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

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

一、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论文文献综述)

赵俐苇[1](2019)在《数字鸿沟视角下的美国电信业规制 ——以网络中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鸿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后,由于广泛涉及社会平等、公平、民主、公共利益、社会包容、公民权力等议题,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几十年来,尚未有国家真正实现跨越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认知,总体经历了三个层面,即从关注硬件基础设施、使用技能到知识获得。其基础的层面是网络设备的接入性问题以及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问题。随着对“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数字鸿沟”本质上是一个关涉社会多层面的不平等问题。而对于如何解决“数字鸿沟”这一问题,则存在不同分歧。这一方面是数字鸿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各群体的利益导向不同所导致。另一方面,与数字鸿沟问题紧密联系的电信业,也在随着社会变迁不断经历行业变革,这使得电信政策也发生变化。事实上,现实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政府的主动性和政策实践已经成为解决数字鸿沟的重要推力。在应对数字鸿沟这一问题上,美国提出了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原则,随后,基于这一理念衍生出了“网络中立”原则。“普遍服务”作为美国电信业发展和国家管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新世纪里,历经了从早期要求基础设施的“普遍”性转向要求优质“服务”。这种转向,与“数字鸿沟”问题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到关注由于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带来的服务质量差异、使用差异具有共通性。“网络中立”原则作为“普遍服务”延伸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它提倡首先应保证网络接入服务质量和保证所有人平等接入网络的机会。“网络中立”问题从2003年提出到2015年成立规则,经历了12年,但随着执政党更迭,又在两年后废除。尽管“网络中立”规则已不存在,但美国“网络中立”争论中反映了各利益群体的博弈、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通过分析“网络中立”蕴含的中立性原则可以发现,“中立”是指国家对公共政治生活应当有明确的善恶观,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应当有伦理底线。“网络中立”是希望通过国家管制实现有善恶观的自由的公共政治生活,而“恢复互联网自由”,是相信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下,能实现公平的优胜劣汰。而事实上,“管制”才有自由,自由竞争并不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倡导“恢复互联网自由”行得是保护市场垄断之实。然而,无论是“普遍服务”原则,还是“网络中立”原则都包含着一种平等和国家干预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并且,这种矛盾自美国国父立宪时就已经存在。市场经济带来繁荣,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当国家需要承担越来越多责任解决问题时,国家应当多大程度上进行干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者在理念上存在不同答案。这种对“自由”理念内部的理解不同,体现为政策上的不稳定性和解决问题的滞后性。因此,“网络中立”在美国政策上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在西方自由主义制度下的必然。它的本质是在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中,国家应当在社会中运用多大权力,扮演什么角色的争论,“网络中立”规则的废立正体现了“自由至上”与“国家管制”两者理念之间根本性的冲突。“数字鸿沟”与“网络中立”问题背后都是要解决不平等根源的同一逻辑。“网络中立”问题遭遇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时的同样困境。通过分析“网络中立”在美国法律规制确立和废止的过程中的焦点和核心,有利于我们理解和预判在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中,世界电信规制政策的未来走向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未来路径。

马梦挺[2](2016)在《双层社会结构与市场经济——评阿格列塔、白果的《中国道路——资本主义与帝国》》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这几乎宣告了战后所谓福特主义式的繁荣的终结。彼时占据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似乎无力对眼前的危机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及对策,正如琼·罗宾逊夫人所言,现代西方经济理论陷入了3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危机"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法国经济学家开始回到马克思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政

