag~+-Cl~--多取代荧光素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痕量铝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铝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2.铝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铝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铝(Ⅲ)-铬偶氮酚K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痕量汞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汞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汞的主要分析方法
        3.用RRS和RNLS法测定汞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节 汞(Ⅱ)-碘化物-溴化十四烷基吡啶体系的RRS和RNLS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离子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及散射增强作用
        4.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元素/离子的分析技术
        1.1.1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内容
        1.1.2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意义
        1.1.3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方法
    1.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1.2.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1.2.2 流动注射分析的特点
        1.2.3 流动注射分析的发展趋势
        1.2.4 流动注射分析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1.3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1.3.1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增敏机理
        1.3.2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
第二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方法研究
    2.1 概述
        2.1.1 铝的毒性作用
        2.1.2 铝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波长
        2.3.2 CAS 浓度
        2.3.3 六次甲基四铵浓度
        2.3.4 CTMAB 浓度
        2.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2.3.6 反应盘管长度
        2.3.7 进样体积
    2.4 方法的评价
        2.4.1 线性关系
        2.4.2 检出限
        2.4.3 精密度
        2.4.4 共存离子干扰
        2.4.5 方法的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的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锌的生物学功能
        3.1.2 锌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波长
        3.3.2 SF 浓度
        3.3.3 缓冲溶液用量
        3.3.4 CTMAB 浓度
        3.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3.3.6 反应盘管长度
        3.3.7 进样环体积
    3.4 方法的评价
        3.4.1 线性范围
        3.4.2 检出限
        3.4.3 精密度
        3.4.4 盐度干扰
        3.4.5 共存离子干扰
        3.4.6 方法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砷的毒性
        4.1.2 砷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4.2 砷(Ⅴ)的测定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方法的评价
        4.2.5 方法的应用
    4.3 砷(Ⅲ)及总砷的测定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方法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的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镍的生物学功能和毒性作用
        5.1.2 镍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波长
        5.3.2 O-CDAA 浓度
        5.3.3 缓冲液用量
        5.3.4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
        5.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5.3.6 反应盘管长度
        5.3.7 进样环体积
    5.4 方法的评价
        5.4.1 线性关系
        5.4.2 检出限
        5.4.3 精密度
        5.4.4 盐度干扰
        5.4.5 共存离子干扰
        5.4.6 方法的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方法研究
    6.1 概述
        6.1.1 铅的毒性作用
        6.1.2 铅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波长
        6.3.2 SF 浓度
        6.3.3 柠檬酸钾的用量
        6.3.4 CTMAB 浓度
        6.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6.3.6 反应盘管长度
        6.3.7 进样环体积
    6.4 方法的评价
        6.4.1 线性范围
        6.4.2 检出限
        6.4.3 精密度
        6.4.4 盐度干扰
        6.4.5 共存离子干扰
        6.4.6 方法的应用
    6.5 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新苯基荧光酮试剂合成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合成
        1.1.2 苯基荧光酮试剂的理化性质
        1.1.3 苯基荧光酮试剂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特征
        1.1.4 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2 立题背景
        1.2.1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2.2 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
        1.2.3 开展微量元素分析新技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1.2.4 微量元素的检测与评估对分析方法的要求
        1.2.5 苯基荧光酮试剂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合成
    2.1 分子设计
        2.1.1 利用多个给电子取代基强电子效应提高试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的速度和灵敏度
        2.1.2 利用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吸电子取代基在保持灵敏度的前堤下改善试剂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选择性
        2.1.3 利用卤素原子特殊的电子效应改善试剂的发光性
    2.2 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合成
        2.2.1 主要原料品合成
        2.2.2 新苯基荧光酮试剂的合成
    2.3 试剂组成及结构表征
        2.3.1 主要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苯基荧光酮试剂的理化性质
    3.1 主要材料及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差热分析
        3.2.2 试剂分子的电荷分布及最佳构型
        3.2.3 试剂在水溶液中的离解
    3.3 本章小结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苯基荧光酮试剂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钼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4.2.1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钼显色反应的研究方法
        4.2.2 钼-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吸收光谱
        4.2.3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用量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对钼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2.5 钼-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2.6 钼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2.7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应用于微量钼的测定