宋文慧[3](2014)在《INGO项目管理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 ——以“中盖项目”在昆明的实施为例》文中认为近二十年来,在艾滋病这一特殊敏感领域有为数众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INGOs)活跃在我国,与国内的组织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并催生出一批社区社会组织(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CBOs)。但近年来INGOs陆续从中国撤资,众多CBOs随着项目终结而灭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持续开展陷入困局。盖茨夫妇基金会在众多INGOs撤资中国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开展“中国和盖茨基金会艾滋病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盖项目”),通过鼓励CBOs的广泛参与,倡导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打开了对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可及的特殊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局面,较好地完成了项目指标。中盖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项目管理制度与我国国情和政策环境相适应,以因地制宜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双渠道的资金管理制度、经费与指标挂钩的绩效管理制度,促使“CBOs—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三方项目执行主体实践结构性互补关系下的多中心治理,实现了在既定国情和政策环境下人、财、技术资源的协调配合。中盖项目完结、出资方撤资后,多中心治理的项目管理制度安排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可持续发展,促进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中盖项目所带来的这种可持续发展,是基于项目管理制度激励项目执行主体不断成长,尤其是激励CBOs实现自身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多部门合作关系中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职能的有益补充。因此,中盖项目对CBOs的支持和培育是实质性的,CBOs的成长既是中盖项目成功实施的结果,也是中盖项目获得成功的需要;是合作项目中多方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艾滋病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朝桂[4](2014)在《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司马辽太郎(1923-1996)是日本战后着名的历史小说家,一生发表小说57部、其中长篇36部,代表作有《坂上之云》、《龙马行》、《宛若飞翔》、《项羽与刘邦》等,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及文化功劳者等各种大奖。司马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历史为题材,其所描述的历史及其表达的史观,对当代日本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的历史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然而,围绕“司马史观”为何物的问题,中外学界一直存在激烈争论,“英雄史观”、“自由主义史观”、“超意识形态史观”、“唯物主义史观”、“唯心主义史观”诸说并立的现象,如实地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显然,揭开“司马史观”的朦胧面纱,既是一项严肃的学术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现实关切。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的基本原理,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先行研究为参考,在整体把握司马史观构成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司马辽太郎的战争观。在结构安排上,第一章沿着司马辽太郎的人生轨迹,从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生活背景为切入点,探讨了司马史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第二章至第四章依次考察了司马对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亦称“昭和的战争”,特指日本1931至1945年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的认识,层层推进地剖析了司马对历次战争起因、战争性质、胜败原因、战争影响以及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等所持的观点和立场。终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司马史观的各种观点,进而结合正文的考察分析,对司马战争史观的特征和实质阐述了看法。相对于国内外学界的司马史观研究,本文的特色和创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研究的对象上,先行研究虽然不乏司马辽太郎的甲午战争观、日俄战争观以及昭和战争观的专题论述,但是问题在于,由于司马对三次战争的态度和评价截然不同,相关研究有碎片化之嫌,结果是司马战争史观的整体形象依然不甚清晰。为此,本文尝试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三场战争通贯起来,系统地考察司马辽太郎的立场和态度,以求真正揭示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的内涵和本质。在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与众多从文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不同,本文力求文本解读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考察司马史观及其战争观。为此,大量研读了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散文、演讲、书信等原作,大量参阅了日本近代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着述,努力以客观发生的史实为依托,审视司马的战争史观。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对莫衷一是的各种司马史观论进行了分析,在吸收和采纳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中外学界首次提出了如下见解。本文指出:司马辽太郎一面盛赞“光辉的明治”,肯定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一面诋毁“黑暗的昭和”,批评日本发动的战争“愚蠢无谋”。实际上,在这种就事论事的表象背后,构成司马战争史观基础并得以贯彻始终的是近代笛卡尔、马克斯·韦伯等提倡的理性主义。在司马那里,识别、判断和评估日本发动的历次战争,是以主观行为选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唯一标准的。他之所以会征服读者,在于其笔下的战争情节引人入胜,分析和评论入情入理。然而,理性主义的着眼点,既是司马历史小说“成功”的原因,也是其致命的缺陷所在,因为在司马的战争史观中,人类的道德、民族的平等、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并不在其思考的主要范围,甚至可以说是被故意淡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辽太郎的战争史观是一副导致日本历史认识模糊的麻醉剂。

邵培仁,展宁[5](2013)在《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文中认为多年来,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和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引发了我们对理论使用方式的反思。阿伦特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反思和批判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极权主义起源、提出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的方案这三点共同形成了最初孕育公共领域理论的支架。哈贝马斯在阿伦特基础上建立起的公共领域理论则承载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因素,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民主的可操作性,又力图在制度层面取得突破。不过,在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而大胆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既要注重概念背后历史内容的探讨,又要警惕被单一框架的先见束缚住思维。应通过建立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将个人、社会与国家勾连起来,完成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超越。

钟志文[6](2010)在《行政支出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政府产生之日起,波浪式的政府规模扩张就未曾停歇。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几乎所有政府都有明显的扩张过程,由此导致了腐败、政府效率低下、财政赤字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兴起了一场旨在缩减政府规模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并在多数国家取得显着成效。在中国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精简机构、控制规模也是贯穿始终的理念和方向,但实质性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本文引言部分由“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出政府规模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结构和后续研究方向。第一章界定了行政支出和政府规模两个核心概念,简要地介绍了政府规模理念的发展演化及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是本文研究的平台。第二章分析了全国各级政府的总体规模发展变化状况,认为政府规模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稳中有降,在改革开放后上升较为明显,其扩张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实际政府规模会更大一些,但相比预算内行政支出,这部分增量并不大。第三章以省为分析单元,研究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在地域上的分布及差异,及其与各地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程度、人口密度等指标的相关性,并从政府职能、地方政府间竞争、传统文化、财政体制等角度简单分析了地方政府规模扩张较快的原因。第四章从行政支出角度就中国和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规模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并从政府雇员数量及薪酬总额角度给予佐证,认为中国政府整体规模适中。第五章除总结前文外,简要地分析了政府支出中的结构问题,以及政府改革的理念与方向。

韩德强[7](2008)在《探索东方型的全球化道路》文中研究指明东方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和谐;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是自由。自由型、知识型的西方体制,适合发展——技术的进步、财富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能解决大量简单可复制的问题;和谐型、智慧型的中国体制,适合成长——心灵的丰富、人格的健全、智慧的圆融——能解决复杂问题,达成社会的和谐。中国有13亿人口,一旦价值观发展转化,就会成为世界的强者,走出东方型的全球化道路——东方的价值体系加上西方技术的合理性——从而引领世界向善、环境友好。

马平[8](2006)在《略论自然法理念对二十世纪中国法治精神建构的基础性作用》文中认为自然法理念根源于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西方现代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自然法理念的冲击和启蒙,对如何认识和建构法治提出了种种观点;在政治层面,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它对我国当代法治精神的建构仍然具有基础性作用。

王华[9](2006)在《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勃兴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公共新闻运动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重大反响,与以往新闻变革最大的不同是,它通过同城媒介的联合行动,共同设置话题,直接介入公共事务,试图解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公共新闻对美国社会及新闻事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逐步向澳大利亚、韩国等地蔓延。 本世纪初期,公共新闻也引起了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这些关注更多只是停留在对公共新闻的引介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前人的引介,分析公共新闻在大洋彼岸的有关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在中国语境下践行公共新闻的注意事项,探讨中国式公共新闻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秦晖[10](2003)在《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文中研究表明