        4.2.8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微量钼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2.9 微量钼的快速分析
    4.3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铁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4.3.1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铁显色反应研究方法
        4.3.2 铁-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4.3.3 介质和酸度对铁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对铁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3.5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用量对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
        4.3.6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铁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3.7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铁显色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3.8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应用于微量铁的分析
        4.3.9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铁与其它试剂的比较
    4.4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4.4.1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显色反应研究方法
        4.4.2 铀-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4.4.3 介质和酸度对铀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4.4 表面活性剂对铀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4.5 试剂用量对铀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影响
        4.4.6 铀-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4.7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显色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4.8 水中痕量铀的富集和测定
        4.4.9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铀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5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4.5.1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显色反应研究方法
        4.5.2 锗-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4.5.3 介质对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显色反应的影响
        4.5.4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用量的影响
        4.5.5 表面活性剂对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显色反应的影响
        4.5.6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锗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5.7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5.8 食品中微量锗的富集及测定
        4.5.9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锗与其它试剂的比较
        4.5.10 微量锗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4.6 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4.6.1 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方法
        4.6.2 铝-邻香草醛荧光酮配合物吸收光谱
        4.6.3 介质和酸度对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铝显色反应的影响
        4.6.4 表面活性剂对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铝显色反应的影响
        4.6.5 邻香草醛荧光酮用量的影响
        4.6.6 邻香草醛荧光酮铝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6.7 铝与邻香草醛荧光酮显色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6.8 邻香草醛荧光酮应用于食品中微量铝的测定
        4.6.9 与其它铝试剂的比较
    4.7 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锡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4.7.1 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锡显色反应研究方法
        4.7.2 锡-邻香草醛荧光酮的吸收光谱
        4.7.3 介质和酸度对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锡显色反应的影响
        4.7.4 试剂用量对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锡显色反应的影响
        4.7.5 草酸的影响
        4.7.6 表面活性剂对邻香草醛荧光酮与锡显色反应的影响
        4.7.7 锡-邻香草醛荧光酮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4.7.8 锡与邻香草醛荧光酮显色反应体系选择性研究
        4.7.9 食品中微量锡的测定
        4.7.10 食品中铝的快速分析
        4.7.11 邻香草醛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铝与其它试剂的比较
    4.8 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应用于评估人血浆蛋白结合钨能力的研究
        4.8.1 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研究方法
        4.8.2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选择
        4.8.3 介质对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及荧光强度的影响
        4.8.4 显色剂用量对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影响
        4.8.5 表面活性剂对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影响
        4.8.6 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体系的分析特性
        4.8.7 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与钨反应选择性研究
        4.8.8 人血浆蛋白结合钨能力的测定
    4.9 本章小结
    4.10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机理探讨
    5.1 引言
    5.2 苯基荧光酮类试剂合成反应机理
        5.2.1 反应机理假设
        5.2.2 应用于合成反应速率的解释
    5.3 苯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的结合部位及其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5.4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高选择性的原因
    5.5 活性碳富集铀的机理
    5.6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与锗显色反应体系高选择性的原因
    5.7 草酸在锡与邻香草醛荧光酮显色反应中作用
    5.8 钨熄灭二溴对羟基苯基荧光酮溶液荧光的类型研究
    5.9 表面活性剂增敏作用机理
    5.10 本章小结
    5.11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附录2

(6)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导数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与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光度分析研究进展
    1.2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研究进展
        1.2.1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的发光机制和类型
        1.2.1.1 稀土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发光机制
        1.2.1.2 配位体微扰的稀土离子发光机制