二、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鸿沟视角下的美国电信业规制 ——以网络中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源起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鸿沟的定义及其内涵
    2.2 解决数字鸿沟的可能路径
    2.3 美国电信业规制的相关研究
3 美国的电信业管制
    3.1 电信业的行业特征及其管制的必要性
    3.2 管制机构:联邦通讯委员会与联邦贸易委员会
    3.3 对电信业的管制历史
4 “网络中立”作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历史尝试和路径
    4.1 明确问题
    4.2 “网络中立”问题源起
    4.3 “网络中立”规则的确立与废止
        4.3.1 因缺乏管理权两次败诉,FCC最终通过“网络中立”原则
        4.3.2 民主党执政下通过的“网络中立”规则的核心内容与管制方式
        4.3.3 共和党执政下废止网络中立规则并提出恢复互联网自由规则
        4.3.4 “网络中立”规则与“恢复互联网自由”规则核心冲突
    4.4 “网络中立”规则中作为解“数字鸿沟”的路径尝试
5 “网络中立”规则评析
    5.1 “网络中立”规则效用的理论探讨
    5.2 “网络中立”与“恢复互联网自由”争论的实质
        5.2.1 “中立”与“自由”对峙的实质——“管”才有自由
        5.2.2 “垄断”与“竞争”何者促进创新——“管”才有创新
        5.2.3 从“开放”转向“保守”——“管”才有中立性
    5.3 理念的冲突:从解决“网络中立”问题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5.3.1 理念冲突的历史根源
        5.3.2 关于“自由”理念的分歧
        5.3.3 两种“自由”理念中国家和自由市场的理念冲突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双层社会结构与市场经济——评阿格列塔、白果的《中国道路——资本主义与帝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双层社会结构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 中华帝国的双层社会结构与“斯密陷阱”
    (二) 集权官僚体制的重建与工业化
    (三) 中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未来图景
三中国改革时期增长体制的变迁及未来
    (一) 调节方式与增长体制
    (二) 三个增长模型:斯密、马克思与熊彼特
    (三) 中国经济的增长体制变迁
        1. 从计划经济回到“斯密式增长”
        2. 从斯密式增长到马克思式增长
        3. 对未来的展望:走向可持续型增长体制
四几点评论

(3)INGO项目管理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 ——以“中盖项目”在昆明的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主要术语说明
第二章 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合作项目案例:昆明“中盖项目”
    第一节 项目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项目活动及运作
    第三节 项目的直接成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盖项目”的项目管理制度激励分析
    第一节 因地制宜的组织管理架构
    第二节 双渠道的资金管理制度
    第三节 经费与指标挂钩的绩效管理制度
    第四节 多方合作的运行机制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制度激励、CBOs 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CBOs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项目管理制度激励 CBOs 成长
    第三节 项目管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项目管理制度未来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致谢

(4)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Abstract
序章
    一、选题的意义
    二、先行研究评述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司马史观”的构成
    第一节 “司马史观”的形成
        一、少时的“大陆雄飞”梦
        二、军旅实践的感悟
        三、从记者到作家的思想成型
        四、佛教的熏染
    第二节 亚洲文明史观
        一、亚洲认识及亚洲“情结”
        二、儒教文明史观
        三、对“脱亚论”的态度
    第三节 日本近代史观
        一、明治史观
        二、明治维新论
        三、大正史观
        四、昭和史观
第二章 司马的甲午战争观
    第一节 《坂上之云》描绘的甲午战争
        一、《坂上之云》的创作动机
        二、《坂上之云》的史料运用
        三、《坂上之云》勾勒的明治日本
        四、《坂上之云》点评的中日外交
    第二节 战争起因论
        一、朝鲜论
        二、日本论
    第三节 战争性质论
        一、“非善非恶”论
        二、“新旧秩序之争”论
    第四节 战争胜败原因论
        一、中日国家观念强弱论
        二、“北洋舰队失误”论
        三、日本谍报出色论
        四、抄录“伊东佑亨致丁汝昌劝降书”的深意
    第五节 战争影响论
        一、对战后中国的认知
        二、对战后远东局势的评估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
第三章 司马的日俄战争观
    第一节 战争起因论
        一、对俄复仇论
        二、俄国威胁论
        三、时代宿命论
        四、保卫生命线论
    第二节 战争性质论
        一、保卫国家论
        二、国民战争论
    第三节 战争胜败原因论
        一、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差异
        二、国家体制的差异
        三、军事上的得手与失策
    第四节 战争影响论
        一、战后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动
        二、战后日本论
第四章 司马的“十五年战争”观
    第一节 关于昭和战争的基本立场
        一、“无谋战争”论
        二、魔法森林论
        三、统帅权祸首论
        四、文化视角的思考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论
        一、战争起因论
        二、“大东亚共荣圈”批判
        三、军部无能论
    第三节 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论
        一、天皇虚空论
        二、天皇无责论
        三、天皇论的思想底流
终章
    一、“司马史观”礼赞
    二、司马史观批判
    三、司马史观的表象与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的初始: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
    (一)确立人类主体性
    (二)反思极权主义起源
    (三)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
三、理论的存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一)作为历史范畴的公共领域
    (二)作为规范概念的公共领域
    (三)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
    (四)市民社会
四、存在的理论:公共领域在中国
    (一)作为理想类型的公共领域被用于分析中国经验
    (二)作为理论工具的公共领域被用于推进中国改革
        1. 从理论导向转向问题导向。
        2. 传媒公共领域构建与社会历史脉络密不可分。
    (三)作为学术话语的公共领域不应简单套用
五、超越理论: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

(6)行政支出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念解析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概念的解析
        一、行政支出
        二、政府规模
    第二节 政府规模理念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 中国政府行政支出规模分析
    第一节 历年行政支出规模
        一、计划经济时期:1955-1978
        二、经济转型时期:1979-2006
        三、新分类科目下的行政支出解读:2007-2008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关系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第三章 地方政府行政支出
    第一节 各省行政支出概况
    第二节 行政支出地区差异的解释
    第三节 地方政府规模增长偏快的成因
第四章 中国政府规模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行政支出相对规模比较
        一、发达国家
        二、转型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政府雇员视角的佐证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政府规模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政府规模理念与中国政府改革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探索东方型的全球化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社会在朝“散了就散了”方向发展?
二、在西方, 自由后头有着基督教、法制的约束
三、西方自由型、知识型模式与东方和谐型、智慧型体制的比较
四、价值观转化与东方型全球化的可能
五、垄断型人际关系, 新价值观的要害

(8)略论自然法理念对二十世纪中国法治精神建构的基础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9)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共新闻的内涵、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公共新闻事业的内涵考察
        一、公共新闻在美国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关于公共新闻概念的基本分析
        三、公共新闻的四点特征
        四、从传播要素看公共新闻
    第二节 公共新闻在美国的兴起渊源
        一、新闻专业背景—职业理念的发达
        二、社会哲学思潮对新闻业界的影响
        三、社会现实因素: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与新闻界受挫折下的突围自救
        四、推动公共新闻发展的学者与媒体
    第三节 美国公共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章 对中国式公共新闻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节 公共新闻在中国的现状
        一、学术层面
        二、实践层面
        三、与国内民生新闻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现实的媒介生态环境与中国式公共新闻的思考
        一、中美公共新闻生存环境的差异
        二、可资考察的相通之处
    第三节 试探中国式公共新闻的达成
        一、从国外公共新闻实践与理念得到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式公共新闻的达成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鸿沟视角下的美国电信业规制 ——以网络中立为例[D]. 赵俐苇. 武汉大学, 2019(06)
  • [2]双层社会结构与市场经济——评阿格列塔、白果的《中国道路——资本主义与帝国》[J]. 马梦挺. 政治经济学报, 2016(02)
  • [3]INGO项目管理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 ——以“中盖项目”在昆明的实施为例[D]. 宋文慧. 暨南大学, 2014(03)
  • [4]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研究[D]. 杨朝桂. 南开大学, 2014(04)
  • [5]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J]. 邵培仁,展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 [6]行政支出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研究[D]. 钟志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4)
  • [7]探索东方型的全球化道路[J]. 韩德强. 绿叶, 2008(03)
  • [8]略论自然法理念对二十世纪中国法治精神建构的基础性作用[J]. 马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 [9]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研究[D]. 王华. 兰州大学, 2006(09)
  • [10]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J]. 秦晖. 战略与管理, 2003(01)

标签:;  ;  ;  ;  ;  

中国体制下的自由主义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