        1.2.2 提高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方法和途径
        1.2.2.1 有机配位体的影响
        1.2.2.2 协同配位体的影响
        1.2.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1.2.2.4 稀土元素的共发光效应
        1.2.2.5 激光荧光时间分辨等新技术
        1.2.3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研究进展
        1.2.3.1 稀土元素或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测定
        1.2.3.2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和分析检测
        1.2.3.2.1 稀土荧光探针在非放射性标记荧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2.3.2.2 稀土荧光探针用于核酸类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检测
        1.2.3.3 作为检测手段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1.3 前景展望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钕、镨、钬、铒氟罗沙星配合物4f电子跃迁的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参考样品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吸收光谱
        2.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1 溶液酸度的影响
        2.3.2.2 FLX浓度的影响
        2.3.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2.4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2.3.3 分析特性及其应用
        2.3.3.1 分析特性
        2.3.3.2 分析应用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钕、钬、铒、镨恩诺沙星配合物4f电子跃迁的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收光谱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3.3.4 其它离子的干扰
        3.3.5 分析特性及其应用
        3.3.5.1 分析特性
        3.3.5.2 样品分析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铕或钐-BID-CTMAB和铕-DPN-DL-组氨酸-CTMAB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荧光光谱
        4.3.2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4.3.2.1 溶液酸度的影响
        4.3.2.2 BID浓度的影响
        4.3.2.3 铕离子浓度的影响
        4.3.2.4 DL-组氨酸浓度的影响
        4.3.2.5 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的影响
        4.3.2.6 有机溶剂的影响
        4.3.2.7 配合物组成比的测定
        4.3.2.8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4.3.3 分析应用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铕-斯巴沙星配合物体系的荧光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光谱
        5.3.2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5.3.2.1 溶液酸度的影响
        5.3.2.2 SPLX浓度的影响
        5.3.2.3 共发光离子浓度的影响
        5.3.2.4 协同配体phen浓度的影响
        5.3.2.5 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的影响
        5.3.2.6 有机溶剂的影响
        5.3.2.7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5.3.2.8 共存稀土离子的影响
        5.3.3 分析应用
        5.3.3.1 铕的测定
        5.3.3.2 斯巴沙星的分析测定
    5.4 共发光效应机理探讨
    5.5 结论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冠醚增敏稀土配合物荧光体系的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
        6.2.2 试剂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荧光光谱
        6.3.2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6.3.2.1 溶液酸度的影响
        6.3.2.2 TTA浓度的影响
        6.3.2.3 Dy~(3+)浓度的影响
        6.3.2.4 冠醚及其浓度的影响
        6.3.2.5 有机溶剂的影响
        6.3.2.6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6.3.2.7 共存稀土离子的影响
        6.3.3 分析应用
    6.4 荧光增强效应机理探讨
    6.5 结论
    6.6 参考文献
近年来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8)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现代分离、富集技术及应用概述
    1.2 固相萃取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固相光度法)研究进展
    1.3 浮选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浮选光度法)研究进展
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研究概述
    2.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Fe(Ⅱ)、Fe(Ⅲ)Fe(Ⅱ)/ Fe(Ⅲ)的研究
    2.3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Cu(Ⅱ)、Ca(Ⅱ)、Mg(Ⅱ)研究
    2.4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Si(Ⅳ)、P(Ⅴ)、Bi(Ⅲ)、Mo(Ⅵ)的研究
    2.5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Ⅱ)/Cr(Ⅵ)、Fe(Ⅱ)/Co(Ⅱ)、Fe(Ⅲ)/Co(Ⅵ)
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
    3.1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研究概述
    3.2 气浮溶剂浮选缔合物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研究
    3.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Mn(Ⅱ)、Pb(Ⅱ)、Cu(Ⅱ)的研究
    3.4 气浮缔合物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烟草中烟碱的研究
    3.5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Vc、硒、SO32-、碘的研究
4 全文总结、建议及其它
    4.1 全文总结
    4.2 进一步的工作及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英语缩写及符号表

四、环境与生物样品中铝测定的吸光光度和荧光光度分析方法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1(06)
  • [2]光度法在铬(Ⅵ)测定中的研究进展[J]. 蔡燕燕,赵燕芳,李茹,辛晓东,韩颜颜,张诺,魏琴.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9(04)
  • [3]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在环境分析中的新应用研究[D]. 杨清玲. 西南大学, 2008(05)
  • [4]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陈国和. 四川大学, 2006(02)
  • [5]新苯基荧光酮试剂合成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 李在均. 江南大学, 2004(01)
  • [6]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导数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D]. 姜玮. 山东大学, 2003(06)
  • [7]钼的分析进展[A]. 吴辛友,童坚,佟伶,李满芝. 全国第八届稀有金属难熔金属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
  • [8]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D]. 阎永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9]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原理及仪器开发[J]. 黄应刚,何北海,肖萍.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1(04)
  • [10]铝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原理及仪器开发[A]. 黄应刚,何北海. '2001中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1

标签:;  ;  ;  ;  ;  

用于测定环境和生物样品中铝的吸光度和荧光分析方法的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